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本如何計算【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_第1頁
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本如何計算【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_第2頁
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本如何計算【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_第3頁
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本如何計算【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_第4頁
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本如何計算【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枷何計算[標準成本與

實際成本】成本差異在標準成本制度下,成本差異,是指一定時期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實際成本與相關的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成本差異的類型成本差異按照不同標準可分為以下類型:(1)用量差異與價格差異用量差異是反映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性制造費用等要素實際用量消耗與標準用量消耗不一致而產生的成本差異。其計算公式如下:用量差異=標準價格X(實際用量一標準用量)價格差異是反映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性制造費用等要素實際價格水平與標準價格水平不一致而產生的成本差異。其計算公式為:價格差異=(實際價格一標準價格)X實際用量(2)純差異與混合差異從理論上講,任何一類差異在計算時都需要假定某個因素變動時,其他因素固定在一定基礎上不變。把其他因素固定在標準的基礎上,計算得出的差異就是純差異。與純差異相對立的差異就是混合差異?;旌喜町愑纸新摵喜町悾侵缚偛町惪鄢械募儾町惡蟮氖S嗖町?。第1頁共16頁(3)有利差異與不利差異有利差異,是指因實際成本低于標準成本而形成的節約差。不利差異,則指因實際成本高于標準成本而形成的超支差。但這里的有利與不利是相對的,并不是有利差異越大越好。例如,不能為了盲目追求成本的有利差異,而不惜以犧牲質量為代價。(4)可控差異與不可控差異可控差異,是指與主觀努力程度相聯系而形成的差異,又叫主觀差異。它是成本控制的重點所在。不可控差異,是指與主觀努力程度關系不大,主要受客觀原因影響而形成的差異,又叫客觀差異標準成本是通過精確的調查、分析與技術測定而制定的,用來評價實際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種預計成本。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單位產品標準成本“成本標準”;另一種是“指實際產量下的標準成本”。成本標準=單位產品標準成本=單位產品消耗量標準X標準單價標準成本=實際產量X單位產品標準成本分類標準種類含義依據用途按其制定所根據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理想標準成本是指在最優條件下,利用現有的規模和設備能夠達到的最低成本。理論上的業績標準;生產要素的理想價格;第2頁共16頁可能實現的最高生產經營能力利用水平。揭示實際成本下降的潛力,不能作為考核依據。正常標準成本是指在效率良好的條件下,根據下期一般應該發生的生產要素消耗量、預計價格和預計生產經營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來的標準成本。考慮了生產經營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損耗和低效率。實際工作中廣泛使用正常標準成本。按適用期分類現行標準成本是指根據其適用期間應該發生的價格、效率和生產經營能力利用程度等預計的標準成本。應該發生的價格、效率和生產經營能力利用程度??梢宰鳛樵u價實際成本的依據,也可以用來對存貨和銷貨成本進行計價?;緲藴食杀臼侵敢唤浿贫?,只要生產的基本條件無重大變化,就不予變動的一種標準成本。生產的基本條件的無重大變化。與各期實際成本進行對比,可以反映成本變動的趨勢;但不宜用來直接評價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許多人都認為成本核算是ERP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正在選型的公司也往往對成本功能非常關注。我也認為其十分重要,甚至認為應該把成本核算能否自動完成作為ERP實施是否成功的標志之一。第3頁共16頁ERP軟件中一般都有多種成本核算方法可供選擇,通常分為兩大類:標準成本法和實際成本法。實際成本法中一般再分為移動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等等。說起來各種方法并無優劣之分,然而為什么顧問常常推薦采用標準成本法?為什么企業中(尤其是國有企業)卻總有人不喜歡標準成本法?這就成了不得不解釋清楚的問題了。先說說為什么顧問常常推薦采用標準成本法,原因是外資企業多采用標準成本法,或者說在西方國家多數企業采用標準成本法。我常常聽到看到有人這樣解釋,有時還會加上一句“這是先進管理思想的體現”。更多的人可能是更糊涂了,因為他們不明白標準成本法何處體現“先進”二字。我不認為標準成本先進,實際成本落后,前面說過各種方法無優劣之分。我認為西方多數企業采用標準成本的原因是:§標準成本簡單§標準成本有效說標準成本簡單,對應的就是說實際成本復雜。事實確實如此,假定遇到以下業務:物料A庫存數量為0,有兩個采購訂單,價格分別是1元和1.1元,數量都是100個。兩個訂單到貨后,物料A被生產消耗160個,庫存剩余40個。發票收到后,價格略有不同,分別是1元和1.05元。這樣的情景是經常遇到的,來看看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本是如何進行帳務處理的,假定相關科目的初始余額都為0。第4頁共16頁先看標準成本,首先假定物料A標準成本是1元。那么在入庫時,分錄如下:借:存貨100一訂單1貸:材料采購100一訂單1借:存貨100一訂單2借:采購價格差異10一訂單2貸:材料采購110—訂單2領用時,分錄如下:借:在制品160貸:存貨160收到發票后,分錄如下:借:材料采購100一訂單1貸:應付款100—訂單1借:材料采購110一訂單2貸:應付款105—訂單2貸:采購價格差異5一訂單2這時相關科目的余額分別為存貨40,在制品160,應付款一205,采購價格差異5,材料采購0。再看一下實際成本,以移動加權平均法為例。入庫時分錄如下:借:存貨100一訂單1貸:材料采購100一訂單1借:存貨110一訂單2貸:材料采購110一訂單2領用時分錄如下:借:在制品168貸:存貨168收到發票后分錄如下:借:材料采購100一訂單1貸:應付款100—訂單1借:材料采購110一訂單2貸:應付款105—訂單2貸:存貨1貸:在制品4這時相關科目的余額分別為存貨41,在制品164,應付款一205,材料采購0。比較一下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本,入庫業務分錄,差不多,標準成本多出一個價格差異而已,一看就懂。領用業務分錄,第5頁共16頁有區別,標準成本很簡單,不作解釋了。移動加權平均法中168如何得來?是1.05x160=168。單位成本1.05如何得來,是(1x100+1.1x100)/200=1.05。看起來已經復雜不少了。再看發票業務分錄,標準成本不過是按發票價格調整了價格差異,很容易理解。移動加權平均法則要根據材料領用的情況調整存貨和在制品,也復雜了不少。有人會說,你做的比較很好,但是實際成本的業務分錄我都看得懂,不覺得復雜。是的,從上面的例子,雖然實際成本有些復雜,但是套上計算公式還能理解。可是事情沒完,在企業的實際業務活動中,不會總是只有這樣的情景。考慮一下如果收到發票時成品加工完畢,在制品已經轉出該怎么辦?如果收到發票時成品已經發貨了,該怎么辦?如果是部分成品完工和發貨該怎么辦?如果部分材料退回供應商該怎么辦?采用標準成本法,成品是否完工,是否發貨,是部分完工發貨還是全部,以上列出的業務分錄都沒有變化,材料退回供應商,只要把入庫分錄按退貨數量借貸反一下即可。每天的業務有很多也還是這樣,沒有什么變化,很簡單。如果采用實際成本法,你得考慮追加多少銷售成本,調整成品存貨,在制品存貨,退貨時如何還原,如果是先進先出或后進先出,還要考慮批次。而且每天的業務不只有兩三筆,多了怎么辦?采用實際成本法的企業,尤其是采用手工記帳或采第6頁共16頁用模擬手工記帳的財務軟件的企業,有幾個能做到按訂單核算成本,不都是按月匯總嗎?這都是實際成本法中的復雜性造成的。標準成本有效,對應的就是說實際成本無效,什么地方無效?就是成本控制上無效。有人說我雖然采用實際成本,可是也設置了計劃成本,一樣可以體現出偏差多少。是的,根據計劃成本,可以知道偏差多少。可是有一個前提,就是你首先要知道手上的實際成本是如何計算得出的,然后比較計劃成本才可以得出每個需要的控制點一如采購價格、材料用量、人工等等偏差多少。從前面的敘述可以看出,你如何知道成品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偏差多少出于原材料價格差,多少出于材料消耗差,由于計算過程的復雜性,很多企業只能得出每月的總數,沒辦法明細到具體的業務,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也沒有幾個企業能根據計劃成本實現真正的控制。當然,現在有了計算機系統,可以部分減輕人工計算的復雜,但人們對其理解分析的過程還是復雜的。管理中,簡單有效的方法,比復雜有效的方法好,更比復雜無效的方法好。誰都明白這個道理。為什么還不在實踐中應用呢??標準成本法以合理的標準成本為基礎,ERP系統自動把實際發生的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對比,記錄成本差異,該差異成為向管理人員發出的一種“警告”,以此為線索,企業可以進一步查明形成差異第7頁共16頁的原因和責任,并據此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對成本差異的有效控制,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標準成本法下“標準成本“一“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改變將傳統成本會計事后核算的局限性,強調事前計劃?執行過程控制?事后分析,通過標準成本的制訂、生產經營過程中成本差異的檢查控制、定期的成本分析,把三者統一起來,形成成本預測、計劃、決策、控制、分析和考核一個完整的成本管理體系。而平均成本并非實際意義上的實際成本。例如:B物料兩年前采購時為100件X100元,當時的移動加權平均成本為100元,因為特定原因一直存放在倉庫,現采購20件X50元,則移動加權平均成本為91.67,則偏離實際成本91.67—50=41.67元,偏差高達83%;若某成品機用到該物料100件,則導致該成品總成本升高為4167元(成本信息偏離市場價格),不能更好的指導銷售,而且不利于進行企業邊際利潤的預測分析。若使用標準成本,且設定與當前的市場價格相符,即50元,則可以有效的指導企業的銷售,并相對合理地進行邊際利潤分析;原100件X100元因成本核算方法的改變而產生100件X(100元一50元)=5000元差異,期末時在帳務上進行分攤處理,由此即符合存貨計價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原則的要求,并且不需要進行額外的處理,在這一點上,有效的節約了成本第8頁共16頁控制自身的成本,并且更好的滿足企業管理的需求。?標準成本法下系統自動記錄成本差異,成本分析人員可以據此為線索進行跟蹤和分析,揭示成本差異形成的原因,及時地為經營管理層提供有效的成本信息。加權平均成本法下系統并不自動記錄成本差異,對于成本的升高和降低,系統不能提供信息參考,成本差異原因追溯難度大,不利于成本執行過程的及時監控。例如:A物料期初的移動加權平均成本10X10000件,標準成本為10,采購價格為12元X10000件,采用標準成本時系統自動記錄采購價格差異為(12-10)X100=20000元,成本核算人員可以據此分析并監控采購價格變動的情況;若使用移動加權平均成本,則入庫時系統自動計算其加權平均成本為11元,并不會提供A物料價格變動差異信息,特別是東華機械多達6萬多種物料的實際情況下,如果按移動加權平均成本計算方法逐筆業務分析,工作難度和強度很大,不利于及時向經營管理層提供有效的成本信息。?制造費用一般屬于事后核算,即月終歸集當月發生的各項制造費用,再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合理分配,標準成本法或平均成本法都必須預先設定各項制造費用的費率,在這一點上標準成本法和平均成本法是一致的:都必須通過預設費率?實際與預設差異的分攤這一流程。第9頁共16頁?ORACLEERP系統移動加權平均成本計算方法自身也會產生成本差異,也必須相應進行差異的分攤處理。例如:出現負數的庫存時,發票價格與采購訂單價格不一致時,雜項事務處理有輸入成本且不等于當時加權平均成本時及其他原因等。?ORACLE-ERP系統平均成本只能使用組織的成本科目,而不能定義子庫存的科目和工單帳戶科目;標準成本可以依據子庫存的屬性,定義子庫存的科目,可以按科目查詢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的余額。?ORACLE-ERP系統平均成本法主要用于分銷和其它產品成本快速變化的行業,主要適用庫存平均成本計算,制造工業一般采用標準成本法,目前使用ERP的制造業,基本上使用標準成本法。?標準成本差異分攤方法,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確實合理的分攤原則,以下是成本解決方案差異處理的建議:差異類型差異特點差異來源分攤處理PPV按項目、采購統計PPV報告采購單價與標準成本的差異借:原材料借/貸:原材料/成本差異/材料價差貸:材料采購月末總帳分攤處理:借:銷售成本-產品產成品-差異半成品-差異貸:原材料/成本差異/材料價差原材料/成本差異/發票價差按原材料、自制件、庫存商品、銷售成本的月末價值權數分攤IPV按項目、采購統計IPV報告發票單價與采購單價的差異借:材料采購借/第10頁共16頁貸:原材料-成本差異-發票價差貸:應付帳款WIP差異-材料量差按WIP工單統計WIP價值報表標準BOM和實際用量的差異借:制造費用-成本差異-任務關閉差異貸:生產成本-原材料月末總帳分攤處理:借:銷售成本-產品庫存商品-產品-差異貸:材料成本差異-材料量差按當月完工的產品價值分攤WIP差異-資源差異按WIP工單統計WIP價值報表借方:制造費用-直接人工貸方:應付工資借方/貸方:制造費用-成本差異-人工耗費差異月末總帳分攤處理:借:銷售成本-產品庫存商品-產品-差異貸:制造費用-成本差異-人工耗費差異按當月完工的產品價值分攤WIP差異-制造費用差異按WIP工單統計WIP價值報表借方:制造費用-折舊費貸方:累計折舊借方/貸方:制造費用-成本差異-制造費用差異月末總帳分攤處理:借:銷售成本-產品庫存商品-產品-差異貸:制造費用-成本差異-制造費用差異按當月完工的產品價值分攤標準成本更新差異按項目統計新的標準成本和舊的標準成本差異借/貸: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貸/借:成本調整差異月末總帳分攤處理:借/貸:銷售成本-產品庫存商品-產品-差異貸/借:成本調整差異按原材料、自制件、產成品分別更新,在原材料、自制第11頁共16頁件、產成品、銷售成本月末價值權數各自分存貨中的材料成本差異比實際成本計價的優勢是什么瀏覽次數:5463次懸賞分:10|解決時間:2006-6-2114:12|提問者:xilee1983為什么這個科目在實際中都不常用?暫估材料款是不是就可以視作計劃成本?最佳答案計劃成本法的優點:1、可以簡化會計處理工作。2、有利于考核采購部門的業績。通常來講,存貨發出時有兩種成本計價方式:實際成本計價法和計劃成本計價法。前者又包括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五種計價方法,后者包括計劃成本法、毛利率法和零售價法。標準成本法要發揮優勢的一個前提就是: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差異小,或者差異在一個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波動。如果差異波動很大,則標準成本的有點根本無從談起。企業選擇何種成本核算方法,是與企業所處的行業,企業的運作特點相關的。比如,企業是PC制造,由于零部件產品價格呈現不斷下降趨勢,采用標準成本可能需要不斷調整零部件價格。以農業產品為原料的企業,由于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一般都很大,所以,也不適于采用標準成本法。從銷售端來說:如果企業是面向庫存生產,不需要每個訂單都報價,則對事前成本計劃不急迫,真正的成本控制不一定第12頁共16頁是要從成本信息上去控制,從生產統計數據上控制就可以了。如果是按照訂單生產,則適合需要采用標準成本法,以便于對外的產品報價。實際上,無論選擇何種成本核算方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把成本核算準確,如果成本無法做得準確,一切的優勢都是無從談起。從這一點來說,實際成本核算方法比標準成本法更有優勢。對于標準成本法所說的控制:可以從消耗數量上控制,對各種物料實際消耗數量進行分析。不一定通過成本信息來控制。標準成本核算體系包括兩個方面:標準價格、標準用量。企業在實際中可以采用實際價格和標準用量。這個叫做實際成本法還是標準成本法?好像都不是,有另外一個說法,叫做定額成本法。如果根據實際價格、實際用量去計算成本,則是完全的實際成本法。在實施作業成本法的時候,但是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采用哪一種成本處理方式,甚至可能是混和的成本核算方法:比如原料采用實際成本、標準用量;輔助材料采取實際成本、實際用量,其他的水電汽等采取標準價格、實際用量。每一種物料采用的何種方法有時是由計量準確度、市場價格波動以及對成本信息的需求決定的。需要靈活掌握,但是無論采用何種成本核算方法,都是要滿足一個第13頁共16頁總目標:核算準確,成本信息與管理相關。根據管理的需要來選擇成本方法。簡述標準成本系統的含義及標準成本實施的基本條件(在線等)瀏覽次數:995次懸賞分:10|解決時間:2011-4-1614:16|提問者:oO哦拉拉最佳答案成本系統的含義:是集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計算為一體的成本計算模式,它包括成本標準的制定,成本差異分析和成本計算及賬務處理三大部分。實施條件:1工藝操作過程的標準化,2健全的成本管理系統,3全體員工成本意識的提高。標準成本制度是根據標準成本來計算成本、能將成本計劃、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一種成本制度。標準成本,是指按照成本項目反映的、在已經達到的生產技術水平和有效經營管理條件下,應當發生的單位產品成本目標。實施標準成本的前提條件(1)要完善各項成本管理的基礎工作。在制定標準成本時,需較多的資料,這些資料的取得應在管理工作搞的較好的企業才能實現。(2)要健全管理組織。實行標準成本制度,需要作的工作很多。只有有了組織保證,各項工作才能有效地開展起來。(3)要樹立成本意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