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 改革開放_第1頁
第17課 改革開放_第2頁
第17課 改革開放_第3頁
第17課 改革開放_第4頁
第17課 改革開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疑難解析

人民公社化以前,中國農村實行的是鄉社分立的管理體制,鄉是基層政權,合作社是農業經濟組織。而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后,廣大農村普遍建立了政社合一、分級管理的體制。農村人民公社既是一種經濟組織,也是一種政權機構。它不但負責全社的農業生產,而且還對工商學兵等實施統一管理。

1953年,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需要以及糧食短缺問題,中央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主要內容有四:一是對農民的幾乎全部的余糧實行計劃收購,簡稱統購。二是對城鎮居民和農村中的缺糧戶實行糧食的計劃供應,簡稱統銷。三是國家控制甚至關閉糧食市場,嚴禁非國有企業經營糧食,否則反革命罪論處”。四是實行中央高度集中的糧食管理。所謂雙層經營體制,是指我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制以后形成的家庭分散經營和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的經營形式。集體經濟組織在實行聯產承包、生產經營,建立家庭承包經營這個層次的同時,還對一些不適合農戶承包經營或農戶不愿承包經營的生產項目和經濟活動,諸如某些大型農機具的管理使用,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活動,植保、防疫、制種、配種以及各種產前、產后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某些工副業生產等,由集體統一經營和統一管理,由于這種經營體制具有兩個不同的經營層次,所以稱之為雙層經營體制。改革開放后,我國糧食產量連創歷史新高,糧食短缺逐漸被糧食過剩取代,并在1982年后出現農民“賣糧難”、國有糧食企業“儲糧難”情況。國家決定在1985年取消實行了32年之久的統購統銷體制,實行糧食的“合同定購”,其核心內容包括:在收購上取消糧食統購,實行政府在糧食種植前與農民協商簽訂合同。在銷售上,除城鎮居民按口糧計劃供應之外的糧食全部實行議價供應;在市場管理上,開放糧食購銷市場,允許非國有的組織和個人從事糧食購銷業務。導言

00

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在理論方面,真理標準的大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中國開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歷史性的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中國的改革從農村到城市、由經濟到政治全面展開,對外開放也從點到面逐步推進,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那么,改革的背景是什么?改革產生了什么影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請讓我們一起走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第17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課標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一、改革開放新時代的背景改革的背景1977年2月7日,華國鋒公開提出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要始終不渝地遵循。”華國鋒改革的背景

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這次討論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改革的標志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撥亂反正。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一、改革開放新時代的背景二、改革開放的措施1、經濟領域的改革課堂設問

請思考:我們為什么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什么?改革為什么從農村率先突破?參考答案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是在“一五”計劃期間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體制,隨著生產發展,弊端越來越明顯,必須對其進行改革。改革的實質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革率先在農村突破的原因A、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到社會的穩定;B、人民公社的體制(一大二公)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C、農民生產生活困難。“日日窩窩頭,月月難見面(白面),三月吃頓肉,樂得賽過年?!卑不眨骸捌蜇ご笫 比f里(安徽省委書記)調查中發現:“一些農民過年連一頓餃子都吃不上。”“農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紅蘿卜櫻子混煮面成的黑糊糊的,霉爛的地瓜面散發著刺鼻的氣味?!薄叭規卓谌酥挥幸粭l褲子。”鳳陽花鼓詞: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

一、改革開放新時代的背景二、改革開放的措施1、經濟領域的改革(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課堂設問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是什么?其實質和目的又是什么?舉措及目的

重大舉措是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目的是要改變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實行“政經分開”;實質上是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通過對土地經營制度的改革,使農戶成為生產經營的主體,基本形成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軌經營體制,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小崗村土地承包課堂設問

1984年,改革進入產業結構調整階段,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有人說,鄉鎮企業是“以小擠大,以土擠洋,以落后擠先進”。你怎樣理解?參考答案廣東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的竹編手工業生產。這種說法完全錯誤。鄉鎮企業的出現使農村社會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它改變了國家與農民之間的關系,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課堂設問

國家為什么要在農村進行稅費改革?目的是什么?具體措施有哪些?稅費改革

為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2000年開始在農村進行稅費改革,目的是通過對農業和農村領域的稅費制度的改革,理順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的分配關系。具體措施可概括為“三個取消、一個逐步取消、兩個調整和一項改革”。農民負擔可以追朔到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時,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里一共經歷了四次比較大的變化;起初,農民畝平負擔在80元左右,分別由農業稅(又叫公糧)、水費、電費和提留款(包括鄉鎮提留和村組提留兩部分)四個方面組成,其中,農業稅占農民負擔總額的33.1%;水費和電費屬生產性支出,分別占16.7%和5.4%,由村級組織代收,上繳縣鄉水電部門;提留款作為鄉村發展資金和其他公用經費,屬鄉村兩級所用,占的44.8%。第二次是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農民負擔由農業稅(以糧棉、油為主的大宗農產品稅收)、農業特產稅(包括蔬、果、林、花卉、水產、畜禽等經濟類農產品稅收)、水費、三項村提留(公積金、公益金、管理費)和五項鄉鎮統籌(教育附加、計劃生育費、民兵訓練費、民政優撫費、民辦交通費)等五個部分組成。在二輪變化中,國家稅收比例在降低,而鄉村提留費用比例在上升,農民畝平負擔在原有的基礎上翻了一番。第三次變化是從九十年代中后期至農村稅費改革是農民負擔最重的時期。農民畝平負擔在250元左右,高者超過300元,有的地方甚至接近400元,在這一時期,農民負擔分別由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水費、三項村提留、六項鄉鎮統籌(包括在原五項統籌增加了地方病治療費統籌)、據實征收項目(包括畜禽防疫費、預提共同生產費、農業綜合開發費)等六項組成。第四次是本世紀初開始的農村稅費改革,在這一時期,對農民負擔進行了清理和規范,農民畝平負擔降至100元以下。農民負擔分別由農業稅、農業稅附加、縣鄉水費、村級一事一議和村組共同生產費五項組成。由此可見,無論是農村稅費改革前,還是改革后,農業稅在農民負擔中所占比例均在30%左右,而大部分是鄉村自制收費項目。總結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1、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1984年產業調整: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3、合同訂購制與市場收購制代替統購派購制4、2000年稅費改革目的:理順分配關系內容:“三個取消一個逐步二個調整一項改革”2004年3月,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溫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到,2004年要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除煙葉外,取消農業特產稅”,自2004年起“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平均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五年內取消農業稅?!睘橹С洲r村稅費改革,2004年中央財政拿出396億元用于轉移支付。

2005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召開,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05年要“加快減免農業稅步伐。在全國大范圍、大幅度減免農業稅。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免征農業稅。全部免征牧業稅?!?005年“中央財政為此新增支出140億元,用于這方面的支出總額將達到664億元?!?006年“將在全國全部免征農業稅。原定5年取消農業稅的目標,3年就可以實現?!?/p>

稅費改革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明確規定:明年將在全國全部免征農業稅。稅費改革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濟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政治建設: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文化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社會建設: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法制建設: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一、改革開放新時代的背景二、改革開放的措施1、經濟領域的改革(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課堂設問

請看書思考: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是怎樣全面展開的?展開的標志是什么?它與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有哪些不同?參考答案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伴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而開始并逐步全面展開的。它從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后來以“放權讓利”為主線大力改革國有企業,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主張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標志著以城市經濟體制為重點的改革全面展開。改革的深化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边@表明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改革的成果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國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7.7%。2009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68477億元。海爾集團是世界白色家電第一品牌,1984年創立于青島,現任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是海爾的主要創始人。截至2009年,海爾集團在全球建立了29個制造基地,8個綜合研發中心,19個海外貿易公司,全球員工超過6萬人。2009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實現1243億元(182億美元),品牌價值812億元,自2002年以來連續8年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榜首。海爾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援建了129所希望小學,制作了212集兒童科教動畫片《海爾兄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全球唯一白色家電贊助商。它與IT行業的聯想、化妝品行業的貝雅詩頓、乳制品行業的蒙牛、網絡行業的阿里巴巴等都是行業的頂級品牌.也是中國最具價值品牌。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五,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二十八。汕頭廈門珠海海南秦皇島天津大連煙臺連云港青島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北海廣州深圳湛江珠三角閩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塔城伊寧瑞麗河口東興滿洲里黑河琿春烏魯木齊拉薩昆明貴陽長沙西寧銀川呼和浩特長春開放的沿江、沿邊、省會城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重慶萬縣宜昌武漢九江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浦東內地

我國對外開放也逐漸由沿海向內地和邊境城市發展,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一、改革開放新時代的背景二、改革開放的措施1、經濟領域的改革2、政治體制的改革2013年11月9-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新中國反腐第一大案

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召開公審大貪污犯劉青山、張子善大會,判處二犯死刑。劉青山,張子善,1950年至1951年擔任天津地區領導期間,盜竊地方糧款289151萬元(注舊幣1萬元合新幣1元)、防汛水利???0億元(還10億元)、救災糧款4億元、干部家屬救濟糧款14000萬元,克扣修理機場民工供應補助糧款54330萬元,賺取治河民工供應糧款37473萬元,倒賣治河民工食糧從中漁利22億元;此外還以修建為名騙取銀行貸款60億元,從事非法經營。以上共計1554954萬元。他們還借給機關生產名義,進行非法經營,送49億巨款給奸商倒賣鋼材,使人民資產損失14億元。還派人員冒充解放軍,用救災款從東北套購木材4000立方米,嚴重影響了災民的生產和生活。在獲非法暴利、大量貪污之后,任意揮霍,過著極度腐化的生活。劉青山甚至吸食毒品成癮。經調查,劉青山貪污達1.84億元(舊幣),張子善貪污達1.94億元(舊幣)。課堂設問請看書想一想:黨的“十六大”在反腐敗問題上和以往有何異同?廣西貪官成克杰受賄賂款物合計人民幣4109萬余元

江西貪官胡長清參考答案

我國的反腐敗,從建國至今經歷了一個發展完善的變遷過程。從黨誕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反腐敗的制度安排是通過整風等形式加強對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同時通過群眾性政治運動的形式發動群眾起來揭批腐敗分子,然后再通過法律手段予以嚴懲。90年代以后,中央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并納入法制化軌道,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政治體制改革

1987年,政治體制改革提上議事日程。改革初期,主要從制度上解決“文革”造成的創傷;1992年,以鄧小平南方講話為標志,改革戰略上對原有體制的優勢部分進行強化與完善;經過近20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開始從傳統的集權模式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民主模式過渡。今后主要任務

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決策機制、行政管理體制、司法體制、干部人事體制、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的改革,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村民自治

20世紀80年代,農村新的組織管理形式——村民自治產生,這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的結果,標志著政治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