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代文化思潮與文學研究
——在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維度上一當代文化思潮的主要特征及其社會背景
1.20世紀以來影響世界的文化思潮非理性主義存在主義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解構主義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消費文化2.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1)社會根源:工業與后工業社會的發展環境,物質、精神發展的脫節加上經濟危機給人造成的矛盾、創傷。(2)思想根源: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促使人們的認識水平也迅速提高,人們的觀念急劇變化,人們開始從更高層次上思考人類的前途、社會問題、道德觀念等。(3)政治根源:國際政治上的世界大戰,后來的冷戰、特別是核恐怖使人們心里危機重重,世界政治局勢變換。3.基本特征(1)跨學科特征明顯(2)實踐性強(3)時代性明顯(4)影響了當代世界思想與知識的的生產方式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和索洛維約夫的《西方哲學的危機》
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在《西方的沒落》的一書中,斯賓格勒大膽地提出了研究人類歷史與文化發展的新學說,即比較文化形態學的理論體系。他列舉了人類歷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倫文化、中國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他認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他文化優越。他把“西歐中心論”的世界史觀視為“歷史的托勒密體系”,認為它應該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觀所代替。在他看來,除了西方文化,其他文化都已經死亡,只是一種無歷史、無生氣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還處于文明發展的“戰國時期”。索洛維約夫的《西方哲學的危機》他自覺地把俄羅斯與西方對立起來,對西方哲學采取了一種強烈批判的態度。在他看來,純理論性抽象意義上的哲學,已經終止其發展,并且永不復返地轉入到過去的世界,他認為西方哲學中的崇高問題以及陷入危機,抽象的形而上學也失去了它的意義。特別是那種二元論的哲學思維更是貽害無窮,無論是中世紀哲學(經院哲學)還是近代哲學(理性主義、經驗主義),最終取得勝利的是理性。4.文化思潮影響文學研究(1)語言學轉向與20世紀西方文學的發展(2)現代心理學的發展與20世紀西方文學的新觀念:20世紀的三個猶太人——弗洛伊德馬克思愛因斯坦(3)20世紀西方哲學的危機與文學的救贖意識(4)讀者中心的位移與文學研究方向的變化(5)“后學”與文化研究的崛起與文學理論研究的范式轉換
現代性
主線是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
后現代性二作為一種文學思潮的現代主義1.什么是現代主義:現代主義:Modernist現代主義的概念是多層面的,首先是指20世紀20、30年代以來西方思想和藝術方面與傳統藝術觀念迥然不同的許多思想流派的總稱。包括文學上的后期象征主義,代表作品有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法國薩特的《惡心》、《自由的道路》、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黑色幽默派文學:代表作品有美國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等等,這是我們說的文學上的現代主義。一般認為,美國的愛倫·坡和法國的波德萊爾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文學現代主義:
應該先從作品感知,從作品感知不僅僅是閱讀文字,而是感知現代主義文學的思維、形式、時空觀念與審美意識。就文學作品而言,從文字上你感受到了什么,那就是文學現代主義。
龐德的詩:
一個地鐵車站
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濕漉漉的黑發枝頭上的許多花瓣。在地鐵車站這幾張臉在人群中幻景般閃現;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點。少女樹長進我的手心,樹葉升上我的手臂,樹在我的前胸朝下長,樹枝象手臂從我身上長出。你是樹,你是青苔,你是輕風吹佛的紫羅蘭,你是個孩子——這么高,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虛無的滋味可愛的春天失去了它的清芬!時間一分鐘一分鐘地吞沒我,仿佛大雪埋住了凍僵的尸首,我從天上靜觀這圓圓的地球,不再去尋覓可以棲身的茅舍。虛無的滋味可愛的春天失去了它的清芬!時間一分鐘一分鐘地吞沒我,仿佛大雪埋住了凍僵的尸首,我從天上靜觀這圓圓的地球,不再去尋覓可以棲身的茅舍。藝術上的現代主義:先鋒派,主要有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
未來主義:意大利馬里內蒂、波丘尼等達達主義術運動是1916年至1923年間出現于法國、德國和瑞士的一種繪畫風格,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藝術運動,它試圖通過廢除傳統的文化和美學形式發現真正的現實。由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和反戰人士領導,他們通過反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表達了他們對資產階級價值觀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絕望。達達意為空靈、糊涂、無所謂;法文原意為“木馬”。它采取了嬰兒最初的發音為名,表示嬰兒呀呀學語期間,對周圍事物的純生理反應。宣稱作家的文藝創作,也應象嬰兒學語那樣,排隊思想的干擾,只表現官能感觸到的印象。達達主義代表人物:阿爾普(JeanHansArp)、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Tzara)馬克斯·恩斯特(MaxErnst)、奧托·狄克斯(OttoDix)、馬塞爾·杜尚。超現實主義主要是法國藝術,藝術家主要有米羅(joanmiro)、達利(salvadordali)、恩斯特(m.ernst)、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文化上的現代主義
杰姆遜《后現代主義文化矛盾》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市場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發達資本主義、媒介資本主義、后工業社會)2.現代主義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思潮(1)“思潮”的含義:思潮是關于文本、思想和理性思辨的一種精神審視,思潮研究不僅僅是看有什么樣的文本,說了什么,怎么說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審視,是思想的敬重、審視與批判。(2)作為一種文學思潮的現代主義強調的是現代主義的文學思想和藝術精神。
在文學思潮上,現代主義文學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創造精神和文學原則,對這種創造精神和文學原則的理性反思和精神審視是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主要思想路向。主要有瓦萊里、休謨、龐德、威廉·詹姆斯、卡夫卡、以及現代主義藝術理論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而且還包括從這些文本思潮衍生出來的哲學文化思潮,比如直覺主義、人道主義、人學思潮、存在主義、悲觀主義等。(3)文學思潮上的現代主義與文學上的現代主義的區別
在西方是一個概念,在中國有些區別,區別不在于知識論層面,而是在知識生產和知識建構層面上。中國文學獨特的知識生產背景和建構方式一直將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作無意識的“他者化”處理。中國沒有多少明確的“文學思潮”,只有“政治化”的文學創作“傾向”,而且中國文學界和理論界對待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是兩套話語。西方現代文學理論家多是文學創作上的大師,中國的文學理論家多是門外漢,所以中國文學理論上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基本上是一個“他者化”的言說對象。(4)現代主義思潮的文化影響:現代性:Modernity現代性是一個哲學概念,是對“現代”、“現代主義”這些概念內涵在哲學上的升華。指的是能夠綜合哲學概念內涵的一種本質主義的特性和趨勢,其內涵在哲學上是啟蒙運動的續篇,強調的是在西方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中對社會健康、人性健全、文化進步、理性完滿的總體性構想和觀念,具有宏大敘事的精神特征。現代性包含了“自反性”的意義,即在現代性概念本身中包含著對“反現代性”的反思。關于現代性研究的著作
(美)馬歇爾·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
A.現代性的含義“所謂現代性,就是發現我們自己身處一種環境之中,這種環境允許我們去歷險,去獲得權力、快樂和成長,去改變我們自己和世界,但與此同時它又威脅要摧毀我們擁有的一切,摧毀我們所知的一切,摧毀我們表現出來的一切。”“它將我們所有的人都倒進了一個不斷崩潰與更新、斗爭與沖突、模棱兩可與痛苦的大漩渦。所謂現代性,也就是成一個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中,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B.現代性劃分的三個階段1.16世紀至18世紀末,人們開始體驗現代生活2.18世紀至19世紀大革命浪潮。法國大革命和它的回響使現代公眾出現在生活中。革命時代的感受,生活發生巨變。19世紀現代性的兩個重要的聲音:尼采與馬克思3.20世紀。現代化擴展到全世界,文化藝術的勝利,現代公眾成了碎片,“現代性這一觀念一旦用許許多多碎裂的方式來構想,便喪失了它大部分的生動性、廣度與深度,喪失了它組織人的生活的能力和賦予生活以意義的能力。結果,我們便發現自己今天處于這樣一個現代時期,這個時期失去了與它自己的現代性的根源的聯系。(加)查爾斯·泰勒《現代性之隱憂》
憂慮的來源:
a.個人主義,生命的英雄維度的失落。“人們不再有更高的目標感,不再感覺到有某種值得以死相趨的東西。”b.工具主義理性——個人生活的晦暗工具主義理性,指的是“一種我們在計算最經濟地將手段應用于目的時所憑靠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獲比率,是工具主義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C.自由的喪失。“在一個社會里,如果人民最終成為那種‘封閉在自己的心中’的個人,那么幾乎沒有人愿意主動地參與自我管理(self-government)。他們寧愿留在家里享受私人生活的滿足,只要當時的政府生產這些滿足的手段和廣泛地分配這些手段。”這就為一種新形式的現代專制主義打開大門,“‘溫和的’專制主義”,在溫和的專制主義下,公民變得更加消極,對公共領域疏離,對政治生活失去控制,托可維爾曾預言此。(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
a.“現代性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大約十七世紀出現在歐洲”。b.后現代主義、后現代性、后工業社會、后資本主義社會,“更確切地說實際上是表明了即將終結之前的事物所處的先前狀態。”c.主要觀點:“我們對于自身的迷惘(即認為關于社會組織的系統性知識是不可能獲取的),主要是源于這樣一種感受: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被大量我們還無法完全理解的事件糾纏著,這些事件基本上還處在我們的控制之外。為了分析這種狀況是怎樣形成的,僅僅發明一些諸如后現代性其他新術語是不夠的;相反,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現代性本身的特征。”(5)現代主義思潮的哲學美學意義:審美現代性的問題a.審美現代性的理論來源:
波德萊爾:在1863年的《現代生活的畫家》一文中,波德萊爾賦予現代性頗具影響的定義,即“
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變”。波德萊爾是從美學體驗的層面論及現代性的。以一種感性的、審美的情緒來指稱現代性,這構成了后來討論現代性的重要維度,即批判的維度。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后現代主義。強調的是現代性概念中的藝術實踐上的意義與影響,即審美的影響。本雅明:《走向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現代性在媒介上的變革,光韻的消失,影像的復制。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吉登斯認為,現代性具有三個層面:即工業主義,這是指蘊含于生產過
程中物質力和機械的廣泛應用所體現出的社會;第二個層面是資本主義,即指包含競爭
性的產品市場和勞動力的商品化過程中的商品化過程中的商品生產體系;第三個層面指的是監控制度。強調資本主義生產組織及其制度以及文化合理性層面,這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肯定性表述。
b.什么是審美現代性:“現代性”這個概念標志著一種內在的分裂:即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建構性意味的現代性,和作為破壞性的、對資本主義社會持批判旨趣的現代性。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更具感性與體驗的特征,更加強調從美學體驗、藝術實踐、審美精神、文化影響理解現代性的意義,這就是審美現代性。這兩種現代性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呈現為一種內在的張力,一種二律背反,一種脫節。因此,如何解決這種二律背反,本身構成了現代性的內在問題。“審美現代性”問題的兩個重要的理論思想潛源:席勒在《審美書簡》;康德《什么是啟蒙》、《純粹理性批判》中對理性二律背反的分析。三后現代主義與文學思潮1.后現代主義的來源與發展“后現代主義”是產生于西方文化語境中的一個概念,關于這一詞的起源,不同的學者均從自己的研究角度出發作出解釋。根據美國學者米歇爾·昆勒在《后現代主義:一個概念史的考察》中的考證,“后現代主義”一詞是西班牙作家柯·德·翁尼斯于1934年出版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詩選》中首次提出來的,指的是現代主義內部某種“逆動”的現象。美國著名文論家哈桑認為喬伊斯的《芬內根的守靈》(1939)是后現代主義的真正肇始。而評論家奧康諾(FrankO'Conner)則把英國50年代的"大學新才子"為中心的文學運動視作"后現代主義"的開端。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1947年和1962年都使用過“后現代”這一概念,并暗示這個時代是以戰爭、社會動蕩和革命為特點、以理性主義和啟蒙運動的社會思潮的崩塌為標志的“麻煩的時代”。1959~1960年,著名文學評論家豪(IrvingHowe)和萊文(HarryLewin)首先在否定的意義上使用了“后現代主義”這一概念,把它看做是偉大的現代主義的倒退。按照豪和萊文的著述,后現代思潮基本上是50年代美國社會的一個真實寫照,是美國的一種社會和文化現象,尤其是一種文學現象。但他們認為后現代思潮是現代主義衰落的標志,是一種消極現象。20世紀60年代以后,美國一些文學評論家對后現代思潮的評價開始發生變化,對它持一種積極肯定的態度。后現代思潮不再被看做是一段盛極而衰的現代歷史的延續,而被視作為一個繼往開來的新歷史起點,人們從中可以吸取一些新的靈感、新的意識和營養成分。格拉夫提出一種新解釋,認為后現代思潮的背景是50年代被異化了的中產階級,后現代思潮表明了一種從深處擯棄目的和意義的存在論危機。沃森認為后現代思潮在哲學上有著強烈的存在論懷疑特征。它否定具有統一性的世界,它只認可一個偶然的世界,一個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對待的經驗世界。從70年代開始,后現代主義開始在文學、詩歌、繪畫、建筑等領域中擴展蔓延開來,發展成為一種廣泛的文化思潮。金克斯(CharlesJenckes)在《現代建筑語言》一書中推崇一種以折中主義和大眾化為基礎的后現代風格。費里(FredericFerre)在《形成未來,后現代世界的來源》中為后現代意識和新的未來設計了一系列新的價值和制度的選擇。80年代,由于出現了現代和后現代之爭的大討論,它在各個學術領域達到全面繁榮的局面,從而一進入90年代,“后現代主義”已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用語。
2.后現代主義的理論特性
后現代主義首先是一種文化傾向,是一個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取向的問題。由這個高度去看文藝思潮,才會有一種新的文化“語境”,才會使其內在精神邏輯呈現出來。進一步說,后現代主義是信息時代的產物。隨著人類知識的空前膨脹,電腦和數據庫的廣泛運用,科技高視闊步導致了合法性危機(利奧塔德)。這一狀況反過來深刻地規范著人類的心理機制和行為模式,導致一種反文化、反美學、反文學的極端傾向。其理論特性表現在:強調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拆解固有結構、反正統性、不確定性、非連續性以及強調多元化大膽地標新立異、反權威復制、消費和平面感成為后現代文化的代碼3.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的幾部代表性著作1)伊哈布·哈桑(IhabHassan)的《后現代轉折》
影響廣泛的《后現代轉折》對后現代主義做出了中肯的分析。他認為,后現代主義雖然算不上20世紀西方社會中的一種原創性知識,但對當代世界卻具有重大的修訂意義。同時他也看到現代社會到60年代已出現了一種全面的、根本的轉折和變化,因此后現代主義是現代文化危機的必然表征。所以對現代作后現代式的反思已成為歷史對當代學者的要求。他一方面指出:“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不是由鐵幕或長城分開的”,因為“文化滲透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所以他認為,“我們都同時可以是維多利亞人、現代人和后現代人”另一方面,他又把過去一百年來的藝術嬗變區分為三種模式,即“先鋒模式、現代模式和后現代模式”。他明確指出:“后現代思潮具有某種語義的不確定性。學者們對它的內含尚無明確一致的看法。這種普遍的異議由兩個因素造成:其一,后現代思潮(Postmodernism)這個術語相對而言較晚出現,確乎正置莽撞的青年期;其二,其內含與當今許多術語有某種親緣關系,而這些術語的內涵就是不確定的。”
2)丹尼爾·貝爾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
貝爾將現代社會當作不協調的復合體,它由經濟、政治、文化三個領域相加而成。他提出三領域對立學說,作為自己文化總體批判理論的出發點。認為歷時200多年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形成在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根本性對立沖突。隨著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三個領域之間價值觀念和品格構造方面的矛盾將更為尖銳。貝爾從新保守主義立場出發,對現代主義的精神裂變、文化危機和信仰危機展開批判。他認為,資產階級的經濟沖動力被導入高度拘束性的品格構造,它的精力都用于商品生產,并形成一種懼怕本能、自發和浪蕩傾向的工作態度。后現代主義比現代主義更“現代”,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后現代主義反對美學對生活的證明和反思,張揚非理性后現代主義打破了現代藝術的界限,藝術成為一種游戲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藝術所允諾的事,生活就會加以實踐繪畫轉化成行動藝術,藝術從博物館移入環境中去,經驗統統變成了藝術(3)杰姆遜的《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杰姆遜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從整體敘事入手,分析與后現代文藝美學相對應的后工業社會結構變化,是杰姆遜文化理論的一大特點。而注意世界范圍內后現代文化發展,并通過后現代文化風格、文化邏輯的把握去展示其藝術審美軌跡,是杰姆遜的基本思維向度。后現代主義文化邏輯表現在:
1.空前的文化擴張文化已經完全大眾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純文學與俗文學的界限基本消失。商品化進入文化意味著藝術作品正成為商品,甚至藝術美學理論和文化理論本身,也成為了商品。2.語言和表達的扭曲后現代語言已經完全不同于現代主義語言。在后現代語言觀看來,存在主義式的人說語言、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是語言的中心的看法業已失效。在后現代,并非我們控制語言或我們說語言,相反,我們被語言所控制,不是“我在說話”,而是“話在說我”,說話的主體是“他者”,而不是我。3.作為一種“后哲學”,不再宣布發現真理是自己的天職和使命。后現代社會是一個“他人引導”的社會,理論不再提供權威和標準,以一種懷疑的態度進行不斷的否定。理論不再討論什么真理、價值之類的話題,而是在一種“語境”中,談論語言效果,是一種關于語言的游戲,關于語言的表述、關于本文的論爭。后現代主義區別與現代主義的特征將后現代主義置歷史和社會基礎上加以考察之后,杰姆遜得出結論:后現代主義是當代多國化的資本主義的邏輯和活力偏離中心在文化上的一個投影。這決定了后現代主義同現代主義相區別,這區別表征為:深度模式削平,歷史意識消失;主體性喪失,距離感消失等幾個方面。(4)利奧塔的《后現代狀況》他認為,后現代主義社會知識的地位發生了變化,這一轉變,在時間上可以說從50年。代末期即已形成,在性質上,則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A.科學知識是一種“話語”B.隨著電腦霸權的形成,一種特殊的邏輯應運而生。C.科學一變積累模式和穩定形態,為求新而求新,生產未知成為當代科技的第一需要和首要目的利奧塔德分析了知識的狀況:知識地位的變化和敘事知識與科學知識的“范式不可通約”。后現代來臨,在知識領域悄悄地進行著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研究的范式發生了逆轉:(1)由外在呼喚人性解放、理想、正義等宏大敘事轉入人的意識拓進,語言游戲和結構分析,由追求傳統同一性辯證法轉到現代否定辯證法;(2)學者的使命變了:不再具有“元話語”,轉而日趨精細剔解與局部論證;由知識的啟蒙變為知識專家控制信息;(3)教育的本質變了:學生不再是關切社會解放的“自由精英分子”,而是在終端機前面獲取新類型知識的聆聽者;教師再也不是傳統傳道授業解惑的精神導師,其地位將被電腦信息庫所取代,出現在學生面前的不再是教師,而是終端機;學校中心場所不再是教室、圖書館,相反,“數據庫成了明日的百科全書,其所存信息,超過了任何聽者的容量和接受力。數據庫成為后現代人的本性。
(5)威廉·斯潘諾斯的溫和的后現代主義斯潘諾斯深受海德格爾存在主義思想的影響,把歷史理解為一個創新的領域和革新的契機,是一種既連續又斷裂的認識和反思,是傳統積淀的變體。同時,他又把歷史看做是一個不斷解釋而且被解釋的螺旋體,而且只有具有當代的觀點,才能對歷史的意義做出重新解釋。在此意義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解釋的創新是歷史的靈魂,歷史充滿機遇和新的可能性。他強調“機遇”是后現代主義文化的根本特征。因此,斯潘諾斯的后現代世界觀具有較多現代主義氣息,屬于“溫和的后現代主義”。斯潘諾斯創立了一種后現代世界觀,即解構意識意味著存在,包括文學話語的存在,組成了一種不可分解的橫向的連續性。斯潘諾斯傾向于海德格爾的存在論運動,將存在主義加以后現代主義化,以此創立一種重偶然性、歷史性的新存在論。正因為這一點,斯潘諾斯被認為是存在主義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家。
(6)耶魯學派與解構的后現代主義
美國解構理論形成于7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為保羅·德·曼(PauldeMan,1919~1983)、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1928~)、杰佛里·哈特曼(G.Haytman,1929)和哈羅德·布洛姆(H.Bloom,1930~)。他們都是耶魯大學的教授,致力于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的研究。他們接受了德里達的解構理論,并加以倡導和運用,形成頗有點名氣的耶魯學派.這種種獨特的文學解構思潮,新的文本之閱讀和文學批評方法,從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呈現出繁盛勢頭,和其他各種后現代主義思潮一起,對美國文學理論界以至各大文化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解構理論的首領是德·曼,在他去世后,米勒是最活躍的人物。他們發揮了德里達的特有氣質、風格和思維方式,并把重點放在不確定的能指游戲方面。布魯姆、米勒、哈特曼等解構批評理論的共同傾向,是消解文學和哲學的界限,將哲學本文當作文學一樣的虛構的修辭學構造物來解讀,并從文學作品中發掘出各種與哲學對立的意義。80年代中期,美國解構思潮的中心從耶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轉移到西海岸,德里達和米勒也來到厄灣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80年代后期后現代主義不再那么時髦了,解構理論在美國也進入低潮。但解構理論及其方法在美國文化史上仍留下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印跡,并溶入文學批評的傳統長河中。(7)格里芬和霍伊的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軟件接口開放協議書
- 淘寶試用中心協議書
- 質押貸款協議書范本
- 終止醫療服務協議書
- 濟南黃河戰略協議書
- 世貿入市協議書范本
- 外包業務環保協議書
- 債務還清復婚協議書
- 支付金額分配協議書
- 貨車司機安全協議書
- 礦石采購合同范本
- 2024年甘肅省煙草專賣局招聘考試真題
- 2025年龍江森工集團權屬林業局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二模)溫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適應性考試英語試卷(含答案)+聽力音頻+聽力原文
- DeepSeek+AI組合精準賦能教師教學能力進階實戰 課件 (圖片版)
- 2025年纖維檢驗員(高級)職業技能鑒定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5年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鐵路隧道出口支護、仰拱、防排水首件評估監理總結
- 關于無行賄犯罪行為記錄的承諾書
- 防城港職業技術學院籌設實施方案
- 城市雕塑藝術工程量清單計價定額2020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