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是什么》讀后感_第1頁
《教育究竟是什么》讀后感_第2頁
《教育究竟是什么》讀后感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育究竟是什么》讀后感化州市第一中學劉付淼從教十多年來,我在教與學不成正比的問題上困惑不已。該如何把握住教與學的分寸,該如何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該如何轉換教師角色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而不是讓學生懼怕的嚴師……也曾到書中去尋找答案,可遠水解不了近渴,現讀的書并不能針對性的解決我積存已久的問題,有也只是皮毛而已。讀了《教育究竟是什么》一書后,我有些茅塞頓開的感悟,“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要抓住了“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屬性,一切教育活動的目標、規律都得到了明確。如果教師不是喚醒學生內心的追求,如果學習不是憑借學生自身的內在的動力,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是失敗的。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希望他的學生成為自動的、積極的學習者。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偉大的神學家奧古斯丁認為“教師必須激發學生通過別人告訴他的東西去發揮自己內在的力量。他必須把聽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教師的語言的作用不過如此而已。”著名的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也提出了同樣的看法“教育的關鍵在于,應當使兒童有學習的需要。而單純等待這種需要是不可能的,要催生這種需要。”他認為教師的技巧就在于尋找時機催生學生學習的需要,學生在實踐中養成習慣,自然而然的學到了無需記憶的技能。20世紀最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用好生活出現的教育的場景和契機,對于家長和教師而言,教育不僅需要娓娓道來的言傳,更需要潛移默化的身教。“尊嚴是人類靈魂中不可踐踏的東西。”孩子是在成人的尊重中學會做人、學會自尊的。《盧勤談如何愛孩子》一書中提到人類最不能傷害的就自尊。在某種情況下,教師不尊重學生會比父母不尊重孩子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更大,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師是至高無上的。《教育究竟是什么》一書中不同時代的不同的思想家也對此有同樣的見地。基督宗教的創始人耶穌主要的教學手段是寓言,圣經故事把耶穌理解為教人的一種新的方式,以生活在尊重每個人的人性世界上,這是作為一位平等主義的“名師”的耶穌的一份永久的遺產。伊斯蘭教的權威教義學家、哲學家、法學家、教育家,正統蘇菲主義的集大成者“阿爾·加扎利”認為“教育是一個道德的過程。所以教師應當對他的學生有同情心,和善的對待他們,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兒子,指引他們,給他們以忠告。教學不應當成立一個懲罰的過程,而應當是一個勸告的過程。”教育的含義為:教,上行下效也;育,使自己的后代為善。當前,“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各項工作都在積極踐行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活動離不開人,人既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以人為本是教育課題中應有之義。關愛和尊重每個學生的生命本性是教育以人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