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拔罐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一、小兒拔罐兒童常見病、多發病,可采用拔罐療法進行預防和保健。
呼吸系統:大杼、風門、肺腧、大椎、定喘
消化系統:神闕、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
作用:宣肺止咳,化痰平喘,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拔罐的注意事項1.保暖。拔罐時均要在脫衣服后,才能治療,所以治療時應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保持室內的溫度。
2.避免燙傷。不要將燃燒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過熱的罐子勤更換。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區、皮膚細嫩處、皮膚破損處、皮膚瘢痕處、乳頭、骨突出處均不宜拔罐。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舊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給患者拔罐時,應密切觀察病人的情況,如有暈罐等情況,應及時處理。6、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7、患者以俯臥位為主,充分露施術部位。
8、拔罐時的吸附力過大時,可按擠一側罐口過緣的皮膚,稍放一點空氣進入罐中。初閃拔罐者或年老體弱者,宜用中、小號罐具。9、拔罐順序應從上到下,罐的型號則應上小下大。10、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時間要短。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11、針刺或刺血拔罐時,若用火力排氣,須持消毒部位酒精完全揮發后方可拔罐。否則易灼傷皮膚。12、拔罐時間過長或吸力過大而出現水泡時,可涂龍膽紫,覆蓋紗布固定。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后用紗布外敷固定。13、患者在過饑、過飽、過勞、過渴、高熱、高度水腫、高度神經質、皮膚高度過敏、皮膚破損、皮膚彈性極差、嚴重皮膚病、腫瘤、血友病、活動性肺結核、月經期、孕期,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14、拔火罐不能太頻繁,一般一周一次最佳,拔火罐最好24小時內不要洗澡,避免水中毒.二、艾灸
《扁鵲心書》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
艾灸是一種自古相傳的中醫療法,在醫學典籍出自《醫學入門》里的“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和《黃帝內經》里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說法。1、艾灸的作用
艾灸是通過艾灸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效應,傳遞到經絡系統,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病變部位,達到驅寒邪、補陽氣、通經絡、調正氣的目的;起防病治病,保健強身之功效;可以有病治病、未病找病、無病養生;因此達到四效合一和三位一體的作用。這是其他中醫療法不具備的。艾灸的好處:
1.溫經散寒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2.行氣通絡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癥、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3.扶陽固脫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于艾葉的功效與作用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癥、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癥的急救。4.升陽舉陷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灸療。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5.拔毒泄熱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圣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于《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泄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范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6.防病保健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F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艾灸的五大原則1、艾絨質量選擇質量好的艾絨。劣質艾絨,生硬不團聚,燃燒時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覺灼痛,甚至熏烤時石粒脫落,灼傷皮膚。
2、環境通風環境應保持通風,避免艾煙過濃,傷害人體。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特別是哮喘病人慎用艾灸。
3、施灸部位施灸的部位,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顏面五官、陰部、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直接灸;頭部、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
4、避免燙傷施灸時應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有些患者局部寒氣大,初灸時,對艾火的忍耐力強,常常不知不覺將艾火靠近皮膚,結果將皮膚灼痛。實際上,以灸至皮膚發紅為度,每次灸10—15分鐘為宜。
5、注意次數體質壯、病情輕、病程短者,灸治1—2次即可;體質差、病情重、病程長者,可灸數月乃至1年以上。初灸時,每日1次;長期灸治者,3次后改為2—3天1次。艾灸的注意事項1.艾灸功效很多,但是艾灸不是萬能的。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該先去醫院檢查確診是什么問題,而不能不管哪里不舒服都企圖靠做艾灸來解決。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還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不要覺得,反正艾灸能養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飲食,可以隨便亂來了。如果有這樣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幫不了你。
艾灸的注意事項3、施灸順序:《千金方》記載:“凡灸當先陽后陰,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边@說的是施灸的順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應先灸陽經,后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邊,后灸右邊。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依次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顛倒亂灸,如果不講次序,后灸頭面,往往有面熱、咽干、口燥的后遺癥或不舒服之感覺。即便無此反應,也應當從上往下灸,這也和針刺取穴一樣,次序不亂,不會遺忘。4、不要急于求成,一次灸過多穴位,灸過長時間。治療某種疾病要嚴格按照治療該病的要求去灸。日常養生灸,每次可灸2、3個穴位,一個穴位灸10-20分鐘。時間上有4種選擇:可以隔天灸或連灸2-3天停1-2天;或連灸3-5天停2-3天;切忌長期不停歇的一直灸,也不要想起來才灸一次。(如治療急性病,突發疾病則一直灸到病好為止)
5、艾灸的時候要專心點,分散注意力很容易燙傷自己,甚至燒壞家里東西。且專心艾灸靜心感受艾灸的熱力比邊灸邊干其他事效果要好。
6、艾灸的過程中,有的人很快見效,而有的人遲遲不見效。這些都是正常,因為各人體質不同,疾病程度不同,恢復能力不同,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艾灸見效的時間。所以艾灸沒有固定的見效標準。只要你按要求正確的堅持灸下去,肯定能起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功效。
7、艾灸前、后都喝一杯高于體溫,有點燙嘴的溫開水(絕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體內毒素。艾灸過程中禁止吃東西。灸后1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如有特殊情況非要洗手,洗澡,要用高于體溫的熱水盡短時間內洗完。灸后調養口訣:灸后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8.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絡。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鮮蒜,保持新鮮。
9、有些人施灸后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乏力,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陰道不規則流血,全身不適等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癥狀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這樣的癥狀就會消失。
10、有些人艾灸過程中會有返病現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也體現正氣在一點點積累。有返病現象很正常,沒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現象。
11、月經期間不要灸;(經量少到用護墊都可以半天不換的情況下可以灸)
12:如果打算懷孕,不采取避孕措施的時候就不要艾灸了13、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14、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靜臥,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鐘左右。15.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對于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禁忌事項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3.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副作用
1.艾灸后常常會有疾病加重的反應,這是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我們人體是個整體,這里有陰陽之分,不可能只允許正氣存在而把邪氣都驅逐。那么病邪在體內寄居很久,他也不會輕而易舉的乖乖就范。所以這時候就免不了有反應,你用艾灸的方式激發正氣想把我趕出,那么我就先頑強抵抗。這時的正氣不足,而邪氣旺盛的時候,當然你會有各種不適反應出來。當你逐漸艾灸,體內慢慢累計了很多正氣的時候,這時的病邪就會逐漸地趕出體外了。2.失眠:艾灸后常常會有失眠的癥狀,如果出現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種反應,此時的失眠,多很疲乏無力,或嗜睡。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艾灸后,這時如果睡眠很少,但不會出現疲乏無力的現象,反而因為艾灸,而顯得精力充沛。此時,不要因為睡眠時間的不足而煩惱,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藥來湊夠睡眠的時間,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灸中脘還會很快改善脾的功能。3、艾灸的走竄現象,有時候我們艾灸中脘,會有肝區不適,或會有胃脘部不適,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隱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會主動幫助你去調整,這就是艾灸的通竄功能。所以說,我們的身體有一個自我調整的功能,只要你調動的好,這些都會起來工作。假如你艾灸關元穴,也許會反應出你婦科方面的隱患或前列腺方面的問題或生殖系統的一些疾患。人體“陰陽”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規律的,元氣逐漸充足了,“陰陽”就必定按照其規律運行,該升的就自然會升,該降的就自然會降,根本就不必用人為的方法去調動升降。4、艾灸的上火現象,很多人艾灸后會出現口干舌燥,這也是艾灸的一種反應,這種現象表明陰陽正在調整,陽不勝陰,這時要多喝白開水。此時患者會覺得喉嚨異常干痛,這是病邪(寒邪)逐漸外發時的必然癥狀(病邪被驅趕到哪里,哪里就會出現西醫所謂的炎癥,此時許多中醫專家都會任認為灸過火了,會立即停止治療,使得功虧一簣)。5、艾灸后身體出現類似過敏的現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現很多紅疹的現象,此時多以為是過敏了,其實,這些表現出來的癥狀,都是真陽元氣驅趕寒邪外出的表現。也是病邪在體表的反應。如果此時停灸,病邪還會入里,侵蝕臟腑。如果此時皮膚表現嚴重,可以用放血療法使邪出有門??梢栽诖笞怠⒆闾柊螂捉浀碾蜓ㄟ€有委中穴放血,給病邪以出處6、艾灸后的精神反應:有很多人會出現類似抑郁癥的現象,這時可以找人傾訴,可以到狂野處大哭或大喊,一定要發泄出來,不要郁悶在心,免得徒增新疾。2、小兒艾灸注意事項小孩保健艾灸效果極好,而且方法簡單方便容易操作,小孩沒有痛苦,無副作用,非常適用于推廣使用。小孩保健艾灸可根據小孩不同的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施灸方法,一般要堅持1-6個月,直至小孩健壯為止。小孩皮膚對溫熱疼痛感覺敏感度較差,加上小孩好動,不能配合,故在施灸時要格外小心,大人要將自己的手放在小孩施灸部位,以感知小孩灸溫的強弱,謹防燙傷。最好在空氣流通,清潔干燥的房間中進行。強身保健取身柱、天樞穴。健脾和胃取中脘、脾俞、神闕、天樞穴。補肺益氣取風門、肺俞、身柱、大椎、膏肓穴(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3寸)。健腦益智取身柱、大椎、膏肓、腎俞穴。艾灸方法艾條溫和灸:每次灸5-10分鐘,隔日或每3日灸1次,連續灸1-3個月,間歇7-10天再灸。若小孩出生后體質較弱,可在出生后3-6個月,開始身柱灸,每周或每月1次,連續灸3-6個月。3、艾灸療法常用保健穴風寒感冒:治療可先用鮮姜涂擦穴位,再依大椎、風門、肺俞穴的順序,輕輕從上向下刮至皮膚潮紅,用艾條灸以上穴位5~10分鐘,每天一次。風寒泄瀉:治療用艾條溫和灸中脘、神闕、氣海、天樞穴,灸至皮膚潮紅,每天一次。小兒遺尿:治療用隔姜灸,灸中極、氣海、神闕、腎腧、命門穴。用花生大小艾炷,每穴灸3~5壯,每天一次。4、艾灸療法應用常見病的艾灸穴位急性支氣管:肺腧,定喘,合谷慢性支氣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淵,定喘,合谷,足三里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風門,列缺,大椎,足三里,豐隆支氣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支氣管擴張:孔最,尺澤,膻中感冒:風池,大椎,風府,合谷,肺俞,列缺膈肌痙攣:中脘,足三里,內關,巨闕腹痛:氣海,中脘,內庭,脾腧,足三里,天樞便秘:足三里,天樞,大橫,大腸腧,支溝失眠:三陰交,內關,足三里,百會貧血:足三里,關元脫肛:長強,百會,足三里遺尿:關元,足三里上熱下寒:關元、神闕、足三里、血海、曲池、太溪,每天灸一兩個,或者選兩個長期堅持疏通脾胃:中脘退熱:大椎三、擠捏法
醫者用雙手拇食兩指,在選定的穴位捏住,然后再使兩手拇食兩指一齊用力向里擠,然后放松,反復操作,使局部皮膚色紅或紫紅色或黑紫色為度,稱為擠捏法。
常用穴位部位——天突穴、大椎、天柱骨、肩井、肺腧、膀胱經等。
作用---開於散結,舒筋活血。揪痧將中指和食指彎曲如鉤狀,蘸水夾揪皮膚,造成局部瘀血。這種由夾揪使皮膚出現血痕的除痧療法,稱揪痧療法。揪痧療法亦稱擰痧療法,民間稱為“揪疙瘩”。本法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揪痧療法靈活,可根據病情選擇施治部位。頭疼體熱、身倦體乏,自己可以給自己揪,故揪痧也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自我療法,小孩子也可以揪。揪痧的方法
1、客人坐或俯臥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膚。2、按摩師將中指和食指彎曲成鉤狀,蘸冷水后,用食、中兩指的第二指節側面相鉗去夾揪皮膚。此時常發出“嗒”的響聲,“揪疙瘩”之名即由此而來。夾揪時要隨夾壓隨擰,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夾、壓、擠,可將皮下毛細血管夾破,使血液滲到組織間,造成局部瘀血。3、一般在局部夾揪20次左右,以皮膚出現血痕為度。如病癥較重,夾揪的力量可以加大,直至皮膚形成紅斑。由于夾揪作用對皮膚有較強的牽引力,故??梢鹁植亢腿矸磻?,使施治處皮膚潮紅,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現瘀血后,則患者周身舒展。此法適用于皮膚張力不大的頭面部及腹、頸、肩、背等處如上呼吸道感染、咽部疼痛、聲音嘶啞,常在頸前皮膚揪痧。局部揪紅后,患者即可感到咽部清爽;頭痛可在太陽穴處揪痧,也可同時選用頸項、眉心、肘彎、腘窩等處;胃腸機能紊亂多在腹部揪痧;腰背痛可選疼痛最明顯處揪痧。刮痧中國刮痧健康法是以中醫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指導,眾采針灸、按摩、點穴、拔罐等中醫非藥物療法之所長,所用工具是水牛角為材料制做的刮痧板,對人體具有活血化瘀、調整陰陽、舒筋通絡、調整信息、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作用,既可保健又可治療的一種自然療法。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刮痧方法、經絡、腧穴及臨床治療等部分。刮痧具有適應證廣、療效明顯、操作方便、經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溫州理工學院《音樂》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中醫藥高等??茖W?!侗容^憲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體育大學《流體機械CAD》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食用菌栽培與加工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商場鋪位租賃合同書二零二五年
- 荒山荒地承包合同書范例
- 二零二五離婚撫養費給付標準
- 質押借款合同模板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社保補償金協議
- 私人房屋裝修安全協議書
- 《隧道工程》課件
- DB-T29-111-2018埋地鋼質管道陰極保護技術規程
- 2024年化糞池清理合同協議書范本
- 企業業務賬號管理辦法
- YY 0793.2-2023血液透析和相關治療用液體的制備和質量管理第2部分:血液透析和相關治療用水
- 手術患者轉運交接及注意事項
- 思維障礙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 產房人文關懷護理課件
- 醫師三級查房課件
- 衛生知識培訓資料
- 《統計學-基于Python》 課件 第6章 參數估計(Python-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