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科培訓重點_第1頁
檢驗科培訓重點_第2頁
檢驗科培訓重點_第3頁
檢驗科培訓重點_第4頁
檢驗科培訓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9/99危險值報告制度一、“危險值”是表示危及患者生命的檢查結果,假如臨床大夫能及時得到檢查信息,迅速給予患者有效的干預措施或治療,即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嚴峻后果,失去最佳搶救機會;涉及到放射、超聲、檢驗、病理、內鏡、電生理室等科室二、報告流程及具體內容發覺危險值發覺危險值檢查標本狀態→儀器工作狀態是否正常檢查標本狀態→儀器工作狀態是否正常→本日質控是否在控→和歷史結果是否一致等其它因素;若有必要進行復查確認危險值的確認如有復查,在復查位置進行標注;如有復查,在復查位置進行標注;在備注填寫詳盡危險值的信息:標本狀態、檢測項目、檢測結果;微生物室若是無菌部位分離出細菌、專門耐藥菌、甲乙類傳染病或Ⅰ、Ⅱ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也應標記;并標記細菌名稱危險值的標注危險值的標注并在備注標注:電告時刻、電告人、臨床記錄人微生物室分離出專門耐藥菌、甲乙類傳染病或并在備注標注:電告時刻、電告人、臨床記錄人微生物室分離出專門耐藥菌、甲乙類傳染病或Ⅰ、Ⅱ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時除了給臨床報告外還要給院感科匯報,并做好記錄;住院病人電告給臨床科室護士站;門診病人電告給門診服務臺;體檢病人電告給體檢中心接電話者需復述危險值的結果;電話的告知報告的審核公布報告的審核公布危險值報告范圍:項目/參數危險值項目/參數危險值全血白細胞計數≤2.5或≥30.0×109/L肌酸激酶≥500u/L血小板計數≤50或≥600×109/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0u/L血紅蛋白含量成人:≤50或≥200g/L新生兒:≤95或≥223g/L血乳酸≥5mmol/L血尿淀粉酶參考值上限3倍以上紅細胞壓積成人:≤15或≥60%新生兒:≤0.33或≥0.71PCT≥10ng/mlTnlura>1.0ng/ml凝血酶原時刻測定≤7.0或≥30秒MYO>500ng/mlINR≥3BNP>2000pg/m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刻測定≤11.0或≥70秒動脈血PH≤7.25或≥7.55纖維蛋白原≤1或≥8g/L動脈血PCO2≤20或≥70mmHg凝血酶時刻測定≤7或≥30秒動脈血PO2≤45mmHg尿素≥35.78mmol/L動脈血HCO3≤10或≥40mmol/L肌酐≥530μmol/L動脈血氧飽和度≤75%葡萄糖≤2.2或≥22.2mmol/LCSF-GLU≤1.11mmol/L膽紅素≥307.8μmol/LCSF-TP≥800mg/L卡馬西平≥51umol/L細菌培養理論無菌部位培養陽性初級涂片報告鉀≤2.8或≥6.0mmol/L分離出Ⅰ、Ⅱ類高致病性微生物鈉≤120或≥160mmol/L分離出甲乙類傳染病鈣<1.75或>3.5mmol/L分離出專門耐藥菌氯≤90或≥120mmol/LHIV抗體初篩呈陽性反應尿酸≥800umol/l醫療安全(不良)事件報告制度醫療安全(不良)事件報告制度最全然的作用是從失敗的系統中學習經驗教訓從而加強患者安全。報告的個人不得遭受處罰或從報告中遭受到其他不良后果,報告的價值必須體現在能夠引起醫療工作過程和治理安全體系的一系列改進。一、定義醫療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臨床診療活動中以及醫院運行過程中,任何可能阻礙病人的診療結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負擔并可能引發醫療糾紛或醫療事故,以及阻礙醫療工作的正常運行和醫務人員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二、等級劃分醫療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嚴峻程度分4個等級:Ⅰ級事件(警告事件)——非預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進展過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喪失。Ⅱ級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醫療過程中是因診療活動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機體與功能損害。Ⅲ級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盡管發生了錯誤事實,但未給病人機體與功能造成任何損害,或有輕微后果而不需任何處理可完全康復。Ⅳ級事件(隱患事件)——由于及時發覺錯誤,但未形成事實。三、報告原則:(一)Ⅰ級和Ⅱ級事件屬于強制性報告范疇,不得漏報。(二)Ⅲ、Ⅳ級事件報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處罰性和公開性的特點。1、自愿性:醫院各科室、部門和個人有自愿參與(或退出)的權利,提供信息報告是報告人(部門)的自愿行為。2、保密性:該制度對報告人以及報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門的信息完全保密。報告人可通過網絡、信件等多種形式具名或匿名報告,相關職能部門將嚴格保密。3、非處罰性:報告內容不作為對報告人或他人違章處罰的依據,也不作為對所涉及人員和部門處罰的依據。4、公開性:醫療安全信息在院內通過相關職能部門公開和公示,分享醫療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結果,用于醫院和科室的質量持續改進。公開的內容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涉及報告人和被報告人的個人信息。5、醫院對醫療安全(不良)事件報告,每例給予50元-200元的獎勵,Ⅰ級和Ⅱ級事件出現漏報的每例扣50-200元。四、事件分類(一)警戒事件包括:1.與病人所患疾病或自然病程無關的意外死亡。2.與病人所患疾病或自然病程無關的器官重大損害或功能永久喪失。3.手術錯誤:包括病人錯誤、部位錯誤、手術方式錯誤。(二)不良后果事件包括:1.嚴峻的輸血輸液反應:如溶血反應、細菌污染等情況導致的明顯嚴峻不良癥狀,需要大夫進行處理的輸血輸液反應。2.嚴峻藥物不良事件:嚴峻的藥物不良反應及毒副反應,需要大夫進行處理。3.重大用藥錯誤:違反醫療原則(三查七對)、使用配伍禁忌、超劑量用藥、給藥途徑錯誤等情況,導致不良后果和/或引起醫療糾紛。4.重大手術前后診斷不符合:術前診斷與術后診斷在疾病部位、性質、病理明顯不符合。5.醫療并發癥或意外:與病人所患疾病或自然病程無關的器官損害或功能障礙。6.非打算再次手術。7.麻醉和冷靜不良事件:麻醉中、深度冷靜過程中的不良事件和不良事件趨勢,導致嚴峻的不良后果和/或引起醫療糾紛。8.病人安全:身份識不錯誤、醫務人員溝通失誤、危險值報告治理缺陷、跌倒與墜床事件、壓瘡事件、手術安全核查缺陷、手衛生缺陷、高危專門藥品治理缺陷所致的患者安全事件。9.醫院感染:醫院感染爆發、感染細菌譜的嚴峻抗藥性。10.嚴峻醫療設備器械故障,導致嚴峻不良后果和/或引起醫療糾紛。11.環境和設施、設備不良事件:水污染事件、食物中毒、重大化學物質泄露事件、輻射源泄露、火災及醫用氣體事故、壓力容器事故、電梯事故、停電事故、網絡故障等導致明顯不良后果和/或引起醫療糾紛。12.刑事事件:病人自殺、嬰兒被拐、老年病人走失、病人和職員遭外來人突擊、病人和醫院財產被盜和被損壞、病人之間產生激烈矛盾導致損傷。(三)未造成后果事件:病人同意醫療護理過程中,一個或多個環節出現錯誤,但錯誤在到達病人之前被發覺并得到糾正,病人最終沒有得到錯誤的醫療護理服務的事件。(四)隱患事件:由于及時發覺錯誤,但未形成事實。五、報告流程(一)Ⅰ級事件報告流程:當事人在積極處理事件的同時,立即先電話逐級上報專業組長、科主任、護士長、醫務科,24小時內完成書面補報。醫務科接到科室報告后按照要求上報行政主管部門并積極干預處理。(二)Ⅱ、Ⅲ、Ⅳ級事件報告院內網絡直報流程1、當事人→科主任或護士長→登陸醫師工作站/護士站→工具欄→填寫醫療安全(不良)事件上報表,引起投訴或醫療糾紛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報醫務科(非行政上班時刻報總值班)。2、各主管職能科室接收到報告后依照情況及時報告分管院長,必要時成立調查領導小組。六、各部門職責(一)科室及當事人1.當事科室首先搶救病人和受損傷人員,妥善愛護可疑物證,必要時將重要物證送檢。2.已對病人造成明顯軀體損害和/或投訴、糾紛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當事科室應組織討論,分析緣故,制定持續改進措施,并在事發24小時內將書面報醫務科備案,科室存留一份。醫務科追蹤評價科室持續改進效果。3.未對病人造成明顯軀體損害和/或投訴、糾紛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當事科室應組織討論,分析緣故,制定持續改進措施,并在72小時內完成網報。科室每季度對全科室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進行匯總分析。(二)職能科室1.質控辦負責通過院內網絡平臺統一接收全院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上報信息,立即依照事件分類分送到醫務科、護理部、藥劑科、輸血科、設備科、后勤等各主管職能科室。2.接到報吿的職能科室第一時刻內與事發科室初查緣故,可能后果,采取有效緊急補救措施,相關人員必須無條件全力配合,防止和最大限度減少損害。3.各主管職能科室負責每季度將收到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匯總分析,提出持續改進措施,交質控辦。4.質控辦負責對重大、典型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組織相關科室分析討論,找出醫療環節和流程中的全然問題,制定最佳整改措施。5.質控辦負責每季度對全院醫療安全(不良)事件進行匯總分析,撰寫醫療安全(不良)事件報告。“三重一大”項目1.含義:重大決策、重大干部任免、重大項目投資、大額資金使用等事項(三重一大)須經集體討論,集體決策并按治理權限和規定報批與公示,由職工監督。2.最近包括:2.1.新外科住院大樓建設項目,包括基礎建設、設備物資采購;2011年11月開始建設,2013年10月投入使用。2.2.東區雙電源工程2.3.2012年信息化建設項目,包括醫學影像、無線網絡、專業信息軟件;中心機房建設、手術麻醉系統,信息系統安全等級防護2.5.購置直線加速器、磁共振、64排CT以及微創外科腔鏡設備、全自動生化儀2.6.醫院萬春東路56號園區調整后干部任免2.7.大額資金使用:2013年設備購置打算、涉及職工利益100萬以上大額資金使用消防安全常識一、發覺火警:1.先切斷電器設備電源,就近使用滅火器、消火栓、濕棉被褥等物品撲救。2.報警:向保衛科、消防操縱室、院總值班室(82722252--8236);院內應急電話82725307(8307),電工班82724317;并撥打119或82727119內容:火災的時刻、地點及自己姓名。3.消防隊員未到達時,現場滅火人員職務最高者承擔現場指揮、組織人員自救。4.撤離順序:最先起火的那一層先撤離。然后起火的上層開始從下而上撤離;最后從最先起火的下層開始,從上而下的順序撤離。二、如何自救:1.利用各樓層的消防器材。2.疏散時自我愛護: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半蹲姿勢,從防火通道逃生。走廊充滿濃煙,應用彎腰式爬行方式沿安全標志撤離。3.向外逃生有危險時,應關閉防火門隔離火源等待救援。4.逃生時勿使用電梯。三、滅火原則:1.以人為本、先滅火后救物資的原則。病人按先重后輕順序。2.轉移火場附近的危險物品及倉庫物資至安全地帶,專人看守。3.儀器設備:先貴重后一般、先輕便后笨重。4.自己的差不多責任是愛護病員及家屬、工作人員以及自身的安全。四、滅火器的使用:滅火器使用方法:第一步拔掉鉛栓,拔掉保險棒。第二步取出噴管對準火源根部,緊壓壓桿,強力噴射(1)噴射時稍彎腰部,臉微側,采取盡可能低的姿勢,以便避開熱氣和煙氣。(2)依照火勢大小,在距離火源1-3米之間,對準火源根部,采納左右平掃噴射。(3)由上風向下風噴射。五、科室消防值班員:每日檢查消防安全設施、標識是否完整;檢查是否存在消防安全隱患,及時處理、上報。一、消防安全常識1、消防安全“四個能力”是指什么?答:提高社會單位檢查消除火災隱患的能力;提高社會單位組織撲救初起火災的能力;提高社會單位組織人員疏散逃生的能力;提高社會單位消防宣傳教育培訓能力。2、消防中的“四明白四會”是指什么?答:四明白:明白火災的危險性,明白預防措施,明白火災的撲救方法,明白自救。四會:會報警,會使用部分消防器材,會處理事故險情,會逃生。3、場所內消防設備設施有哪些?答:消火栓、滅火器、煙感報警探頭、火警報警系統和手動報警系統、應急照明燈、聲光報警器。4、安全疏散設施有哪些?答:安全疏散示意圖、安全出口應急指示燈。5、安全疏散程序是什么?是否熟知科室應急預案?答:1、迅速指揮患者家屬協助醫務人員轉運疏散患者,由專人負責保障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暢通。2、避開火源就近疏散,迅速將患者從消防安全出口撤離到安全地點,重病患者采納派專人用輪椅、擔架護送,確保每位患者的安全。3、同時做好易燃易爆物品及貴重物資、藥品及時轉移的工作。★每名職工須熟知本科室消防治安、病區建筑機構、消防設施設備配備及人員應急分工情況,并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本科室的消防安全應急預案及火災處置流程。6、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有哪些?答:使用滅火器前首先推斷滅火器是否在有效期,看滅火器壓力表,指針在綠色范圍有效,紅色范圍失效,黃色為壓力過大但仍在有效范圍。7、如何樣使用室內消火栓?答:打開消火栓鐵皮門,取出水帶、水槍,將水帶接口對準水栓頭。凹部分對準凸部分,卡上呈順時針方向扭緊,最后才打開水閥門,對準火源根部噴射。投訴處理1號樓=====現門診樓;2號樓====新外科住院綜合樓3號樓=====現中醫、五官科樓5號樓====兒科樓6號樓====學術廳、放療室7號樓====內科大樓8號樓====現外科大樓9號=====現干部病房10號樓===骨科、內分泌科11號樓===住院醫技樓12號樓==藥房、病案統計室13號樓===消毒供應室15號樓===體檢、辦公樓腫瘤科及洗漿房沒有單獨號樓輸血科核心條款4.19.5.1:有血液儲存質量監測與信息反饋制度;4.19.5.2:有臨床輸血過程的質量治理監控及效果評價的制度與流程4.19.5.4:有操縱輸血嚴峻危害(SHOT)的方案與實施情況記錄4.19.4.3:建立輸血標本采集流程,執行輸血前核對制度標準預防的定義是什么?有哪些措施?標準預防是針對所有病人的預防性措施,視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損傷的皮膚、粘膜和被這些物質污染的物品具有潛在感染而采取的標準水平的消毒、隔離等預防措施。標準預防應用于所有病人和所有醫務人員,以防止病人之間的傳播和病人與醫務人員的傳播。隔離措施:依照傳播途徑建立接觸、空氣、飛沫隔離措施。其重點是洗手和洗手的時機。

標準預防措施:洗手: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時,脫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洗手。

手套:當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損的皮膚黏膜時應戴手套。面罩、護目鏡和口罩:能夠減少病人的體液、血液、分泌物等液體的傳染性物質飛濺到醫護人員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隔離衣:防止被傳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滲出物、飛濺的水和大量的傳染性材料污染時才使用。

可重復使用的設備器械:應確保在下一個病人使用之前清潔潔凈和適當地消毒滅菌;專門感染病人所用器械、敷料、布類等標注“專門感染”橙色標記后密閉封存(雙袋包裝或密閉箱),由供應室單獨高壓滅菌后再按常規處理。環境操縱:保證有適當的日常清潔標準和衛生處理程序,在完全清潔的基礎上,適當地消毒床單、設備和環境的表面等。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時,先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劑適量噴灑或倒在污染地面30分鐘后,用拖把拖潔凈。二、什么是職業暴露?發生職業暴露后如何樣正確處置?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在從事臨床工作過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破損的皮膚或非胃腸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HIV)病毒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它銳器刺破皮膚,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的情況。(廣義的職業暴露應包含乙肝、丙肝、梅毒等)發生艾滋病(HIV)職業暴露后的處置:1.緊急局部處理用肥皂和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如有傷口應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受傷部位的消毒,傷口應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0.5%碘伏等)涂抹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用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潔凈。2.對暴露者的處理暴露者應臨時脫離工作崗位。由專家(疾控中心或傳染病院)對暴露級不進行評估,確定是否進行藥物預防,如有必要,應于24小時內開始服藥并堅持完成整個過程。原則上,用藥越早越好。暴露者應于暴露后0、6周、12周、6月、12月進行必要的追蹤。3.事故的報告和記錄立即向醫院院長、溫江區疾病操縱中心報告。查找事故緣故,并對事故過程和處理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包括事故的發生時刻、地點及通過、暴露方式、損傷的具體部位、損傷的程度、接觸物的種類和含有HIV的情況、處理方法和處理通過(包括現場專家和領導的活動)、詳細記錄用藥情況及首次用藥時刻、藥物的毒副作用情況及用藥的依從性。三、發生醫院感染暴發或有暴發跡象時的處置流程?醫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于埋伏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醫源性感染:指在醫學服務中,因病原體傳播引起的感染。醫院感染暴發:是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刻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消毒:指用化學、物理、生物的方法殺滅或消除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滅菌:殺滅或消除傳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細菌芽胞和真菌孢子臨床微生物室、醫院感染專兼職人員、臨床醫護人員臨床微生物室、醫院感染專兼職人員、臨床醫護人員發覺醫院感染流行或病例聚攏現象發覺醫院感染流行或病例聚攏現象上報院感科上報院感科醫院感染治理委員會、醫務科組織流行病學調查;同時啟動應急預案醫院感染治理委員會、醫務科組織流行病學調查;同時啟動應急預案醫務科、院感科、護理部、臨床科室及醫技科室等緊急響應否是醫務科、院感科、護理部、臨床科室及醫技科室等緊急響應解除預案解除預案上報區疾控中心,并協助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標本的采集檢驗等組織專家會診、制定診療方案上報區疾控中心,并協助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標本的采集檢驗等組織專家會診、制定診療方案以及各種藥品、設備的調度評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調整新的診治方案及消毒隔離預防措施查找傳染源、落實消毒、隔離預防措施評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調整新的診治方案及消毒隔離預防措施查找傳染源、落實消毒、隔離預防措施接著關注是否有接著關注是否有新發病例四、發生醫院感染暴發應采取哪些應對措施?1.加強感染源的治理,隔離和積極治療病人,必要時暫停接收新病人;2.開展醫院感染相關監測,及時發覺存在的問題;3.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尤其是某些專門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4.加強醫院消毒滅菌效果的監督監測,增加相關醫療物品和診療環境的消毒次數;5.嚴格執行手衛生標準,加強醫務人員手的清潔、消毒及無菌操作;6.加強醫源性傳播因素的監測與治理;7.嚴格遵守探視與陪護制度;8.加強重點部門、重點環節、高危人群與要緊感染部位的醫院感染治理;9.對易感人群實行愛護性隔離;10.及時總結和反饋臨床上分離的病原體及其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11、開展醫院感染的宣傳教育。五、耐藥菌感染病例應采取哪些隔離愛護措施?1、盡量隔離于單間,也能夠與其他相同感染或攜帶患者共居一室;(藍色)2、請在病歷夾上貼專門隔離標記;3、該患者的所有治療護理放在最后執行或單獨執行,要緊用具單獨使用;4、進入隔離房間或接觸病人時須戴手套;5、接觸病人或其用物、床單位時,須要加穿隔離衣;6、離開病人床旁或房間時,須把防護用品脫下;7、脫手套、隔離衣后,須用抗菌洗手液,或用快速手消毒劑擦手;8、該病人周圍物品、環境和醫療器械,須每天清潔消毒;患者解除隔離、轉床、或出院后對環境、設備、儀器等物品表面做終末消毒;9、該病人如去其他部門檢查,應有工作人員陪同,并向接收方講明須使用接觸傳播預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設備需清潔消毒;10、一般醫療器械,如:體溫表或血壓計等應專用;11、不能專用的物品,如:輪椅,在每次使用后須消毒;10、盡量限制探視人群,并囑探視者執行嚴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12、污染物直接送污物室,不得暫存治療室或其他場所;13、重視會診及防止床邊檢查操作時的交叉感染,以防科室間耐藥菌的傳播;14、同一病區不同病人短時刻內出現2例或以上同種同源耐藥菌時,在加強消毒隔離的同時立即報本科室負責人,由本科室負責人核實后報院感科;附:何為同種同源?指易感人群同時或先后暴露于同一感染來源,如:同種醫療護理操作;使用相同批號的一次性醫療物品;同一批血液/輸液制品使用同一種消毒滅菌方法的物品;經同一醫師或護士治療的患者耐藥表型相同或相近的同種微生物感染懷疑同一來源七、醫務人員洗手的指征是什么?九、所在科室的有哪些消毒隔離制度及措施?檢驗科消毒制度依照衛生部2012年4月5日公布的《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醫院空氣凈化治理規范》,2005年10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條例》,特制定本制度。1、保持室內清潔。每天對空氣、各種物體表面及地面進行常規消毒;空氣消毒每日2次;在進行各種檢驗時,應幸免污染;在進行專門傳染病檢驗后,應及時進行消毒,遇有場地、工作服或體表污染時,應立即處理,防止擴散,并視污染情況向上級報告。2、各種廢棄標本、污染的玻片、試管等應現場分類無害化處理后再按醫療廢物處置流程處置。3、廢棄的培養皿、毒種、菌種須就地高溫滅菌后,再按醫療廢物處置流程處置。檢驗科隔離制度依照衛生部2009年4月1日公布的《醫院隔離技術規范》,特制定本制度。1、布局要合理,設清潔區、辦公區、標本接收區、緩沖區、實驗區、污物處理區,各區互不交叉。2、嚴格遵守職業暴露和防護制度,工作時需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時穿隔離衣、膠鞋,戴口罩、手套。3、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檢驗用品,用后進行無害化處理。4、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靜脈采血必須一人一針一管一巾一帶;微量采血應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片;對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均應洗手或手消毒。會正確使用洗眼器。5、工作人員定期體檢,上崗前接種乙肝疫苗,一旦發生體表黏膜污染或銳器損傷,應及時按相關規定處理。十、法定傳染病分類、總數及報告時限是什么?法定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總數有39種。甲類及按甲類治理的乙類傳染病的報告時限為2小時內,其他乙類、丙類傳染病的報告時限為24小時內。4.4.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種類:4.4.1.1、Ⅰ類高致病性微生物:A、病毒類:類天花病毒、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新疆出血熱病毒)、東方馬腦炎病毒、埃博拉病毒、Flexal病毒、瓜納瑞托病毒、Hanzalova病毒、亨德拉病毒、猿皰疹病毒、Hypr病毒、鳩寧病毒、Kumlinge病毒、卡薩諾爾森林病病毒、拉沙熱病毒、跳躍病病毒、馬秋波病毒、馬爾堡病毒、猴痘病毒、Mopeia病毒(和其他Tacaribe病毒)、尼巴病毒、鄂木斯克出血熱病毒、Sabia病毒、圣路易斯腦炎病毒、Tacaribe病毒、天花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西方馬腦炎病毒、黃熱病毒、蜱傳腦炎病毒;4.4.1.2、Ⅱ類高致病性微生物:A、病毒類:布尼亞維拉病毒、加利福利亞腦炎病毒、基孔肯尼雅病毒、多里病毒、Everglades病毒、口蹄疫病毒、Garba病毒、Germiston病毒、Getah病毒、Gordil病毒、其它漢坦病毒、引起肺綜合征的漢坦病毒、引起腎綜合征出血熱的漢坦病毒、松鼠猴皰疹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艾滋病毒(I型和II型)、Inhangapi病毒、Inini病毒、Issyk-Kul病毒、Itaituba病毒、乙型腦炎病毒、Khasan病毒、Kyz病毒、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嗜神經性的)病毒、Mayaro病毒、米德爾堡病毒、擠奶工結節病毒、Murcambo病毒、墨累谷腦炎病毒(澳大利亞腦炎病毒)、內羅畢綿羊病病毒、恩杜姆病毒、Negishi病毒、新城疫病毒、口瘡病毒、Oropouche病毒、不屬于危害程度第一或三、四類的其他正痘病毒屬病毒、Paramushir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Powassan病毒、兔痘病毒(痘苗病毒變種)、狂犬病毒(街毒)、Razdan病毒、立夫特谷熱病毒、Rochambeau病毒、羅西奧病毒、Sagiyama病毒、SARS冠狀病毒、塞皮克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Tamdy病毒、西尼羅病毒;B、朊病毒類: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BSE)(瘋牛病);Creutzfeldt-Jacobdisease(CJD)(人克-雅氏病);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syndrome(GSS)(吉斯特曼-斯召斯列綜合征);Kurudisease(Kuru病);NewvarianceCreutzfeldt-Jacobdisease(nvCJD)(變異型克-雅氏病);C、細菌、放線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類:炭疽芽孢桿菌、布魯氏菌屬(其中弱毒株或疫苗株可在BSL-2實驗室操作)、鼻疽伯克菌、伯氏考克斯體、土拉熱弗朗西絲菌、牛型分枝桿菌、結核分枝桿菌、立克次體屬、霍亂弧菌(甲類傳染病,菌株按二類對待,能夠在BSL-2中操作)、鼠疫耶爾森菌、肉毒梭菌(菌株按二類治理)、產氣莢膜梭菌(按二類菌株治理)等;D、真菌類:粗球孢子菌、馬皮疽組織胞漿菌、莢膜組織胞漿菌、巴西副球孢子菌。甲類傳染病==2共39種細菌==鼠疫、霍亂。乙類傳染病==27;病毒10個;寄生蟲3個;細菌14個病毒: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細菌:炭疽、細菌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寄生蟲:阿米巴性痢疾、血吸蟲病、瘧疾。丙類傳染病=10;病毒5個、寄生蟲:3個;細菌:3個病毒: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細菌:麻風病、流行性和地點性斑疹傷寒、,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寄生蟲: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等;第四條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操縱措施。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緣故不明的傳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操縱措施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報經國務院批準后予以公布、實施。十一、醫療廢物的分類方法、處置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一)醫療垃圾分類:分為五大類,包括感染性廢物、損傷性廢物、病理性廢物、化學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十二、醫院如何開展醫院感染知識培訓?每年培訓了哪些內容?醫院通過請院外專家講學、院內舉辦講座、逐級培訓、醫師大會、發放學習資料等形式開展院感知識培訓。內容有: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操縱指南(大外科譚旭東主任主講),社區獲得性耐藥菌肺炎操縱策略(大內科汪俊主任主講),醫院感染操縱知識要點并考試(院感科提供資料),傳染病報告規程并考試(院感科提供資料),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省醫院專家),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操縱指南(科聯會培訓)。每年培訓學時在6學時以上。實驗室醫療廢物實驗室醫療廢物感染性廢物損傷性廢物(置銳器盒)一般性廢物儀器檢測廢液感染性廢物損傷性廢物(置銳器盒)一般性廢物儀器檢測廢液使用完畢后標本如血液、尿液、胸腹水、大便、培養基、菌株、反應杯等使用完畢后標本如血液、尿液、胸腹水、大便、培養基、菌株、反應杯等其它損傷性廢物可重復利用的玻片壓脈帶棉簽、吸管、試劑外包裝盒(袋)、搽手紙巾、口罩帽子手其它損傷性廢物可重復利用的玻片壓脈帶棉簽、吸管、試劑外包裝盒(袋)、搽手紙巾、口罩帽子手套等2000mg/L有效氯浸泡1小時500mg/L有效氯浸泡1小時2000mg/L有效氯浸泡1小時500mg/L有效氯浸泡1小時高壓蒸汽滅菌高壓蒸汽滅菌清水沖洗后干燥備用排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醫院廢棄物處理中心按重量交接醫院清水沖洗后干燥備用排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醫院廢棄物處理中心按重量交接醫院醫院廢棄物處理中心按重量交接醫院十三、傳染病病人手術中如何隔離防護?如麻疹、肺結核。一種疾病可能有多種傳播途徑時,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采取相應傳播途徑的隔離與預防。隔離病室應有隔離標志,并限制人員的出入。黃色為空氣傳播的隔離,粉色為飛沫傳播的隔離,藍色為接觸傳播的隔離。傳染病患者或可疑傳染病患者應安置在單人隔離房間。受條件限制的醫院,同種病原體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AA.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

接觸經接觸傳播疾病如腸道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皮膚感染等的患者,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納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患者的隔離1

應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2應減少轉運,如需要轉運時,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對其他患者、醫務人員和環境表面的污染。醫務人員的防護1接觸隔離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離開隔離病室前,接觸污染物品后應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傷口時應戴雙層手套。2進入隔離病室,從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時,應穿隔離衣;離開病室前,脫下隔離衣,按要求懸掛,每天更換清洗與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離衣,用后按醫療廢物治理要求進行處置。接觸甲類傳染病應按要求穿脫防護服,離開病室前,脫去防護服,防護服按醫療廢物治理要求進行處置。BB.飛沫傳播的隔離與預防

接觸經飛沫傳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納飛沫傳播的隔離預防。患者的隔離1

遵循飛沫傳播的隔離的要求對患者進行隔離與預防。2

應減少轉運,當需要轉動時,醫務人員應注意防護。3

患者病情容許時,應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換。應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4

患者之間,患者與探視者之間相隔距離在1m以上,探視者應戴外科口罩。5

加強通風,或進行空氣的消毒。

醫務人員的防護1

應嚴格按照區域流程,在不同的區域,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離開時按要求摘脫,并正確處理使用后物品。2

與患者近距離(1m以內)接觸,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十四、所在科室常見耐藥菌前五位的是哪些?見《醫院耐藥菌簡報》(OA系統)排列序號所有病原體(n=1032)G+菌(n=173)G-菌(n=776)真菌(n=83)名稱構成比(%)名稱構成比(%)名稱構成比(%)名稱構成比(%)1大腸埃希菌(198)19.19肺炎鏈球菌(57)32.95大腸埃希菌(198)25.52煙曲霉菌(50)60.242銅綠假單胞菌(135)13.08金黃色葡萄球菌(48)27.74銅綠假單胞菌(135)17.40白色念珠菌(16)19.283鮑曼不動桿菌(134)12.98屎腸球菌(22)12.72鮑曼不動桿菌(134)17.27近平滑念珠菌(11)13.254流感嗜血桿菌(111)10.76糞腸球菌(10)5.78流感嗜血桿菌(111)14.30光滑念珠菌(3)3.615肺炎克雷伯菌(74)7.17表皮葡萄球菌(6)3.47肺炎克雷伯菌(74)9.54新型隱球菌(3)3.616肺炎鏈球菌(57)5.52星座鏈球菌(6)3.47卡他莫拉菌(34)4.38熱帶念珠菌(1)1.207煙曲霉菌(50)4.84化膿性鏈球菌(5)2.89嗜麥芽窄食單胞菌(15)1.938金黃色葡萄球菌(48)4.65星群鏈球菌星群亞種(3)1.73弗勞地枸櫞酸桿菌(10)1.299卡他莫拉菌(34)3.29溶血葡萄球菌(3)1.73產氣腸桿菌(7)0.9010屎腸球菌(22)2.13無乳鏈球菌(3)1.73奇異變形桿菌(7)0.90A、常規安全治理小組檢治理原則: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明確職責、分工協作、科學規范、層層落實、預防為主、常備不懈。2、治理目標:通過實驗室生物安全體系的構建及完善,建立長效機制,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工作持續有效。3、治理組織:檢驗科常規安全治理小組3.1、成員及構成:檢驗科常規安全治理小組組長:朱文磊、楊進檢驗科常規安全治理小組安全員:陳志國檢驗科常規安全治理小組成員:潘露、羅宇鵬、曹治耀、敖正才、蔣祖輝、王艷下設四個小組:安全行動組:曹治耀、通訊聯絡組:陳志國、疏散引導組:羅宇鵬;安全搶救組:王艷四個小組不是獨立四個小組,應該相互協助,通力合作3.2、職責3.2.1、檢驗科常規安全治理小組組長職責:對實驗室內的常規安全工作負責;定期組織人員進行檢驗科常規安全工作進行檢查總結;指導科室常規安全治理小組成員的常規工作及任務當發生常規安全意外事故時協調指揮各安全治理小組成員進行正確的處理并及時進行分析總結負責制定和實施實驗室應急處置預案;組織生物安全防護知識和有關法規,制度,規程的宣貫;3.2.2、檢驗科常規安全治理小組安全員職責:對實驗室常規安全負總責;負責建立常規安全防護實驗室治理體系;協助完成安全治理小組組長安排的工作及任務;在發生非生物安全意外事故時進行匯報及第一時刻處理定期召開常規安全治理會議,組織人員進行常規安全工作的培訓及考核;3.2.3、檢驗科常規安全治理小組成員:其要緊職責是:協助常規安全治理小組組長及安全員安排的各項工作;及時處理突發的非生物安全意外事件并上報3、除了本小節上述提及到的同志,檢驗科其他未涉及到的同志在實際的工作中,也有義務參與實驗室常規安全治理工作,也有義務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搪塞;附:檢驗科常規安全治理小組構架圖:組長:朱文磊組長:朱文磊安全員:陳志國副組長:楊進安全員:陳志國副組長:楊進安全行動組曹治耀其他同志安全搶救組安全行動組曹治耀其他同志安全搶救組王艷其他同志疏散引導組羅宇鵬申旭霞敖正才蔣祖輝其他同志通訊聯絡組陳志國其他同志第一發覺人應在最短時刻內依照情況采取立即斷開電源;上報組長,組織在場所有人員積極自救,并通知院內保衛科支援;若遇火災,就近取滅火器、消防水栓,操縱火勢蔓延,并視情況決定通知“110”第一發覺人應在最短時刻內依照情況采取立即斷開電源;上報組長,組織在場所有人員積極自救,并通知院內保衛科支援;若遇火災,就近取滅火器、消防水栓,操縱火勢蔓延,并視情況決定通知“110”攜帶急救箱趕到現場對發生損害的人員或患者進行搶救,并立即聯系急診科或相應科室協助攜帶急救箱趕到現場對發生損害的人員或患者進行搶救,并立即聯系急診科或相應科室協助迅速指揮檢驗科人員疏散就診患者,確保每位患者的安全由專人負責保障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暢通;避開火源就近疏散;做好易燃易爆物品及貴重物質、藥品及時轉移工作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立即通知常規安全治理組其他成員,并上報組長。報告院總值班8236(82722252);保衛科:8307(82725307);若火勢不能及時操縱,撥打“110”危險化學品治理制度3.1、檢驗科危險化學品治理人員:羅宇鵬3.2、治理人員職責:熟悉檢驗科存儲和使用的危險化學品的性質及相關消防安全規定;嚴格執行化學危險品存、出庫記錄;做到賬務相符,如有差錯,及時查明緣故并予以糾正;我科現有的化學品有:鋅粉、硫酸銅、EDTA-2Na、氫氧化鉀、疊氮鈉、吐溫80;暴露于危險性化學品的方式和反應化學品名稱安全數據表要緊用途危險程度195%酒精5L酒精燈燃料、擦拭儀器及羊水泡沫振蕩試驗危險,易爆2吐溫80500ml改良觸媒試驗添加劑低危險3鋅粉1盒硝酸鹽還原試驗指示劑低危險4硫酸銅1盒防腐劑低危險5氫氧化鉀1盒4%用于拉絲試驗;10%用于皮膚深部真菌檢測低危險6疊氮鈉1盒抑制變形桿菌或陰性桿菌生長低危險7EDTA-2Na1盒金屬酶測定試劑低危險4.6、化學危險品意外事件處理應急預案化學危險品意外事件處理流程化學危險品意外事件處理流程誤食化學危險品火災接觸皮膚或眼睛濺灑在工作臺面或地面誤食化學危險品火災接觸皮膚或眼睛濺灑在工作臺面或地面飲用中和劑或催吐,及時就醫執行消防應急預案飲用中和劑或催吐,及時就醫執行消防應急預案大量流淌清水沖洗大量流淌清水沖洗上報醫院保衛科及院感科上報醫院保衛科及院感科并配合進行相關處理工作生物安全治理小組治理原則: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明確職責、分工協作、科學規范、層層落實、預防為主、常備不懈。2、治理目標:通過實驗室生物安全體系的構建及完善,建立長效機制,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工作持續有效。3、治理組織: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委員會3.1、成員及構成:生物安全負責人:主管院長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業務院長、院感科科長、醫務科科長、總務科科長、質控辦主任、檢驗科主任、感染科科長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小組組長:朱文磊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小組成員:楊進、羅宇鵬、申旭霞、敖正才、潘露、蔣祖輝生物安全辦公室:院感科主管職能科室:醫務科檢驗科院內感染監測小組:朱文磊、楊進、羅宇鵬、盧先雷3.2、職責3.2.1、生物安全委員會職責:生物安全委員會最終對實驗室內的生物安全負責。職責之一:是指導現行實驗室工作并推斷潛在的危害(生物安全評估)。職責之二:是指導實驗開始前采納合適的安全程序(風險治理)。特定的實驗開始前需要預先進行登記和通過生物安全負責人的批準。3.2.2、生物安全負責人成都第五人民醫院法定代表人為生物安全負責人,要緊職責是:對實驗室生物安全負總責;負責建立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治理體系;組織并授權生物安全領導小組負責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落實生物安全治理責任部門或責任人;定期召開生物安全治理會議,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的重大事項作出決定;批準和公布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生物危害評估等重要文件。3.2.3、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小組組長實驗室主任為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小組組長,其要緊職責是:負責實驗室的日常治理,實驗技術和生物安全工作;決定并授權進入本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監督有關法規和標準操作規程的執行,糾正違規行為并有權作出停止實驗的決定;任命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員具體落實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工作;負責制定和實施實驗室應急處置預案;負責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現場處置和調查,并將調查結果以及處理意見向生物安全辦公室報告;負責對涉及感染性物質的研究打算、方案以及操作程序等,實施前的生物安全審查;組織生物安全防護知識和有關法規,制度,規程的宣貫;組織相關人員按要求進行培訓考核體檢和預防接種;定期組織對實驗室設備各項技術參數的檢查和實驗室裝備的維護保養。3.2.4、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小組組員 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員由副主任及各專業組長組成,要緊職責是:實驗室技術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實驗室生物安全治理制度,按規定同意培訓考核、體檢和預防接種;按要求執行標準操作規程和儀器設備操作規程,做好實驗記錄;按規程進行常規消毒和意外事件緊急處理;參與相關工作的危害評估及生物安全事故認定與處置;發覺生物安全隱患或發生事故及時向有關上級報告;負責實驗室生物安全保障以及技術規章方面的咨詢工作;糾正違反生物安全操作規程的行為;檢查和監督實驗室廢棄物的有效治理與安全處置;檢查和監督實驗室各項消毒滅菌措施的落實情況。3.2.8、檢驗科加強人員的生物安全防護,牢固樹立安全意識,建立實驗室生物安全制度,保證相關上崗人員在場安全防護技能上得到培訓.持生物安全證上崗.現場標本的采集,運送過程中,做好人員的防護和標本的密閉包裝,并及時送達相關實驗室檢測;病原檢測工作在相應生物安全等級的實驗室進行,保持良好的內務行為,并及時做好廢棄物處置和記錄;嚴格按規范做好菌種標本分類保存和記錄工作,執行雙人雙鎖和專室存放制度.經批準向上級機構上送菌株應符合相應的安全規定,并遵守國家關于道路,鐵路和水路運輸危險材料的有關要求;加強艾滋病陽性血清庫治理,做到專人治理,冷柜上鎖;執行檢驗人員健康狀況登記制度,及時報告和處理意外情況;3.2.11、檢驗科院內感染監測小組:醫院感染治理機構中的三級治理機構負責本科室醫院感染治理各項工作,對醫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環節進行監測、報告,發覺有感染流行趨勢,積極協助調查分析整改;努力做好檢驗科的消毒滅菌工作;完成微生物監測目標,醫院感染病例送檢率應≥30%;監督檢查臨床科室抗感染藥物使用情況,規范合理使用抗生素;完成檢驗科醫院感染知識的教育與培訓;完成檢驗科的專題研究課題,并確保各種消毒隔離措施及預防院內感染制度的執行和實施目標的完成;按時將監測結果上報給院感科;附:生物安全委員會構架圖:醫院主管院長醫院主管院長院感科科長院感科科長總務科科長感染科科長質控辦主任總務科科長感染科科長質控辦主任醫務科科長檢驗科主任:檢驗科主任:朱文磊楊進蔣祖輝陳志國潘露盧先雷敖正才申旭霞楊進蔣祖輝陳志國潘露盧先雷敖正才申旭霞羅宇鵬各專業組生物安全風險及防護措施目的:評估實驗室各專業組生物安全風險,免受生物危害的暴露,減少實驗室感染的可能性,愛護實驗室人員和環境的安全;2、適用范圍:整個實驗室及各個專業小組;由于不同實驗室工作性質的差異,其所接收的標本類型的不同,人員素養教育的差異所帶來的自我防護意識的差不決定不同實驗室應采取各自相應的安全教育與防護措施3、職責:實驗室所有人員均參與實驗室生物安全風險評估;4具體內容;4.1、臨床微生物:4.1.1、概述:臨床微生物室可接觸臨床所有常規與特不規性標本,其潛在的生物危險是最多最廣泛的,可含概一切具有傳染性的傳染因子,因此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實驗室感染是最要緊的,其次則是傳染因子的泄露問題,這些既與人員素養相關,又與實驗室設計和治理息息相關;4.1.2、實驗室感染因素:意外事故:通過器械、破裂的玻璃器皿、針頭、手術刀等刺破皮膚而導致感染;如鉤體、西方馬腦炎病毒、結核菌、弓形體等感染;實驗動物:因頻繁接觸毒菌動物或被實驗動物突擊導致感染;如寄生蟲傳播性微生物如鼠疫桿菌、土拉熱弗朗西斯菌、鸚鵡熱衣原體、弓形體、漢氏巴爾通體、猴B病毒等;口吸吸管、實驗室內飲食及不正確的實驗室行為:吸入含傳染因子的液體及氣溶膠,被傳染因子污染的手指接觸吸管口后再經口感染,吸管破裂刺傷皮膚,以及實驗室內環境如空氣、器械、設備已被污染而在室內飲食、吸煙可能在不經意間被感染;如沙門菌、志賀菌、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布氏桿菌、炭疽桿菌等;氣溶膠:實驗室多種操作均可產生氣不同大小微粒的溶膠,如:接種環由于磨擦、觸碰時產生振動,吸管快速吹打,注射器吸入與注射液體,開口試管、培養瓶震蕩,離心機離心,雞胚培養收獲病毒時,突然開啟凍干培養物塞子時,這些操作均會產生氣溶膠。當氣溶膠微粒大小在0.2~0.4um時可快速進入肺泡而導致感染;如Q熱立克次體、斑疹傷寒立克次體、鸚鵡熱衣原體、結核桿菌、嗜肺性真菌、布氏桿菌、委內瑞拉腦炎、及其他各種經呼吸道傳播的病原體;4.1.3、防護措施:4.1.3.1、制定微生物室運行規則:4.1.3.1.1、資格要求:進入本實驗室工作人員均需通過專門的微生物技能訓練,熟練對各種病原體進行的規范化操作,非專業微生物檢驗人員不得從事微生物檢驗相關活動。本實驗室治理人員應是具有微生物治理知識的熟練微生物檢驗醫師,熟悉微生物檢驗全過程,熟知《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安全治理條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止法》、以及各類病原微生物(包括具有傳染性的傳染因子)、試驗動物的危險性分類及相應防止措施。4.1.3.1.2、行為要求:實驗室外應有醒目的生物危險標志,注明“非本實驗室專業人員不得入內”,“不得將不相關物品帶入及任何物品在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帶出實驗室”等標志;實驗室治理者有權決定進入實驗室的人員;任何容易感染的人員或差不多感染后具有危險性的人員均不得進入,尤其是兒童嚴禁入內;微生物室應該有設有門禁,門鎖牢固,鑰匙又專人保管;人員在進入實驗室前應必須穿戴好與實驗室危險級不相應的工作服或凈化服(包括N95/N99面罩、護目鏡),戴好手套,嚴禁便服入內;嚴禁將長發披散在外;工作服應時常更換滅菌,當發生污物濺染時必須立即更換;工作服禁止穿出實驗室;為杜絕實驗室內感染,禁止實驗人員(尤其非熟練人員及處于學習過程中實驗操作者)獨自操作;實施有效監管措施;嚴禁在實驗室內飲食、吸煙、化裝、不得在實驗室中度生物危險區及生物危險區內存放具有潛在危險性的相關物品,不得有任何與實驗無關的物品及動植物和書籍;盡量減少進出實驗室的次數。所有操作盡可能減少氣溶膠的產生,所有能產生氣溶膠的實驗活動以及對高度懷疑為含高危險性病原體的標本的首次處理和對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全程實驗均應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實驗室內隨時預備消毒液,對操作過程中不慎濺落的少量含有微生物的實驗材料,及時進行消毒,處理方法是采納消毒液覆蓋1小時后洗去(詳情參加檢驗科規則制度及應急預案手冊)。有必要時使用護目鏡、面罩及其他用品加強防護;因為偶發事件而使高感染材料泄露時,當事人不得移動,應請其他人員作消毒處理,為幸免擴大污染范圍,無關人員立即撤離現場,同時上報負責人,作好相應的文字記錄備查。同時邀請專家評估可能的危害,采取相應措施(如加大消毒面積,對當事人預防治療,或預防接種);不使用注射器代替自動吸管吸取含傳染因子的液體;對含有微生物的實驗廢棄物應立即裝入含氯消毒液浸泡桶浸泡,并行高壓蒸汽滅菌后作為一般醫療垃圾處理;于每次實驗完成后用75%酒精容易擦拭生物安全柜內的實驗臺,并在離開前打開紫外線;實驗室必須每日消毒,包括桌面、工作臺面、地面等;4.1.3.2、搞好實驗室設計:4.1.3.2.1.實驗室分區:清潔區:儲藏室、休息室及培養基室;半污染區:進行標本暫放和預處理及弱病原微生物處理的地點;污染區:處理、研究強致病微生物和傳染物質的區域以及標本接收處:包括飼養毒菌動物、標本培養的首次處理和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全程實驗如處理一、二類微生物應在專用實驗室中進行,不得與三類微生物合用同一實驗室;標本接收處可設在中度生物危險區旁,標本進入通道不能與其他進出口共用,應有專門的傳送通道用于感染性標本及廢棄物的進出4.1.3.2.2.設施:空間充分、光線充足;四壁、地板、天花板表面光滑、易于清洗、不滲漏、抗腐蝕,地板防滑;實驗臺面不滲水、耐腐蝕、耐熱;實驗室出口處設有洗刷池,水龍頭應為腳踏式或感應式;門設計成自動關閉,并有防火性能、視窗;應具有以下安全設施:A機械通風設施;B應急淋浴室、沖眼池;C可靠的供電、供水及消防設施;D壓力蒸汽滅菌器;E焚化爐(能夠不配備);F實驗室、菌種庫、動物室均應安裝牢固門窗、門鎖,鑰匙由專人保管;4.1.3.3.對傳染性標本規范的安全操作與防護:4.1.3.3.1.對設備的安全使用離心機:不使用有裂痕、缺口的試管,離心時必須調整平衡,逐擋加速;離心管應加密封塞,離心結束需開塞時應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恒溫箱:每月用75%酒精清洗擦拭內壁;其中真菌培養箱易被污染,需定期檢查,一旦發生,應隨時通知專業人員除螨消毒后再用;冰箱:必須每日監控溫度,關于儲存菌種的冰箱還需定期檢查玻璃容器是否破損,假如發生破損應及時消毒并焚毀破裂物——應注意在執行檢查時需戴好手套、穿防護服,小心刺傷;生物安全柜:使用前檢查有無泄漏,使用結束后應消毒臺面,定期檢查氣流速度及離子數目;如發覺異常,應及時通知廠家維修,更換濾器;紫外燈:保持清潔無灰塵,每1000個小時校驗性能一次,不合格者立即更換;顯微鏡:每日用75%酒精消洗消毒;4.1.3.3.2.對標本的安全操作與處理,嚴格“有菌觀念,無菌操作”:標本容器的選用:采納加蓋密閉性能良好的容器,并不易破裂;標本的采集和運送:采集過程嚴格無菌操作,既不能將標本污染到容器外,也不能將其他污染物如紙屑、竹簽、泥土等帶入標本;運送采納密閉防滲漏容器,運送中嚴防標本翻倒、外溢而造成傳染因子外泄——為此應對運送標本的護工、衛生員進行相關培訓,令其能處理運送過程中的突發事件,防止污染擴散。培養過程:包括未知危險性標本的接種、已知高致病性微生物的接種、傳代、鑒定、藥敏全過程應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嚴禁在柜外打開培養皿。為幸免接觸傳染,操作過程中應戴好手套。針筒、滴管的安全使用:在排出已污染針筒或滴管內的空氣時需采納酒精棉球包住尖端,含有傳染物的液體應在消毒液液面以下排放。接種環的規范使用:沾有一般細菌的接種環燒環時應置于處于工作狀態下紅外線滅菌器灼燒7-8秒,適當情況可延長灼燒時刻,并防止污物爆濺;菌種的保存與發放:一般醫院只能保存乙級、丙級傳染性菌種,禁止保存甲級傳染性菌種;菌種應由專人保管,專冊治理。原則上除各級臨檢中心及衛生部認可的菌種保藏中心可對外發放菌種外,各級醫院不得對外發放菌種。當分離到甲級傳染性菌種時,立即上報防疫部門,并在實驗完成后或移交菌種后在單位領導的監督下銷毀一切含有傳染因子的材料;污物處理:參考《廢棄物處理制度》相關內容;污物泄露事故處理:少量傳染物濺潑在工作臺或地面時,可采納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液覆蓋1小時后除去;工作人員的手足或工作服/防護衣污染時立即用碘伏消毒,并及時更換工作服/防護衣;當發生大量烈性傳染病菌污染時,在應急性消毒后立即封閉實驗室,上報防疫部門,由防疫部門研究處理方案。對感染人員及時針對病原菌給予抗生素治療或預防接種。事故性損傷:在進行消毒清創后,依照損傷物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微生物采取對應措施,包括給予抗生素治療及預防接種。氣溶膠污染:當因操作不當產生大量氣溶膠污染空氣時,室內人員應立即撤離污染區,并封鎖該區域至少1小時,待氣溶膠排出及微粒沉降后再進入全面消毒;而遭氣溶膠感染的人員應立即采取相應預防接種及抗生素治療;誤服微生物懸液者,立即用含漱、洗胃、催吐等方式除去后,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接種及抗生素治療;濺入眼中者以無菌鹽水沖洗后每隔1小時用針對該微生物的抗生素滴眼液滴眼;更多詳細內容請參照《實驗室生物二級治理程序》及《檢驗科規則制度及應急預案》4.2、臨床化學、臨床免疫學實驗室及輸血科4.2.1.概述:由于該類實驗室均采納血液成分作為試驗材料,有時CSF、鞘膜液、尿液等也可進入,因此由次類標本傳播的傳染因子是該類實驗室要緊的生物危害;經血液傳播病原微生物: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HIV、梅毒螺旋體、Lyme病螺旋體、鉤體、弓形體等;經口鼻傳播的病原微生物:沙門菌、布氏桿菌、甲肝/戊肝病毒、炭疽桿菌、流感病毒、病原性衣原體、立克次體等。4.2.2.實驗室感染因素:意外事故:通過器械、破裂的玻璃器皿、針頭、手術刀等刺破皮膚而導致感染;口吸吸管、實驗室內飲食及不正確的實驗室行為:吸入含傳染因子的液體及氣溶膠,被傳染因子污染的手指接觸吸管口后再經口感染,吸管破裂刺傷皮膚,以及實驗室內環境如空氣、器械、設備已被污染而在室內飲食、吸煙可能在不經意間被感染;氣溶膠:實驗室多種操作均可產生氣不同大小微粒的溶膠,如:吸管快速吹打,注射器吸入與注射液體,開口試管、離心機離心,突然開啟凍干培養物塞子時,這些操作均會產生氣溶膠。當氣溶膠微粒大小在0.2~0.4um時可快速進入肺泡而導致感染;4.2.3、防護措施:4.2.3.1.制定實驗室運行規則:標本接收應由本科工作人員在指定的標本接收處接納,并登記分類后送到相應實驗室,禁止本科以外工作人員或病人及病人家屬任意進入。實驗室工作臺應劃分標本陳列區、污物區(如沾有標本的吸管、吸頭、樣品杯、取樣器等放置的位置)、檢驗單放置區,各區隔開,禁止混放。嚴禁將使用中或使用后的吸管及帶有吸頭的取樣器平放在臺面上;使用后的含標本的污物及時投入含有含氯消毒液的容器內(為幸免破裂及易于高壓滅菌宜采納金屬容器)。消毒液必須每日配制,每日更換,并檢查含氯量。禁止直接用手安裝或取卸吸頭,吸取樣本或手持轉移樣本時,必須戴上手套。工作臺面必須每日使用消毒液清潔,并登記在案。工作臺面禁止擺放報刊、書籍、或私人用品、生活用品。廢物實行分類處理,感染性廢物投入含氯消毒液內浸泡,易碎及損傷性廢物投入金屬桶內。所有非再用性物品通過初步處理后均應按規定送往回收處理站進行回收或統一焚化。當發生血樣翻倒污染臺面或物品時應及時采納消毒液覆蓋,1小時后才能檫去;工作人員手足、工作服被污染后應立即消毒更換。當發生意外損傷時,除立即進行清創消毒外,還應依照損傷物可能帶有的傳染因子進行預防接種或抗生素治療,并記錄在案。假如血樣不慎進入口中或眼中時應立即用無菌眼水沖洗,并含漱口腔消毒液或用滴眼液滴眼。工作人員手部有創傷或破損時,應幸免接觸血樣,工作中也應戴上手套。檢驗申請單一律集中存放,統一消毒,原則上不再返回臨床;報告單在發放前應先進行消毒,報告單分類整理應幸免在取樣工作臺上進行。嚴禁在實驗室區域內進食、飲水、或吸煙,對邊工作邊吸煙的人員一經發覺必須重處,并責令改正。工作人員需每年進行體檢,對各種常見經血傳播疾病的傳染因子進行篩查,發覺感染者應立即停止其所進行的工作,并進行回憶調查,以推斷可能的感染緣故及途徑,以便及時整改。4.2.3.2.搞好實驗室設計分區:分為半污染區、污染區及復查標本存放區;三區有明顯區域劃分,及醒目標志。半污染區:為存放申請單、分類報告單及放置試劑、樣品杯、采樣管、吸管、吸頭等用品的區域;污染區:為取樣、加樣、孵浴、離心、轉移和測試的區域,以及垃圾分類暫放的區域;該區域可依照實際工作中污染的大小再加以細分。原則是從按清到污,從輕到重的走向進行空間安排;復查標本存放區:為存放測試結束等待復查或備用標本的存放區域,應有專門的冷藏柜(箱)4-8℃存放。所有標本均應密閉并能防翻倒。存放區應定時進行完全消毒;在實驗室出口處設立洗刷池,用于洗手、沖洗物品——但所有沾有血液成分的物品,未經消毒前嚴禁在里面沖洗,未經處理的廢液也不得直接倒入。4.2.3.3.設備、儀器的安全使用離心機:該儀器在該實驗室的使用頻率極高,標本外溢、試管破裂等事故經常發生,為減少事故,降低污染的發生,要求工作人員在離心前必須調整平衡,并經常檢查離心機的空載平衡性,發覺問題及時維修或更換;并在套座內加入少量消毒液,既可緩沖離心力又能防止試管破裂后污染擴散。水浴箱:箱內浴水易被真菌、細菌及寄生蟲污染,故應時常更換浴水,清洗內膽;并在浴水中加入氯仿、 CuSO4等防腐劑防腐。當發生血標本在箱內翻倒時,應立即加入消毒劑(三氯異氰尿酸鈉)1000mg/L消毒30min后更換浴水。烤箱:箱內應注意清潔,保存干燥;分析儀:每日使用消毒液檫拭表面,及時清除被血清污染的部位;在恒溫槽內加入專用抑菌劑防腐。廢液應集中排放至指定地點進行無害化處理后才能排放到環境中。冰箱:應每日監控溫度,定期檢查所存放試劑、物品是否發生腐敗、霉變,一旦發生應立即清除,并完全消毒。冰箱內壁應定期清潔消毒。存放血液及其成分標本的冰箱應專用,不可與試劑混放;對超過存放期限的血標本應及時清除出去,并認真檢查試管有無破損、翻倒和外溢,假如發生必須及時消毒,清理污染物移送指定地點作焚化處理。4.2.3.4.安全操作:嚴格執行實驗室運行規則;操作過程小心慎重,嚴防標本翻倒、溢出及銳器損傷;發生意外事故,應立即正確處理;正確使用分析儀器,認真維護儀器的清潔衛生,廢液未通過無害化處理前不任意排放。4.3、體液檢驗實驗室4.3.1.概述:該實驗室可接觸的標本類型僅次于微生物室,潛在危險因子與微生物室相同,而由于防護措施大大弱于微生物室,再加之操作者容易忽視自身防護,因此這是一個具有極大傳染因子泄露危險及實驗室感染的機率的地點,要緊表現在:由于打破標本容器而翻到標本污染臺面、器械及操作者自身;或由破裂玻璃器皿、針頭等銳器刺破皮膚;污染的檢驗單再次將污染傳遞給操作者;操作者由于離心、吸管吸取含有傳染因子的液體標本而產生感染性氣溶膠;以上感染途徑要緊是經消化道、皮膚破損處、及呼吸道感染操作者。4.3.2.實驗室感染因素:意外事故:通過器械、破裂的玻璃器皿、針頭、手術刀等刺破皮膚而導致感染;口吸吸管、實驗室內飲食及不正確的實驗室行為:吸入含傳染因子的液體及氣溶膠,被傳染因子污染的手指接觸吸管口后再經口感染,吸管破裂刺傷皮膚,以及實驗室內環境如空氣、器械、設備已被污染而在室內飲食、吸煙可能在不經意間被感染;氣溶膠:實驗室多種操作均可產生氣不同大小微粒的溶膠,如:吸管快速吹打,注射器吸入與注射液體,開口試管、離心機離心,突然開啟凍干培養物塞子時,這些操作均會產生氣溶膠。當氣溶膠微粒大小在0.2~0.4um時可快速進入肺泡而導致感染;4.3.3.防護措施:4.3.3.1.制定實驗室運行規則標本接收應由本科工作人員在指定的標本接收處接納,并登記分類后送到相應實驗室,禁止本科以外工作人員或病人及病人家屬任意進入。實驗室工作臺應劃分標本陳列區、污物區(如裝有有標本試管架、糞便隱血樣品杯、污物浸泡消毒桶放置的位置)、檢驗單放置區,各區隔開,禁止混放。嚴禁將使用中或使用后的吸管平放在臺面上;使用后的含標本的污物及時投入含有含氯消毒液的容器內(為幸免破裂及易于高壓滅菌宜采納金屬容器)。處理標本時應戴好套,在處理高度懷疑含高致病性微生物的標本時還應穿戴相應防護級不的凈化服(包括N95/N99面罩、護目鏡)。消毒液必須每日配制,每日更換,并檢查含氯量,工作臺面必須每日使用消毒液清潔,并登記在案。工作臺面禁止擺放報刊、書籍、或私人用品、生活用品;并隨時預備消毒桶以供手的消毒和應急之用。污物處理:重復使用的器材先進行高壓滅菌再清洗,不耐高壓的器件可采納2%戊二醛浸泡1小時以上,或采納環氧乙烷滅菌。廢物實行分類處理,感染性廢物投入含氯消毒液內浸泡,易碎及損傷性廢物投入金屬桶內。所有非再用性物品通過初步處理后均應按規定送往回收處理站進行回收或統一焚化;工作人員手部有創傷或破損時,應幸免接觸標本;嚴禁在實驗室區域內進食、飲水、或吸煙,對邊工作邊吸煙的人員一經發覺必須重處,并責令改正。污物泄露事故處理:少量傳染物濺潑在工作臺或地面時,可采納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液覆蓋1小時后除去;工作人員的手足或工作服污染時立即用碘伏消毒,并及時更換;當發生含烈性傳染病菌的標本翻倒、溢出時,在應急性消毒后立即封閉實驗室,上報防疫部門,由防疫部門研究處理方案。對感染人員及時針對病原菌給予抗生素治療或預防接種。事故性損傷:在進行消毒清創后,依照損傷物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微生物采取對應措施,包括給予抗生素治療及預防接種。氣溶膠污染:當因操作不當產生大量氣溶膠污染空氣時,室內人員應立即撤離污染區,并封鎖該區域至少1小時,待氣溶膠排出及微粒沉降后再進入全面消毒;而遭氣溶膠感染的人員應立即采取相應預防接種及抗生素治療。誤服微生物懸液者,立即用含漱、洗胃、催吐等方式除去后,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接種及注射丙種球蛋白或抗生素治療;濺入眼中者以無菌鹽水沖洗后每隔1小時用針對該微生物的抗生素滴眼液滴眼;4.3.3.2.實驗室設計分區:清潔區:用于存放檢驗申請單,記錄檢驗結果、登記、報告、存放少量實驗用品(如試劑、玻片、試管等);半污染區:用于標本暫放及預處理;污染區:用于標本檢驗的區域,包括實驗臺、顯微鏡、尿液分析儀、離心機、尿沉渣工作站及廢棄物分類處理暫放處;實驗臺面采納花崗石、陶瓷等易清洗不滲漏、抗腐蝕;地面防滑、不滲漏。在中度污染區與污染區安裝紫外燈,每日消毒并記錄。實驗室出口處設洗刷池,可進行清潔物品、洗手、染色、沖片等,但所有臨床標本不得往里傾倒。水龍頭應為感應式或腳踏式。由于體液實驗室是整個檢驗科中感染性廢物最多最集中的區域,因此為盡可能幸免傳染因子的泄露擴散,污染區應有一條運送感染性廢物到回收站焚化爐的專用通道,可采納密封的傳送管道傳送至回收站統一處理。該通道同時用于整個住院部檢驗科各實驗室的感染性廢棄物中不需再利用物品的集中運送。由專人負責廢物處理的登記治理。4.3.3.3.設備、儀器的安全使用離心機:該儀器在該實驗室的使用頻率高,為減少標本外溢、試管破裂等污染事故的發生,要求工作人員在離心前必須調整平衡,并經常檢查離心機的空載平衡性,發覺問題及時維修或更換;并在套座內加入少量消毒液,既可緩沖離心力又能防止試管破裂后污染擴散。水浴箱:箱內浴水易被真菌、細菌及寄生蟲污染,故應時常更換浴水,清洗內膽;并在浴水中加入氯仿、 CuSO4等防腐劑防腐。當發生標本在箱內翻倒時,應立即加入消毒劑(三氯異氰尿酸鈉)1000mg/L消毒30min后更換浴水。紫外燈:保持清潔無灰塵,每3月校驗性能一次,不合格者立即更換;顯微鏡:每日用乙酸乙酯清洗鏡頭,載物臺用75%酒精溶液每日檫洗2~3次。尿液分析儀:每日用消毒液清潔表面,并于上午及下午下班前用棉簽沾取消毒液對測試槽進行認真消毒后再洗去消毒液,檫干備用。尿沉渣工作站:每日用消毒液清潔表面,并于上午及下午下班前用棉簽沾取消毒液對測試針部位進行認真消毒后再洗去消毒液,檫干備用;4.3.3.4.安全操作標本容器的選用:采納加蓋密閉性能良好的容器,并不易破裂;標本的采集和運送:采集過程正確操作,既不能將標本污染到容器外,也不能將其他污染物如紙屑、竹簽、泥土等帶入標本;運送采納密閉防滲漏容器,運送中嚴防標本翻倒、外溢而造成污染——為此應對運送標本的護工、衛生員進行相關培訓,令其能處理運送過程中的突發事件,防止污染擴散。檢驗:應在相對密閉的區域或超凈工作臺內進行;小心操作,幸免標本外溢、翻倒,為防止離心涂片時產生的氣溶膠感染操作者,該過程必須在超凈工作臺內進行。一旦發生污物外泄,污染臺面、儀器及操作者時,必須立即采取相應措施,對污染區域進行覆蓋消毒,對儀器檫拭消毒;操作者立即更換工作服、洗手。如發生污物入口或入眼等,對應措施參照微生物室相關文件。4.4、門診檢驗科及靜脈采血處4.4.1.概述:血常規窗口及靜脈采血處具有與臨床化學室、免疫室相同的生物危害及由于直接與病人接觸還存在皮膚接觸傳播與呼吸道傳播病原體感染的危險性;體液檢驗窗口則存在與體液學實驗室相同的危險性;由于門診病人疾病所隱藏的傳染因子的危險性不可預知,加之操作者易忽視自身防護或由于缺乏相關危險性教育,隨著病人的流淌極易造成病人之間通過操作者交叉感染、或操作者自身感染等不經意間將傳染因子播散開來。4.4.2.實驗室感染因素:意外事故:通過器械、破裂的玻璃器皿、針頭、手術刀等刺破皮膚而導致感染;口吸吸管、實驗室內飲食及不正確的實驗室行為:吸入含傳染因子的液體及氣溶膠,被傳染因子污染的手指接觸吸管口后再經口感染,吸管破裂刺傷皮膚,以及實驗室內環境如空氣、器械、設備已被污染而在室內飲食、吸煙可能在不經意間被感染;氣溶膠:實驗室多種操作均可產生氣不同大小微粒的溶膠,如:吸管快速吹打,注射器吸入與注射液體,開口試管、離心機離心,突然開啟凍干培養物塞子時,這些操作均會產生氣溶膠。當氣溶膠微粒大小在0.2~0.4um時可快速進入肺泡而導致感染;4.4.3.防護措施:4.4.3.1.制定實驗室運行規則由于門診工作是直接面對病人,病人流淌性專門大,給生物安全防護(包括病人之間的交差感染、醫務人員的感染)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所有的防護工作均應圍繞交叉感染及工作人員的自身防護展開。安排專人維持秩序,盡量分散疏導人群,幸免擁擠、碰撞。積極防止病人在取標本檢驗時將標本灑出或翻倒,禁止病人將標本隨地亂扔。工作人員在直接面對病人時必須戴好口罩、帽子,在處理高度懷疑為高致病性呼吸道傳播微生物感染的病人時配戴N95/N99面罩,防止自身感染;末梢血采血及靜脈采血處的工作人員嚴格把握采血規范:一人一巾一針一管,在采血前先用75%酒精檫拭雙手,靜脈采血時還應采納碘酒、酒精對探試血管的手指進行嚴格消毒后才能進行采血;在采末梢血時,禁止將握于手心用于檫拭取血管的紙巾再用給病人按壓創口,應另取一潔凈的消毒紙巾。靜脈采血工作人員采血時必須戴好口罩帽子,禁止將長發披散在外;嚴格無菌操作,消毒采納碘酒、酒精標準消毒程序,嚴格把握消毒時刻。靜脈采血室在未進行工作期間及較長時刻的空閑期間均應關閉門窗以減輕空氣污染,每日于工作結束后對地面、臺面及標本陳列處進行清潔,以及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每月進行一次空氣培養。廢物處理采納分類處理原則,采血針、注射器(先毀形)、取血管等損傷性廢物先通過浸泡后置于金屬桶內移送回收站統一處理;尿液分析儀、血球計數儀產生的廢液必須通過無害化處理后才能排放下水道。在體液窗口為防止污物污染臺面而造成傳染因子的擴散,所有體液標本的放置、倒取、涂片等過程必須在指定方盤內進行,盤中置三層含消毒液的濕巾,每日更換兩次。臺面整潔,不放報刊雜志等無關物品,禁止將私人生活用品置于工作臺面上。每日用消毒液清潔臺面。體液檢驗窗口所產生的廢物均為感染性廢物,需先通過浸泡消毒后置于密閉容器內經專用運送通道運至回收站統一處理。為防止醫源性感染,體液窗口工作人員不得在中途進入血液常規窗口采血;值班人職員作時也應先把握先血液后體液的檢驗順序;必要時體液窗口工作人員必須更換工作服,衛生洗手后才能調入血液窗口。4.4.3.2.實驗室設計常規室分區:清潔區:休息區、值班室,可放置生活用品、書籍報刊;半污染區:設置洗手池、試劑存放間,可作為工作人員的進出通道和工作服掛放區;污染區:為進行檢驗工作的區域,依照工作性質又劃分為血液常規工作區、體液常規工作區,之間有完全間隔,僅通過一道門相通;靜脈采血室分區:清潔區:為病人的休息待診處;半污染區:為采血處,可放置采血用具等清潔物品;污染區:為標本陳列區及廢物分類暫放處,以及水浴箱及離心機等設備放置的區域。廢物分類暫放處必須距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