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實驗五白細胞分類計數_第1頁
演示文稿實驗五白細胞分類計數_第2頁
演示文稿實驗五白細胞分類計數_第3頁
演示文稿實驗五白細胞分類計數_第4頁
演示文稿實驗五白細胞分類計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演示文稿實驗五白細胞分類計數第一頁,共五十二頁。(優選)實驗五白細胞分類計數第二頁,共五十二頁。一、實驗目的掌握顯微鏡外周血白細胞分類計數(DLC)的方法;掌握外周血各類白細胞的正常形態。第三頁,共五十二頁。二、實驗原理將血液制成細胞分布均勻的血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根據各類細胞的形態特點和顏色差異將白細胞區別并進行計數。通常計數100個白細胞,計算得出各種白細胞所占的百分率。第四頁,共五十二頁。三、實驗器材與試劑器材:顯微鏡,香柏油,擦鏡紙,清潔液試劑:Wright染液。四、實驗標本:制備良好的血涂片第五頁,共五十二頁。

五、操作步驟1.制備血涂片: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制備血涂片2.染色:用Wright染液對血涂片染色,沖洗干凈,自然干燥后備用。3.低倍鏡觀察:低倍鏡下觀察全片,包括白細胞飛分布和染色情況。第六頁,共五十二頁。

4.油鏡觀察:選擇血涂片體尾交界處細胞分布均勻、著色良好的區域,滴加1滴香柏油,按一定的方向順序對所見到的每個白細胞進行分類,并用白細胞分類計數器做好記錄,共計數100個白細胞。第七頁,共五十二頁。

5.計算:求出各類白細胞所占的百分率。6.報告方式:百分率(%)。第八頁,共五十二頁。六、參考區間

WBC百分率

(%)絕對值(×109/L)中性桿Nst

1~50.04~0.50中性分Nsg

50~702.00~7.00嗜酸性E

0.5~50.05~0.50嗜堿性B

0~10~0.10淋巴L

20~400.80~4.00單核M

3~80.12~0.80第九頁,共五十二頁。

七、注意事項1.計數區域:以體尾交界處最佳。2.分類方法:遵循一定的方向,以“城垛式”連續進行,避免主觀選擇視野;結果的記錄可采用計數器、手工畫“正”字或“+++++”。3.計數的白細胞數:白細胞總數在(3.0~15.0)×109/L之間者,分類計數100個白細胞;總數在15.0×109/L以上時,計數200個;總數低于3.0×109/L時,應選用兩張血涂片計數50~100個白細胞。第十頁,共五十二頁。4.計數結果:用各類白細胞的百分率乘以白細胞總數,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類白細胞數量的絕對值。5.血涂片中有有核紅細胞時,應逐個計數,但不計入100個白細胞內,以分類100個白細胞過程中見到的有核紅細胞個數來報告,并注明其所屬階段。6.分類中還應注意觀察成熟紅細胞、血小板的形態、染色及其分布情況,注意有無寄生蟲(如瘧原蟲)及其他異常所見。第十一頁,共五十二頁。外周血各類白細胞的正常形態第十二頁,共五十二頁。白細胞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一、白細胞的組成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白細胞是機體抵抗病原微生物等異物入侵的主要防線第十三頁,共五十二頁。全能干細胞髓系干細胞淋巴系干細胞粒-單核系祖細胞T淋巴系祖細胞B淋巴系祖細胞原粒細胞T原淋巴細胞B原淋巴細胞分葉核粒細胞單核細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漿細胞GM-CSFT幼淋巴細胞B幼淋巴細胞早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晚幼粒細胞桿狀核粒細胞幼單核細胞原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第十四頁,共五十二頁。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

具有趨化、變形、黏附、吞噬、殺菌作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襲二、白細胞的功能第十五頁,共五十二頁。淋巴細胞(Lymphocyte,L)B細胞漿細胞生成Ab體液免疫T細胞免疫活性物質

細胞免疫第十六頁,共五十二頁。單核細胞(Monocyte,M)

吞噬,殺滅病原體清除損傷或已死亡的細胞處理抗原第十七頁,共五十二頁。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B)

通過釋放嗜堿性顆粒(組胺、肝素、慢反應物質等)參與超敏反應第十八頁,共五十二頁。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E)

抑制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合成和釋放活性物質,吞噬其釋出顆粒,破壞組胺,限制過敏反應參與對寄生蟲的免疫反應第十九頁,共五十二頁。1.中性粒細胞(N)直徑10-15um胞質:粉紅色,含較多細小均勻的紫紅色中性顆粒。胞核:染色不均三、白細胞正常形態第二十頁,共五十二頁。按胞核的形態分為:N桿狀核(Nst)N分葉核(Nsg)核徑最窄處大于最寬處1/3為桿狀核,核型多樣,可呈C形、S形、V形或不規則形。核徑最窄處小于最寬處1/3為分葉核,細胞分2~5葉,甚至5葉以上。第二十一頁,共五十二頁。中性粒細胞第二十二頁,共五十二頁。桿狀核第二十三頁,共五十二頁。分葉核第二十四頁,共五十二頁。2.嗜酸性粒細胞(E)形態:略大于中性粒細胞胞漿:胞漿內充滿粗大、整齊、均勻、排列緊密、有立體感的桔紅色嗜酸性顆粒胞核:長呈分葉狀,二葉居多,呈眼鏡狀,偶見3~4葉,染色質粗,染深紫紅色。第二十五頁,共五十二頁。嗜酸性粒細胞(血涂片)第二十六頁,共五十二頁。第二十七頁,共五十二頁。3.嗜堿性粒細胞(B)胞體呈圓形,略小于中性粒細胞胞漿:含粗大但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勻的紫黑色嗜堿性顆粒,顆粒常覆蓋于核上,致使核的輪廓與結構模糊不清胞核:核分葉不明顯,形態不規則。第二十八頁,共五十二頁。嗜堿性粒細胞(血涂片)顆粒特點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嗜堿性強第二十九頁,共五十二頁。第三十頁,共五十二頁。第三十一頁,共五十二頁。4.淋巴細胞(L)形態:直徑6-15um,分為大L和小L。胞核:圓形或腎形,深紫紅色。染色質粗糙,排列均勻,大淋巴細胞核常偏于一側。胞漿:小淋巴極少,漿內無顆粒,常呈裸核。大淋巴胞漿豐富,呈透明藍色,常有少量粗大、大小不均的紫紅色嗜天青顆粒。第三十二頁,共五十二頁。淋巴細胞(血涂片)第三十三頁,共五十二頁。第三十四頁,共五十二頁。5.單核細胞(M)形態:為外周血中最大的細胞,直徑15-25um

胞體呈圓形或不規則形

。胞漿:豐富,染淡藍色或灰藍色,呈毛玻璃樣半透明。胞漿內含大量細小、彌散分布的灰塵樣淡紫紅色嗜天青顆粒,可見空泡。胞核:細胞核大,呈不規則圓形、腎形、馬蹄形或不規則分葉,有時折疊扭曲。染色質細致、疏松如網狀,染為淡紫紅色。第三十五頁,共五十二頁。第三十六頁,共五十二頁。第三十七頁,共五十二頁。五類白細胞第三十八頁,共五十二頁。外周血正常白細胞形態特征細胞直徑(μm)形態胞質細胞核形染色質中性桿狀核10~15圓形粉紅色。顆粒量多、細小、均勻、紫紅色彎曲呈桿狀、帶狀、蠟腸樣粗糙,深紫紅色中性分葉核10~15圓形粉紅色。顆粒量多、細小、均勻、紫紅色分2~5葉。桿狀5~8%,2葉30~35%,3葉40~50%,4葉15~20%,5葉<0.5%,6葉0%粗糙,深紫紅色嗜酸性粒細胞13~15圓形著色不清。顆粒橘黃、粗大、整齊排列、均勻充滿胞質多分2葉,眼鏡形粗糙,深紫紅色嗜堿性粒細胞10~12圓形著色不清。顆粒紫黑色、量少、大小不均、排列雜亂、可蓋于核上核形因顆粒遮蓋而不清晰粗糙,深紫紅色淋巴細胞6~15圓形或橢圓形透明、淡藍色、多無顆粒,大淋巴細胞可有少量粗大、不均勻紫紅色顆粒圓形、橢圓形、腎形深紫紅色,粗糙成塊,核外緣光滑單核細胞12~20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半透明、灰藍色或灰紅色。顆粒細小、塵土樣紫紅色腎形、山字形、馬蹄形、扭曲折疊不規則形疏松網狀,淡紫紅色,有膨脹和立體起伏感第三十九頁,共五十二頁。四、一些異常結構及細胞的認識第四十頁,共五十二頁。1.核左移

外周血中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細胞第四十一頁,共五十二頁。2.核右移:主要見于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第四十二頁,共五十二頁。3.毒性變化大小不均:病程長的化膿性炎癥中毒顆粒:化膿菌感染及大面積燒傷空泡:敗血癥Dohle小體(藍斑):是核和胞質發育不平衡表現退行性變:核固縮、核腫脹、核溶解第四十三頁,共五十二頁。

中性粒細胞大小不均第四十四頁,共五十二頁。大小不均

第四十五頁,共五十二頁。

中性粒細胞中毒顆粒第四十六頁,共五十二頁。中毒顆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勻的紫黑色或深紫紅色顆粒。第四十七頁,共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