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害公共衛生問題應對文檔_第1頁
地震災害公共衛生問題應對文檔_第2頁
地震災害公共衛生問題應對文檔_第3頁
地震災害公共衛生問題應對文檔_第4頁
地震災害公共衛生問題應對文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震災害公共衛生問題應對文檔第一部分災害概述自然災害事故WHO對災害(災難)定義:

任何能夠引起設施破壞,經濟嚴重損傷、人員傷亡、人的健康狀況及社會衛生服務條件惡化的事件,當其破壞力超過了所發生地區的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該地區以外的地區求援時,就可以認為災害(災難)發生了。國際減災委員會對災害的定義:

災害是一種超出了受影響地區現有資源承受能力的人類生態環境的破壞。(一)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又稱——“天災”(1)地震:唐山大地震中,總共死亡二十四萬二千多人,重傷十六萬四千多人。1976-7-28(2)海嘯:2004年12月26日的大海嘯中,印尼受襲最為嚴重,遇難者總人數30萬(3)洪澇(4)風災:臺風緬甸熱帶風暴“納爾吉斯”(5)雪災、冰雹(6)干旱、沙塵暴…自然災害破壞生態環境無法抗拒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特征:突發性毀滅性自身難以承受自然災害特點(1)長期性(2)種類多、分布廣、發生頻繁“南澇北旱,北震南臺”“世界十大自然災害”十大自然災害俄克拉馬龍卷風意大利泥石流神秘大鼠串加拿大洪災美國大火土耳其大地震移動殺手“米切爾颶風”阿爾卑斯山雪崩蒙特塞拉特火山爆發(3)災害交替、集中與周期性并存交替——就是一種或幾種災害在一定時間內順序出現的現象,如先是地震,后是泥石流、火災等。集中——自然災害相對集中發生在我國四川、云南、安徽、山東、河南、河北等省。周期性并存——就是每隔10年左右在我國要發生一次大的災害,現在好像頻率更高了。我國自然災害分級根據自然災害的人員傷亡情況、財產損失情況和危害程度,將其分為Ⅰ——Ⅳ級。如Ⅰ級:1、某省(區、市)行政區域內,發生水旱災害,臺風、冰雹、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一次災害過程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

死亡200人以上緊急安置轉移100萬人以上倒塌房屋20萬間以上2、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出現下列情況之一:

死亡200人以上緊急安置轉移100萬人以上倒塌房屋20萬間以上

5.12汶川地震屬于一級災害(二)事故

事故又稱——“人禍”火災交通事故觸電投毒…人禍的特點不確定性——事故發生的時間、形態和后果往往無規律,事先難以準確預測。緊急性——事故發生突如其來或者只有短暫的預兆,如不采取應對措施,將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損失。威脅性——對生命財產、社會秩序、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三)地震災害的特點突發與難以預見性準確預測預報地震是世界難題,最快預測是發生前5分鐘?慘重的災難性次生災難的頻發性:地震的發生往往誘發一系列次生災害,如火災、滑坡、水災、海嘯、凍災、瘟疫等,形成地震災害鏈。對經濟及社會功能的巨大影響性救災與重建的艱巨性…地震兩種波P波——S波——傳播方式縱波橫波傳播速度快9Km/s傳播比P波稍慢59Km/s傳播表現使人感覺上、下顛簸,造成損失不大,給人以發生地震的信號。繼P波后到達地表,破壞性極大,使人感覺前后左右搖晃,是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一九七六年唐山7.8級地震部分圖片瞬間抉擇,珍惜數秒自救生存機會發生地聲、地光時立即避震:地聲地光一般先于振動到達,發現在地震前10分鐘內,到臨震10余秒響聲最大。一般臨震時先聽到“呼呼”聲,接著是“轟轟”聲,再接著就是“咚咚”聲,然后隨即開始振動。震中地光是地殼內溢出的氣體,強化了低空靜電場所所致。形狀有帶狀、片狀、球狀,顏色以藍、白、紅、黃居多。人們一聽到地聲、發現地光,立即避震,效果最好。地震逃生

1、室內避震

室內房屋倒塌以后,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幸存的安全地點,被稱為避震空間或“安全島”。

注意:不利于避震的場所是沒有支撐物的床、地板;地震時不要乘電梯,一般也不要選擇跳樓這一避震方式。

2、室外避震擬選擇開闊、安全的地方,到至高點。

3、學校、工作崗位避震擬躲在桌下或大設備下;特殊部門應按地震應急預案運作。注意:關閉機器和易燃易爆有毒物閥們,切斷電源。4、公共場所避震擬選在排椅下、舞臺腳下、課桌下、講臺旁、柜臺下。注意:停止一切正常活動;撤離有序、切忌擁擠。地震逃生室內避震利用墻角避震利用床邊,炕沿避震震后自救

(1)、萬一被埋壓,要增強生存意識,保存體力,不可大聲呼救,利用周圍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2)、保持胸部的空間,以便呼吸通暢。盡力將頭部及雙手暴露。(3)、在可活動的空間,盡力尋找食物和水,創造生存條件,爭取獲救。(4)、發放呼救信號。有條件者可撥打“110”、“120”等求救信號;反復用石塊敲擊水管、器皿等,示意求救,盡量引導救援人員。震后互救

由于多種條件的制約,外界救援人員不可能即刻到達現場。因此,災區幸免于難的人們開展互救活動又近又快,還熟悉情況,在減輕地震災害方面,具有難以替代的作用。快速救人24小時內從廢墟中挖出傷員,并及時給予治療,就可有效地減少死亡人數。“黃金24小時”救人原則

(1)先近后遠

先救近處的人。不論是家人、鄰居,還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處有人被埋壓就要救。如果舍近求遠,會錯過救人良機。

(2)壯大力量

先救青壯年、容易救的人、醫護人員、解放軍等,旨在壯大互救力量。

(3)準確定位,安全第一,掌握正確扒挖技術,防止被埋壓者造成新的傷害。

現場救護技術

(1)先將被埋壓者頭部暴露,清除其口、鼻異物,再使其他部位露出。對于頭部暴露后不能自行脫險者,要在暴露全身以后再抬救出來,不可強行拖拉。

(2)護理技術:對于在黑暗、窒息、饑餓狀態下埋壓過久的人,應蒙上眼睛,以避免強光刺激;緩慢呼吸新鮮空氣;緩慢進水;避免被救人員情緒上過于激動。

(3)搬運技術:對于重傷員,應送往醫療點救治;對于骨折、危重傷員,要有相應的護理措施。

返回家庭及個人防災減災(1)家里常備:收音機手電筒瓶裝水干糧(2)參加社區防災救災演練臨時住所的衛生要求①首先要選擇安全和地勢較高的地點,采取應急措施,搭建帳篷、窩棚、簡易住房等臨時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②應盡量選用輕質建筑材料,棚子頂上不要壓磚頭、石塊或其他重物,以防棚子倒塌傷人。③棚屋等臨時住所要能遮風防雨,同時應滿足通風換氣和夜間照明的要求。南方要設法降低室溫,防止中暑,北方應注意夜間保暖防寒。④灶具要放在安全地點,并有人看管,以防火災。⑤注意居住環境衛生,不隨地大小便和亂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內飼養畜禽。⑥最好按原來居住狀況進行安置。保持原來建制,按戶編號,干群之間、各戶之間相互了解,有組織有領導地解決衛生問題。(四)地震造成的公共衛生問題生態環境破壞水源污染食品污染媒介生物孳生傳染病流行破壞性地震對人的傷害(1)人員大量死亡(2)人的生理傷害:機械性損傷、擠壓傷和擠壓綜合征、休克與地震傷感染、燒傷、完全性饑餓

地震災害主要造成骨折傷、擠壓傷、和燒傷。據近150家醫院對12000多名地震傷員統計,脊柱骨折約占骨折傷1/4,造成截癱者占37%;顱骨傷死亡率達30%居第一位;胸部傷死亡率占25%。(3)人的心理、精神傷害:悲哀、焦慮、恐懼…

地震對人的傷害,主要是直接造成傷亡、誘發心身疾病和精神上的傷害。地震傷害類型:1、機械性外傷指建筑物倒塌及各種設備的直接砸擊、擠壓下的損傷,一般占地震傷的95%~98%。地震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創傷性休克。2、埋壓窒息傷指人們在地震中不幸被埋壓在土中,從而發生窒息。3、完全性饑餓指人們在地震中被困在廢墟空隙中,長期斷水斷食;環境潮濕、寒冷,或悶熱、污濁,使人體代謝紊亂、抵抗力下降,瀕于死亡,被救出以后口舌燥裂、神志不清,全身衰竭,往往在搬動時死亡。

4、精神障礙指地震時強烈的精神應激反應。常見的癥狀是疲勞、淡漠、失眠、遲鈍、易怒、焦慮、不安等。5、淹溺指地震誘發水災引起。要創造條件實施空中或水上救護,但由于地震淹溺者往往有外傷,因此,增加了治療難度。6、燒傷指地震誘發的火災、或者有毒有害物質泄露乃至爆炸引起。由于地震火災往往難以躲避,因此,導致砸傷、燒傷的復合疾病,也增加了治療難度。7、凍傷指地震發生在嚴冬,在沒有取暖設施的條件下引起。衛生問題表象災區的公共衛生問題主要表現在水電設施遭到破壞,城市嚴重缺水,糞便污物得不到及時清理,造成環境污物;大量人畜死亡,尸體清理困難,腐爛發臭,蚊蠅孳生;再加上衛生機構癱瘓,這就為疾病流行,尤其是痢疾、腸炎等腸道傳染病和其他蟲媒傳染病暴發流行創造了條件。(五)地震應急反應《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1995年4月國務院1、應急反應準備:根據專業部門的預警報告,在未來1-2年可能發生的破壞性地震的地區,當地政府應作出戰略性部署,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2、臨震應急反應:當國務院、省、市政府發布臨震(數天或者數周)預警時,應急工作啟動,救援力量、反應行動進入臨戰狀態,并動員支持系統作出反應。3、震后應急反應:震后初期救人,即“挽救生命,減輕傷殘”“檢傷分類,緊急處置,后送傷員”接著就是疾病預防機構,根據災區可能發生的疾病流行情況,進行監測及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第二部分

自然災害的公共衛生問題與應對網絡直報衛生廳應急指揮部一類災害事故醫療救援組織結構圖常備組織:衛生部救災防病領導小組省政府救災防病領導小組市政府救災防病領導小組縣政府救災防病領導小組衛生行政部門設立災害事故醫療救援組織綜合醫療機構設立常備災害事故緊急救援隊紅十字組建災害事故緊急救援隊人道主義志愿者醫療急救中心(醫療救援指揮中心或站)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制定醫療救援預案發生一類災害事故根據不同分級標準確定響應級別死亡20人以下死亡20-50人死亡50人以上更大范圍的自然災害和特大事故調用急救網絡的人員、車輛進行現場搶救和分流傷病員;當地警察、交通、消防等協助醫療救援調用急救網絡的人員、車輛進行現場搶救和分流傷病員;當地警察、交通、消防等協助醫療救援;組織大醫院接受傷病員調用急救網絡的人員、車輛進行現場搶救和分流傷病員;調用當地政府的災害緊急救援隊,醫療機構的應急隊伍參與現場搶救;當地警察、交通、消防等協助醫療救援;組織當地的軍隊、武警等搶救力量參與現場搶救;組織多家大醫院接收傷病員除發動當地的軍事和醫療援救力量以外,要通過上級政府調用國家災害事故救援隊;鄰近地區的軍隊、武警和醫療援救力量應急救援組織衛生部門醫療救援應急指揮中心現場指揮組現場搶救組車輛管理組保障供應組現場緊急救援指揮中心(由政府主要領導、公安、交通管理、消防、城管*、武警、軍隊等與災害相關部門組成)醫療機構(120急救網絡系統)(一)、預案和儲備組織領導組成和各自職責監測、預警和分析評估信息收集、分析、報告和通報疫情和突發事件處理技術和工作方案預防控制設施、設備及其他相關經費物資和技術的儲備與調度專業機構建設和專業人員培訓

災后各項總結和評估疾控系統的重點:救災防病技術指導方案的起草、發布專業隊伍的培訓災情的評估和監測當地疾病譜和可能出現疾病的評估疫苗與消毒藥械等相關物資的儲備(二)、救災防病信息報告1.一般信息報告:(1)首次報告:災害類型、地點、范圍、嚴重程度、衛生服務能力受損等;(2)過程報告:災區新發生情況及進展,災區衛生需求和資源需求,環境受破壞與污染情況,有毒有害物質生產及儲存情況等;(3)總結報告:評估。2.疫情報告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根據救災防病預案進行(三)、災區疾病監測1。災害對災區的影響人口密度人口流動供水與衛生設施遭破壞與污染有利于蟲媒孵化的生態學變化家畜及野生動物的遷徙居住環境惡劣,年老體弱者增加發病和死亡危險。災民個體免疫力下降、精神心理壓抑,增加了致病因素。災區臨時監測點的建立根據不同災情及災區原有傳染病分布等因素綜合考慮,以受災嚴重的鄉村或受災群眾集中居住點為監測點。由于災民的遷入,災區相鄰的疾病監測體系可以發揮作用,轉入災區疾病監測工作。災區臨時疾病監測點的任務臨時疾病監測點除收集當地自然、社會因素如人口學特征、病媒昆蟲及嚙齒類動物的分布與種類、原有傳染病分布等基本資料外,要:收集、整理、綜合傳染病疫情及多發病資料;捕捉疫情暴發苗頭,及時控制疫點;收集、提供飲用水源及居住區域蚊、蠅、鼠密度監測數據;開展健康教育;資料積累,建立數據庫與技術檔案。(四)、救災防病衛生需求評估主要內容:1.災民的衛生需求評估2.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衛生需求評估影響衛生需求的因素:受災基本情況:范圍、嚴重程度、飲用水和食品受損等;重要的傳染病疫情信息。災民災中的衛生需求:安全衛生的食物;安全衛生的飲水;簡易的衛生廁所;常用的治療藥品;預防用藥品;預防用生物制品;飲水凈化消毒用藥品;環境消毒的藥品、器械;

滅蚊、滅鼠用品;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教育的宣傳材料;心理咨詢。災民災后的衛生需求:安全衛生的飲水;安全衛生的食品;居民周圍環境消毒的藥品、器械;供水設施的改造、重建;殺蟲、滅鼠用品;預防接種;治療用藥品;災后健康教育的宣傳材料;疾控機構災前資源準備:(1)人力資源:能夠動用的專業技術人員;能夠組建的應急小分隊;應急反應專家;(2)救災防病物資、設備飲用水凈化消毒的藥品;環境消毒的藥品、器械;預防性藥品;生物制品;便攜式檢測設備;快速的診斷檢測試劑;專業技術人員個人防護用的設備;交通運輸工具;通訊工具;(3)救災防病的基金;(4)救災防病的技術救災防病預案;突發疫情的處理技術規范;(5)救災防病的宣傳材料疾控機構災時衛生需求:衛生防疫小分隊;專家、技術人員;救災防病物資包括:消殺滅藥品、器械。生物制品(疫苗、免疫球蛋白等)。災時便攜式檢測設備。快速的檢測試劑。預防用藥品。如防蚊蟲叮咬的驅蚊藥水。北川縣——黑熱病救災防病用的資金;救災防病的技術指導;健康教育的宣傳材料。疾控機構災后衛生需求:災后防病的藥品、器械;消殺滅藥品、器械。兒童強化免疫和特殊人群預防接種所需的生物制品。改水、改廁所需的設備、物品。災后衛生機構重建需要的基金、設備。災后健康教育的宣傳材料(五)、地震災害與危機應對危機的誘因社會危機的產生常常來源于日常的常規性決策帶來的對社會公民的潛在影響,危機發生的誘因很多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建國際各類極端勢力的發展傳統道德文化體系的失穩和信仰危機的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危機誘因自然災害傳染病暴發食品安全與食物中毒生產事故造成公眾健康危害事件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改變生物與生化恐怖主義擾亂社會治安等違法犯罪行為其它偶合事件危機管理危機管理的實質,是非程序化決策問題從管理者角度,危機之所以是危機是由于:危機反應事件有限(或所表現的似乎很有限);必須馬上做出決策(在時間有限的約束下);信息不可靠或不完備;應對危機所需的人力、設備可能超過實際可得。危機管理者處理危機思考的三個關鍵性問題:如何爭取更多的時間?如何獲得更多的信息?如何降低資源損失或消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