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積累之蘇東坡的“活法”顯現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_第1頁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之蘇東坡的“活法”顯現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_第2頁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之蘇東坡的“活法”顯現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_第3頁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之蘇東坡的“活法”顯現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_第4頁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之蘇東坡的“活法”顯現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東坡的“活法”,顯現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蘇東坡不僅將“活法”貫通于詩、文、詞、畫、書法甚至美食之中,還將“活法”說自然而然、淋漓盡致地實踐在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快意逍遙之中。中華五千年文明中誕生了浩如星河的偉大詩人、作家、畫家,但唯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會心一笑”。在林語堂筆下,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新派畫家、偉大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假道學的反對派、瑜伽術的修煉者,是工程師、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書……這位光風霽月、曠古奇才的樂天派一生中從未寫過“活法”二字,卻為何能成為“活法”說的集大成者?蘇東坡的“活法”究竟是怎樣的“活”,反映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近日,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曾明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中新社記者:“活法”說是中國古典詩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話題。從學術史的角度看,詩學“活法”起源于何時何處?曾明:中國詩歌的演變,是一個沒規矩、立規矩又修訂規矩,樹傳統又不斷突破傳統的過程。如果離開了詩學“活法”,中國詩歌也不會有由《詩經》而《楚辭》、從唐詩至宋詞元曲的變化發展。考中國古代以“通變”為本質,以“詞達”為目標的詩學“活法”,來源于先秦,起源于趙宋。對于“活法”說的起源,幾乎古今同聲,都認為由兩宋之交的呂本中最先提出。但“活法”說起于呂本中并非無疑之論,早在南宋就有學者對呂本中的學術淵源提出過探討,如“中原文獻之傳,獨歸呂氏,其余大儒弗及也”(《宋元學案》卷三十六《紫微學案》)。呂本中的“活法”說是否也得于“中原諸老”呢?我們認為呂本中的“活法”說無論從名稱還是內涵,都來源于北宋胡宿。胡宿《文恭集》卷五《又和前人》詩云:“詩中活法無多子,眼里知音有幾人。”該詩中“活法”兩句,表達了胡宿對當時詩歌創作界和評論界的強烈不滿,比呂本中提出“活法”早幾十年。無獨有偶,胡宿之后的黃庭堅也有以織錦喻作詩之比。胡宿“活法”說的出現原因有多方面,有對謝朓、沈約等六朝詩人有關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有對盛唐、中晚唐及李白、杜甫等互補的結果,同時還受到佛教“中觀論”和禪宗“但參活句,莫參死句”等教條的啟示,并包括了對同時代文人相關見解的吸收。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蘇東坡會成為詩學“活法”說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曾明:宋人生唐后,開辟真難為。蘇東坡的詩文集中雖未發現“活法”二字,我們僅在其《東坡志林》卷八里看到“法活”二字,但這無礙他將胡宿提出“活法”說擴充拓展到極致,應用到極致。其正如惠洪評東坡等“用事琢句”云:“妙在言其用,不言其名耳”(《冷齋夜話》卷四,《四庫全書》本)。在中國古代,文人每每苦于詩、詞、文、書、畫各體不能打通。其或如曹丕《典論·論文》中所論:“文非一體,鮮能備善”,亦如宋鄧肅云“古來散文與詩律,二手方圓不兼筆。”如果我們視通古今,就會注意到各種風格往往相輔互補,對立統一。如揚雄似“方”,司馬相如似“圓”;杜甫似“方”,李白似“圓”;韓愈似“方”,柳宗元似“圓”;唐朝李杜,詩好,散文則未能兼美,即便作文,也多是以詩入文,文如其詩,故稱他們為詩人。而蘇東坡則相反,他力圖在詩文各體的打通上做嘗試,把一些新體或者舊體,通過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賦為文等做法,使新體更加成熟,舊體別開生面。方圓互補,意在法外,這才是詩學“活法”的真髓所在。蘇東坡前后《赤壁賦》是“以賦為文”的代表作——賦當押韻,而《后赤壁賦》全篇幾乎未押韻;賦之句型以四六言為主,而《前赤壁賦》中優美的文字,簡直與散文無二。這樣的賦,在當時就受到了“一洗萬古”的評價。“活法”說的提出,為中國詩歌由“唐音”向“宋調”的轉變奠定了理論基礎。而蘇東坡的若干文學主張,如“八面受敵”與“以情理推之”,“彈丸脫手”與“兔起鶻落”,“無意為文”與“有為而作”,“隨物賦形”與“行云流水”,“以文為詩”與“以賦為文”,“以我觀物”與“自是一家”等,無一不是對“活法”說的最好實踐。中新社記者:如何從詩學“活法”引申到蘇東坡的人生“活法”思考?蘇東坡的“活法”究竟是怎樣的“活”?蘇東坡的“活法”又顯現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曾明:如果將“活法”局限在文論的狹義范疇,這未免誤解了“活法”。宋代之所以能一躍成為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其重要原因之一即這幾乎是一個人人言活法、時時言活法、事事言活法的時代,以至于周必大在《平園續稿》中有“誠齋萬事悟活法”之說。今天,對“活法”說,我覺得應放置到更廣闊的空間、更大的傳統文化格局下重新審視。“活法”之“活”,既有“靈活”之意,也可以“存活”相詮,其觀念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辯證法的實質——一個“活”字,或曰一個“變”字。然而其“活”其“變”,又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它是中國文化智慧的精準表達。傳統與現代,老樹與新花,如何因“活”而“活”,是人類文化史上經久不衰的命題。四川坊間有言:“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蘇東坡不僅將“活法”貫通于詩、文、詞、畫、書法甚至美食之中,還將“活法”說自然而然、淋漓盡致地實踐在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快意逍遙之中。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其實這三州恰恰是蘇東坡最失意之時,可是他卻豁達地將其稱為“功業”,這里流露出東坡式的自信與達觀,也是我們中國人面對逆境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活法”。蘇東坡一生,在詩文上達事達理達意,在行動上達到其一生所窮盡之“理性”“得事之真”和“見物之情”。有“情”是他與其他理學家最不同的地方。當我們穿越歲月的厚重幕幔,不難發現,蘇東坡一生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瑰寶,特別是他重“活法”有溫度的詩文,細讀檢討,常思常新。這些并不是文字的排列組合,而是流淌的歲月生命。這或許是蘇東坡從宋朝走到今天,成為中華文化底色的原因。如果我們要再進一步追問,蘇東坡的“活法”究竟是怎樣的“活”?那就是:以人為本,以情為本,而非以理為本,以法為本。“情”活而“理”死,“法”為“人”所創。故以法、理為本是“死法”;以人、情為本,才是“活法”。蘇軾歷經大起大落,后半生顛沛流離,但他樂觀堅強,足以笑對人生導語: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也許還會經歷大起大落,遭遇挫折不斷。面對人生的挫折,我們應該如何去調整自己呢?我想,從宋代著名詞人蘇軾坎坷波折的一生中,或許可以有所感悟!蘇軾的人生經歷(大起大落,一路波折)唐宋八大家里,三蘇父子的地位甚高,他們對于宋代詩詞的影響也是深久長遠的。蘇洵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蘇軾,小兒子蘇轍。后來被人成為三蘇。老父親蘇洵帶著兩個兒子進京趕考,開始了他們不平凡的人生之旅。那年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還有一個副試官員梅堯臣。這兩個人正式當時文學界并駕齊驅的先鋒使者。然而蘇軾清新脫俗的風格,放蕩不羈的豪邁,讓兩位監考官心頭一振。從那天起,蘇軾的名聲一下子傳開了。每當蘇軾有了新的作品,就會向今天的互聯網一般,以最快的速度傳遍。而在當時,不論老少,都十分喜愛蘇軾的作品。然而好景不長,在他們父子三人闖蕩文壇的時候,家中傳來了母親病逝的消息。父子三人不得已回家奔喪,過了喪期,他們又回到京城。后來蘇軾兄弟高中。一切看似十分順遂如意,然而并非如此,因為事事總是變化無常,不可預測。后來,蘇洵去世,蘇軾兄弟又回鄉守孝三年,再回來京城時,就遇上了無可避免的王安石變法。蘇軾當然站在了恩師歐陽修這一邊,也正是因為如此,蘇軾與王安石結下了梁子,后來被迫離開了京師。蘇軾心中的大宋或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無法嶄露頭角,也沒有資格大顯身手,離開政治,遠離京城,才是明哲保身的方法。然而就算蘇軾如此委曲求全,也沒有逃過他們的魔爪,一封《湖州謝上表》,給蘇軾帶來了殺身之禍。朝廷之中已經沒有他的地位,也沒有多少人敢于為他開拓辯解,就這樣被過度解讀的作品成為了蘇軾造反的證據。如此的諷刺,如此的虛偽,這就是名震一時的“烏臺詩案”。后來這件事影響太大,許多正直的元老大臣紛紛上書,居然還有一些對立派的名人志士紛紛求情。其中最為有名,也最為關鍵的就是已經告老還鄉的王安石。也正是因為他的一番話,改變了蘇軾的命運,得以從輕發落。蘇軾后半生真的是顛沛流離,但是他的樂觀,他的堅強陪著他度過一生。他在杭州,修筑堤壩,為百姓造福,被后人銘記,世稱“蘇堤”。他在艱苦的環境下發明可口的美食,肥而不膩的東坡肉,食不可無肉,居不可無竹。他在竹影搖曳的夜晚獨自暢飲,懷念故人,親友。他在與好朋友佛印的交往中放平了心態,笑對人生,“竹杖芒鞋”走天涯。其實,蘇軾也曾經因為深得太后喜愛,大赦天下之時,得以生還。蘇軾也曾被調回京城,可惜好景短暫,仿佛曇花一現,帝王的心思總是難以捉摸。不過細細品味,其實,儋州的風景也是別具一格,海風清冷,海水寒涼,蘇軾站在岸邊遠眺,一眼望不到邊的大海波濤洶涌,激流勇進,似乎在對他嘲笑,然而這又如何!蘇軾還是發現了味道鮮美的生蠔,如此樂觀的人,總是讓人替他感到凄涼。仔細想來,這或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