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報告(標準)_第1頁
勘察報告(標準)_第2頁
勘察報告(標準)_第3頁
勘察報告(標準)_第4頁
勘察報告(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XXXXX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工程編號:(詳勘階段)XXXXXXXXXXXXXXXXXXXXX二O一五年一月工程名稱:勘察單位:勘察證書:院長:審定:審核:工程負責人:編寫:現場技術:TOC\o"1-3"\u1 前言 11.1工程概況 11.2勘察階段及勘察等級 11.3勘察工作依據及執行的主要技術標準 11.4勘察目的與要求 21.5勘察布置、方法及工作量 22 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42.1氣象水文 42.2區域地質 52.3地形地貌 52.4地層巖性 52.5水文地質條件 83 場地地震效應、類型及建筑場地類別 103.1場地地震效應 103.2建筑場地土類別、場地類型 103.3場地液化判別 104 各巖土層主要物理力學指標 114.1原位測試 114.2室內土工試驗 114.3波速試驗 114.4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 115 各巖土層工程地質評價 125.1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評價 125.2各巖土層工程性質評價 125.3地基均勻性 136 基礎選擇 136.1天然地基分析 136.2樁型選擇 136.3樁基持力層選擇 146.4基礎推薦 156.5單樁豎向承載力估算 156.6基礎沉降估算 157 結論及建議 167.1結論 167.2建議 16附表附表1:勘探點一覽表 2頁附表2:場地地層統計表 1頁附表3:標準貫入試驗成果統計表 1頁附表4:重型圓錐動力觸探N63.5統計表 1頁附圖目錄序號圖名圖號1勘探點平面布置圖1-12工程地質剖面圖2-0~2-83鉆孔柱狀圖3-1~3-104.二維等高線圖4-1附件附件1:土工試驗(室內)成果報告 1頁附件2:巖石試驗(室內)成果報告 1頁附件3:水質簡易分析報告 2頁附件4:土腐蝕性分析報告 2頁附件5:京臨華府波速測試報告 8頁前言工程概況擬建的XXXXX工程由XXXXXX(甲方)投資建設。受甲方委托,我院承擔了該項目建設場地的巖土工程詳細勘察工作。擬建場地位于撫州市臨川區上頓渡鎮宜黃河東側,公園路南側,龍津路西側。擬建建筑為1棟1+32層高層建筑,擬建場地用地面積600m2,建筑面積約15000m2,框剪結構,基地標高為37.0m,單柱荷載約為15000KN,擬采用樁基礎。表1擬建建筑特性表序號建筑物名稱結構類型地基允許變形整平標高建筑物基礎型式地下室單柱荷載11棟1+32層框剪結構敏感約39.2m樁基礎無15000KN勘察階段及勘察等級場地內擬建建筑為1+32層,重要性等級為一級;場地為中等復雜場地,場地等級為二級;場地巖土種類較復雜,為中等復雜地基,地基等級為二級;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條判定,本工程場地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甲級。勘察工作依據及執行的主要技術標準本次勘測工作的依據及執行的主要技術標準如下:(1)建筑用地平面圖(甲方提供);(2)勘察合同及業主提供的(勘察委托書及巖土工程勘察技術要求);(3)國標《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4)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5)國標《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6)國標《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7)國標《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2013);(8)國標《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分圖》(GB18306-2001);(9)國標《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10)行標《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11)行標《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12)行標《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范》(JGJ72-2004)(13)行標《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標準》(JGJ/T87—2012);(14)其他相關的國家標準及行業規范。勘察目的與要求本次工程勘察工作為詳細勘察工作,主要任務及要求如下:(1)查明不良地質現象的成因、類型、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建議。(2)查明建筑物范圍內巖土層的類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3)對需進行沉降計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變形計算參數,預測建筑物的變形特征。(4)查明埋藏的河道、溝濱、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5)查明基巖的巖性、構造、巖面變化、風化程度,確定其堅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質量等級,判定有無洞穴、臨空面、破碎巖體或軟弱巖層。(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變化幅度。判定水和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7)判定場地土類型和場地類別,對場地的地震效應進行分析評價。(8)評價成樁可能性,論證樁的施工條件及對環境的影響。(9)在進行經濟技術比選的基礎上,對基礎選型(包括基坑支護)提出建議。勘察布置、方法及工作量勘察布置及勘察方法①勘探孔間距根據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圖,按擬建建筑輪廓線布設勘探孔,擬建高層建筑勘探孔間距≤24.00m,滿足《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要求(見附圖:勘探點平面位置示意圖)。②孔深在滿足設計要求及規范的基礎上,勘察鉆孔鉆入微風化基巖≥5.0m,控制性孔深度≥25.00m,一般性孔深度≥22.00m。③取樣及室內試驗原狀土樣采用上提活閥式取土器,以重錘少擊法采取,對每一主要土層的土試樣不少于6組或原位測試數據不少于6次;土樣取出后及時包裝,裝入防震箱,送往試驗室,在土樣的包裝、搬運、貯存、防護和交付等環節盡量減少人為擾動因素,確保原狀樣質量;巖芯樣直接在巖芯管內采取,采用塑料袋包裝、貼上標簽,巖土樣采用土樣合包裝后蠟封;水樣采集后當天送檢。室內土工試驗嚴格按照有關規程進行,數據準確可靠。④鉆探嚴格按鉆探規程及工作大綱的要求進行,回次進尺控制在2.00m以內,精度為0.05m,第四系全新統土層采用干鉆或小水量跟管鉆進。巖芯采取率分別為:粘性土≥90%,砂類土地下水以上≥80%及地下水以上≥70%,碎石類土≥50%,強風化巖≥65%,中風化巖及微風化巖≥80%。均符合規范要求,鉆探質量優良;鉆孔終孔后,待24小時量取穩定水位后以粘性土、砂等回填并封孔。⑤原位測試在細粒土、碎石類土層及風化巖層中作標準貫入試驗或圓錐動力觸探試驗,以評價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確定其承載力。操作過程嚴格按有關規程進行:原位標準貫入試驗(SPT)及重型動力觸探試驗(DPT)采用導桿變徑自動脫鉤式落錘裝置(錘重63.5kg,落距76cm),配合鉆機進行現場測試。地質人員現場指導并監督全過程,數據采集合理、齊全。⑥測量本次勘探孔的坐標根據設計平面圖截取,由我公司測量人員現場測放,并測取高程。坐標采用54坐標系,85國家黃海高程;以業主提供場地內2個控制點D1(X=.081,Y=.511,H=38.90m)、D2(X=.182,Y=.0873,H=38.76m)為引測點(引點距離場地較遠,未在勘探點平面位置示意圖中標注)。⑦現場編錄現場編錄人員跟班編錄及時、齊全、可靠,確保原始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各項資料在野外均進行自檢和互檢工作。鉆探施工結束12h后量測鉆孔地下水位,資料整理符合要求。⑧場區單孔剪切波速測試根據抗震設計要求,需做原位波速測試。鉆孔結束后全孔采用φ90mmPVC管護孔。測試時用帶觸發器的大錘在地面水平敲擊特制木板作震源,張開貼壁式井下三分量檢波器接收由地面傳來的信號,測點點距1米,以劃分場區土類型、判斷地基土液化的可能性、計算場區卓越周期。單孔波速測試內容(見附件:京臨華府工程土層剪切波測試報告)。綜上所述,經外業和內業分析工作,整理后提交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能滿足詳勘設計要求。實物工作量本次外業采用了2臺XY-100型鉆機,工作時間為2015年1月5日至2015年1月9日共5天,共完成10個鉆孔的施工。巖土工程勘察工作量如下(見表2)。表2地勘工作量一覽表序號項目單位數量1鉆探總工作量m/孔328.7/102測量放樣孔103室內巖土試驗原狀土組6擾動土組6巖樣組12水簡分析組2土腐蝕性分析組24原位測試試驗標準貫入試驗次24動力觸探試驗次9波速測試孔2區域水文地質條件氣象水文本工程位于撫州市臨川區上頓度鎮,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一年四季氣候分明。春季多陰雨低溫,盛夏高溫炎熱,伏秋晴多易旱,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7.8℃,最冷為1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5.6℃;最熱為7月份,平均氣溫為29.6℃。極端最高氣溫41℃(1971年7月31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2.7℃(1991年12月29日)。年降雨量具有分配不均的特征,雨量集中在春夏兩季,上半年雨量偏多,約1330mm,占全年總雨量的70%,下半年偏少,為580mm,占全年總雨量的30%。全年均降雨量為1917mm主導風為西北偏北風,年最多風向為北風,北風頻率為21%,靜風頻率為23%(多在4-6月),年平均風速為12m/s,最大風速為20m/s區域地質工程區位于贛中偏北,地處與過渡地帶,山脈、谷地、丘陵、平原地形皆有,梯級分布,區域最高山峰為(海拔1363.4米)。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東南多山地,丘陵、低丘及岡地廣布于中部、西部;西南部為撫河沖積平原。工程區位于贛中偏北,贛撫平原向武夷山區過渡地帶,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地勢南高北低,四周多山丘,中間為沖積平原。華夏系樂平—蓮花復式拗褶帶及撫州—遂川復式隆褶帶,東西向構造及華夏系、新華夏系構造均甚發育,并由于它們均具有長期多階段的活動性及彼此干擾,遷就改造的相互復合關系,構成了本區異常復雜的構造格局。華夏式構造北西向,華夏式構造屬一成生較早的多字型構造。跨樂平—蓮花復式拗褶帶及撫州—遂川復式隆褶帶兩個一級構造帶。樂平—蓮花復式拗褶帶,由于一系列北東向復背斜、復向斜和壓扭性斷裂組成,主要褶皺為泉田—楓港復向斜,位于豐城泉田,進賢溫圳。主要由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層組成的的一系列大致呈北東向復式褶皺。主要斷裂構造有婺源—撫州—安福斷裂構造帶,即前人所謂的余干—豐城大斷裂,延經豐城株山、進賢等地,走向近東北,區內長度90公里,擠壓破碎帶發育。距工程區約35km。地形地貌場地屬沖積平原地貌,場地較平坦,原房屋已拆除。地面高程約42.53m,高差約0.24m。地層巖性本次勘察探明,勘探深度內,擬建場地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填土(Q4ml)和沖洪積層(Q4al+pl)及下部第三系新余群泥質粉砂巖(E1)。按其巖性及其工程特性,自上而下依次劃分為[1-1]耕植土、[1-2]雜填土、[2-1]粉質粘土、[2-2]中砂、[2-1]粗砂、[3-1]全風化泥質粉砂巖、[3-2]強風化泥質粉砂巖、[3-3]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和[3-4]微風化泥質粉砂巖。各土層分布情況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統填土(Q4ml)[1-1]耕植土:人工填土,灰褐色,松散,稍濕,含大量植物根系及腐殖物,主要成分為粘性土。場區局部分布,主要ZK1、ZK2、ZK5、ZK6、ZK9等5個孔揭露;厚度:0.50~0.70m,平均0.64m;層底標高:38.52~38.71m,平均38.61m;層底埋深:0.50~0.70m,平均0.64m。[1-2]素填土:人工填土,雜色,松散,稍濕,堆填時間約15年,未壓實處理,主要組成成分為粘性土,主要由粘性土、磚塊、混凝土及垃圾組成。場區局部分布,主要ZK3、ZK4、ZK7、ZK8、ZK10等5個孔揭露;厚度:0.50~2.00m,平均0.92m;層底標高:37.31~38.80m,平均38.35m;層底埋深:0.50~2.00m,平均0.92m。。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Q4al+pl)[2-1]粉質粘土:沖洪積土,褐黃色、灰黃色,可塑,韌性中等,干強度一般,切面較光滑,無搖振反應。場區普遍分布,ZK3和ZK6等2個孔未揭露,厚度:1.40~2.50m,平均2.09m;層底標高:36.20~37.26m,平均36.53m;層底埋深:2.00~3.10m,平均2.73m。表3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項目最小值Xmin最大值Xmax平均值Xm數據個數n標準差σ變異系數δ標準值XkW(%)22.325.023.961.20.0524.8γ(kN/m3)18.2518.8418.4960.20.0118.29e0.7710.8220.78760.0210.030.804WL(%)29.933.331.560.0430.529.9WP(%)16.118.817.460.0616.616.1IP13.315.014.160.0513.513.3IL0.420.530.4660.090.490.42C(kPa)24.728.426.361.50.0625.1ф(度)21.027.924.762.60.1122.5a1-2(MPa-1)0.250.320.2860.030.120.31Es(MPa)5.647.126.5360.700.116.0N(擊)12.014.013.051.00.0812.1[2-2]中砂:沖洪積,褐黃色,稍密,飽和,亞圓形,均勻性一般,級配一般,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含少量粘性土,含量為5~10%。場區普遍分布,厚度:0.60~2.80m,平均1.41m;層底標高:34.80~35.76m,平均35.40m;層底埋深:3.50~4.50m,平均3.86m。表4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項目最小值Xmin最大值Xmax平均值Xm數據個數n標準差σ變異系數δ標準值Xk粒徑d(%)>25.67.76.96———2~0.56.79.58.16———0.5~0.254147.844.46———0.25~0.07523.73430.16———<0.0758.312.210.66———N(擊)11.013.011.861.00.0811.0[2-3]粗砂:沖洪積土,褐黃色,中密,飽和,亞圓形,均勻性一般,級配較好,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粒徑大者2.00~6.00cm,含量為5~10%。場區普遍分布,厚度:3.00~4.60m,平均3.71m;層底標高:31.11~32.00m,平均31.69m;層底埋深:7.20~8.10m,平均7.57m。表5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項目最小值Xmin最大值Xmax平均值Xm數據個數n標準差σ變異系數δ標準值Xk粒徑d(%)>29.717.814.56———2~0.539.547.442.56———0.5~0.2520.233.825.16———0.25~0.0751.414.49.56———<0.0757.59.98.56———N(擊)16.021.018.071.80.1016.6 第三系新余群(E1)紫紅色泥質粉砂巖,基巖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高嶺土等,粉砂質、泥質結構,泥質膠結,膠結程度不高,屬軟巖。具近水平層理,厚層狀構造。由于母巖巖性、沉積環境,膠結程度和抗風化能力的差異,各層位之間存在軟硬相間的現象。根據巖石試驗結果和野外觀察判斷將勘察深度內的基巖按風化破碎程度及巖性劃分為[3-1]全風化泥質粉砂巖、[3-2]強風化泥質粉砂巖、[3-3]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和[3-4]微風化泥質粉砂巖。[3-1]全風化泥質粉砂巖:沉積巖,紫紅色,巖結構基本破壞,結構尚可辨,巖芯呈硬可塑土狀,遇水易崩解軟化成泥,該巖石為極軟巖。場區普遍分布,厚度:1.30~2.10m,平均1.65m;層底標高:29.71~30.61m,平均30.04m;層底埋深:8.70~9.50m,平均9.22m。表6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項目最小值Xmin最大值Xmax平均值Xm數據個數n標準差σ變異系數δ標準值XkN(擊)11.015.012.761.50.1211.4[3-2]強風化泥質粉砂巖:沉積巖,紫紅色,粉粒結構,泥質膠結,風化強烈,結構大部分破壞,礦物成分發生顯著變化,風化裂隙很發育,巖芯呈短柱狀、塊狀、餅狀,用手易折斷,遇水軟化,巖石質量指標RQD=55~70(較差),該巖石為極軟巖,巖體基本等級為V級。場區普遍分布,厚度:5.20~7.00m,平均5.91m;層底標高:22.71~24.76m,平均24.13m;層底埋深:14.50~16.50m,平均15.13m。表7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項目最小值Xmin最大值Xmax平均值Xm數據個數n標準差σ變異系數δ標準值XkN63.5(擊/修正)14.816.715.490.60.0415.1[3-3]中風化泥質粉砂巖:沉積巖,紫紅色,粉粒結構,泥質膠結,厚層狀構造,風化裂隙稍發育,巖芯呈長柱狀、短柱狀,塊狀,錘擊聲稍脆、易擊碎呈片狀,遇水軟化,易崩解呈片狀,巖石質量指標RQD=70~90(較好),該巖石為軟巖,巖體基本等級為IV級。場區普遍分布,場區普遍分布,厚度:9.20~10.90m,平均10.13m;層底標高:13.16~15.02m,平均14.00m;層底埋深:24.20~26.10m,平均25.26m。表8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項目最小值Xmin最大值Xmax平均值Xm數據組數n標準差σ變異系數δ標準值Xk飽和單軸抗壓強度(MPa)5.67.576.7960.690.16.22[3-4]微風化泥質粉砂巖:沉積巖,紫紅色,粉粒結構,泥質膠結,厚層狀構造,風化裂隙不發育,巖芯呈長柱狀、短柱狀,錘擊較脆、易擊碎呈片狀,遇水軟化,易崩解呈片狀,巖石質量指標RQD=80~95(較好),該巖石為軟巖,巖體基本等級為IV級。該層未穿透。表9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項目最小值Xmin最大值Xmax平均值Xm數據組數n標準差σ變異系數δ標準值Xk飽和單軸抗壓強度(MPa)9.9112.4111.43610.0910.61水文地質條件地表水擬建場地西臨宜黃河,場地范圍內未見溝、塘、渠。地表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多以蒸發方式排泄,以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場地地下水主要以孔隙潛水、基巖裂隙水為主,孔隙潛水主要分布于[2-2]中砂、[2-3]粗砂和[3-1]強風化泥質粉砂巖及[3-2]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孔隙裂隙中,水量不均,受宜黃河滲透補給,勘察期間量測初見水位水位埋深3.90~4.30m(高程約35.19m),水位平均深度4.07m;穩定水位埋深3.70~4.00m(高程約35.42m),水位平均深度3.84m,水位年變化幅度約2.0m。地下水及場地土的腐蝕性評價本次勘察在ZK4、ZK8孔內各取1組共2組地下水樣進行水質化學簡分析。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對地下水的腐蝕性評價(見表10)。表10地下水腐蝕性評價表腐蝕類型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的腐蝕性評價受環境類型的影響受地層滲透性影響環境類別Ⅱ類A類長期浸水干濕交替腐蝕介質SO42-(mg/L)Mg2+(mg/L)總礦化度(mg/L)pH值侵蝕性CO2(mg/L)HCO3-(mmol/L)CL-(mg/L)腐蝕標準微<300<2000<20000>6.5<15>1.0<10000<100弱300~15002000~300020000~500005.0~6.515~301.0~0.510000~2000100~500中1500~30003000~400050000~600004.0~5.030~60<0.5—500~5000強>3000>4000>60000<4.0>60——>5000S4試驗值43.128.56180.96.912.141.1649.789.78腐蝕等級微微微微微微微微S8試驗值38.967.54179.06.842.561.12210.8510.85腐蝕等級微微微微微微微微結果表明: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微腐蝕。場地土的腐蝕性為查明場地土的腐蝕性,本次勘察取代表性土樣2組做土的腐蝕性分析,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相關規定對場地土的腐蝕性評價(見表11)表11場地土腐蝕性評價表腐蝕類型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的腐蝕性評價受環境類型的影響受地層滲透性影響環境類別Ⅱ類B類B類腐蝕介質SO42-(mg/kg)Mg2+(mg/kg)pH值CL-(mg/kg)腐蝕標準微<450<3000>5.0<250弱450~22503000~45004.0~5.0250~500中2250~45004500~45003.5~4.0500~5000強>4500>6000<3.5>5000T4-1試驗值36.7816.437.3511.78腐蝕等級微微微微T8-1試驗值45.2114.367.2915.76腐蝕等級微微微微結果表明:場地土對混凝土結構微腐蝕、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微腐蝕微腐蝕。有關地下水及土體腐蝕性分析各單項指標詳見分析報告(附件:水質簡易分析報告、土質腐蝕性分析報告)。場地地震效應、類型及建筑場地類別場地地震效應按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場區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建筑場地土類別、場地類型撫州市臨川區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上屬于為6度地區;擬建工程根據《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劃分設防類別為標準類(丙類)。本次詳勘共實施了2個波速試驗孔,用以評定場區土的類型及場區類別。本次根據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及《京臨華府土層剪切波速測試報告》對場區土類型和場區類別進行判別。判別結果:擬建場區場區土類型為中軟土,劃分場區抗震類別為Ⅱ類(見表12)。表12場區土類型及場區類別一覽表孔號項目ZK4ZK720m范圍等效剪切波速Vse(m/s)219.24224.4單孔場區土類型中軟土中軟土綜合場區土類型中軟土(110<Vs≤250)單孔工程場區類別ⅡⅡ判別標準:150<Vse≤250且3m<場區覆蓋層厚度dov<50m綜合工程場區類別Ⅱ場地液化判別撫州市臨川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根據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規定,場地地表下不存在可液化土層。擬建場區屬沖積平原地貌,場地高程變化小,平均高程39.25m,場地地下不存有埋深的河道、溝濱、防空洞、墓穴、弧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地下埋深物,場地土的類型屬中軟土。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4.1.1條及其條文說明,結合場地地質、地形、地貌特征,本場區屬對建筑一般地段。各巖土層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原位測試本次勘察主要通過原位測試和取巖土樣進行室內試驗等手段,獲取地基土各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所獲指標成果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中有關方法進行數據整理與分層統計。(1)標準貫入試驗分別在各土層中共進行了24次標準貫入試驗(數據統計成果見表3~表6)。(2)重型動力觸探試驗本次勘察在[3-2]強風化層中共進行了9次重型動力觸探試驗(數據統計成果見表6)。室內土工試驗(1)土工試驗本次勘察分別在[2-1]土層采取原狀土樣6組和[2-2]、[2-3]土層采取擾動土樣各6組進行室內土工試驗(見附件:土工試驗成果表)、(數據統計成果見表3、表4、表5)。(2)巖石試驗本次勘察在中風化巖[3-3]和微風化巖[3-4]層中共采取巖樣12組,進行天然單軸抗壓試驗,巖石試驗統計結果(見附件:巖(芯)石試驗報告)、(數據統計成果見表8、表9)。波速試驗本次詳勘波速試驗共計完成測試點2個,波速試驗成果(見附件:京臨華府土層剪切波速度評定報告)。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根據標準貫入試驗、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室內土工試驗,采用綜合類比法,參照相關規范并結合鄰近工程經驗提出各巖土層承載力指標建議值(見表12)。表12各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土層名稱指標名稱耕植土[1-1]雜填土[1-2]粉質黏土

[2-1]中砂[2-2]粗砂[2-3]全風化泥質粉砂巖

[3-1]強風化泥質粉砂巖[3-2]中風化泥質粉砂巖[4]微風化泥質粉砂巖[5]天然重度γkN/m3*17.5*19.018.3*21*21*19.5*20//壓縮模量EOMPa*3.0*4.06.5//*6.0///變形模量EaMPa///*15*25/*65//快剪ckPa*5*7.025.1//*18*360//φo*7*12.022.5*22*32*20///飽和單軸抗壓強度frkMPa///////6.2210.61承載力特征值fakkPa509018022032018536020003200人工挖孔樁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25-2055557060150//極限端阻力標準值kPa////1400//機械鉆孔灌注樁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25-2250506550140//極限端阻力標準值kPa//////1200//備注:表中帶“*”為經驗值各巖土層工程地質評價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評價擬建場地從區域構造看,屬地殼穩定區域;地震活動水平屬中偏低,屬于基本穩定區;場地地下水、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微腐蝕;同時場地內及周邊不存滑坡、崩塌、危巖等不良地質作用,故擬建場地屬于穩定場地,適宜建造本工程擬建建(構)筑物。各巖土層工程性質評價通過本次鉆探及測試結果,對場地各巖土層工程地質性能評價如下:[1-1]耕植土、[1-2]雜填土:全場分布不均勻,物理力學性能差,不宜為本工程樁基礎持力層。[2-1]粉質黏土:全場均有分布,物理力學性能一般,不宜為本工程樁基礎持力層。[2-2]中砂、[2-3]粗砂:全場均有分布,物理力學性能一般,不宜為本工程樁基礎持力層。[3-2]強風化泥質粉砂巖:全場均有分布,分布較均勻,層位穩定性,低壓縮性,屬工程性能較好的地層。可作為本工程樁基礎持力層。[3-3]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全場均有分布,分布較均勻,層位穩定性,具較高強度、基本不可壓縮。可作為本工程樁基礎持力層。[3-4]微風化泥質粉砂巖:全場均有分布,分布較均勻,層位穩定性,具高強度、基本不可壓縮。可作為本工程樁基礎持力層。地基均勻性由工程地質剖面圖可見,該場地地層成層性較好,分布厚度及層面坡度變化較小,因此,場地地基均勻性較好。基礎選擇擬建建筑1+32層,框剪結構,單柱荷載約為15000KN。根據場地的巖土條件及建筑標準柱位荷重情況,擬采用樁基礎。根據勘探資料,本工程可采用鉆孔灌注樁和人工挖孔樁等方案。天然地基分析根據勘探資料,[2-2]中砂、[2-3]粗砂層埋深較深,厚度較大,其承載力fak=220kPa、fak=320kPa,考慮深寬修正后地基土承載力約為450kPa,根據建筑物的性質和層高,考慮按每m2荷載25kPa估算,高層基底荷載在600kPa以上。故天然地基無法滿足要求,不應采用。樁型選擇1)機械鉆孔灌注樁優點:該樁型穿透能力強,能使樁較順利進入持力層設計標高,同時可根據柱荷載調整樁徑以滿足設計要求,單樁承載力較高。缺點:樁身質量不易控制,常常出現樁底沉渣過厚、塌孔、夾泥等問題,影響樁身承載力。其次是施工速度慢,造價較高。施工條件及成樁可行性分析:對施工而言,機械設備可直達現場。場區表層的地基承載力可滿足設備施工。其穿透能力強,成樁可行性較高。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采用此樁型,會產生一定的振動影響,場區影響范圍內無精密儀器生產和使用企業,振動的影響也很小。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孔底沉渣過大問題,施工過程中的廢漿排放量大,易污染環境且施工周期相對較長等問題,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證樁基質量,主要從以下幾點著手:a、選擇好施工隊伍,正式施工前組織試鉆確定合適的施工工藝與設備;b、加強施工管理,嚴格控制泥漿比重、粘度、鉆速、沖程等參數,砂層等穩定性較差土層部位的縮徑、塌孔增加清孔難度。c、本工程成孔深度較大,建議加強清渣工作,沉渣厚度不應大于5.00cm。d、為發揮和利用樁基承載力,可進行孔底高壓注漿處理。2)人工挖孔樁優點:樁徑和樁長可隨承載力的不同要求進行調整;且在挖孔過程中,可以核實樁側土層情況。在質量上,能夠清除孔底虛土,容易全面滿足設計要求。在經濟上,單方混凝土造價較低;又能根據受力要求,擴大樁底,實現一柱一樁的布置方式,承臺費用節省;能多孔同時挖進、縮短工期。缺點:地下水難以抽盡;孔內空間狹小,勞動條件差;因而當孔深較大時,需注意施工人員安全;當擴大樁端的優勢不能發揮時,由于樁芯加上護壁的最小直徑在1m以上,所以混凝土用量大,造價較高。施工條件及成樁可行性分析:對施工而言,成孔機具簡單、適應狹窄場地,具有明顯的優勢,成樁可行性較高。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采用此樁型,影響較小,主要影響為抽降地下水引起地基土的附加沉降,對附近建筑物造成影響。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水量不大時用潛水泵抽水,邊抽水邊開挖,成孔后及時澆注一段砼護壁;水量較大時,用施工孔自身抽水泵抽水也不易開挖時,應從施工順序考慮,對周圍樁孔同時抽水,以減少開挖孔樁的水量,采取交替循環的施工方法。樁基持力層選擇根據勘探資料,強風化泥質粉砂巖[3-2]層位較穩定,厚度較大,平均厚度5.91m,平均層頂埋深9.22m,平均層頂高程30.04m,承載力fak=360kPa,承載力較小,不宜作本工程樁基持力層;中風化泥質粉砂巖[3-3]層位較穩定,厚度較大,平均厚度10.13m,平均層頂埋深15.13m,平均層頂高程24.13m,承載力fak=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