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后不久。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現代漢語詞典》:①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如,中庸之道。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何謂“中庸”?程頤、程顥: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何謂“中庸”?朱熹:“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朱熹認為,《中庸》是《四書》中最難讀懂的一部典籍。何謂“中庸”?課文注釋:
中:折中,調和,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庸:平常,普通,循常規常理而不變。何謂“中庸”?毛佩琦
參考譯文①上天賦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動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眾人中推廣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道了。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①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參考譯文①喜怒哀樂各種感情還沒有向外表露的時候,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時候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為準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③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參考譯文③孔子說:“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標準呀!可是人們已經很少能做到了,這種情況已經有很長時間了。”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參考譯文④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常常超過中道,愚昧的人常常達不到。中庸之道不能彰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常常超過中道,不賢的人常常達不到。譬如人沒有不吃飯喝水的,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別食品的滋味。”⑤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家國矣。”參考譯文⑤
孔子說:“好學不倦就接近于智慧了。努力實行,就接近于仁義了。懂得恥辱,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學、力行、知恥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養自身的方法了。知道了修養自身的方法,就知道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⑥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參考譯文⑥凡國君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不變的常規。這就是:修養自身,尊重賢能,親愛親屬,敬重輔政的大臣,體恤文武百官,愛護百姓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招來各種工匠,善待遠方的來客,安撫分封的諸侯。⑥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參考譯文⑥
修養自身,就能確立中庸之道;尊重賢人,做事就不至于迷惑;能親愛親屬,叔伯兄弟就能沒有怨恨,和睦相處;敬重輔政的大臣,遇到事情就不會迷惑;體恤文武百官,受恩惠的士臣就會盡力報答;參考譯文⑦誠是上天賦予的道理,而努力達到“誠”則是人道。誠的人,不用努力就能符合“誠”,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這樣的人是圣人。努力達到“誠”的人,選擇至善的道德,并且堅守不渝。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詢問,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識,堅定地履行。⑦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⑦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參考譯文⑦有的知識不學(也就罷了),(但只要)學了就要掌握,如果還不能學會,那就不要放棄;有的問題不問則已,問了,不到完全理解就不放下;有的事情不思索則已,思索了,沒有所得就不放下;有的疑難不分辨則已,分辨了,不明晰就不放下;有的事情,不做則已,做了,堅持得不徹底就不放下。思考·討論·練習一、“修齊治平”四者的關系如何?要達到身修,需經過哪些步驟?
“修身”是《大學》中對個人修養的最高要求,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齊家是指善于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系,它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依次做來,就可以達到身修的目的了。四、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義
1.小人閑居為不善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4.莫知其苗之碩
5.其機如此作用1.小人閑居為不善獨處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顯露3.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有偏向4.莫知其苗之碩大,引申為茂盛的意思5.其機如此作用雖然上天賦予人們的“性”是相同的,但是每個人所接受上天賦予的“性”的情況不一樣,所以會造成過與不及的現象,這樣就需要“修”,通過“修道”,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使其完善。
人之性,是上天所賦予的;道,是按照人的本性去做。教,教化,使道得以修明。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聯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道”,因為“道”是“性”的具體表現,而“教”是用來“修道”的,教是為“道”服務的。因而,《中庸》強調,“道”是不可以須臾離開的。《中庸》論修道,也在“慎獨”上下功夫。“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句話揭示了這樣一種情況:一些與“道”相背離的細微的萌芽在隱蔽不為人所見的時候,人們自己已經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在這時候就非常謹慎,要阻遏這種萌芽的發展,以免使自己越來越偏離正道。楊震四知
漢代華陰人楊震,通曉經文,風雅清正,志存高遠,人稱關西孔子。他曾推薦“賢人”王密做昌邑縣縣令。一次,楊震因公事路過昌邑縣,晚下榻于館驛。夜深人靜之時,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暗地里做些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一時傳為美談。三達德儒家把“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并提,構成對知、仁、勇“三達德”的一種闡發。
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過。這里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意思是要人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質。
越王勾踐與吳王闔閭作戰,闔閭傷足,氣病而死。夫差繼位,每天必使人喊:夫差,你忘了越國之仇了嗎?夫差則涕泣說:不敢忘!后來勾踐成為他的奴隸。這就是“知恥而后勇”!勾踐做了奴隸,含羞忍辱,當牛做馬,舔食糞便,臥薪嘗膽,訪貧問苦,發展生產。那種形狀,在中國歷代統治者中絕無僅有。最終一舉滅掉吳國,勾踐也成為春秋霸主。這也是“知恥而后勇”!
負荊請罪:廉頗欲羞辱藺相如,爭權奪名,被藺相如的深明大義所感動,而負荊請罪。
靖康之恥:岳飛牢記“靖康恥,猶未雪”,精忠報國,屢立汗功,名揚千古。
屢試落第:清代蒲松齡考科舉一直考到70多歲,其間受盡嘲笑,矢志不渝,勵精圖治,終著《聊齋》,流芳百世。“誠者”“誠之者”的含義及其區別“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按照朱熹的解釋,誠,是真實不亂的意思,是天理的本來狀態。圣人的道德,和天理是一致的,不必思考和努力自然就能達到中道。難點解析誠之,是不能真實不亂,但是希望真實不亂的意思,這是人力所能做的,而且是應當做的。不能達到圣人境界的人,不能沒有個人的欲望,品德不能完全真誠,所以不能不經過思考就達到天理,而必須選擇善,然后明了至善的道德。既然不能做到像圣人那樣不必努力就能達到中道,所以就一定要堅決地守住至善的道德,然后可以使自己達到真實不亂的誠的境界,這是一般人達到中道的方法、途徑。可見,人為地達到誠,需要一個學習實踐的過程。《孟子·離婁上》中有孟子類似的話:“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人之道就應該思誠;“思誠者,人之道”,思誠就是追求誠,追求誠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天道是誠,人人都擁有天命所賦予的“性”,但是,誠性雖然人人具有,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即不經過個人努力而自發地實現,所以在追求誠的過程中,自身的努力,自我的完善就非常重要。“擇善”,是要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來完成的;“固執”,是要通過不達到目的就“弗措”的堅定意志和“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加倍努力來完成“擇善”。“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告訴我們人只要通過不斷的努力來完善自己,就能使自己獲得成功。應該注意的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雖然屬于“擇善”的方法,但也屬于學習過程理論。程頤曾經說:“五者廢其一,非學也。”朱熹則認為這是“為學之序”。作為學習過程理論,五步學習過程可以說是明確、具體、深刻、全面、系統的。《中庸》不僅對學習過程進行了明確的階段劃分,而且還強調了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奮學習,多下功夫,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學習精神,這種精神能使人由愚鈍變聰明、由懦弱變堅強。這套學習過程論,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學者的治學發生過深遠影響,曾引起歷代學者的普遍重視,它在中國學習理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可資借鑒的價值。四、寫法探究《大學》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遞進論述的方法,如《大學》中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請將《中庸》中的類似論證整理出來,體會其中的邏輯關系,弄明白它們所說的道理。解析: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義嗎?
[折中主義]把根本對立的立場、觀點、理論等無原則地調和在一起。基本特點是或把矛盾的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雙方調和起來不分是非,不要斗爭。(《新華詞典》五、深化拓展把它看成“折中主義”是不妥當的。中庸并非是無原則的調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則下尋求矛盾各方的協調統一。2.中庸之道在現在往往被人理解為平庸和圓滑,或者說是一種好好先生的處事原則,你覺得這是否是孔子所說的中庸之道?好好先生東漢時期,有個名叫司馬徽的人,無論別人和他講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壞,他都回答“好”。有人問他身體怎樣,他說“好”。有人說自己的兒子死了,他也說“好”。他的妻子便責怪他:“人家以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訴你,你怎么反倒說‘好’呢?”司馬徽不緊不慢地說:“好,你的話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明哲保身,但求無過。時下,像司馬徽這樣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們的“光輝形象”大致是這么個模樣:愛栽花,不栽刺,時刻注意為自己開退路、留后路,說違心話,辦違心事,該批評的不批評,該提醒的不提醒,該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繞道走,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好好先生”把原則、正義、良心統統拋在了腦后,其本質是壞的。好好先生”多了,將會造成嚴重后果:
正氣得不到發揚和扶持,歪風邪氣得不到有效遏制,腐敗分子為非作歹有機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義者受孤立、冷落。這樣發展下去,社會是很危險的。因此,我們堅決反對做“好好先生”!
一鄉的人都喜歡的人,比不上一鄉中好人喜歡、壞人討厭的人。就是這個道理。“中庸”適當平衡和諧精神實質過猶不及和而不同是非分明4.試從《論語》中找些例子,說說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
過猶不及
子溫而不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周而不比事君數,斯辱矣和而不同在個人修養方面,孔子說過:“質(樸實)勝文(文雅)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思說:做人如果樸實勝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勝于樸實,則顯得欠缺誠心;兩者調諧適勻,互補其不足,方可成為君子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003年12月10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中,介紹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時說: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個偉大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遼寧省遼陽太子河區五校聯考2024-2025學年初三月考試卷(二)物理試題含解析
- 永平縣2024-2025學年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聯考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黃橋教育聯盟重點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年級五月份月考卷語文試題含解析
- 興義市第八中學2025年高三接軌考試物理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勞務分包安全合同
- 抵押車借款合同二零二五年
- 美甲美睫店員工正式聘用合同書范例
- 婚戀中介合同書范例
- 場地租賃保證金合同書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商鋪轉租租賃簡單合同書范例
- 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真題2024
- 專業稅務顧問服務合同范本
- 第8課《集字練習》課件-【知識精研】六年級上冊書法北師大版
- DB37-T 5312-2025 《建筑施工安全防護設施技術標準》
- 基于Scrum的軟件產品自動化測試框架研究
- 2025年廣東韶關南雄市衛生健康局下屬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67人歷年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度商鋪租賃代理服務合同(含獨家代理權)
- 搶救病人護理書寫規范
- (完整版)中醫醫院醫療設備配置標準(2012年)
- 高壓配電室操作規程(3篇)
- 2025護坡護岸施工及驗收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