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球科學大辭典第四紀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第四紀】QuaternaryPeriod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它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第四紀是地質歷史上最新的一個紀,它是地質歷史上發生過大規模冰川活動的少數幾個紀之一,又是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高度發展的時代,人類的出現是這個時代的最突出的事件。因此也有人稱第四紀為人類紀或靈生紀。第四紀經歷的時間較短,過去一般認為它延續約100萬年。近年來由于古人類學的一些新發現和年代測定技術的新發展,目前普遍認為遠遠超過100萬年,大第四系,這樣地質年代便由當時的三個紀增加為四個紀,即第一紀(原始紀)、第二紀、第三紀和第四紀。以后由于地質年代學的不斷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已廢棄不用,它們原來所代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地質學名詞中,將第三紀劃分為古近紀(原老第三紀)和新近紀(原新第三紀)。2004年國際地層委員會新編的國際地層表中將第四紀劃入新近紀。關于第四紀歸屬問從新近紀中分出,將格拉斯期以上劃歸第四紀,與新近紀并列(見表)。宇生宇生界新近系四系(紀)全新統(世)更新統(世)上新統(世)中新統(世)上中下格拉斯階(期)皮亞琴察階(期)贊克爾階(期)墨西拿階(期)托爾托納階(期)塞拉瓦勒階(期)蘭海階(期)布爾迪加爾階(期)阿基坦階(期)0.01150.1260.7811.8062.5883.6005.3327.24611.60813.6515.9720.4323.03【人類紀】AnthropogenePeriod,AgeofMan第四紀的別稱,人類的發生和發展是第四紀劃時代的重大事件,所以也有人稱第四紀為人類紀。【靈生紀】PsychozoicPeriod第四紀的別稱,由于這個時代人類出現,故也稱靈生紀。此第四紀地層劃分方案,把第四系劃分為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這個方案,四系應當是二分,即更新統和全新統。根據劃分原則,統的再分應是“階”級單位,過去所使用的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不再是“統”級單位,而應是“階”級單位。屆國際地質大會確定以真馬、真牛、真象的出現為標志,劃分上新統與更新統的界線。陸相地層以歐洲維拉弗朗層,海相以卡拉布里層的底界作為第四系的下界。當時中國學者將泥河東非人(鮑氏南猿)地層的同位素年齡測定結果,認為第四紀下限應為距今175萬年。此后不1982年第11屆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大會建議以意大利弗利卡剖面開始出現寒冷種爬行翼花介(Cytheropterontestudo)的層位作為更新統與上新統的分界,其地質年齡為距今約170萬年。以后,對中國黃土的研究表明,距今260萬年左右,全球氣候發生明顯變化,黃土堆積加速,國內外許多學者主張以此作為第四紀的下限,但尚未經國際第四紀聯合會大會的確南》規定,第四系劃分為更新統(Qp)和全新統(Qh)。更新統河湖相地層劃分為泥河灣階、周口店階和薩拉烏蘇階,黃土地層劃分為相應的午城階、離石階和馬蘭階。從地質時代上,更新世一般進一步劃分為更新世早期、更新世中期和更新世晚期三個階段。國際上把末次間冰早期與中期的分界尚無一致劃分方案。中國一般把古地磁松山負極性時與布容正極性時的界期、亞大西洋期五個階段。其中大西洋期與亞北方期氣候最為溫暖,稱為高溫期、氣候最宜世劃分為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期和全新世晚期三個階段,全新世中期相當于大暖期,起止第四紀最初的一個階段。更新世又進一步劃分為更新世早期(Q1p)、更新世中期(Q2p)和更新世晚期(Q3p)。的階為午城階、離石階和馬蘭階)。后的時期,所以又稱冰后期。全新世自然地理狀況與更新世比較更接近于現在,生物幾乎都是現代種。全新世延續的時間雖短,但自然地理狀況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變化,如氣候冷暖干濕的波動,在有些地區還是相當明顯的。最近國內外對全新世的下限有往下延的趨勢,其延續年代大致在12?000~14?000年之間。【第四紀地質圖】Quaternarygeologicalmap表達第四紀地質現象的各種圖件的統稱。用不同的顏色、花紋和符號,將一定地區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類型、第四紀地層與第四紀火山巖的巖性和時代,以及第四紀地質構造等現象,填繪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圖上,稱普通第四紀地質圖或區域第四紀地質圖。依生產和科研的不同需要可編繪專門的第四紀地質圖,如第四紀某一時期古地理圖、第四紀沉積物等厚線圖等。除平面圖外,還可編繪各種第四紀地質【第四紀古地理】Quaternarypaleogeography一般是指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時期以前的第四紀古地理狀況。地質發展歷史進入第四紀時,自然地理狀況已經和現代基本上一致。但是第四紀初期和現代以及第四紀各階段之間,自然地理狀況仍然有明顯的變化。如氣候干濕冷暖的波動、氣候帶的移動;冰川的消長;某些生物種屬的興衰;動物群、植被類型、土壤類型的演替;海岸的進退、海面的升降;湖泊、沼澤、沙漠和凍土范圍的伸縮;構造運動與火山活動的強弱等。第四紀冰川活動是第四紀古地理中的一個重大事件。人類的發生與發展則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定實際年齡,并研究第四紀延續年代,進行年代劃分,從而制定第四紀地質年代表的學科。它是地質年代學,也是第四紀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包括建立第四紀地質年代系統的相對地質年代學和應用同位素方法等測定實際年齡的地質年代學。建立第四紀地質年代系統的方法主要有:古生物學的方法,包括陸上哺乳動物的研究、古植物與孢粉組合的研究、海洋微體古生物的研究等;古氣候學的方法,包括第四紀冰期與間冰期、雨期與間雨期的研究等;礦物學、巖石學與地球化學的方法;古人類學與考古學的方法;古土壤學的方法;地貌學的方法為全球性的第四紀地層的劃分與對比開辟了新的重要途徑。上述各種方法的綜合應用,獲得(14C)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鉀氬法(40K/?40Ar)、鈾系法(231Pa/?230Th,230Th/?232Th,223Ra/?230Th,234U等)已廣泛應用;沉降核類法(32Si,210Pb,137Cs,55Fe)也開始應用于近代沉積的年代測定。新技術還有熱發光法、裂變徑跡法等。目前已應用的和方法達20余種,能夠測定的時間范圍包括整個第四紀。【古生物地層法】methodofpalaeontologicalstratigraphy依據古生物化石對第四紀地層進行劃分與對比的一種最基本方法。對陸相第四紀地層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哺乳動物化石。屬的迅速發展和廣泛分布)以及一些標準化石外,更重要的是根據動物群演化的歷史和哺乳動生種類及其數量比例)和生態類型(喜冷的與喜暖的類型)。對海相第四紀地層具有重要意義的生物有孔蟲的生物地層表,為微體古生物的地層學研究提供了較好的依據。另外對一些內陸海和陸間海的海相地層及一些大湖的湖相地層來說,軟體動物化石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巖石地層法】methodoflithologicalstratigraphy劃分和對比第四紀地層的一種基本方法。在一個沉積盆地中同時期形成的沉積物,若其物質來源和沉積環境基本一致,則巖性成分、結構、構造、顏色等方面。依據它們的一些宏觀特征及其在垂向上的變化,可以劃分和對比地層。另外,地層剖面上具有特殊性質而分布較廣的某些夾層,是地層劃分,特別是地層對比的重要標志。如穩定的陸相地層中所夾的海侵層位,穩定的碎屑沉積物中的一些化學沉積物夾層等。在第四紀火山活動地區,地層剖面中的火山灰層,也是良好的標志層。對不同時期的火山灰進行巖石性質和化學成分的測定,同時應用14C法、裂變徑跡法測定其年齡,建立區域第四紀火山灰年代表,對劃分和對比地層具有重要意義。在運用巖性的宏觀特征劃分、對比地層時,同時要系統地研究巖石(或沉積物)的礦物組成,包括碎屑礦物和粘土礦物。對碎屑礦物,既要鑒定其種類,還要研究其標型特征;既要研究重礦物,也要研究輕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礦物數量比值的變化,如穩定礦物與不穩定礦物含量比值的變化,石英與長石含量比值的變化等。在這些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劃分礦物層、繪制礦物柱狀剖面圖,對劃分和對比地層具有重要的意義。【古人類與考古法】methodofpalaeoanthropologyandarchaeology人類的出現和發展是第四紀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利用古人類化石、石器及文化遺存來劃分和對比地層,是第四紀地層學的一種特有方法。中國是文化發展很早的一個國家,具有豐富的人類文化遺存,為中國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和對比,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地貌法】geomorphologicalmethod劃分和對比第四紀地層的一種方法,也是進行第四紀構造運動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任何一種成因類型的第四紀沉積物,都是相應地貌類型的組成物質。所以,地貌形成的相對年齡,是劃分第四紀地層不同層位、確定第四紀地層形成的先后順序并進行水平方向追索和對比的宏觀依據。同時,各種不同成因類型的地貌均有它各自獨具的形態特征和空間分布規律。因而,可以根據地貌面(如夷平面、山麓剝蝕面等)、地貌線(如不同時期河流縱斷線——階地位相)的變形或變位,以及地貌點(如洪積扇頂點)位置隨時間的遷移,分析并確定第四紀構造運動的類型、方向與幅度,和構造運動發生的相對年代表地質歷史時期的沉積事件,反映地質歷史時期古地理狀況的變化,因此古土壤可以作為地層劃分的一種標志。在同一地質歷史時期,相同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古土壤的類型及其基本性狀是相同的,因此古土壤又可作為地層對比的一種依據。在第四紀冰川發育地區,冰川外圍地區以及中、低緯度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古土壤可作為冰期或雨期劃分與地層對比的基礎。古土壤法對于黃土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更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古土壤的生物、物理和化學的研究不斷深入,同時與古地磁地層法、同位素年代測定法相結合,可以取得較好的【古地磁地層法】methodofpaleomagneticstratigraphy第四紀地質年代學研究的一種重克斯(ACox)等根據多方面的資料制定了近450萬年以來的地磁年表,或稱地磁極性時期表。它表明了近450萬年以來各個時期地磁場的極性,在每一個大的正向或反向時期中還有一些持續時間較短的極性倒轉事件,同時附上了各極性世和極性事件的同位素年齡。現在對南北半球的火山巖與火山碎屑巖,海洋、湖泊、河流沉積物,黃土及其中古土壤的古地磁研究,證實了近450萬年以來地磁極性變化的歷史在全球范圍內的一致性。這樣地磁年表便成為新近紀—第四紀地層劃分和對比的一個重要標尺,并為全球性的新近紀—第四紀地層對比開辟了新的途徑。古地磁地層法研究的最好材料是地層中沒有經過重大次生變化的含有鐵磁性礦物的沉積巖與火山巖、基性熔巖。通過野外古地磁巖石標本的采集和室內基本古地磁數據的測定,就可以編制研究地區古地磁極性序列,并和標準的地磁年表進行對比,以此來確定地層的層位和年齡。用古地磁法與古生物法、同位素年代測定法等相結合,劃分和對比第四紀地層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酸的化學變化速度推算地質年代的定年方法,測年范圍由數千年至數十萬年。原理是:生物死亡被沉積埋藏,在自然條件下有機體被水解為氨基酸并保存于化石中。但氨基酸的左旋體結構在一定溫度以一定“半衰期”向右旋體結構轉化,最后達到平衡,以致旋光作用消失,這個過程稱作外消旋反應。氨基酸外消旋反應的速度主要取決于環境溫度,且各種氨基酸外定和古溫度波動幅度問題。【沉降核素法】methodofisotopesettlement第四紀沉積物年代測定的一種方法。它利用由大氣中沉降到水圈和沉積物中的天然核反應和人工熱核試驗產生的各種半衰期較短的放射性同位素來測定沉積物年齡。通常利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210Pb、137Cs、55Fe、32Si等。這一方法適用于近代(2000至3000年以來)海洋與湖泊沉積物年齡的測定,如大氣中沉降的55FePb32Si可用來測定兩千年來的沉積物年齡,相應地也可求得沉積物的平均沉積速度,如重要的意義。隨著放射性同位素測試技術的發展,這一方法將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熱發光就是晶體材料被加熱到紅熱溫度(一般為400~500℃)以前的發光現象,簡寫成TL。它是貯存于物體晶陷中的電離輻射能被釋放的結果,產生熱發光的物體稱輝光體。一般礦物、巖石形成后,由于它本身及周圍介質中可能含有微量的U,Pb,40K等放射性物質,不可避免地受到α,β及γ射線的輻射,從而逐漸累積輻射能。礦物巖石的熱發光強度與其所接受的輻射劑量之間有線性或近于線性的關系,因此通過測量礦物巖石的熱發光和礦物巖石在單位為測量樣品的天然熱發光強度(相對單位);d為測量樣品所接受的平均年劑量率(拉德/年);瓷和第四紀火山巖與沉積物的年代測量。骨化石的地質年代愈老,其氟的含量愈高。因此,可用不同地層中骨化石的含氟量或氟、磷的量及二者的比值,來比較骨化石的相對年代。目前這種方法只能應用于古近紀漸新世以來骨化石年齡的對比,在火山噴出物與地下水沉積物發育地區應用這種方法效果不好。【樹木年輪年代學】dendrochronologyscience20世紀初由AE道格拉斯創立的,利用樹木年輪的形成規律進行斷代的科學。斷代精度為年。這種方法所根據的原理是:樹木春長秋止,每年一輪,使樹干橫截面呈現木質疏密相間的圓圈狀輪紋,就是常說的年輪。年輪就是樹木的樹齡。年輪的寬窄受光照方向、氣候和地理、地貌位置影響。同一氣候區相似地貌部位上的同種樹木的不同樹株,在同一時期內的年輪寬窄譜是相似的。如果,一株活樹內層的年輪譜與同種不同株的死樹外層年輪譜一致,就證明該株活樹與這株同種死樹有過共同生長期,它們的年輪就可以銜接起來。這樣便建立起這個地區的主年輪序列,相當于建立了一部本地區的氣候變化編年史。目前世界上年代最長的主年輪序列,是美國依據加利福尼亞白木年輪校正后,才比較可靠。冰期與古氣候【第四紀大冰期】Quaternaryglacialperiod又稱第四紀冰期。新近紀末,第四紀初,氣候開始轉冷,寒冷氣候帶向南遷移,使高緯度和高山地區廣泛發育著冰蓋或冰川。第四紀冰以南,南極洲的冰蓋也遠比現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地區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下降到較低的位置。在中國,第四紀冰川作用的范圍,不僅包括東北、西北、西藏和西南等地的山地和高原,而且也波及到東部山區和山麓平原。這次大冰期,至少可分四次冰期和三次間冰期。在最大的一次冰期中,世界大陸有32%的面積為冰川覆蓋,大量的水分停滯于大陸并不像災變論者所說的那樣,生物會全部消滅。相反,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原始人類就是在第四紀冰期和間冰期的氣候變化中,同自然界嚴寒條件的激烈斗爭,發展成為現代人的。【中國第四紀冰期】QuaternaryglacialepochofChina李四光根據江西廬山地區的冰磧物、冰蝕地貌及各種冰溜遺痕,劃分出鄱陽、大姑、廬山三次冰期和兩次間冰期。中國滇西期。后在秦嶺太白山建立的太白冰期與大理冰期相當。中國的四次冰期和三次間冰期,可與地理考察工作,在更廣泛的區域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存在。各地所劃分的冰期、間冰期,尤其是西部高原和高山地區的第四紀冰期,大致也能和上述分期進行對比。雖然,有些學者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遺跡持有不同看法,提出泥石流成因假說。盡管意見不同,然而對秦嶺太白山、長白山天池和臺灣中央山脈的末次冰期冰川的存在沒有異議,對中國東部地區第四紀氣候的冷暖波動也有相同結論。中國歐洲阿爾卑斯地區大理冰期維爾姆(Würm)冰期廬山大理間冰期里斯維爾姆間冰期廬山冰期里斯(Riss)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民德里斯間冰期大姑冰期民德(Mindel)冰期鄱陽大姑間冰期恭茲-民德間冰期鄱陽冰期恭茲(Günz)冰期【冰蓋堆積帶】accumulatingzoneoficesheet雪線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雪線以上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大于消融量,成為冰蓋堆積帶。【冰蓋消融帶】meltingzoneoficesheet雪線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雪線以下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小于消融量,成為冰蓋消融帶。e氣候冷暖變化。氣候變冷以至于使陸地表面出現大規模冰蓋和山地冰川,這種發生強烈冰川作用的時期稱之為冰期。在距今約6億多年前以來,地球上共發生三次大冰期,它們分別發生在南華紀、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相鄰兩次大冰期之間,是氣候溫暖的大間冰期。在大代的平均氣溫低8~12℃;而亞間冰期期間的氣溫則比現代的氣溫要高一些。亞冰期還可進一步分出幾次時間長達萬年左右的副冰期與副間冰期。氣候的大幅度冷暖交替變化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冰川大規模擴展和退縮的循環變化,就是冰期—間冰期旋回。deglaciation體逐漸變薄、變狹并縮短,稱為冰消作用。冰消作用分為冰下消融、冰內消融和冰面消融三種。左右,高山及高緯度地區的冰川推進到最大范圍,北美大陸的覆冰面積高達60%,冰蓋厚可達3千米,一些地區冰蓋擴延至北緯40°以南;歐洲和西伯利亞也有巨大的冰蓋。中國的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唐古拉山等地也發育了山岳冰川。大陸上草原、沙漠有所擴展,海冰、界性海面達到最低位置,全球水分循環及地表水分的交換明顯減弱。引起地殼沉陷,如南極洲及格陵蘭因厚層冰流的重壓,兩大陸塊的中部地殼均被壓沉至海面以下。冰期結束后,冰蓋消融,地殼負荷減輕,又導致地殼迅速回升,被稱為均衡反彈。末次冰期以來,冰蓋的消融所引起的強烈地殼均衡反彈,陸地升高,海面相對下降,使許多地方留下了末次冰期的古海岸遺跡。e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自維爾姆冰期(曾譯玉木冰期、武木冰期)以來氣候變遷史的分期。更濕、冷、暖的波動,不過變化的幅度比更新世冰期與間冰期的幅度要小得多。1876年布利特(Blytt)根據對挪威冰后期沼澤沉積中植物殘體的研究,提出了北歐冰后期古氣候的分期(見表)。以后被謝爾南德爾(Sernander)在瑞典證實。所以這個分期被稱為布利特謝爾南德爾尼爾遜(Nilsson,1935)等分析了上述沼澤沉積中的孢粉,進一步加深了對北歐冰后期植被和北歐冰后期古氣候分期表地質年代斯堪的納維亞氣候期狀況波羅的海氣候期(距今年)考古期全新世(冰后期)更新世亞大西洋期(300~今)或(2000~今)干涼濕涼亞北方期(3300~300)或(4500~2000)干溫大西洋期(7700~6200)或(8500~4500)溫暖北方期(7700~6200)或(10?000~8500)干溫前北方期(8300~7700)或(11?000~10?000)冷維爾姆冰期寒冷現代波羅的海期海螂期(1500~今)濱螺海末期(4000~1500)濱螺海期(7500~4000)螺湖期(8500~7500)刀蚌海期(10?000~8500)冰蓋及局部冰湖期現代鐵器時代銅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一般采用以下兩種方案,即為距今11?000~10?000年,或為距今8300~7700年,是維爾姆冰期冰川急速退縮的時期。氣候以溫涼為特征,較冰期時顯著轉暖。這個時期相當于波羅的海的刀蚌海時期,海水中生活著比較喜寒的刀蚌動物群,附近陸地上木本植物以樺樹為主,其次是松樹、柳樹、云杉。出現個別的闊葉樹花粉粒。【北方期】Boreal北歐冰后期古氣候分期的第二階段,它延續的時間,一般采用以下兩種方案,即為距今10?000~8500年,或距今7700~6200年。這一時期相當于波羅的海的螺湖期,氣候干燥溫和,陸地上木本植物以松樹占優勢,并逐漸被榛屬、櫟屬、椴屬和榆屬所代洋期】Atlantic北歐冰后期古氣候分期的第三階段,它延續的時間,目前一般采用以下兩種方案,或為距今8500~4500年,或為距今7700~6200年。這一時期相當于波羅的海的濱螺海的早期。陸地上木本植物以喜暖的椴、榆、櫟、槲等闊葉樹為主,還生長著大量的常春藤。氣候溫暖濕潤,平均氣溫估計比現在高2~3℃,這一時期的氣候最為適宜,故稱為氣候最宜期(climateoptimum)。【亞北方期】SubBoreal,Subboreal北歐冰后期古氣候分期的第四個階段,它延續的時期相當于波羅的海的濱螺海的末期。陸地上生長的木本植物以榆、椴、櫟樹等為主,常春藤普遍減少。亞北方期的氣候比大西洋期更具有大陸性的特征,表現為冬季較冷、夏季溫暖干燥,晚期比較濕潤。【亞大西洋期】SubAtlantic,Subatlantic北歐冰后期古氣候分期的第五個階段,它延亞北方期比較年平均溫度降低,但濕度較高,泥炭沼澤發育,陸地上木本植物中以山毛櫸為【波羅的海冰后期地質歷史分期】divisionofpostglacialtimeoftheBalticSeaArea指波羅的海自維爾姆冰期以來地質發展歷史的分期。即波羅的海冰湖期、刀蚌海期、螺湖期、濱螺海期與現代波羅的海期,代表現今波羅的海地區冰川后退以后近一萬多年以來的五時代相當于晚更新世末期并向全新世過渡的時期,距今15萬~1萬年。當時覆蓋北歐的大冰川后退到瑞典南部一帶。現今波羅的海是一個冰川前緣的淡水湖。冰川湖的范圍,隨著冰川的后退而擴大,當冰川后退到芬蘭南部一帶的時候,冰川湖的東界達到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及圣彼得堡地區。【刀蚌海期】Yoldiaséatime波羅的海維爾姆冰期后地質歷史分期的第二階段。此時已進arctica)及寒水蚶(Arcaborealis)、海螂(Myatruncata)等,這個內海就稱為刀蚌海。這次的波的尼亞灣還被冰川覆蓋),向東并與陸地上的拉多加湖相通。這個階段的海水沉積物保留在現代波羅的海與拉多加湖沿岸的高階地上。【螺湖期】Ancyluslaketime波羅的海維爾姆冰期后地質發展歷史的第三階段。距今8500~7500年。由于瑞典南部的隆起,刀蚌海與北海的聯系中斷,原來的大海灣變成一封閉的湖泊。由于冰川融化和大氣降水的補給,水位上升,水體淡化,水溫開始較低,以后逐漸增高。此時生活著淡水螺的代表為螺(Ancylusfluriatilis)【濱螺海期】Littorinaseatime波羅的海維爾姆冰期后地質發展歷史的第四階段,距今7500~4000年。由于瑞典與丹麥之間的卡特加特海峽形成,螺湖與北海溝通,海水東進,螺湖又變成一大海灣,海水鹽度增高。這時代表性的貝類為濱螺(Littorinalittorea)及鳥蛤(Cardiumedula)、貽貝(Mytilusedulus)、Tapesolecussatas等,這個海就稱為濱螺海,這次海進稱為濱螺海進,這一時期稱為濱螺海期。當時濱螺海范圍與現代基本相似,但【現代波羅的海期】PresentBalticseatime波羅的海維爾姆冰期后地質發展歷史的第五年,濱螺海由于海退,海水由咸變淡,貝類以椎實螺(Limneaovata)為代表,這一時期稱為濱螺海末期(Limneaseatime)。后期自1500年前至今,海水鹽度較前期增高,標型貝類為海螂(Mya),這一時期稱為海螂期(Myaseatime)。【雨期】pluvialperiod,rainyperiod又稱多雨期。指北半球部分地區更新世期間氣候相對濕潤的時期。雨期和冰期是相對應的。在更新世冰期時,北半球高緯度和部分中緯度地區冰蓋面積擴大,副極地反氣旋增強,副極地高壓帶向中緯度地區南移,并迫使西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也相應向赤道方向移動,這樣北半球副熱帶干旱地區的北緣就落入西風帶內,降水期”。也有人稱其為第四紀洪積期或第四紀濕潤期。有人認為雨期應與間冰期相對應。diluvialperiod時期。【間雨期】interpluvialperiod指北半球部分地區更新世期間氣候相對干旱的時期。在第四紀間冰期時,氣溫升高、冰川消融,北半球副極地高壓帶向極地方向回移,西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也相應地向北回移。北半球干旱地區降水量減少,氣候又變干燥,這種少雨的干旱期多次交替出現,這在非洲北部和北美洲西南部等地表現得最為顯著,這種交替變化是與高緯度地區冰期與間冰期的變化相呼應的。有人認為間雨期與冰期相對應。【間洪積期】interdiluvialperiod屬間雨期。指北半球部分地區更新世期間氣候相對ial低緯度移動迫使西風帶南移,原來被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干旱帶北部,此時被西風氣旋占據,出現雨量充沛的溫涼潮濕氣候,稱為雨期。反之,在間冰期,極地高壓收縮,西風帶向高緯度方向移動,副熱帶高壓返回原來的位置,出現干燥炎熱氣候,稱為間雨期。第四紀大冰期中,冰期—間冰期的交替導致了雨期—間雨期的循環及冷濕氣候與干熱氣候的交替。第四紀期間,在中低緯度地區,如北非撒哈拉沙漠、西南亞沙漠以及北美西南部,曾出現過雨期—間雨期的多次交替。【巴拿馬地峽關閉】Panamaisthmianclosing巴拿馬地峽位于墨西哥高原的東南,狹窄的后來,隨著板塊運動的影響,南極孤立,洋流的改變,古地中海消失,阻礙了海洋的徑向交換。當北極接近海面冰流及格陵蘭冰流形成后,巴拿馬地峽閉合,南北美大陸連成一片,由此造成兩洲之間動物的交流,同時也阻止了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溝通。巴拿馬地峽關閉對生物演變產生了巨大影響,具有重大的古生物學意義。厄施格爾旋回】DansgaardOeschgercycle(D/O)是指冰期內部的千年、百年尺度的旋回性事件。丹斯伽阿德等和厄施格爾指出了冰心中δ18O與降塵含量的變化及其與歐洲湖泊記錄的對應性。這類變化被布羅克稱為丹斯伽阿德厄施格爾事件,簡稱D/O冰心中δ18O曲線的峰值,指示突然增暖,相當于6~7℃的升溫,同時降塵可減少4倍。這類延續上千年或較長的事件,在冰期中以二三千年的準周期或假周期出現,這種增溫階段稱為冰期內的間冰段。D/O事件發現于冰蓋,同時也記錄于海洋,這種二三千年周期的冰筏事件在北大西洋廣泛發現。在海洋記錄里,D/O事件與哈因里奇事件的關系十分明顯:每隔幾次D/O事件出現一次哈因里奇事件,然后又有較暖的D/O事件發生,如此周而復始,每一組【冰川型海平面變化】glacioeustasy,glacioeustatism,glacialeustasy,glacialeustaticchange在第四紀冰期時期,氣候干寒,海水因部分轉化為陸地上的冰川冰而減少,海平面隨之出現下降。在間冰期時期,由于氣候轉暖,冰川消融,融水由河流輸送到海洋,使海水總量增加,海平面隨之上升。這種因大陸冰川發展或消退,使水從大洋轉移到陸地,。【冰心中粉塵濃度】dustconcentrationinicecores冰心中單位時間、單位面積的粉塵堆積量。在冰川冰層里儲存的粉塵物質主要有氣溶膠微粒、火山塵埃、宇宙塵及各種自然和人為的顆粒性物質。所有這些物質或成分起初都作為雪的晶核存在并降落到冰川,然后經降雪和變質作用過程以及冰川的發育過程進入冰川內部的。冰心的粉塵記錄主要用電導測量MCa種物理特征等,可用以揭示過去幾十萬年以來的氣候與環境的特征和演化。【地面反射率】surfacealbedo地面反射輻射量(R)與射入輻射量(Q)的比值,即α=R/Q。【古氣候轉型】palaeoclimatictransition指古氣候演化型式的轉換,約發生在距今250萬年前,是具有全球性和突變性的氣候事件。距今250萬年前的高斯期,氣候演化以持續的溫暖為主要特征,距今250萬年前以后,氣候開始出現頻繁的大幅度振蕩,并且這種振蕩持續至今。普遍認為:第四紀時期氣候周期性振蕩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軌道參數的周期性變化所引起的地表能量系統的周期性漲落。但是,根據伯杰(Berger)的計算,大約在過去的500萬年間,地球軌道參數的周期性變化規律是一致的。因此,推測該氣候轉型事件可能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從理論上講,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升是引起250萬年前全球氣候轉型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青藏高原隆起,改變了地球表面的結構及大氣環流的模式,從而產生某種反饋效應,放大了地表氣候系統冷暖振蕩的幅度。變化曲線。對研究古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依據它對第四紀冰期作出了新的劃分。近幾十萬年來的古溫度變化曲線是不對稱型的鋸齒狀曲線,反映更新世晚期氣候波動具有高振幅、低頻率的特點,和更新世早期具低振幅、高頻率的特點。曲線顯示氣候逐漸變冷,達到冰期的盛期之后,緊接著出現氣候快速變暖,構成一個大的氣候旋回,或稱冰川旋回。快速變暖從氧同位素比值變化最大處開始,稱為終止期。每一個冰期旋回位于曲線上兩個相鄰的終止物時(位于北緯47°和西經19°附近),哈因里奇(Heinrich)最早發現在這些巖心中大于15微米粗粒含量有突然增多的現象,在粗粒含量增加的同時,冷性有孔蟲比例相對增多。因為在三個鉆孔中的沉積序列非常一致,哈因里奇認為這在北大西洋是個普遍現象,并利用氧同現象解釋為由于歲差變化引起太陽輻射量的變化所觸發的北大西洋冰蓋不斷向南擴張。為了r沉積物巖心進行了間隔1厘米取樣的詳細研究,發現了哈因里奇所認為的北大西洋浮冰南伸釋這是勞倫(Laurentide)冰蓋擴張引起北大西洋浮冰南伸的結果,并把這些事件稱為哈因里奇事件。哈因里奇層的兩個顯著特征是:①每層中含有快速堆積的豐富的碳酸鹽碎屑物質;②6個哈因里奇層記錄著當時海面海冰溫度較低、鹽度降低以及浮游有孔蟲迅速減少的現象。P+Qc=E+Qo+q±△V從湖泊中的取水量;△V為湖盆滲流量。當Qc>Qo時,湖泊水量是正平衡,湖水位上升,湖面擴展。如果Qc<Qo,湖泊水量為負平衡,湖泊水位下降,湖面萎縮。可見,湖泊水位、湖面的變化與湖泊水量平衡有密切關系。湖泊水量平衡因季節和年際之間變化而變化。對多數外流湖泊的水量平衡特點是:補給中以入湖徑流量為主,消耗中以出湖流量為主。而湖面降湖泊所消耗的水量以蒸發為主。指間冰期中最暖階段。這個時段時限較寬,包括了一些冷波動和在水分熱量搭配上的氣候不良波動。用大暖期替代以前應用較廣但含義較窄的高溫期與氣候最宜期。哈夫斯坦建議的全新世大暖期起于北歐的孢粉氣候分期系列的北方期與大西洋期過渡階段,約在距今8200年與古環境的信息常被保存在沉積體中,用這些沉積的物質記錄可了解較長時間的環境變化。沉積體包括深海沉積、湖泊沉積、風塵堆積及冰心等,將這些沉積物中具有的一些特性通過替代性指標轉化為古環境信息便可進行全球環境對比與演化研究。作為環境變化的替代性指標,應選擇那些對環境變化響應明顯,響應機理較清楚和有明確古環境意義的一些指標。例如古土壤中的替代性指標有粒度、磁化率、孢粉、古生物反映的生態、地球化學、穩定同位期是在華北地區,見表。地文期學說認為:華北地區的山地和高原,在燕山運動以后未經歷大的造山運動,基本上為同期性地上升。區域地形發展的歷史基本上表現為剝蝕期(侵蝕期)與堆積期的交替出現。在剝蝕期,構造運動常表現為顯著的上升,山地河流強烈下切;在堆積期,構造運動常由顯著的上升狀態轉化為相對穩定狀態,山地河流展寬并發生不同規模的平面與多級河流階地)。一個剝蝕期與其相隨而來的堆積期組成一個地形發展旋回(地文周所塑造的地形形態也就不同。因此地形發展旋回不是地形發展的簡單重復而是螺旋式地前進地文周期侵蝕期堆積期地質時代Ⅵ皋蘭期板橋期全新世Ⅴ馬蘭期清水期晚Ⅳ周口店期湟水期中Ⅲ泥河灣期(三門期、上榆社期)汾河期早更新世Ⅱ靜樂期(中榆社期)X期(未名期)上新世晚期Ⅰ保德期(下榆社期)期,延續時間較其他侵蝕期要長。華北山區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的構造地形經過唐縣期較長時期的剝蝕,逐步形成以寬谷緩丘為特征的剝蝕地形。這種剝蝕地形稱為唐縣剝蝕面。【唐縣剝蝕面】Tangxianplanofdenudation簡稱唐縣面。華北山區唐縣期中經過較強烈剝蝕作用而形成的起伏較小的寬谷淺丘地形。它在華北山區分布較廣,在太行山東麓表現得最清晰,它的標準地點在河北唐縣。【保德期】Baodestage華北山區地文期中的一個堆積期,時代為上新世早期。這個時期堆積的地層稱保德組,常見的為殘積、坡積的紅色粘土,其次也有沖積、湖積的砂礫層與粘土積的地層稱靜樂組,它的分布不如保德組廣泛。【汾河期】Fenhestage華北山區地文期中的一個侵蝕期,時代為早更新世初期。此時河流普遍下切形成峽谷,靜樂組及其以前地層受到強烈剝蝕。【泥河灣期】Nihewanstage華北山區地文期中的一個堆積期。時代屬更新世早期。此時在華北山區一些山間盆地中,普遍堆積一套河流、湖泊沉積物,稱泥河灣組或三門組、任家垴相當。因最早在黃河三門峽地區研究而得名。三門期形成的地層稱三門組。【湟水期】Huangshuistage華北山區地文期中的一個侵蝕期。時代為更新世早期偏晚時期與更新世中期偏早時期。此時期河流從泥河灣期的沉積物下切形成峽谷。因最先在湟水谷地【周口店期】Zhoukoudianstage華北山區地文期中的一個堆積期,時代為更新世中期。周。至更新世晚期之初,因最早在張家口地區清水河谷地研究而得名。張家口市大境門外高出河面25~35米的階地,即為清水期河流下切造成的。【馬蘭期】Malanstage華北山區地文期的一個堆積期,時代相當于更新世晚期。馬蘭期的地層稱馬蘭組,由于當時氣候寒冷干燥,堆積物以風積為主,坡積、洪積、沖積和湖泊沉積次之。風成沉積主要為典型的黃土,坡積、洪積和沖積主要為黃土狀土和礫石層堆積,多分布在山坡、山前和山間溝谷中。馬蘭期風成黃土層中化石極少,常見的僅有蝸牛和鴕鳥蛋化石;而在河湖相地層中化石卻異常豐富。如在河北遷安爪村河湖相地層中發現的主要動物化石有披毛犀、野豬、赤鹿、轉角羚羊、原始牛和納瑪象等,是典型的北方動物群。【板橋期】Banqiaostage華北山區地文期中的一個侵蝕期,其時代相當于全新世。因最早在北京西山板橋研究而得名。這一時期,由于氣候變潮濕,河流侵蝕作用加強,切入馬蘭期的堆積面,造成深溝和高出河床15~20米的階地。因最早在甘肅皋蘭研究而得名。第四紀動物群上動物群。化石產于維拉弗朗階中,標準地點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區阿斯蒂附近。這個動物群中包含一些新近紀殘存的種屬,如三趾馬(Hipparion)、(Tapirusarvernensis)、乳齒象中的軛齒象(Zygolophodonborsoni)等;也有一些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種屬,如麗牛obasstenometoponLetruscusEquuscaballusEstenonis象(Archidiskodonplanifrons)為代表,以及額鼻角犀(Dicerorhinusetruscus)等;其他化bessarabiensis)、豬(Susarvernensis,S.strozzii)、鹿(Cervuscusanus,C.philisi)、羚羊(Ovicaprine)、一種大型的大角鹿(Eucladocerasdicranius)、印度豹(Acinonyx)、水獺(Lutra)、一種獼猴類(Macacadolichopithecus)等。維拉弗朗動物群延續的時間較長,維熱特(Viret,1954年)根據動物群種屬的變化,將維拉弗朗階劃分為四段,第一段以含有軛齒象、等為特征;第二段以五棱齒象、平額象的出現為特征;第三段以平額象為代表,乳齒象在歐洲絕滅;第四段以額鼻角犀出現為特征。第一段屬上新世晚期,為喜暖動物群。第二段—第四段屬更新世,其中第二段、第四段為喜冷動物群,第三段為喜暖動物群。也有的文獻稱第一段動物群為早期(下部)維拉弗朗動物群,第二段—第四段為晚期(上部)維拉弗朗動物群。維拉弗朗動物群的化石還發現于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前蘇聯西南部等地。EquusFauna),是華北地區更新世早期的一個哺乳動物群。它以河北陽原泥河灣更新統下部所發現的化石群為代表,在山西榆社、河南三門峽等地也有類似發現,重要化石代表除中國長鼻三(Elasmotheriuminexpectatum)、裴氏板齒犀(Elasmotheriumpeii)、梅氏犀(Rhinocerosmercki)、泥河灣劍齒虎(Machairodusnihowanensis)、后期劍齒虎(Cynailuruspleistocaenicus)、桑氏鬣狗(Hyaenalicenti)、德氏后裂蹄兔(Postschizotheriumchardini)、步namadicus)、平額原齒象(Archidiskodonplanifrons)等。本動物群的各個屬,有一部分是新近紀殘留的,一部分是第四紀新生的。目前它們中有些已經絕滅。前者如后裂蹄兔屬、三趾馬屬、劍齒虎屬;后者如長鼻三趾馬屬、真板齒犀屬、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屬。新近紀出現的現生屬有犬屬、豬屬、狐屬等及僅在局部地區殘留的鬣狗屬、角麂(Muntiacus)屬、軸鹿(Axis)等。第四紀初期出現的現生屬有額鼻角犀(Dicerorhinus)屬、犀屬、象屬、馬屬和羊(Ovis)屬等。本動物群中的各個種,除個別是新近紀殘留種外,幾乎全部是第四紀初期出現的新種,目前它們絕大多數已經絕滅。從動物的生態類型來看,本動物群是一種溫帶森動物群。更新世早期的一個哺乳動物群。化石產于云南元謀盆地元謀組中,它是與元謀猿人伴生的一個動物群。據古地磁法測定,元謀猿人生存年代為170萬年。因此元謀動物群是目前中國華南地區第四紀下限的代表動物群。元謀動物群中有一些新近紀殘存種,其中有:泥河灣短劍lungchunensis)、細麂(Metacervulusattennatus)、湖麂(Muntiacuslacustris)、最后柱角鹿(Cervocerosultimus)、纖細原始鹿包(Procapreolusstenosis)、矮小麂(Muntiacusnanus);元謀動物群中,還有典型的代表更新世早期的種類,元謀狼(Canisyuanmoensis)、雞骨山狐(Vulpescf.chikushanensis)、化石小靈貓(Viverxiculamalaccensisfossils)、桑氏鬣狗(Hyaenalicenti)、昭通劍齒象(Stegodonzhaotongense)、元謀劍齒象(Stegodonyuanmoense)、類象劍齒象(Stegodonelephantoides)、云南馬(Equusyunnanensis)、中國shansius)、粗面軸鹿(Axiscf.rugosus)、斯氏鹿(Rusastehlimi)。元謀動物群中除個別現生種外,其余均為絕滅種。元謀動物群同華南各地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有一定的聯系,如大熊貓、、中國熊、猩猩及獼猴等,在元謀動物群中卻沒有發現。元謀動物群與華北三趾馬動物群及泥河灣動物群有較密切的聯系。如桑氏鬣狗、泥河灣劍齒虎、爪獸、復齒短耳兔、山西軸鹿、粗面軸鹿等同樣存在于泥河灣動物群中。云南東北部昭通地區發現的昭通動物群(Zhaotongfauna),時代為更新世,相當于元謀動物群。【巨猿動物群】Gigantopithecusfauna中國南方地區含巨猿化石的哺乳動物群。時代一般認為屬于更新世早期。是從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劃分出來的一個動物群。它是以廣西柳城社沖村南楞寨山硝巖洞,即巨猿洞洞穴堆積中的化石群為代表,所以也有人稱它為柳城動物群(Liuchengfauna)。其他重要化石地點有湖北建始高坪、廣西武鳴、廣西大新黑洞、廣西巴馬等。重要化石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blacki)、先東方劍齒象(Stegodonpraeorientalis)、大熊貓(Ailuropoda)、云南馬(Equusyunnanensis)、桑氏鬣狗(Hyaenalicenti)、乳齒象(Mastodon)、獼猴(Macaea)、次脊豪豬(Hystrixcf.subcristata)、竹鼠scrofa)、猩猩(Pongo)、長臂猿(Hylobates)、金絲猴(Rhinopithecus)等。上述各地化石群雖然基本相似,但仍有一定的差異。最近有人認為含巨猿的動物群可分為三個層位,代表三個不同時代的動物群,即以柳城巨猿洞為代表的動物群,時代可能屬更新世早期的中期先東方劍齒象(Stegodonpraeorientalum)、大熊貓小種(Ailuropodamicrota)、柳城丘齒鼷鹿(Dorabuneliuchengensis)等。以湖北建始高坪為代表的含巨猿動物群時代可能屬更新世(Qp31),有桑氏鬣狗(Hyaenalicenti)、嵌齒象類(Gomphotheriidae)、云南馬(Equusyunnanensis)等更新世早期代表,而大熊貓、中國(Tapirussinensis)等的個體大于柳城巨猿動物群中同類化石。廣西巴馬的含巨猿動物群中有猩猩(Pongo)、長臂猿a齒象、野豬等,時代較晚,可能屬于更新世中期的早期(Qp12)。另外貴州黔西觀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動物群可能與之相當。【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AiluropodaStegodonfauna又稱猩猩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PongoAiluropodaStegodonfauna)、猩猩大熊貓動物群(PongoAiluropodafauna)。這是在中國南方地區首先建立的一個第四紀哺乳動物群。這個動物群的分布范圍相當廣,東起江蘇、浙江,西到四川、云南,北自湖北,南達廣東,臺灣省也可能包括在內。這個動物群延續的時間也比較長,從更新世早期至更新世晚期。重要化石地點有廣西柳城巨猿洞、重慶萬州鹽井溝、湖北長陽下鐘家灣、廣東曲江馬壩獅子巖,廣西柳江通天巖等。這是廣義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隨著研究程度的提高,現在已把含巨猿的動物群從其中劃這樣狹義的或典型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便是以鹽井溝動物群為代表的一個更新世中期動物群。其他化石地點有云南富民縣河上洞、廣西興安縣、浙江杭州市留下及江蘇丹陽等地。(Megatapirus)、中國犀(Rhinocerossinensis)等為代表,其他重要化石有洞穴竹鼠(Rhizomyssinensistroglodytes)、中國竹鼠(Rhizomyssinensis)、柯氏西藏熊(Ursusthibetanuskokeni)、最后斑鬣狗(Crocutaultima)、次脊豪豬(Hystrixcf.subcristata)、角麂(Muntiacus)、水鹿(Rusa)等。本動物群與華北的周口店動物群代表中國更新世中期南北兩個主要動物群,它們都有各自的特有的動物,如華北的梅氏犀(Rhinocerosmercki)、大河(Ailuropoda)、劍齒象(Stegodon)、猩猩(Pongo)、巨(Megatapirus)等。有的動物,兩區為腫骨鹿(Megalocerospachyosteus)、華南為水鹿(Rusa);華北為梅氏犀(Rhinocerosmercki),華南則為中國犀(Rhinocerossinensis)。從動物群的組成看,本動物群南北方的差異較大,有人認為應劃分為南北兩個亞區,四川、重慶、湖北等屬于北部亞區,很少發現猩猩化石;廣東、廣西等地屬于南部亞區,其特征是含猩猩等化石。化石產地以陜西渭南陽郭地區的化石為代表。山西午城、陜西洛川黃土剖面下部及遼寧沁旗。主要化石有:變異倉鼠(Cricetulusvarians)、紋背倉鼠(Cricetuluscf.friseus)、趙氏鼢鼠(Myospalaxchaoyatseni)、丁氏鼢鼠(Myospalaxtingi)、鼠平鼢鼠(Myospalaxxlasinensis)、晉南四不象鹿(Elaphuruschinanensis)、秀麗黑鹿(Rusaelegans)、粗面軸鹿(Axiscf.rugosus)、山西軸鹿(Axiscf.shansius)、短角麗牛(Leptobosbrevicornis)、澇池河麗牛(Leptoboslaochihensis)、寬額麗牛(Leptobosamplifrontalis)、野牛(Bisonsp.)。陽郭動物群的特征是長鼻三趾馬與真馬(三門馬)共生,三趾馬類為上新世殘存類型,而早更新世中晚期的典型屬種如三門馬、秀麗黑鹿相當繁盛。據古地磁測定為75萬~80萬年(近年來測得資料為115萬年)。是一個含有真人(Homo)化石的動物群。其中主要化石有:麝鼴(Scaptochirusmoschatus)、藍田偉猴(Megamacacalantianensis)、藍田人(Homoerectuslantianensis)、鼷鼠(Arvicolaterraerubae)、hypsodonta)、丁氏鼢鼠(Myospalaxtingi)、方氏鼢鼠(M.fontaneri)、半脊豪豬(Hystrixpardus)、更新獵豹(Sivapantherapleistocaenicus)、中國鬣狗(Hyaenasinensis)、藍田(Pseudaxisgrayi)、公王嶺大角鹿(Sinomegaceroskonwanlinensis)、短角麗牛(Leptobusbrevicornis)、蘇門羚秦嶺亞種(Capricornissumatraensisqinlingensis)。公王嶺動物群的特點為帶有強烈的南方色彩,如出現大熊貓、獵豹、劍齒象、、爪獸、毛冠鹿等,以及有少數上新世殘留種,如劍齒虎和更新世早期典型的種:麗牛。【陳家窩子動物群】Chenjiawozifauna更新世中期偏早時期的一個哺乳動物群。主要化石是一個含有古人類化石的動物群。陜西洛川黃土剖面中部及山西離石黃土下部地層中采得的sgansunicus)、合水亻莫鼠(M.heshuinicus)、假田鼠(Sminthoidesfraudator)、鼠平鼢鼠丁氏鼢鼠(M.tingi)、鼢鼠(M.fontanieri)、似中華鼢鼠(M.cf.fontanieri)、高冠壩河brachypus)、復齒擬鼠兔(Ochotonoidescomplicidens)、擬西藏短耳兔(Ochotonacf.kirchbergensis)、似李氏野豬(Suscf.lydekkeri)、葛氏斑鹿(Pseudaxisgrayi)、大角鹿pachyosteus)。陳家窩子動物群未見新近紀殘留屬種;在更新世早期特有動物中,只有復齒擬鼠兔、丁氏鼢鼠延續下來,出現許多更新世中期特有種類,如葛氏斑鹿、腫骨大角鹿等。【周口店動物群】Zhoukoudianfauna華北地區更新世中期的一個哺乳動物群,它以北京周口店第一地點洞穴堆積中的化石群為代表,是與北京猿人同時期的一個動物群。化石種類相(Palaeoloxodonnamadicus)、中國鬣狗(Hyaenasinensis)等。有些是更新世中、晚期所特spelaeus)、最后斑鬣狗(Crocutaultima)、最后劍齒虎(Machairodusinexpectatus)、楊氏虎(Pantherayoungi)、德氏水牛(Bubalusteilhardi)等,是本動物群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動物群中包括比較喜濕與比較耐旱的、比較喜暖的與比較耐寒的多種生態類型的動物,反映了當時周口店一帶自然環境是復雜的,同時也表示第一地點的地層,可能是先后不同階段的產物。此外,在河北井陘青石嶺洞穴堆積,山西、陜西、甘肅東部、河南北部等地更新世中期地層中,也發現有類似的動物群化石。【萬縣動物群】Wanxianfauna又稱四川動物群(Sichuanfauna)。指在重慶萬州鹽井溝附近發現的一個哺乳動物群。時代屬更新世中期(即周口店期),化石代表有東方劍齒象(Stegodonoreintalum)、長臂猿(Hylobatessericus)、金絲猴(Rhinopithecusnexellanaetingianus)、大熊貓(Ailuropodamelanoteuca)、巨(Megatapirusaugustus)、中國犀(Rhinocerossinensis),竹鼠(Rhizomyssinensis)、箭豬(Hystrix)、鬣狗(Hyaena)、虎unicolor)、麝鹿(Moschusmoschiferusplicodon)、麂(Muntiacusmuntiakmargel)、水牛(Bubalusbubalus)、野牛(Bibosganrusgrangeri)、羚羊(Gazella)等。其中包含少數絕滅屬,如劍齒象、巨等,大部分為現生種的化石亞種,約占54%,現生種約占23%。鹽井溝動物群是狹義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典型代表。常見者。大荔人頭骨化石產于洛河三級階地底部沖積礫石層(夾粗砂透鏡體)中。古地磁測定化石不超過60萬年。主要化石有:大荔人(Daliman)、諾氏古菱齒象(Paleoloxodonnaumanni)、馬(Equussp.)、腫骨大角鹿(Megalocerospachyosteus)、葛氏斑鹿(Pseudaxiscf.grayi)、水牛(Bubalussp.)。【丁村動物群】Dingcunfauna更新世晚期偏早時期的一個哺乳動物群。以山西襄汾丁村的化石為代表。化石產在汾河二級階地的沖積砂礫石層中。化石層上往往覆有淺灰黃色黃土 (Qp3)。丁村動物群的主要特征為伴有尼安得特人類型的古人類化石;含有相當數量更新世中期特有的屬種,如披毛犀、腫骨鹿、葛氏斑鹿等;一些更新世晚期特有的動物,如野馬、野驢、野豬、原始牛開始出現。主要動物化石有:丁村人(Homosapiens)、小耳鼠(Microtusbrandtoides)、變種倉鼠(Cricetulusvarians)、倉鼠(C.cf.griseus)、斯氏高山鼠納瑪古象(Palaeoloxodonnamadicus)、德永象(P.cf.tokunagai)、印度象(Elephascf.antiquitatis)、梅氏犀(Rhinocerosmercki)、葛氏斑鹿(Cervus(Pseudaxis)cf.grayi)、河套大角鹿(Megaloceroscf.ordosianus)、東北狍子(Capreolusmanchuricus)、諾氏駝(Camelusknoblochi)、普氏羚羊(Gazellaprzewalskyi)、鵝喉羚羊(G.subgutturosa)、恰克圖轉角羊(Spiroceruscf.kiakhtensis)、原始牛(Bosprimigenius)、王氏水牛(Bubaluscf.wansijocki)、水牛(Bubalussp.)。在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和陜西省榆林市北部薩拉烏蘇河(即紅柳河)流域,薩拉烏蘇組的河、湖相沉積物中。甘肅環縣、慶陽,陜西澇池河,山西峙峪等亦采到同樣或相近的動物群標本。主要化石有:納瑪象(Palaeoloxodonnamadicus)、最后斑鬣狗(Crocutaultima)、披Coelodontaantiquitatis)、雙峰駱駝(Camelusknoblochi)、赤鹿(Cervaselephus)、河套大角鹿(Sinomegacerosordosianus)、北方狼(Canisvulpes)、虎(pantheratigris)、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布氏田鼠(Microtusbrandetoides)、恰克圖轉角羚羊liupanshanensis)、原始牛(Bosprimigenius)等。還有鴕鳥(Struthio)、兀鷹(Buteo)、山鶉(Coturnix)、沙雞(Syrrhaptes)、野鴨(Anas)等化石。哺乳動物中有些現代已經絕滅了,還有相當一部分現生種。薩拉烏蘇動物群的年代可能在3.5萬~5萬年左右。【大河貍四不象鹿動物群】TrogontheriumElaphurusfauna又稱淮河動物群(Huaihefauna)。原指中國淮河流域更新世中期的一個哺乳動物群,是當時根據在江蘇泗洪下草灣組中部發現有中國大河貍(Trogontheriumsinense)、犀牛、鹿、象等化石;在安徽五河戚嘴組中發現有四不象鹿(Elaphurusdavidianus)、象等化石;在江蘇沭陽嶂山相當于戚嘴組地層中發現有納瑪象、虎、野豬等化石,此外在河南新蔡練村新蔡組中發現有梅氏四不象鹿(Elaphurusmenzienianus)、河套大角鹿(Sinomegacerosordosianus)、古印度象(Elephashysudricus)、獐(Hydropetes)、斑鹿(Pseudaxishortulonum)、野驢(Equushemionus)、普氏野馬(Equusprzewalskyi)、野豬(Sus)以及水鹿、披毛犀、納瑪象、水牛、棕熊、獾等化石而確立的一個動物群。由于它缺少同時期華北動物群中的重要代表腫骨鹿,也缺少同時期南方動物群中的重要代表大熊貓。而其中大河貍、四不象鹿、河套大角鹿等是當時華北常見的種類,水鹿則是華南典型的種類,所以淮河動物群被認為是更新世中期華北動物群與華南動物群之間的一個過渡類型動物群。但這個“動物群”實際上是包括了不同時代與層位的化石,其概念不明確,而且近年來的發現表明,下草灣組的時代應為中新世,其代表性的化石有楊氏河貍(Youngofibersinensis,即中國大河貍)、山旺近無角犀(PlesiaceratheriumephanocemasspStegolophodonhuaiheense因此這個名稱及有關的一些概念都需要修改。群,它以北京市周口店山頂洞洞穴堆積中的化石群為代表,是與山頂洞人同時期的一個動物群。包括洞熊(Ursusspelaeus)、最后斑鬣狗(Crocutaultima)、虎(Pantheratigris)、豹us(Ctenopharyngodon)等。哺乳動物中除相當一部分現生種外,也有幾種現代已絕滅的,如洞狗。fauna的一個哺乳動物群。重要化石地點有黑龍江呼倫貝爾盟扎賚諾爾、哈爾濱顧鄉屯、吉林榆樹primigenius)、松花江猛犸象[Mammuthus(Parelephas)sungari]、披毛犀(Coelodontamenjiesianus)、麋(Alcesalces)、滿洲鹿包(Capreolusmanchuricus)等。其他種類有最后斑鬣狗(Crocutaultima)、河套大角鹿(Sinomegacerosordosianus)、斑鹿(Pseudaxis)、馬鹿(Elaphuscanadensis)、原始牛(Bosprimigenius)、普氏野馬(Equusprzewalskyi)、野驢(E.hemionus)、旱獺(Marmota)等。大部分是現生種,大約有30%的種已經絕滅。當時自然條件與目前東北地區情況基本一致。本動物群與同時期華北地區動物群有明顯差異,代表當時中國最北部的一個動物地理區。第四紀地層的代表巖性是一套河流與湖泊沉積物,延續的時間較長,它的界線還不十分肯定。維熱特(Viret)1954年根據動物群將維拉弗朗階劃分為四段,盧提格(Lüttig)1959年也根據動物群將阿爾諾河流域的維拉弗朗階劃分為四個單位。其中最下部的一段認為與海相的阿斯提安層(Astian)相當,屬晚上新世(有人認為屬中上新世—晚上新世早期)。第二段至第四段分別與海相的卡拉布里亞層(Calabrian)、埃米爾層(Emilian)和西西里層(Sicilian)相當,屬更新世早期。這樣,也就可將維拉弗朗階劃分為上下兩部,下部屬新近紀上新世,上部屬第四紀更新世。維拉弗朗階在第四紀地層的對比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華北地區的泥河灣組或三門組可與維拉弗朗階的中、上部對比。萬年。以哺乳動物的演變序列清楚而著稱。的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上,建立了中國區域年代地層表,其中將第四系劃分為:統(世)全新統(世)Qh更新統(世)Qp階(期)代號未建薩拉烏蘇階(期)Q3p[馬蘭階(期)]周口店階(期)Q2p[離石階(期)]泥河灣階(期)Q1p[午城階(期)]Ma0.010.140.732.60的底界生物識別標志尚待深入研究后定義。本階內以含長鼻三趾馬真馬動物群為特征,代表屬種有:Postschizotheriumchardini,Megantereonnihowanense,Proboscidipparionsinense,Palaeoloxodonamadicus,Elasmotherium,Equussanmeniensis,Gazellasinensis,Coelodontaantiquitatis,Nyctereutessinensis,Hyaenalicenti等。另含一些小型哺乳類動物。屬更新世早期。于北京市房山縣周口店,命名剖面位于周口店第1地點的龍骨山奧陶紀灰巖洞穴中。周口店階以含更新世中期的北京猿人(Homoerectuspekinensis)和腫骨鹿(Megapachyosteus)為主要識別標志。同時伴生有豐富的哺乳類動物化石,主要有:Macacusrobustus,Trogontheriumcuvieri,Hyaenasinensis,Equussanmeniensis,Ursusspelaeus,Machairodusinexpectatus等90余種。本階內自下而上包括5個孢粉組合:①JuglanspollenitesmandshuricaUlmuspollenitesQuercoiditesArtemisia組合;②SelaginellasinensisS.delicatulaBetulaepollenitesUlmuspollenites組合;③RosaceaeHumulusGramineae組合;④SelaginellasinensisS.unicinataRiccia組合;⑤ChenopodiaceaeArtemisiaPolygonumSelaginellas~i~n~e~n~sis剖面暫選在內蒙古烏審旗滴哨溝及大溝灣。薩拉烏蘇階以含納瑪象及最后斑鬣狗動物群為特征。主要有:Crocutaultima,Palaeoloxodonnaumanni,Camelusknoblochi,Megalocerosordosianus,Equushemionus,Coelodontaantiquitatis,Cervuselaphus,Homosapiens等。山西北部與河北西北部各山間盆地中,如懷來、宣化、陽原、大同、忻縣、壽陽、太谷等地。命名剖面在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村附近。河流相沉積物主要分布在現代山地河流的高階地上。湖岸相沉積物分布在現代盆地邊緣,如古湖岸階地上,以礫石、砂礫石為主。湖心相沉積物分布在現代盆地中,以粘土、粉砂質粘土為主,有時夾砂礫石層,局部地區頂部夾數層薄層石膏,顆粒分選性與砂礫的磨圓度均較好。湖心相沉積物中常見清晰、規則而穩定的水平層理,有時可見微薄的深、淺色相間的季節層理。湖岸相與河流相沉積物可見斜層理,在粒度與顏色方面,具有明顯的韻律構造。在山西大同縣、陽高縣一帶,本組頂部夾數層薄層玄武巖與數層火山碎屑巖,是湖濱和湖心火山噴發的產物。本組含有豐富的哺乳類動物化石,是泥河灣動物群的標準地點。還有相當豐富的軟體動物化石,以及魚類、介形蟲、有孔蟲、植物化石。本組一般呈松散狀態,也有少數鈣質膠結的砂礫巖。厚度在盆地中心一般為200~300米,局部地區可達600余米。它伏于上新統或是其他較老的地層上,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觸,其上被厚度不等的后期沉積物覆蓋或直接出露地表。受構造運動的影響,本組已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形,有的地區已發生明顯的彎曲與斷裂變形。根據近年來在本組上部和下部所發現的哺乳類、魚類和介形蟲化石來看,泥河灣組上部和下部的時代和成因類型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泥河灣組可與維拉弗朗階中、上部對比。s面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獨山子和天山南坡庫車。以灰黑色巨厚礫巖、砂礫巖層為主,夾淡黃色砂、泥巖,礫石成分比較復雜,有石英巖、花崗巖、片巖、板巖和火山巖等,礫石呈次圓—次棱角狀,鈣質膠結或半膠結。與下伏上新統一般為整合接觸,局部地區(昆侖山前)為不整劃分為5段,總厚276米:巖層,厚57.5米;②以褐黃色泥巖為主,夾薄層黑色砂、礫巖,厚48米;①以紅黃色泥巖過渡關系。安集海剖面自上而下劃分為5段,厚38米;④黃色砂質泥巖與灰黑色砂、礫渡關系。上述兩個剖面孢粉均以草本植物Chenopodiaceae孢粉Artemisia為主,反映氣候干、冷,但4、3段之間出現木本植物孢粉Quercoidites等,反映此時期氣候略溫涼。經古地磁測定下限為高斯極性時中的凱納極性亞時,約為288萬年。廣泛分布于天山山前地帶和【玉門組】YumenFm曾稱玉門礫石層(Yumengravels)、玉門礫巖(Yumenconglomerate)。屬更新世早期偏早時期。分布于甘肅省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由沖積、洪積、冰水沉積物組成,巖性以厚層灰色、灰褐色礫巖為主,夾礫狀砂巖、砂巖與泥巖凸鏡體,鈣質或泥質膠結,局部為半膠結,較堅硬。礫石成分因地而異,多為南山系變質巖及花崗巖,平均礫徑隨遠離山地而變小。玉門組與下伏上新統疏勒河組為不整合接觸,與上覆酒泉組為整合或不整合接觸。本組構造變形強烈,它在山麓構成低緩丘陵,遭受剝蝕,在前山帶則深埋地下,厚度變兩岸及大通河以東地區的第四紀砂層。較好的剖面見于蘭州市安寧堡附近大沙溝(黃河北岸一支溝),1937年楊鐘健等首先研究并命名為安寧系。安寧砂層呈淺橘紅色,以石英砂粒為主,砂粒球度高,磨圓度差,多棱角,表面有麻炕,砂層疏松,厚約40~50米。它可能是附近紅【五泉山礫巖】Wuquanshanconglomerate屬更新世早期。零星出露在甘肅省隴中盆地的山前地帶,命名剖面在蘭州市五泉山公園東龍口。巖性為淺紅色的礫石層,其中含多層粘土質礫石磨圓度差,以次棱角的礫石為主;礫石大小混雜,排列無一定方向;厚度約30米,可能為冰水沉積。其基本性狀與玉門礫巖相似,似屬更新世早期偏早時期。五泉山礫巖與其下伏的甘肅群紅層受構造運動影響,已明顯變形,地層傾角達20°。巖性為灰綠色、灰褐色的砂質泥巖、粉砂巖、砂巖夾石膏、巖鹽層。以湖泊沉積為主,厚約劍齒虎、轉角羚羊、輪藻等化石。礫石與雜色粘土,常呈互層關系,并夾泥灰巖與石膏層,為湖泊與河流沉積物,厚約500米,含阿氏鼠分鼠(Myospalaxarvicolinus)、狼、狐、犀牛等化石。【三門組】SanmenFm屬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在河南三門峽。其分布范圍東起三門峽,西止于西安以西,南界秦嶺,北界陜西龍門山。成因類型為河流、湖泊沉積物;巖性為礫石、砂、粘土,夾薄層泥灰巖,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水庫疏浚工程合同
- 微商有償代理合同協議
- 德祐地產加盟合同協議
- 2025屆畢業生勞動合同模板
- 2025集體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模板
- 商品電動轎車出售合同協議
- 2025企業常見合同范本
- 樓道下水改造合同協議
- 2025試用期內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樣本
- 2025廣告投放合同模板
- 交通出行共享單車管理優化策略
- 全球視野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研究報告-中再壽20241214
- 學校領導班子素質培訓計劃和措施
- 《礦漿管道施工組織設計》
- 2024年河北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生物試卷真題(含答案詳解)
- 消防器材使用技能培訓
- GB/T 22671-2024外轉子電動機試驗方法
- 計算機應用基礎
-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大單元作業設計
- 金融大數據銀行項目使用手冊
- 人工智能訓練師(中級數據標注員)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