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課件-2022-2023學年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課件-2022-2023學年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課件-2022-2023學年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課件-2022-2023學年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課件-2022-2023學年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同學們進入高二歷史的學習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播高一必修課中外歷史綱要(中國史、世界史)——基礎遞進、拓展必修與選擇性必修的關系必修:通史+專題選修:專題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認識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的措施(背景、內容、特點、影響/作用)第一單元政治體制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課程標準:認識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變化;認識宰相制度和地方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朝以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

夏朝實行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西周實行貴族等級分封政體:

①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

②借助禮樂制度維護社會等級庶民士﹝卿﹞大夫諸侯繳稅服役天子管轄國邑管轄采邑

食祿田統治天下管轄王畿奴隸探究一:先秦如何通過政治制度實現社會治理的?問題1、回顧:先秦有哪些政治制度?中央:商王是最高統治者,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地方:內外服制

材料:殷衰,諸侯或不至,殷興,諸侯歸之。根據材料分析商朝政治制度特點?商朝的政治制度概念解釋: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區,即王畿;外服:諸侯所控制的地區商王對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根據教材概括商朝的政治制度?以血緣關系為主,層層分封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傳·昭公七年》根據材料分析分封制特點?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材料一:分封制起到了“穩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過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諸侯在治理諸侯國過程中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實行文王“德明慎罰”的方針,廣求“殷先哲王”的“保民”辦法。這起到了“鎮撫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統治范圍擴大。材料二: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數民族經常性地侵擾西周的邊界,西周在這些邊界建立諸侯國,一方面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對少數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該地區經濟的發展,......最終使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材料三: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卒大敗,祝聃(鄭莊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傳·桓公五年》問題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分封制的影響?積極影響:1.起到了拱衛王室的作用,使周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成為疆域廣大的國家;2.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3.密切了同周邊民族的關系,推動了西周經濟開發與社會的發展。消極影響:4.分封制下諸侯有相對的獨立性,埋下了割據混戰的隱患。1.含義: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政治權力,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2.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利、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3.核心: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3.內容:大宗與小宗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既有家庭等級關系,又有政治隸屬關系。

大宗與小宗既具有相對性;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根據教材歸納宗法制的含義、目的、核心、內容相關問題?《禮》曰:宗人將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長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義》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呂氏春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宗法制對當時有哪些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的穩定和團結,鞏固分封制;家國同構:"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國同構"體現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洽,是一種借助血緣人倫關系來治理國家的政治模式。特點①家國一體,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②權力世襲,形成森嚴的等級社會③原始民主遺存,統治者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問題2、夏商周政治制度有何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完成了社會的轉型。血緣社會轉向了地緣社會,封建諸侯、貴族分權轉向了專制獨裁、皇帝集權,血緣宗法制度崩潰,地緣郡縣政治確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權制度——辛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變法運動成為戰國時期的一股潮流,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中外歷史綱要(上)》閱讀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國時期封建政治制度產生的原因?社會經濟發展,宗族血緣關系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解體。各國政治上的重大變革,使君主權力得到加強。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體制有哪些變化?

閱讀:春秋戰國之交,是新舊社會制度轉變時期。一批有遠見的政治家先后在各國推行改革。戰國時期各國都采取了諸多措施強化王權,都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有一套可以隨時任免的官僚機構,地方一級行政單位為郡、縣,郡縣長官的任免權直屬于諸侯國君。——摘編自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探究二:秦朝如何通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實現國家治理?形成背景:①秦統一六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

②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

③戰國時期韓非子等的法家思想。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決策方式:公卿廷議,皇帝裁斷問題1、如何運作?①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地方全面推廣郡縣制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復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則長久。——《金石萃編·秦繹山刻石》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郡縣制有何作用?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有利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劃時代的變革,對后世影響深遠。郡縣制

秦朝郡縣圖秦朝道路示意圖“書同文字”木方正面以篆書抄寫,內容主要是對職官、法律、名物、專屬名稱的變更,以及文字字形的規范。③秦朝廣修馳道,統一文字,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湖南龍山里耶古城“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東漢王充《論衡》根據材料分析秦朝文書制度有哪些影響?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具有較高史料價值。有事請毆(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羈)請。——《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史雜》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脣(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律》文書行政系統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文書行政

名詞解釋:“專制主義”指國家政權的主宰和中央決策方式,即皇權至上、皇帝獨裁;(主要矛盾:皇權vs相權)“中央集權”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秦

朝:確立形成從漢到元:發展完善明

清:頂峰衰落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妙妙之身,興兵誅暴亂……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反映出皇帝制度有什么特點?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核心)以皇權為中心,家國同治,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西周秦朝制度名稱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縣制度最高統治者周王權力并非絕對皇權至上官員產生貴族,世襲官僚,任命國家構成家國同構,周王室與諸侯國互有權利義務,諸侯國具有相對獨立性垂直管理,中央任命郡縣長官,郡縣一切服從中央特點對社會控制較為松散,統治具有一定彈性對社會的控制更加嚴密,對君主個人素質要求更高問題2:從秦朝前后政治制度的變化?思考:秦的制度如何體現大一統的國家治理?1.妥善劃分地方行政層級,有效分配中央地方權力2.處理好郡縣與分封的關系3.中央權威、政令暢通是必備條件探究三:歷代中央中樞制度變化問題1:兩漢至明清中央行政中樞制度演變①漢武帝時形成中外朝,削弱相權②東漢尚書臺成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③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強了國家治理能力④宋朝以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其長官為宰相,增設參知政事、三司使、樞密使分割相權⑤元朝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⑥明朝廢中書省和丞相,設內閣⑦清朝雍正時設軍機處唐:程序性分權宋:事權性分權問題2:歷代中央行政中樞演變趨勢及原因宰相數量增加,權力被分散或分割宰相機構為秘書機構取代

材料閱讀:中樞機構變化的走勢,是由皇帝與官僚機構、官僚隊伍的矛盾決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設置得力的辦事機構,需要賦予它權力;一方面擔心掌握權力的大臣權勢日高,威脅到皇權,因此要另設親信機構予以制約。中樞機構權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慮。——鄧小南《中國古代史的縱與橫》探究四:歷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漢朝郡、縣二級制;漢初有王國、侯國(郡國并行);東漢晚期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魏晉南北朝州、郡、縣三級制隋朝州、縣二級制唐朝州、縣三級制,中期演變成道、州、縣三級宋朝路、州(府)、縣三級制元朝省、路、府、州、縣多級明朝省、府、縣三級制清朝省、府、縣三級制特點:①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上進行變革②縣始終作為地方基層行政單位存在③中央與地方的矛盾長期存在④本質是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一級行政區變化大秦朝

郡縣二級制

與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點?結合元朝行省圖,指出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現實原因。特點:數量少,轄區廣闊,中央派出機構現實原因:元疆域空前遼闊,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注:秦郡數量為46個左右傳承中演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1)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促進了各民族交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強;(2)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為我國明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初步基礎。

元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也是兩宋否定唐后期藩鎮分權的繼續……元行省制所體現的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主輔結合,明顯優于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單純的地方分權。——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思考: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元朝行省制度有何意義?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圖9東漢十四州示意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