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_第1頁
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_第2頁
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_第3頁
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_第4頁
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一章休息與活動

RestSleepand

第十一章休息與活動學習目標掌握概念:休息、睡眠。掌握睡眠的分期,住院病人的睡眠特點,促進睡眠的護理措施。熟悉睡眠的影響因素,睡眠資料的收集。了解休息的意義、條件,協助病人休息的護理措施。了解睡眠發生的原理、人體對睡眠的需要,睡眠失調的種類、特點及護理。學習目標掌握概念:休息、睡眠。定義休息

(rest)

是指一定時間內相對的活動減少,使人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減輕疲勞,恢復精力和體力的過程。定義休息(rest)是指一定時間內相對的活動減少,使人從一、休息的意義

(一)休息與健康的關系

“過勞死”

“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p>

———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

“亞健康”(二)休息與康復的關系一、休息的意義

(一)休息與健康的關系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古老而又全新的疾病,長期以來醫學界對此病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直到1988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根據全美各地提出這類病例的報告,才研究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征”(CFS)。該中心給它下的定義是:突然出現極端的疲勞狀態,延續六個月以上,反復出現微熱、咽喉疼痛、淋巴腺腫大、肌肉疼痛、體力下降、頭痛、精神錯亂、記憶力減退、視覺障礙等癥狀。也有人將其稱為“第三狀態”、“灰色狀態”或“半健康人”,甚至將其劃為“亞健康”的范疇。而在臨床上,許多醫生常將此病診斷為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內分泌失調、神經官能癥等,多屬于中醫的虛證,或虛實夾雜證。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古老而又全新的疾病,長期以來醫學界對此我國有多少人患慢性疲勞綜合征沒有準確的數字,據媒體報道,有關專家在上海、無錫、深圳等城市對2000位中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表明,66%的人有失眠、多夢、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現象,經常腰酸背痛者占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了8%,脾氣暴躁或焦慮者為48%。不僅中年人如此,許多學生也存在著這些現象,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更面臨著過度疲勞的嚴重威脅。據美國衛生部門調查發現,美國至少有400多萬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征。英國的類似調查結果表明,約20%的男性和25%的婦女總感到疲勞,其中約1/4的人可能為慢性疲勞綜合征。我國有多少人患慢性疲勞綜合征沒有準確的數字,據媒體報道,有關腦力性疲勞這是用腦過度的表現,而用腦過度的信號常有以下幾種:1.頭昏眼花、聽力下降、耳殼發熱2.四肢乏力或嗜睡3.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下降4.反應遲鈍5.出現惡心、嘔吐現象6.出現性格改變如煩躁、郁悶不語、憂郁等7.看書時看了一大段卻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腦力性疲勞1.頭昏眼花、聽力下降、耳殼發熱良好的休息既能消除病人的疲勞,使體力和精力盡快得到恢復,又能減少體能消耗,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及組織的修復,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機體早日康復。良好的休息既能消除病人的疲勞,使體力和精力盡快得到恢復,又能二、休息的先決條件

生理上的舒適

心理上放松

充足的睡眠

二、休息的先決條件生理上的舒適

三、睡眠的生理

睡眠

是一種知覺的特殊狀態,雖然人對周圍環境的反應能力降低,但并未完全消失。三、睡眠的生理睡眠是一種知覺的特殊狀態,雖然人對周圍環境(一)睡眠的原理睡眠由位于腦干尾端的睡眠中樞控制,這一中樞向上傳導沖動作用于大腦皮層,與控制覺醒狀態的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的作用相拮抗,從而調節睡眠和覺醒的相互轉化。 (一)睡眠的原理睡眠由位于腦干尾端的睡睡眠分期臨床表現生理表現腦電圖第Ⅰ期入睡的過渡期,可被外界的聲響或說話聲驚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勻,脈搏減慢低電壓a節律,頻率為8~12次/秒第Ⅱ期進入睡眠狀態,但仍易被驚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勻,脈搏減慢,血壓、體溫繼續下降出現快速寬大的梭狀波,頻率為14~16次/秒第Ⅲ期睡眠逐漸加深。需要巨大的聲響才能使之覺醒全身肌肉十分松弛,呼吸均勻,心跳緩慢,血壓、體溫繼續下降梭狀波與δ波交替出現(二)睡眠的分期睡眠分期臨床表現生理表現腦電圖第Ⅰ期入睡的過渡期,可被外界的第Ⅳ期為沉睡期。很難喚醒,可出現夢游和遺尿全身松弛,無任何活動,呼吸緩慢均勻,脈搏、體溫繼續下降,體內分泌大量激素緩慢而高的δ波,頻率為1~2次/秒REM期眼肌活躍,眼球迅速轉動,夢境往往在此階段出現心率、血壓、呼吸大幅度波動,腎上腺素大量分泌。除眼肌以外,全身肌肉松弛,很難喚醒呈不規則的低電壓波形,與第一期相似。第Ⅳ期為沉睡期。很難喚醒,可出現夢游和遺尿全身松弛,無任何活(三)睡眠時相的周期

清醒狀態NREM第一期NREM第二期NREM第三期NREM第四期REMNREM第二期NREM第三期

(三)睡眠時相的周期

清醒狀態NREMNREMNREM(四)睡眠的需要

睡眠是一種周期性的現象,通常為每天一次。對于睡眠量的需要因人而異,一個健康人每晚睡眠的平均時數時7.5小時;各個睡眠時相所占時間的百分比也隨著年齡變化,總的概述為:隨著年齡的增加,總的睡眠時間減少;睡眠過程中醒來的次數增加;慢波睡眠第一、二時相所占的睡眠時間增加。此外,睡眠還受個性、健康狀況、生活習慣、職業等因素的影響。睡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想要得到最佳的睡眠,不僅需要足夠的睡眠時數,同時睡眠的時間應與機體的晝夜性節律相吻合。(四)睡眠的需要睡眠是一種周期性的現象,通常為每天一次。對四、促進休息與睡眠的護理(一)護理評估1.影響因素的評估2.睡眠形態的評估四、促進休息與睡眠的護理(一)護理評估(1)生理因素

1)年齡因素

2)疲勞

3)晝夜節律

4)寢前習慣

5)內分泌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睡眠的時間減少。嬰兒期大約需要16~20小時,幼兒期大約需要10~14小時,學齡前期兒童大約需要11~12小時,青少年期大約需要9~10小時,成年期大約需要7~8小時,老年期大約需要6~7小時。影響因素的評估(1)生理因素

1)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睡眠的時間減少(2)病理因素1)疾病

2)身體不適

疼痛、饑餓、腹脹、呼吸不暢等。影響因素的評估

(2)病理因素1)疾病影響因素的評估

(3)心理因素

(4)環境因素

(5)其它1)藥物因素

2)生活方式

3)食物因素

4)體育鍛煉

影響因素的評估(3)心理因素影響因素的評估2.睡眠形態的評估

(1)每晚習慣睡多長時間及通常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2)是否有午睡的習慣,睡多長時間。(3)睡前是否服用安眠藥及有無特殊習慣,如喝熱飲料、閱讀書報、背部按摩等(4)是否很快入睡,睡后是否易被驚醒,是否打鼾。(5)夜間醒來的次數及原因。(6)睡眠中有無異常情況,如失眠、夢游。(7)晨起是否感覺精力充沛。2.睡眠形態的評估

(1)每晚習慣睡多長時間及通常就寢時間和(二)常見護理問題

1.失眠

主要表現為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狀態。主訴:沒有休息好,清醒時或白天感到疲乏、昏昏欲睡、激動不安;眼有黑眼圈,經常打哈欠;有輕度的一過性眼球震顫,輕微手顫。(二)常見護理問題

1.失眠原發性失眠

是一種慢性綜合癥,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中多醒或早醒,慢波睡眠第Ⅲ、Ⅳ、時相減少。失眠不僅在睡眠的時數減少,而且在質上也有變化。繼發性失眠

因環境不適,身體障礙等引起。藥物依賴性失眠癥

不是原發性失眠,但卻是因原發性失眠濫用藥物而導致的結果。睡眠中異相睡眠和慢波睡眠的第Ⅲ、Ⅳ、時相減少。

原發性失眠

國際睡眠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SleepDisorders;ICSD)而臨床常見的睡眠紊亂情形如下:失眠(insomnia)急性失眠:在1個月內。亞急性失眠:1~6個月。慢性失眠:持續6個月以上。國際睡眠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Classi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2.睡眠過多

指睡眠時間過長或長期處于想睡的狀態??偹邥r間延長,但睡眠時相的周期進展和每一時相所占的比分比均在正常范圍內。

2.睡眠過多指睡眠時間過長或長期處于想睡的狀態。

3.發作性睡眠

是一種特殊的睡眠失調,特點是控制不住的短時間嗜睡。

在發作性睡眠的人中約在70%會出現稱作是猝倒的現象,表現為肌張力部分或全部喪失,導致嚴重的跌傷;約有25%的人在發作性睡眠時有生動的、充滿色彩的幻覺和幻聽。這種睡眠常在飯后或單調無趣的情況下或一天快結束時發作。發作過后,病人常感到精力得到恢復。目前認為發作性睡眠是異相睡眠失調。

3.發作性睡眠是一種特殊的睡眠失調,特點是控制不住的短時4.睡眠性呼吸暫停中樞性呼吸暫停阻塞性呼吸暫停出現在嚴重的、頻繁的、用力的打鼾或喘息之后,可由上呼吸道阻塞病變引起;也可由肥胖者脂肪堆積在咽部、舌根部阻塞氣道也可引起。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不良造成的,見于顱腦損傷、藥物中毒等兩種類型的睡眠呼吸暫停都可能導致動脈血氧飽和度降低、低氧血癥、全身及肺部的高血壓。病程較長可出現智力障礙,抑郁不安、人格變化、行為異常、病情較嚴重出現高血壓、右心衰。4.睡眠性呼吸暫停中樞性呼吸暫停阻塞性呼吸暫停出現在嚴重的5.其他(1)夢游癥

主要見于兒童,可能與遺傳、性格、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2)遺尿多見于兒童,與大腦發育未完善有關;睡眠前飲水過多或過度興奮也可誘發。5.其他(1)夢游癥住院病人的睡眠特點(補充)

住院病人的睡眠特點(補充)

(1)晝夜性節律去同步化要維持機體處于最佳功能狀態,必須將休息與活動時間的安排與其晝夜性節律相同步,稱為晝夜性節律同步化。住院病人的治療和各項檢查活動可能會在一天24小時內任何時候發生,一次病人的睡眠大部分是去同步化的。(1)晝夜性節律去同步化(2)睡眠減少住院病人的睡眠多數是較短、較頻繁的,睡眠的總時數往往比在家所習慣的睡眠時數少,因而就出現睡眠減少。因為大部分異相睡眠發生在較深的睡眠之后,所以睡眠減少往往會減少異相睡眠。在新的環境內睡眠,由于周圍的物理環境的改變,會使入睡時間增加且總的睡眠時相數減少,而導致異相睡眠減少。長期睡眠減少,病人常感到身體疲勞,機體活動不協調,心理狀況不佳,嚴重者會發生神經官能癥及精神障礙。(2)睡眠減少(3)睡眠中斷

由于治療項目繁多、瑣碎,病人的睡眠很容易被中斷,從而不能保證睡眠的連續性,無法完成90min的睡眠周期,這樣會導致慢波睡眠第Ⅰ時相和第Ⅱ時相占了睡眠的大部分時間,而喪失了慢波睡眠第Ⅲ、Ⅳ時相的睡眠。睡眠中轉換次數的增加,會造成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刺激快速改變,特別是進出異相睡眠時,很可能會導致心律不齊,從異相睡眠階段突然醒來會造成心室纖顫,同時也會影響正常的呼吸功能。(3)睡眠中斷(4)誘發補償現象當病人的睡眠經常被打斷時,會出現慢波睡眠的第Ⅲ、Ⅳ時相和異相睡眠的喪失。這些睡眠階段減少后,就會在下一個睡眠周期中得到補償。當慢波睡眠的第Ⅳ時相和異相睡眠同時喪失時,慢波睡眠的第Ⅳ時相優先得到補償,同時會分泌大量的生長激素,以彌補因覺醒時間贈加鎖造成的大量消耗。但異相睡眠不足的現象會更加嚴重,病人會出現知覺及人格方面的紊亂。

(4)誘發補償現象

(三)護理目標

1.患者處于休息與活動的最佳平衡狀態。2.患者能識別影響睡眠的因素,學會誘導睡眠的技巧。(三)護理目標

1.患者處于休息與活動的最佳平衡狀態。(四)護理措施1.健康教育

2.安排舒適的休息環境

3.解除患者身體不適4.尊重患者的睡眠習慣

5.解決睡眠中的特殊問題

6.合理安排護理措施

7.加強心理護理8.合理使用藥物(四)護理措施1.健康教育睡眠剝削(sleepdeprivation)。睡眠型態紊亂

(disturbedsleeppattern)。護理診斷睡眠剝削(sleepdeprivation)。護理診斷個案描述

張先生,63歲已退休,與太太同住,為再生不良性貧血,生病前很喜歡繪畫。此次因各中血球計數值偏低而入院,目前正接受化學治療。護理人員發現病人一入院就呈現睡眠型態紊亂的情形,鄰床家屬開玩笑地表示:半夜翻身見到伯伯瞪大眼睛直視著他,嚇了他一大跳。而病人也深受不能入睡和半夜醒來就無法再入睡的困擾,主訴:每天一到傍晚就不由自主的擔心晚上要怎么辦?要怎么熬到天亮?

個案描述

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

第二節活動第二節活動1.夜班護士發現病人呼吸大幅度波動,眼球迅速轉動,估計病人處于睡眠周期中的()A、REMB、NREM第一期C、NREM第二期D、NREM第三期E、NREM第四期2.藥物中毒引起的睡眠呼吸暫停,其病因屬于()A、中樞型B、阻塞型C、混合型

D、周圍型E、都不是3.睡眠性呼吸暫??蓪е拢ǎ〢、低氧血癥B、呼吸道阻塞C、心律紊亂D、血壓升高E、神經源性休克1.A2.A3.ABCD

1.夜班護士發現病人呼吸大幅度波動,眼球迅速轉動,估計病人處掌握概念:ROM、等長練習、等張練習。掌握對病人活動的指導。熟悉活動受限對機體的影響,肌力的分級,活動功能的分級。了解活動的重要性,活動受限的原因,病人活動的評估。學習目標掌握概念:ROM、等長練習、等張練習。學習目標一、活動的意義(1)保持良好的肌肉張力(2)增加身體各部位的彈性(3)增強全身活動的協調性(4)促進消化(5)增進松弛和睡眠(6)控制身體的重量,避免肥胖(7)解除心理壓力(8)減慢老化過程(9)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10)通過思維活動維持個人意識和智力的發育,防止大腦功能的退化。一、活動的意義(1)保持良好的肌肉張力三、活動受限對機體的影響1、對皮膚的影響

三、活動受限對機體的影響1、對皮膚的影響2、對骨骼和肌肉組織的影響(1)肌肉無力或萎縮肌肉退化(2)關節僵硬或攣縮(3)手足廢用垂足、垂腕、髖關節外旋(4)背痛(5)骨質疏松破骨>成骨病理性骨折骨骼變形關節僵硬2、對骨骼和肌肉組織的影響3、心血管系統(1)體位性低血壓(2)靜脈血栓形成4、呼吸系統(1)導致墜積性肺炎

(2)二氧化碳潴留

5、對消化系統的影響(1)厭食

(2)便秘

3、心血管系統

6、泌尿系統(1)排尿障礙

(2)尿潴留或尿失禁

(3)泌尿道結石

(4)泌尿道感染

6、泌尿系統7、對心理、社會方面的影響(1)恐懼、焦慮等

(2)信息交流障礙(3)身體心像和自尊的改變

(4)就業問題

7、對心理、社會方面的影響四、滿足患者活動的需要(一)護理評估1.影響因素的評估首先考慮年齡。其次考慮性別。2.關節功能、骨骼肌肉、機體活動能力的評估3.活動形態的評估

4.心肺功能狀態四、滿足患者活動的需要(一)護理評估影響因素的評估(1)年齡(2)性別(3)生理因素1)身體狀況2)病人目前的患病狀況(4)心理因素(5)環境、社會因素

影響因素的評估(1)年齡

關節功能、骨骼肌肉、機體活動能力的評估

(1)關節功能狀況(2)肌肉的堅實度與力量(3)軀體的活動能力關節功能、骨骼肌肉、機體活動能力的評估

(1)關節功能狀況(1)關節功能狀況

通過患者的主動或被動運動,觀察關節的活動范圍有無受限,是否關節僵硬、變形,活動時關節有無聲響或疼痛不適。關節主動運動:讓患者自己移動每個關節,作關節的屈伸收展等運動。被動運動:由護理人員協助移動患者的每個關節。(1)關節功能狀況

通過患者的主動或被動運動,(2)肌肉的堅實度與力量

肌力程度一般分為6級:0級完全癱瘓、肌力完全消失1級可見肌肉輕微收縮但無肢體運動2級肢體可移動位置但不能抬起3級肢體能抬離床面但不能對抗阻力4級能作對抗阻力的運動,但肌力減弱5級肌力正常(2)肌肉的堅實度與力量

肌力程度一般分為6級:(3)軀體的活動能力一般機體的活動功能可分為5度:0度完全能獨立,可自由活動1度需要使用設備和器械(如拐杖、輪椅)2度需要他人的幫助、監護和教育3度既需要有人幫助,也需要設備和器械4度完全不能獨立,不能參加活動

(3)軀體的活動能力一般機體的活動功能可分為5度:

(二)常見的護理問題

1.軀體移動障礙2.活動無耐力3.有活動無耐力的危險4.有廢用綜合癥的危險(二)常見的護理問題

1.軀體移動障礙(三)護理目標

1.患者能保持或促進身體各系統的最佳功能2.患者活動時心率、血壓正常,無不適感。(三)護理目標

1.患者能保持或促進身體各系統的最佳功能(四)護理措施

1.健康教育

2.選擇合適的臥位

3.保持脊柱正常生理彎曲和各關節的功能位置

4.維持關節的活動性5.肌肉的等長練習和等張練習

(四)護理措施

1.健康教育

4.維持關節的活動性關節活動范圍(rangeofmotion):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關節活動范圍練習(rangeofmotionexercise),簡稱ROM練習。是指根據每一特定關節可活動的范圍,來對此關節進行屈曲和伸展的運動,是維持關節可動性、防止關節攣縮和粘連形成、恢復和改善關節功能的有效鍛煉方法。4.維持關節的活動性關節活動范圍(rangeofmotiROM練習(1)主動性ROM練習適用于軀體可移動的病人。(2)被動性ROM練習適用于臥床病人,需要依靠護理人員才能開始并完成。

ROM練習ROM練習的目的

(1)維持關節可活動性(2)防止關節僵硬、粘連和攣縮形成(3)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關節營養供給;(4)修復關節喪失的功能;(5)維持肌張力。ROM練習的目的

(1)維持關節可活動性[評估]

1、關節情況有無炎癥、疼痛。2、病人的全身情況

[評估]

1、關節情況有無炎癥、疼痛。

[計劃]1、向病人解釋關節運動的目的及方法,并與病人討論如何協助完成。2、幫助病人穿上寬松的衣服,以便活動。3、將床調至合適的高度,固定床尾的輪子,將蓋被折向床尾。[計劃]1、向病人解釋關節運動的目的及方法,并與病人討論如何[實施]

操作步驟(1)讓病人采取自然放松的姿勢,面向操作者的方向,盡量靠近操作者。(2)當托起病人的手腳時,移動自己的重心,盡量使用腳部的力量,以減少疲勞。(3)依次對頸部、肩、肘、腕、手指、髖、膝、踝、趾關節作外展、內收、伸展、屈曲、內旋、外旋等關節活動范圍練習。[實施]

操作步驟(4)每個關節每次可有節律的作5~10次完整的練習。(5)比較兩側的關節活動的情況。(6)每個病人關節運動范圍不同,應按其反應來完成運動。(7)運動結束后,測量生命體征,協助病人取舒適臥位。(8)記錄病人每日操作的次數。(4)每個關節每次可有節律的作5~10次完整的練習?;顒硬课磺煺惯^伸外展內收內旋外旋脊柱頸段前曲35°腰段前曲45°后伸35°后伸20°左右側曲30°

左右側曲30°內旋120°肩部前曲135°后伸45°90°45°135°45°肘關節150°0°5~10°前臂旋前80°旋后100°腕關節掌曲80°背伸70°

橈側偏曲50°尺側偏曲35°活動屈曲伸展過伸外展內收內旋外旋脊柱頸段前曲35°后伸左右側活動部位屈曲伸展過伸外展內收內旋外旋手掌指關節90°近側指間關節120°遠側指間關節60~80°45°過伸45°屈曲80°外展70°拇指50°45°髖150°0°15°45°30°40°60°膝135°0°10°踝關節背曲25°跖曲45°活動屈曲伸展過伸外展內收內旋外旋手掌指關節90°45°過伸4

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

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評價](1)評價病人對活動的反應及耐受性。(2)評價有無關節僵硬、疼痛、痙攣及其他不良反應。(3)定期總結,確立下一步ROM練習的計劃。

[評價]

5.肌肉的等長練習和等張練習

(1)等長練習(isometricexercises):有肌肉收縮而肌纖維不縮短的運動,此種運動可增加肌肉的張力但不改變肌肉的長度,因其不伴有明顯的關節運動,故又稱為靜力運動。等長運動常用于受損傷后的病人加強其肌肉力量的鍛煉,如膝關節完全伸直定位后,做股四頭肌的收縮松弛運動,即收縮10s,休息10s,每組收縮10次,重復10組,一般認為每次等長收縮6s以上效果較好,收縮次數越多越容易提高效果。5.肌肉的等長練習和等張練習

(1)等長練習(isometr優點:是不引起明顯的關節運動,可在肢體被固定早期應用,以預防肌肉萎縮,在關節內損傷、積液、某些炎癥存在的情況下應用。缺點:是主要增加靜態肌力,并有關節角度的特異性,即在某一關節角度下練習時,只對增加關節處于接近這一角度的肌力有效。優點:是不引起明顯的關節運動,可在肢體被固定早期應用,以預防(2)等張練習(isotonicexercises):是指對抗一定負荷作關節的活動鍛煉,同時也可鍛煉肌肉收縮,最常用。因其伴有大幅度的關節活動,所以又稱為動力運動。此種運動因肌肉長度的改變而有肢體的活動,等張運動常用于增強肌肉強度和肌肉耐力的練習,如肢體的屈曲和伸展運動。

(2)等張練習(isotonicexercises):常用的等張練習方法為“漸進抗阻練習法”(progresiveresistanceexercise,PRE),這種方法是采用逐漸增加阻力進行練習,肌肉工作能力改變時負荷量也隨之增加。采用此法前,須先測定訓練肌肉連續作10次等張運動的最大負荷量,即10ROM量。先后用10ROM量的1/2、3/4及全量各作10次抗阻運動,共3組運動,各組休息1分鐘,以便調整負荷,每日鍛煉1次。其中第1、2組練習實為第3組練習的準備運動。每周復測10ROM的值,據以增加各組負荷量。優點:動態運動比較符合大多數日常活動的肌肉運動方式,同時有利于改善肌肉的神經控制。常用的等張練習方法為“漸進抗阻練習法”(progresive(1)根據肌力練習的基本原則,掌握運動量及頻率,使每次練習達到肌肉適度疲勞,每次練習后有適當間歇讓肌肉充分復原,一般每日或隔日練習一次。(2)肌肉練習效果與練習者的主觀努力密切相關,須使病人充分理解、合作并使其掌握練習要領,運動不宜太簡單也不能太過復雜,以病人能勝任為原則。教病人的動作要有一定的順序,且動作可以劃分為具體步驟。病人運動之初,護士必須在旁指導,檢查其動作的正確性,若有不正確,應及時糾正。進行肌肉鍛煉時應注意:(1)根據肌力練習的基本原則,掌握運動量及頻率,使每次練習達(3)肌力練習不應引起明顯的疼痛,疼痛為損傷的信號,反射性地引起前角細胞抑制,妨礙肌肉收縮,無法達到運動效果。(4)強力肌力練習前后應作準備及放松運動。(5)注意肌肉等長收縮引起的升壓反應及增加心血管的負荷。有輕度高血壓、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病變時應慎用肌力運動,有較嚴重的心血管病變者禁忌肌力練習。

(3)肌力練習不應引起明顯的疼痛,疼痛為損傷的信號,反射性地第十一章休息與活動

RestSleepand

第十一章休息與活動學習目標掌握概念:休息、睡眠。掌握睡眠的分期,住院病人的睡眠特點,促進睡眠的護理措施。熟悉睡眠的影響因素,睡眠資料的收集。了解休息的意義、條件,協助病人休息的護理措施。了解睡眠發生的原理、人體對睡眠的需要,睡眠失調的種類、特點及護理。學習目標掌握概念:休息、睡眠。定義休息

(rest)

是指一定時間內相對的活動減少,使人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減輕疲勞,恢復精力和體力的過程。定義休息(rest)是指一定時間內相對的活動減少,使人從一、休息的意義

(一)休息與健康的關系

“過勞死”

“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p>

———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

“亞健康”(二)休息與康復的關系一、休息的意義

(一)休息與健康的關系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古老而又全新的疾病,長期以來醫學界對此病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直到1988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根據全美各地提出這類病例的報告,才研究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征”(CFS)。該中心給它下的定義是:突然出現極端的疲勞狀態,延續六個月以上,反復出現微熱、咽喉疼痛、淋巴腺腫大、肌肉疼痛、體力下降、頭痛、精神錯亂、記憶力減退、視覺障礙等癥狀。也有人將其稱為“第三狀態”、“灰色狀態”或“半健康人”,甚至將其劃為“亞健康”的范疇。而在臨床上,許多醫生常將此病診斷為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內分泌失調、神經官能癥等,多屬于中醫的虛證,或虛實夾雜證。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古老而又全新的疾病,長期以來醫學界對此我國有多少人患慢性疲勞綜合征沒有準確的數字,據媒體報道,有關專家在上海、無錫、深圳等城市對2000位中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表明,66%的人有失眠、多夢、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現象,經常腰酸背痛者占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了8%,脾氣暴躁或焦慮者為48%。不僅中年人如此,許多學生也存在著這些現象,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更面臨著過度疲勞的嚴重威脅。據美國衛生部門調查發現,美國至少有400多萬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征。英國的類似調查結果表明,約20%的男性和25%的婦女總感到疲勞,其中約1/4的人可能為慢性疲勞綜合征。我國有多少人患慢性疲勞綜合征沒有準確的數字,據媒體報道,有關腦力性疲勞這是用腦過度的表現,而用腦過度的信號常有以下幾種:1.頭昏眼花、聽力下降、耳殼發熱2.四肢乏力或嗜睡3.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下降4.反應遲鈍5.出現惡心、嘔吐現象6.出現性格改變如煩躁、郁悶不語、憂郁等7.看書時看了一大段卻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腦力性疲勞1.頭昏眼花、聽力下降、耳殼發熱良好的休息既能消除病人的疲勞,使體力和精力盡快得到恢復,又能減少體能消耗,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及組織的修復,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機體早日康復。良好的休息既能消除病人的疲勞,使體力和精力盡快得到恢復,又能二、休息的先決條件

生理上的舒適

心理上放松

充足的睡眠

二、休息的先決條件生理上的舒適

三、睡眠的生理

睡眠

是一種知覺的特殊狀態,雖然人對周圍環境的反應能力降低,但并未完全消失。三、睡眠的生理睡眠是一種知覺的特殊狀態,雖然人對周圍環境(一)睡眠的原理睡眠由位于腦干尾端的睡眠中樞控制,這一中樞向上傳導沖動作用于大腦皮層,與控制覺醒狀態的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的作用相拮抗,從而調節睡眠和覺醒的相互轉化。 (一)睡眠的原理睡眠由位于腦干尾端的睡睡眠分期臨床表現生理表現腦電圖第Ⅰ期入睡的過渡期,可被外界的聲響或說話聲驚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勻,脈搏減慢低電壓a節律,頻率為8~12次/秒第Ⅱ期進入睡眠狀態,但仍易被驚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勻,脈搏減慢,血壓、體溫繼續下降出現快速寬大的梭狀波,頻率為14~16次/秒第Ⅲ期睡眠逐漸加深。需要巨大的聲響才能使之覺醒全身肌肉十分松弛,呼吸均勻,心跳緩慢,血壓、體溫繼續下降梭狀波與δ波交替出現(二)睡眠的分期睡眠分期臨床表現生理表現腦電圖第Ⅰ期入睡的過渡期,可被外界的第Ⅳ期為沉睡期。很難喚醒,可出現夢游和遺尿全身松弛,無任何活動,呼吸緩慢均勻,脈搏、體溫繼續下降,體內分泌大量激素緩慢而高的δ波,頻率為1~2次/秒REM期眼肌活躍,眼球迅速轉動,夢境往往在此階段出現心率、血壓、呼吸大幅度波動,腎上腺素大量分泌。除眼肌以外,全身肌肉松弛,很難喚醒呈不規則的低電壓波形,與第一期相似。第Ⅳ期為沉睡期。很難喚醒,可出現夢游和遺尿全身松弛,無任何活(三)睡眠時相的周期

清醒狀態NREM第一期NREM第二期NREM第三期NREM第四期REMNREM第二期NREM第三期

(三)睡眠時相的周期

清醒狀態NREMNREMNREM(四)睡眠的需要

睡眠是一種周期性的現象,通常為每天一次。對于睡眠量的需要因人而異,一個健康人每晚睡眠的平均時數時7.5小時;各個睡眠時相所占時間的百分比也隨著年齡變化,總的概述為:隨著年齡的增加,總的睡眠時間減少;睡眠過程中醒來的次數增加;慢波睡眠第一、二時相所占的睡眠時間增加。此外,睡眠還受個性、健康狀況、生活習慣、職業等因素的影響。睡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想要得到最佳的睡眠,不僅需要足夠的睡眠時數,同時睡眠的時間應與機體的晝夜性節律相吻合。(四)睡眠的需要睡眠是一種周期性的現象,通常為每天一次。對四、促進休息與睡眠的護理(一)護理評估1.影響因素的評估2.睡眠形態的評估四、促進休息與睡眠的護理(一)護理評估(1)生理因素

1)年齡因素

2)疲勞

3)晝夜節律

4)寢前習慣

5)內分泌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睡眠的時間減少。嬰兒期大約需要16~20小時,幼兒期大約需要10~14小時,學齡前期兒童大約需要11~12小時,青少年期大約需要9~10小時,成年期大約需要7~8小時,老年期大約需要6~7小時。影響因素的評估(1)生理因素

1)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睡眠的時間減少(2)病理因素1)疾病

2)身體不適

疼痛、饑餓、腹脹、呼吸不暢等。影響因素的評估

(2)病理因素1)疾病影響因素的評估

(3)心理因素

(4)環境因素

(5)其它1)藥物因素

2)生活方式

3)食物因素

4)體育鍛煉

影響因素的評估(3)心理因素影響因素的評估2.睡眠形態的評估

(1)每晚習慣睡多長時間及通常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2)是否有午睡的習慣,睡多長時間。(3)睡前是否服用安眠藥及有無特殊習慣,如喝熱飲料、閱讀書報、背部按摩等(4)是否很快入睡,睡后是否易被驚醒,是否打鼾。(5)夜間醒來的次數及原因。(6)睡眠中有無異常情況,如失眠、夢游。(7)晨起是否感覺精力充沛。2.睡眠形態的評估

(1)每晚習慣睡多長時間及通常就寢時間和(二)常見護理問題

1.失眠

主要表現為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狀態。主訴:沒有休息好,清醒時或白天感到疲乏、昏昏欲睡、激動不安;眼有黑眼圈,經常打哈欠;有輕度的一過性眼球震顫,輕微手顫。(二)常見護理問題

1.失眠原發性失眠

是一種慢性綜合癥,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中多醒或早醒,慢波睡眠第Ⅲ、Ⅳ、時相減少。失眠不僅在睡眠的時數減少,而且在質上也有變化。繼發性失眠

因環境不適,身體障礙等引起。藥物依賴性失眠癥

不是原發性失眠,但卻是因原發性失眠濫用藥物而導致的結果。睡眠中異相睡眠和慢波睡眠的第Ⅲ、Ⅳ、時相減少。

原發性失眠

國際睡眠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SleepDisorders;ICSD)而臨床常見的睡眠紊亂情形如下:失眠(insomnia)急性失眠:在1個月內。亞急性失眠:1~6個月。慢性失眠:持續6個月以上。國際睡眠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Classi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2.睡眠過多

指睡眠時間過長或長期處于想睡的狀態??偹邥r間延長,但睡眠時相的周期進展和每一時相所占的比分比均在正常范圍內。

2.睡眠過多指睡眠時間過長或長期處于想睡的狀態。

3.發作性睡眠

是一種特殊的睡眠失調,特點是控制不住的短時間嗜睡。

在發作性睡眠的人中約在70%會出現稱作是猝倒的現象,表現為肌張力部分或全部喪失,導致嚴重的跌傷;約有25%的人在發作性睡眠時有生動的、充滿色彩的幻覺和幻聽。這種睡眠常在飯后或單調無趣的情況下或一天快結束時發作。發作過后,病人常感到精力得到恢復。目前認為發作性睡眠是異相睡眠失調。

3.發作性睡眠是一種特殊的睡眠失調,特點是控制不住的短時4.睡眠性呼吸暫停中樞性呼吸暫停阻塞性呼吸暫停出現在嚴重的、頻繁的、用力的打鼾或喘息之后,可由上呼吸道阻塞病變引起;也可由肥胖者脂肪堆積在咽部、舌根部阻塞氣道也可引起。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不良造成的,見于顱腦損傷、藥物中毒等兩種類型的睡眠呼吸暫停都可能導致動脈血氧飽和度降低、低氧血癥、全身及肺部的高血壓。病程較長可出現智力障礙,抑郁不安、人格變化、行為異常、病情較嚴重出現高血壓、右心衰。4.睡眠性呼吸暫停中樞性呼吸暫停阻塞性呼吸暫停出現在嚴重的5.其他(1)夢游癥

主要見于兒童,可能與遺傳、性格、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2)遺尿多見于兒童,與大腦發育未完善有關;睡眠前飲水過多或過度興奮也可誘發。5.其他(1)夢游癥住院病人的睡眠特點(補充)

住院病人的睡眠特點(補充)

(1)晝夜性節律去同步化要維持機體處于最佳功能狀態,必須將休息與活動時間的安排與其晝夜性節律相同步,稱為晝夜性節律同步化。住院病人的治療和各項檢查活動可能會在一天24小時內任何時候發生,一次病人的睡眠大部分是去同步化的。(1)晝夜性節律去同步化(2)睡眠減少住院病人的睡眠多數是較短、較頻繁的,睡眠的總時數往往比在家所習慣的睡眠時數少,因而就出現睡眠減少。因為大部分異相睡眠發生在較深的睡眠之后,所以睡眠減少往往會減少異相睡眠。在新的環境內睡眠,由于周圍的物理環境的改變,會使入睡時間增加且總的睡眠時相數減少,而導致異相睡眠減少。長期睡眠減少,病人常感到身體疲勞,機體活動不協調,心理狀況不佳,嚴重者會發生神經官能癥及精神障礙。(2)睡眠減少(3)睡眠中斷

由于治療項目繁多、瑣碎,病人的睡眠很容易被中斷,從而不能保證睡眠的連續性,無法完成90min的睡眠周期,這樣會導致慢波睡眠第Ⅰ時相和第Ⅱ時相占了睡眠的大部分時間,而喪失了慢波睡眠第Ⅲ、Ⅳ時相的睡眠。睡眠中轉換次數的增加,會造成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刺激快速改變,特別是進出異相睡眠時,很可能會導致心律不齊,從異相睡眠階段突然醒來會造成心室纖顫,同時也會影響正常的呼吸功能。(3)睡眠中斷(4)誘發補償現象當病人的睡眠經常被打斷時,會出現慢波睡眠的第Ⅲ、Ⅳ時相和異相睡眠的喪失。這些睡眠階段減少后,就會在下一個睡眠周期中得到補償。當慢波睡眠的第Ⅳ時相和異相睡眠同時喪失時,慢波睡眠的第Ⅳ時相優先得到補償,同時會分泌大量的生長激素,以彌補因覺醒時間贈加鎖造成的大量消耗。但異相睡眠不足的現象會更加嚴重,病人會出現知覺及人格方面的紊亂。

(4)誘發補償現象

(三)護理目標

1.患者處于休息與活動的最佳平衡狀態。2.患者能識別影響睡眠的因素,學會誘導睡眠的技巧。(三)護理目標

1.患者處于休息與活動的最佳平衡狀態。(四)護理措施1.健康教育

2.安排舒適的休息環境

3.解除患者身體不適4.尊重患者的睡眠習慣

5.解決睡眠中的特殊問題

6.合理安排護理措施

7.加強心理護理8.合理使用藥物(四)護理措施1.健康教育睡眠剝削(sleepdeprivation)。睡眠型態紊亂

(disturbedsleeppattern)。護理診斷睡眠剝削(sleepdeprivation)。護理診斷個案描述

張先生,63歲已退休,與太太同住,為再生不良性貧血,生病前很喜歡繪畫。此次因各中血球計數值偏低而入院,目前正接受化學治療。護理人員發現病人一入院就呈現睡眠型態紊亂的情形,鄰床家屬開玩笑地表示:半夜翻身見到伯伯瞪大眼睛直視著他,嚇了他一大跳。而病人也深受不能入睡和半夜醒來就無法再入睡的困擾,主訴:每天一到傍晚就不由自主的擔心晚上要怎么辦?要怎么熬到天亮?

個案描述

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護理學基礎課件-休息與活動課件

第二節活動第二節活動1.夜班護士發現病人呼吸大幅度波動,眼球迅速轉動,估計病人處于睡眠周期中的()A、REMB、NREM第一期C、NREM第二期D、NREM第三期E、NREM第四期2.藥物中毒引起的睡眠呼吸暫停,其病因屬于()A、中樞型B、阻塞型C、混合型

D、周圍型E、都不是3.睡眠性呼吸暫??蓪е拢ǎ〢、低氧血癥B、呼吸道阻塞C、心律紊亂D、血壓升高E、神經源性休克1.A2.A3.ABCD

1.夜班護士發現病人呼吸大幅度波動,眼球迅速轉動,估計病人處掌握概念:ROM、等長練習、等張練習。掌握對病人活動的指導。熟悉活動受限對機體的影響,肌力的分級,活動功能的分級。了解活動的重要性,活動受限的原因,病人活動的評估。學習目標掌握概念:ROM、等長練習、等張練習。學習目標一、活動的意義(1)保持良好的肌肉張力(2)增加身體各部位的彈性(3)增強全身活動的協調性(4)促進消化(5)增進松弛和睡眠(6)控制身體的重量,避免肥胖(7)解除心理壓力(8)減慢老化過程(9)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10)通過思維活動維持個人意識和智力的發育,防止大腦功能的退化。一、活動的意義(1)保持良好的肌肉張力三、活動受限對機體的影響1、對皮膚的影響

三、活動受限對機體的影響1、對皮膚的影響2、對骨骼和肌肉組織的影響(1)肌肉無力或萎縮肌肉退化(2)關節僵硬或攣縮(3)手足廢用垂足、垂腕、髖關節外旋(4)背痛(5)骨質疏松破骨>成骨病理性骨折骨骼變形關節僵硬2、對骨骼和肌肉組織的影響3、心血管系統(1)體位性低血壓(2)靜脈血栓形成4、呼吸系統(1)導致墜積性肺炎

(2)二氧化碳潴留

5、對消化系統的影響(1)厭食

(2)便秘

3、心血管系統

6、泌尿系統(1)排尿障礙

(2)尿潴留或尿失禁

(3)泌尿道結石

(4)泌尿道感染

6、泌尿系統7、對心理、社會方面的影響(1)恐懼、焦慮等

(2)信息交流障礙(3)身體心像和自尊的改變

(4)就業問題

7、對心理、社會方面的影響四、滿足患者活動的需要(一)護理評估1.影響因素的評估首先考慮年齡。其次考慮性別。2.關節功能、骨骼肌肉、機體活動能力的評估3.活動形態的評估

4.心肺功能狀態四、滿足患者活動的需要(一)護理評估影響因素的評估(1)年齡(2)性別(3)生理因素1)身體狀況2)病人目前的患病狀況(4)心理因素(5)環境、社會因素

影響因素的評估(1)年齡

關節功能、骨骼肌肉、機體活動能力的評估

(1)關節功能狀況(2)肌肉的堅實度與力量(3)軀體的活動能力關節功能、骨骼肌肉、機體活動能力的評估

(1)關節功能狀況(1)關節功能狀況

通過患者的主動或被動運動,觀察關節的活動范圍有無受限,是否關節僵硬、變形,活動時關節有無聲響或疼痛不適。關節主動運動:讓患者自己移動每個關節,作關節的屈伸收展等運動。被動運動:由護理人員協助移動患者的每個關節。(1)關節功能狀況

通過患者的主動或被動運動,(2)肌肉的堅實度與力量

肌力程度一般分為6級:0級完全癱瘓、肌力完全消失1級可見肌肉輕微收縮但無肢體運動2級肢體可移動位置但不能抬起3級肢體能抬離床面但不能對抗阻力4級能作對抗阻力的運動,但肌力減弱5級肌力正常(2)肌肉的堅實度與力量

肌力程度一般分為6級:(3)軀體的活動能力一般機體的活動功能可分為5度:0度完全能獨立,可自由活動1度需要使用設備和器械(如拐杖、輪椅)2度需要他人的幫助、監護和教育3度既需要有人幫助,也需要設備和器械4度完全不能獨立,不能參加活動

(3)軀體的活動能力一般機體的活動功能可分為5度:

(二)常見的護理問題

1.軀體移動障礙2.活動無耐力3.有活動無耐力的危險4.有廢用綜合癥的危險(二)常見的護理問題

1.軀體移動障礙(三)護理目標

1.患者能保持或促進身體各系統的最佳功能2.患者活動時心率、血壓正常,無不適感。(三)護理目標

1.患者能保持或促進身體各系統的最佳功能(四)護理措施

1.健康教育

2.選擇合適的臥位

3.保持脊柱正常生理彎曲和各關節的功能位置

4.維持關節的活動性5.肌肉的等長練習和等張練習

(四)護理措施

1.健康教育

4.維持關節的活動性關節活動范圍(rangeofmotion):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關節活動范圍練習(rangeofmotionexercise),簡稱ROM練習。是指根據每一特定關節可活動的范圍,來對此關節進行屈曲和伸展的運動,是維持關節可動性、防止關節攣縮和粘連形成、恢復和改善關節功能的有效鍛煉方法。4.維持關節的活動性關節活動范圍(rangeofmotiROM練習(1)主動性ROM練習適用于軀體可移動的病人。(2)被動性ROM練習適用于臥床病人,需要依靠護理人員才能開始并完成。

ROM練習ROM練習的目的

(1)維持關節可活動性(2)防止關節僵硬、粘連和攣縮形成(3)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關節營養供給;(4)修復關節喪失的功能;(5)維持肌張力。ROM練習的目的

(1)維持關節可活動性[評估]

1、關節情況有無炎癥、疼痛。2、病人的全身情況

[評估]

1、關節情況有無炎癥、疼痛。

[計劃]1、向病人解釋關節運動的目的及方法,并與病人討論如何協助完成。2、幫助病人穿上寬松的衣服,以便活動。3、將床調至合適的高度,固定床尾的輪子,將蓋被折向床尾。[計劃]1、向病人解釋關節運動的目的及方法,并與病人討論如何[實施]

操作步驟(1)讓病人采取自然放松的姿勢,面向操作者的方向,盡量靠近操作者。(2)當托起病人的手腳時,移動自己的重心,盡量使用腳部的力量,以減少疲勞。(3)依次對頸部、肩、肘、腕、手指、髖、膝、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