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備課視野-以選擇性必修教學設計片斷為例-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1頁
教師的備課視野-以選擇性必修教學設計片斷為例-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2頁
教師的備課視野-以選擇性必修教學設計片斷為例-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3頁
教師的備課視野-以選擇性必修教學設計片斷為例-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4頁
教師的備課視野-以選擇性必修教學設計片斷為例-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的備課視野

——以選擇性必修教學設計片斷為例一、問題緣起:

選必2第1課第4頁綱要上第5課第28頁綱要上第11課第60頁二、立意定位

《呂氏春秋·審時》“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

北人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人口以及飲食習慣的需要推動了旱地作物小麥的種植。大量的勞動力便利了旱地與水田技術的切換,旱地與水田技術體系的融合,使得稻麥復種制度成為南方重要的農業生產方式。使得土地利用率增長了一倍,增加了糧食產量,進而確定了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縱觀整個過程,移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立意時不妨以史地融合的方式,從人地關系的視角來探討經濟重心南移,進而認識糧食生產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史地融合,人地關系視角人口變化糧食生產社會變遷設計思路三、教學片斷舉隅1.人口與糧食生產的初認識3.糧食生產與社會變遷2.人口與糧食生產的再探討中國歷代人口變化圖(摘編自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材料一:問題(1):依據材料描述中國古代人口變化情況。1.人口與糧食生產的初認識問題(2)依據圖片信息敘述北方移民大量遷往南方的過程。(3)聯系問題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南方人口在宋時超過北方的原因有哪些?選必3第3單元人口遷徙材料二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材料三:單季農作物產量統計圖(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問題(4)依據材料描述從漢至明清,單季農作物生產情況。(5)聯系中國古代人口變化情況,當人口增長與糧食產量之間出現沖突時,你認為應該如何合理解決這一矛盾?——張耒:《雪中狂言五首(之三)》(《全宋詩》卷1182)

材料五:我家中州食嗜面,長羅如船硙如電。爛銀白璧照中廚,膳夫調和隨百變。江鄉種麥幾數粒,強進腥魚蒸糲飯。雪深麥好定豐登,明年一飽償吾愿。問題(1)材料五反映了北方移民怎樣的心愿?。(2)從材料五六看,南方的作物種植出現了什么變化。結合教材及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出現的原因。(3)依據上述分析,請簡要敘述北人南移與江南農業生產的關系。材料六: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初,麥一斛至萬二千錢,農獲其利,倍于種稻。而佃戶輸租,只有秋課;而種麥之利,獨歸客戶。于是競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

——莊綽《雞肋編》卷上

材料四:元嘉二十一年,詔稱“比年谷稼傷損,淫元成災,亦由播殖之意,尚有未盡。南徐,兗、豫及揚州,浙江西屬郡,自今悉督種麥,以助闕乏”。

(1)麥的大量種植2.人口與糧食生產的再探討

史料實證材料七:“刈麥種禾,一歲再熟,稻有早晚,其名品甚繁。農夫隨其力之所及,擇其土之所宜,以此種焉”。

——北宋朱長文在《吳郡圖經續記》材料九:“南方水里……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漢之,以種二麥。其法:起坺為疄,兩疄之間,自成一畎,

一段耕畢,

以鋤橫截其疄,泄利其水,謂之腰溝,二麥既收,

然后平溝畎,蓄水深耕,俗謂之再熟田也”。

——元王禎《農書》材料八:早田刈獲才畢,隨即耕治曬暴,加糞壅培,而種豆麥蔬茹,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來歲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歲計也。

——陳旉《農書》(1149年)卷上《耕耨之宜篇》問題(1)從材料七、八看,南方農業生產采用怎樣的耕作方式?結合所學知識推測其耕作效率。(2)聯系材料九,分析南方采用此類耕作方式與北人南遷的關系。(2)稻麥復種制度的施行(3)糧食生產與環境材料十:(圍水造田)最初只及陂塘,已而侵到江湖。三十年間,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蕩者,今皆田也。……旱無所灌溉,水無所通泄

——摘編自[宋]衛涇《后樂集》卷一三《論圍田札子》問題:材料十敘述了哪些歷史史事?據此分析南方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唯物史觀

材料十一: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史記·貨殖列傳》材料十二:至于元嘉末……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鄠、杜之間,不能比也。荊城跨南楚之富,揚不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材料十三:太平興國六年(981)朝廷規定由江淮運往京師的糧食為400萬石。至道元年(995)曾為580萬石。大中祥符初年(1008)朝廷又將江淮漕糧增至700萬石,這個數字是輸往京師總漕糧的82%。——摘編自《宋史·食貨志》問題(1)三則材料選取了哪些時間節點來敘述共同的歷史現象。(2)綜合所有分析,基于唯物史觀的原理論述北人南遷與南方社會發展的關系?(3)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