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東戰爭_第1頁
第四次中東戰爭_第2頁
第四次中東戰爭_第3頁
第四次中東戰爭_第4頁
第四次中東戰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次中東戰爭鄧國雄20111020165目錄戰爭背景戰爭簡要經過戰爭結果及特點戰后影響四次中東戰爭小結參考文獻(一)戰爭起因1、阿以矛盾進一步激化2、超級大國加強對中東的爭奪3、阿拉伯各國更加團結戰爭背景以色列空襲埃及機場和導彈陣地2、超級大國加強對中東的爭奪蘇聯為埃及、敘利亞等國提供軍援54億美元。美國則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近13億美元。蘇聯提供給埃軍的“薩姆-3”防空導彈蘇聯援助埃軍的T-54/55坦克美國援助以色列的飛機美國援助以色列的M48A3”巴頓“主戰坦克和M60A1坦克3、阿拉伯各國更加團結阿拉伯國家加強團結,同時在國際上得到廣泛的支持。在1973年5月的非洲首腦會議和1973年9月的第四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各國首腦同聲譴責以色列的霸道行徑。阿拉伯各國民眾要“復仇雪恥”的呼聲加強。(二)戰爭簡要經過1973年10月6日14時,埃及、敘利亞和阿拉伯其他國家的軍隊同時向以色列發動突然進攻,第四次中東戰爭正式爆發。1、戰爭第一階段: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以色列倉促應戰2、第二階段:西奈埃軍調整部署、鞏固陣地,北線以軍反攻戈蘭高地3、第三階段:西奈以軍轉入反攻,北線阿以兩軍繼續對峙戰前阿以之間兵力對比國家總兵力預備役坦克飛機艦艇防空導彈發射架以色列11.5萬48萬2000輛360架30艘75部埃及31.550-80萬2200輛600架109艘880部敘利亞14萬50萬1800輛270架24艘360部除此之外,阿拉伯國家還有大量防空高炮、反坦克導彈、反坦克火炮等。1、戰爭第一階段: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以色列倉促應戰1973年10月6日14時,埃及軍隊對蘇伊士運河東岸發動突然襲擊,一舉突破以軍在西奈的巴列維防線。至10月9日,埃軍在運河東岸的兵力增至6個師,控制東岸1000平方公里的領土,并擊毀以軍坦克約300輛。以軍陷入到極度被動的地位。1、戰爭第一階段: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以色列倉促應戰敘利亞軍隊在空軍和防空部隊的掩護下,分三路向戈蘭高地發動突然襲擊,迅速突破以軍防線。至10月9日,敘軍全線推進至敘以邊界附近,殲滅以軍1個步兵旅、2個裝甲旅的大部。以軍迅速作出反應,采取先北后南、避免兩線作戰、重點用兵的方針,調整兵力部署,動員預備役和縱深部隊,加強北線兵力,組織反擊作戰。至10月9日北線的以軍迅速增加到22個旅,約10萬人。以色列坦克開赴戈蘭高地敘、伊、約、摩等國軍隊攻擊戈蘭高地2、戰爭第二階段:西奈埃軍調整部署、鞏固陣地,北線以軍反攻戈蘭高地10月10日,以色列軍隊抓住埃及軍隊調整的機會,在北線發動反擊。以軍乘機奪回戈蘭高地,并有直搗大馬士革的趨勢。約、伊、摩三國軍隊奮力阻擊,幫助敘軍阻止了以軍的進一步推進。以軍掌握了北線戰場的主動權。以色列軍隊向西奈半島增援3、戰爭第三階段:西奈以軍轉入反攻,北線阿以兩軍繼續對峙埃及軍隊從10月13日開始進行了第二波進攻,10月15日,以軍以沙龍裝甲師乘勝穿插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的結合部地區,斷了第三集團軍的后路。10月22日,埃及要求立即進行停火談判。10月24日,埃及和以色列之間正式停火。10月24日,敘以之間也宣布正式停火。被搗毀的埃軍導彈陣地沙龍在運河西岸的留影(三)戰爭結果及特點阿拉伯國家以色列損失坦克2550輛84輛損失飛機440多架150多架損失艦艇15艘無損失阿以雙方的裝備損失(三)戰爭結果及特點作戰特點:一是、這場戰爭是超級大國新式武器裝備的試驗場;二是、阿以雙方大量使用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作戰;三是、對制空權的爭奪非常激烈;四是、海上作戰采用了導彈戰和電子戰。戰后影響戴維營合約1973年石油危機以色列引發的政治余波原本希望借由戰爭奪回西奈半島的薩達特,現在則對和平的進展緩慢而感到泄氣;在1977年11月,他做出了史無前例的舉動——前往以色列訪問,成為了第一個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這同時也等于承認了以色列的存在)。薩達特的訪問加速了和平運動的進展,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邀請薩達特和貝京前往戴維營(CampDavid,美國總統的行宮)與會,會議從1978年9月5日—17日,最后談判成功,以色列與埃及在1979年簽署了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Israel-EgyptPeaceTreaty)。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出所有軍隊和殖民者,以交換與埃及的正常關系與長久的和平為了報復美國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里的阿拉伯國家,由沙特阿拉伯領導,在10月17日決定每個月減低石油產量5%,并威脅徹底禁運。然而尼克森還是在10月18日向美國國會請求提供了以色列超過15億美元的軍火。到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宣布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其他阿拉伯產油國緊接著加入,并且擴大到對荷蘭以及其他一些支持以色列的國家禁運,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機。雖然禁運是對于這場戰爭的反應,現在則有證據顯示薩達特早在8月已秘密前往沙特阿拉伯以組織這次禁運貝京、卡特和薩達特于戴維營的合照,攝于1978年9月7日。時間名稱起因參戰國結果第一次1948第二次1956第三次1967第四次1973以色列建國埃等國

VS

以以獲勝埃及收回運河

埃及VS

英法以埃及勝利以色列襲擊埃敘VS

以以占埃敘領土埃敘收復失地埃敘VS

以埃敘奪回部分土地

四次中東戰爭小結巴勒斯坦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六日戰爭十月戰爭四次中東戰爭后的局面說明:地圖中綠色為巴勒斯坦國土,白色為以色列國土。參考文獻李凡《論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石油危機對策》《世界歷史》200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