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體解剖生理_第1頁
牙體解剖生理_第2頁
牙體解剖生理_第3頁
牙體解剖生理_第4頁
牙體解剖生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牙體解剖生理提要人類恒牙共32顆,左右對稱,上下對應,包括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組。切牙位于口腔前部, 主要功能是切割食物,對美觀有較大影響,同時影響發音。其形態 特點是唇、舌面呈梯形,鄰面呈楔形,切端薄,牙根多為單根。尖牙位于口角,主要功能是穿透、撕裂食物,對于支撐唇、面部外形具有重要意義。其 形態特點是牙冠含有 1個牙尖,牙根多為單根。前磨牙的主要功能是搗碎食物,牙冠約呈立方體形,頰、舌面呈五邊形,鄰面呈四邊形,面由23個牙尖組成,牙根若分叉多分為雙根。磨牙的主要功能為磨細食物,是咀嚼功能活動中最重要的牙。牙冠較寬大,面尖、窩、 溝、隙較多,多為 23個根,但第三磨牙變異較大,常

2、有融合根或多個牙根。乳牙包括乳切牙、乳尖牙和乳磨牙三組,共有 20顆。除第一乳磨牙外,其他乳牙形態 及功能與對應的恒牙多有相似之處。牙髓腔位于牙體中部, 其形態與牙體外形基本相似,但體積顯著縮小。 髓腔包括髓室和根管系統。髓腔的形態可發生增齡變化及病理變化。牙體解剖生理學是一門研究牙的演化特點、牙體解剖形態和生理功能、牙發育和萌出特點、牙及其支持組織關系的學科。學習和掌握牙體解剖生理知識可為口腔臨床學科的學習奠 定必要的基礎。第一節牙的演化生物的演化過程源遠流長。在種系演化和個體發育過程中,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活環境, 生物體自身的形態也不斷發生變化。咀嚼器官的形態發生也經歷過一個復雜的演化過程

3、。用解剖學方法研究比較脊椎動物中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及其類群牙形態結構的一門學科,稱為牙體比較解剖學(dental comparative anatomy)。在研究過程中,比較各類脊 椎動物牙的異同,追溯其形態變化痕跡,闡明其演化關系,可為生物進化理論提供證據。一、各類動物牙的演化特點(一)魚綱魚類牙齒主要用以捕捉食物,而無咀嚼功能。全口牙的形態多為三角片(圖2-1)或單錐體形,故稱為同形牙(homodont)。在每一牙的舌側,均有若干后備牙(圖 2-2),牙缺失后 可由后備牙補充,去舊更新,終生不止,故稱之為多牙列(polyphyodont)。牙數極多,可達200個左右,除生長

4、在上、下頜骨外,還分布于腭、翼、犁等骨表面,甚至在舌、咽、腮、 食管的表面也有分布。 魚類牙無牙根,僅借纖維膜附著于頜骨的邊緣,稱為端生牙(acrodont)(圖 2-3)。圖2-1 鯊魚的三角片牙(弓I自皮昕主編口腔解剖生理學第6版圖2-1)圖2-1 鯊魚的三角片牙(弓I自皮昕主編口腔解剖生理學第6版圖2-1)圖2-2鯊魚的多數后備牙(引自皮昕主編口腔解剖生理學第 6版圖2-2)(引自皮昕主編口腔解剖生理學第 6版圖2-3)(二)兩棲綱兩棲綱動物的牙亦為單錐體、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牙數較魚類減少,分布于頜、 腭、犁、蝶等骨的表面。(三)爬行綱爬行綱動物的牙仍為單錐體、同形牙、多牙列,但牙

5、已逐漸集中分布于上、下頜骨上(圖2-4)。其牙附著于頜骨上的方式分兩類:一類為側生牙(pleurodont),除牙的基部與頜骨相連(thecodont),有較完善的位于牙槽窩內的牙根(圖(thecodont),有較完善的位于牙槽窩內的牙根(圖2-3)。(四)鳥綱現代鳥類均無牙,但已滅絕的北美古鳥化石顯示該鳥有牙,在其上、下頜各有一排單錐體牙。圖2-4 鱷魚的單錐體牙(五)哺乳綱哺乳綱動物的牙已發展為異形牙 (heterodont),可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四類。 牙在一生中只替換一次,故稱為雙牙列(diphyodont)。牙數明顯減少,牙根為槽生牙,深埋于頜骨的牙槽窩內。牙的主要功能是咀

6、嚼,能承受較大的咬合力。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于食物由粗變細,咀嚼器官及咬合力逐漸變小,引起咀嚼肌、頜骨、牙退化縮小。在此過程中,牙不僅要適應退化了的頜骨,同時也要適應逐漸減小的咬合力量。因此,牙的形態也隨之變小。人類牙與其他哺乳類動物的牙相比,不僅牙形態有所改變,而且其功能亦有很大的發展,除咀嚼功能外,在維持人的面形和輔助語音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人類牙的退化速度緩慢而不均衡,從能人 (Homo habilis)至直立人(Homo erectus)和 早期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 man)階段,牙的退化最明顯, 上頜牙的退化較下頜牙更甚;同類牙(如磨牙類)的遠中牙比近中牙退化明顯;上頜牙

7、頰舌徑比近遠中徑退化明顯。綜上所述,在動物由低等向高等進化的過程中,由于生活環境和功能需要, 牙的演化具有以下特點:牙形由單一同形牙向復雜異形牙演化;牙數目由多變少; 牙的替換次數由多牙列向雙牙列演化; 牙的分布由廣泛至逐漸集中于上、下頜骨;牙根從無到有,牙附著于頜骨的方式由端生牙至側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二、牙體形態演化學說從爬行類的單錐體牙到哺乳類的多尖型牙,其演化機制迄今為止尚不清楚,目前仍停留在學說階段。有關牙體形態演化的學說很多,歸結起來大致可分為三尖學說 (trituberculartheory)和聯合學說(concrescence theory)兩類。(一)三尖學說三尖學說又稱

8、分化學說(圖2-5),該學說認為哺乳類的多尖型牙是由爬行類的單錐體牙演變而來。牙演化過程中,在單錐體牙的近遠中面各長出一小尖,此牙稱為原牙(protodont),其中央的尖稱為原尖(protocone)。隨著牙演化的進展,原牙的兩小尖逐漸變大,與原尖排在 一直線上,此牙稱為三尖牙(triconodont),中央的牙尖稱為原尖,近中的牙尖稱為前尖,遠中的牙尖稱為后尖。在上頜,三尖分別稱為上原尖(protocone)、上前尖(paracone)和上后尖(metacone);在下頜,三尖分別稱為下原尖(protoconid)、下前尖(para-conid)和下后尖 (metaconid)。在哺乳類動

9、物演化過程中,隨著頜骨的逐漸縮短,其上呈直線排列的三尖牙的 近遠中向寬度也減小,逐漸變成三角形排列。在上頜,上原尖移向舌側,上前尖和上后尖移向頰側;在下頜,下原尖移向頰側,下前尖和下后尖移向舌側。此時,牙稱為三角牙 (tritubercular tooth)。由三尖所組成的三角形稱為三角座( trigon)。有的動物,三角牙后方 的隆突逐漸增大而形成牙根座(talon)。圖2-5三尖學說各牙尖命名及演變示意圖(引自皮昕主編口腔解剖生理學第 6版)原尖發展為近中(hypocone)原尖發展為近中(hypocone)發展舌尖,前尖發展為近中頰尖,后尖發展為遠中頰尖,牙根座所形成的上次尖 為遠中舌尖

10、。在下頜磨牙的五尖中,有二尖來源于三角座,其余三尖分別來自牙根座所形成 的下次尖(hypoconid)、下次小尖(hypoconulid)、下內尖(entoconid)。原尖發展為近中頰尖, 后尖發展為近中舌尖,前尖消失;下次尖發展為遠中頰尖,下次小尖發展為遠中尖,下內尖 發展為選中舌尖。三尖學說假定哺乳類的三尖牙或多尖牙由單錐體牙演變而來,但目前其演變過程尚無足夠的事實根據。在胚胎發育中亦未見該演變過程的發生。但從系統發生上來看,三尖學說似 乎能為較多的學者所接受,對牙的比較與記憶亦有幫助,故仍可沿用。(二)聯合學說聯合學說又稱愈合學說, 該學說認為哺乳類動物的多尖牙,由排列在爬行類頜骨上的

11、單錐體牙組合而成。在爬行類動物的演化過程中,長頜骨逐漸縮短,其上呈直線排列的單錐體牙,經反復替換后逐漸聚合形成三尖、四尖或多尖牙。至于這些單個的牙是如何組合而成, 目前尚無充分事實證據。第二節牙的組成、分類與功能一、牙的組成(一)牙體外部形態從牙體外部觀察,每顆牙均由牙冠、牙根和牙頸三部分構成(圖2-6)。圖2-6 牙的外部形態1.牙冠(dental crown)牙體外層被牙釉質覆蓋的部分稱為牙冠,也稱為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牙冠與牙根以牙頸為界,是牙發揮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牙冠的形態因 牙功能不同而有所差異,牙冠的形態和功能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如前牙牙冠形態簡單,

12、 鄰面呈楔形,其功能主要與切割食物以及美觀、發音有關;而后牙牙冠形態復雜,其功能主要與咀嚼活動有關。正常情況下,牙冠的大部分顯露于口腔,牙冠與牙根以齦緣為界,其中齦緣上方的牙體部分稱為臨床牙冠(clinical crown)(圖2-7)用前號理 解剖牙限用前號理 解剖牙限圖2-7 牙的組成臨床上,健康人的牙冠,特別是年輕人的牙冠近頸部通常為牙齦所覆蓋,因此,臨床牙冠常小于解剖牙冠。隨著年齡的增長或牙周組織發生病變,牙齦常常萎縮,整個解剖牙冠暴露于口腔,甚至部分牙根也顯露在口腔中,此時,臨床牙冠會大于解剖牙冠。.牙根(dental root)牙體被牙骨質覆蓋的部分稱為牙根。牙根被埋于牙槽骨中,是

13、牙體 的支持部分,起穩固牙體的作用。牙根的形態與數目因牙齒功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前牙多為單根,而磨牙通常有23個牙根,并且有一定的分叉度,以增強牙根在頜骨內的穩固性。 牙根的尖端稱為根尖,在每個牙根尖處通常有小孔以供牙髓的神經血管通過,此孔稱為根尖孔(apical foramen)。在多根牙,牙頸至根分叉之間的部分稱為根干(root trunk oftooth),其間的距離稱根干長度(圖2-6)。臨床上,牙根也有解剖牙根 (anatomical root)和臨床牙根(clinical root)之分。解剖牙根是 指被牙骨質覆蓋的部分,臨床牙根是指口腔內見不到的牙體部分(圖 2-7)。.牙頸(

14、dental cervix)牙冠與牙根交界處形成的弧形曲線,稱為牙頸,又名頸緣或頸線(cervical line)(圖 2-6)。(二)牙的剖面形態通過縱剖面觀察,牙體從組織學上可以分為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三種硬組織和一種軟組織牙髓(圖2-7)。.牙釉質(enamel)牙釉質是指覆蓋于牙冠表層的、半透明的白色硬組織,是高度鈣化 的最堅硬的牙體組織,也是全身礦化組織中最堅硬的,其硬度約為洛氏硬度值 340KHN ,對咀嚼壓力和摩擦力具有高度耐受性。釉質的厚度隨牙以及牙部位的不同而異。恒切牙切緣釉質最厚約2mm,磨牙牙尖處釉質最厚約2.5 mm,至牙頸部釉質逐漸變薄。乳牙的牙釉質較薄,僅為 0.

15、51.0mm。釉質的顏色與釉質的礦化程度密切相關,礦化程度越高,釉質越透明,其深層牙本質的黃色易透出而使釉質呈淡黃色;而礦化程度低時,釉質透明度差,呈現乳白色。.牙骨質(cementum)牙骨質是指覆蓋在牙根表面的礦化硬組織,牙骨質的組織結構與 密質骨相似,呈淡黃色,比牙本質顏色略深,其硬度低于牙本質。近牙頸部牙骨質較薄,根 尖和磨牙根分叉處較厚。牙骨質是維持牙和牙周組織聯系的重要結構。牙骨質和牙釉質在牙頸部相接處稱為釉牙骨質界 (cementoenamel junction),此界限是解剖牙冠與牙根的分界線。.牙本質(dentin)牙本質是指構成牙主體的硬組織,色淡黃,牙本質冠部表面為牙釉質

16、覆蓋,而根部表面由牙骨質覆蓋,主要功能是保護其內部的牙髓和支持其表面的牙釉質及牙 骨質。牙本質硬度比釉質低,比骨組織高。由牙本質圍成的腔隙稱為髓腔(pulpcavity),內充滿牙髓組織。.牙髓(dental pulp)牙髓是牙體組織中唯一的軟組織,是一種疏松結締組織, 位于由牙本質構成的髓腔中,其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質,同時具有營養、感覺、防御、修復功能。牙 髓中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僅通過根尖孔與根尖部牙周組織相連通。二、牙的分類牙的分類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根據牙在口腔內是暫時存在還是永久存在來分類;另一種是根據牙形態特點和功能特性來分類。(一)根據牙在口腔內存在時間的久暫分類根據牙在口腔內存

17、在時間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可分為乳牙和恒牙。.孚L牙(deciduous teeth)(圖2-8)嬰兒出生后6個月左右乳牙開始萌出,至 2歲半左右20顆乳牙全部萌出。自 67歲至1213歲,乳牙開始逐漸脫落,最終為恒牙所代替。乳什 2 12牙式為:IC-M父2=20。 2 12乳牙在口腔內的時間,最短者 56年,長者可達10年左右。雖然乳牙在口腔內存在時 間較短,但此時正值兒童生長發育的快速期。因此,保護乳牙,對于保障消化和促進營養的吸收,刺激頜面部正常生長發育,引導恒 牙正常萌出,都極為重要。乳牙圖2-8I第二亂磨室 第乳磨牙 乳尖牙 果JN切牙孔中切牙乳牙圖2-8I第二亂磨室 第乳磨牙 乳

18、尖牙 果JN切牙孔中切牙乳中切牙一乳健切牙一乳尖牙第一 JW牙L第-乳席牙2.恒牙(permanent teeth)(圖 2-9)恒牙自6歲左右開始萌出和替換,是繼乳牙脫落后32顆,恒牙32顆,恒牙式為:I -C-P-M -父2 =32。近代人第三磨牙有退化趨勢,故恒牙數在2832之間也屬正2 123中切牙 蒯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 第一前磨牙第磨牙 第二磨牙第序牙中切牙 蒯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 第一前磨牙第磨牙 第二磨牙第序牙第灣牙 第一前磨牙 第前磨牙 尖牙 惻切牙 中切牙圖2-9 恒牙(二)根據牙形態特點和功能特性分類食物進入口腔后,需經切割、撕裂、搗碎和磨細等工序將其粉碎,才能有效完成咀嚼功

19、能。根據此功能特性恒牙可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類;乳牙可分為乳切牙、乳尖 牙和乳磨牙三類。.切牙(incisor) 位于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 8顆,包括上頜中切牙、側切牙和 下頜中切牙、側切牙。牙冠簡單,唇舌面呈梯形,鄰面呈楔形,切端薄,牙根多為單根。切 牙的主要功能是切割食物。.尖牙(canine)位于口角處,俗稱犬齒,上、下、左、右共 4顆,包括上頜尖牙和下頜 尖牙。牙冠較厚,唇舌面呈五邊形,鄰面呈楔形,切端有一長大的牙尖。 尖牙牙根多為單根, 長大并且粗壯。尖牙的主要功能是穿刺和撕裂食物。.前磨牙(premolar) 位于尖牙與磨牙之間,又稱雙尖牙(bicuspid tee

20、th),上、下、左、右共8顆,包括上頜第一、第二前磨牙和下頜第一、第二前磨牙。牙冠約呈立方體形,頰舌面呈五邊形,鄰面呈四邊形,咬合面有二尖(下頜第二前磨牙可能有三尖型者)。牙根可分叉,以利于牙的穩固。前磨牙的主要功能是協助尖牙撕裂食物,并具有搗碎食物的作用。.磨牙(molar)位于前磨牙遠中,上、下、左、右共 12顆,包括上頜第一、第二、第 三磨牙和下頜第一、第二、第三磨牙。牙冠體積大,約呈立方體形,頰舌面呈梯形,鄰面呈 四邊形,咬合面大,有 45個牙尖。牙根為多根,可有 23個根。磨牙的主要功能為磨細 食物。臨床上,通常以口角為界把牙分為前牙(anterior teeth)和后牙(poste

21、rior teeth),前牙包括切牙和尖牙,后牙包括前磨牙和磨牙。根據牙的形態特點和功能特性,乳牙可分為乳切牙(共 8顆)、乳尖牙(共4顆)和乳 磨牙(共8顆)三類。三、牙的功能人類的牙不僅是直接行使咀嚼功能的器官,而且在輔助發音、言語以及保持面部形態協調美觀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一)咀嚼功能牙是咀嚼器官之一,是行使咀嚼功能的直接工具。食物進入口腔后,經過切牙的切割、 尖牙的撕裂、前磨牙和磨牙的搗碎、磨細等一系列機械加工,同時與唾液混合,形成食團, 便于吞咽。牙在行使咀嚼功能時,可刺激頜面部正常生長發育,增進牙周組織的健康,同時,咀嚼運動可反射性促進胃腸蠕動,刺激膽、胰等器官分泌消化液,增進

22、消化功能。(二)輔助發音和言語功能牙與唇、舌等器官均參與了發音(pronunciation)和言語(speech)。牙自身的位置以及牙與舌、唇之間的關系,對言語的清晰程度與發音的準確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如前牙缺失時,舌 齒音、唇齒音、齒音等的發音均受很大影響。(三)保持面部形態協調美觀牙按照一定的規律生長在牙槽窩內,形成弧形排列的上、下牙弓,牙弓內牙相互支持, 緊密連接成整體。牙、牙弓和上下牙的咬合關系正常可使唇頰部豐滿,頜面部形態正常,表情自然。多數牙缺失后,牙槽骨豐滿度降低,唇頰部因失去支持而塌陷,面部皺紋增加,致 使面容衰老。牙弓及咬合關系異常者,顏面美觀也會受到影響。第三節臨床牙位記錄法

23、在臨床工作中,為了便于描述牙的名稱及部位,常以一定的符號加以表示。目前最常用的牙位記錄方法有如下四種。一、部位記錄法(一)牙弓分區部位記錄法(Quadrant coding method)為目前我國常用的臨床牙位記錄法,采用該法記錄牙位時首先要將牙弓進行分區,以符號將上、下牙弓分為四個區,垂線代表中線以區分左右;水平線表示 面以區分上下。表示患者的右上區,稱為 A區;L表示患者的 左上區,稱為 B區;1表示患者的右下區,稱為 C區;廠表示患者的左下區,稱為 D區。A B_因此,上下牙弓區分為 一四區(圖2-10)。C D圖2-10 牙弓分區(二)牙位記錄1.恒牙的臨床牙位記錄 (圖2-11)

24、用阿拉伯數字18分別代表恒牙的中切牙至第三磨牙,牙位越靠近中線,數字越小,如中切牙為 1;牙位越遠離中線,數字越大,如第三磨牙為8,恒牙的臨床牙位記錄如下:r第一前磨牙 竿二前磨牙 第一班牙 第一磨才 第一前磨牙 竿二前磨牙 第一班牙 第一磨才 書二第9例如:64-表示右上頜第一磨牙。2.乳牙的臨床牙位記錄(圖2-12) 記錄如下:采用羅馬數字IV分別代表乳中切牙至第二乳磨牙,左2.乳牙的臨床牙位記錄(圖2-12) 記錄如下:采用羅馬數字IV分別代表乳中切牙至第二乳磨牙,左例如:卜抗中切牙 乳他切4 乳尖牙 第一乳磨牙 第二款磨牙表示右上頜第二乳磨牙。圖2 -11 恒牙部位記錄法圖圖圖2 -1

25、1 恒牙部位記錄法圖圖2 -12 乳牙部位記錄法、Palmer記錄系統(一)牙弓分區Palmer記錄系統也要將牙弓進行分區,分區方法與部位記錄法的牙弓分區一致(圖2-10)。恒牙記錄方法與部位記錄法一樣,用阿拉伯數字18表示;而乳牙則用英文字母 AE表示。(二)牙位記錄恒牙的臨床牙位記錄(圖2-13)用阿拉伯數字l8分別代表恒牙的中切牙至第三磨牙,恒牙的臨床牙位記錄如下:左二中切牙 州切牙 尖, 第-左二中切牙 州切牙 尖, 第-前嘴為 第二而啥.牙 第一磨牙 第二席才 第三點牙例如: ,表示右上頜第一磨牙。2.乳牙的臨床牙位記錄(圖2-14)采用英文字母 AE分別代表乳牙的中切牙至第二乳磨牙

26、,記錄如下:例如:CC乳尖牙“ 例如:CC乳尖牙“ *第一乳第孑 E E第一乳噌牙白表示左上頜第二乳磨牙。圖2-13 Palmer記錄系統記錄恒牙牙位圖圖2-13 Palmer記錄系統記錄恒牙牙位圖2-14 Palmer記錄系統記錄乳牙牙位三、通用編號系統采用通用編號系統(universal numbering system)記錄牙位時,每顆牙均有其固定的編號。.恒牙的臨床牙位記錄(圖2-15)采用阿拉伯數字132代表恒牙。右上頜第三磨牙起編為#1,上頜牙由右向左依次編號,右上頜中切牙編為#8,左上頜中切牙編為#9,左上頜第三磨牙編為#16。下頜牙依次由左向右編號:左下頜第三磨牙編為#17,左

27、下頜中切牙編為#24,右下頜中切牙編為#25,右下頜第三磨牙編為 #32。按恒牙的位置記錄如下:卜卜例如:#3表示右上頜第一磨牙。 TOC o 1-5 h z .乳牙的臨床牙位記錄(2-16)采用英文字母AT代表乳牙。上頜乳牙由右向左依次編 號,A表示右上頜第二乳磨牙,J表示左上頜第二乳磨牙;下頜乳牙依次由左向右編號,K表示左下頜第二乳磨牙,T表示右下頜第二乳磨牙。按乳牙的位置記錄如下:AItCI)E I V(;111J占 TSRQP Q恒MLK例如:J表示左上頜第二乳磨牙。圖2-15 通用編號系統記錄恒牙牙位圖2-16 通用編號系統記錄乳牙牙位四、國際牙科聯合會系統國際牙科聯合會系統(Fed

28、eration Dentaire International system ,簡稱 FDI)采用二位數 記錄牙位,十位數表示牙所在的區域象限以及是乳牙或恒牙,即:1x 2x5x 6x恒牙區以 表不;乳牙區以 表不。 4x 3x8x 7x如1、2、3、4表示恒牙牙弓分區;5、6、7、8表示乳牙牙弓分區。“1表示恒牙右上區,“2表示恒牙左上區,“3表示恒牙左下區,“4表示恒牙右下區;“5表示乳牙右上區,“6” 表示乳牙左上區,“7表示乳牙左下區,“8表示乳牙右下區。 個位數“x表示牙的排列順序, 愈近中線牙數字愈小。.恒牙的臨床牙位記錄(圖2-17)上IK(71615141312112112242

29、526272H4R47464544434241?133M 35363738例如:16表示右上頜第一磨牙。.乳牙的臨床牙位記錄(圖2-18)5554535251j 616265K5H483K2SI7172737475例如:65表示左上頜第二乳磨牙I 222I 222圖2-17國際牙科聯合會系統記錄恒牙牙位圖2 -18國際牙科聯合會系統記錄乳牙牙位FDI系統記錄牙位時,不論恒牙還是乳牙,每個牙均由一個兩位阿拉伯數字表示,沒有 任何重復,也不易混淆,同時,該方法記錄牙位也便于計算機統計。第四節牙的萌生和乳恒牙更替牙的發育是一個連續過程,包括生長期( development) 鈣化期(calcfica

30、tion)和萌出期 (eruption)三個階段。牙胚由來自外胚葉的成釉器和來自外胚間葉的牙乳頭和牙囊共同構成, 包埋于上、下頜骨內。隨著頜骨的生長發育,牙體組織發生鈣化,逐漸穿破牙囊和牙齦而顯露于口腔。牙胚破齦而出的現象稱為出齦。從牙冠出齦至上、 下牙達到咬合接觸的全過程稱為萌出。牙萌出的時間是指出齦的時間。不論乳牙或恒牙,其萌出過程均存在一定的規律: 在一定的時間內,按照一定的順序,左右成對萌出;一般情況下,下頜牙的萌出較上頜同名牙略早;女性同名牙的萌出略早于男性。、乳牙的萌出乳牙胚從胚胎第2個月即發生,56個月開始鈣化,至出生時頜骨內20個乳牙胚均已形成。嬰兒于生后約6個月乳牙開始萌出,

31、至兩歲半左右全部萌出。一般情況下,乳牙的萌出順序為:乳中切牙(I)-乳側切牙(n)一第一乳磨牙(W)一乳尖牙一(出)第二乳磨牙(V)(圖 2-19)。在乳牙萌出期間,牙的萌出順序也可因牙及牙周組織的生長狀況、口周肌肉的作用 及全身內分泌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異常,但通常不會導致不良影響。圖2-19乳牙的萌出順序乳牙的萌出、鈣化及牙冠牙根發育完成時間參考表2-1、2。表2-1乳牙萌出平均年齡表(以月為單位)四川醫學院羅宗 責徐櫻華等1960-1961R.Robinson R Richard Anderson1960N.O.HOBNK1961Logan 及 Kronfeld 原作 McCall 及 Sc

32、hour 1940上頜牙I8.67.6686n13.513.48107m20.219.4162016w17.615.9121612V27.026.520 3020i10.89.4797.5n12.511.19109m19.719.5182218w17.615.8162014V27.128.0243224表2-2乳牙鈣化及牙冠牙根發育完成時間牙開始鈣化(胚胎發 育周)牙冠完成(月)萌出(月)牙根完成(年)上頜牙乳中切牙14(1316)1210(812)12乳側切牙16 (143-16;)2211(913)2乳尖牙17 (1518)919(1622)34第一 磨牙151 (14;17)616(男:

33、13 19, 女:1418)12第二乳磨牙119 (1619)21129(25 33)3下頜牙乳中切牙14(1316)2210(812)11一2乳側切牙16 (142) 3311(913)12乳尖牙17 (16)919(16 22)34第一 磨牙15 1 (14117) 2251216(1418)24第二乳磨牙18 (17193) 21027(男:23 31 , 女:2430)3(弓I 自 Nelson SJ,Ash MM.Wheelers Dental Anatomy,Physiology,and Occlusion.9th ed.,P36,2010)二、恒牙的萌出及乳包牙的更替乳牙胚形成后

34、,在其舌側或牙板的遠端相繼形成恒牙胚。第一恒磨牙牙胚形成于胚胎第4個月,是恒牙中最早發生的牙胚;恒切牙及尖牙的牙胚發生于胚胎第 56個月;前磨牙的 牙胚發生于胚胎第 10個月;第二恒磨牙牙胚在出生后1歲時形成,而第三恒磨牙牙胚形成于出生后45歲。嬰兒出生時第一磨牙牙胚開始鈣化,34個月切牙牙胚開始鈣化,1618個月第一前磨牙牙胚開始鈣化,20 24個月第二前磨牙牙胚開始鈣化,在5歲以前,尖牙牙胚及第二磨牙牙胚也開始鈣化(圖2-20)。圖2-20 乳恒牙更替及恒牙萌出兒童于6歲左右,在第二乳磨牙的遠中,第一恒磨牙開始萌出,通常稱其為六齡牙”此牙是口腔中最早出現的恒牙,不替換任何乳牙。 兩歲半左右

35、至67歲期間,兒童口腔中僅有乳牙存在,稱為乳牙期;約67歲至1213歲,恒牙逐漸替換乳牙,此段時期稱為替牙 期。1213歲以后,口腔中全部為恒牙, 稱為恒牙期。孚L、恒牙更替的關系如表 23。表2-3孚L、恒牙更替的關系乳牙 n 即 jv v恒牙 1234567s恒牙萌出順序也有一定的規律,上頜多為6一 1 一2一4一3一5一7或6一 1 一2一5一3一7 ;下頜多為 6一 1 一2一3一4一5一7 或6一 1 一2一4一3一5一7 。第三磨牙萌出較晚,約在 20歲 左右,故俗稱 智齒”。第三磨牙常因頜骨發育不足而出現萌出變異,可終生不萌出;或可因 為遺傳因素而造成第三磨牙先天缺失。恒牙萌出、

36、鈣化發育完成時間參考表2-4、5。表2-4恒牙萌出平均年齡(單位:年)性別姜元川Logan 及 Kronfeld 原 作McCall及Schour修改性別姜元川Logan 及Kronfeld 原作McCall 及Schour修改上頜牙下頜牙中切牙男 7.83女 7.827-8中切牙男 7.16女 6.946-7側切牙男 9.02女 8.568-9側切牙男 7.96女 7.687-8尖牙男 11.21女 10.4411-12尖牙男 10.92 女 9.979-10第,前磨牙男 10.51女 9.9710-11A前磨牙男 10.87女 10.3210-12第一前磨牙男 10.98女 10.6110

37、-12第一前磨牙男 11.02女 10.6211-12A磨牙男 7.58女 7.426-7A磨牙男 7.39女 7.226-7第二磨牙男 12.29女 11.9912-13第二磨牙男 11.94女 11.5511-13第三磨牙男 18.38女 18.7117-21第三磨牙男 18.73女 19.1417-21表2-5恒牙鈣化及牙冠牙根發育完成時間牙開始鈣化(出生 后)牙冠完成萌出牙根完成上頜牙中切牙34mo45yr7-8yr10yr側切牙10-12mo4-5yr8-9yr11yr尖牙45mo67yr1112yr1315yr第,前磨牙1113 yr 2456yr1011yr1213 yr第一前磨

38、牙2 2 yr 467yr10 12yr1214yrA磨牙出生時21 3yr267yr910yr第二磨牙2 3yr478yr1213yr1416yr第三磨牙79yr1216yr1721yr1825yr下頜牙中切牙34mo45yr67yr9yr側切牙34mo45yr78yr10yr尖牙45mo67yr910yr1214yr第,前磨牙1 2yr456yr1012yr1213yr第一前磨牙2 121yr4267yr1112 yr1314yrA磨牙出生時2 工 3yr267yr910yr第二磨牙2 工 3yr278yr1113 yr1415yr第三磨牙810yr1216yr1721yr1825yr(弓

39、I 自 Nelson SJ , Ash MM.Wheeler s Dental Anatomy,Physiology,and Occlusion.9th ed.,P36,2010):mo=M 二年第五節牙體解剖常用名詞和表面標志一、牙體解剖常用名詞(一)牙冠各面的名稱每個牙冠均有四個與牙體長軸大致平行的軸面和一個與牙體長軸基本垂直的面或切崎(圖2-21、22),各面名稱如下:.唇面(labial surface)或頰面(buccalsurface) 在前牙,牙冠靠近唇黏膜的一面稱為唇面; 在后牙,牙冠靠近頰黏膜的一面稱為頰面。.舌面(lingual surface)或腭面(palatalsur

40、face) 牙冠靠近舌側的一面均稱為舌面,上頜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側,故亦稱為腭面。.鄰面(proximal surface)同一牙弓內相鄰兩牙相互接觸的面,稱為鄰面。每個牙冠均 包括兩個鄰面,即一個近中面( mesial surface)和一個遠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離中線 較近的鄰面稱為近中面;牙冠離中線較遠的鄰面稱為遠中面。.面(occlusal surface)和切崎(incisalridge) 上、下頜后牙咬合時發生接觸的一面稱為 面。前牙無 面,其切端舌側有切咬功能的崎,稱為切崎。頰面歷離中艘的途中的朝向中線的近中回應用術語將牙弓分成左2-24)2-23梏面卜遠中

41、向尖和上頜兩中切牙和下頜兩中切牙之間 右對稱的兩部分。圖2-24牙體長軸頰面歷離中艘的途中的朝向中線的近中回應用術語將牙弓分成左2-24)2-23梏面卜遠中向尖和上頜兩中切牙和下頜兩中切牙之間 右對稱的兩部分。圖2-24牙體長軸1.中線(median line)是平分顱面部為左右兩等份的一條假想線,該線通過兩眼之間圖2-22牙冠各面的命名2.牙體長軸(long axis)是沿冠根方向通過牙體中心的一條假想線2-21 牙冠各面3.接觸區(contact area)牙與牙在鄰面互相接觸的區域稱接觸區或鄰接處(圖2-25)(引自皮昕主編口腔解剖生理學第 6版圖2-20).線角(line angle)

42、牙冠上兩個相鄰牙面相交處形成一線,在該線上所成的角稱線角(圖2-26、27)。如前牙的近中面與唇面的交角稱為近唇線角,后牙的遠中面與舌面的交角稱遠 舌線角。.點角(point angle)牙冠上三個相鄰牙面相交處形成一點,在該點上所成的角稱點角 (圖2-28、29)。前牙的遠中面、唇面與切崎所成的角稱遠唇切點角,磨牙的近中面、頰面 與面相交處稱為近頰 點角。近砰蛀他近舌線幽 近切線通近切線角- 解切線電證料理麗-送再雄地一舌切線保近砰蛀他近舌線幽 近切線通近切線角- 解切線電證料理麗-送再雄地一舌切線保圖2-26圖2-26切牙線角(引自皮昕主編口腔解剖生理學第6版圖2-22)圖2-27圖2-2

43、7磨牙線角(引自皮昕主編口腔解剖生理學第6版圖2-23)圖2-28切牙點角(引自皮昕主編口腔解剖生理學第圖2-28切牙點角(引自皮昕主編口腔解剖生理學第6版圖2-24)證iK蛤山角證iK蛤山角跡蛇船點即6版圖2-25)圖6版圖2-25).外形高點(height of contour)指牙冠各軸面上最突出的部分(圖 2-30)。.牙體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為了便于明確牙體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將牙軸面在一個方向分為三個等份來描述。圖2-30圖2-30牙冠各面的外形高點如在唇(頰)、舌向可將牙冠鄰面分為唇(頰)1/3、中1/3和舌1/3;在近遠中向可將牙冠分為近中1/3

44、、中1/3和遠中1/3;在垂直向可將牙冠可分為切()1/3、中1/3和頸1/3;牙根則可分為頸 1/3、中1/3和根尖1/3 (圖2-31、32)。圖2-31切牙牙體三等分圖2-31切牙牙體三等分圖2-32 磨牙牙體三等分、牙冠的表面標志(一)牙冠的突起部分.牙尖(dental cusp)牙冠表面近似錐體形的顯著隆起稱牙尖,常位于尖牙的切端、前磨牙和磨牙的面上(圖2-33)。.舌隆突(cingulum)前牙舌面近頸1/3處的半月形隆突起,稱舌隆突,是前牙的重要解剖特征之一(圖2-34)。3.結節(tubercle)牙冠上釉質過度鈣化而形成的小突起,可在 面或切牙切緣見到。切 牙初萌時切緣上所見

45、的結節又稱為切緣結節(mamelon),隨著牙的磨耗而逐漸消失 (圖2-35)。4.崎(ridge)牙冠表面細長形的釉質隆起,稱為崎。根據其位置、形狀和方向,崎可分 為切崎、邊緣崎、牙尖崎、三角崎、橫崎、斜崎、軸崎、頸崎。圖2-33 牙尖 圖2-34 舌隆突切崎(incisal ridge):為切牙切端舌側長條形的釉質隆起,具有切割功能(圖2-36)。圖2-35 切緣結節圖2-36 切崎、邊緣崎(2)邊緣崎(marginal ridge):為前牙舌面窩的近遠中邊緣及后牙面邊緣的長條形釉質隆起(圖 2-36)。(3)牙尖崎(cusp ridge):從牙尖頂端斜向近、遠中的崎,稱為牙尖崎。后牙頰尖

46、和舌尖的 近、遠中牙尖崎,分別組成頰邊緣崎和舌邊緣崎(圖2-37)。三角崎(triangular ridge):為從后牙牙尖頂端伸向面的細長形釉質隆起。三角崎由構成牙尖的近中和遠中兩斜面匯合而成(圖 2-38)。(5)斜崎(oblique ridge)(圖2-38):面兩牙尖三角崎斜形相連形成的崎稱為斜崎,是上頜磨牙面的重要解剖標志。(6)橫崎(transverse ridge):是相對牙尖的兩條三角蛇橫過面相連形成的崎,橫崎是下頜第一前磨牙面的重要特征(圖2-39)。圖2-37 牙尖崎圖2-38三角崎、斜崎 圖2-39 橫崎軸崎(axial ridge)(圖2-40):是軸面上從牙尖頂端伸向

47、牙頸的縱形隆起。尖牙唇面的 軸崎稱為唇軸崎;后牙頰面的軸崎稱為頰軸崎;尖牙及后牙舌面的軸崎稱為舌軸崎。(8)頸崎(cervical ridge)(圖2-40):牙冠的唇、頰面上,沿頸緣部位微突的釉質隆起,稱 為頸崎。(二)牙冠的凹陷部分.窩(fossa)是牙冠表面的不規則凹陷,略似一個四周環山的盆地,稱為窩。如前牙舌 面窩以及后牙 面窩(圖2-41)。圖2-40 軸崎和頸崎圖2-41 窩.溝(groove)是指牙冠各面上,介于牙尖和崎之間,或窩底部細長形的、似山間溪流的 凹陷部分(圖2-42)。圖2-42 圖2-42 發育溝、副溝、點隙圖(1)發育溝(developmental groove

48、):在牙生長發育時,兩生長葉相融合所形成的淺溝。(2)副溝(supplemental groove):發育溝以外的任何溝統稱為副溝,其形態不規則。(3)裂fissure):鈣化不全的溝稱為裂,是齦病的好發部位(圖 2-43)。.點隙(pit) 3條或3條以上發育溝的匯合處,或某些發育溝的末端所形成的點狀凹陷 稱為點隙(圖2-42)。此處釉質未完全連接,是齦的好發部位。(三)斜面斜面(inclined surface)為組成牙尖的各面(圖 2-44)。每個牙尖有四個斜面,兩斜面相 交成崎,四斜面相交則組成牙尖的頂。各斜面依其在牙尖的位置而命名,如前磨牙頰尖的斜面有頰尖頰側近中斜面、頰尖頰側遠中斜

49、面、頰尖舌側近中斜面和頰尖舌側遠中斜面。圖2-43 裂圖2-44圖2-43 裂圖2-44牙尖斜面(四)生長葉生長葉(lobe)為牙生長發育的鈣化中心,其融合處為發育溝。多數牙由 而成,少數牙由5個生長葉發育而成(圖 (四)生長葉生長葉(lobe)為牙生長發育的鈣化中心,其融合處為發育溝。多數牙由 而成,少數牙由5個生長葉發育而成(圖 2-45)。4個生長葉發育中席葉.日右上偏中切牙右上腆第-曲磨牙第六節恒牙外形人類恒牙共有32顆,上、下頜各16顆。左右成對的同名牙,其解剖形態相同,因此恒 牙共有16種不同形態。、切牙組切牙位于口腔前部,在中線兩側,呈弧形排列,形態相似,上、下、左、右共 8顆,

50、包 括上頜中切牙、上頜側切牙、下頜中切牙和下頜側切牙。切牙牙冠形態簡單,由唇面、舌面、 近中面和遠中面四個軸面及一個切崎組成,其中唇、舌面呈梯形,鄰面呈三角形,頸部厚, 切端薄,牙根為單根。其主要功能是切割食物。(一)上頜中切牙上頜中切牙(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是切牙中體積最大、近遠中徑最寬的牙,位于中線 兩側,左右中切牙近中面彼此相對。.牙冠(1)唇面(圖2-46):唇面較平坦,近似梯形,切頸徑大于近遠中徑, 近中緣和切緣較直, 遠中緣略突,頸緣呈弧形,切 1/3可見兩條縱形發育溝,頸1/3處略突出形成唇面的外形高點。切緣與近中緣相交形成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與遠

51、中緣相交形成的遠中切角略圓鈍,借此可區分左右。該牙初萌出時切緣可見三個切緣結節,隨著功能性磨耗而逐漸變成平直。牙冠唇面形態常可分為卵圓形、尖圓形、方圓形三種(圖2-47),其中卵圓形為牙冠唇面頸部和切端均較窄,約占72%;尖圓形為牙冠唇面頸部顯著縮小,約占 26%;方圓形為牙冠唇面頸部寬度略窄于切端,約占2%。牙冠唇面形態常與人的面型相協調。(2)舌面(圖2-48):(2)舌面(圖2-48):與唇面形態相似但體積略小。中央凹陷形成舌窩,四周為突起的崎,牙頸部有舌面隆突,近中有近中邊緣崎,遠中有遠中邊緣崎,切端有切崎。圖2-46右側上頜中切牙唇面圖2-47上頜中切牙唇面外形(3)鄰面(圖2-49

52、、50):近中面似三角形,頂為切端,底為頸緣,呈 V字形,稱為頸曲線,該曲線的底部至頸緣最低點連線的距離稱為頸曲度,近中接觸區在切1/3靠近切角。遠中面似近中面但稍短而圓突,遠中接觸區在切1/3距切角稍遠,近中頸曲度要大于遠中頸曲度。(4)切崎(圖2-51):唇側較平,形成切緣,舌側圓突形成切崎。上下切牙切崎接觸時,即能發揮切割功能。鄰面觀察,切崎位于牙體長軸的唇側。右側上頜中切牙近中面圖2-48 右側上頜中切牙舌面圖2-49圖右側上頜中切牙近中面圖2-48 右側上頜中切牙舌面圖2-49圖2-50右側上頜中切牙遠中面圖2-51右側上頜中切牙切端.牙根 為粗壯較直的單根,唇側寬于舌側,牙根頸部橫

53、切面為圓三角形,牙根向根尖 逐漸縮小,根尖較直或略偏遠中。根長稍大于冠長或冠根長度相等,亦有根長短于冠長者。(二)上頜側切牙2-52)。上頜側切牙的形態變異較多,常見為錐形上頜側切牙(maxillar lateral incisor)位于上頜中切牙的遠中,形態與上頜中切牙基本相似, 2-52)。上頜側切牙的形態變異較多,常見為錐形或先天缺失。與上頜中切牙的主要區別為:.牙冠(1)唇面:與上頜中切牙相似呈梯形,但牙冠較窄小、圓突,發育溝不如上頜中切牙明 顯,近中緣稍長,近中切角似銳角,遠中緣較短與切緣弧形相連,遠中切角呈圓弧形,因而 切緣明顯斜向遠中。(2)舌面:邊緣崎較上頜中切牙明顯,舌窩深而

54、窄,偶有溝越過舌隆突的遠中,延伸至 根頸部成為裂溝,成為齦病的好發部位。切端2/3。近中緣與遠中緣對稱,近中切切端2/3。近中緣與遠中緣對稱,近中切舌隆突較小。(3)鄰面:略呈三角形,近遠中接觸區均在切 1/3,距切角的距離較中切牙稍遠,其中近 中接觸區距切角近,遠中接觸區距切角稍遠。(4)切崎:向遠中舌側的傾斜度較上頜中切牙大,似與遠中面連續。.牙根 亦為單根,根長大于冠長,較上頜中切牙牙根細且稍長,頸橫切面為卵圓形。(三)下頜中切牙下頜中切牙(mandibular central incisor)是全口恒牙中體積最小的牙,形態較為對稱,其 形態特點如下(圖.牙冠下頜中切牙牙冠寬度約為上頜中

55、切牙寬度的(1)唇面:光滑平坦似梯形,切頸徑明顯大于近遠中徑, 角與遠中切角約相等,切緣平直,離體后很難區分左右。(2)舌面:舌面窩較淺,切崎和近、遠中邊緣崎不明顯,(3)鄰面:似三角形,近遠中接觸區均在切1/3靠近切角。(4)切崎:鄰面觀察,切崎位于牙體長軸上或略偏舌側。.牙根 窄而扁的單根,較直,根中 1/3橫切面呈葫蘆形。其根的遠中面上的長形凹陷 較近中面略深,可作為鑒別左右的參考。(四)下頜側切牙下頜側切牙(mandibular lateral incisor)與下頜中切牙相似(圖 2-54),但體積較下頜中切 牙大,有下列特點:.下頜側切牙的牙冠比下頜中切牙稍寬。.切緣略向遠中傾斜,

56、近中緣直,遠中緣稍突,遠中切角較近中切角圓鈍。.舌面與下頜中切牙相似。.鄰面似三角形,近中接觸區位于切1/3近切角處;遠中接觸區在切1/3距切角稍遠處。.牙根為扁圓形單根,較下頜中切牙稍長,根尖略偏遠中。圖2-54右側下頜側切牙(五)上頜切牙與下頜切牙的區別.上頜切牙牙冠寬大,發育溝明顯;下頜切牙牙冠窄小,唇面光滑,發育溝不明顯。.上頜切牙的舌窩較深,舌面邊緣峭明顯;下頜切牙的舌窩較窄淺,舌面邊緣崎不明顯。.鄰面觀察,上頜切牙的切崎位于牙體長軸的唇側;下頜切牙的切崎靠近牙體長軸或略 偏舌側。.上頜切牙牙根直而粗壯,下頜切牙牙根扁而窄,近遠中面凹陷成溝狀,牙根中部橫切 面似葫蘆形。(六)切牙外形

57、的應用解剖.上頜中切牙位于牙弓前部,易因外傷而折斷或脫落,缺損后對發音和面容美觀有直接 影響。修復治療時人工牙形態、色澤應與面型及鄰牙相協調。.切牙的鄰面接觸區及上頜側切牙的舌窩頂端,因自潔作用差,常為齦的好發部位;而 下頜切牙舌側接近下頜下腺管開口處,發生齦壞機會少,但舌側頸部通常有牙結石沉積。.上頜中切牙之間偶有額外牙,應及時拔除,以免造成牙列擁擠及咬合關系紊亂;上頜 側切牙常發生變異如錐形側切牙,也偶有上頜側切牙先天缺失者。.上頜中切牙牙根直且圓,牙拔除時可使用旋轉力;上頜側切牙牙根可有彎曲,牙拔除 時應仔細;下頜切牙的牙根扁而窄長,牙拔除時不宜使用旋轉力。二、尖牙組尖牙位于側切牙遠中,

58、上、下、左、右共4顆,包括上頜尖牙和下頜尖牙。牙冠較厚,由唇面、舌面、近中面和遠中面四個軸面及一長大的牙尖組成,其中唇、舌面呈五邊形,鄰 面呈三角形,頸部厚,切端有一牙尖,牙根為單根。其功能為穿刺和撕裂食物。(一)上頜尖牙上頜尖牙(maxillary canine)是全口牙中牙體和牙根最長的牙。1.牙冠(1)唇面(圖2-55):似圓五邊形,五條邊分別為頸緣、近中緣、近中斜緣、遠中斜緣和 遠中緣。頸緣呈弧形,近中緣長,近中斜緣短,遠中斜緣長,遠中緣短。其中近中斜緣與近 中緣相連形成近中切角;遠中斜緣與遠中緣相連形成遠中切角。尖牙初萌出時,近、遠中斜緣在牙尖頂端相交成的角約為90。唇面中部由牙尖頂

59、伸至頸1/3的突起形成唇軸崎,唇軸崎兩側各有一條發育溝,該崎將唇面分為近中唇斜面和遠中唇斜面。唇面的外形高點在中1/3與頸1/3交界處的唇軸崎上。(2)舌面(圖2-56):與唇面外形相似,但略小。近中邊緣崎較遠中邊緣崎長而直,近中 牙尖崎短,遠中牙尖崎長,舌面隆突顯著。由牙尖伸向舌隆突有一縱崎稱為舌軸崎,舌窩被 舌軸崎分成較小的近中舌窩和較大的遠中舌窩。牙根田中除牙板近中域頸費近中緣 屬軸崎 近中切佗 近解斜咕I近中斜綠近中掾也內斜而 起中科螺圖2-56 右側上頜尖牙舌面牙根田中除牙板近中域頸費近中緣 屬軸崎 近中切佗 近解斜咕I近中斜綠近中掾也內斜而 起中科螺圖2-56 右側上頜尖牙舌面圖2

60、-55右側上頜尖牙唇面(3)鄰面(圖2-57、58):似三角形,較切牙鄰面突出。遠中面比近中面更突且短小。近 中接觸區距近中切角較近,遠中接觸區則距遠中切角稍遠。圖2-57 圖2-57 右側上頜尖牙近中面圖2-58 右側上頜尖牙遠中面(4)牙尖(圖2-59):牙尖由四條崎和四個斜面組成。四條崎為近中牙尖崎、 遠中牙尖崎、唇軸崎、舌軸崎,其中遠中牙尖崎大于近中牙尖崎,牙尖頂偏近中。四斜面為近中唇斜面、 遠中唇斜面、近中舌斜面和遠中舌斜面。遠屜斜面近中牙尖幡近中牙尖靖遠中舌戀近中方常虹中功等崎近中邊除崎牙尖舌軸蠟圖2-59右側上頜尖牙牙尖2.牙根 為直且粗壯的單根,唇舌徑大于近遠中徑,根頸橫切面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