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前沿進展第四章抗原提呈細胞和抗原提呈_第1頁
免疫學前沿進展第四章抗原提呈細胞和抗原提呈_第2頁
免疫學前沿進展第四章抗原提呈細胞和抗原提呈_第3頁
免疫學前沿進展第四章抗原提呈細胞和抗原提呈_第4頁
免疫學前沿進展第四章抗原提呈細胞和抗原提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免疫學前沿進展第四章抗原提呈細胞與抗原提呈第1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主要內容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樹突狀細胞 第三節、巨噬細胞 第四節、抗原提呈第2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 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是指能攝取、加工處理抗原,并將抗原提呈給T淋巴細胞的一類免疫細胞,在機體免疫應答中發揮重要作用。 專職APC 抗原提呈能力強, 樹突狀細胞(DC)、巨噬細胞(M)和B細胞等。 非專職性APC 抗原提呈能力弱, 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上皮細胞等。第一節 概述 分 類第3頁,共31頁,20

2、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第4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第二節 樹突狀細胞(一)DC的來源、分布與表面標志(二)DC的分化、發育與遷移(三)DC的生物學功能 第5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1. 來 源GM-CSFTNF-aIL-4(一)第6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2. DC的分類 按照譜系來源分類*髓樣樹突狀細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 MDC)*淋巴樣樹突狀細胞(lymphoid-derived dendritic cell, LDC) (一)第7頁,共31頁,20

3、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2)按照組織分布分類*淋巴樣組織中的DC 并指狀DC (interdigitating cell,IDC): 外周淋巴組織 胸腺依賴區 濾泡樣DC (follicular DC,FDC):淋巴濾泡生發中心 胸腺DC (thymic DC,TDC ) :胸腺髓質*非淋巴樣組織中的DC 郎罕細胞(Langerhans cell): 表皮和上皮 間質性DC (interstitial DC): 心肺腎肝胃間質*體液中的DC 隱蔽DC (veiled cell):輸入淋巴液 血液DC (peripheral blood DC):外周血(一)第8頁,共31頁,20

4、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3. DC的表面標志 DC尚未發現特征性的表面標志。對DC的鑒定除了在細胞形態上加以區別外,常用細胞表面標志組合等進行鑒別。 常見的DC表面標志有MHC-I、MHC-、CD1a、CD11c、ICAM-1、CD58 、CD40、CD44、CD83、CD80、CD86、整合素(1、2)、DC-SIGN、FcR、C3bR及各種趨化因子受體等。DC的表面標志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并隨細胞分化發育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其詳細的分化發育調控機制還鮮為人知。(一)第9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二) 樹突狀細胞的分化、發育與遷移第10頁,共31頁,

5、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骨髓DC前體血流非淋巴組織分化非成熟DC定居上皮組織、胃腸道、生殖道和泌尿管道、氣道以及實質臟器的間質具有很強的攝取、處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但提呈抗原能力弱細胞因子和抗原刺激下DC細胞成熟并遷移進入局部淋巴結攝取、處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變弱,但提呈抗原能力逐漸增強第11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外周未成熟DC從皮膚、各種臟器及血液等處捕獲抗原后移行到淋巴結或脾臟等次級淋巴器官的過程,伴隨著DC的成熟,表面標志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其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抗原的種類、各種細胞因子、與其它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等,形成復雜的調控機制

6、。 (二)第12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DC的成熟(二)第13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 未成熟DC 成熟DC主要功能 抗原捕獲、加工處理 提呈抗原Fc受體和甘露糖受體的表達 + 存在部位 非淋巴組織器官 外周淋巴組織胞漿內MHC數量 多 少表面MHC-類分子的數量 106 7106表面MHC-類分子的半衰期 10hr 100hr共刺激分子(B7等)的表達 或低表達 +黏附分子(LFA-3,ICAM-1等)的表達 或低表達 +活化初始T細胞的能力 無 強未成熟DC與成熟DC的比較(二)第14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

7、46分,星期四影響DC成熟的因素 1、抗原的刺激:抗原的刺激是DC成熟的早期事件, 簡言之,凡能被DC捕獲并內化的抗原均能激活DC 并導致其成熟。 2、細胞因子:影響DC成熟的細胞因子種類較多,包括 GM-CSF、IL-4、TNF-、TGF-、IL-10等 。 目前得到公認的是GM-CSF為DC成熟所必需的細胞 因子,但單獨使用GM-CSF并不能誘導DC完全成熟, 只有聯合運用IL-4、TNF-或IFN-等細胞因子,才 能得到具有典型形態、表型及功能的DC。 (二)第15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三)DC的生物學特性和功能1、提呈抗原及活化T細胞 皮膚中的郎罕細

8、胞在攝取抗原后通過淋巴循環進入淋巴結,并逐漸成熟,高表達MHC-類分子及共刺激分子,活化初始T細胞。 第16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2、參與T細胞分化成熟3、參與細胞發育、分化及激活4、分泌細胞因子,免疫調節作用 人DC:IL-1、IL-1、IL-8、INF-、TNF-和GM-CSF等; 小鼠DC:可分泌IL-6和IL-12等。 DC還可分泌多種趨化因子,介導其他免疫細胞的趨化作用。5、誘導免疫耐受: 未成熟DC可誘導外周免疫耐受;不表達共刺激分子,不能激活T細胞,誘 導細胞失能,引起自身耐受;等(三)第17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

9、四第三節 巨噬細胞(一)M的概述(二)M的生物學功能 第18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一)M的概述巨噬細胞的定義: 巨噬細胞(英語:Macrophages,縮寫為m)源自單核細胞,而單核細胞又來源于骨髓中的前體細胞。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皆為吞噬細胞,在脊椎動物體內參與非特異性防衛(先天性免疫)和特異性防衛(細胞免疫)。巨噬細胞的主要功能: 大量表達MHCI類分子、MHCII類分子和CD80、CD86、CD40等共刺激分子,能在細胞內加工處理外源性抗原,形成抗原肽-MHCII類分子復合物表達在細胞表面,并提呈給T細胞。第19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

10、46分,星期四巨噬細胞表面標志:1. MHCI/類分子2.FcR和CR1/3/43.趨化因子受體4.其他受體 粘附分子(LFA-1,ICAM-1) 共刺激分子(B7,CD40) LPS受體(CD14)、 CKR等第20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 (二)巨噬細胞的生物學功能1. 吞噬作用2. 處理及提呈抗原: 啟動特異性免疫應答3. 分泌細胞因子,參與免疫調節4. 其他:參與炎癥,止血,組織修復等。第21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第四節 抗原提呈 (antigen presentation) 一. 抗原提呈概述二.抗原提呈的途徑第22頁

11、,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 抗原提呈細胞將抗原加工處理、降解為抗原肽片段并與胞內MHC分子結合的過程稱為抗原加工或處理.抗原肽片段與MHC分子結合形成復合物,并轉運至APC表面供TCR識別的過程,稱為抗原提呈。提呈抗原的來源:*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APC吞噬或呑飲,如,細菌和某些可溶性蛋白。通過溶酶體途徑,由MHC類分子提呈給CD4+T細胞。* 內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細胞內合成的抗原,通過胞質溶膠途徑,由MHC類分子提呈給CD8+T細胞。提呈抗原的定義:一.抗原提呈概述第23頁,共31頁,2022年,5月

12、20日,9點46分,星期四二. 抗原提呈的途徑:(1) 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 / MHC-II類分子途徑(2) 內源性抗原加工提呈 / MHC類分子途徑(3) 交叉提呈 (4) CD1分子提呈途徑 (5) MR1途徑提呈抗原第24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 外源性抗原被APC攝取、加工、處理為抗原肽,與MHC-II類分子形成抗原肽-MHC-II類分子復合物,表達于APC表面,供CD4+T細胞識別的過程。.MHC-II類分子途徑第25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第26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2).MHC類分

13、子途徑 內源性抗原被胞質溶膠中蛋白酶體降解為小分子抗原肽后,與 MHC-I類分子結合,形成抗原肽/ MHC-I類分子復合物,供CD8+T細胞識別的過程。 如病毒抗原、腫瘤抗原、組織抗原等主要經此途徑提呈。第27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第28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MHC-類途徑MHC-類途徑抗原來源 外源性抗原 內源性抗原 降解抗原酶結構 蛋白酶體 溶酶體 抗原與MHC分子 內質網 溶酶體及內體 結合部位 參與的MHC分子 MHC-類分子 MHC-類分子 提呈對象 CD8T細胞 CD4T細胞 MHC-類及MHC-類途徑的比較第29頁,共31頁,2022年,5月20日,9點46分,星期四(3). CD1分子提呈途徑 1. CD1特征:非MHC編碼產物,與MHCI類分子有30%同源性分五型:CD1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