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化排斥視角下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路徑分析摘要:近些年,文化融合作為社會融合的維度之一,在促進流動兒童社會融合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流動兒童的文化融合教育問題也因此得到了廣泛關注。本文將以文化排斥視角為依托對流動兒童融合教育的路徑做相關探討和分析。關鍵詞:文化排斥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流動兒童是指那些隨父母移居城市上學的進城務工就業的農民工的子女,年齡主要在6 15 歲,它與父母進城務工就業而將子女留在家鄉的“留守兒童”相對應。 1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進城務工人員數量的急劇增長,流動兒童的文化融合教育問題也逐漸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1.文化排斥與文化融合作為社會排斥的一
2、個重要維度,文化排斥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失去根據社會認可的和占主導的行為、生活發展方向和價值觀模式而生活的可能性。二是當少數人因堅持自身的文化權利而被隔離于主流社會時,同樣可以說是遭受了歧視或者排斥。 2 對流動兒童而言,他們所遭受的在文化方面的排斥一方面表現為城市主流文化對流動兒童的排斥,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流動兒童自身對城市主流文化的排斥。與文化排斥相對應,文化融合指外部文化和內部具有的不同特質的文化通過相互接觸、交流進而相互吸收、滲透,融為一體的過程,一般包括接觸、撞擊和整合的環節。 3 在近幾年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研究中,文化融合的作用被普遍強調。由于流動兒童正處于學習、吸收文化的成長階段,他們
3、的文化融合過程更集中于接觸和吸收的過程,所以融合教育是實現這一過程最有效的方式。2.流動兒童文化排斥的主要表現2.1 城市主流文化對流動兒童的排斥城市主流文化對流動兒童的排斥一方面表現城市居民對流動兒童的文化排斥。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形成了城市與農村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這使得一些城市居民往往以自己的文化標準來評價農民工群體,給他們貼上“素質低” 、“臟亂差”的標簽,在潛意識上自然對農民工群體及其子女產生排斥感。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歧視和偏見也不可避免地蔓延到校園中,部分城市兒童和公辦學校教師同樣對流動兒童存在文化排斥。一些城市的孩子對于常??床黄疬M入公辦學校讀書的流動兒童,對他們持
4、冷漠的態度,拒絕和他們一起玩游戲、交朋友。一些學校教師因家庭背景而對學生另眼相看的做法更是對流動兒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傷害。2.2 流動兒童自身對城市文化的排斥默頓認為,相對剝奪感雖然是主觀心理感受,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和過程所引發的。4 由于流動兒童在生活條件、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環境等方面與城市同齡群體相比都有比較大的差距,他們往往更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一方面,家庭生活條件的簡陋、父母社會地位的卑微,地方方言的溝通障礙會成為流動兒童融入城市文化的障礙。另一方面,校園生活中與老師和同學的社會關系摩擦,在加劇這種相對剝奪感的同時也造成流動兒童對城市文化的心理抵觸,這種抵觸心理不僅會使流動兒童喪失學
5、習興趣和動力而且會使流動兒童主動排斥融入城市文化。3.流動兒童的文化融合教育的基本內容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是指通過各種教育途徑和教育活動以促使流動兒童與流入地文化相適應、相融合的教育。文化融合教育的實施能使城市本地兒童和外來兒童在交往中相互了解和接納,并最終實現他們之間的文化融合;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城市文化,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有效地緩解城鄉矛盾,從而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筆者認為,為了促進流動兒童盡快融入城市文化,流動兒童的文化融合教育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3.1 語言教育語言是文化認同和融合的重要內容,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融入城市的重要載體,而會講城市方言成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融入城市的一個判斷標
6、準。語言融合包括不同語言(或方言)的轉用、融合和不同語言的混合等方面。因此,在流動兒童的文化融合教育應以開設課程或成立語言交流小組的方式,幫助流動兒童盡快掌握當地的語言。3.2 風俗習慣教育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所擁有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人們世世代代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流動兒童對當地風俗習慣和行為規范的熟悉有助于降低他們初到城市的恐慌感,也容易獲得城市人員對他們的接納和肯定,有助于他們的社會融合。具體來說,通過該領域的融合教育應讓流動兒童了解:城市慶祝重要節日的方式、城市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守則、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禮儀和城市人們的服飾與休閑方式等。3.3 社區歷史與社區設
7、施教育社區是融合教育的重要場所,是流動兒童認識和體驗城市的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的空間和場域,反映著他們文化融入的狀態。因此,流動兒童的文化教育中應讓流動兒童對所居住社區的歷史以及可以利用的公共設施資源有較為詳細的了解,融入了社區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城市。4.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的方式4.1 依托課程培訓,做好流動兒童融入城市文化的準備筆者建議可以在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體系中開設一系列服務學習類課程,設置專門教師崗位負責該課程的規劃與講授。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課程的基本內容可以包括通識培訓、技能培訓和個人素質拓展培訓等。其中,流動兒童文化融合的通識教育主要包括城市歷史、重要建筑、社會基本守則
8、等方面的介紹,內容應較為淺顯,易于教授和學習;技能培訓主要是流動兒童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希望深入了解的領域或亟待提升的某方面技能進行的培訓,該課程注重學生具體技能的培養,通常包括語言和禮儀培訓等;素質拓展培訓主要是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對流動兒童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 社會資源的運用能力、 解決和管理沖突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認識等方面的指導和訓練??傊n程化、系統化的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不僅保證了教育本身的穩定性和生命力,而且有助于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長效機制的建設。4.2 依托社區服務,構建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的體驗式學習模式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的培訓機制應重視體驗式學習模式的構建,除了課
9、堂知識學習外,服務的提供與體驗應成為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的核心。不僅如此, “適應真實的社區需要”是服務學習的又一個顯著特征。滿足真實的社區需要不僅能為服務學習創造好的環境,其本身也是尋找學習意義的過程。只有當學生幫助滿足真實的社區需要或幫助解決對社區重要的問題的時候,服務學習才是有效的。因此,筆者認為在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培訓機制建設中,學校不僅應促進流動兒童對社區文化和實施的了解,更應該促進社區居民對流動兒童的認同和肯定。為此,學校應重視社區服務實踐基地建設,通過帶領流動兒童為社區提供志愿服務建立與社區的伙伴關系, 致力于高校、 學生和社區的三方共贏。 4.3 重視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的評
10、估與反思評估和反思是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過程中十分重要和關鍵的階段,沒有定期的總結與反思,前期服務經驗以及新服務方式運用效果就無法呈現,更無法為后續活動提供支持和新經驗。因此,筆者認為在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教育機制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服務過程中的評估和反思。在反思內容上,流動兒童文化融合服務學習中流動兒童的反思包括“我在服務中學習到哪些文化知識?” 、“它們令我有哪些改變?” 、“我是怎樣在服務中運用所學知識的” 、“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如何運用這些文化知識?”等內容。反思形式既可以是個人的反思,也可以是整個小組的反思。通過反思,流動兒童可以在服務中對城市有更為深入的認識,不僅會很快適應城市的生活而且有助于他們將自己的個人發展規劃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參考文獻:賴寒流動兒童面臨的社會威脅探討 J 法制與社會.2010( 5):160馮幫流動兒童教育公平問題:基于社會排斥的分析視角 J 江西教育科研 2007( 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良性位置性眩暈癥護理
- 護理工作中的溝通與技巧
- 商品車運輸合同違約處理流程
- 機場系統運營工作流程
- 陜西、山西省天一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中畢業班階段性測試(七)語文試題及答案
- 個人入股分紅合作合同協議范本2模板標準
- 25年公司主要負責人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答案(網校專用)
- 25年公司安全管理人員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答案(有一套)
- 競爭態勢下的產業升級-全面剖析
- 基于深度學習的填充模型-全面剖析
- 汽輪機上缸吊出及翻缸風險分析及管控措施
- 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填寫樣表
- 級配碎石旁站監理記錄表.模板
- 管道機器人畢業設計正文
- 國電南自PSL 641U線路保護測控裝置技術說明書V1.1
- 2022年國網輸變電工程質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術措施[1]
- 出口退運貨物追溯調查情況說明表
- 皮秒激光培訓講解PPT課件
- 49.5MW風電場變電所電氣部分設計
- 加工貿易業務批準證
- 翻書效果PPT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