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校本課程《古詩誦讀》課件_第1頁
小學三年校本課程《古詩誦讀》課件_第2頁
小學三年校本課程《古詩誦讀》課件_第3頁
小學三年校本課程《古詩誦讀》課件_第4頁
小學三年校本課程《古詩誦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學校本課程三年級小學校本課程三年級古詩誦讀校本課程 以古詩誦讀為模式 以語文課堂審美化為目的 開發誦古詩感受美的校本課程 我們祖國歷史悠久,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弘揚民族文化,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是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禮之邦的子民們不但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史,也為后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不朽詩作。由于其獨特的教化作用,詩歌歷來受到統治者們的高度重視。“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孔子的話可以說很有代表性。在他看來,學詩是提高政治才干,處理外交事務,學習文化知識,培養美好品德的重要手段

2、。 古詩都很美,美在形式,美在韻律,美在語言,美在意境。優秀的古詩是進行文化熏陶的好教材,那些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古詩作品,其語言美、藝術美、愛國精神、浪漫情懷以及詩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發散出的無窮的魅力,更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審美教育素材,而小學階段是人成長的關鍵期,在小學階段加強古詩誦讀,是學生品德形成和智力發展的有效載體。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學習古詩對于全面提高其人文素質、審美能力,改進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古詩更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審美教育教材,因而,我們開發以古詩誦讀為有效載體,以審美教育為實驗目標的校本課程。從審美的角度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并教給他們一些

3、鑒賞古詩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使之在古詩誦讀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古詩誦讀校本課程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烏衣巷(唐)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注釋1. 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六朝時代都城正南門(朱雀門)外的大橋,是當時的交通要道。2. 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這首詩是金陵五題的第二首,寫烏衣巷的今昔變化。 3. 尋常:平常、普通。簡析詩歌開頭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就居住在這里。“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見當年這里車水馬龍熱鬧

4、繁華的盛況。但而今橋邊卻只有“野草花”。一個“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敗荒涼。而“烏衣巷”又處在夕陽斜照之中。“夕陽”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三、四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種候鳥,春來秋去。從前燕子飛來,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舊世族的樓臺亭閣蕩然無存,這里住著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詩人在第三句開頭特地用“舊時”兩字加以強調,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證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尋常”兩字,強調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巨變。晉代豪門世族的覆滅,暗示當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這首詩通

5、篇寫景,不加一字議論。詩人從側面落筆,采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加以表現。語言含蓄,耐人尋味。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烏衣巷古詩誦讀校本課程2、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注釋1. 離離:繁盛的樣子。2. 原:原野。3. 榮:繁盛。4. 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遠芳:牽連一片的草。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綠色連接著荒城。 簡析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

6、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古詩誦讀校本課程2、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誦讀校本課程3、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注釋1

7、. 泊:停船靠岸。2.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3.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4. 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5. 數重:幾層。6. 綠:吹綠了。7. 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簡析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

8、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作者簡介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 鄧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橫。古詩誦讀校本課程3、泊船瓜洲古詩誦讀校本課程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宋)蘇軾

9、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作者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詩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三蘇”。他的詩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著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注詞釋義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又名“看經樓”。五代時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邊昭慶寺前。醉書:喝醉酒時所寫。翻墨:指黑云籠罩,翻滾如墨。遮:遮蔽,遮蓋。白雨:雨很大,看過去白花花的。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濺起的雨滴像亂蹦亂跳的珠子。卷地:大風翻卷著從地上吹來。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

10、片。古詩今譯 烏云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卷地而來一陣大風忽然間把雨吹散,風雨后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古詩誦讀校本課程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古詩誦讀校本課程5、金縷衣(唐)杜秋娘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詞語解釋】金縷衣:指華麗貴重的衣服。堪:可以。直須:只該,就應該。解說勸你不要去愛惜貴重華麗的衣服,而必須珍惜青春少年時光。有花可以摘取的時候,就要去折花枝,不要等到落花的時候再去折空枝。這首詩勸戒人們特別是年輕人,不要虛度光陰,不要等青春逝去時再去抓緊時間,那樣就會后悔不及的。【詩文賞析】上聯用賦,下

11、聯用喻,反復詠嘆珍惜時光的主題。千金散去還復來,金錢可以再得,然而青春卻一去不返。全詩結構簡單,節奏迂回徐緩,瑯瑯上口。古詩誦讀校本課程5、金縷衣古詩誦讀校本課程6、金陵圖(唐)韋莊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注釋金陵圖:金陵的圖景。金陵即今江蘇南京市。霏霏:雨很細密的樣子。江草齊:江邊的草長得很齊整。六朝:歷史上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都建都金陵,合稱六朝。鳥空啼:是說六朝已像夢境一般一般過去了,現在只有鳥兒空自叫。臺城:一名苑城,古代健康宮舊址,在南京玄武湖畔,宋、齊、梁、陳四朝的皇宮所在地。煙:指柳樹綠茵茵的,像清淡的煙霧一樣。籠:籠罩。說明這首詩

12、以凄婉的筆調,抒發其吊古傷今的情懷。詩人用霏霏的江雨,凄迷的煙柳和寂寞的啼鳥造成凄涼的氣氛,使灰暗的色調和感傷的情緒互為表里,構成一種極為凄清的意境,流露出詩人內心對于唐室衰微的極度悲嘆。韋莊(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其詩多為懷古、傷時、旅愁之作,基調感傷低沉。尤長于七絕,風格清麗自然。所作秦婦吟對黃巢起義前后的顯示有一定的反映,為唐代最長的詩歌之一。古詩誦讀校本課程6、金陵圖古詩誦讀校本課程7、夜雨寄北(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注釋1、巴山:即大巴山,這里指四川。2、剪燭:剪去蠟燭燃燒時所結的燭花。解說您問我幾時回來,我自己也不

13、知道。此刻正是秋夜,四川這里的雨下得好大,池塘的水都漲滿了。什么時候我回到家里,和您一起坐在西窗下,一邊剪燭花,一邊告訴您我今夜對您的思念之情。這首詩言淺而意深,語短而情深,令人回味無窮。簡 析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抒情小詩。開頭一句寫離情 。在一個秋雨連綿的夜晚,滯留在巴蜀的詩人思念著北地的愛妻。句中包含著一問一答,表現了詩人的鄉思之情 。第二句寫處境與感受 夜雨池漲,烘托了秋思。景中透情,委婉 清新。句中以“巴山”指明地點,以“夜”、“秋”點明時間,以“雨”指出環境。池水漲滿,當是詩人在室內的合理想象。 三、四句寫未來的歡聚。這兩句緊扣“夜雨”,將筆鋒一宕,另辟新境,懷念轉而寫希望。這又是翻

14、進一層的寫法。描繪詩人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和設想, 就把眷念親人的內心活動,表現得更加深切,使全詩的格調明快爽朗,具有 一定的積極意義。“共剪燭”,形象地表明夫妻二人久別重逢的歡快心情。“巴山夜雨”,是夫妻倆秉燭長談的話題,追溯往事,回味無窮。全詩語淺 情深,真切動人,平易流暢而又委曲深細 。 古詩誦讀校本課程7、夜雨寄北古詩誦讀校本課程8、過故人莊(唐)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文解釋】 老友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邀我到他的田舍作客。幽美的村莊,四周綠樹環抱,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推開窗子,面對著打谷場和菜圃,共飲美

15、酒,閑談農務。告別時就又盼望著快到重陽佳節,那時我還要來品嘗美酒,觀賞菊花。【詞語解釋】雞黍:殺雞煮黃米飯,農家待客豐盛的飯菜。郭:外城墻。過:探望。具:置辦。軒:窗戶。圃:菜園。話桑麻:談莊稼事。就:靠近。【詩文賞析】青山綠樹、雞黍桑麻,好一派田園風光;場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間仙境,在這里,俗世名利、榮辱得失全如過眼煙云,飄然腦后。老友相聚,待以雞黍之飯,普通簡單的事情卻被詩意地表現了出來,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間。古詩誦讀校本課程8、過故人莊古詩誦讀校本課程9、示兒(南宋)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注釋1. 示兒:給兒子們看。2.

16、但:只。3. 九州同:祖國統一。4. 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區。5. 家祭:對祖先的祭祀。6. 乃翁:你的父親。簡析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

17、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古詩誦讀校本課程9、示兒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0、暮江吟(唐)

18、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注釋瑟瑟:碧色。憐:愛。真珠:即珍珠。解說一道斜陽照在江面上,江水分成兩色: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紅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美好,露水像晶瑩的珍珠,而新月像一張彎弓。這首詩描寫了紅日西沉到新月出升時的景色,比喻新穎,意境優美。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0、暮江吟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1、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解說不知從誰家悄然飄來了吹笛聲,笛聲隨著春風傳遍了洛陽城。在這夜晚,聽到這一陣陣傾訴離別之情的折楊柳曲,誰能不勾起懷念故鄉之情喲!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這正是人們喜愛這首

19、詩的道理。 【注釋】 玉笛:玉制或鑲玉的笛子,極喻笛之精美。 洛城:即今之河南洛陽城,唐時曾為東都。 折柳:折揚柳曲,大多歌唱離別之情。古人有折柳贈別習俗(“柳”與“留”諧音),故聞此曲產生使人離別之思。 故園情:懷念故鄉的感情。 【導讀】開元二十年春天,李白寓居洛陽。此時的李白離開家鄉已經五年了,在這段時間里,李白到處拜謁,無奈“十謁朱門九不開”。仕途上的失意更加令詩人無比惆悵,對故鄉的思念悄然襲上心頭。在一個春意惱人的夜晚,李白居于逆旅之中,展轉難眠,忽聞,一陣悠揚的笛聲飛進窗欞,仔細一聽,原來是思鄉懷舊的折楊柳曲,它伴著陣陣春風,散入到洛陽城的每一個角落。首二句中的“暗飛”、“散入”、“

20、滿”幾個詞,極寫聲音流散之速、波及之廣。詩人把無形的聲音寫得可觸、可視、具體感人了。 后兩句由景入情,更見蕩氣回腸。第三句點明聞笛的時間和所吹曲子的內容。洛陽古稱東都,宦游在外、仕途失意的人多云集于此,所以詩人推己及人,產生聯想,在第四句中用“何人不起故園情”寫出此夜不僅是李白,每一個遠離故鄉的游子都會聞笛思鄉,鉤起萬千鄉愁緒。 全詩起落有致、承轉自然,有天衣無縫之妙。 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1、春夜洛城聞笛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2、從軍行(唐)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注釋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

21、這里選入第四首。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3. 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4. 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制成的盔甲。5.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今譯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云,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作者簡介王昌齡(699-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22、人,一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2、從軍行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3、古朗月行(節選)(唐)李 白小 時 不 識 月,呼 作 白 玉 盤。又 疑 瑤 臺 鏡,飛 在 青 云 端。注釋 朗月行:為樂府古題。呼:稱呼。疑:懷疑。瑤臺: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今譯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盤。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云彩中間。解說古朗月行是樂府古題,這里只節選了詩的前四句。詩人用浪漫主義手法,借助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表現出兒童時期對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認識。詩人以“白玉盤”和“瑤臺

23、鏡”作比,不僅描繪出月亮的形狀,更寫出了月光的皎潔可愛,在新穎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嘆的稚氣。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兒童的天真生動地表現了出來。這四句詩,恰似一首完美的絕句,語言質樸,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3、古朗月行(節選)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4、蜂(唐)羅隱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白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解說無論在平地上,還是高山上,哪里有盛開的鮮花,蜜蜂就往那里飛去。蜜蜂啊,你采盡白花釀成蜜,是為誰付出了辛勞,又讓誰獲得了甘甜?這首詩通過蜜蜂形象的描寫,歌頌了不辭辛勞為他人釀造幸福生活的勞動者,并諷刺了那些不勞而獲的人。【作者介紹】羅隱(833

24、909),唐著名文學家。本名橫,字昭諫,自號江東生,新城(今浙江富陽縣)人,一作余杭(今屬浙江)人。少時即負盛名。但因其詩文好抨擊時政,譏諷公卿,故十舉進士不第,乃改名隱。黃巢農民起義爆發后,他為避戰亂而返歸故鄉,投奔鎮海節度使錢鏐,錢鏐很賞識他的才華,光啟三年(887),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天祐三年(906),充節度判官。后梁開平二年(908),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運使,不久病卒,終年七十七歲,是唐代享有高齡的詩人之一。【注釋】占:占有,擁有。【欣賞】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諷嘲。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4、蜂古詩誦讀校本課程15、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宋)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未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注釋十一月風雨大作節選自陸游集。這首詩寫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大作,大起。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現在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他寫這首詩時68歲,在故鄉閑居。僵(jing)臥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