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復習課件_第1頁
部編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復習課件_第2頁
部編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復習課件_第3頁
部編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復習課件_第4頁
部編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復習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單元復習第一單元復習01 觀 潮 02 走月亮04 繁 星03 現代詩二首 語文園地一01 觀 潮 02 走月亮04 繁 星0詞語復習詞語復習字音復習字音復習易錯字音大堤(d) 屹(y)立 一貫(gun) 鼎沸(dng fi) 恢(hu)復 風號(ho)浪吼 跳躍(yu) 麥穗(su) 莊稼(jia) 歸巢(cho)蘆葦(wi) 剪秋羅(lu) 失眠(min) 霸占(b zhn)易錯字音大堤(d) 屹(y)立 一貫(gun) 鼎多字音 mn(悶雷) lng(籠罩) hng(橫臥) 悶 籠 橫 mn(納悶) lng(籠子) hng(蠻橫) b(薄霧) zi (運載) 薄 載 bo(薄片) z

2、i (載人)多字音 mn(悶雷) lng(籠罩) hng多字音 lng(轟隆) bn(飛奔) chn(顫抖) 隆 奔 顫 lng(興隆) bn (投奔) zhn(顫栗) ho (號叫) jn (盡管) 號 盡 ho (學號) jn (盡量)多字音 lng(轟隆) bn(飛奔) ch詞語過關潮水 據說 大堤 寬闊 籠罩 盼望 翻滾 逐漸 猶如 震顫 余波 淘洗 牽著 溪水 水塘 填上 莊稼 風俗 躍出 葡萄 稻田 成熟 鍍亮 秋晚 歸巢 盡管 馱著 斜陽 蘆葦詞語過關潮水 據說 大堤 寬闊 籠罩 盼望 翻滾 逐漸 猶如詞語過關一瞬 紅顏 壓扁 一穗 霸占 偷渡 青峰 做夢 庭院 納涼 靜寂 霎時

3、 頓時 忽然 剪秋羅 鵝卵石 錢塘江 紫葡萄 滴溜溜詞語過關一瞬 紅顏 壓扁 一穗 霸占 偷渡 青峰 做夢 庭院四字詞語人聲鼎沸 天下奇觀 若隱若現 人山人海 昂首東望 悶雷滾動 風平浪靜 水天相接 浩浩蕩蕩 山崩地裂 奔騰西去 風號浪吼 坑坑洼洼 月光閃閃 四字詞語人聲鼎沸 天下奇觀 若隱若現 人山人海 昂首月影團團 閃閃爍爍 密密麻麻 星群密布 無處不在 搖搖欲墜 半明半昧 鑼鼓喧天 震耳欲聾 響徹云霄 低聲細語 竊竊私語 鴉雀無聲 悄無聲息 月影團團 閃閃爍爍 密密麻麻 星群密布 無處不在 形近字堤(堤壩) 據(據說) 提(提前) 鋸(鋸子)稼(莊稼) 葡(葡萄)嫁(出嫁) 萄(葡萄)

4、形近字堤(堤壩) 據(據說) 提(提前) 鋸(鋸子)形近字躍(跳躍)籠(籠罩) 越(超越)蘢(蔥蘢) 罩(籠罩)卓(卓越)形近字躍(跳躍)籠(籠罩) 越(超越)蘢(蔥蘢) 近義詞近義詞近義詞平靜安靜 沸騰熱鬧 寬闊寬敞 屹立一聳立 頓時一立刻 恢復復原 猶如宛如 漫步散步 柔和輕柔 新鮮鮮美 突然忽然 盡管雖然 微小渺小 靜寂寂靜 近義詞平靜安靜 沸騰熱鬧 寬闊寬敞 屹立一聳立 頓時一近義詞人聲鼎沸人聲嘈雜 密密麻麻挨挨擠擠 半明半昧忽明忽暗 低聲細語竊竊私語近義詞人聲鼎沸人聲嘈雜 反義詞反義詞反義詞寬闊狹窄 平靜動蕩 沸騰沉寂 明亮昏暗 溫暖寒冷 柔和強硬 仰望俯視 人聲鼎沸一鴉雀無聲 半明

5、半昧光明透亮 反義詞寬闊狹窄 平靜動蕩 沸騰沉寂 明亮昏暗 溫若隱若現一清二楚 風平浪靜一風號浪吼 密密麻麻三三兩兩若隱若現一清二楚 詞句積累詞句積累詞句積累1、表示聲音的四字詞語:表示聲音大而嘈雜:人聲鼎沸 鑼鼓喧天 震耳欲聾 響徹云霄 表示聲音小或安靜:低聲細語 竊竊私語 鴉雀無聲 悄無聲息詞句積累1、表示聲音的四字詞語:2ABAC詞語若隱若現 人山人海 半明半昧 越來越近 忽高忽低3AABB詞語浩浩蕩蕩 坑坑洼洼 閃閃爍爍 密密麻麻 平平安安4AABC詞語搖搖欲墜 竊竊私語 亭亭玉立 歲歲平安 津津有味5ABCC詞語 溝水汩汩 月光閃閃 月影團團 生機勃勃 熱氣騰騰 2ABAC詞語若隱若

6、現 人山人海 半明半昧 越來詞句積累1、(比喻句)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2、(設問句)是雪梨,是火把梨,還是紫葡萄?都有。詞句積累1、(比喻句)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詞句積累3、(排比句)月盤是那么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 詞句積累觀潮01觀潮01課文內容1、本文作者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景象,描寫了錢塘江大潮由遠而近到奔騰西去的過程,描繪出江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恢復平靜的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課文內容1、本文作者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景象,描寫

7、了2、本文的中心段(中心句)是:“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起總領全文的作用。全文圍繞“奇”字來寫。3、文中描寫聲音的詞:人聲鼎沸、風號浪吼;描寫大潮形態的詞有:風平浪靜、水天相接、浩浩蕩蕩、漫天卷地。2、本文的中心段(中心句)是:“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 4、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猶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這是一個比喻句,用千萬匹白色戰馬來比喻浪潮到來時的氣勢,用山崩地裂的聲音來比喻大潮來臨時的聲響,體現了大潮非凡的氣勢,真是“天下奇觀”。 4、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走月亮02走月亮

8、02課文內容1、本文的作者是吳然,文中反復出現的句子是“啊,我和阿媽走月亮!”,一共出現了4次。這樣的寫作手法叫做“反復”,好處是成為文章的結構線索,突出強調了作者和阿媽走月亮時的喜悅幸福。課文內容1、本文的作者是吳然,文中反復出現的句子是“啊,我和2、這篇文章寫了我和阿媽在月光下散步,在月光下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親情美。“走月亮”的意思是:在月光下散步、行走。2、這篇文章寫了我和阿媽在月光下散步,在月光下感受大自然的景3、“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著,走著” 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把阿媽比作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著,形象生

9、動,寫出阿媽對我的種種啟示和引導。3、“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4、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這句話可以這么理解: 潺(chn)潺的溪水,穿過碎石、穿過草叢,散發出山草和野花的清香;皎潔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波光閃閃。4、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這句話可以這5、“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這句話的意思是: 天上的月亮倒映在小水塘中,水中就有無數個的月亮的倒影,就像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5、“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這句話的意思是:現代詩二首03現代詩二首031、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微型散文詩,作者是劉大白。這首小詩描繪

10、的景物有鳥兒、斜陽、江水、蘆葦等。2、一個“馱”字,寫出了鳥兒的疲倦之感。1、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微型散文詩,作者是劉大白。這首小詩描3、“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這句話用的修辭手法是擬人,把蘆葦寫作了紅顏,寫出了蘆葦在夕陽下的美麗動人。3、“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4、花牛歌的作者是徐志摩,他的代表作有再別康橋。5、花牛歌描繪了花牛在草地里坐、眠、走、做夢時的樣子,表現了花牛的天真可愛。4、花牛歌的作者是徐志摩,他的代表作有再別康橋。繁星04繁星04課文內容1、本文的作者是巴金,原名李曉棠,代表作有家、春、秋。全文的中心句是: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課文按照時間順序寫了作者

11、在從前在家鄉看星星、三年前在南京看星星、如今在海上看星星,表達了作者對星星的喜愛和對母親的懷念。課文內容1、本文的作者是巴金,原名李曉棠,代表作有家、2、半明半昧的“昧”是暗的意思,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忽明忽暗。3、“我仿佛聽見他們在小聲說話”,星星可能會說:睡吧,好孩子,忘記一切煩惱,只要記住這個美麗的夜晚。2、半明半昧的“昧”是暗的意思,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忽明忽暗。4、“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里了。 這個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繁星下的夜比成了母親的懷抱,作者在海上覺得異常舒心,就像兒時能夠在母親懷里一樣,寫出了作者寧靜悠然的心情。4、“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里了。課外積累課外積累 1、描寫浪潮的詩句: 浪淘沙 唐 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描寫浪潮的詩句: 2、日積月累鹿柴 唐 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