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能用于風熱感冒的薄荷_第1頁
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能用于風熱感冒的薄荷_第2頁
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能用于風熱感冒的薄荷_第3頁
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能用于風熱感冒的薄荷_第4頁
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能用于風熱感冒的薄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能用于風熱感冒的薄荷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人丹草、見腫消、水益母、水薄荷、仁丹草、升陽菜、魚香草、香薷草、接骨草、野薄荷、薄荷草。原植物薄荷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并多有栽培,其中江蘇、安徽為傳統地道產區,習稱“蘇薄荷”,但栽培面積日益減少。藥用以栽培者為主,野薄荷一般莖細,多分枝,葉疏而少,葉片狹長而薄,鋸齒較深,氣、味濁,質量較差。江蘇太倉栽培薄荷多年,主要為小葉黃種,也雜有少量的白葉臭頭、大葉青種和紅葉臭頭3 個栽培品種。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及北美洲(南達墨西哥)也有。本品藥材性

2、狀:莖呈方柱形,有對生分枝,長1540cm,直徑0.20.4cm ;表面紫棕色或淡綠色,棱角處具茸毛,節間長25cm;質脆,斷面白色,髓部中空。葉對生,有短柄;葉片皺縮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寬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卵形,長27cm,寬 13cm;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灰綠色, 稀被茸毛,有凹點狀腺鱗。 輪傘花序腋生;花萼種狀,先端 5 齒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涼香氣,味辛涼。規格等級:商品通常分為頭刀薄荷與二刀薄荷。頭刀薄荷枝條肥狀,葉較少,多用作提取揮發油;二刀薄荷枝條較細,葉較密,多供藥用。薄荷為辛涼解表藥,其味辛,性涼;歸肺、肝經。功能:宣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中醫臨床

3、用于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熱,鎮痛,局部刺激,止癢,解痙,促進透皮吸收,抗刺激,祛痰,止咳,抗炎,抗菌,抗病毒,驅蟲,抗著床,抗早孕,保肝,利膽,興奮或抑制中樞作用,對腸管有影響、對血管有作用。其它藥用部位: (1)薄荷素油(薄荷油):為薄荷的新鮮莖和葉經水蒸汽蒸餾,再冷凍, 部分脫腦加工得到的揮發油;本品為無色或淡黃色的澄清液體,有特殊清涼香氣,味初辛、后涼,存放日久,色漸變深,本品與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能任意混合; 本品為芳香藥、調味藥及驅風藥,可用于皮膚或黏膜產生清涼感以減輕不適及疼痛;2)薄荷腦:為薄荷素油中得到

4、的一種飽和的環狀醇;為無色針狀或棱柱狀結晶或白色結晶性粉末, 有薄荷的特殊香氣, 味初灼熱后清涼,乙醇溶液顯中性反應;本品功效與薄荷油相同;( 3)薄荷露:為薄荷鮮莖、 葉的蒸餾液, 用于頭痛,熱咳,皮膚痧疹,耳目、咽喉、口齒諸病。薄荷為常用中藥,始載于唐新修本草。謂“味辛、苦,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種之,飲汁發汗,大解勞乏。” 本草圖經曰:“薄荷,舊不著所出州土, 而今處處皆有之。 莖、葉似荏而尖長,經冬根不死,夏秋采莖葉,暴干。古方稀用,或與薤作齏食。近世醫家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為要切之藥,故人家園庭間多蒔之。又

5、有胡薄荷,與此相類,但味少甘為別。生江浙間,彼人多以作茶飲之,俗呼新羅薄荷。 近京僧寺亦或植一、 二本者。天寶方名錢草者是。石薄荷。生江南山石上,葉微小,至冬而紫色,此一種不聞有別功用。凡新大病差人,不可食薄荷,以其能發汗,恐虛人耳。”薄荷具有醫用和食用雙重功能,為藥食兩用植物, 主要食用部位為莖和葉,也可榨汁服。在食用上,薄荷既可作為調味劑,又可作香料,還可配酒、沖茶等,是一種有特種經濟價值的芳香作物。薄荷鮮葉含油 1%1.46%,油中主要成分為左旋薄荷醇, 含量為 62.3%87.2%,另含左旋薄荷酮、異薄荷酮、醋酸薄荷酯、異端葉靈、胡薄荷酮、蒎烯、薄荷糖苷等。另有黃酮類化合物、鞣質、咖啡

6、酸、有機酸、氨基酸等。有從葉中分得具抗炎作用的以二羥基 -1,2- 二氫萘二羧酸為母核的多種成分如: 1- (3,4- 二羥基苯基) -6,7- 二羥基 -1,2- 二氫萘-2,3- 二羧酸等。薄荷在不同生長期藥材中的揮發油含量為植物生長盛期的8 月下旬至 9 月初為最高 2.0%2.4%;同一天采收的藥材晴天中午12 時下午 16 時含量最高 2.2%2.4%,為藥典規定最低限量的3 倍。因此,薄荷在植物生長盛期的8 月下旬至 9 月初的晴天 1216 時采收最佳。同屬植物及易混品:(1)家薄荷,又名:田薄荷,形態與薄荷極為相似;栽培于天津、江蘇、河南、四川,功效與薄荷相同;(2)龍腦薄荷,

7、有認為系自薄荷畦內選出扭曲成螺旋狀的幼苗而栽培者,形態與普通薄荷相同但稍厚, 栽培于江蘇蘇州、 太倉;本品質量最佳,但產量很少;( 3)假薄荷,分布于新疆、四川西北部、西藏,功效同薄荷;( 4)興安薄荷,莖高3060cm,沿棱上被倒向微柔毛,葉片卵形或矩圓形,長3cm,寬 1.3cm,葉柄長 710mm,輪傘花序,每一葉腋具 513 花,通常莖頂2 個輪傘花序聚集成頭狀花序,花冠淺紅或粉紅色,長5mm;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功效同薄荷;5)辣薄荷,又名歐薄荷,原產歐洲,栽培于北京、南京、湖北,本品有抗腮腺炎病毒作用;( 6)圓葉薄荷,又名土薄荷、白香菜、留蘭香、圓葉留蘭香,原產中歐,栽培

8、于北京、南京、上海、四川、貴州、云南、昆明,莖葉或嫩枝頭用于傷風感冒,胃氣痛,鼻衄,目赤,疔瘡,熱癤;( 7)東北薄荷,又名野薄荷、興安薄荷,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全草用于外感風熱,頭痛,咽喉腫痛,牙痛;(8)留蘭香,干燥全草莖方柱形,表面淡棕色,近根處莖棕紅色,棱角處具灰白色茸毛, 質脆,斷面淡黃白色,髓部中空,葉有短柄或近無柄,葉片卵圓形或卵狀長圓形, 兩面均密被白色茸毛, 擴大鏡下可見有凹腺點,有特產的濃郁留蘭香氣,味辛;原產南歐、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俄羅斯,我國中南及河北、 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四川、貴州、云南有栽培,新疆有野生;廣東、云南稱其為香花菜、綠薄荷,廣東、貴州稱

9、青薄荷, 貴州稱魚香菜, 貴州、云南稱土薄荷,安徽滁縣及上海等地的薄荷商品中混有本品;目前,本品多以香料用于糖果、牙膏中,也供醫藥用,作驅風及芳香興奮藥;鄭健等從中分離鑒定出 7 個化合物:烏索烷、 3- 甲氧基 -4- 甲基苯甲醛、藜蘆酸、5- 羥基 -3 ,4 ,6,7- 四甲氧基黃酮、香葉木素、5,6,4 -三羥基 -7,8,3 三甲氧基黃酮、 胡蘿卜苷;(9)灰薄荷,分布于新疆, 功效同薄荷;(10)據記載,我國薄荷屬野生種尚有下列幾種:狹葉薄荷,分布于大興安嶺博克圖一帶;白花薄荷,分布于安徽芫湖;大薄荷,分布于黑龍江上游的四大了克地區, 國人尚未采到此標本; 臺灣有一種稱薄荷或單列萼

10、薄荷;( 11)風輪菜(唇形科),又名九層塔、九塔草,分布于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地上部分(斷血流)用于婦科出血及其它出血癥,泄瀉,痢疾,瘡瘍腫毒,蛇、犬咬傷;江西稱其為山薄荷;(12)鄰近風輪菜,又名光風輪菜,分布于中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貴州;( 13)細風輪菜,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江西稱其為野薄荷,本品與鄰近風輪菜在一些省區又稱土薄荷、山薄荷、野薄荷;(14)陰風輪,又名山藿香、野薄荷,分布于華東、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15)香青蘭,分布于東北、 華北、西北及河南; 吉林稱其為山薄荷; (16)紫花香薷,分布于江蘇、安徽、浙

11、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浙江稱其為野薄荷, 廣東稱土荊芥、 假紫蘇;17)四方蒿,分布于廣西、 四川、貴州、云南;貴州稱其為野薄荷;18)水香薷,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云南稱其為水薄荷;( 19)活血丹,又名胡薄荷,除青海、西藏外,全國各地普遍分布; 福建、四川稱其為金錢薄荷, 江西稱野薄荷;(20)山香,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福建、廣東稱其為山薄荷;21)香茶菜,又名山薄荷, 分布于華東(除山東外) 及湖北、廣東、廣西、貴州;( 22)內折香茶菜,又名山薄荷,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東北稱其為山

12、薄荷、香茶菜;( 23)長管香茶菜,又名溪薄荷、四角薄荷,分布于浙江、福建;( 24)顯脈香茶菜,分布于中南及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川、貴州;浙江稱其為山薄荷;(25)野芝麻,又名龍腦薄荷,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四川、貴州;(26)白花益母草,莖方柱形,四面凹下成縱溝, 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 密被糙伏毛,質脆,斷面中部有白色髓,葉柄長23cm,下部葉掌狀 3 裂,中部葉分裂成多個長圓形線狀裂片,上部葉羽狀深裂或淺裂成3 片,裂片全緣或具少數鋸齒,葉片大多灰綠色,偶見有白色花,氣微,味微苦;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27)石薺苧,莖方柱

13、形,表面棕紫色至紫綠色,密被向下的柔毛,質脆,斷面中部有髓,葉柄較明顯,最長約達2cm,葉片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葉緣有尖鋸齒,葉片呈紫色,有細茸毛,擴大鏡下可見兩面均有金黃色腺點,氣微,味極苦;分布于華東、中南及吉林、遼寧、北京、陜西、甘肅、四川、貴州;(28)小荊芥,又名薄荷,分布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南、湖北;( 29)羅勒,分布于華東、中南及吉林、河北、北京、天津、甘肅、新疆、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稱其為蘇薄荷、 紫蘇薄荷,廣東稱薄荷樹;( 30)牛至,又名山薄荷、小葉薄荷、白花茵陳,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

14、陜西稱其為山薄荷;(31)石生雞腳參,分布于廣東、廣西;廣西稱其為山薄荷;( 32)野蘇,莖方柱形,有四棱且鈍圓,表面棕紫色至紫綠色,有稀疏白色毛茸,質脆,斷面白色,葉柄明顯較長,紫色或棕色,葉片長卵形,先端長尖,葉緣有圓鋸齒,上下表面均為綠色或暗綠色,擴大鏡下可見有凹腺點,氣芳香,味微辛、苦;分布于河北、山西、寧夏、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33)荔枝草,又名野薄荷,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普遍分布;(34)四裂花黃芩,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四川稱其為土薄荷;(35)血見愁,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南、廣東、廣

15、西;廣西稱其為野薄荷;( 36)新塔花,分布于新疆,稱其為小葉薄荷;( 37)唇香草,又名小葉薄荷,分布于新疆;38)球花毛麝香(玄參科),又名假薄荷, 分布于廣東、 廣西、云南。全草疏風解表,化濕消滯;( 39)四裂毛麝香,分布于廣西、云南;廣西稱其為山薄荷; (40)紫蘇草,分布于江蘇、 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廣東、云南稱其為水薄荷;( 41)大葉石龍尾,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廣東、云南稱其為水薄荷; (42)蘭香草(馬鞭草科), 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江西、廣東稱其為山薄荷; (43)光果蕕,分布于河北、 陜西、甘肅、青海、河南、湖北、四川;湖北稱其為山薄荷;(44)波翅豆蔻(姜科),分布于廣西,稱其為野薄荷;(45)及已(金粟蘭科),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