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四十四(上)鑒賞詩歌的語言講稿-精講版課件_第1頁
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四十四(上)鑒賞詩歌的語言講稿-精講版課件_第2頁
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四十四(上)鑒賞詩歌的語言講稿-精講版課件_第3頁
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四十四(上)鑒賞詩歌的語言講稿-精講版課件_第4頁
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四十四(上)鑒賞詩歌的語言講稿-精講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詩歌鑒賞鑒賞詩歌的語言 映 搖 輕風 細柳 淡月 梅花 舞 隱 扶 失 小 故 事 析:“扶”字恰到好處地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并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在月光照映下,梅花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相傳,蘇東坡與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在“輕風、細柳、淡月、梅花”中,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

2、。”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 趣味思考 輕 風 扶 細 柳 淡 月 失 梅 花 “輕風”徐來,“細柳”動態不顯,怎能配得上這類較露的動詞呢?(“搖”、“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細”相宜,顯得和諧,并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吟安一

3、個字,拈斷數莖須” “詩賦以一字見工拙”“推敲”的典故古人非常講究煉字(一)尋找并鑒賞詩句中精練的詞語:1.鑒賞精練的動詞 2.鑒賞精練的形容詞(二)如何進行語言表述(步驟如下) 第一、把這個詞放在句中作具體解釋。 第二、看這個字或者詞有沒有構成語法現象,有沒有用到什么修辭手法以及其他的表達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術語,如精練傳神、繪聲繪色、生動形象等。 第三、從整體角度回答它這樣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一.回答“精練詞語在詩歌中所起的作用”這類題的思考步驟:一.結合全詩,看精練詞語在詩歌中所起的作用 二.結合全詩,看詩句在詩歌中所起的作用 三.鑒賞詩歌的語言風格詩歌語言題一般出題方式 前

4、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 齊己早梅 鄭谷將“數”改為“一”,因為題為“早梅”,如果開了數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為“一字師”。一題型示例雨晴 王駕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飛來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王安石改“飛來”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紛紛例1、過香積寺 王維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明確:“泉聲咽危石”是“危石”邊“泉聲咽”,“日色冷青松”是“青松”上“日色冷”,突出了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因危石的阻隔,泉水不能順利

5、流淌,發出嗚咽凄切的聲音。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灑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青松使日光仿佛也變冷了。這里“咽”、“冷”二字用得極為準確、巧妙,被歷代譽為煉字典范。“咽”是擬人,狀石間泉聲低沉,“冷”是通感,繪夕陽余暉微弱。正如孫殿成所評:“下一咽字,則幽靜之狀恍然,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見。”(王右丞集箋注)此外“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形成完美組合,以泉聲之幽咽與日色之凄冷相互襯托,渲染古寺遠離世間煙火、俗人難以接近的氛圍。 例2、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明確:詩旨在贊美后禪院景色之幽靜,抒

6、發寄情山水之胸懷。詩人清晨登常熟縣的破山,入破山寺(即興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靜的后院,面對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賞,寄托自己遁世情懷。“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悅”和“空”字,是形容詞活用為使動,意思是美麗的山中風光,使鳥的心情大為愉悅,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靈感到一片空靈。 南 浦 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

7、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要懂得“詩家語”,懂得詩歌對語言的變形。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為: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樂美,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古典詩歌的語言特點把握詞性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例1、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就是形容詞活用為使動,把春天來到的情狀寫出來了,它使江南兩岸一下子變得一片翠綠

8、。例2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明確:第一句“下馬飲君酒”的“飲”字應理解成使動,君準備行走,邀請君下馬喝酒,然后才發生了那番對話。煉字類答題: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有什麼作用?或與其它某字比較提出優劣問題。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

9、的感情。關鍵詞類答題: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二.看詩句在詩歌中所起的作用 在詩文中,有一些特殊結構形式的詞,常能出現特殊的表達效果。(1)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窗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讀來就能領悟,疊詞之妙就在于增強詩歌的韻

10、律感,從感情上,抒情主人公從晨起臨風開始,便覺萬般惆悵,百無聊賴。于是尋尋覓覓,希望尋找點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尋覓的結果卻是滿目蕭條,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減的憂愁反更增一層,而變得凄凄慘慘戚戚了,因此疊詞的另外一個效果就在于可加強感情的表達。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分析:“潺潺”一詞擬春雨之聲,使讀者如聽春雨之淅瀝,想起乍暖之還寒;冷雨淅瀝,落在簾外,聽在耳邊,冷在心中,而這位亡國之君的家仇國恨便立刻涌上心頭,所以,擬聲詞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詩文生動、形象,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2)、意象名詞羅列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首元曲描寫了

11、哪些景物? 詩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詩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風之中的那匹馬也是瘦的。這些名詞性意象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而景中之人,斷腸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這首曲詞蘊含詩人很復雜的愁緒:既有凄涼無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飄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無奈。 這就是意象組合,它以極其簡省的筆墨,創設了極其豐厚的意蘊,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凝煉性,運用名詞組成意象,可謂是一詞一景,從畫面中我們分明感到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僅是自然之景,因為包含詩人無限情感,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商 山 早 行 溫 庭 筠

12、 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 。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 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 。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 古時旅人為了安全,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些都是富有早行特征的景物,而且這些名詞性意象組合在一起,就很形象地寫出了早行的情景:旅人住在旅店里,聽到雞鳴聲就趕緊起來查看天色,見天上有月就馬上收拾行裝,踏上旅程,詩人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起程,可謂是早行了,沒想到鋪滿寒霜的板橋之上,早已是人跡斑斑,真所謂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呀,所以詩人羈旅之苦、懷鄉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 關照動詞關照修飾語 關照特

13、殊詞 煉字的角度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 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蓬勃的春意寫出來了 一要重點關照動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還寫出了戍邊戰士不得還鄉的怨情。悲壯蒼涼,但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 “何須怨”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 二要關注修飾語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潛、細,脈脈綿綿,寫的是自然造化發生之機,細雨伴隨著和風到來。且寫出了春雨潤物的默默之情。 閨中少婦不知愁,

14、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王昌齡)忽:不經意,恰巧碰到之意。少婦梳妝打扮后,興沖沖登翠樓賞春景。突闖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忽”將這種情緒變化寫得淋漓盡致。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甘草子 柳永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池上憑闌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 。 請簡要賞析一下“亂”的妙處。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曰細,脈脈綿綿,寫的是自然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 三 要關注特殊詞 (疊

15、詞、擬聲詞、顏色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聲聲慢李清照) 七個疊詞一氣呵出,把詞人微妙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愁怨孤苦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使愁苦凄慘的氣氛籠罩全篇。再從語音的節奏、聲調看,讀起來短促、輕細而凄清,形成了吞聲飲泣的音韻美,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其一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三句連用了七個疊詞。尋尋詞人百無聊賴,若有所失,四處尋找,毫無著落;于是進一步苦苦搜索 覓覓;然而尋覓無果,反倒增添了孤寂清冷的感受

16、清清冷冷;一個閨閣寡婦,在國破家亡之后,又處于“冷冷清清”的環境,凄涼、悲慘、憂傷之情怎能不一齊涌上心頭“凄凄慘慘戚戚”,七個疊詞一氣呵出,把詞人微妙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愁怨孤苦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僅此三句,已使愁苦凄慘的氣氛籠罩全篇。再從語音的節奏、聲調看,這些疊詞連綴成句,讀起來短促、輕細而凄清,形成了吞聲飲泣的音韻美,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這里“凄凄”、“裊裊”兩個疊字,用得傳神。前者形容內心的凄涼、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蕭瑟、黯淡。正由于送別時內心“凄凄”,故格外感覺秋風“裊裊”;而那如泣如訴的“裊裊”風聲,又更加烘托出

17、離人肝腸寸斷的“凄凄”之情,兩者相生相襯。而且“凄”、“裊”聲調低促,一經重迭,讀來格外令人回腸咽氣,與離人的心曲合拍。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疊詞運用是本詩歌的特點。請找出最能直接表現詩人情懷的兩句詩,并結合詩歌的內容,賞析這兩句中疊詞的藝術效果。賞析 詩的內容,寫寒巖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見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聯寫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遠,“落落”言澗邊寂寥冷落。詩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一個冷森森的境界,頓覺寒氣逼人。次聯寫山中幽靜,用輕細的鳥鳴聲反襯四周

18、的冷寂。三聯寫山中氣候,用風雪的凜冽寫出環境的冷峻。尾聯結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見到陽光;心如古井,不關心春來秋去。前七句渲染環境的幽冷,后一句見出詩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這首詩除了用景物渲染氣氛、以氣氛烘托心情這種傳統的表現手法之外,使用疊字是它的特點。通篇句首都用疊字,是不多見的。顧炎武日知錄說:詩用疊字最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復而不厭,賾而不亂。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變化。寒山這首詩使用疊字,就很富于變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曠的空間感;“啾啾”言有聲;“寂寂”言無聲;“淅淅”寫風的動態感;“紛紛”寫雪的飛舞狀;“朝朝”、“歲歲”雖同指時間,又有長短的區別。八組迭

19、字,各具情狀。就詞性看,這些疊字有形容詞、象聲詞、名詞,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對象看,或山或水,或鳥或人,或風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樣。這樣就顯得變化多姿,字雖重復而不會使人厭煩,繁賾而井然不亂。 疊詞的表達效果: 可以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表達更加綿密曲折;音節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于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有一: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呢喃燕子語梁間 題屏劉季孫間關鶯語花底滑 琵琶行白居易讀著這些詩句,我們仿佛蒞臨長江之濱,耳聽得落木蕭

20、蕭之聲,眼見那長江洶涌之狀;仿佛憑欄遠眺,見簾外潺潺春雨,激起不盡的故國之思;仿佛親耳聽到燕語呢喃、鶯語間關。擬聲詞的巧妙運用,使讀者可以越過詞語的概念意義,僅憑其語音就獲得了對詩句全部或局部意蘊的理解。 表顏色的詞: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或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與綠道出了蔣捷

21、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就是抓住單一色彩表現的詞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濃情:“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一剪梅舟過吳江 蔣 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生查子 牛希濟 春山煙欲收,天淡稀星小。 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末了,回首猶重道。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關:水鳥的和鳴聲。在一片生機盎然的沙洲上,成雙成對嬉戲悠游的水鳥發出

22、甜美動聽的“關關”歡叫,激起了岸上的小伙子對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對鳥鳴聲生動而形象的模擬,為詩歌增添了無限的意趣。 擬聲詞 擬聲詞的表達效果: 古代詩歌中常用擬聲詞模擬自然的聲音,不僅給讀者以聽覺的感受,還能引發視覺、觸覺的感受,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臨其境。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紅、綠、火、藍這樣包含絢麗色彩的詞語把江南美景寫得色彩鮮亮,令人難忘。顏色詞 紅、綠:催紅、染綠 “紅”與“綠”道出了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著色的思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蔣婕一剪梅舟過吳江 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

23、。 效果: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 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色彩詞總 結 詩歌的煉字應注意: 1、動詞 2、修飾語(形容詞、副詞、數 量詞) 3、特殊詞(疊詞、擬聲詞、顏色詞)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還原語序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 “黃花報霜信” 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蘇軾念奴嬌:“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

24、華發” 應為“笑我多情”。毛澤東沁園春: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應為“寒秋,(我)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北去”。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應為“欲目窮千里”。語序顛倒的原因 1.是聲律的要求例: 晁無咎臨江仙 “水窮行到處,云起坐看時”2.出于修辭上的特殊需要例:王維山居秋暝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終南別業: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語序顛倒的原因 1.是聲律的要求例: 晁無咎臨江仙 “水窮行到處,云起坐看時”2.出于修辭上的特殊需要例:王維山居秋暝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終南別業: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主語后置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

25、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于“歷歷”、“萋萋”之后,看起來好象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賓語前置杜甫月夜詩: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濕云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象他遠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著幽香的蒙蒙霧氣仿佛沾濕了她的頭發,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里的“濕”和“寒”都是所謂使動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們所支配的對象,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晉代的陶淵明怎么會酷似三國時的諸葛亮呢?原來作者是把

26、他們二人都用來比喻友人陳亮的,分別說明陳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實為“看風流酷似淵明、臥龍諸葛”。賓語“淵明”跑到了主語的位置上。另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詩:“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憐新雨后之竹,愛夕陽時之山。)主、賓換位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也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再如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門戶生光彩),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林暗風驚草)等。定語的位置在偏正詞組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后,這是古今漢語的一般情況。詩詞曲定語的位置卻相當靈活,往往

27、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語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a定語挪前。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劉叉從軍行詩:“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聞橫笛聲)都是同類的例子。陸游晝臥詩:“香生帳里霧,書積枕邊山。”(帳里生香霧,枕邊積書山。) b定語挪后。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月夜”這個偏正詞組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現被分拆為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

28、“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錦官城花重)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詞組,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這類情況在詩詞中比較常見,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朝暉中千家山郭靜,日日于江樓翠微中坐。)李商隱安定城樓詩:“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永憶江湖白發時歸。)都是同類的例子。分析下面詩句中的倒置問題。1“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應該是“應笑我多情,早生華發”,2“

29、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應該是“千古江山,無覓英雄孫仲謀處”,3“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應該是“望中猶記,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4“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應該是“二十四橋仍在,無聲冷月,波心蕩”。5“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應該為“浣女歸使竹喧,漁舟下使蓮動”.6更為典型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應該為“欲目窮千里”。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聯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在詩詞鑒賞中,根據詩詞所規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節。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

30、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種題目。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這就有如電影里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借助了漢語語法意合的特點,詞語與詞語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語。 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后,便構成了一個聲色

31、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并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系和因果關系的。)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上句追憶京城相聚之樂,下句抒寫別后相思之深。詩人擺脫常境,不用“我們兩人當年相會”之類的一般說法,卻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這太常見了!但惟其常見,正可給人以豐富的暗示。沈約別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云:“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杜甫春日憶李白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故人相見,或談心,或論文,總是要吃酒的。僅用“一杯酒”,就寫出了兩人相會的情景。詩人還選了“桃李”

32、、“春風”兩個詞。這兩個詞,也很陳熟,但正因為熟,能夠把陽春煙景一下子喚到讀者面前,用這兩個詞給“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會之樂表現出來了。再試想,要用七個字寫出兩人離別和別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詩人卻選了“江湖”、“夜雨”、“十年燈”,作了動人的抒寫。“江湖”一詞,能使人想到流轉和飄泊,杜甫夢李白云:“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夜雨”,能引起懷人之情,李商隱夜雨寄北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在“江湖”而聽“夜雨”,就更增加蕭索之感。“夜雨”之時,需要點燈,所以接著選了“燈”字。“燈”,這是一個常用詞,而“十年燈”,則是作者的首創,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聯綴,就能

33、激發讀者的一連串想象:兩個朋友,各自飄泊江湖,每逢夜雨,獨對孤燈,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這般情景,已延續了十年之久! 陸游的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又如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部是名詞的連綴,“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卻有一種內在的深沉的聯系,似離實合,似斷實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創造的可能。杜牧過華清宮后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騎紅塵”和“妃子笑”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詞,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說是“一騎紅塵”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說是妃子在“一騎紅塵”之中露出了笑臉,好像兩個鏡頭的疊印。兩種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確切。詩

34、人只是把兩個具有對比性的意象擺在讀者面前,意象之間的聯系既要你去想象、補充,又不許將它凝固起來。一旦凝固下來,就失去了詩味;而詩歌的魅力,正在詩的多義。 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系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于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于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婦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悵。關注四類語言 從內容的角度可以分為: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征語言、特定稱謂語言。1、意象語言:諸如松、竹、梅、菊一類事物2、情感語言:“悲”“孤”等

35、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如“萬里悲秋常做客”3、象征語言: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虞世南)4、特定稱謂語言: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 “鴻雁”指書信。它們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詩文,這方面需要平時加強課外閱讀,提高文化修養。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的故事,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中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平淡 清新 絢麗 質樸明快 含蓄 簡潔 洗煉鑒賞詩歌的語言風格 語言的風格特點: 1、平淡: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

36、但于平淡之中蘊涵著深意。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蘊涵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2、工麗:既講究辭藻華麗,又講究對仗工整。理解時可以借助對仗。如:杜甫觀山水圖中的“紅浸珊瑚短,青懸篳篥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3、直率:語言毫不隱晦,毫不修飾,依照情感的樣子直接寫出。如詩經碩鼠。4、委婉(含蓄):抒情或敘事,不直接寫出,而通過寫與本意看似無關的事物,或者通過對比而委婉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

37、,卻話巴山夜雨時”。5、自然:指詩詞不留雕琢的痕跡,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說明自然的風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知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 青云端”。寫出了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亮的皎潔可愛,不加雕飾,生動自然。6、清幽:清靜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細細體味卻以為深長。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用不見人影而聞人聲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兩句用夕陽返照之光映著林中的青苔,進一步渲染了山的特點,給人一種無比清幽的美感。7、雄奇:氣勢雄偉,立意新奇。如:李賀夢天中的“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得像九個煙點,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于一體,凸現出了歷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氣勢。9、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郁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