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能力提升卷班級_ 姓名_ 學號_ 分數_(考試時間:4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學號填寫在試卷上。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將答案填在選擇題上方的答題表中。3回答第II卷時,將答案直接寫在試卷上。第卷(選擇題 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選擇題:本題共20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秦國商鞅實行軍功授爵制度,其中規定:有爵
2、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資格,如無爵位“雖丞相子亦在戍邊之調”。該制度()A確立了新的等級秩序B受到貴族政治的影響C提高了平民參政的熱情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據材料“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資格”,可知商鞅變法實施的軍功爵制將爵位作為享受特權的條件,類似于世卿世祿制下以血緣作為特權的條件,故選B項;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還未建立新的等級秩序,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軍功爵制,與平民參政關系不大,排除C項;軍功爵制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宗法制,排除D項。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商人參與政治,出將入相的現象,如管仲有身為齊相的權勢,子貢有與諸侯“分庭抗禮”的禮遇,烏氏
3、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這反映了()A商人階層壯大瓦解宗法體系B專制王權形成依賴商業發展C經濟發展沖擊傳統等級秩序D農商并重思想得到廣泛認可【答案】C【解析】據題干中“商人參與政治位比封君的地位”等信息可知商人地位的提高,結合所學知識這主要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沖擊了傳統的等級觀念和秩序,故選C項;宗法體系遭到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和血緣關系的疏遠,排除A項;專制王權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排除B項;當時重農抑商的思想尚處在形成時期,不可能廣泛認可農商并重思想,排除D項。3歷來的政治斗爭本質上都是權力和利益之爭,而政治制度則是實現和維護權力與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來認識先秦時期的重要制
4、度,下圖圖中至依次應填入() A王位世襲制 禮樂制度 分封制 井田制B王位世襲制 分封制 禮樂制度 井田制C分封制 王位世襲制 禮樂制度 井田制D王位世襲制 井田制 禮樂制度 分封制【答案】B【解析】根據圖1反映的“宗法制”“權力核心”等信息,結合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可知,王位世襲制體現了“權力繼承”,分封制體現了“權力分配”,禮樂制度體現了“權力維護”,井田制是各種權力制度的經濟基礎,故選B項;禮樂制度是維護權力的制度,不能體現“權力分配”,分封制是分配權力的制度,不能體現“權力維護”,排除A項;分封制是分配權力的制度,不能體現“權力繼承”,王位世襲制是權力繼承制度,不能體現“權力分配”,排除
5、C項;井田制是各種權力制度的經濟基礎,不能體現“權力分配”,分封制是分配權力的制度,不能體現“權力基礎”,排除D項。4據國語記載,管仲佐政,行考選制度,每年由鄉長將鄉中子弟之賢者報告給國君,國君召見,試以官職,成績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贊”,“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舉也”。這表明春秋時期()A墨家思想得到認可B宗法制度走向瓦解C選官制度得以確立D貴族政治受到沖擊【答案】B【解析】根據“行考選制度”“試以官職,成績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贊”等信息可知,優秀的鄉中子弟通過國君主持的考試,可以做官任職,這表明春秋時期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度逐漸走向瓦解,故選B項;管仲推行的“考選制度”,體現的是法家思想
6、,排除A項;春秋時期仍然以世卿世祿制為主,題干中反映的“考選制度”并沒有得以確立,排除C項;春秋時期貴族政治仍是當時社會的主要政治形態,管仲在個別諸侯國推行的“考選制度”不會對貴族政治造成沖擊,排除D項。5西周的國家制度和政府機構較之商代不斷完善,主要表現在君統宗法化、王權專制化、封國宗親化。下列敘述可印證“君統宗法化”的是()A“封建親戚,以藩屏周”B“率土之濱,莫非王臣”C“文王孫子,本支百世”D“王后無嫡,則擇立長”【答案】C【解析】西周時期“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即周文王的后代,按照嫡庶秩序,百代傳承,強調了周王室以血緣宗法為基礎的傳承秩序,體現了君統宗法化,故選C項;“封建親戚,以藩屏
7、周”指分封制,體現的是封國宗親化,排除A項;“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指井田制,是宗法分封制的基礎,排除B項;“王后無嫡,則擇立長”只是宗法制的具體內容,沒有體現君統的傳承,排除D項。6商朝王位的繼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王子無嫡庶之分,皆有繼位的資格,至無弟可傳,然后傳子。但傳末弟之子抑或傳其先兄之子,似無定制:多數是傳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這表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B宗法制度已經出現C王位世襲制并未確立D世襲制并不成熟【答案】B【解析】材料中并沒有對分封制的相關提及,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商朝王位的繼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王子無嫡庶之分,皆有繼位的資格,至無
8、弟可傳,然后傳子”可知,宗法制度在商代已然出現,故B項正確;根據材料“商朝王位的繼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終弟及為原則”可知,王位世襲制在商代已然出現,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商朝王位的繼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王子無嫡庶之分,皆有繼位的資格,至無弟可傳,然后傳子”可知,商代的世襲制已較為完善,故D項錯誤。7有學者認為,秦始皇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監御史,掌監察,“這種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據此可知,在秦朝()A君主專制制度創立B中外朝彼此牽制監督C“三公”分工明確D地方自主權力過大【答案】C【解析】仿效中央政府,用“守”、“尉”和“監御史”,分別掌管
9、地方民政、兵事和監察,分別對應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分工,說明“三公”分工明確,故選C項;君主專制制度的創立是指創立皇帝制度,材料的內容是指郡的官員的分工,排除A項;中外朝彼此牽制監督是在漢朝,不是在秦朝,排除B項;秦朝的郡縣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權,地方自主權受到中央的制約,排除D項。8秦朝法律答問載:“甲盜竊不滿一錢,前往乙家,乙沒有察覺,問乙方如何論處?不應論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應罰一盾。甲盜錢用以買絲,把絲寄存在乙方處,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盜竊的事,乙方如何論處?不應論罪。”上述規定旨在()A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輕罪重罰以減少偷盜行為C確保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10、D以立法手段維護社會秩序【答案】D【解析】題干反映了秦朝對犯罪情形的分類做了明確而詳實的規定,有利于維護被盜竊者的利益和社會穩定,故選D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權貴與平民若犯罪,不徇私情,排除A項;題干對犯罪情形進行了合理區分并合理定罪,沒有體現輕罪重罰,排除B項;題干并未突出盜竊一定要判罪,以打擊任何情形的犯罪,排除C項。9一般來說,漢代監察官只擁有監察權而沒有處置權。對監察對象的處罰要報請所屬長官,或與司法部門協調處理。各級官吏對監察官的行為也有監督作用,可以隨時上書彈刻監察官。這表明漢代()A監察體制完備具有獨立性B形成了對地方有效管理C建立了對監察的反向機制D監察體系具有多層次性【答案】
11、C【解析】根據材料“對監察對象的處罰要報請所屬長官,或與司法部門協調處理。各級官吏對監察官的行為也有監督作用”可知漢代對監察官的權力進行制約,建立了對監察的反向機制,故選C項;根據材料“一般來說,漢代監察官只擁有監察權而沒有處置權。對監察對象的處罰要報請所屬長官,或與司法部門協調處理。”可知漢代對監察官的權力進行制約,監察體制不具有獨立性,排除A項;根據材料“對監察對象的處罰要報請所屬長官,或與司法部門協調處理。各級官吏對監察官的行為也有監督作用”可知漢代對監察官的權力進行制約,形成了對監察官有效管理,并非“形成了對地方有效管理”,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多層次性”是指程度由低到高的一種
12、差別性,與材料主旨“對監察官的權力進行制約”不符 排除D項。10漢武帝時期以“孝”名科,為儒生以“經明行修”入仕開啟了大門;光武帝時為察舉制度增加了“務授試以職”的規定,即州郡長官對于將要加以察舉的茂才、孝廉,應先委以一定官職,合格者方能舉至中央。這一變化()A反映了官吏選拔程序更加規范B導致了選官標準的根本變化C消除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控制D有利于提高官員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州郡長官對于將要加以察舉的茂才、孝廉,應先委以一定官職,合格者方能舉至中央”,說明察舉制發展的內容更加務實、程序更加規范,故選A項;根據材料“以孝名科經明行修”、“察舉的茂才、孝廉”,表明選官的標準未發生
13、根本性的變化,僅是增加“授試以職”,排除B項;根據所學,察舉制下容易任人唯親、形成小利益集團,排除C項;材料的變化有利于選拔官僚隊伍需要的人才,與行政效率提高不存在直接必然的聯系,排除D項。11秦漢代發行鑄幣的基本情況如下表。 發行時間 名稱 重量 幣面文字 是否壟斷發行 自秦延續 秦半兩 半兩 半兩 否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銖錢 四銖 半兩 否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銖錢 三銖 三銖 不準私鑄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國五銖 五銖 五銖 由郡國壟斷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側五銖 五銖 五銖(帶紅色鑲邊) 由中央壟斷 表中鑄幣變化反映出()A漢承秦制,但有損益B王國
14、問題的日趨嚴重C經濟集權主義的發展D古代鑄幣制度的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中國古代貨幣從不壟斷發行到漢武帝時期由中央壟斷,說明漢代經濟管控能力逐漸增強,經濟集權主義的發展,故選C項;從秦朝不壟斷發行到漢武帝時期由中央壟斷,沒有漢承秦制的關系,排除A項;漢朝中央壟斷鑄幣權,說明加強對王國的控制,有利于解決王國問題,排除B項;材料內容體現了中央對鑄幣權管控,沒有體現古代鑄幣制度的完善,排除D項。12表一 記述 出處 “方六里為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有市五聚命之田鄉” 管子 “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直,其事亂” 國語齊語 “不以農戰,則無官爵” 商君書
15、 “夫糴,二十病用,九十病農。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糴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史記貨殖列傳 表一為不同史籍關于先秦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史實是()A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B先秦時期國家對經濟的干預C春秋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的確立D先秦國家“重商”政策的確立【答案】B【解析】四則史料均未涉及“百家爭鳴”現象,故A項錯誤;四則史料分別反映了市的設置、對士農工商四民的管理、以農戰授爵、農末并重的思想,體現了先秦時期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故B項正確;史料一無法體現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故C項錯誤;史料三反映了以農戰立國的思想,不能
16、體現“重商”,故D項錯誤。13老子主張:“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講:仁政應該從恢復西周井田制著手,因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塊份地,貧富分化不甚顯著。據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A道家經濟思想比儒家激進B和諧安定是重大社會關切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D道家和儒家治國理念趨同【答案】B【解析】材料中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孟子主張仁政,目的都是建立和諧安定的社會,故選B項;材料中老子論述的是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并未提及其經濟思想,排除A項;儒家民本思想根植于商周時期的民本思想,而非道家,排除C項;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二者理念并
17、不趨同,排除D項。14 “今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既已具矣,大人肅然奏而獨聽之,將何樂得焉哉?其悅將必與賤人,不與君子。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上述觀點的提出者最有可能是()A孔子B韓非子C莊子D墨子【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現在大鐘、鳴鼓、琴瑟、竽笙各種樂器,既已齊備,大人們獨自安靜地聽著奏樂,將會得到什么樂趣呢?不是與君子一同來聽,就是與賤人一同來聽。與君子同聽,就會荒廢君子的聽獄和治理國事;與賤人同聽,就會荒廢賤人所作的事情,即墨子的“非樂”主張,故選D項;孔子主張“仁”,堅守與傳承禮樂文化,排除A項;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法、術、勢相結合,加強中央集權
18、;變法革新,排除B項;莊子主張“齊物”“逍遙”,排除C項。15(2020高考全國卷模擬考試24)孔子施教的地區主要在魯(今山東),講學游學的足跡主要是在陳、宋、曹、鄭、衛等地,墨子在宋,荀子在趙。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繁榮B先秦黃河流域經濟相對發達C宗法分封等級制度趨于瓦解D學在官府逐漸走向學在民間【答案】B【解析】據材料“孔子施教的地區主要在魯(今山東),講學游學的足跡主要是在陳、宋、曹、鄭、衛等地,墨子在宋,荀子在趙”,可知諸子百家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這些諸侯國思想的活躍,故選B項;材料強調諸子百家的活動區域
19、,并不是學術的繁榮程度,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并不是政治制度,排除C項;百家爭鳴的出現說明已經學在民間,并不是逐漸走向,排除D項。16(2020山東高考1)戰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B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C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無禮義,則上下亂”“義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此時孟子和韓非子所說的“義”是君臣之間做事情的原則,實質是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故選D項;秦朝確立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孟子“養浩然正氣”強調衡量道
20、德修養的標準,與“無禮義,則上下亂”不符,排除B項;西周時期的禮為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與材料所述時間“戰國時期”不符,排除C項。17春秋時期,齊人陳不占聽聞國君有難欲奔赴救援,但因害怕而渾身發抖。他的車夫勸道:“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義也;無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最終他在赴君難的途中“聞戰斗之聲,恐駭而死”。時人對陳不占的評價最有可能是()A膽小懦弱B仁者之勇C愚忠可笑D知機識變【答案】B【解析】陳不占為國君犧牲自己,履行了道義準則,遵循了“忠恕之道”,是“仁者之勇”的表現,故選B項;陳不占固然膽小但依然“赴君難”,表明他不軟弱,排除A項;陳不占 “赴君難”在當時是“仁義” 之
21、舉,符合潮流,排除C項;知機識變指能了解、掌握時機,識別、適應時局的變化,這顯然與“赴君難”不符,排除D項。18下表反映出春秋戰國的時代主題是()學派 主張 儒家 以德治國: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國:遵從規律,無為而無不為 墨家 以愛治國:互愛互助選賢任能爭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國:制定法律、制裁民眾不法行為穩定社會 A重建政治秩序B變革政治制度C發揚民本思想D構建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材料中“以德治國、以道治國、以愛治國、以法治國”都體現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構建穩定的政治局面,故選A項;據所學,儒家不提倡變革,排除 B項;材料(法家)“制裁民眾”沒有體現民本,排除C項;
22、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員的任命和選拔不再依據血緣,材料體現是各家的治國主張,排除D項。19表1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對“天道”與“人道”的相關認識。由此可見()表1 派別 認識 道家 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儒家 孟子離婁“順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仁心)者,人之道也” 法家 韓非子心度“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家思想家們還提出“循天道、因民情、隨時變、量可能、務明易”等立法原則 A天道更側重人的主觀能動性B人道是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C諸子思想具有同源異流特征D天道與人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相
23、互對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仁心)者,人之道也”“循天道、因民情、隨時變、量可能、務明易”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從不同角度強調“人道”是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故選B項;根據材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仁心)者,人之道也”可知人道更側重人的主觀能動性 ,并非“天道”,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諸子思想在天人關系上具有某學相同點,但并非“具有同源異流”特征,排除C項;根據材料“順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仁心)者,人之道也”可知天道與人道的關系主要表
24、現為相互統一,并非“對立”,排除D項。20漢初存在多種社會勢力,包括六國宗室和貴族后裔、私人豪富、強宗豪右、封君、軍功地主等。這些社會勢力形成各自的社會秩序,與國家對立甚至沖突。這種狀況()A形成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制衡體制B使國家陷入分裂割據狀態C說明土地兼并嚴重威脅政權穩固D影響了董仲舒的學術方向【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這種狀況說明地方勢力強大、迫切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對此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故選D項;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不可能形成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制衡體制,排除A項;這種狀況只是使國家面臨陷入分裂割據狀態的危險,但并未真正陷入這種狀態,排除B項;土地兼并指的是土
25、地愈來愈集中到少數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農民則越來越多地喪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第II卷(非選擇題 共40分)21(22分)(2020北京昌平區高一第一學期期末4)秦朝的大一統 材料一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 (1)分別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類型,結合文字內容分析它們的史料價值。 (10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6分)【答案】(1)史料類型:材料一是文獻史料,材料二是實物史料。(4分)價值:史記中記載的秦郡縣制和統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銅詔版鐵權和秦簡的
26、印證。文獻史料和實物史料的結合有助于歷史的研究。 (6分)(2)歷史意義:秦統一后,在政治上創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縣制,其所確立的政治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經濟上統一度量衡,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和經濟交流。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12分)【解析】(1)第一小問史料類型,由材料一“史記秦始皇本紀”得出文獻史料,由材料二“秦始皇廿六年銅詔版鐵權”、“里耶秦簡”得出實物史料。第二小問價值,由材料一“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材料二“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遷陵洞庭郡”得出史記中記載的秦郡縣制和統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銅詔版鐵權和秦簡的印證;由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記述內容的結合得出有助于歷史的研究。 (2)由材料一“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材料二“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得出秦統一后,在政治上創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縣制,其所確立的政治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由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得出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22(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當戰國時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強國,用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剪輯許可合同樣本
- 借款質押合同標準文本
- 勞務合同樣本美團外賣
- 倉庫轉讓設備合同范例
- 包裝印刷企業合同樣本
- 辦公舊貨出售合同樣本
- 加盟家政合同標準文本
- 寫催告合同樣本
- 農村借貸抵押合同標準文本
- 農村房屋無償轉讓合同標準文本
- 2023年高考生物全國通用易錯題13致死類的遺傳題(解析版)
- 中建項目裝飾裝修工程施工方案
- 消防維保質量保證體系
- 《光》 單元作業設計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版)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2021年上海市中考二模化學試卷匯編多選題
- 財建2016504號-基本建設項目建設成本管理規定-含附件
- GB/T 18323-2022滑動軸承燒結軸套尺寸和公差
- 新概念二冊課文電子版
- 成都市中考英語題型專項復習練習(word版):補全表格
- 中國民間藝術的奇妙之旅知到章節答案智慧樹2023年南昌大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