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特殊兒童行為改變原理及運用的課件_第1頁
12.特殊兒童行為改變原理及運用的課件_第2頁
12.特殊兒童行為改變原理及運用的課件_第3頁
12.特殊兒童行為改變原理及運用的課件_第4頁
12.特殊兒童行為改變原理及運用的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國培計劃(2013)”-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短期集中培訓 培智教育骨干教師教學技能提升培訓班主講:章 永單位:樂山師范學院教科院 2013.09特殊兒童行為改變原理及運用內容綱要行為矯正技術強化法懲罰法消退法間歇強化程序漸變強化程序定比強化低比例強化變比強化零反應強化定時強化不相容行為強化變時強化塑造法漸隱法鏈鎖法行為矯正及發展史行為矯正程序設計 一、行為矯正行為矯正及其發展簡史 2、相關概念區別精神分析療法:建立在弗洛依德的“心理動力論”基礎之上的心理行為治療方法。行為治療:以巴甫洛夫“應答性條件反射”理論為基礎。重視應答性行為的治療。行為矯正(狹義):以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為基礎

2、。重視操作性行為的改變。 1、定義: 行為矯正就是依據學習原理來處理行為問題,從而引起行為改變的一種客觀而系統的有效方法。基本前提:無論正常行為還是異常行為都是:“習得的”;并非所有的行為改變都是行為矯正。偶然按壓杠桿多次重復強化 得到食物行為矯正及其發展簡史 一、行為矯正 3、原理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斯金納斯金納箱:隔音 杠桿 食槽 食物實驗過程:把饑餓的小白鼠關入箱內結果:白鼠學會通過按壓杠桿以獲得食物的行為。在某一操作性行為發生以后,呈現一個強化刺激,這一操作性行為的強度就會增加。發展更加迅速出現“社會學習理論”代表人物:班杜拉行為矯正及其發展簡史 二、行為矯正發展簡史1978年以前 空白

3、1978年1985年 準備1985年以后 開始發展國外發展史20世紀初60年代20世紀60年代后20世紀70年代后20世紀80年代后迅速發展,“SOR”取代“SR”出現“認知行為矯正理論”代表人物:艾里斯、貝克開始得到應用,并迅速發展“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廣泛應用代表人物:斯金納及其學生產生但沒有得到迅速應用與發展用“應答性條件反射理論”進行研究代表:巴甫洛夫、沃爾普、艾森克國內發展史產生但沒有得到迅速應用與發展用“應答性條件反射理論”進行研究代表:巴甫洛夫、沃爾普、艾森克 行為矯正遵循“評價治療再評價再治療”的程序。 單一被試研究設計基本類型(反轉設計):行為矯正程序設計1、AB設計1、最

4、簡單的設計:A=基線階段 B=處理(矯正)階段2、AB設計不能證明相互作用關系,沒有排除無關因素的影響3、AB設計并不是真正的研究設計,它只能用于非研究情況下1、“反轉”的基本含義:在B之后又回到A2、嚴格講應該是:A1BA23、比較A1、B、A2階段的行為表現,即可證明因果關系的存在2、ABA設計1、最常用、最典型的研究設計2、嚴格講應該是:A1B1A2B23、可充分證明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1、類型非常多,常依研究目的而定2、如:探討不同策略對行為的影響: ABCDA設計3、ABAB設計4、多重處理設計行為矯正程序設計A-B設計的理論曲線圖A-B-A設計的理論曲線圖A-B-A-B設計

5、的理論曲線圖多重處理設計圖示兩個例子有何相同與不同 住校聾生小李一天意外地把自己的被子疊好了,雖然不是很整齊,老師看到說:“哇!你的被子疊得這么整齊,真棒。”第二天,小李再次疊好被子,老師再次贊揚,此后連續多天,小李都會自己整理床被。 小東在學做飯的時候,油煙總是很大,他打開抽油煙機,油煙被吸出了廚房。現在他做飯時,總是會打開抽油煙機。強化法一個具體的操作性行為發生了一個直接的結果緊隨這個行為其結果導致行為將來被加強了兩個例子具體行為的結果不同前者:獲得了肯定和贊揚后者:討厭的油煙被取消了正強化負強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一、強化物與懲罰物強化法 1、強化物 在人們感受的各種性質的刺激中,有一類是

6、人們喜歡的,因為它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愿望,讓人產生高興、愉快的情感體驗。這類刺激稱正強化物,簡稱強化物。 2、懲罰物 在人們感受的各種性質的刺激中,有一類不但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愿望,反而讓人遭受痛苦、煩惱和不安,讓人厭惡。這就是懲罰物,或叫厭惡刺激。 強化物與懲罰物因人而異,既有共同的,也有特殊的; 在應用時要了解個體對各種刺激物的喜愛程度或厭惡程度,選擇有效的、經濟的強化物或懲罰物; 常用方法是:“強化物(懲罰物)調查表”、“活動情況調查表” 二、正強化與負強化強化法1、正強化就是運用強化物來加強某一行為傾向的方法2、負強化就是通過取消懲罰物來加強行為傾向的方法3、它們都強調:行為的改變

7、依據行為的結果而定背景 結果 行為 SDRS增加獲得強化物取消懲罰物再看幾個例子結果讓人高興滿意 強化案例分析 1、小王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并認真聽講,老師對他微笑并表場。結果小王更有可能在課堂上認真聽講。 2、孩子晚上上床后,總是會哭鬧,父母就會去安慰她。結果,這孩子晚上睡覺時哭鬧行為的發生會更加頻繁。 3、在雨中等車的婦女打開雨傘,雨傘防止雨點落到她身上。現在下雨的時候她總是會打開雨傘以防止雨點落到她身上。 4、課堂上同學們在安靜地做作業,李強做完作業后開始也安靜地看書,但看見老師在批改作業,便開始找邊上的人講話。老師注意到了,就對李強說:“你好象坐不住了,你到前面來,幫我管紀律”。然后給他

8、一支粉筆,讓他在黑板上記下不守紀律的人的名字。以后,李強每次做完作業后更有可能坐不住,而不是安靜地看書。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強化實際上是對個體的某一行為出現后給予的一種鼓勵、表揚、獎賞或懲罰物的消失。一旦這些行為結果適合個體的心理或物質上的需要,個體出現這種行為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以上例子都說明了一個共同的程序:(1)有一個具體的行為在特定的背景下發生了;(2)有一個直接的結果緊隨著這個具體的行為;(3)這個結果導致這個具體行為在將來被加強了。 強化案例分析 夏天,一個光著腳的人踩到熱瀝青路上,他會立刻跳到草地上。跳到草地上的結果使他可以逃避熱瀝青路上的熱量。 三、負強化基本過程強化法 這

9、個人下一次在熱瀝青路上走路時會穿上鞋,穿上鞋的結果是防止了熱瀝青的熱量。 逃避反應回避反應行為者遭受懲罰物之后,只有從事某種特定的行為,該懲罰物才能終止。行為者感覺到懲罰物的信號在遭受懲罰物之前,從事特定的行為,可免受懲罰物。多次的逃避反應可建立回避反應逃避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建立回避反應。 四、強化法運用原則強化法兩個強化法實例1、正確選擇要矯正的具體行為;2、正確選擇強化物或要取消的懲罰物; 3、在負強化中使用的條件懲罰物必須是強力懲罰物的信號;4、慎重使用負強化。在使用負強化時要明確: 逃避反應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建立回避反應;5、使用正強化要注意: 行為出現后立刻強化并描述被強化的

10、具體行為; 使用原級強化物時最好結合使用次級強化物; 防止強化物的“飽厭現象”; 6、讓被矯正者逐漸脫離矯正程序。 神經性厭食癥的矯正1、診斷: 患兒13歲,女性,讀初中。父親是某歌舞團團長,母親是演員,兩個姐姐已工作,自幼嬌慣、任性,會演奏手風琴。 1978年春節,突然出現厭食,幾乎不吃正餐,體重由45公斤銳減至27公斤。 患病后,先后在三個醫院住院,均被懷疑患胃腸道疾病、內分泌疾病等,但各種檢查均無陽性發現。患兒否認自己有病,靠輸液等支持療法維持生命。 5月6日,精神科醫生會診。患兒極度消瘦、四肢濕冷、心音弱(每分鐘42次)、呼吸有酮味。經醫生誘導,講出兩種顧慮:一是胖難看,二是怕手風琴練

11、不好。由此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癥。2、矯正計劃: 決定用正強化治療。具體措施: 平時不允許離開病房,但若一周內體重增加1公斤,則準許她在周末回家看歌舞演出。3、結果: 當日晚餐,由醫生以和藹的態度,堅定的動作喂下患病后第一餐飯。 5月7日后,開始自己進食。在醫務人員的鼓勵下,每天體重增加都超過計劃,周末準許回家看演出。 6月3日,復診時體重已達31公斤,四肢轉暖,脈搏正常,情緒平靜,舉止適度,自述病已痊愈。 出院后體重繼續恢復正常。9月復學。 神經性厭食癥的矯正1、診斷: 斯蒂科,男性,7歲,極重度智障兒童,唐氏綜合癥,美國一所特殊學校讀書。 他有極為嚴重的自傷行為,整天不停地打自己的頭,以至教師

12、和工作人員不得不將他的手捆在腰上,而且給他帶上一個足球做的頭盔,并整天把他關在一個小房間內。 為了矯治這種嚴重的自傷行為,行為矯正家設計了一個運用電擊懲罰的治療程序。經過電擊治療,斯蒂科很快地消除了打頭行為,但是,一旦停止使用懲罰,壞習慣很快會恢復。 因此行為矯正家認為必須使他形成一種取代打頭的良好行為,以徹底除去其打頭行為。 智力障礙兒童自傷行為的矯正 2、矯正計劃: 設計了一個負強化程序。具體實施如下: 把斯蒂科放在一張高椅上,在他面前的盤子內放一個金屬做的小卡車,一個電子鐘電線串聯著小卡車,以測量孩子接觸卡車時間的長短。 開始時孩子根本不會自動地將手放到小卡車上去。很顯然,這需要有一個特

13、定的程序去教會他。 程序開始時,一個蜂鳴器發出聲響后,立即在斯蒂科的小腿上給予輕微的電擊,這時實驗者引導孩子的手接觸小卡車,每當斯蒂科的手接觸金屬卡車時,蜂鳴器和電擊就自動消失。 智力障礙兒童自傷行為的矯正 3、逃避反應階段 大約經過12次試驗后,當以上兩個刺激呈現時,斯蒂科會自動將手放在“卡車”上。這就是說斯蒂科已經建立了逃避反應:如果將自己的手放在卡車上,就可以逃避電擊厭惡刺激。4、回避反應階段 經過多次訓練后,只要蜂鳴器一發出響聲(3秒鐘后電擊出現),斯蒂科根據經驗就會很快地將手放到小卡車上以躲避電擊,這就是回避反應。因為他的手一離開小卡車,蜂鳴器就響了,而且3秒鐘后電擊就會發生。這樣斯

14、蒂科為了躲避電擊,不得不把他的手放在金屬卡車上。 智力障礙兒童自傷行為的矯正 5、分析: 從整個程序看,開始時,斯蒂科不會去接觸金屬卡車,經過訓練,他幾乎能持續地將手放在金屬物品上而不去打頭; 從而使他拿金屬物的行為取代了打頭的行為;盡管他已不再打頭了,但整天拿著一個金屬物品,終究不是良策; 下一步應該做的工作是要教會他接觸其他玩具,然后再運用其他行為矯正方法撤除電擊和玩具卡車,使他不再整天拿著玩具卡車,也可以從事其他活動。 智力障礙兒童自傷行為的矯正 麗麗家鄰居有一只可愛的小花貓。一天,麗麗看見小花貓正在睡懶覺,她想去叫醒它,就走過去撫摸這只小花貓。誰知小花貓卻抓傷了她的手。從此以后,麗麗再

15、也不會在小花貓睡覺的時候去撫摸它了。 懲罰法兩個例子有何相同與不同 小英玩玩具的時候,如果有其他孩子玩她的玩具,她就會打他們。每次她打別的孩子時,老師就會讓她停止玩耍,并在另一房間椅子上坐兩分鐘。于是小英就不再打別的孩子了。一個具體的操作性行為發生了一個直接的結果緊隨這個行為其結果導致行為將來被減弱了兩個例子具體行為的結果不同前者:獲得了懲罰物后者:強化物被取消了正懲罰負懲罰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一、正懲罰與負懲罰懲罰法1、正懲罰就是運用懲罰物來減弱某一行為傾向的方法2、負懲罰就是通過取消強化物來減弱行為傾向的方法3、它們同樣強調:行為的改變依據行為的結果而定4、懲罰只能部分地減少或暫時抑制行為,

16、而不能使之完全消除再看兩個例子背景 結果 行為 SDRS減少獲得懲罰物取消強化物結果讓人不高興不滿意 懲罰案例分析 2、李軍,行為障礙兒童,特殊學校學習。老師用撲克牌等籌碼作為他學習成績的條件強化物。每次他答對問題,老師就在一個容器里放進一個籌碼以強化他的行為。但是,當李軍未經老師允許就離開座位時,就從容器中取走一個籌碼。于是李軍停止了不經老師允許就離開座位的不良行為。 1、張強開車進城購物。在商場門口,他想就幾分鐘而已,便把車停在路邊。從商場出來時,看見警察正在開“不按規定停車”的罰單。從此以后,張強不會再把車停在不該停是地方,哪怕只有幾分鐘的時間。 給予 取消 強化物 正強化 負懲罰懲罰物

17、 正懲罰 負強化 二、運用懲罰應注意的問題懲罰法懲罰法實例1、明確描述被懲罰的具體行為;2、正確選擇懲罰物及確定要撤銷的強化物;3、盡量為替代行為產生創造條件,并與替代行為強化相結合;4、強烈的懲罰會引起不良情緒反應,從而導致其他不良行為;5、過度的懲罰容易產生條件懲罰物,從而產生逃避-回避反應;6、懲罰只能抑制舊有行為,并不建立新行為;7、懲罰必須及時,所有參與者的態度必須一致并保持平靜。一、診斷 王某某,7歲,男性,特殊教育學校聾生。經常打架,尤其喜歡挑釁或毆打其他兒童。 連續三周觀察記錄:平均每天打人30次。 教師采取一些積極措施,如:教育、獎勵等,但無效果。 診斷為攻擊性行為。計劃采用

18、懲罰法治療。 聾生攻擊性行為的矯正二、矯正程序 在不傷害王某某健康的前提下,設計懲罰程序,并征得其父母的同意和協助。程序如下: 當他打人時,老師嚴厲地說:“不許打人,因為你打人了,現在罰你做10次起立和坐下動作。”邊說邊拉住他的手要他站起來,然后按住肩膀要他坐下去,同時喊“起立”、“坐下”,共10次。三、過程 王某某對此最初表現為肢體上的反抗,但仍強迫做。最初,需矯正者用手幫助他,以后慢慢只用指令指示,便可按指令做。 程序實施后: 第一天,打人次數下降到11次; 第二天,10次; 第三天,1次; 以后基本維持在01次的水平上。 兩周后,停止懲罰程序。前4天,打人的行為維持在低水平上,后4天打人

19、頻率開始逐步上升。 8天后,再次引入懲罰程序,打人行為立刻下降。同時強化其安靜地坐著玩玩具的行為。持續兩月,打人惡習基本控制住。 聾生攻擊性行為的矯正 12歲的小東吵鬧著要買一件新衣服,父母勸了半天也沒有用,“你已經有了那么多新衣服,還要買?”無奈,父母兩人一人去看書,一人看電視,不去搭理小東。小東先是在自己房間里大喊大叫,繼而開始摔東西,然后動靜越來越小,不多時,一切歸于平靜。消退法一般情況下,兒童在家里無理取鬧或大哭大叫,往往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或獲得食物。在兒童采取這種不良行為時,如果父母立即給予關注或食物,則這種關注或食物就是正強化,結果會使孩子的哭鬧行為越來越嚴重。正確的做法是不理睬

20、 一、消退的概念消退法1、定義: 消退指在確定的情境中,在行為者產生了以前被強化(或懲罰)的行為之后,并不跟隨通常的強化(或懲罰),則以后在相似情境中,這一行為的發生率就會降低(或升高)的現象。2、類型: 由正強化建立的行為的消退最常見(容易且效果好) 由負強化建立的行為的消退不常見(不容易且效果不好) 由懲罰消除的行為的消退少見(期望的行為被懲罰后無法消退) 二、消退的實施消退法1、前提: 能正確識別問題行為的強化物,并能有效地控制它; 能保證消退過程中當事人和他人的安全; 能容忍消退爆發時問題行為的升級; 周圍環境的所有人員能一致地執行消退。2、方法: 找出導致問題行為的強化因素,然后嚴格

21、控制這種因素; 在消退問題行為的同時,對良好的替代行為進行強化; 執行消退程序時,各種物質環境、有關人物的角色扮演以及言語等都必須妥善安排。 消退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會使問題行為更加嚴重,因此需要堅持到底,該行為才能消退。 再看兩個例子 消退案例分析 2、小學老師告訴孩子要尊敬自己的父母,在每天回家或上學時,要向父母說:“爸,媽,我回來了”。“爸爸媽媽,我上學去了,再見。”小東的父母對此從不給予反饋,都不吱聲。久而久之,小東上學的時候也不再說“我上學去了”,回來也不再說“我回來了”。由于父母認為孩子的這些行為是理所當然的,而沒有對孩子的道安與道別給予回應,一段時間后,孩子再也不

22、向父母道安與道別了。 1、“今天的菜不好吃,我要吃羊肉”小東在吃飯的時候又鬧了起來。父母兩個誰都沒有說話,只是繼續吃飯。“今天的菜不好吃。”小東的聲音高了半拍。依然沒有人理睬。“菜不好吃,哼。”小東斜眼看父母的反應,依然沒有人搭理。小東知道是不會有人管的了,所以只好拿起筷子,慢慢吃了起來。 三、運用消退要注意的問題消退法1、選擇好要消退的問題行為;2、準備階段應考慮的問題: 建立行為基線,并確定該行為的強化物; 找出替代行為,并選擇好替代行為的強化物; 確保有關人員知道,以免受干擾。3、消退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種: 問題行為之后的強化物沒有得到真正的撤除; 問題行為可能從其他來源得到間歇強化;

23、替代行為沒有被適當地強化。4、讓被矯正者逐漸脫離程序,逐步進入自然情境。兩個消退法實例 美國心理醫生威廉斯1959年報告: 采用消退法矯正一名21個月大的兒童的暴怒發作行為。 該兒童在睡眠前只要父母離去,他就大發脾氣,哭鬧不休,以致父母不得不陪伴他12小時,直到他熟睡后才離去。 用消退法進行矯正時,父母照舊將他放在床上,但是告訴他不再陪伴他睡覺了,然后離去,不再進屋。 第1天,該兒童哭鬧的時間長達50分鐘之久; 第2天,哭鬧的時間就縮短到15分鐘以下; 第10天晚上,哭鬧行為就完全消失了。 治療期間,其姑母偶然插手安撫而使哭鬧行為出現反復,但是由于繼續治療,這個影響被迅速消除。 追蹤2年,一直

24、沒有復發。顯然,父母對兒童的陪伴是他暴怒發作的強化物,矯正中撤除這種強化,不良行為得以消除。 哭鬧行為的消退實例(正強化行為的消退) 哈特等人在1964年,同時運用消退法和正強化法,成功地糾正了兩個兒童的好哭行為。 當他們哭泣時,教師不給予注意(消退);卻注意和鼓勵他們所表現出來的一些良好行為(正強化)。 消退對減少幼兒夜間哭鬧行為的效果非常明顯。 哭鬧行為的消退實例(正強化行為的消退) 自我傷害行為的消退實例(負強化行為的消退)1、診斷: 某女孩,智障,有不停地用兩手抓頭發的怪癖。抓得頭皮痛就感覺舒服(自動強化),難受感就降低(負強化)。父母采取過多種方法,如說教、打罵,甚至把他手捆起來,都

25、不見效。2、矯正: 剃個光頭。開始又哭又鬧,但誰也沒理睬她,也無法幫助她(因為沒有頭發可抓)。一個月后,哭鬧行為基本消失,兩個月后頭發再長起來時,也沒有抓頭發了。3、分析: 不予理睬消退哭鬧行為 無頭發可抓消退抓頭發行為 一、間歇強化概念間歇強化程序1、定義: 一種偶然地而不是每次都對所發生的行為進行強化的方法。相對于連續強化而言,間歇強化意味著強化的只是行為反應的部分而不是全部。2、優點:由間歇強化增加的行為非常牢固,最不易消退;用間歇強化可以減少行為且效果顯著,可避免不良心理反應;可以克服連續強化中的飽厭現象;比連續強化更容易操作。3、類型:增加行為間歇強化:定比強化、變比強化、定時強化、

26、變時強化減少行為間歇強化:低比例強化、零反應強化、不相容行為強化 二、定比強化(定數強化)間歇強化程序 當行為達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數時,才能得到強化。特定次數即某一固定比例。這一固定比例應逐漸增加,從而建立行為。 工廠要求工人每完成一定工作量,就可領取一定的報酬。 暑假里,家長要求孩子完成15篇作文。計劃每完成三篇,就進行一次強化,如一次短途旅行。如果每完成一篇作文就強化,就是連續強化了。 實驗表明:如果強化比例標準不是高不可攀的話,定比強化下的動物反應要快于定時強化下的反應,人類也是如此。 定比強化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一次行為反應得到強化之后,有一段停頓時間,或者說休息時間,這稱為停頓現象。

27、 三、變比強化(變數強化)間歇強化程序 每次強化所要求的反應數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圍繞一個平均值不可預測地變化著。 醫院規定:大夫每值幾個夜班就可以休息一天,病人少的時候,值夜班一天就可以休息一天,而病人多的時候,值夜班三天也許還得不到休息。 再如:日常生活中所見的舉手發言、買有獎貼花、買彩票或賭博等行為,都屬于這種強化。 變比強化沒有停頓現象。 因為沒有明確規定每次強化所要求的行為反應次數,每次強化所要求的行為反應次數是不確定的,所以行為者不得不不斷地進行行為反應,以求獲得強化。 四、定時強化間歇強化程序 行為在前次強化后,需要經過一段固定的時間后再次發生,才給予強化。 對調皮搗蛋的孩子說:“

28、我每周五下午都要給班主任老師打電話,看你的表現好不好。”對寫作業愛磨蹭的孩子說:“我每隔10分鐘就進來檢查一次,看你是不是在玩。”對貪玩的孩子說:“我每隔一天就要問你學沒學到新東西。” 如果做到了,就給孩子正強化物。 再如:“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按月發工資”等 定時強化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停頓現象,它發生在剛剛得到強化之后。 五、變時強化間歇強化程序 行為的兩次強化之間的時間間隔圍繞一個平均值不可預測地變化著。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不定期監督和檢查,甚至到學校訪問老師和同學。可以養成既穩定又持久的行為傾向,對外在強化物的依賴性也會減少。 要求孩子整理文具、書包,家長不定時間檢查,檢查

29、滿意即獎勵紅星一顆。如果是每天檢查,每天獎勵,就是連續強化了。 不定時抽查工作質量,達標者給予獎勵等都屬于這種強化。 變時強化也沒有停頓現象。因為行為者無法知道或預測行為發生在什么時候才能得到強化。 六、低比例強化間歇強化程序 當行為以低比例發生時給予強化,則以后行為將以低比例發生。 低比例強化的行為必須具備的條件: A.行為越少越好; B.行為是可以容忍的。 如:“吸煙者的治療”、“大聲講話的行為” 處理孩子看電視過多的行為,家長可先和孩子約好允許看電視的時間,如每天一個小時,如果孩子做到了,就可以得到一顆紅星,并讓他以若干顆紅星換他所喜歡的獎品。 矯正孩子不按時完成作業的行為,可讓孩子自己

30、給自己規定一個作業時間,再給他一個小鬧鐘,撥好時間,在鬧鐘鈴響以前完成作業可以得到一顆紅星,若干紅星換一個他所喜歡的獎品。 七、零反應強化間歇強化程序 在一規定的時間內,若不需要的行為不發生,就給予強化。 矯正某幼兒午睡時愛吃手指的不良行為習慣,可采用零反應區別強化,規定每天中午在幼兒園睡覺時,如果他沒有吃手指,就進行表揚、強化。 零反應區別強化程序可以用來消除許多不需要的不良行為習慣。例如:兒童的多動、打人、罵人、亂扔東西、不講衛生等各種不良行為或習慣。 八、不相容行為強化間歇強化程序 不相容行為指兩種行為彼此對立,不會同時發生,一個減少另一個必然增加。 減少一個不良行為的同時,必然增加另一

31、積極的良好行為;增加一個良好行為的同時,必然減少另一消極的不良行為。 關鍵在于正確選擇不相容行為,確保行為的不相容性。 要使上課時,隨意大聲講話的不良行為不發生或少發生,就必然會增加一些與大聲講話的行為不相容的行為來替代,如認真聽講、自己看書、寫作業或其他行為,只要不大聲講話,就會得到強化。 連續強化對于學習初期、不穩定、不經常出現的行為有很好的強化效果。 用于剛開始學習新行為的時候,這叫行為的獲得。 連續強化會很快導致飽厭現象,使行為者對強化感覺麻木,難以取得強化效果。而一旦撤銷強化,行為便會迅速消退。 間歇強化更適用于穩定的或經常出現的行為。 通常用于行為獲得以后,使行為者繼續從事這種行為

32、,這叫行為的維持。 可變的間歇強化往往比固定的間歇強化效果好。 九、連續強化與間歇強化的運用原則間歇強化程序 一、漸變強化概念漸變強化程序 前述各種行為矯正方法主要是如何加強或減少某一種個體已經存在的行為。 如果我們所期望的行為至今沒有出現過,顯然不能等行為出現后再給予強化,這是不現實的。 這需要通過某種程序來培養和發展個體新的行為。1、概念: 漸變強化指通過一系列的步驟逐步形成一種先前并不發生的新行為的強化程序。2、類型:塑造、漸隱、鏈鎖3、運用: 個體并不具有某一行為時,可用塑造、鏈鎖;個體行為表現不符合要求時,可用漸隱。 塑造法實例 小莉,女,8歲,某兒童福利院,智力障礙。 不會走路,并

33、伴有嚴重的自傷行為。 訓練目標:獨立地從電視室走到餐廳(R目)。 小莉有時自己能站起來,并從一張椅子走到另一張椅子,特別是兩張椅子靠得很近時,她能走動(R1)。 計劃將飯桌靠近小莉身邊,以后逐漸拉大距離,最后把飯桌放回餐廳。 第一步:飯桌在小莉身邊(兩步遠)(R1)完成強化; 第二步:飯桌在電視室的另一邊(R2)完成強化; 第三步:飯桌在過道上(R3)完成強化; 第四步:飯桌在餐廳(R目)完成強化。 二、塑造法漸變強化程序 二、塑造法漸變強化程序1、定義: 塑造就是通過連續強化與目標行為相關的一系列行為,逐步達到目標行為的一種漸變程序。又叫“連續接近法”。2、實施步驟:確定行為目標R目以及 R

34、1、R2、R3 一系列行為;首先:強化R1,建立后,再強化R2,建立后,再;最后:強化R目,直到建立R目。3、需要注意的問題:認真仔細地確定“行為目標”,并準確地定義它(R目);選擇適當的強化物(S);選擇一個合適的起始行為(R1);以(R1)為開端,列出通向(R目)的連續的相似的行為系列;遵循“小步子、多循環”的原則。 例如:訓練“發音”、“走路”以及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等。 漸隱法實例 小剛,男,8歲,特殊學校,自閉癥。 能認讀110的數,但不會數物體(數到10)。 訓練目標:獨立地(S目)數物體數到10(R)。第一步:一張白紙,右上角有個數(比如5),紙上畫有與數字相同的圓(S1),另有一大堆圓紙片。問:這是什么數?回答正確強化,并要求把5個圓紙片放到紙上去,反應正確強化,多次訓練后,進入下一步;第二步:紙上圓的輪廓線變細了(S2),其他同第一步;第三步:紙上圓的輪廓線變成了虛線(S3),其他同第一步;第四步:紙上空白,只有右上角的數字(S4),其他同第一步;第五步:沒有紙,只有用紙片剪的數字(S5),其他同第一步;第六步:告訴他一個數,要求數出相同的圓紙片(S目)。 三、漸隱法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