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五版-17-23章-課后習題答案高鴻業_第1頁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五版-17-23章-課后習題答案高鴻業_第2頁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五版-17-23章-課后習題答案高鴻業_第3頁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五版-17-23章-課后習題答案高鴻業_第4頁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五版-17-23章-課后習題答案高鴻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七章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1. 總需求曲線的理論來源是什么?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價格)自由變動,即可得到總需求曲線?解答:(1)總需求是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這一需求總量通常以產出水平來表示。一個經濟社會的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購買和國外需求。總需求量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價格水平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宏觀經濟學中,為了說明價格水平對總需求量的影響,引入了總需求曲線的概念,即總需求量與價格水平之間關系的幾何表示。在凱恩斯主義的總需求理論中,總需求曲線的理論來源主要由產品市場均衡理論和貨幣市場均衡理論來反映。(2)在ISLM模型中,一般價格水平被假定為一個常數(參數

2、)。在價格水平固定不變且貨幣供給為已知的情況下,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決定均衡的收入(產量)水平。現用圖171來說明怎樣根據ISLM圖形來推導總需求曲線。圖171分上下兩個部分。上圖為ISLM圖。下圖表示價格水平和需求總量之間的關系,即總需求曲線。當價格P的數值為P1時,此時的LM曲線LM(P1)與IS曲線相交于E1點,E1點所表示的國民收入和利率分別為y1和r1。將P1和y1標在下圖中便得到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D1。現在假設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線移動到LM(P2)的位置,它與IS曲線的交點為E2點。E2點所表示的國民收入和利率分別為y2和r2。對應于上圖中的點E2,又可在

3、下圖中找到D2點。按照同樣的程序,隨著P的變化,LM曲線和IS曲線可以有許多交點,每一個交點都代表著一個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許多P與y的組合,從而構成了下圖中一系列的點。把這些點連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線AD便是總需求曲線。從以上關于總需求曲線的推導中可以看到,總需求曲線表示社會的需求總量和價格水平之間的反向關系。即總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向右下方傾斜的總需求曲線表示, 價格水平越高, 需求總量越小; 價格水平越低, 需求總量越大。圖1712.為什么進行宏觀調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一般被稱為需求管理的政策?解答: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貨幣

4、政策是指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應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通過影響利率、消費和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使就業和國民收入得到調節的。通過對總需求的調節來調控宏觀經濟,所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被稱為需求管理政策。3.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來源是什么?解答:總供給曲線描述國民收入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依存關系。根據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可推導出總供給曲線。資本存量一定時,國民收入水平隨就業量的增加而增加,就業量取決于勞動力市場的均衡。所以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來源于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均衡的理論。4.為什么總供給曲線可以被區分為古典、凱恩斯和常規這三種類型?解答:總供給曲

5、線的理論主要由總量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理論來反映。在勞動力市場理論中,經濟學家對工資和價格的變化及調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古典總供給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沒有阻力,在工資和價格可以靈活變動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能夠得以出清,這使經濟的就業總能維持充分就業狀態,從而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的產量總能保持在充分就業的產量或潛在產量水平上。因此,在以價格為縱坐標、總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古典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于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垂直線。凱恩斯的總供給理論認為,在短期,一些價格是有黏性的,從而不能根據需求的變動而調整。由于工資和價格黏性,短期總供給曲線不是垂直的。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在以價格為縱

6、坐標、總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是一條水平線,表明經濟中的廠商在現有價格水平上,愿意供給所需的任何數量的商品。作為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基礎的思想是,作為工資和價格黏性的結果,勞動力市場不能總維持在充分就業狀態,由于存在失業,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所需的勞動,因而他們的平均生產成本被認為是不隨產出水平變化而變化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古典的和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分別代表著關于勞動力市場的兩種極端的說法。在現實中,工資和價格的調整經常介于兩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在以價格為縱坐標、總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延伸的,這即為常規的總供給曲線。總之,針對總量勞動市場關于工資和價格的不同假定,宏

7、觀經濟學中存在著三種類型的總供給曲線。5. 用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的互動,說明宏觀經濟中的蕭條、高漲(或過熱)和滯脹的狀態。解答:宏觀經濟學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對經濟中的蕭條、高漲和滯脹狀態的說明,主要是通過說明短期的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來完成的。如圖172所示。圖172蕭條狀態與高漲狀態的說明從圖172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AD是總需求曲線,ASS是短期總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和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y,價格水平為P,二者都處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種情況表示經濟處于蕭條狀態。第二種情況是,當總需求增加,總需求曲線從AD向右移動到AD時,短期總供

8、給曲線ASS和新的總需求曲線AD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y,價格水平為P,二者都處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種情況表示經濟處于高漲狀態。現在假定短期總供給曲線由于供給沖擊(如石油價格和工資等提高)而向左移動,但總需求曲線不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短期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可以用圖173表示。在圖173中,AD是總需求曲線,ASS是短期總供給曲線,兩者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y,價格水平為P。現在由于出現供給沖擊,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到ASS,總需求曲線和新的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y,價格水平為P,這個產量低于原來的產量,而價格水平卻高于原來的價格水平,這種情況表示經濟處于滯脹狀態

9、,即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結合在一起的狀態。圖173滯脹狀態的說明ADAS模型加以比較,并說明二者的異同。解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主要說明單個商品的價格和數量的決定。宏觀經濟中的ADAS模型主要說明總體經濟的價格水平和國民收入的決定。二者在圖形上都用兩條曲線來表示,在以價格為縱坐標、數量(產出)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向右下方傾斜的為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延伸的為供給曲線。但二者在內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兩模型涉及的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描述的是微觀領域的事物,而宏觀經濟學中的ADAS模型描述的是宏觀經濟領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論基礎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

10、型中的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是消費者行為理論,而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成本理論和市場理論,它們均屬于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宏觀經濟學中的總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產品市場均衡理論和貨幣市場均衡理論,而總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勞動市場理論和總量生產函數,它們均屬于宏觀經濟學的內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模型在說明商品價格和數量決定的同時,還可用來說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移動對價格和商品數量的影響,充其量這一模型只解釋微觀市場的一些現象和結果。宏觀經濟學中的ADAS模型在說明價格和產出決定的同時,不僅可以用來解釋宏觀經濟的波動現象,而且可以用來說明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干預經濟的結果。y

11、S2 000P,總需求函數為yD2 400P:(1)求供求均衡點。(2)如果總需求曲線向左(平行)移動10%,求新的均衡點并把該點與(1)的結果相比較。(3)如果總需求曲線向右(平行)移動10%,求新的均衡點并把該點與(1)的結果相比較。(4)如果總供給曲線向左(平行)移動10%,求新的均衡點并把該點與(1)的結果相比較。(5)本題的總供給曲線具有何種形狀?屬于何種類型?解答:(1)由ySyD,得2 000P2 400P于是P200,yDyS2 200,即得供求均衡點。(2)向左平移10%后的總需求方程為yD2 160P于是,由ySyD有2 000P2 160PP80ySyD2 080與(1)

12、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于蕭條狀態。(3)向右平移10%后的總需求方程為yD2 640P于是,由ySyD有2 000P2 640PP320ySyD2 320與(1)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于高漲狀態。(4)向左平移10%的總供給方程為yS1 800P于是,由ySyD有1 800P2 400PP300ySyD2 100與(1)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于滯脹狀態。(5)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直線,屬于常規型。8.導致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變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解答:導致總需求曲線變動的因素主要有:(1)家庭消費需求的變化;(2)企業投資需求的變化;(3)政府購買和稅收的變化;(4)凈出口

13、的變化;(5)貨幣供給的變化。導致總供給曲線變動的因素主要有:(1)自然災害和戰爭;(2)技術變化;(3)進口商品價格的變化;(4)工資水平的變化;(5)對價格水平的預期。9. 設某一三部門的經濟中,消費函數為CY,投資函數為I20025r,貨幣需求函數為LY100r,名義貨幣供給是1 000,政府購買G50,求該經濟的總需求函數。解答:收入恒等式為YCIG,將消費函數、投資函數和政府購買代入其中,得YY20025r50,化簡后,得Y1 800100r(1)式(1)即為該經濟的IS曲線方程。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M/PL,將貨幣需求關系式和貨幣供給數量代入其中,有eq f(1 000,P)Y100

14、r, 其中P為經濟中的價格水平上式化簡為:Y100req f(1 000,P)(2)式(2)即為該經濟的LM曲線方程。為求該經濟的總需求曲線方程,將式(1)、式(2)聯立,并消去變量r,得到Y900eq f(500,P)上式即為該經濟的總需求曲線。第十八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1. 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相比,哪一種失業問題更嚴重些?解答:一般來說,結構性失業比摩擦性失業問題更嚴重。因為摩擦性失業是由于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或者經濟變動過程中的工作轉換而產生的失業。摩擦性失業的失業者都可以勝任可能獲得的工作,所以增強失業服務機構的作用,增加就業信息,協助勞動者家庭搬家等都有助于減少摩擦性失業。而結

15、構性失業是由經濟結構變化、產業興衰轉移而造成的失業,是勞動力市場失衡造成的失業,一些部門需要勞動力,存在職位空缺,但失業者缺乏到這些部門和崗位就業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訓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更嚴重一些。2. 能否說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業?解答:不能。充分就業并不意味著100%的就業,即使經濟能夠提供足夠的職位空缺,失業率也不會等于零,經濟中仍然會存在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凱恩斯認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業”,失業僅限于摩擦性失業和自愿失業的話,經濟就實現了充分就業。所以充分就業不是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工作。3. 什么是自然失業率?哪些因素影響自然失業

16、率的高低?解答:自然失業率就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發揮作用時應有的處于均衡狀態的失業率,也就是充分就業情況下的失業率。通常包括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生產力的發展、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因素是決定自然失業率及引起自然失業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體包括:(1)勞動者結構的變化。一般來說,青年與婦女的自然失業率高,這些人在勞動力總數中所占比例的上升會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響。如失業救濟制度使一些人寧可失業也不從事工資低、條件差的職業,這就增加了自然失業中的“尋業的失業”;最低工資法使企業盡量少雇用人,尤其是技術水平差的工人,同時也加強了用機器取代工人

17、的趨勢。(3)技術進步因素。隨著新技術、新設備的投入使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資本的技術構成不斷提高,必然要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較多失業;同時,技術進步使一些文化技術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適應新的工作而被淘汰。(4)勞動市場的組織狀況,如勞動力供求信息的完整與迅速性,職業介紹與指導的完善與否,都會影響到自然失業率的變化。(5)勞動市場或行業差別性的增大會提高自然失業率。廠商、行業和地區會興起和衰落,而勞動者和廠商需要時間來與之適應與配合。這些無疑會引起勞動者的大量流動,增大結構性失業。4. 說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線與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關系。解答:貨幣主義者認為,在工資談判中,工人們關心的是實際工資而

18、不是貨幣工資。當通貨膨脹率不太高、工人還沒有形成新的通貨膨脹預期的時候,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的替代關系就被稱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們發覺他們的實際工資隨物價的上漲而下降,就會要求雇主相應地增加貨幣工資,以補償通貨膨脹給自己造成的損失。由于工人不斷地形成新的通貨膨脹預期,使換取一定失業率的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菲利普斯曲線不斷向右上方移動,最終演變成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這就是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不斷運動形成的。5. 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有哪些?解答: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主要包括再分配效應和產出效應。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表現為:其一,通貨膨脹

19、不利于靠固定的貨幣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對于固定收入階層來說,其收入是固定的貨幣數額,落后于上升的物價水平。其實際收入因通貨膨脹而減少,他們持有的每一單位收入的購買力將隨價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相反,那些靠變動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則會從通貨膨脹中得益。例如,那些從利潤中得到收入的企業主能從通貨膨脹中獲利,如果其產品價格比資源價格上升得快,則企業的收益將比它的產品的成本增加得快。其二,通貨膨脹可以在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發生收入再分配作用。一般地,通貨膨脹靠犧牲債權人的利益而使債務人獲利。通貨膨脹對產出的影響可以通過各種情況來說明,這里只說明兩種主要的情況。第一種情況:隨著通貨膨脹的出現,產出增加。這就是需求

20、拉動的通貨膨脹的刺激促進了產出水平的提高。許多經濟學家長期以來堅持這樣的看法,即認為溫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對產出和就業將有擴大的效應。假設總需求增加,經濟復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條件下,產品的價格會跑到工資和其他資源的價格的前面,由此擴大了企業的利潤。利潤的增加就會刺激企業擴大生產,從而產生減少失業、增加國民產出的效果。這種情況意味著通貨膨脹的再分配后果會被因更多的就業、產出的增加而獲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對于一個失業工人來說,如果他唯有在通貨膨脹條件之下才能得到就業機會,那么顯然,他受益于通貨膨脹。第二種情況: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引致失業。這里講的是由通貨膨脹引起

21、的產出和就業的下降。假定在原總需求水平下,經濟實現了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如果發生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則原來的總需求所能購買到的實際產品的數量將會減少。也就是說,當成本推動的壓力抬高物價水平時,既定的總需求只能在市場上支持一個較小的實際產出。所以,實際產出會下降,失業會上升。6. 說明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解答: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這種通貨膨脹被認為是“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現用圖181來說明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圖181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圖181中,橫軸y表示總產量(國民收入),縱軸P表示一般價格水平。AD為總需求曲線

22、,AS為總供給曲線。總供給曲線AS起初呈水平狀。這表示,當總產量較低時,總需求的增加不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上漲。在圖181中,產量從零增加到y1,價格水平始終穩定。總需求曲線AD1與總供給曲線AS的交點E1決定的價格水平為P1,總產量水平為y1。當總產量達到y1以后,繼續增加總供給,就會遇到生產過程中所謂的瓶頸現象,即由于勞動、原料、生產設備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從而引起價格水平的上漲。圖181中總需求曲線AD繼續提高時,總供給曲線AS便開始逐漸向右上方傾斜,價格水平逐漸上漲。總需求曲線AD2與總供給曲線AS的交點E2決定的價格水平為P2,總產量水平為y2。當總產量達到最大,即為充分就業的產量yf

23、時,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全部得到利用。圖181中總需求曲線AD3與總供給曲線AS的交點E3決定的價格水平為P3,總產量水平為yf。價格水平從P1上漲到P2和P3的現象被稱作瓶頸式的通貨膨脹。在達到充分就業的產量yf以后,如果總需求繼續增加,總供給就不再增加,因而總供給曲線AS呈垂直狀。這時總需求的增加只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上漲。例如,圖181中總需求曲線從AD3提高到AD4時,它同總供給曲線的交點所決定的總產量并沒有增加,仍然為yf,但是價格水平已經從P3上漲到P4。這就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不論總需求的過度增長是來自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或是來自政府需求、國外需求,都會導致需求拉動

24、通貨膨脹。需求方面的原因或沖擊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消費習慣的突然改變,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動等。7. ,1986年為114.5。問1985年和1986年通貨膨脹率各是多少?若人們對1987年的通貨膨脹率預期是按前兩年通貨膨脹率的算術平均來形成。設1987年的利率為6%,問該年的實際利率為多少?解答:1985年的通貨膨脹率為1985eq f(P1985P1984,P1984)100%eq ,107.9)100%3.34%同理可得:19862.69%。1987年的預期通貨膨脹率:eq oal(e,1987)eq f(19851986,2)eq f(3.34%2.69%,2)3.015%1987

25、年的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預期通貨膨脹率6%3.015%2.985%8. 設某經濟某一時期有1.9億成年人,其中1.2億人有工作,0.1億人在尋找工作,0.45億人沒工作但也沒在找工作。試求:(1)勞動力人數;(2)勞動參與率;(3)失業率。解答:(1)勞動力人數就業人數失業人數1.20.11.3(億)(2)勞動參與率eq f(勞動力人數,可工作年齡人口數)100%eq f(1.3,1.9)100%68.4%(3)失業率eq f(失業人數,勞動力人數)100%eq f(0.1,1.3)100%7.69%9. 設一經濟有以下菲利普斯曲線:10.5(u0.06)問:(1)該經濟的自然失業率為多少?(2)

26、為使通貨膨脹率減少5個百分點,必須有多少周期性失業?解答:(1)由所給的菲利普斯曲線可知,當u0.060,即失業率為6%時,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狀態,即經濟的自然失業率為6%。(2)由所給的菲利普斯曲線,得10.5(u0.06)(1)使通貨膨脹率減少5個百分點,即在式(1)中,令15%0.05,則式(1)變為0.050.5(u0.06)u0.0610%所以,為使通貨膨脹率減少5%,必須有10%的周期性失業。10. 試說明菲利普斯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的關系。解答:總供給曲線揭示的是總產出和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揭示的是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替換關系。菲利普斯曲線和總供給曲線雖然表面上所揭示的

27、關系不同,但在本質上都表示同樣的宏觀經濟思想,僅僅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從總供給曲線推導出菲利普斯曲線,也可以從菲利普斯曲線推導出總供給曲線。10.4(u0.06),試求:(1)該經濟的自然失業率是多少?(2)畫出該經濟的短期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解答:(1)自然失業率是指通貨膨脹率與預期通貨膨脹率一致時的失業率。在本題中,預期通貨膨脹率為上一期的實際通貨膨脹率,故在所給的菲利普斯曲線方程中,令1,得u0.06,因此,該經濟的自然失業率為6%。(2)由所給方程知,該經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斜率為0.4,且是一條經過點(u0.06,1)的直線。如圖182所示。圖182菲利普斯曲線

28、在長期,預期通貨膨脹率等于實際通貨膨脹率,相應地,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故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位于自然失業率的垂直線。12.試根據常規的短期總供給曲線推導出菲利普斯曲線。解答:總供給曲線是反映經濟總產量與價格水平之間關系的曲線。常規的短期總供給曲線揭示的是總產量與價格水平同方向變動的關系。故在簡單的情況下,將總供給函數寫為ppe(Yeq o(Y,sup6()(1)其中,p和pe分別為價格水平和預期價格水平的對數,Y和eq o(Y,sup6()分別為總產量和潛在產量,為參數且0。式(1)兩邊減去上一期的價格水平p1,有pp1(pep1)(Yeq o(Y,sup6()(2)在式(2)中,pp1為通

29、貨膨脹率,記為,pep1為預期通貨膨脹率,記為e,則式(2)為e(Yeq o(Y,sup6()(3)另一方面,奧肯定律說明,總產量與失業之間存在反向關系。具體地,由奧肯定律,有(Yeq o(Y,sup6()(uun)(4)其中,為常數且0,u為失業率,un為自然失業率。將式(4)代入式(3),得e(uun)(5)式(5)即為菲利普斯曲線。第十九章 開放經濟下的短期經濟模型1.均衡匯率是如何決定的?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有哪些?解答:(1)匯率也像商品的價格一樣,是由外匯的供給和對外匯的需求這兩個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決定的。均衡匯率處于外匯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2)如果外匯的供求發生變化,則均衡

30、的匯率就會發生變化,并按照新的供求關系達到新的均衡。從一般的意義上說,影響外匯需求曲線移動的因素和影響外匯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都是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在現實中,經常提到的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主要有進出口、投資或借貸、外匯投機等。2.說明固定匯率制度的運行。解答:在固定匯率制下,一國中央銀行隨時準備按事先承諾的價格從事本幣與外幣的買賣。以美國為例,假定美聯儲宣布,它把匯率固定在每1美元兌換100日元。為了有效實行這種政策,美聯儲要有美元儲備和日元儲備。 一般來說,固定匯率的運行是會影響一國貨幣供給的。仍以美國為例,假定美聯儲宣布將把匯率固定在1美元兌換100日元,但由于某種原因,外匯市場均衡匯率是1

31、美元兌換150日元。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的套利者發現有獲利機會:他們可以在外匯市場上用2美元購買300日元,然后將300日元賣給美聯儲,從中獲利1美元。當美聯儲從套利者手中購買這些日元時,向他們支付的美元自動地增加了美國的貨幣供給。貨幣供給以這種方式繼續增加直到均衡匯率降到美聯儲所宣布的水平。如果外匯市場均衡匯率為1美元兌換50日元,則市場的套利者通過用1美元向美聯儲購買100日元,然后在外匯市場上以2美元賣出這些日元而獲利。而當美聯儲賣出這些日元時,它所得到的1美元就自動地減少了美國的貨幣供給。貨幣供給以這種方式繼續下降直到均衡匯率上升到美聯儲所宣布的水平。XAmy。當m變大時,經濟的IS曲

32、線將發生什么變化?當A增加時,IS曲線又發生什么變化?解答:由所給條件,有如下開放經濟下的產品市場均衡模型ycig(XM)(1)cy(2)iedr(3)gg0(4)XAmy(5) MM0(6)將式(2)至式(6)分別代入式(1),經整理有yeq f(eg0AM0,1m)eq f(dr,1m) (7)式(7)即為開放經濟下的IS曲線的代數方程。式(7)表示均衡產出y與利率r成線性關系,式(7)等號右邊的第一項為直線的截距項;等號右邊第二項中的eq f(d,1m)為直線的斜率項。據此可知,m變大時,會使IS曲線向左移動,同時使IS曲線變得更陡峭。而A增加時,會使IS曲線向右平行移動。4.結合(教材

33、)第十三章的有關內容推導開放經濟條件下政府購買乘數的表達式。解答:考慮如下的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模型ycigxmcabymm0y其中i,g,x,m0為常數,b為邊際消費傾向,為邊際進口傾向。則yeq f(1,1b)eq blc(rc)(avs4alco1(am0igx)所以kgeq f(dy,dg)eq f(1,1b)上式即為政府購買乘數的表達式。5.完全資本流動的含義是什么?在小國和大國模型中,資本完全流動帶來的結果有什么不同?解答:完全資本流動是指一國居民可以完全進入世界金融市場,該國政府不阻止國際借貸。這意味著,該國在世界金融市場上想借入或借出多少就可以借入或借出多少。小國模型中的“小國”

34、是指該國只是世界市場的一小部分,從而其本身對世界利率的影響微不足道。在小國模型中,資本完全流動帶來的結果是,該國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即等于世界金融市場上的利率。大國模型中的“大國”則是指該國經濟對世界經濟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特別是該國經濟足以影響世界金融市場。對于大國模型,資本完全流動帶來的結果是,該國的利率通常不由世界利率固定。其原因在于該國大到足以影響世界金融市場。該國給國外的貸款越多,世界經濟中貸款的供給就越大,從而全世界的利率就越低。反之,該國從國外借貸越多,世界利率就會越高。6.在資本完全流動的小國開放經濟中,為什么國內的利率水平與國際利率水平總能保持一致?解答:在開放宏觀經濟

35、學中,小國是指所考察的經濟只是世界市場的一小部分,其本身對世界某些方面,特別是金融市場的影響微不足道。資本完全流動是指該國居民可以完全進入世界金融市場。特別是,該國政府不阻止國際借貸。在資本完全流動的小國開放經濟中,該國的利率r必定等于世界利率rw,即rrw。原因如下:該國居民不會以任何高于rw的利率借貸,因為他們總可以以rw的利率從國外得到貸款。同樣,該國居民也不必以低于rw的利率放貸,因為他們總可以通過向國外借貸而獲得rw的收益率。7.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考察固定匯率下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影響。解答:假定在固定匯率之下運行的一國中央銀行試圖減少貨幣供給。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這種政策的初始影響是

36、使LM*曲線向左移動,提高了匯率,如圖191所示。圖191但是,由于該國中央銀行承諾按固定匯率交易本國與外國的通貨。根據固定匯率的運行機制,套利者對匯率上升作出的反應是向中央銀行購買本國通貨,這導致本國貨幣供給增加,進而使LM*曲線向右移動,直到回復到其初始的位置。根據模型,在固定匯率下貨幣政策通常不能夠影響產出,從而是無效的。8.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考察浮動匯率下緊縮性財政政策的影響。解答:假定一國政府采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抑制國內支出,在理論上,這種政策可以使IS*曲線向左移動,如圖192所示。圖192在浮動匯率下,匯率由市場供求力量決定,允許匯率對經濟狀況的變動作出反應,自由地變動。根據蒙代

37、爾弗萊明模型,在IS*曲線向左移動后,匯率下降,而收入水平保持不變。這意味著,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中,緊縮性財政政策在浮動匯率下對產出或收入不產生影響,因而是無效的。9.試從本章式(19.12)和式(19.13)推導出式(19.14)和式(19.15)。解答:式(19.12)和式(19.13)如下ynnynanmsysmnyn(1)yssysasmnynmsys(2)將式(1)變形為(1nmn)ynmsysan(3)將式(2)變形為mnyn(1sms)ysas(4)記kneq f(1,1nmn),kseq f(1,1sms),并將式(3)和式(4)聯立,得利用克萊姆法則,可求得上述方程組的解為y

38、eq oal(*,n)eq f(kn,1knksmsmn)eq blc(rc)(avs4alco1(anmsksas)(7)yeq oal(*,s)eq f(ks,1knksmsmn)eq blc(rc)(avs4alco1(asmnknan)(8)式(7)和式(8)即為教材中的式(19.14)和式(19.15)。第二十章 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理論1. 說明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解答:經濟增長是產量的增加,這里的產量可以表示為經濟的總產量,也可表示成人均產量。經濟增長通常用經濟增長率度量。經濟發展不僅包括經濟增長,還包括國民的生活質量,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和制度結構的總體進步。經濟發展是反映

39、一個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概念。如果說經濟增長是一個“量”的概念,那么經濟發展就是一個“質”的概念。2. 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什么?解答:關于經濟增長的源泉,宏觀經濟學通常借助于生產函數來研究。宏觀生產函數把一個經濟中的產出與生產要素的投入及技術狀況聯系在一起。設宏觀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YtAtf(Lt, Kt)式中,Yt、Lt和Kt順次為t時期的總產出、投入的勞動量和投入的資本量,At代表t時期的技術狀況,則可以得到一個描述投入要素增長率、產出增長率與技術進步增長率之間關系的方程,稱其為增長率的分解式關于這一結果的說明,請見本章第19*題的解答。,即GYGAGL GK式中,GY為產出的增長率

40、;GA為技術進步增長率;GL和GK分別為勞動和資本的增長率。和為參數,它們分別是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從增長率分解式可知,產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種力量(或因素)來解釋,即勞動、資本和技術進步。換句話說,經濟增長的源泉可被歸結為勞動和資本的增長以及技術進步。有時,為了強調教育和培訓對經濟增長的潛在貢獻,還把人力資本作為一種單獨的投入寫進生產函數。所謂人力資本是指體現在個人身上的獲取收入的潛在能力的價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華以及通過后天教育訓練獲得的技能。當把人力資本作為一種單獨投入時,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資本也可以被歸為經濟增長的源泉之一。3. 什么是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義

41、?解答:離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為ksy(n)k其中k為人均資本,y為人均產量,s為儲蓄率,n為人口增長率,為折舊率。上述關系式表明,人均資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儲蓄sy減去(n)k項。(n)k項可以這樣來理解:勞動力的增長率為n,一定量的人均儲蓄必須用于裝備新工人,每個工人占有的資本為k,這一用途的儲蓄為n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儲蓄必須用于替換折舊資本,這一用途的儲蓄為k。總計為(n)k的人均儲蓄被稱為資本的廣化。人均儲蓄超過(n)k的部分則導致了人均資本k的上升,即k0,這被稱為資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為資本深化人均儲蓄資本廣化4.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儲蓄率

42、的變動對經濟有哪些影響?解答: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一方面,儲蓄率上升會導致人均資本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資本的增函數,因而儲蓄率上升會增加人均產量,直到經濟達到新的均衡為止。儲蓄率下降的結果則相反。另一方面,儲蓄率的變動不能影響到穩態的增長率,從這點上說,儲蓄率的變動只有水平效應,沒有增長效應。5.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人口增長對經濟有哪些影響?解答:新古典增長理論雖然假定勞動力按一個不變的比率n增長,但當把n作為參數時,就可以說明人口增長對產量增長的影響。如圖201所示。圖201圖201中,經濟最初位于A點的穩態均衡。現在假定人口增長率從n增加到n,則圖201中的(n)k線便發生移動變為(n

43、)k線,這時,新的穩態均衡為A點。比較A點與A點可知,人口增長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資本的穩態水平(從原來的k減少到k),進而降低了人均產量的穩態水平。這是從新古典增長理論中得出的又一重要結論。西方學者進一步指出,人口增長率上升導致人均產量下降正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兩個有著相同儲蓄率的國家僅僅由于其中一個國家比另一個國家的人口增長率高,就可以有非常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對人口增長進行比較靜態分析得出的另一個重要結論是,人口增長率的上升增加了總產量的穩態增長率。理解這一結論的要點在于,一方面,懂得穩態的真正含義,并且注意到A點和A點都是穩態均衡點;另一方面,由于A點和A點都是穩態,故人口增加對

44、人均資本和人均產量的增長率都不產生影響。6. 推導某一時期總產量、人均產量和人口這三者的增長率之間的關系。解答:用y表示人均產量,Y表示總產量,N表示人口數。由于yeq f(Y,N),兩邊同取對數得lnylnYlnN兩邊同時對t求導得eq f(dy/dt,y)eq f(dY/dt,Y)eq f(dN/dt,N)有gygYgN其中gy為人均產量的增長率,gY為總產量的增長率,gN為人口增長率。上式說明,人均產量的增長率可以表示為總產量的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之差。7. 說明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解答: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代表性理論之一。該理論的基本觀點可概括如下:第一,技術沖擊是經濟波動

45、之源。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認為技術沖擊能夠引起產出、消費、投資和就業等實際變量的波動。在種種實際沖擊中,由于技術沖擊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最持久,因此技術沖擊是經濟周期之源。第二,經濟周期所產生的產出波動不是實際GDP對潛在GDP的背離,而是潛在GDP本身的變動。第三,即使在短期,貨幣也是中性的。貨幣量的變化不能引起產出和實際就業量等實際變量的變化。8.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人均生產函數為yf(k)2kk2人均儲蓄率為0.3,人口增長率為0.03,求:(1)使經濟均衡增長的k值;(2)與黃金律相對應的人均資本量。解答:(1)經濟均衡增長時:sf(k)nk,其中s為人均儲蓄率,n為人口增長率。代入數值得0

46、.3(2kk2k,得k3.8。(2)由題意,有f(k)n,于是,2k0.03,k1.97。因此與黃金律相對應的穩態的人均資本量為1.97。9. 設一個經濟的人均生產函數為yeq r(k)。如果儲蓄率為28%,人口增長率為1%,技術進步速度為2%,折舊率為4%,那么,該經濟的穩態產出為多少?如果儲蓄率下降到10%,而人口增長率上升到4%,這時該經濟的穩態產出為多少?解答:穩態條件為:sf(k)(ng)k,其中s為儲蓄率,n為人口增長率,為折舊率。eq r(k)(0.010.020.04)k,得k16,從而,y4,即穩態產出為4。如果s0.1,n0.04,則k1,y1,即此時穩態產出為1。10.

47、已知資本增長率gk2%,勞動增長率gl0.8%,產出增長率gy3.1%,資本的國民收入份額0.25,在這些條件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多少?解答:勞動的國民收入份額為:b10.75。資本和勞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0.252%0.750.8%1.1%所以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3.1%1.1%2%11. 設一個經濟中的總量生產函數為YtAtf(Nt,Kt)式中Yt、Nt和Kt分別為t時期的總產量、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At為t時期的技術狀況。試推導經濟增長的分解式,并加以解釋。解答:對生產函數YtAtf(Nt,Kt)關于時間t求全導數,有eq f(dYt,dt)f(Nt,Kt)eq f(

48、dAt,dt)Ateq f(f,Nt)eq f(dNt,dt)Ateq f(f,Kt)eq f(dKt,dt)(1)式(1)兩邊同除以Yt, 化簡后得eq f(dYt/dt,Yt)eq f(dAt/dt,At)eq f(f/Nt,f(Nt,Kt)eq f(dNt,dt)eq f(f/Kt,f(Nt,Kt)eq f(dKt,dt)(2)經恒等變形, 上式又可表示為eq f(dYt/dt,Yt)eq f(dAt/dt,At)eq f(f,Nt)eq f(Nt,f(Nt,Kt)eq f(dNt/dt,Nt)eq f(f,Kt)eq f(Kt,f(Nt,Kt)eq f(dKt/dt,Kt)(3)定義a

49、eq f(f,Nt)eq f(Nt,f(Nt,Kt), beq f(f,Kt)eq f(Kt,f(Nt,Kt), 并用gA表示eq f(dAt/dt,At),用gN表示eq f(dNt/dt,Nt),用gK表示eq f(dKt/dt,Kt),用gY表示eq f(dYt/dt,Yt),則式(3)化為gYgAagNbgK(4)式(4)即為增長的分解式。其含義為總產量的增長率被表示為勞動增長率、資本增長率和技術進步的加權平均。式(4)也為說明經濟增長的源泉提供了框架。12.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總量生產函數為YF(K,L)Keq f(1,3)Leq f(2,3)(1)求穩態時的人均資本量和人均產量;

50、(2)用這一模型解釋“為什么我們如此富裕,而他們那么貧窮”;(3)求出與黃金律相對應的儲蓄率。解答:(1)由所給的總量生產函數,求得人均生產函數為ykeq f(1,3)上式中,y為人均產量,k為人均資本量。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穩態條件為sf(k)nk即skeq f(1,3)nk,s為儲蓄率,n為人口增長率。解得穩態的人均資本量為k*eq blc(rc)(avs4alco1(f(s,n)eq f(3,2)(1)將其代入人均生產函數,求得穩態的人均產量為y*eq blc(rc)(avs4alco1(k*)eq f(1,3)eq blc(rc)(avs4alco1(f(s,n)eq f(1,2)(2

51、)(2)解釋國家間的生活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均收入,由式(1)、式(2)可知,當一個國家的儲蓄率高、人口增長率低時,該國的穩態人均資本和人均產量就相對較高;反之,則正好相反。因此,根據這里的模型,可以用儲蓄率和人口增長率的差異來解釋“為什么我們如此富裕,而他們那么貧窮”這個問題。(3)黃金律所要求的資本存量應滿足f(k)n即eq f(1,3)keq f(2,3)n, 在穩態時,keq blc(rc)(avs4alco1(f(s,n)eq f(3,2)。所以有eq f(1,3)eq blcrc(avs4alco1(blc(rc)(avs4alco1(f(s,n)f(3,2)eq f(2,3)n

52、所以seq f(1,3)即為所求。13.設在新古典增長模型的框架下, 生產函數為:YF(K, L)eq r(KL)(1)求人均生產函數yf(k);(2)若不存在技術進步,求穩態下的人均資本量、人均產量和人均消費量。解答:(1)人均生產函數的表達式為yf(k)yeq f(Y,L)eq f(r(KL),L)eq r(f(K,L)eq r(k)(2)設人口增長率為n,儲蓄率為s,折舊率為,人均消費為c,則由穩態條件sy(n)k有seq r(k)(n)kk*eq blc(rc)(avs4alco1(f(s,n)2y*eq f(s,n)c*(1s)y*eq f(1s)s,n)k*、y*、c*即為穩態下的

53、人均資本量、人均產量和人均消費量。14.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已知生產函數為y2kk2,y為人均產出,k為人均資本,儲蓄率s0.1。人口增長率n0.05,資本折舊率0.05。試求:(1)穩態時的人均資本和人均產量;(2)穩態時的人均儲蓄和人均消費。解答:(1)新古典增長模型的穩態條件為sy(n)k將有關關系式及變量數值代入上式,得0.1(2kk2)(0.050.05)kkkkk1k2將穩態時的人均資本k2代入生產函數,得相應的人均產出為y220.5224eq f(1,2)42(2)相應地,人均儲蓄函數為sy人均消費為c(1s)y第二十一章 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1.假設甲、乙兩個消費者按照費雪的跨

54、期消費模型來進行消費決策。甲在兩期各收入1 000元,乙在第一期的收入為0,第二期收入為2 100元,儲蓄或者借貸的利率均為r。(1)如果兩人在每一期都消費1 000元,利率為多少?(2)如果利率上升,甲在兩期的消費會發生什么變化?利率上升后,他的消費狀況是變好還是變壞?(3)如果利率上升,乙在兩期的消費會發生什么變化?利率上升后,他的消費狀況是變好還是變壞?解答:(1)可以用乙的實際選擇預算約束來解出利率1 0001 000(1r)2 100r10%乙在第一期借了1 000元用于消費,而在第二期用2 100元的收入償還1 100元的貸款本息以及1 000元的消費。(2)利率上升導致甲現期消費

55、減少,未來消費增加。這是由于替代效應:利率上升使他現期消費的成本高于未來消費,即利率升高使現期消費的機會成本增加。如圖211所示,在利率沒有上升時,甲的預算約束線與無差異曲線相切于A點,他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消費都是1 000元。利率上升后,消費者均衡點變動到B點,甲第一期的消費將低于1 000元,第二期的消費將高于1 000元。在新的利率下,通過無差異曲線可知,甲的境況變好了,即甲的無差異曲線從U1上移至U2。圖211(3)利率上升后,乙現期消費減少了,而將來消費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他同時面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由于現在的消費更貴了,他決定減少消費。同樣由于他的收入都在第二期,因此他借錢的利率越

56、高,收入越低。如果第一期消費為正常物品,就會使他更加堅定減少消費。他的新消費選擇在B點,如圖212所示。我們知道在較高的利率下乙的境況變壞了,因為他的消費在B點,此點所達到的效用低于利率上升前的消費選擇點A。圖2122.(教材中)本章第一節在對費雪模型的分析中,討論了消費者在第一期進行儲蓄的情況下,利率變動對消費決策的影響。現在假設消費者在第一期進行借貸,試分析利率變動對消費決策的影響,并畫圖說明其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解答:圖213顯示了一個消費者把第一期的部分收入儲蓄起來時利率增加的情況。實際利率的增加導致預算線以點(Y1,Y2)為軸旋轉,變得更陡峭。在圖213中,利率增加使預算線發生變化,

57、與相應的無差異曲線的切點由A點移到B點。圖213我們可以將這種變化對消費的影響分解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是向不同的無差異曲線運動所造成的消費變動。由于消費者是借貸者而不是儲蓄者,利率上升使他的狀況變壞,所以他不能達到更高的無差異曲線。如果各時期的消費都是正常物品,那么這往往使消費下降。替代效應是兩個時期消費的相對價格變動所造成的消費的變動。利率上升時,相對于第一期的消費,第二期的消費變得更加便宜,這往往使消費者選擇第二期的消費增加而第一期的消費減少。最后,我們可以發現對于一個借貸者,當利率升高時,由于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同方向,第一期的消費必將下降。第二期的消費上升或下降取決于哪種效應更

58、加強烈。在圖213中,我們展示的是替代效應強于收入效應的情況,因此C2增加。3.為什么說如果消費者遵循持久收入假說且能夠進行理性預期,消費的變動就是不可預測的?解答:持久收入假說暗示消費者努力使各期的消費平滑化,所以當前的消費取決于對一生中收入的預期。在任何一個時點上,消費者根據現在對一生收入的預期來選擇消費。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可能得到修正其預期的消息,所以會改變自己的消費。如果消費者有理性預期,能最優地利用所有可獲得的信息,那么,他們應該只對那些完全未預期到的事件感到意外。因此,他們消費的變動也應該是無法預期的。4.試畫圖分析消費者收入變動對消費決策的影響。解答:根據消費者跨期消費預算約束

59、方程:c1eq f(c2,1r)y1eq f(y2,1r),無論是消費者現期收入y1增加還是未來收入y2增加,都將導致預算約束線向外平移。如圖214所示,假設在收入增加之前,跨期消費預算約束線為AB,則消費者的跨期最優決策點為無差異曲線I1與AB的切點E1,相應地,現期消費為c1,未來消費為c2。收入增加之后,跨期消費預算約束線向外平移至AB,如果兩期消費為正常物品,則消費者的跨期最優決策點移動至無差異曲線I2與AB的切點E2,相應地,現期消費增加為c1,未來消費增加為c2。因此,在兩期消費均為正常物品的情況下,消費者收入的變動將引起現期消費與未來消費同方向的變動。圖214如果現期消費為正常物

60、品,未來消費為低檔物品,則消費者收入的變動會引起現期消費同方向的變動以及未來消費反方向的變動;如果現期消費為低檔物品,未來消費為正常物品,則消費者收入的變動會引起現期消費反方向的變動以及未來消費同方向的變動。5.試說明下列兩種情況下,借貸約束是增加還是減少了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程度:(1)政府宣布暫時減稅;(2)政府宣布未來減稅。解答:財政政策影響總需求的潛力取決于消費的影響:如果消費變化很大,那么財政政策將有一個很大的乘數;如果消費改變很小,那么財政政策將有一個很小的乘數,因為邊際消費傾向越大,財政政策乘數越大。(1)考慮兩個時期的費雪模型。暫時減稅意味著增加了第一期的可支配收入,圖21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