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ch4-1配合物的反應機理與動力學性質一、配體取代反應二、電子轉移反應第四章 配合物的反應機理和動力學 配合物的反應動力學和反應機理的研究,近年來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注意。 研究內容廣泛,包括:取代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異構反應、加成與消去反應以及配體上進行的反應等。一、配體取代反應 H. Taube提出的動力學概念:0.1M反應物溶液混合,1分鐘內能否完成反應, 能,反應快,配合物是動力學活性的(labile) 不能,反應慢,配合物是動力學惰性的(inert)1. 配合物的活性與惰性Co(NH3)63+ + 6H3O+Co(H2O)63+ + 6NH4+室溫下K = 1025,向右進行的趨勢很大,
2、但數日內無變化熱力學不穩定但動力學惰性的典型 注意動力學與熱力學穩定性相區別Ni(CN)42-Ni2+ + 4 CN-*室溫下K = 10-22, 向右進行的趨勢很小放射性C*研究表明,配體交換很快動力學活潑,熱力學穩定但動力學活性的典型 注意動力學與熱力學穩定性相區別 化學反應的動力學性質,活化能都與反應機理有關:親核取代SN:MLn + Y MLn-1Y + L親電取代SL:MLn + M MLn + M 親核取代為配體之間的取代反應,是常見的配位取代反應。取代反應的機理 當配位數和氧化態不改變時,親核取代反應可能以兩種典型機理進行: 解離機理(dissociative mechanism
3、) D機理締合機理( associative mechanism) A機理取代反應的機理MLn MLn-1 + L (慢) 決速步:鍵的斷裂MLn-1 + Y MLn-1Y (快)總反應速率只取決于MLn的濃度,與Y濃度無關速率 = kMLn單分子親核取代一級反應,SN1,(1).解離機理 (Dissociative Mechanism) MLn + Y MLnY(慢)決速步MLnY MLn-1Y + L(快)決定反應速率的步驟是活性中間配合物的形成,與MLn和Y的濃度有關。速率 = kMLnY雙分子親核取代二級反應,SN2(2). 締合機理 (Associative Mechanism) 例
4、:水交換反應:M(H2O)62+ M(H2O)52+ + H2OM(H2O)52+ + H2O* M(H2O)5(H2O*)SN1取代反應的機理Pt(NH3)3Cl+ + Br- Pt(NH3)3Br+ + Cl-苯實驗表明: Pt(NH3)3Cl+和Br-的濃度都影響反應速率 。反應速率 = kPt(NH3)3Cl+ Br- SN2中間體 Pt(NH3)3ClBr取代反應的機理 應該指出,大多數反應進行時,并非僅按上述兩種極端情況發生, 通常是按兩種極限之間的一種中間機理進行,稱為交替機理 (Interchange Mechanism)。交替機理較為復雜,反應速率與L的斷裂和Y的進入都有關系
5、。取代反應的機理什么樣的配合物是活性的? 什么樣的配合物是惰性的?取代反應是SN1機理? 還是SN2機理?對于這些動力學上的重要問題, 目前仍缺乏完全定量的理論說明。下面簡要介紹簡單靜電理論、晶體場活化能和內外軌理論,定性地說明解釋實驗事實。影響取代反應的速率、反應機理的因素(1). 簡單靜電理論MLY與電荷、半徑有關對于SN1 反應,首先是ML鍵的斷裂;如果M, L半徑小,電荷大,不利于反應進行。 Fe(H2O)62+ Fe(H2O)63+ Fe2+:r = 76pm Fe3+: r = 64pm 快 慢Co(NH3)5Br2+ + H2O Co(NH3)5(H2O)3+ + Br-Co(N
6、H3)5Cl2+ + H2O Co(NH3)5(H2O)3+ + Cl- 哪個快?快慢例:水交換反應: 對于SN2機理,決速步為MLYY:半徑小,負電荷大,有利于SN2進行 半徑大,空間位阻大,不利于SN2M:電荷增加,使Y易進入,L難離去 一般來說,M電荷增加,半徑增大有利于SN2(1). 簡單靜電理論(1). 簡單靜電理論MLY與電荷、半徑有關 簡單靜電理論只適于靜電作用強的電價型配合物,對于共價型含-鍵的配合物,不適用。Jahn-Teller效應的影響Jahn-Teller效應使正八面體發生畸變,軸向被拉長的配位鍵比其它鍵弱,容易被取代。(2). d電子組態的影響晶體場活化能(cryst
7、al field activative energy, CFAE) 的影響當配位內界由原八面體轉變成四方錐或五角錐后,其晶體場穩定化能的變化,可以認為是對活化能的貢獻,稱為晶體場活化能。晶體場活化能的高低,決定由反應物到中間體的轉變的難易,也決定了取代反應的路徑。(2). d電子組態的影響 H. Taube從配合物的價鍵理論出發,總結了配合物的取代反應活性與中心原子電子構型的關系,提出內外軌理論。(3). 內外軌理論外軌型配合物一般是活性配合物 Al3+Zn2+ Ga3+Cd2+ In3+Hg2+ Tl3+其它金屬離子,高自旋,外軌型配合物(3). 內外軌理論內軌型配合物 取決于M的(n-1)
8、d軌道的電子分布若(n-1)d 有全空軌道 活性 無全空軌道 惰性(3). 內外軌理論 外軌型配合物:(n-1)d無多余空軌道,SN2取代惰性SN2取代活性 內軌型配合物:(n-1)d ns np nd(n-1)d ns np實驗證明:V3+ (d2):F-, NCS-, CN-, SO4-, S2O32- 活性的Cr3+ (d3):F-, H2O, Cl-, CN-, NCS-, C2O4, NH3 惰性的內外軌理論用于解釋SN2機理清楚,對于SN1機理不適用。(3). 內外軌理論 四配位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動力學研究多集中于具有d8電子組態的離子,Pt(II)為主。 其取代反應多經過一個五配
9、位的三角雙錐型過渡態,為雙分子取代締合機理,SN2。 四配位的d8電子組態的金屬離子,價層有16個電子,配位不飽和;解離機理:三配位中間體,14電子締合機理:五配位中間體, 18電子 平面四方型配合物的取代反應 反位效應 (trans effect) 與離去基團處于反位上的配體,對取代反應的速率有顯著的影響。平面四方型配合物例:PtCl42-與NH3和NO2-發生二次取代反應反位效應 (trans effect) 反位效應 (trans effect) 四配位平面正方形配合物在發生取代反應時,一個配體使其反位上的配體活化的效應。因此,取代試劑進入的順序不同,產物構型不同。反位效應 (trans
10、 effect) 通過對Pt(II)配合物取代反應的系列研究,得出反位效應的強弱次序:H2O OH- F- RNH2 Py NH3 Cl- Br- SCN- I- NO2- C6H3- SC(NH2)2 CH3- NO- H- PR3 C2H4 ON- CO 反位效應是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發生取代反應的一個重要特征,用以指導合成一系列的幾何異構體。反位效應 (trans effect)例:cis-二氯二氨合鉑(III) (以K2PtCl4出發)trans-Pt(II)(NH3)2Cl2反位效應 (trans effect)反位效應 (trans effect)反位效應已被一系列實驗證實:多為締合機
11、理,存在五配位三角雙錐型活性中間體 * 反位效應是經驗次序,有例外; * Pt研究比較多; * 尚未有對一切金屬離子都適用的次序;* 反位效應是如何產生的? 極化理論在完全對稱的平面正方形配合物MX4中 ,(如PtCl42-) ,鍵的極性互相抵消了,因而四個配體是完全等同的。一旦引入一個可極化性較強的配體L,中心金屬離子的正電荷能使配體L產生一誘導偶極。反過來,它又可誘導出中心離子的偶極。后者與配體L反位上配體X的負電荷相斥,或與其偶極相反,結果促進了反位上配體的被取代。反位效應的理論解釋:極化* 中心離子:Pt(II) Pd(II) Ni(II)* L順序: I- Br- Cl- F- 極化
12、理論反位效應的理論解釋: 鍵理論* 具有鍵的配體,反位效應強,C2H4, CN-, CO 鍵理論認為反的形成,增強了過渡態的穩定性,削弱了反位MX鍵的電子云密度反位效應的理論解釋:一、配體取代反應二、電子轉移反應第四章 配合物的反應機理和動力學* 電子交換反應 原子序數配位情況相同的兩個金屬離子互相傳遞電子的過程。*Fe(CN)64- + Fe(CN)63- *Fe(CN)63- + Fe(CN)64-有電子轉移,無凈化學變化。二、 電子轉移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Fe(H2O)62+ + IrCl62- Fe(H2O)63+ + IrCl63- Fe(CN)64- + Fe(phen)33+ F
13、e(CN)63- + Fe(phen)32+ 鄰菲咯啉 既有電子轉移,又有凈的化學變化 其反應實質是電子轉移二、 電子轉移反應1. 外界機理兩配合物的配位內界保持不變,電子通過外界傳遞。*Fe(H2O)62+ + Fe(H2O)63+ *Fe(H2O)63+ + Fe(H2O)62+在軌道能量相近,半徑相近的過渡狀態直接傳遞。電子轉移反應的機理:Fe(H2O)62+r = 74pmFe2+OH2縮短Fe(H2O)63+r = 64pmFe3+OH2伸長1. 外界機理*Fe(H2O)62+ + Fe(H2O)63+ *Fe(H2O)63+ + Fe(H2O)62+原子核的運動慢,電子運動極快在半
14、徑接近的瞬間,電子轉移電子轉移反應的機理:Co(NH3)5Cl2+ + Cr(H2O)62+ +5H+ +5H2O Co(H2O)62+ + Cr(H2O)5Cl2+ + 5NH4+酸性水溶液內界機理配位內界發生變化,形成一橋式雙核活化配合物,電子通過配位橋發生轉移。H. Taube研究了一系列Co(III)、Cr(II)配合物電子轉移反應的機理:Co(NH3)5Cl2+ + Cr(H2O)62+ +5H+ +5H2O Co(H2O)62+ + Cr(H2O)5Cl2+ + 5NH4+酸性水溶液反應物:Co(NH3)5Cl2+: Co3+ d6,LS, 惰性,在酸性溶液中穩定;Cr(H2O)62+: Cr2+ d4,HS, 活性, 水交換反應快, t1/210-9s內界機理電子轉移反應的機理:內界機理電子轉移之后,配合物電子結構、狀態發生變化生成物:Co2+,d7,活性的,水交換反應, 以Co(H2O)62+形式存在 Cr3+,d3,惰性的,離子水交換速率慢, Cr(H2O)5Cl2+形式存在內界機理Co(NH3)5Cl2+ + Cr(H2O)62+ +5H+ +5H2O Co(H2O)62+ + Cr(H2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