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學教案-肩關節脫位_第1頁
外科手術學教案-肩關節脫位_第2頁
外科手術學教案-肩關節脫位_第3頁
外科手術學教案-肩關節脫位_第4頁
外科手術學教案-肩關節脫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shontder joint 一、分類1、前脫位:喙突下、盂下、鎖骨下 2、后脫位:肩峰下、盂下、岡下3、下脫位:盂下4、盂上二、肩關節前脫位機制:喙盂下最常見間接暴力:外展、外旋力量同時作用于肱骨頭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肱骨后方三、臨床表現與診斷:1、有外傷史2、局部疼痛腫脹、特殊姿勢3、方肩畸形、關節空虛4、Dungas征(+)5、X線確診與鑒別有無合并骨折四、治療(一)復位:手法、局麻1、Hippocrates法(足蹬法)2、Kocher法3、Stimson法(二)固定1、單純脫位:三角中懸吊屈肘90o位3W,全并骨折,延12w2、關節

2、囊破損明顯或肩帶肌力不足,搭肩位胸肱繃帶固定(三)功能鍛煉 爬墻外展 爬墻上舉 彎腰垂臂旋轉 滑車帶臂上舉肘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the elbow joint 一、分類后、外側方、內側方、前脫位二、脫位機制:跌倒時上肢外展,手掌著地,暴力傳遞至尺、橈骨上端、肘關節過伸,尺骨鷹嘴突處產生杠桿作用,使尺、橈骨近端脫向肱骨遠端的后方。三、臨床表現與診斷:1、有外傷史2、患處腫痛不能活動,肘屈曲約135o3、肘后空虛4、肘部三點關系改變5、X線可明確四、治療(一)手法復位(二)固定:長臂石膏托屈肘90o,三角巾懸吊23w(三)功能鍛煉橈骨頭半脫位:Subluxation of he

3、ad of radius /pulled elbow一、脫位機制:多見于5歲 以下小兒 橈骨頭未發育好,橈骨頸部的環狀韌帶只是一片薄弱的纖維膜,前臂被提拉,橈骨頭即向遠端滑移,恢復原位時,環狀韌帶的上半部不及退縮,卡壓在肱橈關節內。二、臨床表現與診斷:1、有上肢被牽拉病史2、小兒訴肘部疼,下肯取物和活動肘部,拒摸3、檢查體征少,橈骨頭壓痛(+)4、X線()三、治療手法復位,無需麻醉,不必固定上肢骨折一、鎖骨骨折 Clavicular fracture呈“”形彎曲,內端粗大,外端扁平與肩峰相關節。內則2/3凸向前,呈三棱棒形,外側1/3凸向,后呈扁平形。全長在體表可捫及。(一)病因及分類: 1、

4、間接暴力:跌倒時肩部著地,暴力傳至鎖骨;跌側時手向外撐;好發于中1/3處,成人多為短斜骨折,兒童可為青枝骨折。2、直接暴力:少見,粉碎性骨折。(二)移位特點:近折端受胸鎖乳突肌的牽拉而向上、向后。遠折端受上肢重量影響向下,同時受胸大肌、斜方肌、背闊肌的牽拉而向前,向內。(三)臨床表現和診斷: 局部有腫脹和壓痛,捫診可摸到移位的骨折端。患肩下沉,并向前、內傾斜,患肢活動障礙。常用姿勢:健側手掌托住患肢肘部,頭偏向患側。幼兒表現不明顯,不愿活動上肢,穿衣伸手時有啼哭,要考慮。X線可確診(四)治療 1、幼兒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三角巾懸吊患肢3w 2、有移位的骨折,可用手法多位后包橫“8”字繃帶,

5、結合長條寬膠布粘貼固定(1)手法復位:局麻后,病人坐凳上,挺胸,兩手撐腰,術者右膝頂于兩肩胛骨之間,并用兩手分別握病人兩上臂前外側,向后、上、外牽引。矯正縮短、成角和側方移位,如仍有側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2)橫“8”字繃帶粘貼膠布固定法經外固定后應密切觀察有無血管,神經壓迫癥狀,隨時調整。應經常維持挺胸提肩姿勢,主動鍛煉握拳及伸、屈肘關節,并作兩肩后伸活動。臥肩時應取仰臥位,在肩胛區墊枕,使兩肩后伸。34w折外固定。二、肱骨髁上骨折 humerus supracondylar fracture小兒常見,有時可有血管,神經等嚴重并發癥解剖概要:肱骨下端扁而寬,前有冠狀窩,后有鷹嘴窩,兩窩之間

6、僅有一層薄的骨質故髁上易骨折。(1020o攜物角,肘伸10o,屈130150o,旋前、后各8090o。)肱動、靜脈及正中神經從上臂的下段內側逐漸轉向肘窩部前側,由肱二頭肌腱膜下通過進入前臂。髁上骨折時,肘窩前部由于有肱二頭肌腱膜橫行于其上,故肱A、V及正中神經易被骨折端刺傷。橈神經與骨外髁較接近,故有被挫傷可能,尺神經經過肱骨內上髁的后方,當骨折移位嚴重時,亦被挫傷。(一)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常見以兒童為多 1、病因及移位情況跌倒時,肘關節半屈或全伸位,手掌著地,暴力經前臂向上傳遞而達肱骨下端,將肱骨髁推向后上方,同時,由上向下的體重和沖力,洽肱骨干下部推向前下方,髁上最薄弱處發生骨折,骨折線

7、從前下方斜向后上方,亦可呈橫形成粉碎形者。遠折段向后上移位,又可因暴力來自髁的前、內成前、外同時伴有向橈或尺側移位,近折段向前移位,可壓迫損傷肱A、V或正中神經。2、臨床表現和診斷肘部腫脹及壓痛、有向后突出及半屈位畸形。與肘關節后脫位相似(骨擦音、觸及骨折端、反常活動、正常肘后三角),要檢查橈A及正中、橈、尺神經功能。缺血性肌攣縮早期為劇 病,橈A消失,手部皮膚蒼白,發涼、麻木,爪形手畸形X線可確診。“5P征”(Painlessners 無病,pulselessness 無脈,pallor 皮膚蒼白,paresthesia感覺異常,paralysis肌肉麻痹)3、治療(1)手法復位和后側石膏托

8、固定:用于肘部腫脹較輕,搏橈動脈擦動正常者。手法復位:a、麻醉:局麻、臂叢或全麻b、體位:仰臥肘屈50o,前臂置于中立位c、拔伸牽引b、矯正遠折段的側方移位和旋轉移位e、矯正遠折段的向后移位f、防止發生肘內翻 尺側方移位 橈側方移 位,不必完全復位g、固定 肘關節于90120o屈曲位。屈肘角度以橈動脈存在術后處理及功能鍛煉:a、密切觀察患肢血遠、感覺、皮色及皮溫等變化b、復查X了解多位情況及有無肘內翻c、1W內只作手指和腕關節的伸屈活動和肩關節的 活動鍛煉d、3W后拆石膏,作肘關節伸、曲鍛煉(2)持續骨牽引:受傷時間較久,肘部腫脹嚴重,并已有水皰形成,但皮溫及手部感覺、活動功能正常,橈動脈搏動

9、弱,指端末梢循環存在者。仰臥,局麻下屈肘,巾鉗牽引尺骨鷹嘴下方骨質,重量12kg 作臂叢麻醉或肌注血管擴張劑,一般35天后腫消手法復位(3)手術探查血管、神經和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若肘部嚴重腫脹,橈動脈搏動消失,患肢劇痛,蒼白、發涼、麻木,被動伸指時有劇烈疼痛者,應考慮肱動脈有嚴重損傷或有痙攣的可能,應立即給臂叢麻醉或血管擴張劑,排除痙攣可能。(二)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此型少見,多由直接暴力所致。跌倒時肘關節屈曲,肘后著地,暴力由肘部傳至肱骨下端。骨折線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遠折段向前上方移位。有時合并向外或內側移位,也可旋轉移位,合并血管及神經損傷者少見。治療原則與伸直型相似、但復位方向相反,復

10、位后用石膏托固定肘關節于屈曲4060o位,術后2W限制肘關節活動,特別是屈肘活動應嚴加限制。三、橈骨下端骨折多見于成年及老年,骨折發生右橈骨下端3cm范圍內(一)解剖概要:橈骨下端為松質骨、血供較豐富。橈骨下端的尺側與尺骨小頭構成下尺橈關節,為前臂進行旋轉活動的樞紐之一。正常橈骨下端關節面向掌側傾斜1015o,向尺側傾斜2025o,橈骨莖突,輕尺骨莖突低約11.5cm(二)病因與分類及移位:多由間接暴力所致、分為:伸直型colles fracture:前臂旋前,腕關節背伸,手掌著地,遠折段向背側及橈側移位,常有嵌插,嚴重時有短縮移位,橈骨下端關節面之傾斜度改變。由于橈骨折有成角及重疊移位,常合

11、并有下尺橈關節脫位及尺骨莖突骨折。下尺橈關節的腕關節盤可隨骨折片移向橈側、背側。尺骨莖突未骨折而橈骨遠折段移位較多時,腕關節盤可被撕裂,此類骨折者畸形愈合,因伸指肌腱在橈骨下端的骨溝內移動,可影響肌腱的滑動,對手指的功能,特別對拇指的功能可產生嚴重障礙。同時,由于橈骨下端關節面傾斜度的改變,以及下尺橈關節的脫位,可影響關節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轉活動。老人常為粉碎型,關節面可被破壞,幼年可致骨折后分離。屈曲型smith fracture,少見,由手背著地,腕關節急劇掌屈所致。遠折端向掌、橈側移位。(三)臨床表現與診斷腕關節明顯腫脹、壓痛和功能障礙有典型的畸形:很叉、槍刺刀畸形應注意檢查手指肌腱功能有及有無神經損傷X線可助確診(四)治療 1、手法復位麻醉:局麻 體位:仰臥、患肩外尺90o,屈肘90o,腕 伸直位,前臂旋前 拔伸牽引 矯正側方移位2、小夾板或石膏固定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