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東南亞經濟與貿易全套教學課件完整版PPT_第1頁
(本科)東南亞經濟與貿易全套教學課件完整版PPT_第2頁
(本科)東南亞經濟與貿易全套教學課件完整版PPT_第3頁
(本科)東南亞經濟與貿易全套教學課件完整版PPT_第4頁
(本科)東南亞經濟與貿易全套教學課件完整版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完整版PPT課件東南亞經濟與貿易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及其廣泛影響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及其廣泛影響一、經濟全球化二、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三、經濟全球化與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一、經濟全球化(二)經濟全球化的動因(三)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四)經濟全球化的意義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商品、勞務、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從而使得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

2、環節形成全球趨同化趨勢,最終導致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 5(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61、世界各國經濟體制的趨同(計劃經濟國家的體制轉型;發展中國家的對外開放;發達國家經濟體制的進一步自由化),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制度障礙2、微觀經濟主體的趨利動機(國際范圍的分工與協作),直接導致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3、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提供了經濟全球化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技術支持(降低遠程貿易和投資的成本,推動產品生命周期的深化和擴展)7(二)經濟全球化的動因(三)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生產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1、促進資源合理配置2、

3、促進生產國際分工3、促進經濟結構優化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6、促進國際利益融合7、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8、促進國家主權轉移9、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10、推進人類文明進步13(四)經濟全球化的意義(一)經濟全球化的正面影響二、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二)經濟全球化的負面作用(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四)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1、經濟全球化可以帶來新的分工和貿易機會,整個世界會有凈產出的增加。2、發達國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和高新科學技術,在全球分工體系中處于優勢地位。3、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股票視頻15(

4、一)經濟全球化的正面影響1、加劇世界貧富差距2、使全球生態系統遭到破壞3、削弱了國家經濟主權4、工會權利也受到全球化的損害16(二)經濟全球化的負面作用1、邊緣化的風險(被排除在國際分工體系之外而產生的經濟增長的風險)2、錯誤選擇國際分工的風險(拉丁美洲國家放棄了基于比較優勢的國際分工與貿易模式,在20世紀70年代轉而選擇了進口替代的發展戰略,結果導致了金融危機與經濟增長的衰退)3、不能及時地進行國際分工動態調整的風險(當現有的比較優勢即將消失時,一國不能主動及時地調整自己在國際分工與貿易中的地位而產生的風險)17(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經濟全球化帶來了金融全球化與實際經濟(也就是貿易)全球

5、化。但是,金融全球化與實際經濟全球化,在結構上卻是很不對稱的。國際分工中實際生產的國家,與金融運作的國家,往往是分離的,這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18(四)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一)經濟全球化與東南亞經濟奇跡三、經濟全球化與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二)經濟全球化與東南亞金融危機(三)經濟全球化與東南亞經濟重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東南亞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取得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從高速增長走上經濟奇跡。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東南亞地區成為日本、韓國及臺灣直接投資的熱點。20世紀90年代之后,該地區又掀起了以歐美為主的外國間接投資的浪潮。1989年之后至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

6、發之前,東南亞國家成了國際私人直接資本和間接資本競相投資的熱土。20(一)經濟全球化與東南亞經濟奇跡1997年夏,在東亞、東南亞地區爆發震撼全球、破壞性極強的金融危機。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截至1997年6月底,印尼的對外負債總額約為587億美元,馬來西亞約為288億美元,泰國為694億美元。究竟是外部世界,即全球化的力量,還是內部原因,促使危機的生成,并最終導致東南亞經濟的崩潰呢?主流經濟學認為,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主要責任承擔者,不是經濟全球化,而是該地區的泡沫經濟、東南亞各國政府的政策失誤、國家發展與國家壟斷、政府管理質量等原因。21(二)經濟全球化與東南亞金融危機1、東南亞經濟持續增長(

7、2002年以后,東南亞經濟逐漸復蘇,2010年各國相繼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步入快速穩定增長的道路)2、東南亞對外貿易逐年攀升(2003-2017年,進出口增速基本上都在20%以上)3、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明顯(第一層次,新加坡和文萊,人均GDP在25000美元以上,屬于發達國家;第二層次,馬來西亞和泰國,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中等發達國家;第三層次,印尼、菲律賓、老撾和越南,人均GDP介于2000-5000美元,發展中國家;第四層次,緬甸和柬埔寨,人均GDP在2000美元之下,最不發達國家) 世界銀行版世界各國2017年經濟數據(世界銀行2018.07.08版)22(三)

8、經濟全球化與東南亞經濟重振本章小結 本章介紹了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動因、表現、意義,以及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和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思考與練習1.什么是經濟全球化?2.以中國為例,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應對?謝 謝!東南亞經濟與貿易發展理論基礎一個國家參與強手如林的國際經濟貿易合作對它的經濟發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在國際分工中它是否處于不可改變的被剝削、被控制的地位?這些問題必須從理論高度上予以回答。本章著重從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理論、經濟一體化理論對東南亞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發展自身經濟與貿易的動因進行分析解釋。國際貿易理論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在國際貿易學說史上,具有

9、劃時代意義。它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進一步將貿易分工互利性原理一般化、普遍化了。也就是說,大衛李嘉圖的基于比較成本的分工原理比斯密的基于絕對成本的分工原理更具有一般性。之后里昂惕夫、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克魯格曼等的不斷完善與充實,形成了完整的國際貿易理論體系。絕對成本理論代表人物:亞當.斯密(Adam Smith)亞當斯密(Adam Smith):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絕對成本理論斯密反對貿易保護,提出了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的理論。他指出分工有以下利益:1、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熟練程度 2、

10、分工可以節約與專業生產無關的時間 3、分工有利于發明創造和改進工具 他認為, 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或者是有利的自然條件,或者是后天有利的生產條件。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絕對成本理論進步性:第一次從生產領域出發說明了國際貿易貿易發生與發展的必然性。局限性:只說明了國際貿易中的特殊現象。即在一種商品的生產上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通過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可以從中取得利益。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大衛李嘉圖 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在1817年出版的

11、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提出了比較成本理論。 比較成本理論基本思想:在國際分工中,如果兩國生產力不等,甲國生產任何一種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國,處于絕對優勢;而乙國的勞動生產率在任何商品的生產中均低于甲國,處于絕對劣勢,這時兩國仍存在進行貿易的可能性。即遵循“有利取重,不利擇輕”的原則。論證了各國無論生產力水平高低,都可按“有利取重,不利擇輕”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都可以得到實際利益。比較成本理論進步性: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理論創立者:赫克歇爾:瑞典著名經濟學家,最早提出了一國的生產要素擁有狀況影響比較優勢的觀點俄林:瑞典著名經濟學家,系統提出了要

12、素稟賦理論完善者:薩繆爾森: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基本觀點:各個地區生產要素賦予不同,是地區間或國家間開展貿易的前提各個地區生產要素賦予不同,決定了各個地區要素價格的不同要素價格的不同,導致各地生產成本的不同生產成本所決定的商品價格絕對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要素稟賦理論內容:每個國家或地區應該利用他相對豐富的生產要素生產商品,它就會處于較有利的地位;因此,每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應當專業化生產并且出口本國相對豐富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那些本國相對貧乏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國際貿易的結果會消除貿易國間生產要素收入的差異,使商品價格趨于一致;國際貿易的結果

13、使生產要素實現間接的國際流動。要素稟賦理論從要素稟賦角度解釋了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解決了李嘉圖留下的問題國際貿易理論體系簡圖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技術差距理論里昂惕夫之謎戰后國際貿易理論要素供給比例理論比較成本理論絕對成本理論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現代國際貿易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偏好相似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國家競爭力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該理論認為:大規模的生產可以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是現代國際貿易的基礎。克魯格曼認為,工業產品是類似的,但不是同質的,大多數工業產品的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生產企業的規模需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規模效益。各國利用規模經濟來生產有限類別的產品,如果每個國家只生產幾類產品,

14、那么每種產品的生產規模就會比生產所有產品時的規模更大,才能實現國際分工的規模效益,在只生產有限種類產品的同時,通過國際貿易實現產品的流動,保證各國不犧牲消費的多樣性。克魯格曼規模經濟貿易理論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貿易保護主義的急劇蔓延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降低了國際分工的協作程度和世界資源的利用效率,使各國利益都受到損害,人們由此也認識到了保護的危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在一批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于1947年成立了以消除貿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為目的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該組織的誕生成為世界經濟朝著一體化方向發展的重要開端。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大背景下,一些國家為

15、了共同的利益走向聯合,建立了各種區域性的經濟組織,從而使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世界經濟領域一個引人注目的新現象。 區域經濟一體化不但促進了成員國間分工協作,通過市場擴大實現了規模經濟,帶動了各國國內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世界經濟的格局和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因而這一現象也引起了國際經濟學家的關注。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涵義 由于現存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以下簡稱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不一,經濟學家們對于經濟一體化的涵義尚未形成共識。 有的強調一體化的制度性特征,認為“經濟一體化通常指國家之間的 經濟一體化,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社會再生產的某些領域內實行不同程度的經濟聯合和共同的經濟調節,并

16、向結成一體的方向發展。一般根據國家間的協定建立,有共同的機構”。 也有的僅從國際貿易的角度,把經濟一體化看作“只是在參加國之間采取歧視性地減少或取消貿易壁壘的貿易政策”。 還有經濟學家從經濟運行更廣闊的領域出發,把經濟一體化定義為“是指宏觀經濟政策的一體化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及成員國之間的自由貿易”。 盡管這些定義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是它們對經濟一體化的共同表述都包括多個國家通過某種程度的經濟聯合,制定共同的經濟政策和措施,以實現區域內的自由貿易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因的解釋 有關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原因的理論也多種多樣。 1、 西陶斯基(T.Scitovsky)和德紐(J.F.Deniau)的大

17、市場理論認為實現經濟一體化的目的是一方面通過擴大市場,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在大市場環境下,可以激化競爭。但是該理論無法很好地解釋為什么一些國內市場容量很大的國家也在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行列,如美加貿易協定就是一例。并且共同市場并不是加劇競爭的必要條件,切實有效的國內經濟政策同樣可以達到這一目的。 再者,仔細分析可以發現,規模經濟和競爭激化兩個目標存在抵觸的可能。因為企業內部的規模經濟最終會發展成為壟斷,而其外部經濟又會使產業向特定區域聚集,從而導致產業結構分布不合理。所以大市場理論對經濟一體化成因的解釋不免牽強。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因的解釋 2、對發達國家之間形成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較好解

18、說的要屬工業偏好理論。 該理論認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存在著優先發展工業的偏好,由此許多國家不惜以本國消費者福利的損失為代價而采取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政策。這樣,如果兩個工業偏好的國家結成關稅同盟,只在同盟內部取消貿易壁壘,而將同盟外國家的進口排除在外,則同盟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得到加強,從而加快各自工業的發展。該理論還認為關稅同盟應該是在具有同等工業生產成本水平、同等工業偏好,在世界市場上比較優勢不明顯的那些國家之間締結,歐洲經濟共同體似乎是對這一說法的最好注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因的解釋 3、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用協議性分工原理解釋了要素稟賦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建立經濟一體化的動因。 一體化

19、內部各成員國可通過協議的形式確定差別產品的分工模式,在彼此放棄一些利益的同時卻獲得了規模經濟基礎上更大的好處,故發達工業國都樂意以建立共同市場的方式降低水平分工的不確定性;由于只有“具備容易達成協議條件的地區”才能實行協議分工,所以與發達國家形成垂直分工的發展中國家自然很難被包括在內。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因的解釋 4、 除了上述理論所闡述的各種內在的經濟原因以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也是外部力量推動的結果。 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世界政治經濟出現了多極化的格局,一些國家出于共同的目的走向聯合,希望借此增強其在世界經濟和政治活動中的談判力量,以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并獲取更多的利益。 而發展中國家走

20、上一體化道路,則更多地是為了維護民族經濟權益和發展的需要,殖民經濟給這些國家造成的產業結構單一、物質技術力量薄弱、資金短缺以及國內市場狹窄的缺陷,使它們難以單靠本國力量建立起可獲得規模經濟的工業體系,這種狀況迫使它們通過加強彼此間的經濟合作來加速自身的工業化進程。而且,戰后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日益要求打破傳統的國家疆界,擴大國際分工的范圍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重要的客觀因素。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成形式 根據經濟聯合的緊密程度不同,經濟一體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組成形式。 自由貿易區 (free trade area)自由貿易區是指由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的貿易區,區內各成員國之間取消了一

21、切貿易壁壘,實行區內商品的自由流動,但每個成員國仍對非成員國保留自己的貿易限制。 最典型的例子是成立于1960年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和美、加、墨三國于1993年建立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成形式 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 在關稅同盟內,成員國之間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壁壘,但對非成員國則制定統一的關稅率。關稅同盟相對于自由貿易區在一體化程度上更進一步,它要求成員國協調相互的貿易政策,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際談判,從而開始帶有超國家的性質。最著名的要屬歐洲聯盟。 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 共同市場比關稅同盟更進一步。它不僅允許商品可

22、以在成員國之間自由流動,而且生產要素也可以在成員國之間自由流動。歐共體于1993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共同市場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實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成形式 經濟同盟 (economic union) 經濟同盟是在共同市場的基礎上,成員國之間逐步廢除經濟政策上的差異,制訂和執行某些共同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使一體化的程度從商品交換擴展至生產、分配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實體。歐共體已實現了這一階段。 完全經濟一體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完全經濟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的最高階段。成員國建立起一個超國家的管理機構,制訂統一的財政、貨幣和對外經濟政策,

23、使用共同的貨幣。1999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歐洲貨幣聯盟就是朝著完全經濟一體化邁出的實質性一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形式從低級到高級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經濟一體化關稅優惠商品自由流動共同對外關稅要素自由流動協調經濟政策統一經濟政策關稅同盟理論貿易創造 在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靜態福利效應的理論中,由維納(J.Viner)和李普塞(R.G.Lipsy)發展的關稅同盟理論最為成熟。 關稅同盟的兩種最重要的影響效應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 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 是指當一國加入關稅同盟后,一些原來在本國國內生產的產品現在被同盟內部其他國家的更低成本的進口

24、產品所替代,從而增進了同盟內部成員國福利的貿易效應。關稅同盟的建立把基于比較優勢之上的產品專業化分工從一國范圍擴展到了同盟內的多國范圍,這樣不但增進了同盟內部的福利,而且也增加了非成員國的福利,因為成員國福利和實際收入的增加將導致從世界其他國家更多的進口,從而產生福利的外溢效應。OPA=3DxSxPxabS1S2D2D1PB=2PB=1cd貿易創造QxPc=1.5 A國的消費由組成同盟前的OD2增至OD1,國內生產則由OS2縮減至OS1,進口量由結盟前的S2D2增加至自由貿易下的S1D1。由此可見,關稅同盟的建立導致了內部貿易量的擴大,貿易即被創造出來了。 從結盟前后福利的變化來看,結盟后,消

25、費者剩余增加了圖中(a+b+c+d)部分,生產者剩余損失了a部分,同時由于對內取消關稅,政府的稅收收入減少了c部分,這樣A國整體福利的凈增長為(b+d)陰影部分,其中b代表了S1S2單位的X產品由A國國內高成本低效率的生產者轉移到成員國B國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者而帶來的效率提高;d則是由于價格降低刺激國內消費而產生的消費效應。貿易創造 從結盟前后福利的變化來看,結盟后,消費者剩余增加了圖中(a+b+c+d)部分,生產者剩余損失了a部分,同時由于對內取消關稅,政府的稅收收入減少了c部分,這樣A國整體福利的凈增長為(b+d)陰影部分,其中b代表了S1S2單位的X產品由A國國內高成本低效率的生產者轉移

26、到成員國B國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者而帶來的效率提高;d則是由于價格降低刺激國內消費而產生的消費效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貿易創造的福利效應與關稅恰好相反。貿易轉移 關稅同盟的建立使一國的進口由非成員國低成本的產品轉向成員國高成本的產品時,就發生了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 貿易轉移。 之所以發生這一轉向是由于各成員之間簽訂了優惠貿易協定的緣故。就貿易轉移本身而言,是減少福利的。因為它把生產從高效率的非成員國轉移到了低效率的成員國,使國際資源配置惡化,從而背離了基于比較優勢的生產原則。OPA=3DxSxPabS3S2D2D3PB=2PB=1cd貿易轉移QeSBSCSB+TPC=1.5

27、 A國將轉而從價格較低的成員國C國進口X產品,在PC價格下,A國的進口為S3D3,A國沒有關稅收入。結盟前征收關稅時,A國的進口為S2D2,小于結盟后的進口量S3D3,所以貿易轉移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貿易創造。在S3D3進口中,原有的S2D2為貿易轉移,是生產由高效率的B國轉移至低效率的C國所導致的,新增的S3S2+D2D3則是由于征收歧視性關稅,C國的進口價低于B國而產生的貿易創造。 結成貿易轉移的關稅同盟后,A國消費者剩余增加了(a+b+c+d),生產者剩余損失了a部分,由于喪失了關稅收入,A國政府損失了(c+e)部分。由此,關稅同盟給A國帶來的凈福利影響是(b+d)-e,影響不確定。

28、貿易轉移 從圖可以看到,當DX與SX曲線越平坦(即供求的價格彈性越大),且PB與PC的價格距離越小時,那么(b+d)-e為正的可能性就越大,從而使參加貿易轉移關稅同盟的國家也能獲得福利的凈增加。 綜上分析,貿易創造帶來福利增加,貿易轉移則帶來福利損失。貿易創造關稅同盟只產生貿易創造效應,增加福利;而貿易轉移關稅同盟則具有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的雙重效應,最終對成員國福利的影響要視兩者相對力量的強弱而定。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分析關稅同盟的靜態福利效應 一般而言,在下述條件下關稅同盟更可能產生貿易創造,增加成員國的福利。 (1)建成關稅同盟以前成員國的貿易壁壘較高,這樣,結成同盟后貿易創造的效果就越有可

29、能超過貿易轉移的效果。這在圖52中就表現為在PB、PC既定下,t越高,PB與PC間的距離就越大,則(b+d)部分,即貿易創造的效果就越大。 (2)關稅同盟的成員國對外制定的共同貿易壁壘越低,則代價高昂的貿易轉移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小。 (3)組成關稅同盟的成員國越多,即關稅同盟的規模越大,則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者越有可能在同盟內部出現,從而貿易轉移的可能性就越小。關稅同盟的靜態福利效應 (4)關稅同盟成員國經濟結構之間的競爭性(competitive)大于互補性(cplementary),這樣,在同盟內部就有更多的機會實行生產專業化分工和貿易創造。我們可以設想,當成員國之間生產的產品種類愈相近,則產

30、品的競爭性越強,這樣在同盟內部選擇更低成本生產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貿易轉移發生的幾率也就相對較小,所以,由兩個資源稟賦相似,更具競爭性的工業國組成的關稅同盟要比由一個工業國和一個農業國(兩者是互補性的)形成的關稅同盟更有可能創造貿易,增進福利。 (5)關稅同盟成立前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頻繁,經濟聯系越緊密,則組成同盟后貿易轉移的可能性越小,社會福利水平越有可能提高。關稅同盟的靜態福利效應 (6)關稅同盟成員國之間地理位置越靠近,則運輸成本就越小,從而成員國間貿易創造的障礙也就越小,福利越有可能增進。 (7)關稅同盟成員國的供給與需求彈性越大(即圖52中DX與SX曲線越平坦),并且與非成員國產

31、品成本的差異越小(即圖52中,PB與PC的距離越小),則貿易創造(圖52中b+d部分)的效果越大,貿易轉移的損失(圖52中e)越小。 (8)關稅同盟成員國的生產效率越高,則低成本生產者越有可能在同盟內部出現,這樣貿易創造的幾率越大。關稅同盟的靜態福利效應 以此來分析歐共體成功的原因,我們發現,歐共體成員國的經濟結構競爭性超過互補性,且生產效率高,地理位置靠近,使它們在歐共體成立前貿易往來就較多,經濟聯系較緊密,所以結成同盟后貿易創造的效果較大,成員國的福利增加較多。 除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帶來的關稅同盟靜態福利效應的變動以外,關稅同盟還會產生一些其他的靜態效應。首先,關稅同盟建立以后,成員國之

32、間取消關稅,廢除海關,從而可以大大減少因征稅而引起的行政費用。其次,同盟成員國對同盟外部進出口量的減少,將使關稅同盟作為一個整體對外部世界的貿易條件改善。最后,同盟成員國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際貿易談判,“用一個聲音說話”,將比任何一個獨立行動的國家都更具有討價還價的能力。歐共體即是一個很好的佐證。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 首先,關稅同盟所產生的最大動態效益被認為是加劇了同盟內部成員國之間的競爭。在關稅同盟建立之前,生產者(尤其是那些市場壟斷者)在高貿易壁壘的保護下會缺乏動力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當關稅同盟形成后,成員國之間消除一切貿易壁壘,這使那些缺乏危機感的國內壟斷廠商不得不面對同盟內部更多生產

33、者的競爭,保護屏障的喪失迫使他們改進技術、改善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從而增強在同盟內部的競爭力。并且,更大范圍、水平更高的競爭通過優勝劣汰的機制促使資源向更具效率的廠商集中,可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同時降低了貿易轉移的可能性。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 其次,建立關稅同盟可以獲得由于市場擴大而帶來的規模經濟的好處。對于規模經濟的收益,我們在大市場理論進行再討論。由此可知,關稅同盟所構建的統一大市場使各成員國生產者突破了單個國內市場的限制,通過提高專業化分工程度,組織大規模生產,從而獲取規模經濟收益。盡管任何一個國家(即使是像比利時、荷蘭這樣的小國)都可以通過發展對外貿易來實現規模經濟,但是相對

34、于同盟內的自由貿易條件,外部世界高筑的貿易壁壘會削弱出口國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其規模經濟的收益水平。所以,沒有貿易壁壘的統一大市場將有助于生產者更大限度地獲取規模經濟的收益。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 再者,關稅同盟的建立將產生強大的投資效應。一方面,由于市場擴大和競爭加劇,促使同盟內成員國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而不斷增加投資;另一方面,還會刺激非成員國到同盟內部進行直接投資,建立所謂的關稅工廠(tariff factories) 關稅工廠,從而避開歧視性的貿易壁壘對其進入同盟內市場所構成的障礙。這也是美國在歐共體成立后對其投資激增的主要原因。 最后,關稅同盟內部所組建的共同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勞動

35、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而且同盟內部貿易往來的密切,增強了成員國間技術、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各國分享外部經濟的好處。 雖然這些動態效益不能像前述的靜態效益那樣能被準確地度量,但是許多經濟學家仍認為關稅同盟的動態效益要比其靜態效益大得多,且更為重要。近年來以實踐為依據的研究結果也支持了這一論斷。大市場理論大市場理論的提出者認為:以前各國之間推行狹隘的只顧本國利益的貿易保護政策,把市場分割得狹小而又缺乏適度的彈性,這樣只能為本國生產廠商提供狹窄的市場,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和大批量生產的利益。協議性國際分工理論協議性國際分工,是指一國放棄某種商品的生產并把國內市場提供給另一

36、國,而另一國則放棄另外一種商品的生產并把國內市場提供給對方,即兩國達成相互提供市場的協議,實行協議性國際分工。協議性分工不能指望同通過價格機制自動地實現,而必須通過當事國的某種協議來加以實現,也就是通過經濟一體化的制度把協議性分工組織化。如拉美中部共同市場統一產業政策,由國家間的計劃決定的分工,就是典型的協議性國際分工。綜合發展戰略理論綜合發展戰略理論認為,經濟一體化是發展中國家的一種發展戰略,要求有強有力的共同機構和政治意志來保護較不發達國家的優勢。所以,有效的政府干預對于經濟一體化是很重要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是變革世界經濟格局、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要素。東南亞國家的經貿概況 新加坡

37、自然資源匱乏,國內市場有限,但地理位置優越,并因此而發展成為一個自由商港。 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 獨立后,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 進入21世紀之后,新加坡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戰略。 對外貿易是新加坡國民經濟重要支柱。 新加坡經貿發展歷程有四個特點: 一、是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一)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二)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 (三)投資和金融中心 (四)國際旅游和會議中心 二、形成了總部經濟 一是新加坡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優化了總部發展環境,加速了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向該國的迅速集聚; 二是新加坡生產制

38、造成本的抬高推動了制造基地的外遷,為總部基地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三、外貿依存度大 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文 萊 文萊曾是東南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小國; 20世紀60年代發現石油和天然氣之后,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成為文萊經濟的支柱產業。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文萊政府大力倡導發展多元化經濟,力求逐步增加 非石油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建筑業在數年前曾發展較快,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為文萊第二大工業。 2000年,文萊成立國際金融中心,標志著文萊朝著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方面深入發展,為文萊成為本區域金融服務中心的構想打下了基礎。

39、 東南亞國家經貿發展概況 曾 經 的 亞洲四小虎 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在20世紀90年代是亞洲的四小虎,屬于新興工業化國家。 一、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既擁有豐富的石油等礦產資源和橡膠、棕櫚等熱帶作物資源,又擁有較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馬來西亞政府曾在上世紀70年代實施馬來民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同時, 推行“新興工業法” 至80年代初,馬來西亞經濟結構已處在由農、礦產品為主,向工業化發展的階段。 “新經濟政策”帶有種族歧視的弊端,導致到1985年, 馬來經濟全面陷入困境。 為了扭轉經濟困難的局面, 馬來政府總結經驗, 采取措施, 使經濟得以恢復。 1996年馬來西亞經濟發

40、展達到巔峰;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馬來西亞遭受嚴重打擊。 進入21世紀,馬來西亞經濟穩步發展,對外貿易連年順差。 農業在馬來西亞國民經濟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礦產與石油開采業不斷發展; 進入21世紀,馬來西亞經濟穩步發展,對外貿易連年順差。 二、泰國 泰國的的礦產資源不是很豐富,在發展的初期能充分利用豐富的熱帶作物等農業資源,走農業工業化的道路; 然后逐步引進外資,成為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重要的海外家電生產基地之一。 加上其發揮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使泰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2001年,泰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248億美元,已與人口2億多的印尼

41、的總量差不多,人均1825美元,為印尼的3倍左右。 對外貿易在泰國經濟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出口增長傳統上一直是泰國經濟的推動機,并對泰國工業結構的多元化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菲律賓 在20世紀50年代,菲律賓曾有過持續7%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亞洲僅次于日本,居第2。 進入6070年代后,由于政府的政策缺乏連續性并有嚴重失誤,加之70 年代兩次世界性石油漲價的沖擊,菲律賓發展經濟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經濟環境全面惡化,經濟增長率大幅下滑。 政局不穩是影響菲律賓經濟長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鑒于此,菲律賓當前政府開始實施比較積極的經濟政策,加快了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菲律賓經濟有

42、一個特色就是勞務輸出量很大,每年勞務輸出獲得大量的外匯收入。 菲律賓經濟為出口導向型經濟。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突出,同時農業和制造業也占相當比重。 近年來,菲律賓政府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促進出口商品多樣化和外貿市場多元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目前菲律賓與150多個國家有貿易關系。 四、印度尼西亞 簡稱印尼,自1969年開始實施第一個25年長期發展計劃后,印尼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已被稱為亞洲四小虎之一。 在20世紀,從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印度尼西亞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轉變為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中等收入國家。 印尼是遭受亞洲金融危機打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近年來

43、,印尼的經濟保持5%左右的增長率,處于穩定上升階段。 從人口基數、經濟規模、GDP增長率角度考慮,印尼市場在東盟十國中具有絕對優勢。社會主義共和國 - 越 南 越南,作為一個社會主義 國家,其經濟模式與中國近似。 越南資源豐富,發展經濟條件較好,但長期的內外戰爭,過左的經濟政策,導致曾在較長時間陷于經濟社會的嚴重危機之中。 1986年越南開始實行革新開放,推行了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逐步從危機中走出來。 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體制。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 老撾 傳統的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以鋸木、碾米為主的輕工業

44、和以錫為主的采礦業曾經是最重要的部門。 1986年,老撾開始改革, 但改革步伐很慢。 2001年,老撾人民革命黨提出了加快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的階段性奮斗目標。 2013年,老撾加入世貿組織,積極發展對外關系。 緬甸 也曾實行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石油、寶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海岸線漫長、平原廣闊,人口密度小,人均占有資源多,但由于多年實行軍事管制、閉關鎖國,經濟一直沒有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老撾、緬甸、柬埔寨 東盟各國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3個國家,屬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其中柬埔寨的發展條件比較好,不僅資源豐富,國際上對它也比較關注,外援比較多,外資投入也在增加。 柬埔寨 19

45、93年王國政府成立后,實行自由市場經濟,推行經濟私有化和貿易自由化,經濟獲得一定發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1998年新的一屆政府成立后,把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作為首要任務,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人才培訓作為優先發展目標,出臺了多項改革措施。 近年來,以農業、旅游業、制衣制鞋和建筑業為主導的工業以及外國直接投資四大經濟支柱繼續穩步拉動宏觀經濟前行,保持了宏觀經濟的總體增長。 東帝汶 2000年獨立,屬世界上最落后的國家之一。 東帝汶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氣。 其經濟以農業為主,基礎設施落后,加工業體系尚未建立,經濟結構失衡。 近年來,東帝汶政府將減少貧困和增加就業作為施政重點,努力擴大

46、出口、拉動非油氣經濟增長。東南亞經濟與貿易第四章 東南亞經貿發展進程和特征第一節 東南亞經貿發展戰略的演進第二節 當前東南亞經貿發展的基本格局和特征第三節 東南亞在世界經貿發展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第一節 東南亞經貿發展戰略的演進一、殖民地時期二、二戰后三、金融危機至今一、殖民地時期在殖民地時期,東南亞國家沒有自主的經濟貿易發展戰略。西方殖民者把東南亞作為它們的商品銷售市場、原料供應地和投資場所,并在當地推行“單一種植制”。東南亞國家被迫卷入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體系和世界市場,并逐漸形成由西方壟斷資本經營的面向世界市場的生產部門和由當地土著從事自給性糧食作物生產的傳統部門。二、二戰后 二戰后,東南亞

47、國家相繼取得政治獨立,為民族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環境和基礎,由此,東南亞的經濟發展拉開了由殖民地經濟向新興工業化經濟演進的序幕。 從整體上,東南亞國家的工業化,大致經歷了進口替代、面向出口、第二次進口替代和第二次面向出口工業化發展階段。三、金融危機至今 在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大力實施國內經濟重組與調整的戰略政策,這些政策大致可分為短期性經濟重組和中長期戰略調整。 2008年起,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東南亞經濟普遍出現衰退或減速。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東南亞國家實施了擴大內需和刺激經濟的政策,以穩定國內經濟。2010年,各國經濟相繼從衰退中復蘇,經濟增長加速,出口貿易回升

48、,外資大量流入。本節小結 總之,近幾十年來,東南亞國家經歷了戰后初期的經濟恢復、20世紀6070年代工業化發展、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經濟高速增長、后起國家的經濟開放與改革、90年代后期金融危機及其重組等幾個重要時期,不同的時期其整體經貿發展戰略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當前,東南亞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熱點地區,新加坡率先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馬來西亞、泰國等已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后起國家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第二節 當前東南亞經貿發展的基本格局和特征一、東南亞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增長極二、東南亞國家成為國際生產網絡的重要節點三、東南亞國家面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四、東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

49、速發展1970-19801980-19891990-20002000-2010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東南亞7.144.475.025.414.211.548.034.765.634.974.29全球3.773.312.832.821.49-2.014.092.802.182.282.48發展中經濟體5.793.584.886.415.142.887.745.784.664.624.33發達經濟體3.343.252.641.660.07-3.662.631.501.071.241.69 1970-2014年東南亞經濟平均增長率 (%)一、東南亞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

50、增長極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亞洲區域產業分工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傳統的垂直型分工向混合型分工轉變,與傳統的產業間和產業內分工不同的以“產品內分工”為主的生產網絡迅速形成。在新的區域產業分工和生產網絡條件下,東南亞國家成為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地區之一。二、東南亞國家成為國際生產網絡的重要節點長期以來,東南亞主要國家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國內經濟增長高度依賴于投資和出口拉動。近幾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國際市場需求萎縮,東南亞國家出口貿易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各國政府積極實施刺激內需的政策,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國內需求逐漸成為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積極調

51、整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各國相繼推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政策措施,加快經濟重組和結構調整的步伐。三、東南亞國家面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20世紀90年代起,東南亞國家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為應對全球性區域一體化的迅速興起,東南亞國家根據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積極調整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試圖構建以東盟為中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四、東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發展謝 謝!第三節東南亞在世界經貿發展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一、東南亞GDP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二、東南亞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三、東南亞吸引FDI在世界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四、東南亞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東南亞國

52、家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當中也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東南亞十一國擁有443.6萬平方公里國土、6億2千萬人口、近2.5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GDP)、進出口貿易約2.5萬億美元,是世界上人口第三大的國家和地區(僅次于中國、印度),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僅次于歐盟、美國、中國、日本、巴西)、發展中國家第三大經濟體(僅次于中國和巴西)和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僅次于中國和日本),是世界第四大進出口貿易地區(僅次于美國、中國和德國),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FDI)存量最多的地區之一。一、東南亞GDP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1970-2014年東南亞及各主要地區和國家GDP發展狀況(億美元)197019

53、8019902000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世界34023 122830 229003 332559 631131 598843 654300 724426 736993 756411 774509 東南亞36820253673614415472154061920322349237262449924680北美12136 33840 68977 117430 174588 167813 177287 185771 192836 199714 205929 歐盟6794 29468 75174 88072 190205 170135 169463 183198 17

54、2630 179708 184981 中國910 3065 4045 11928 45473 51055 59498 73144 82294 91812 100667 日本2091 10870 31037 47312 48492 50351 54954 59056 59379 48985 45867 一、東南亞GDP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1970年以來,東南亞GDP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變化趨勢從1970年以來,東南亞進出口貿易在世界貿易當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其出口外貿依存度提升速度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東南亞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取受益于以WTO推動的全球貿易自由化和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

55、。進入90年代以后,東盟的發展無論從組織結構還是功能形態方面都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其對外貿易和吸收FDI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構成了東盟國家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二、東南亞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東南亞進出口額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變化趨勢80年代以來,東盟國家在經過80年代中期的經濟衰退后,依靠大量FDI的流入迅速進入經濟高增長時期。1997年7月由泰國肇始的金融危機很快波及到整個東南亞地區,形成了一場破壞力極強的亞洲金融風暴,此次金融危機對東盟整體引進外資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金融危機后,東盟FDI流入量持續下滑,盡管1997年依然保持6.3%的增長,但1998年始開始大幅度回落,東盟十

56、國FDI流入降低了29.9%,1999年基本保持平穩,,2000年又出現急劇下滑,2001年開始回升。三、東南亞吸引FDI在世界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1970年以來,東南亞吸引FDI在世界FDI中的比重變化趨勢東南亞是發展中國家中參與全球化程度較高國家,各國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各異,因而參與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利弊也不盡相同。近二十多年,在著名的國際競爭力評價權威機構公布的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中,新加坡一直名列前茅,馬來西亞、泰國曾有較好的表現,菲律賓、印尼、越南和柬埔寨的國際競爭力相對落后,老撾和緬甸仍未進入國際競爭力的世界評價體系中。東南亞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主要來源于后發優勢,各國在自然資源

57、、人力資源和制度安排等的比較優勢以及外國資本與技術的支持形成了其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但這些國家經濟存在著結構性和制度性的障礙又制約了其競爭力的提升。東南亞國家如何利用后發優勢,實現制度創新,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是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四、東南亞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本節小結本章首先介紹了近幾十年來東南亞國家從戰后初期的經濟恢復、20世紀6070年代工業化發展、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經濟高速增長、后起國家的經濟開放與改革、90年代后期金融危機等幾個重要時期整體經貿發展的戰略,其次論述了當前東南亞經貿發展的基本格局和特征: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成為國際生產網絡的重要節點、

58、面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發展。最后總結了東南亞GDP、對外貿易、吸引FDI及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在世界經貿發展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成功與評價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構建更為緊密的一體化組織,將是東南亞未來經貿發展的方向。 思考與練習1.東南亞經貿發展戰略中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2.“產品內分工”理論是怎樣的?東南亞國家如何通過“產品內”分工,成為國際生產網絡的重要節點?3.以新加坡為代表的東南亞經貿發展中的成功經驗主要有哪些?4.東南亞未來經貿發展的方向是怎樣的?“東盟經濟共同體”構建對全球經濟發展有何重要影響?謝 謝!第五章 東南亞貨物貿易CONTENTS1第1講 東南亞貨物貿易

59、發展概述2第2講 東南亞國別貨物貿易:新加坡3第3講 東南亞國別貨物貿易:泰國4第4講 東南亞國別貨物貿易:越南目錄5第5講 東南亞國際貨物貿易的競爭力東南亞貨物貿易發展概述1一、東南亞貨物貿易額增長迅速二、進出口增長率比較快三、東南亞貨物貿易以順差居多四、東南亞各國對外貿易發展表現呈現較大差異第1講 東南亞貨物貿易發展概述亞太地區向來被認為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東南亞是亞太除了中國、日本、韓國之外經濟表現最為突出的區域。在這個區域的10個國家(除了東帝汶)最初為了政治目的而組成聯盟,但隨著世界經濟和政治形勢的變化,以聯盟為主體帶動了整個區域經濟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在全球對外貿易發展中占有

60、比較重要的地位,并對亞太區域的經濟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對外的貨物貿易中表現出如下幾個特點:第1講 東南亞貨物貿易發展概述一、東南亞貨物貿易額增長迅速東南亞的對外貿易總額從1980年1375.55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22 543.45億美元,增長了16倍之多,其中出口增加16.2倍,進口增加16.6倍。貿易額在量上是增加了兩個級數。詳情見下圖。第1講 東南亞貨物貿易發展概述一、東南亞貨物貿易額增長迅速年份出口進口總額年份出口進口總額198071915 65640 137555 1998331065 287187 618252 198172619 73469 146088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