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編版】06 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期 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精編版】06 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期 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精編版】06 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期 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精編版】06 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期 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精編版】06 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期 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題六: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期(1368-1840)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曲折發展鼎盛繼續發展繁盛與危機并存時間軸整理封建社會的繁盛與危機專題六: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期(1368-1840)1368年 1636年 1644年 1840年 1912年明朝建立清朝建立明朝滅亡鴉片戰爭清朝結束皇太極稱帝明朝形勢圖 (1433年)專題知識概覽領域 具體知識點 階段特征時間政治: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高度強化、僵化;社會矛盾尖銳,封建制度衰落 政治明清明朝:13681644年 清朝:163616441912年中央:廢丞相、設內閣;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巡撫總攬一省之權;選官:南北卷制,鄉

2、試、會試、殿試三級;監察:科道(督察院、六科給事中);法律與教化:開創律令合編,大明律,鄉約宣講喻;戶籍:黃冊;基層組織:十家牌法;救濟:慈善組織;賦稅: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中央:設軍機處、奏折制度;地方:督撫、省府縣三級制;考核:考課制度;監察:督察院;法律與教化:大清律例相約法律合流;貨幣體制:承認白銀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戶籍:永停編審戶籍;基層治理:保甲制;救濟:慈善組織;賦稅制度:攤丁入畝專題六: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期(1368-1840)專題知識概覽領域 具體知識點 階段特征時間經濟:小農經濟還占據主導地位農業、手工業發展均超過了前代水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

3、有了緩慢發展。 經濟農業:明朝時期玉米、甘薯傳入,經濟作物廣泛種植,人地矛盾;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私營手工業占主導;青花瓷、粉彩、琺瑯彩;商業:長途販運、商幫、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工商業市鎮專業分工,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朝貢貿易;錢鋪、莊票;社會生活:磚木結構民居普遍明朝:13681644年 清朝:163616441912年專題六: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期(1368-1840)專題知識概覽領域 具體知識點 階段特征時間文化:承古萌新。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學占主導地位,科技成就以總結性為主,缺乏創新西學東漸。 文化1.思想:(1)理學:程朱理學占主導;王陽明心學集大成(2)明清進步思潮:李贄;黃

4、宗羲、顧炎武、王夫之2.文藝:(1)文學:明清小說繁榮(2)戲曲:昆曲百戲之祖;京劇形成于道光年間3.科技:(1)傳統科技集大成(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徐霞客游記(2)明清西學東漸4.中西文化交流明朝:13681644年 清朝:163616441912年專題六: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期(1368-1840)五年高頻考點整理時間全國卷地方卷2017【】27明代中后期宦官專權7.上海明太祖廢丞相2018【】27明代朝貢貿易11浙江7密折制201915.北京明朝的內閣2020【】27明代內閣制7浙江明代的行政機構;7浙江清朝的邊疆政策2021【】27明代科舉制: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五年高頻考點整理時間全

5、國卷地方卷201727 明代工商業與等級秩序42 明代中國與世界41 清代礦業政策海南明清時期經濟作物種植 201827 昆曲在明清的發展41 中國古代的大豆種植III26古代藥學的發展III27 明朝的社會風氣海南明中后期對商業的看法 江蘇明清江南手工業 浙江王守仁201927明代區域經濟27明清商業發展41清代海關稅率的變化與原因III27 清代個體農耕浙江顧炎武 江蘇明代晚期對貧窮的認識202027清代宗族儒家思想27 明代官營手工業變化山東黃宗羲對“重本抑末”的解讀 江蘇明代松江地主田莊日記2021乙27明清善書與儒家思想山東書籍插畫 廣東庶民與生員的服飾差異 江蘇明代沖破“天理”思想

6、 浙江王夫之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1.加強君主專制(1)廢宰相制度:明太祖 P72宰相制度的廢除原因秦朝設丞相輔佐皇帝,隋唐分散丞相權力,明朝廢丞相。這些措施體現了 A. 國家統一的需要 B. 權力的相互平衡和制約 C. 相權嚴重威脅了皇權 D. 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D【知識拓展】廢宰相制度的原因:歷史原因: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前朝教訓:元朝丞相權勢過重,妨礙皇權集中;直接原因:胡惟庸驕橫擅權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1.加強君主專制(2)設內閣:明成祖原因:發展過程:廢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階段內容奠基形成發展

7、全盛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設文淵閣大學士,充當秘書,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明宣宗時擁有“票擬權”明神宗時有的大學士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侵奪六部職權)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1.加強君主專制(2)設內閣:明成祖原因:發展過程:運作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2020全國卷)明萬歷年間,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張居正面諫力爭,“得停發太倉銀十萬兩”。這反映出當時()A內閣權勢強大 B皇權受到嚴重制約 C社會經濟凋敝

8、 D君權相權關系緊張A(2019北京高考)明萬歷十五年,顧憲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內閣擬票重罰。內閣首輔申時行等只擬罰俸,神宗震怒,令“還改票來!”申時行只得遵旨。這說明,明代內閣大學士()A僅作為侍從顧問,不參決政事B萬歷年間開始參與軍國大事決策C按照皇帝的傳諭來票擬和批紅D掌握票擬權力,但仍需服從君權D【內閣與皇權的關系】內閣與皇權矛盾重重,又始終屈服在皇權的重壓下。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1.加強君主專制(2)設內閣:明成祖原因:發展過程:運作特點:(2020浙江高考7)論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組織形式,有研究者認為“官府的正式組織與唐宋時期幾無差別。處于最高級別的是軍事機構

9、、監察機構和行政機構。”從行政機構的角度看,與唐宋“幾無差別”的是A丞相 B內閣 C六部 D刺史大明會典是記載明代典章制度為主的官修史書,然而在該書中始終沒有將“內閣”單列章目,僅將內閣職權附于翰林院(最高學術機構)之下。這主要是因為A.內閣地位無足輕重 B.皇帝權力過度膨脹C.內閣不是法定機構 D.閣臣多出自翰林院CA.君主專制加強的產物;(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批紅。)B.是內侍機構,始終沒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C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1.加強君主專制(2)設內閣:明成祖【知識拓展】對比宰

10、相制度與內閣認識:內閣是明代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只是對皇帝決策和處理國家政務起輔助作用,不可能對皇權起到限制的作用。與西方的內閣比較,西方內閣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產物,是權力民主的象征,總攬國家的行政權,并代表國家元首對議會負責的政體形式。宰相制度內閣權力來源職責任免對皇權影響相似(相同)職責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制度賦予皇帝個人信任總領行政,參與決策,有屬官侍從咨詢為主,無決策權,無屬官要經皇帝及大臣商議由皇帝意愿決定制約皇權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正常情況下不能制約皇權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1.加強君主專制(3)宦官專權:(2017新課標全國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

11、字,但中后期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樞決策過程發生異變 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C內閣議政功能已經喪失 D宦官掌握決策權力A原因: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表現:司禮監獲得了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特務機構東廠和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皇權的異變:(1)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如漢朝;(2)宦官專權:宦官專權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3)權臣專政:權臣,指有權勢之臣,權臣身份有:當朝宗室、將帥、宰輔、外戚乃至宦官。如西漢的霍光、東漢的曹操,明代張

12、居正等明朝的司禮監與廠衛制度【司禮監】官署名,明置。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掌印太監權勢最大,其次為秉筆太監。明中后期由于皇帝長期不理朝政或者年幼繼位,代為皇帝“批紅”,執掌蓋印,司禮監地位逐漸抬升,一定程度也在制約內閣權力,加強皇權專制,但明代的司禮監始終受制于皇權。【廠衛制度】1.衛:明太祖設立錦衣衛,官署名。 (1)性質:初為皇帝侍衛,后為特務機構; (2)目的:誅殺功臣,監視百官和緝捕叛逆; (3)作用:作為侍從皇帝的軍事機構,兼管偵察、逮捕和審訊等事。2.廠: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時增設西廠

13、(1)性質:皇帝直屬,太監主管,特務機構; (2)作用:監視群臣和緝捕叛逆、有權施刑等。3.影響:一定程度加強君主專制,是皇權絕地化的產物;為宦官專權推波助瀾,成為專權太監和權臣打擊政敵的工具。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2.加強中央集權(結合選必1第1課)(監察)(軍政)布政司 都指揮司 按察司 地方三司分權權歸中央撤行中書省省(“三司”)、府、縣三級制:廢行中書省,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總攬一省之權。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2.加強中央集權(結合選必1第1課)省(“三司”)、府、縣三級制:廢行中書

14、省,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總攬一省之權。(2016新課標全國卷高考27)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一變化有助于()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權限 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B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3.民族關系(結合選必1第11課)(1)中央機構:(2)邊疆管理:P74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北方:蒙古防御、戰爭、議和貿易(開放馬市)西藏:冊封、行

15、政管轄經濟交流(貢賜、茶馬貿易)東北:設都司、衛、所,封授官號西北:設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衛西南:設土司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4.對外關系(1)朝貢貿易:P73“鄭和下西洋”(整合選必2第7課)目的性質特點過程影響政治:宣揚國威;經濟:滿足統治者對奢侈品的需求朝貢貿易厚往薄來,倍償其價起源于先秦,隋唐已初具規模,宋元時更加完善,明代是頂峰:P73P73積極;消極:(2018新課標全國卷高考27)圖6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A對外交流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B朝

16、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B鄭和下西洋新航路開辟相同開創精神;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創舉不同 目的性質政治:宣揚國威,經濟:滿足統治者對奢侈品的需求東方尋金和獲得東方商品政治行為,封建制度的朝貢貿易經濟行為,資本主義的海外殖民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4.對外關系(2)沿海形勢:海防新問題 P73項目內容“倭寇”威脅原因A.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倭寇”。B.明朝前期,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應對明廷派遣戚繼光等人平倭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了對私人

17、海外貿易的限制。嘉靖年間(15221566年)實行“海禁”,濱海人民被“斷其生路”,“于是所在連結為亂”。有識之士發現“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材料主要說明“海禁”政策( )A有一定的合理性B影響了沿海百姓生計C妨礙了外貿發展D激化了民間經濟糾紛B參考大本練習冊P41 明朝的海禁與弛禁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4.對外關系(2)沿海形勢:海防新問題項目內容“倭寇”威脅原因A.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倭寇”。B.明朝前期,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應對明廷派遣戚繼光等人平倭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了對私人海外

18、貿易的限制。西方殖民者威脅原因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表現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荷蘭和西班牙,先后占據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荷蘭擊敗西班牙,獨占臺灣。保守、防御一、政治(一)明朝(1368-1644)5.明清易代(1)女真族建金: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金。(2)清朝建立: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3)明朝的滅亡:1644年(4)清軍入關:1644年14-17世紀中歐對比時間中國歐洲14世紀1368年明朝建立;1370年,開始海禁;朱元璋廢宰相制度;朱棣設內閣15世紀1405-1433鄭和七下西洋1

19、6世紀 17世紀1644清軍入關意大利開始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繼續開展,新航路開辟1519-1522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農耕文明的持續VS邁向工業文明;專制主義的攀升VS近代民主政治;明清易代下的社會發展民族交融;疆域鞏固與暗藏危機并存一、政治(二)清前期(1644-1840)1.加強君主專制(2018.11浙江高考7)說到某項舉措實施的原委,史載:“蓋以國家事務殷繁,人情弊端種種,諸臣有陳奏之心,或有不便顯言之處,故令密陳朕前欲以眾人之耳目,為朕之耳目,使民隱得聞,萬事就理”。據此判斷,下列項中與之相符的是()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設立樞密院 D設立軍機處B

20、內容: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特點:迅速、機密作用: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1)奏折制度:一、政治(二)清前期(1644-1840)1.加強君主專制(2)中樞秘書機構的變化: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南書房雍正:設軍機處職能:軍機大臣在皇帝直接監督下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內閣只處理一般文書特點:簡(機構簡單)速(“跪受筆錄”,行政效率高)密(保密性好)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一、政治(二)清前期(1644-1840)1.加強君主專制(3)加強思想控制:清朝統治者頻繁制造文字獄,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乾隆三十八年,將秘

21、密立儲制度化。為防止意外,“又另書密封一匣,常以隨身 ”。并稱:“建儲冊立。非國家之福,召亂起釁,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儲,而尤不可顯立儲”。該制度()A.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B.避免了皇族內部權力傾軋,有利于政局穩定 C.擺脫了宗法觀念的束縛,有助予選賢任能 D.排除了其他勢力對皇位繼承的干擾,加強了皇權D一、政治(二)清前期(1644-1840)2.加強中央集權(融合選必1 第1課)省、府、縣三級制:內地分立18 省。除巡撫外,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一、政治(二)清前期(1644-1840)2.加強中央集權(融合

22、選必1 第1課)省、府、縣三級制:內地分立18 省。除巡撫外,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知識整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行郡縣制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系統漢漢承秦制:三公九卿制漢武帝時,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西漢晚期,中朝尚書權力增大東漢,尚書臺郡國并行制(王國問題),郡縣二級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設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東漢,州郡縣三級魏晉南北朝 州-郡-縣三級制隋形成三省六部制州(郡)-縣二級制唐州縣二級道州縣三級設置節度使,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削弱中央集權【知識整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

23、展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宋二府三司制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州和縣二級 路、州(府)、縣三級制元一省兩院;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相權擴大行省制,形成了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明明太祖廢中書省和宰相;明成祖設內閣三司(省)-府-縣三級制,派出巡撫、巡按清設軍機處省-府-縣三級制,巡撫、總督(督撫制度)趨勢: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消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識記要點:一個中心(皇權為中心),兩個趨勢,處在動態變化中一、政治(二)清前期(1644-1840)3.民族關系(結合選必1 第11課)(1)中央機構:(2)邊疆管理:設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東南:收復和管轄臺灣北方:A.

24、民族關系:P78B.行政管理: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C.特殊手段:滿蒙聯姻西北:軍事斗爭、行政管理A.平定準噶爾部B.平定大、小和卓兄弟C.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D.1762年,設立伊犁將軍西部:冊封管理西南:“改土歸流”一、政治(二)清前期(1644-1840)3.民族關系(結合選必1 第11課)(1)中央機構:(2)邊疆管理:民族政策: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保證了局勢的穩定。清朝疆域:(2020浙江高考8)史載,康熙帝北巡,行至華北平原與內蒙古草原接壤地帶,發現一片水草豐美

25、、林術(木)蔥郁、動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與“定邊”的考慮,令人“前往相度地勢,酌設圍場”,劃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為圍場獵苑。結合史實判斷,該“圍場”具備了下列項中哪些功能 避暑 練兵 圍獵 處理民族事務A B C D【解析】圍場處于華北平原與內蒙古草原接壤地帶,在地理緯度上偏北,氣候溫涼,適宜避暑,故正確;據材料“出于肄武與定邊的考慮”可知,圍場有練兵的功能,故正確;據材料“劃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為圍場獵苑”可知,圍場具備圍獵功能,故正確;圍場地點位于華北平原與內蒙古草原接壤地帶,是少數民族和漢族接壤地區,因此可以處理民族事務,故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D (1)

26、軍事打擊與防御 (2)建立政治隸屬:冊封;羈縻政策;因俗而治 (3)加強行政管理:中央設專門機構管理,地方設行政單位 (4)加強經濟往來(5)和親、會盟、和議 知識拓展與總結:歷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式一、政治(二)清前期(1644-1840)4.對外關系(結合選必1 第11課)(1)抗擊沙俄侵略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沙俄同意進行談判。1689年,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2)與西方列強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試圖打開中國市場遭拒一、政治(二)清前期(1644-1840)4.對外關系(結合選必1 第11課)(1)抗擊沙俄侵略(2)與西方列強(

27、3)對外政策:海禁閉關鎖國政策清朝建立1689英國權利法案 1644清軍入關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89尼布楚條約1729設軍機處1748出版論法的精神1776發表獨立宣言萬能蒸汽機應用1757一口通商世界潮流:工業化、民主化、理性化世界文明清朝對外關系從“主動開放”到“故步自封”一、政治(二)清前期(1644-1840)4.對外關系(結合選必1 第11課)一、政治(二)清前期(1644-1840)5.統治危機初顯(1)背景: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統治已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19世紀前期嘉慶、道光兩位皇帝在位時,衰象更為明顯。(2)表現內部危機資源危機清朝人口膨脹迅速,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政治危

28、機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亂象逐漸萌生階級矛盾從乾隆后期起,大多由民間秘密宗教白蓮教領導的農民起義屢屢爆發外部危機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一、政治(三)明清的其他政治制度1.官員選拔:科舉制發展到鼎盛階段(八股取士) 選必1 第5課A.形式:鄉試、會試、殿試B.生源: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等C.內容:四書五經一、政治(三)明清的其他政治制度1.官員選拔:科舉制發展到鼎盛階段(八股取士) 選必1 第5課朝代制度途徑標準選官權西周至春秋奴隸主貴族春秋戰國國君、貴族秦兩漢地方官魏晉中正官隋唐至明清朝廷世官制世襲(世卿世祿)血緣舉薦與軍功爵制舉薦、通過戰爭獲得軍功才能、

29、軍功“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向官員學習律令而為官明習法律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地方推薦取士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分科考試品德、才能等家世才學科舉制1.選官標準:品行家世學識才能2.選拔方式:地方舉薦中央考試選拔3.選拔趨勢:體系化、公開化、制度化、公平化4.實質:把官員的選拔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一、政治(三)明清的其他政治制度2.官員考核: 選必1 第5課(1)明朝:考滿和考察(2)清朝:京察和大計京察京官大計三年一次外省文官一、政治(三)明清的其他政治制度3.官員監督: 選必1 第5課(1)明朝:“科道”中央:都察院監察御史、六科給事中地方:御史巡按各省科道都察院六科給事中監察御史負責糾察內外百官

30、,代皇帝巡按各省 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品級雖低(正七品),但權力很大(2)清朝:中央:地方: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監察百官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有學者認為,明清時代的監察是“自上而下”的單向監督,是“單向的垂直領導體制”。這一觀點反映出明清監察機構A.內部存在權力制衡機制 B.成為地位最高的政務機構 C.運作具有絕對的獨立性 D.服務于專制主義集權統治D一、政治(三)明清的其他政治制度4.法律與教化: 選必1 第6課朝代法律教化明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明朝后期:鄉約宣講明太祖的“六諭”,逐漸帶有強制力;儒學

31、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釋六諭,不遵鄉約要受處罰,甚至治罪。清法典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了大清律例。鄉約基本延續明朝的模式宣講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常引用大清律例。一、政治(三)明清的其他政治制度5.戶籍制度: 選必1 第17課朝代戶籍制度戰國編排民戶,制定戶籍秦分類登記制度漢編戶齊民魏晉黃籍、白籍,土斷隋大索貌閱唐戶籍三年一造宋主戶與客戶元諸色戶計,戶籍世襲明清職業定籍、黃冊乾隆年間,永停編審功能:征發民力;控制人民; 征收賦稅、徭役;統計人丁。特點:歷史悠久,由復雜到簡單;戶籍制度下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傳統戶籍制度逐漸被廢除。一、政治(三)明清的其他政治制

32、度6.賦役制度: 選必1 第16課(1)明朝(2)清朝明初:正統年間:明朝后期:兩稅法,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米麥實物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張居正一條鞭法,賦役合并、一概折銀【知識鏈接】選必1 第4課 明朝張居正改革康熙年間:1712年雍正年間:“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一、政治(三)明清的其他政治制度6.賦役制度: 選必1 第16課朝代賦役制度秦漢魏晉-隋唐前期中后期宋元明明初正統后期清田賦、人頭稅、財產稅徭役:更卒、正卒、戍卒租調役租庸調制兩稅法兩稅法;募役法租庸調與兩稅法,“科差”兩稅法金花銀一條鞭法攤丁入畝按人戶收稅按土地收稅實物地租貨幣地租廢除人頭稅封建國家對

33、農民的人身控制松馳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7.貨幣制度:白銀貨幣化一、政治(三)明清的其他政治制度8.基層組織和社會治理: 選必1 第17課(1)明朝基層組織:里甲制社會治理:十家牌法(2)清朝:里甲制保甲制,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9.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選必1 第17課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養濟院二、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經濟發展明清時期東南沿海帶城鎮郊區的農民,日益從事商業性的農業經營,如福建和廣東兩省的甘蔗,約占全國9/10,泉州一代農民“往往有改稻田種蔗者”。在廣東東莞,番禺,增城和陽春出現了“蔗田幾與稻田等”的現象。廣東,廣西和江西各地種植煙

34、草也很多。對這一現象理解正確的是()A,明清某些地區形成了商品化經營區域 B.明清開埠通商刺激了農民商品化經營 C.美洲傳入作物是當時主要的經濟作物 D.明清經濟作物構成了國家賦稅的來源A據史料記載,中國人口明朝時最高為7000萬,清乾隆時相繼突破2億、3億,至鴉片戰爭時已達4.1億.耕地面積也在逐漸增長,明朝耕地面積最多時超過8億畝,清朝則可能超過10億畝。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 B.玉米等高產作物的引入 C.農民賦稅負擔的減輕 D.國家政策鼓勵墾殖荒地A客觀原因領域表現農業 新農作物品種輸入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多種經營的發展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經濟作物品種繁多

35、,種植廣泛,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以獲取更多的收入二、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經濟發展(2020全國卷27)明代官營手工業實行工匠制度,生產官府所需物資。明中葉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戶征收銀兩而不征用其生產的產品,此現象持續增多。這反映了A白銀已取代其他貨幣 B雇傭勞動成為主要用工方式C民營手工業發展受挫 D官營手工業的地位遭到削弱D領域表現手工業各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新的經營方式絲織、榨油、制瓷等行業中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被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這類情況在清朝繼續有所發展(2016全國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農村的變化時說,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順

36、而主令尊”,如今“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早粥”。這一變化反映了()A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 B政府積極推行重農政策C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D農業中人身依附關系強化A【知識拓展】“資本主義萌芽”標志:雇傭關系發展緩慢的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芽莖根1.市場、勞動力:國內市場狹小,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缺乏自由勞動力2.資本、技術:工場主或商人將經營獲得的財富投資到土地上,導致手工業發展缺乏資本積累,嚴重影響其擴大再生產。3.政策:明清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 4.社會制度: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二、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經濟發展(2019全國卷27

37、)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變革 B土地制度的調整C貨幣制度的改變 D地區經濟的差異D(2019全國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 B重農抑商政策明顯松弛C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D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C領域表現商業 貨幣變化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地域商幫一些地方形

38、成了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晉商工商業市鎮興起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晉商經商路線圖徽商經商路線圖二、經濟的發展與局限2局限*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1)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主導地位)還占據壓倒優勢。(2)政治: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也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 三、文化(2017全國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飲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嚴格規定,例如官員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連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這一變化反映了A君主專制統治逐漸加強 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C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 D低級官員易染奢

39、靡風氣(2019江蘇)有學者認為,“傳統上人們對貧窮抱有道德中立的認知”,但明朝晚期,“人們越來越懷疑貧窮是短視和懶惰的結果”。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和物質享受 B商品經濟發展導致社會價值觀變化C貧富分化和道德淪喪現象日益嚴重 D反正統思想成為當時社會主流思想BB三、文化(一)思想領域的變化1變化原因(1)經濟:(2)政治:(3)思想:(4)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思想控制強化;西學東漸市民階層擴大,世俗化傾向發展三、文化(一)思想領域的變化2.陸王心學(1)背景:P85(2)主張:(3)評價:P85 平等 叛逆 主觀唯心主義“良知”就是隱藏

40、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發現、擴充、實行陸九淵王陽明陸王心學思 想 主 張“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人胸中各有個圣人。”“滿街人都是圣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2021全國乙卷高考27)明清時期,“善書”在民間廣為流行,這類書籍多由士紳編撰,內容側重倡導忠孝友悌、濟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飭攻詰宗親、凌逼孤寡等,以奉勸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書”的流行A確立了理學思想的主導地位 B強化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C阻礙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推廣 D沖擊了儒家經典的神圣性(2021廣東高考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

41、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 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易錯點:程朱理學仍為正統思想BA三、文化(一)思想領域的變化3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2020山東高考5)黃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絕與巫蠱、奇技淫巧等相關的無益于民生的工商業,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皆屬本業。他作出這一論斷旨在A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B論證變革經濟政策的合理性C宣揚經世致用思想 D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2021.6浙江高考7)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氣一元論”唯物論思想的基

42、礎上,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他強調A“心外無理” 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萬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2019.4浙江高考6)顧炎武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大學者,他曾有詩云:“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詩中所體現的情懷是()A“經世致用” B“人心一點靈明”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BDA(1)明朝后期:以李贄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震動。(2)清初三先生黃宗羲嚴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他還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顧炎

43、武、王夫之也對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顧炎武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三、文化(一)思想領域的變化4.思想領域變化的特點和實質(1)變化特點:反傳統、反教條;反君主專制,帶有一定民主色彩;提倡“經世致用”;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等時代需求(2)實質: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繼承,沒有超出儒學范圍三、文化(二)小說與戲曲1小說(1)背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2)成就:作品作者地位和評價水滸傳施耐庵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西游記吳承恩神話小說的杰作儒林外史吳敬梓諷刺小說的杰作紅樓夢曹雪芹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也

44、是享譽世界的名著三、文化(二)小說與戲曲2.戲曲(1)傳奇:戲曲創作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稱為傳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湯顯祖、清朝孔尚任等。(2)昆曲:從江蘇昆山一帶發源,長期流行。(3)京劇:清朝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了京劇,并且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2021山東)明中葉以后,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出現了眾多以繪畫為主體的畫本,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這說明當時A畫本成為知識傳播主要載體 B市民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C社會審美旨趣出現階層分化 D書籍出版商業化程度加深D三、文化(三)科技領域成就國內:總結性醫藥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農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工藝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地理和地質學徐弘祖的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