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下 12 《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習題)(原卷版)_第1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 12 《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習題)(原卷版)_第2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 12 《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習題)(原卷版)_第3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 12 《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習題)(原卷版)_第4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 12 《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習題)(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習題一、選擇題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 )A褊小(bin) 庖廚(po) 侃大山(kn) 陳詞濫調(ln)B忖度(d) 鞭笞(ch) 閉門羹(gng) 沐猴而冠(gun)C商賈(g) 庠序(xing) 礙面子(i) 卓有成效(zhu)D浸漬(z) 贍養(shn) 孺子牛(r) 瞠目結舌(chng)2下列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寡固不可以敵眾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故以羊易之也 挾太山以超北海C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天下可運于掌D而不足以舉一羽 蒞中國而撫四夷也3選出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百姓之不見保A夫晉,何厭之有 沛公安在B然則一羽之不

2、舉 未之有也C唯命是從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D吾屬今為之虜矣 若屬皆且為所虜4下列對文本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會不知道他們的事,但孟子意在勸說齊宣王行仁政稱“王”,而不是靠武力稱“霸”,所以推說不知而轉換了話題。B當齊宣王問“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時,盂子回答得簡短肯定,不容置疑,這樣就一下子激起了齊宣王探究“王道”的興趣,為下面的進一步勸說打開了局面。C孟子引用齊宣王“以羊易?!钡墓适?,是為了說明齊宣王不忍殺生,有惻隱之心,而這正是“仁”的開端。但這故事是孟子臨時虛構的,所以他委婉地說“聞之胡龁曰”。D孟子在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

3、”,實質上就是他一貫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說法對此作了深入淺出的闡述。二、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薄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

4、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國也乙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5、;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5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B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C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D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

6、輕/6下列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河內,古地區名。春秋戰國時期,以黃河以北為河內,黃河以南為河外。B豚、彘:古時農家所養禽畜?!半唷敝感∝i“,彘”指豬。C庠序:古代學校名稱。孟子記載,商(殷)稱學校為庠,周代稱學校為序。D孝悌:孟子認為,孝順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孝和悌是仁義的基礎。7下列對甲、乙兩段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甲文孟子從梁惠王感興趣的戰爭入手,提出了實行王道的具體策略,強調實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乙文側重于談物質文明的重要性,說明要對百姓實施禮義教化,必須先有滿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產業。C兩段的語言都氣勢浩然,整散結合,縱橫

7、恣肆,前后聯系緊密,邏輯嚴謹,讀起來有一氣呵成之感。D兩段都針對仁政的具體內容從不同角度展開論述,在論述中盡顯情理之真,道理之實,體現了孟子的語言藝術。8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晉文公問守原議(唐)柳宗元晉文公既受原于王,難其守。問寺人勃鞮,以畀趙衰。余謂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樹霸功,致命諸侯。不宜謀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晉君擇大任,不公議于朝,而私議于宮;不博謀于卿相,而獨謀于寺人。雖或衰之賢足以守,國之政不為敗,而賊賢失政之端,

8、由是滋。況當其時不乏言議之臣乎!狐偃為謀臣,先軫將中軍。晉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內豎,其可以為法乎?且晉君將襲齊桓之業,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齊桓任管仲以興,進豎刁以敗。則獲原啟疆,適其始政,所以觀視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興,跡其所以敗。然而能霸諸侯者,以土則大,以力則強,以義則天子之冊也。誠畏之矣,烏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監得以相衛鞅,弘、石得以殺望之,誤之者,晉文公也。嗚呼!得賢臣以守大邑,則問非失舉也,蓋失問也。然猶羞當時,陷后代若此;況于問與舉兩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晉君之罪。(有刪節)注釋原:地名。寺人:宦官。畀:給予。豎刁:齊國宦官。9填入第段方框處恰當的一項是( )。A

9、矣B哉C乎D耶10作者否定晉文公在“原”地守臣問題上謀及寺人的行為,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擇重要地方守臣是執政大事,不容有失。B謀及寺人致使選取官員不賢,對政事有損。C與寺人相謀,是傷害賢能損害政事的源頭。D守原關乎周王之命,謀及寺人則有辱王命。11請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 12結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論證觀點的。 三、語言表達13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今天為什么還要讀中國古代的經典?主要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拋棄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那么閱讀代表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典范性文本

10、,_。其意義又不止于此。就個人的修養而言,閱讀經典文本是使閱讀者經歷一番文化濡染的過程,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受傳統文化熏陶比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較少的人,_。很多人都發生氣質的變化,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就會隨之發生變化。所以閱讀本民族的文化經典在個人,可以改變氣質;對社會而言,_。14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內容。(不超過15字)李離是春秋時晉文公的獄官。有一次,他發現一起因自己錯聽下屬的判決而殺了人的案件,就把自己捆起來,請求晉文公判處他死刑。晉文公:“官職有高低貴賤之分,處罰也有輕重之別,這件案子是下屬官員的錯誤,不是你的罪過。”李離說:“我擔任官職是最高的,從不讓給下屬一點權力;享受的俸祿是最

11、多的,從不分給下屬一點利益。現在我錯誤地聽信下屬而殺了人,卻把罪責推卸給下屬官員,我還沒有聽到有這種事?!庇谑蔷芙^接受晉文公的命令。晉文公說:“下屬犯法你就自認有罪,那么不是連我也有罪了嗎?”李離說:“司法機關定有反坐法,判錯了刑的人就要服刑,錯殺了人的人就應該處死。您因為我能夠聽取百姓細微的呼聲,所以才讓任命我做獄官,現在我錯聽下屬的判決而殺了人,論罪責應當處死?!庇谑?,拒絕不聽從命令,用劍自殺而死。 15用“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作為全句的開頭和敘述的主體,重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變語序,增刪詞語,但不要改變原意。孟子,性格剛毅、強悍,在現實生活面前無奈地且戰且退的同時,爆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