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簡古代詞批評特征【論文古代詞論批評特征【論文摘要古代詞論批評晚于詩文理論批評,因而受到詩文理論批評 的影響和啟發,并隨著詞學創作的發展而持續壯大;古代詞論批評主要 體現于詞話、詞集序跋、詞集評點、論詞詩詞等形式中 ;古代詞論批評 具有鮮明的形式特征和表現特征。眾所周知,文學先有創作,后有理論和批評。所以詞論批評首先是奠基 于深厚的詞學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的。“詞”是古代各體文學中獨具魅 力、深有意味的一種藝術形式。具發展演變經歷了兩個階段摘要:初 期詞是“曲子詞”,是一種詞樂綜合藝術;后來詞樂分離,“詞”才演變 為一種有固定詞牌、以長短句為主要形式特征、講究平仄的抒情文學 樣式。相對于源遠流長、早
2、慧早熟的詩文創作來說 ,詞雖起步較晚,但 發展迅猛,大有后來居上之勢。而詞學理論批評相較于古代著作林立、 體系周密、輻射力強而又占據主流位置的詩、文理論批評來說 ,則似養 在深閨的“小家碧玉”,秀外惠中,不顯山露水,囿于深閨,自由成長。 從詞論批評和創作實踐來看,雖然理論批評大大落后于實踐,但隨著詞 學疆域的持續拓展和繁榮,詞學理論批評的幼苗在詞人的撫育下,在詩 文理論批評、尤其是詩歌理論批評的啟發下,終于找到了適宜的土壤, 持續成長壯大。由此,詞學理論批評就形成了既和詩學理論批評血脈相 連而又名同實異的批評術語、理論命題和批評形式。古代詞論批評是在詞學創作實踐具有比較豐富的積累之后 ,才逐漸
3、發 展壯大的,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從朦朧到日漸明晰、從粗略到日 漸繁富、從雜亂瑣碎到日漸成熟的系統發展歷程。唐五代北宋詞論批 評尚處于萌發階段。五代詞人歐陽炯為趙崇祚編選的花間集所作敘,是詞論史上第一篇獨立成熟的詞學論文。文章系統闡述了 “花 間”詞的“側艷理論”,影響長遠。北宋雖有蘇軾對柳永俗艷詞風的批 評和改造;晁無咎論本朝樂章之短長得失;李清照的雅化理論及對前輩 詞人的批評和自許。不過,詞論尚嫌瑣碎,還處于詞論批評發展的草創階段。南宋詞論在北宋詞論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由蘇軾所奠定的“壯”詞風格,不但在理論上得到肯定,而且在繼起詞人的創作中得到 發揚光大;北宋的雅詞理論也引起了大批詞
4、人、詞論家的共鳴 ,出現了 一批積極響應者、追隨者,積極倡導“復雅”詞風。尤其是南宋后期出 現了張炎的詞源、沈義父的樂府指迷這樣的專門詞論批評著 作,重視詞的創作理論的總結,為學詞者指出學詞門徑。經過眾多詞人、 詞學家的理論闡發,詞學諸多新問題尤其是創作理論得到了詳盡闡釋 , 詞論初具形態。金元明詞論批評,在某些方面有所深化發展,但建樹不 多,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清代詞論批評如同清詞的創作一樣 ,如同經歷 了一個漫長的冬季之后,進入了一個陽光明媚、繁花似錦,百花爭艷的 春天。創作上百派回流,百家爭鳴,爭奇斗艷;詞論批評也是“水擊三千 里,拉扶搖而上九萬里”;形成了創作和理論“比翼齊飛”、詞章和著
5、 述“百舸爭流”的“中興”局面,為古代詞學園地潑灑出了濃墨重彩的 巨筆,翻開了燦爛輝煌的篇章。古代詞論批評是通過一定的批評載體來加以表現的。具形式大體有四 摘要:一是詞話。這是古代詞論批評的主要載體,是詞人闡述詞學思想、 詞論主張、實行詞學批評的主要“話語”方式。古代詞話始于宋人,而宋人詞話則受到詩話的影響,以記事為主。最早的詞話應是北宋楊繪的時賢本事曲子集,而楊灌的古今詞話則始冠以“詞話”之名。詞盛于宋,而宋人詞話少,和詩盛于唐,而唐人不作詩話的情況頗為相似。詞話這個形式至清代及近代蔚為大觀,著作林立。僅詞學大師唐圭璋 詞話叢編(修訂本)就收錄古、近代詞話著作八十五種,其數量驚人, 然尚不免
6、有遺珠之憾。在眾多的詞話著作中,篇幅或大或小;體例或嚴 整或松散;既有感性的鑒賞分析,也有理論上的縷析、觀照;幾乎所有詞 學新問題都在其中得到了集中而深入的闡發。二是詞集序跋。古人詞 集有總集、別集、選集之分,每有序跋,且數量驚人。最初的詞論批評, 即始于詞集序跋這種形式。今人金啟華唐宋詞集序跋匯編、張惠 民宋代詞學資料匯編、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搜羅豐富,但可補者尚多。清人詞集,據統計在五千種上下,詞集序跋當以千計。這些詞 集序跋短長互見,玉石俱存摘要:或言過其實,揄揚過當;或評價恰如其分,珍寶尚多;或成為一派詞學綱領,指引詞學創作的方向。所以詞集序 跋中也蘊含著很多有價值的詞學材料。三是詞集評
7、點。明清時代,不但 盛行戲曲小說評點,而且也盛行詞集評點。如清初由王士禎和周祗謨二 人選編的倚聲初集作為一部清初大型詞選,其中的很多詞作評點即 具有批評價值。又如張惠言的詞學觀點也多體現在對詞選作品的 具體鑒賞和評析中。所以,詞集評點材料也不容小視。四是論詞詩詞。 包括論詞詩和論詞詞。論詞詩主要是絕句,由論詩絕句演變而來,當然 也有其他形式的論詞詩。清人的此類作品也是數量驚人。今人吳熊和 列舉清人詩集中的論詞絕句名目即近八百首,然僅是“冰山一角”。1 此外,清人也擅長以詞論詞,很多論詞詞多為夫子自道,皆不乏真知灼見 除上述形式外,古人在書簡、筆記、小說、詩話、叢談等形式中也蘊含 著一鱗半爪之詞
8、學真知灼見。古代詞論批評持續發展壯大,逐漸傍去扶持,長成“參天大樹”。其成 長過程既和詩論批評相伴相生,又在詞創作的沃土中吸取豐富營養;其 理論表述方式、批評方式既有自己的鮮明特色,也有對詩論批評的借鑒 發揚。從其闡釋形式和內容考察,具有這樣一些鮮明特征摘要:要言不 煩,點到為止,耐人尋味。清代聞名文學批評理論家劉熙載在藝 概敘中談論自己以“概”論藝之由說摘要:“或謂藝之條緒秦繁,言藝者非至詳不足以備道。雖然,欲極其詳,詳有極呼?若舉此以概乎彼 舉少以概乎多,亦何必嬋歇無余,始足以明指要乎?是故余平昔言藝,好 言其概?蓋得其大意,則小缺為無傷,且觸類引申,安知顯缺者非即 隱備者哉! ”熙載所言
9、不但是藝概一書之寫作綱領和追求 ,同時也 體現出古代詞論著作的一個共同特征摘要:語錄體的論述形式 ,精練要 約,言簡理明,方寸雖小,張力極大。古人論詞不重邏輯思辯,而重直覺感悟,”在表述時往往略去思索的過 程,跳躍似的直接端出結論。說一首詩好,并不作詳盡的分析,而是三言 兩語點到為止,讀者也不習慣去看長篇累牘的評論,而是靠了那三言兩 語的啟發,自己領悟其中的三味” 2。詩論如此,詞論亦然。如王士禎花草蒙拾說摘要:“或問詩、詞、曲分界,予曰摘要:無可奈何 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定非香奩詩。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 樂事誰家院,定非草堂詞也。”這種辨析只摘要例舉詞曲名句加 以并列對照,以顯示兩者的區
10、別,真是簡而又簡,惜墨如金。讀者非具靈 心慧眼、洞幽燭微之審美鑒賞力,實難體味其中三味。古代詞論家往往理論和創作兼擅,所以其詞論批評不但重直覺感悟,而 且愛作形象表述;不但給人以理性啟迪,而且極富文學色彩,給人以強烈 的藝術審美享受。如詞論家田同之引清初詞人曹爾堪辨詩詞之別的話 說摘要:“詞之為體如美人,而詩則壯士也。如春華,而詩則秋實也。 如天桃繁杏,而詩則勁松貞柏也。罕譬最為明快,然詞中亦有壯士,蘇、 辛也;亦有秋實,黃、陸也;亦有勁松貞柏,岳鵬舉、文文山也。” 3清初 詞人毛先舒將詩之歌行以比詞中長調,并形容其異同說摘要:“歌行如 駿馬驀坡,能夠一往稱快;長調如嬌女步春,旁去扶持,獨行芳
11、徑,徙倚而 前,一步一態,一態一變,雖有強力健足,無所用之。” 4而陸瑩也將二者 作了比較,并引王世貞的話說摘要:“歌行如駿馬驀坡,一往稱快;長調 如嬌女弄花,百媚橫生。”并贊“二語真詞家之秘密藏”5。這種布滿動感和美感的形容,擴張了想象力,讓人產生豐富的美的聯想。又如周 濟論溫飛卿、韋延巳、李后主詞風之異同說摘要:“李后主詞,如生馬駒,不受控捉,毛嫡、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 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又云摘 要:“端己詞,清艷絕倫,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見風度。” 6又如清 人郭唐詞品列詞品幽秀、高超、雄放、委曲、清脆、神韻、感慨、
12、 秀麗、含蓄、逋峭、稹艷、名雋十二則;7楊伯夔續詞品仿其例列 詞品輕逸、綿邈、獨造、凄緊、微婉、閑雅、高寒、澄淡、疏俊、孤 瘦、精練、靈活十二則;8都是用極富詩意的語言,深邃幽渺的意境來描 繪形容某種詞風格,其本身就是精美的藝術品。古代詞論批評中象這樣 的形象描述,不勝枚舉,無不啟人聯想遐思。當然,這種形象描述雖新奇 形象,內涵豐富,意境豐贍,能充分啟發讀者的想像力,但意義卻隱約朦 朧,輕易造成理解上的歧異摘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古代詞體創作最初尚處于自發狀態,理論批評相對滯后,但從蘇軾開始, 即具有自覺的理論批評意識。蘇軾不但在創作中革新詞風 ,而且在理論 上自覺倡導,使創作和理論同聲相對
13、應。越到后來,詞人這種自覺的理論批評意識就越強烈,影響著、甚至指導著創作實踐,牽引著詞學創作 的發展方向。創作推動理論的發展,理論又回過頭來指導創作,這是古 代詞學創作和詞論批評的雙向互動。相對于詩、文創作來說,詞是古代文學中的“后起之秀”,而詞論亦然 古代詩文創作和理論批評的深厚積淀,為詞論批評的發展提供了沃土。 同時,詞學和詩學相伴相隨,比肩并騁。而很多作家一身多任,既寫詩, 也填詞。所以詞和詩的對流溝通和分工又是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詞學傳統中有詩言志,詞言情的分工,有詞為艷科的定位,但也由此造成 詞卑的地位。為了提升詞的品格,推尊詞的地位,詞就必須持續地拓展 自己的表現空間,這就不可避
14、免地要向詩的表現領地大肆介入;并且詞 學理論批評也持續向詩學理論批評靠攏貼近,很多詩學批評的概念術語 被借用過來,成為詞學理論批評奠基的基石。如宋人林景熙胡汲古樂 府序評汲古樂府“詩之法度在焉。所謂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一 出于詩人禮義之正”。又如劉體仁七頌堂詞繹說摘要:“溫柔敦 厚,詩教也。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這些詞論家以詩義解詞、以 詩語評詞,由此詞卑的地位在詩教的詮釋下得到改造提升。不過 ,過度 介入詩學園地,詞輕易在詩的汪洋大海中迷失自我,甚至有被詩同化、 熔化的危險。所以,在詞學史上又持續有人鼓倡詞“別是一家”,以保 持詞的獨立品格。相較于詩、文理論批評的理論建構、體系周密來說 ,古代詞學理論批 評雖材料豐富,但多感性賞析和形象闡釋,且瑣碎支離,邏輯性不強,系 統建構不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