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聲樂課教案_第1頁
中學聲樂課教案_第2頁
中學聲樂課教案_第3頁
中學聲樂課教案_第4頁
中學聲樂課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聲樂課教案第一學年教學目標:1、要求學生具有正確的歌唱姿勢,積極的歌唱狀態,逐步培養良好的歌唱習慣。2、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體會氣息對聲音的支持,以自然聲區為基礎,著重中聲區的訓練,力求做到喉頭穩定,發聲自然流暢。3、講述聲樂理論知識,加強歌唱的聽覺訓練,逐漸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使學生逐漸具有辨別發聲正誤的能力,能比較科學的開展聲樂的學習。4、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較好的演唱好本年級的歌曲,適當擴展音域,要求聲區基本同一,發聲連貫、流暢、圓潤,力求完整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第一學年教案目錄1、歌唱者的“樂器”知識2、歌曲花非花3、內蒙民歌嘎達梅林4、歌曲牧羊姑娘5、歌曲

2、半屏山6、歌曲高高太子山7、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8、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9、歌曲長城謠10、歌曲二月里來11、歌曲漁光曲12、歌曲思鄉曲13、歌曲鐵蹄下的歌女14、歌曲共和國之戀15、新疆民歌嘎哦麗泰16、哈薩克民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17、歌曲搖籃曲奧18、歌曲尼娜19、歌曲鱒魚奧20、歌曲我親愛的意教案(一)教學內容:歌唱者的“樂器”知識教學目的:1、學習并了解歌唱者“樂器”發聲原理、歌唱發聲的器官。2、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歌唱“樂器”的有關器官在歌唱時的作用。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理解各發聲器官的生理位置與功用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教具:投影儀教學過程:一、歌唱者的“樂器”知識1

3、、原理:綜合生理學、物理學、音響學的原理。2、內容:人體作為歌唱發聲的器官有如下三個方面:呼吸器官(動力)發聲器官(振動體)共鳴器官(共鳴器)人體作為歌唱的“樂器”它的動力是由肺部呼出的氣息形成,氣息通過喉頭的聲帶,使聲帶受到振動發聲,聲帶是振動體。聲帶的振動引起咽喉腔及其它腔體的共振,擴大并美化聲音,這些腔體是共鳴器。除此之外,作為歌唱的“樂器”還有一個使聲音變成語言的器官:吐字器官。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口在生理上實屬消化器官,但在歌唱時因口鼻同時吸氣,故在此列入呼吸器官)、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胸廓、隔肌、腹肌、肋間肌組成??凇⒈恰夤苁俏牒秃舫鰵庀⒌耐ǖ?,肺是吸入、呼出和儲存氣息

4、的總機關。人體有左右兩肺,幾乎占據整個胸腔,但其本身沒有活動能力,不能獨立進行呼吸,必須依靠呼吸肌肉群將胸腔擴大和收縮,才能形成呼吸運動。隔肌位于胸腔下部,它把胸腔和腹腔分割開來,形似一個扣著的碗,吸氣時隔肌下沉,呼氣時隔肌中心上升。呼吸時,吸氣肌肉群的收縮,使肋骨向外擴展,隔肌中心下沉,胸腔擴大吸入氣息,呼吸肌肉群的收縮,使肋骨回收,隔肌中心回升,胸腔收縮呼出氣息。呼吸在歌唱中不僅是發音的動力,也是聲波傳導至各共鳴體的工具。因此,掌握好呼吸技術至關重要,對形成歌唱發聲質量的優劣起決定作用。發聲器官:(1)發聲器官在喉頭,內部有兩片對稱而有彈性的韌帶,稱為聲帶。聲帶在不發聲時,是分開的,呈三角

5、形的空間,稱為聲門,氣息經過聲門,激起振動,聲帶就閉和擋氣,發出聲音。(2)喉頭的構成。喉頭位于頸椎四、五、六節的前面,在舌根和氣管之間,上連舌骨,下接氣管有五塊較大的軟骨構成。它們是:(a)會厭軟骨-位于喉頭的上端,其形狀扁平如葉狀,下端與甲狀軟骨相連,能使喉咽部成共鳴管,上部游離。在歌唱時,它的張度和卷曲程度對歌聲起重要作用(b)甲狀軟骨-是咽部最大的一塊軟骨,由左右對稱的兩片四邊形軟骨板合成兩板的前緣合成一個尖角。它在男性的頸部向前隆起突出,稱為喉結,女性的軟平,因此喉結不明顯。(c)環狀軟骨-位于甲狀軟骨之下,它下接氣管,前部細窄,后部寬大,對支持喉腔起重要作用。(d)勺狀軟骨-又名披

6、裂軟骨,位于環狀軟骨后上部,也是一對對稱的軟骨,其滑動旋轉能使聲帶張開、閉合。(e)舌骨-它雖不屬喉頭的軟骨,但與歌唱有密切的關系。它的位置,活動狀態能影響歌聲的質量??傊B晭У幕顒雍妥兓?,是由喉腔內軟骨和肌肉的動作來調節的,這些調節動作無法直觀,也很難感覺。所以對發聲器官的訓練,必須在正確的呼吸基礎上,依靠呼吸的支持,保持喉腔的穩定、放松、打開,使喉腔內各個軟骨和肌肉協調自如地工作。共鳴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分為喉咽、口咽、鼻咽)口腔、鼻腔、頭腔(鼻竇、蝶竇等),歌唱時依靠這些共鳴腔體的共鳴作用,擴大和美化歌聲。聲帶發出的聲音是很微弱的,需要經過共鳴腔體的擴大、潤色、美化。人體的共鳴

7、腔是由大到小、由低到高排列的。在聲樂術語中,總稱為三類共鳴,即處于硬腭以上的(含鼻腔、頭腔)為頭腔共鳴;喉頭以下的為胸腔共鳴;中間部分(含口腔、咽腔)為口腔共鳴。由于口胸內部以及咽腔、喉咽腔、鼻煙腔周圍的肌肉,可根據其活動情況改變形狀,容積大小也隨之變化,故稱為“可調節的共鳴腔”。而胸腔、氣管、鼻腔及頭部各腔體均有其固定腔體,不可隨意改變,因此又稱為“不可調節的共鳴腔”??傊?,美好的聲音不是單一腔體的共鳴,而是三組腔體的混合共振混合共鳴。只是隨著歌唱中音高的不同,三組共鳴腔體混合共鳴的比例是不同的。吐字器官:人的歌唱樂器與其它樂器最大的差異在于人聲具備第四器官吐字器官(也稱語言器官),包括唇、

8、齒、舌、牙、腭(軟腭、硬腭)等。它們是變聲音為語言的器官,人的聲音通過它們的變化產生元音和子音,形成語言,同時也起調節共鳴腔體的作用。上述四器官,在歌唱時,要同時參與活動,并且協調一致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四者之間的關系是既要協調一致,又要互不干擾、獨立自主地發揮本能,否則會影響“字正腔圓”的藝術效果。二、發聲訓練:1、哼鳴訓練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

9、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三、總結新課:教師進行本課小節,對學生的發聲訓練作出評價,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增強學習聲樂的興趣。四、作業:課后借閱或查閱相關聲樂書籍,強化提高學生對歌唱“樂器”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教案(二)教學內容:歌曲花非花教學目的:1、學習并演唱花非花,靈活滲透歌唱的姿勢與歌唱的氣息知識,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狀態和歌唱習慣。2、通過學習此歌,加強學生對發聲、吐字重要性的認識。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歌曲內涵,恰如其分的表達。2、歌曲字頭的“軟”表達。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教具:鋼琴教學過程:一、復習上節內容

10、二、發聲訓練1、哼鳴練習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2、U母音及帶a母音練習目的與要求: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三、歌曲學習與演唱花非花1、作品簡

11、析: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詩人。字樂元,晚年局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時因避戰亂“衣食不充,凍餒并至”直接體驗了民間疾苦。公元800年考中進士,以后做過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諫被貶。后又任杭州,蘇州刺史,管至刑部尚書。晚年閉居洛陽,75歲去世。終身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的詩作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縛戲人憶江南等因形象鮮明,主題深刻而成為傳誦名作。感傷詩中長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動,文彩精致的大作,顯示了詩人卓越的藝術才能。黃自(19041938)字今吾,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早年在美國歐柏林及耶魯大學音樂學校學作曲。1929年回國,

12、先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培養了不少音樂人才。同時,從事音樂創作和著述,寫下了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近百首。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其作品結構嚴謹,線條分明,層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白居易的詩大都以言語淺近,意境顯露見長(相傳老嫗也能聽懂)。但這首花非花卻頗為“朦朧”。第一句“花非花,霧非霧”,就首先給人一種非花似花,非霧似霧的捉摸不定的感覺,可畢竟又似花還是非花,似霧還是非霧。第二句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似在說短暫易逝的夢。但第三四的“來如春夢”“去似朝霞”,即告訴我們“春夢”與“朝霞”也是比喻。這種如行云流水,環環相扣的一連串的比喻,只喻體(用作比喻的物體),而不喻本(被喻之物)

13、,確實詩的意境蒙上了一層“朦朧”色彩。但這首詩的詩意又不是晦澀到不可捉摸的地步,從他同期的,甚至為同一目的而作的漸簡吟可知,花非花可能表現的是對一種生活中存在過的,而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與惋惜。該詩節律規整,奇麗纏綿,為千古傳頌之佳作。2、藝術處理:歌曲抒發了詩的意境,節奏平穩,旋律委婉、含蓄、帶敘述性。結構為四句體單樂段形式。第一句的動機,強調“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進,再強調“非霧”的“非”字,一開始就描繪出這覆蓋著一層薄紗的意境,第二句結束在屬音上,是進一步的敘詠,那逐級下行,后為平敘的音調,具有謎底色彩,也增加了問的期待第三句轉折,由低向高婉轉上揚,好似春夢,并非

14、春夢。第四句由高而低趨于平穩看似朝云,卻非朝云。最后恬淡的結束,其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3、演唱要求:要蘊涵原詩的意境,字頭可軟些,同時“花”“非”“霧”這些字唱起來有些繞口,方言區有f-h不分的情況,還要注意字音的準確、清晰。此外,由于歌曲是舒緩的平穩節奏,要控制好氣息運用,切記不要唱“爆”了,唱“火”了或唱“熱”了,這都將有悖愿意。四、總結新課:教師進行本課小結,對學生的演唱作出評價,指出優缺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更好的完成作品。五、作業:課后用正確的歌唱姿勢、準確的呼吸方法,認真體會歌曲的含意,準確詮釋表達作品。教案(三)教學內容:內蒙民歌嘎達梅林教學目的:1、學習演唱歌曲嘎達

15、梅林,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力求完整表達歌曲的思想情感。2、通過發聲訓練,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體會氣息對聲音的支持,以自然聲區為基礎,著重中聲區的訓練。力求做到喉頭穩定,發音自然通暢。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歌唱狀態,保持良好的歌唱習慣。2、引導學生感受、了解內蒙民歌的演唱風格和特點。完整詮釋歌曲。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教具:鋼琴教學過程:一、復習上節內容二、發聲訓練1、哼鳴訓練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

16、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2、U母音及帶a母音訓練目的與要求: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三、歌曲學習與演唱內蒙民歌嘎達梅林1、作品簡析:原作是一首流傳很廣的蒙族長篇敘事歌。唱的是六十多年前,東部哲里木盟的一位蒙族英雄嘎達梅林(“嘎達”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他的王府擔任的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名)率領人民起來反抗封

17、建王爺和反動軍閥的斗爭故事。全詩很長,經過演唱的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四段詞。這四段詞運用了段落重迭的手法,集中抒發了人民英雄的懷念和崇敬。歌曲建立在蒙族常用的無聲羽調式基礎上,是一首由上下兩個樂曲構成的短調民歌,它的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變化重復。全曲的節奏舒展從容,深沉有力,基本上保持一字一拍一音(少數是兩拍)。音調寬廣豪邁,莊重肅穆,既表現了廣大群眾真摯深厚的感情,又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2、藝術處理:整段演唱起來要氣勢豪邁,深沉有力。上句要表現出壓抑、悲憤,號召的感覺下句要表現出人民對英雄的哀悼、悲壯、沉重。氣口分別是安放在第二小節后,切忌分割詞意,歌中“是”不宜唱得太重,可作為輕唱的襯

18、詞來處理。1、2段為正常速度,3段稍快后漸慢還為原速,4段原速漸慢結束。3、演唱要求:a、演唱者首先要對我國蒙古地域、風俗、民情、文化、歷史等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以做到更好的理解作品、表達作品。b、高音要堅實有力,中音要結實豐滿,低音要濃厚雄渾。c、字里音間尾頭相接要連貫,特別是開口和閉口母音要保持暢通無阻,做到字正腔圓。如“南方”兩字開口音,要著重強調“韻腹”。d、呼吸控制要均勻,以腰腹部為氣息支持點,既要突出作品悲壯、深沉的風格又不宜在表現“雄渾頓挫”之聲中濫用氣息。e、女生在演唱此歌時要注意聲音色彩不宜太明亮,可強調聲音濃厚、通暢,高音區采用“大假聲”技術,應用寬敞的頭聲表現能力。四、總結

19、新課:教師進行本課小節,對學生的演唱指出優缺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唱。五、作業:結合所學到的歌唱發聲知識、歌唱姿勢等,理解民歌的特點和演唱風格,體會民歌的多種表現方式,感受民歌的藝術魅力,增強對民歌的熱愛,并寫出體會。教案(四)教學內容:歌曲牧羊姑娘教學目的:1、學習并演唱歌曲牧羊姑娘,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歌唱姿勢、積極的歌唱狀態、正確的呼吸方法、正確的咬字演唱歌曲。2、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聲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歌曲的內容、歌曲的情緒,更好地去感受、去表現歌者內心感情的變化。2、指導學生在注意連貫演唱歌曲的基礎上

20、,吐字力求清晰,演唱力求完整。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教具:鋼琴教學過程:一、復習上節內容二、發聲訓練1、連音訓練目的與要求:訓練聲音連貫統一。注意呼吸、發聲的協調配合,每條練習都一口氣唱完,音量不宜過大,力求使樂句的線條優美連貫,富有流動感,結尾的長音要用弱強弱來收音,防止聲音直白和僵硬。2、擴展音域訓練目的與要求:用閉口音mi帶出高位置的發聲,便于進入頭腔共鳴,聲音要象一個箭頭穿透前額,引起鼻腔、頭腔的充分共振,并在mi的位置換開口音ma,在氣息的支持下ma就在mi的箭頭尖上發出,上行至高八度時,把聲音打開,如登山臨頂充分抖開,氣息形成對抗,支撐點要穩定,下行時又要如飛流直下三千

21、尺,但要保持聲音的高位置、下面的支持點,兩點之間似有一個反向彈力對抗。三、歌曲學習與演唱牧羊姑娘1、作品簡析:狄帆(19171995)鄒荻帆?,F代詩人,湖北天門人。1937年參加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大別山區從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工作,隨后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1944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經濟系,50年代初做過對外文化聯絡工作,以后歷任文藝報世界文學等刊編輯和詩刊主編。著有詩集木廠意志的賭徒雪與村莊祖國抒情詩鄒狄帆情詩,長篇小說大風歌和散文集以及翻譯作品多種。他的詩大都反映了時代的旋律,意象鮮明,節奏明快,有強烈的抒情色彩。金砂生于1922年,四川銅梁人,作曲家。1946年畢業于國立社會教

22、育學院藝術系,現在江蘇省昆劇團從事編導,創作有歌曲牧羊姑娘毛主席來到咱農莊歌劇江姐音樂等等。牧羊姑娘是極為軟弱善良的下層勞動者,她因山地“荒涼”喂不飽羊兒遭“地主”皮鞭?!把騼骸钡拿\更慘,它們將遭受屠夫的宰割。作品通過如泣如訴回腸蕩氣,即在悲涼的氣氛中寫出了弱者的孤苦無靠,又通過對牧羊姑娘不顧一切地關心愛護著弱者積山羊相依為命的描寫,表現了勞動人民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深刻有力地揭示了那個不合理的社會。這首歌采用了典型的四句結構的一段體形式,共反復了4遍,旋律進行纏綿,悠長,質樸,充滿傷感的色彩。其中民歌小調的結合運用使歌曲聽起來更加優美,流暢,感人。伴奏部分所采用的琶音音型不僅增強了旋律的裝

23、飾性,更賦予強烈的動感。長長的“尾奏”,則進而表現了對牧羊姑娘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2、藝術處理:此曲采用四句體結構的一段體形式,共反復四遍。旋律進行纏綿、悠長、質樸充滿傷感的色彩。其中民歌小調的結合運用使歌曲聽來更加優美、流暢、感人。一三段以深情而同情的語氣問,二、四段則以悲涼凄苦的心情來答。3、演唱要求:演唱時首先要把握住作品的基調,抓住問答的形式特點,運用柔和、纏綿、細膩的聲音來演唱。在聲音上要盡可能運用深的氣息支持高的聲音位置,找到聲音對抗的力量。同時要注意在音程上下跳動時盡可能做到連接平穩、自如。附點音符之后的換氣口要保持從容的吸氣狀態,既能吸夠氣,又不延誤后半拍起音的時值,使字音達到

24、連貫、統一的效果。最后的結束音雖然在低音la上,但演唱的情緒不可松弛下來,尤其共鳴的位置一定要保持住,氣息運用好,把牧羊姑娘悲憤卻又無力抗爭的心情表達出來。四、總結新課:教師進行本課小結對學生的演唱提出優缺點,指出與以往歌曲的不同點與相通點,使學生更好的完成作品。五、作業:課后用正確的歌唱姿勢、準確的呼吸方法,認真體會歌曲的含意,準確詮釋表達作品。教案(五)教學內容:歌曲半屏山教學目的:1、學習半屏山了解歌曲抒發的盼望祖國統一的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2、通過歌曲的學習有效的訓練學生咬字、氣息以及歌唱狀態的不良習慣。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歌曲的內容、歌曲的情緒,更好

25、地去理解作品。2、指導學生在注意連貫演唱歌曲的基礎上,吐字力求清晰,演唱力求完整。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教具:鋼琴教學過程:一、復習上節內容二、發聲訓練1、哼鳴訓練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2、U母音訓練目的與要求: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

26、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三、歌曲學習與演唱半屏山1、作品簡析:這是一首歌唱骨肉親情,盼望臺灣回歸的歌曲。歌詞簡明洗煉,曲詞流暢清新,詞曲結合完美。歌曲用半屏山來抒發人們深切盼望祖國統一的情懷,歌頌了祖國大好河山不能分割,海峽兩岸人們企圖團聚的美好愿望。這是一首單樂段歌曲,結構方整,雖只有4句,但每句都是精華。這首歌優美抒情,具有民族音調特點。整首歌深沉,委婉,像是內心的敘述,又如向身在遠方的親人傾訴思念之情。曲調平穩,流暢。2、藝術處理:第一句的“半屏山”要長得情深意切,音量不宜過大,聲音和氣息都是流暢的。切分

27、音處要盡量唱得平穩、自如。“屏”字要唱得均勻、連貫。第二句的頭兩小節都是切分音,與第一句切分音要求一樣。第三句開始在節奏上與第一、二句有鮮明的對比?!白怨艂髡f一半在大陸”宜唱得深情,“說”字的十六分休止符,一定要處理好,要把“一”字唱得有彈性,然后休止四分之一拍,唱出“半”字,要唱得聲斷而意不斷。第四句的曲調中有一個四度大跳,聲音要統一沒有痕跡。3、演唱要求:演唱時要特別注意字正腔圓,依據“起承轉合”的原則,起句最弱,承句稍強,轉句最強。合句又回到起句的情緒,但此曲第四句要唱得強烈些。另外,整首歌要唱得親切、深沉、委婉,像是內心的敘述,又如向身在遠方的親人傾訴思念之情。要特別著重唱好切分音和連

28、音,根據語氣適當表達,不宜夸張。四、總結新課:教師進行本課小節,對學生的演唱指出優缺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唱。五、作業:課后用正確的歌唱姿勢、準確的呼吸方法,認真體會歌曲的含意,準確詮釋表達作品。教案(六)教學內容:歌曲高高太子山教學目的:1、通過發聲訓練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體會氣息對聲音的支持。2、學習并演唱內蒙民歌高高太子山,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感受、體會歌曲中要表達的:毛主席、共產黨的恩情是永遠說不完,唱不完。2、歌曲的演唱風格和特點,能夠細致完整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教具:鋼

29、琴教學過程:一、發聲訓練1、哼鳴訓練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2、U母音帶其它母音訓練目的與要求: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二、歌曲學習與演唱:1

30、、作品簡析:這首歌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60年代。通過對自己的家鄉美麗山水,幸福生活的描寫和贊美來抒發與歌頌對共產黨,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歌詞采用二段式,每一段歌詞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段第一個層次“高高太子山喲,山是那金銀山;彎彎喲洮河水,河是那金銀河”,是對自己家鄉美麗山水的描寫,“金銀山”,“金銀河”表達了詞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中間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襯詞“喲”,作為過渡,使歌詞自然的進入了第二層“肥牛羊,壯駱駝,密密森林滿山坡”,通過這幾句富有畫面感的詞語,將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升華到對人民生活的贊美,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贊美。至此,歌詞有很自然的轉人第二段?!吧巾斏喜试品?,河水泛銀波”,一個“翻”

31、字,一個“泛”字,調動期間所有的情感因素把作者的情緒推倒了高潮,點出了共產黨,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長,太陽,月亮比不過的主題。作者就是運用了這種最簡單,最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人民的心聲,表達了人民對共產黨嘴淳厚的情感。這首歌采用了分節歌的形式,將兩斷歌詞包容。調式采用e小調,使歌曲的色彩更柔和,更親切。旋律音調開始由低到高采用級進的方式進行,而后一代裝飾音的長主音作為過渡,自然的把歌曲推入高潮,表達主題。為使主題思想和歌曲的情感發揮得更充分,作曲者把后一層表達主題思想的歌詞以同樣的旋律手法加以反復強調,最后結束在高八度長主音上,要告訴人們:毛主席,共產黨的恩情是永遠說不完的,唱不完的。2、藝

32、術處理:歌曲雖然是歌頌對共產黨、毛主席的感激之情的,但卻采用了小調的手法分節歌的形式,伴隨者歌曲旋律音調開始由低到高采用級近的方式進行,中間用一個長主音作過渡,最后結束在高八度的長主音上,所以在演唱時也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情感的遞進,以平穩的氣息表現歌曲柔和的色彩。3、演唱要求:歌曲旋律以級進為主,音域也不寬,只是在演唱“啊,美麗的家鄉呀”這句偏高的旋律音調時,要注意控制氣息和穩定喉頭。三、總結新課:教師進行本課小節,對學生的演唱指出優缺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唱。四、作業:了解歌曲的背景和特點,體會歌曲的演唱方式,感受歌曲的魅力,并寫出體會。教案(七)教學內容:四川民歌太陽出

33、來喜洋洋教學目的:1、學習并演唱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了解民歌風格,掌握演唱民歌的特點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2、通過演唱民歌,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感受太陽出來喜洋洋,體驗民歌的藝術魅力。2、四川民歌的演唱風格和特點,力求完整表達歌曲的思想情感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教具:鋼琴教學過程:一、發聲訓練1、哼鳴訓練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

34、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2、U母音及帶a母音訓練目的與要求: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二、歌曲學習與演唱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1、作品簡析:這是一首四川民歌,是四川兒童上山砍柴時唱的歌。結構簡單,音樂樂觀爽朗,表達了兒童們熱愛勞動,熱愛山區生活的情感。音樂清新質樸,旋律較自由。全曲音域只有六度,使音樂悠揚舒展。句間夾用的襯詞“啰兒”“朗朗采匡采”等,來自呼牛吆喝聲

35、和鑼鼓聲的模仿,流露出歌唱者愉悅自得的心情,使這首山歌更加生動形象。2、藝術處理:歌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洋溢著濃厚的樂觀、開朗、愉悅自得的情緒,所以演唱要力求運用生活般的語言,延綿不斷的如流水般的情感氣息,通俗生動地表現砍柴青年的形象。3、演唱要求:演唱者首先要對我國四川地域、風俗、民情、文化、歷史等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其次要理解歌曲的主題表達含義與風格。另外,每句中間及結尾處所加的襯字,模仿了四川山區百姓吆喝及敲起鑼鼓镲的聲音,演唱中要特別注意歌詞語言的生活化,處理好歌詞與襯詞的關系,突出四川山歌的韻味。三、總結新課:教師進行本課小節,對學生的演唱指出優缺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完成

36、作品的演唱。四、作業:結合所學到的歌唱發聲知識、歌唱姿勢等,理解民歌的特點和演唱風格,體會民歌的多種表現方式,感受民歌的藝術魅力,增強對民歌的熱愛,并寫出體會。教案(八)教學內容: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教學目的:1、通過發聲訓練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體會氣息對聲音的支持。2、結合歌曲,以自然聲區為基礎,著重中聲區的訓練,力求做到喉頭穩定發音自然流暢。3、學習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了解內蒙民歌的風格,掌握其民歌特點,力求做到旋律連貫富有彈性。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感受內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陽,體驗民歌的藝術魅力。2、內蒙民歌的

37、演唱風格和特點,能夠細致完整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教具:鋼琴教學過程:一、發聲訓練1、哼鳴訓練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2、U母音帶a母音訓練目的與要求: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

38、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3、連音訓練目的與要求:訓練聲音連貫統一。注意呼吸、發聲的協調配合,每條練習都一口氣唱完,音量不宜過大,力求使樂句的線條優美連貫,富有流動感,結尾的長音要用弱強弱來收音,防止聲音直白和僵硬。二、歌曲學習與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1、作品簡析:此曲作于20世紀50年代。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內蒙古民歌中的音調進行了再創作。歌詞精煉,寓意深刻與曲調配合得天衣無縫,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出遼闊,寬廣大草原的美麗景色。旋律優美流暢,富于激情,表達了草原牧民對黨和祖國的無比感激之情和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歌曲為兩個

39、樂句的單樂段結構。第一樂句旋律以級進為主,伴以四度跳進,形成波浪式進行,句尾逐漸高漲,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長,顯得特別舒展,開朗,把富饒遼闊的大草原展現在人們面前。第二樂句基本保持了第一樂句的主體材料而形成兩個樂句相互對稱的樂段,第二樂句旋律起伏較大,出現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遙相呼應,使歌曲的情緒顯得格外開朗,充滿激情,然后以平穩的旋律進行和肯定的語氣結束全曲。而結束音正是全曲的主音6,它與第一樂句的結尾6音形成八度呼應,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把兩個樂句緊密地連接起來。歌曲采用民族五聲羽調式,又鮮明的內蒙古民歌音調,遇有濃厚的地方特色2、藝術處理:歌曲由兩個大的樂句組成,且兩個樂句都具有

40、鮮明的內蒙民歌音調,舒展、開朗、悠長。演唱時可從結合平穩、均勻的氣息,松弛自然的聲音出發,充分展現出草原的富饒、優美、遼闊以及草原牧民愛祖國、愛黨、愛家鄉的思想情感。3、演唱要求:a、演唱者首先對我國內蒙的地域、風俗、民情、文化、歷史等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其次對歌曲的創作時間和背景有所了解。b、了解內蒙民歌的演唱特點,在歌曲的演唱中保持氣息的連貫、母音的圓潤,采用無聲換氣,一句一口氣,保持歌唱狀態,咬吐字注意柔和,此歌歌詞為“江陽”轍,歌唱的咬字發音時要注意運用橫字豎咬、寬韻母窄唱、穿鼻歸韻等方法。三、總結新課:教師進行本課小節,對學生的演唱指出優缺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唱

41、。四、作業:掌握內蒙民歌的特點和演唱風格,體會民歌的表現形式,感受民歌的藝術魅力增強對民歌的熱愛,并寫出體會。教案(九)教學內容:歌曲長城謠教學目的:1、學習并演唱歌曲長城謠,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力求完整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2、通過演唱此曲,告誡學生時刻不要忘記過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暢談抗戰時期日本對我國人民的蹂躪,激發學生的憤怒情緒,將這種情緒帶進演唱中。2、歌曲中每句結尾的韻轍屬于“江陽”轍,此轍在出聲后發響的主要是韻母a,歸韻時舌根抵軟腭將口腔氣路阻斷,使氣息穿鼻而出,發出鼻后音ng,截氣收聲。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

42、教具:鋼琴教學過程:一、發聲訓練:1、哼鳴訓練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2、U母音及帶a母音的訓練目的與要求: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3、連

43、音訓練目的與要求:訓練聲音連貫統一。注意呼吸、發聲的協調配合,每條練習都一口氣唱完,音量不宜過大,力求使樂句的線條優美連貫,富有流動感,結尾的長音要用弱強弱來收音,防止聲音直白和僵硬。二、歌曲學習與演唱長城謠1、作品簡析:此曲作于1937年。潘孑農(1909年,去世年代不詳),戲劇家,浙江吳興人。20世紀30年代從事話劇和電影編劇與導演工作,他編劇和導演的影片的主題曲與插曲大部分和劉雪庵合作。1937年以描寫東北流亡的老京劇藝人一家的悲歡離合的故事為題材,編導了關山萬里影片,由劉雪庵作曲的長城謠為這部影片的主題歌。劉雪庵(19051985),四川銅梁人。早年在成都美術專科學校學過鋼琴,小提琴,

44、并學唱昆劇與作曲。1930年在上海國立音專學作曲,是從蕭友梅,黃自。1936年畢業后,曾從事電影音樂創作,救亡歌詠運動等。40年代后,主要從事音樂教育工作。曾在中國音樂學院等院校任音樂教授。主要作品有鋼琴曲中國組曲;歌曲飄零的落花春城洛城聞笛何日君再來紅豆詞以及這首傳唱久遠的長城謠。電影關山萬里因“八一三”日本進攻上海,滬戰爆發沒有拍成,但這首插曲卻被流傳下來,成為抗日戰爭時期風行全國的愛國抗戰歌曲,并由周小燕首唱,在新加坡被灌制成唱片,流傳國外。這首歌曲結構簡練(單二步),除第三首樂句外,一二四樂句曲調基本相同,僅在句尾略加變化。旋律自然流暢,曲調建立在五聲音階的F宮調式上,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45、,音樂蒼涼悲壯,質樸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纏綿。此曲兼有抒情與敘事的特點,唱起來親切,上口,易學易唱。其節奏平穩,在4/4拍子的基礎上沒有很大的變化,基本節奏XXX|XX|XX|它反復的出現,使歌曲結構簡練規整,而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2、藝術處理:A段:第一段是贊美富饒的家鄉,要質樸、自豪、神圣地表現。第二段要突出抗日救國的號召性,表現被侵略和欺凌的中華民族必然勝利的決心,并激發起聽眾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因而演唱時聲音要有強烈的氣息支持。B段:第一段控訴日軍踐踏我國土后帶來的后果,第二段前兩句告誡人們,這美麗的長城外是我可愛的故鄉,要區別與A段的贊美,最后兩句雖然是再現,但卻激昂地告訴國民四萬萬同

46、胞都有捍衛家園的心。注意在演唱時在雄壯中還要抒情、連貫,隨著歌者心情的起伏和激動,音色在層次鮮明的基礎上要有強烈的對比。3、演唱要求:演唱者首先要對我國抗日戰爭的背景有所了解(可查閱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表現作品。每句歌詞起音要準備好歌唱狀態,讓母音形成在咽部,前面的嘴不要做大動作,把詞唱清楚。加強氣息控制,適度打開咽腔,加強聲音力度,聲音通暢、飽滿。三、總結新課:教師進行本課小結對學生的演唱指出優缺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完成作品。四、作業:掌握基本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體會“以情領氣,以氣領聲”的方法。教案(十)教學內容:歌曲二月里來教學目的:1、學習并演唱歌曲二月里來,指

47、導學生用正確的歌唱姿勢、積極的歌唱狀態、正確的呼吸方法、正確的咬字演唱歌曲。2、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感受歌曲抒情秀美的田園風格,聲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感受歌曲,歌曲具有語言樸實的江南風味與特點,并蘊涵著中國人民群眾支前與抗日救國的激情與決心。盡可能完整的理解演唱歌曲。2、指導學生在注意連貫演唱歌曲的基礎上,吐字力求清晰,演唱力求完整。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教具:鋼琴教學過程:一、發聲訓練1、哼鳴訓練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

48、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2、U母音及帶a母音的訓練目的與要求: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3、母音訓練目的與要求:練習母音的準確與統一,做到氣息支持、喉嚨狀態、聲音位置穩定不變。在積極的歌唱狀態下,將母音輕輕地嘆在氣息支持上發出,選擇最順暢、容易的母音開始,再逐個帶唱出其它較難唱好的母

49、音。二、歌曲學習與演唱:歌曲二月里來1、作品簡析:冼星海作曲,作于1939年3月。這是冼星海到延安后寫的第一首大合唱生產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后來常作為獨唱歌曲廣泛演唱。它的旋律舒展流暢,線條柔婉,感情細膩,具有清新的民歌風格;裝飾音的作用,更增添了曲調秀美的抒情色彩。全曲是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句體樂段結構,但各句節奏安排均不相同。前兩句以共同的落音(徵音),構成起承呼應關系;第三句以兩個連續的模進的切分節奏,上行的旋律,以及不同的落音(角音)起著鮮明的轉折作用;最后一句以再現的商音和轉句的切分節奏,以及到達宮音等,起著合的作用,使全曲完美地結束。聽起來沁人心脾,使人仿佛可以聞到解放區泥土的芳香和新

50、鮮的空氣。2、藝術處理:a、演唱要結合延安大生產運動場景來唱,充分表現出家家戶戶在風和日麗的播種中“恬靜、安適”的情緒。b、前兩句情緒要抒情明朗、春意盎然,第三句要自然轉折,由抒情中產生振奮感,最后一句要自然婉轉。3、演唱要求:a、演唱者首先要對我國抗日戰爭時期,我延安解放區軍民的抗日決心與激昂斗志、樂觀的精神有所了解(可查閱資料),以更好的駕馭作品。b、注意保持旋律線條的優美,裝飾音要唱得清晰,切分音要唱得準確而自然,吐字、行腔、歸韻要考究而且具有民族風味,唱最后兩段歌詞時可適當加快速度以表現“加緊生產”“努力苦干”“勝利就在眼前”的氣氛。三、總結新課:教師進行本課小結,對學生的演唱作出評價

51、,指出優缺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更好的完成作品。四、作業:課后結合學習的發聲知識,查閱相關的資料,體會歌曲的表現。教案(十一)教學內容:歌曲漁光曲教學目的:1、學習并演唱歌曲漁光曲,指導學生掌握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2、指導學生結合發聲訓練較好地將連貫的呼吸運用到歌曲中,完整演唱歌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歌曲的內容、歌曲的情緒,更好地去感受、去表現歌者內心感情的變化。2、指導學生在注意連貫演唱歌曲的基礎上,吐字力求清晰,演唱力求完整。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教具:鋼琴教學過程:一、發聲訓練1、哼鳴訓練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

52、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2、U母音及a母音的訓練目的與要求: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3、連音訓練目的與要求:訓練聲音連貫統一。注意呼吸、發聲的協調配合,每條練習都一口氣唱完,音量不

53、宜過大,力求使樂句的線條優美連貫,富有流動感,結尾的長音要用弱強弱來收音,防止聲音直白和僵硬。二、歌曲學習與演唱歌曲漁光曲1、作品簡析:漁光曲是同名影片的主題歌,作于1934年。安娥(19051976)是我國近代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優秀的女歌詞作家,原名張式源。河北省獲鹿縣人。1925年秋肄業于北京美術專門學校,加入了共青團和中國共產黨。1927年至1929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3年至1937年在上海參加進步文藝運動,曾任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主任。1949年出席了全國文代會,相繼在北京人藝,中央實驗歌劇院,中國戲劇家協會任創作員,兼任歌曲月刊的歌詞顧問和編委。在“四人幫”橫行的時期,因愛人田

54、漢同志而遭受株連,于1976年不幸去世。主要作品有詩劇高粱紅了戰地之春洪波曲等,創作了賣報歌三個姑娘節日的晚上新鳳陽歌等多首著名歌詞。任光(19001941)浙江嵊縣人。從小喜愛民間音樂,會演奏多種樂器。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當過鋼琴修理工,同時學習音樂。1927年回國后,參加左翼劇聯音樂小組及歌曲作者協會。1934年創作了這首漁光曲,以后又創作了月光光新蓮花落大地行軍曲等電影插曲。他創作的救亡歌曲有打回老家去高粱紅了別了皖南等,此外,還寫過歌劇臺兒莊洪波曲等音樂。1940年在新四軍軍部工作,皖南事變中犧牲。漁光曲這部影片通過一個窮苦漁民家庭的破產,以及他們流浪和死亡的悲慘遭遇,揭露了舊社

55、會漁業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壓迫和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掠奪。漁光曲這首主題歌,以凄婉的曲調描寫了當時漁民的沉重勞動和被剝削的貧困生活,表達出他們內心的悲憤。這首歌在影片中反復出現,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題,產生了動人的藝術力量。聶耳曾評價這首歌:“漁光曲一曲,其轟動的影響甚至成了后來影片要配上音樂才能賣座的一個潮流”。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僥幸”,而是由于“內容的現實,節奏的哀愁,曲調的組織化”和“配合這影片的現實題材”。這首歌采用三段體的曲式,想象鮮明。雖然各段音調有所變化,由于節奏型的統一和用同一樂句寫成的引子和間奏,使各段之間聯系得以加強;徐緩的速度和貫穿全曲的特定節奏,描繪出漁船在茫茫大海中顛簸起伏

56、的形象;雖然曲調采用了宮調式五聲音階,卻沒有一般大調明朗的色彩,而在曠遠中露出壓抑和哀愁,這些都使這首歌曲具有特殊的魅力。這首歌旋律抒情,流暢,節奏從容舒緩,第一樂段平靜自然,仿佛遠遠看到蔚藍的大海上漁船在海浪中微微顛簸。第二樂段,描寫風起浪涌,漁船由遠而近,輕撒網,緊拉繩,漁民在風浪中捕魚的情景。第三樂段,詞曲作者進一步描寫了漁民苦難的生活和悲慘的命運,音樂舒緩而憂傷。漁光曲已流傳了近半個世紀,由于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本質,激動了人們的共鳴,至今仍然是一手富有藝術生命力的抒情歌曲。2、藝術處理:第一樂段,演唱情緒要平靜自然,仿佛遠遠看到蔚藍的大海上漁船在海浪中微微顛簸?!霸苾猴h在??铡币痪渲?,四

57、五度及八度音程的大跳,應注意音樂連線,托住呼吸,聲音平穩,位置統一。演唱“早晨太陽里曬漁網”這句前,要充分換氣并用氣均勻,使氣息能夠支持到最后一個音。第二樂段,描寫風起云涌,漁船由遠而近,輕撒網,緊拉繩,漁民在風浪中捕魚的情景。演唱時節奏要緊湊,速度稍快,表現出漁民在緊張勞動時的場面。最后一句速度要漸慢,使音樂很好的過渡到第三樂段。第三樂段,詞曲作者進一步描寫了漁民苦難的生活和悲慘的命運音樂舒緩而憂傷。演唱時心情應是沉重的,在咬字、吐字上要特別講究字頭清晰,每一個吐字和運腔都建立在呼吸的支持上,使聲音氣韻生動,表達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3、演唱要求:演唱者首先要基本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歌曲的

58、內容、歌曲的情緒。以便隨著情感的變化去演唱,切忌用一種聲音去唱各種感情。演唱時必須要有良好的呼吸支持和聲音的連接,咬字、吐字應徐緩而有控制,字與字之間氣脈要貫通,力求聲音平穩流暢而富有力度。三、總結新課:教師進行本課小結對學生的演唱提出優缺點,指出與以往歌曲的不同點與相通點,使學生更好的完成作品。四、作業:理解掌握歌曲的特點和演唱風格,體會如何更好地表現歌者內心感情的變化,準確地把握歌曲的基調。教案(十二)教學內容:歌曲思鄉曲教學目的:1、學習歌曲思鄉曲,啟發學生的情感,減輕技術上的負擔,使學生自由發揮聲樂本身的藝術特色。2、以抒情為主,使學生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較完整的完成歌曲的演唱。教學的

59、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歌曲的內容、歌曲的情緒,更好地去理解作品。2、指導學生在注意連貫演唱歌曲的基礎上,吐字力求清晰,演唱力求完整。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教具:鋼琴教學過程:一、復習上節內容二、發聲訓練1、哼鳴訓練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2、U母音帶

60、a母音訓練目的與要求: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3、連音訓練目的與要求:訓練聲音連貫統一。注意呼吸、發聲的協調配合,每條練習都一口氣唱完,音量不宜過大,力求使樂句的線條優美連貫,富有流動感,結尾的長音要用弱強弱來收音,防止聲音直白和僵硬。三、歌曲學習與演唱思鄉曲1、作品簡析:這是一首難得的初級,中音獨唱歌曲,是影片海外赤子中的一首很有特色的作品。由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羅天嬋首唱。曲體結構簡單,僅有20小節,音域跨度不寬,僅僅在九度之中,曲調優美,詞曲協調,具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