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美國30年代經濟危機的歷史反思2009-03-29 韓毅高瑞掃校點擊:565美國30年代經濟危機的歷史反思對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反思編者按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危機已經波及世界 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對主要經濟部門以至民生都產生了深刻 影響。在我國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已經感覺到這場危機對金融業和某些涉外行業的巨 大沖擊。無疑,這場危機正在擴展之中,它正在向著更廣闊的寬度和更深刻的層次推 進。那么,這場危機會延續多久?還會對哪些經濟部門產生影響?它究竟會把每個國家 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跌到何等的深谷?對個人的生活會造成怎樣的影響?繼而,它又會 對各國的
2、社會和政治生活造成怎樣的沖擊 ?使世界體系和國際關系的格局發生哪些變 動?世界各國會采取什么樣的經濟對策?等等,這都是我們當前十分關注的問題。針對目前的局勢,我們約請了幾位相關領域的專家來反思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希望能夠從那場危機中獲得一些經驗和啟發,作為觀察今天這場危機的基礎。這幾位 專家從那場危機發生的原因、對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導致的連鎖反應、從金融 業的危機到對經濟各個部門的影響、對世界經濟發展指標打擊的力度等方面進行了回 顧;對危機對各國當時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以及整個世界格局的影響也進行了分析。此 外,學者們還對資本主義各國由此對經濟政策所做的巨大調整和世界上著名的新經濟 理論
3、的產生進行了描述。總之,他們給我們勾畫了由那場危機引發的整個世界歷史的 變動和由此所引發的災難與社會進步。美國30年代經濟危機的歷史反思韓毅(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第1期19291933 年,美國經歷了資本主義世界有史以來最為嚴重、最為深刻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使美國的經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對其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各個方面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世界各國又面臨著一次新的日趨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今天,重新審視美國 30年代的經濟危機,對相關問題進行歷史的反思,對于我們正確地應對當前的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定會大有裨益。一、大危機的根源關于美國 30 年代大
4、危機出現的原因,國內外學者曾有過各種各樣的解釋。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其一,資本主義制度根源說。這種觀點是以馬克思的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論為基礎。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由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所決定的。因此,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基于這樣一種理論和認識,國內的多數學者認為,美國 30 年代大危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的不斷加深和資本主義經濟的不穩定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大危機前,美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具體表現為 20 年代工業生產能力的不斷擴張與
5、產品市場日益縮小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美國工業生產在20 年代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繁榮高漲。這次生產的高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內外市場對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狂熱需求。在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生產擴張的相互促進之下,美國的工業生產被逐步推向了高峰,形成了高漲和繁榮的局面。另一方面,從 20 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就已出現了商品市場逐漸縮小的狀況和趨勢:始于戰后初期的國內固定資產的大量更新臨近尾聲,市場對機器設備的需求開始日益減少;房屋住宅建筑在1926年以后也基本上飽和,建筑業開始逐年下降;居民消費達到頂點,耐用消費品已供大于求。同時,在整個20 年代中,一些傳統的工業部門出現衰落,農業始
6、終處于慢性危機之中,使得一部分工人和全部農民的生活水平相對低下,購買力不足,更進一步減小了國內市場的容量。此外,從20年代中葉起,歐洲資本主義各國的工業生產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美國的國際市場日益縮小且競爭日益激烈。 20 年代工業生產能力的不斷擴張與產品市場日益縮小之間的矛盾不斷深化的結果,最終導致了 30 年代經濟危機的爆發。其二,有效需求不足說。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是這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凱恩斯也承認經濟危機就是生產的大量過剩, 但他認為其根源并不在于資本主義制度, 而是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認為在一國經濟中,決定產出和就業水平的主要是有效需求,即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處于均衡狀
7、態時的總需求。總需求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國外 ( 凈出口 ) 需求四個部分構成。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規律的作用,使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呈下降趨勢,造成了社會總需求往往低于社會總供給, 即有效需求不足, 從而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據此,凱恩斯提出了解決經濟危機的具體辦法: 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擴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使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達到均衡。參見郭吳新:30年代大危機:歷史回顧與思考,世界經濟1999年第5期。樊亢、宋則行主編:外國經濟史 ( 近代現代 ) 第三冊,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第 49 頁;宋則行、樊
8、亢主編:世界經濟史中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年版,第121 頁。西方一些學者根據凱恩斯的理論,對美國大危機時期社會總需求的各個組成部分的變化情況進行了考察。事實表明,在大危機時期除了政府支出外,構成總需求的消費支出、投資支出和凈出口都有明顯的下降。1929 1933年,美國的消費支出從772億美元下降到 458 億美元;同期美國國內私人總投資從162 億美元下降到 14 億美元;1928 1936 年, 美國的凈出口從10 億美元縮減到 3300萬美元。 雖然對這些數字的解釋并不完全一致,但經驗事實在總體上支持了凱恩斯的觀點。在理論上贊同總需求不足論的學者大有人在。例如,以研究經濟周期而著
9、稱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就認為,20世紀20年代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勞動生產率迅速增長,但勞動者工資率的上升卻慢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其結果,生產商品的能力大大超過了購買力,“消費不足”帶來了 “生產過剩”的必然后果。麻省理工學院的彼得特明教授指出:“1929年,消費的下降特別大。總需求的下降傳遍整個經濟。并且當1930年秋天過去而經濟仍未復蘇時工商界失去了信心, 導致私人投資減少,經濟繼續下滑。”其三,貨幣政策失誤說。貨幣主義的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認為,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實際上是一種貨幣現象,資本主義經濟之所以會發生周期性波動,主要是由于中央銀行不規則地變動貨幣政策而造成的。 196
10、3 年,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出版了1867 1960年美國貨幣史一書。該書用了整整16 的篇幅專門討論1929 1933年的經濟危機。經過翔實而周密的論證,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提出,美國 30 年代經濟大危機的出現,是由美國中央銀行聯邦儲備委員會實施了錯誤的貨幣政策造成的。 他們認為, 30 年代的大蕭條在一開始只是一次普通的周期性經濟收縮,同以往的經濟蕭條沒什么本質的區別。當危機之初一些銀行出現倒閉,極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之時,美聯儲本應及時干預,恢復公眾的信心。但是,美聯儲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對股市投機產生了過分的擔憂,從而采取了錯誤的貨幣緊縮政策。結果,貨幣供給的增長率從1927 1928年的3 8
11、,下降到1928 1929年的 0 4。美聯儲這一政策的突然變化,對已經開始的經濟衰退無異于雪上加霜,使一次本來并不嚴重而且完全可能延緩的經濟衰退,演變成了一場空前嚴重的大危機。杰拉爾德岡德森在他1976年出版的美國經濟史新編一書中,對 30年代大 危機中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失誤進行了具體的分析:第一,實行高利率,抑制了投資。1928 1933 年, 美聯儲一直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 這種緊縮銀根的政策對抑制股票的“過分投機”并沒有產生什么直接效果,卻使私人投資大幅度減少。第二,美聯儲沒有采取措施制止銀行破產,使貨幣供應量減少。從1929 年到 1933 年,由于相當多的銀行倒閉或停業, 美國貨幣供
12、應減少了13。 貨幣供應的減少以及隨之而來的金融體系的瓦解,是30年代大蕭條深層原因之所在。第三,美聯儲在美國 1931年 9月宣布放棄金本位制后,把貼現率從1 5提到 3 5,收緊了對銀行的放款,進一步削弱了銀行的清償能力。其四,證券投機過熱說。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爾:新美國經濟史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 2000年版,第580、 585、 586 頁。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爾:新美國經濟史下冊,第 581頁。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爾:新美國經濟史下冊,第 584 Mo米爾頓弗里德曼、安娜施瓦茨: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普林斯頓 大學出版社1963年英文版。杰拉爾德岡德森:美國經濟
13、史新編,商務印書館 1994年版。參見關紹 紀:從經濟政策的角度闡釋美國 30年代大蕭條的原因,山東大學學報 2001 年第 2 期。還有不少學者認為, 20 年代美國證券市場出現的投機狂熱是導致30 年代大危機的直接原因。 20 年代的經濟繁榮使少數資本家和壟斷公司手中積累了巨額貨幣財富,“出現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積累的收入越來越多地作為投資的趨勢”;對經濟繁榮的樂觀估計, 使美國社會各階層, 包括下層的工人和農民, 紛紛加入了投機者的行列;而共和黨在1928年總統競選中的獲勝,則對這股投機熱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上述因素的推動下,從20 年代后半期開始,美國出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投機狂潮。
14、20 年代初期,美國股票成交額每年平均為 3 億股, 1926 年上升到 5 億股, 1928 年超 過 9 億股, 1929 年達到 11 億股。 同時, 投機狂熱也促使股票價格飛速上漲。 到 1929 年初,證券市場的投機狂熱已經失去了控制。僅在這一年的頭 6 個月中,美國公司有價證券的發行額就達46 99 億美元, 比 1926年全年的發行額(43 57億美元 )還要高。紐約股票價格指數也從1929年 1 月的 l93 , 上升到 1929年 9月的 216。 然而, 到 1929年夏季,證券投機狂熱的不斷升溫和股票價格的飛速上漲,已經使美國的金融結構失去平衡。到 10 月 23 日,終
15、于出現了狂拋的熱潮。 1929 年 10 月 24 日,是證券交易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這天,紐約證券交易所里出現了歷史上空前的拋售浪潮,有 1300萬股股票轉手,股票價格直線下跌,其下降速度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都無法報價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危機來臨了。上述各家學派對美國 30 年代經濟危機原因的不同解釋, 都是從他們各自不同的角 度強調了某一方面的因素。二、大危機的表現1929 1933 年的經濟危機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其嚴重性表現 在:第一,這次危機對美國經濟打擊的嚴重程度,超過了歷史上的歷次經濟危機。從危機前最高點的 1929年 5 月到危機中最低點的 193
16、2年 7 月,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55. 6%,相當于19051906年的水平,倒退了 26年。危機波及所有工業部門,尤以工業繁榮時期的支柱部門為重。危機期間,汽車生產下降了 74 4,其產量從1929年8月的44萬輛,降至12月的9. 25萬輛。下降速度之快,達到歷史最高紀 錄。 建筑業合同 (按 37州資料計算) 由危機前最高點 (1928 年)到危機中的最低點 (1933年) 下降了 81 5。由于20年代工業固定資產大量過剩,危機中生產資料生產下降尤為劇烈。第二,失業人數劇增,工人工資收入降低。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 1929 年 的就業指數( 以 1926年為 100)為 97 5
17、, 發放工資額為 105; 1930年為 84 7 和 81 3;1931年為72. 2和61. 5; 1932年為60. 1和41. 60工業工人的失業數字在危機 期間是逐年逐月地增長: 1930年 4 月為 300萬; 1930年 10月為 400萬; 1931 年 10 月達 700萬; 1932年 10 月將菲特:美國經濟史,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701頁菲特:美國經濟史,第 701 Mo姜德昌、夏景才主編:資本主義現代化比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8 頁。查爾斯金德爾伯格:1929-1939年世界經濟蕭條,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年版,第136 頁。樊亢、宋
18、則行主編:外國經濟史(近代現代)第三冊,第47頁。H. N.沙伊貝等:近百年美國經濟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 364 頁。近1100萬;1933年的最初幾個月中從1200萬增加為1400萬。危機期間,制造業工人每周貨幣工資指數以 1929年 9月為 100, 1930年 9月為85, 1931 年 9月為 75,1932年9月為58,到1933年2月降到最低點為51。第三,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交織在一起。美國的農業在整個20年代處于慢性危機之中,工業危機則使農業的狀況更加惡化,農產品大量過剩,市場價格急劇下跌。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 美國農業總產值由 1929 年的 111 億美元,
19、 降低到 1932 年的 50億美元。谷物總產值由 1929年的12 88億美元,降低到 1932年的 3 91 億美元;棉花總產值由1929年的13 89億美元,降低到 1932年的 3 97億美元。由于經濟蕭條,工業和城市對農產品需求大量減少,1929 1933 年美國農產品的銷售額由 85億美元,減少到 1932 年的 40 億美元。1929 1932 年,農業總收入從119 億多美元,縮減為53億美元。第四,金融信用危機空前嚴重。 25 種有代表性的工業股票價格,從1929 年平均最后成交價格每股366美元 2角 9分, 降為 1932年的 96美元 6 角 3分。 1929年破產銀行
20、為 659家,其儲蓄額近2 5億美元; 1930年破產 1152家,儲蓄額為 8 53億美元; 1931 年歐洲金融危機加深了美國的危機程度,總共有2294 家銀行倒閉,其儲蓄總額近17億美元;1932年破產銀行為1456家,儲蓄額近7. 5億美元;1933年僅3 月這一個月,就有5700 家銀行倒閉。整個銀行信貸體系瀕于癱瘓。同時,國際上美元集團與英鎊集團之間也展開了更加激烈的競爭。第五,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銳減。 1929年美國的出口總值是52 41 億美元,進口總值43 99億美元; 1930年下降為38 43億美元和 30 61 億美元; 1931 年又降為 24 24 億美元和 20
21、91 億美元; 1932 年進一步降到 16 11 億美元和 13 23億美元。資本輸出一落千丈。1930年國外投資新發行額為10.1億美元,1932年減至2600萬美元,1933年更跌至10萬美元的微小數額。阿瑟林克、威廉卡頓: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中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2 頁。阿瑟林克、威廉卡頓: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中冊,第10頁統計圖表。阿瑟林克、威廉卡頓: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中冊,第12頁。阿瑟林克、威廉卡頓: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中冊,第11頁。H. N.沙伊貝等:近百年美國經濟史,第 366頁。樊亢、宋則行主編:外國經濟史(近代現代)第三冊,第49頁。
22、三、大危機的影響首先,1929 1933年的經濟危機對美國乃至世界的經濟、政治和國際關系等方面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并直接導致了傳統新古典經濟學經濟危機理論的破產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誕生。此后,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被人們拋棄, 取而代之的是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思想和政府宏觀調控政策。 30 年代經濟危機以前,西方國家普遍奉行經濟自由主義,推崇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與此相適應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被視為西方經濟學的主流和經典。在解釋經濟危機方面,“薩伊定律”被奉為神明。薩伊認為,社會生產的供給會自動地創造需求,因此,資本主義經濟不會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而資本主義各國歷史
23、和現實中出現的周期性的經濟蕭條,只是一種局部的、暫時的現象。在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下,生產過剩的狀況完全能夠自動地恢復平衡, 而不需要國家或政府的任何干預。 30年代以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歷史,也為“薩伊定律”的觀點和結論提供了佐證。然而, 30年代大危機的嚴酷現實徹底打破了“薩伊定律”的神話,也宣告了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和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破產。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凱恩斯于 1936 年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這標志著主張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誕生。凱恩斯徹底地否定了“薩伊定律”,堅決反對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有效需求不足會導致經常性的生產過剩。因此,單靠
24、市場經濟的自發調節機制不可能避免或消除經濟危機,必須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采取國家干預的政策和措施。由于凱恩斯提出了一整套不同于傳統的自由主義思潮的理論和政策,西方經濟學界將其稱之為“凱恩斯革命”。 30 年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凱恩斯的國家干預學說作為西方宏觀經濟理論的主流而流行于資本主義世界,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各國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基本指導思想。其次,這次經濟危機促進了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瓦解和以美國為主導的新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的產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以金本位制為主體的世界貨幣制度,建立了以英國為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資本主義各國之間
25、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英國的政治、經濟力量遭到了嚴重削弱,逐漸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主導地位。 20年代,英國采取了種種措施, 力圖恢復舊的世界經濟秩序。 然而, 30 年代的經濟危機再次破壞了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也徹底摧毀了英國重新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際經濟秩序的企圖。西方世界開始了重建新的世界經濟秩序的過程。 1936年 9 月,英、法、美發表聯合聲明,提出要建立三國貨幣之間的持久平衡。同年10 月,三國又簽訂了相互之間黃金自由兌換的三國黃金協定。 1944 年,西方國家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國際貨幣會議,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建立了新的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布
26、雷頓森林體系的出現,標志著以美國為主導的新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的產生。最后,這次經濟危機使國際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資本主義各國之間對國際市場的爭奪也愈演愈烈,以此為基礎而產生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矛盾也不斷地激化,其結果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30 年代經濟危機使各國的國內市場日益縮小,為了擺脫危機, 資本主義各國紛紛轉向海外市場的爭奪。 在這場激烈的經濟爭奪戰中,美、英、法三國占有明顯的優勢。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英、法則擁有廣大的殖民地。這三國都利用自己的優勢竭力鞏固、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組成排他性經濟集團,如英國的“英鎊集團”、美國的“美元集團”和法國的“金本位集團”。這些經濟集團均在內部實行關稅互惠制度, 在其所屬的傳統市場中排斥其他國家。 與此相反,德、 意、 日這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