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故事 施萊登、施旺與細胞學說_第1頁
科學家的故事 施萊登、施旺與細胞學說_第2頁
科學家的故事 施萊登、施旺與細胞學說_第3頁
科學家的故事 施萊登、施旺與細胞學說_第4頁
科學家的故事 施萊登、施旺與細胞學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細胞學說的發現 第三組:主要人物介紹施萊登安東尼列文虎克維薩里、比夏施旺羅伯特虎克魯道夫魏爾肖維薩里維薩里:比利時人,1514年12月31日生于布魯塞爾的一個醫學世家。描述:近代人體解剖學的創始人維薩里主要貢獻是人體的構造一書,該書總結了當時解剖學的成就。揭示了人體器官水平羅伯特虎克羅伯特胡克,英國科學家,又譯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1635年7月18日1703年3月3日),英國博物學家,發明家。1635年7月18日生于英國懷特島的弗雷斯沃特村,1703年3月3日卒于倫敦。羅伯特虎克功績:1.進行了大量的光學實驗,特別是致力于光學儀器的創制。他制作或發明了顯微鏡、望遠鏡等多種光學

2、儀器。2.出版了顯微術一書,該書包括了一些他使用顯微鏡或望遠鏡進行的觀察。仍然保存在華盛頓國家健康與醫學博物館中羅伯特虎克功績:1.進行了大量的光學實驗,特別是致力于光學儀器的創制。他制作或發明了顯微鏡、望遠鏡等多種光學儀器。2.出版了顯微術一書,該書包括了一些他使用顯微鏡或望遠鏡進行的觀察。仍然保存在華盛頓國家健康與醫學博物館中安東尼列文虎克 (1632.10.241723.08.26 )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生卒均于代爾夫特。安東尼列文虎克 偶然 興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他從一位朋友那里得知,荷蘭的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有許多眼鏡店,除磨制鏡片外,也磨制放大鏡,并告訴他說:“用放大

3、鏡,可以把看不清的小東西放大,并讓你看得清清楚楚,神妙極了。”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列文虎克,默默地想著這個新鮮有趣的問題,越想越產生了興趣。安東尼列文虎克 興趣 行動 “閑著也沒事,我不妨也買一個放大鏡來試試。” 可是,當他到眼鏡店一問,原來價錢卻貴得嚇人,他只好高興而去,掃興而歸了。 列文虎克從眼鏡店出來,恰好看到磨制鏡片的人在使勁地磨著。但磨制的方法并不神秘,只是需要仔細和耐心罷了。 “索性我也來磨磨看。” 從那時起,列文虎克利用自己的充裕時間,耐心地磨制起鏡片來安東尼列文虎克 行動 困難列文虎克除懂荷蘭文之外,其他文字一竅不通。尤其一些科學技術的著作都以拉丁文為主,所以,列文虎克沒法閱讀這些

4、參考資料,他只能自己摸索著。列文虎克經過辛勤勞動,終于磨制成了小小的透鏡。但由于實在太小了,他就做了一個架子,把這塊小小的透鏡鑲在上邊,看東西就方便了。安東尼列文虎克 困難 想法安東尼列文虎克 安東尼列文虎克 經過反復琢磨制作了第一架顯微鏡,放大超過了當時世界上所有的顯微鏡。之后,他對任何東西都感興趣。他觀察自己的手,他看到蜜蜂腿上的短毛,蜜蜂的螫針、蚊子的長嘴。 想法 嘗試可是,當他把身邊和周圍能夠觀察的東西都看過之后,便又開始不大滿足了。他覺得應該再有一個更大、更好的顯微鏡。為此,列文虎克更加認真地磨制透鏡。有了自己的實驗室。幾年以后,列文虎克所制成的顯微鏡,能把細小的東西放大到兩三百倍。

5、列文虎克的朋友醫生兼解剖學家德格拉夫,因既是代爾夫特城里的名醫,同時也是英國皇家學會的通訊會員。他勸虎克將成果公之于眾。安東尼列文虎克 功績:1.1674年他開始觀察細菌和原生動物即他所謂的“非常微小的動物”。他還測算了它們的大小。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蟲、狗和人的精子。2. 1684年他準確地描述了紅細胞,證明馬爾皮基推測的毛細血管層是真實存在的。3. 1677年,列文虎克同他的學生哈姆一起,共同發現了人以及狗和兔子的精子.安東尼列文虎克 功績:4. 1683年由他提供的第一幅細菌繪圖也在皇家學會哲學學報上刊出。他于1680年被選為會員5. 1702年他在細心觀察了輪蟲以后,指出在所有露天積

6、水中都可以找到微小生物,因為這些微生物附著在微塵上、飄浮于空中并且隨風轉移。他追蹤觀察了許多低等動物和昆蟲的生活史,證明它們都自卵孵出并經歷了幼蟲等階段,而不是從沙子、河泥或露水中自然發生的。6.他是第一個用放大透鏡看到細菌和原生動物的人。安東尼列文虎克 主要成就:首次發現微生物最早紀錄肌纖維微血管中血流安東尼列文虎克 時間/階段事件1804年4月5日出生于德國漢堡(出生于一個富有的家庭)。18241827年海德堡大學學習法律,獲得博士學位。1833年哥廷根大學研究自然科學,隨后轉到柏林大學;這時,他的興趣集中在植物學。1838年在解剖學與生理學文獻雜志上發表“植物發生論”一文,確立了施萊登在

7、生物學史上的地位。1839年在耶拿大學獲博士學位。1840年謝絕基森大學的聘請。1850年接受耶拿大學授予的植物學教授的頭銜;很快成為一名備受尊重的演講家和作家。1862年離開耶拿在德雷斯登小住,自此以后便頻繁地遷移。1881年6月23日卒于德國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施萊登施萊登1838年發表的“植物發生論”一文,根據施萊登的說法,細胞核一旦達到其最大尺寸,環繞它就形成了一個細微的透明泡囊,這是新細胞。然后,新細胞就在形成液中結晶出來。1842年寫的植物學教科書植物學概論對新細胞的形成,有一段很好的闡述:“既然基本的有機細胞代表了顯著的個性,既然它們是植物概念的最一般的表述,所以首先應將這些細胞作為

8、植物世界的基礎來研究。于是我們設置了植物細胞課程。”這清楚地宣告了植物細胞學的誕生。這一主題成為后來所有的植物學教科書的出發點。施萊登他主張植物學應該以一切可能的手段研究生命有機體,研究植物的構造、生長和發育。他以對科學的敏感性,從布朗發現的而未被人們重視的細胞核人手,觀察早期花粉細胞、胚珠和柱頭組織內的細胞核,發現幼小的胚胎細胞內有細胞核存在,聯想細胞核一定與細胞發育有密切關系,進一步考慮細胞的產生和形成問題。根據觀察和研究,提出所有的植物,不論其復雜程度如何,都是由各種不同的細胞組成的。 這些細胞又是以相同的方式產生的。因此,細胞是一切植物結構的基本生命單位,一切植物都是以細胞為實體發育而

9、成的。在植物體內,細胞的生命現象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獨立性,能獨立地維持其自身的生長和發育,另方面是附屬性,是構成植物體的一個綜合的組成部分。施萊登功績:1.施萊登從研究生涯之始就對顯微鏡表現出偏好,并對顯微鏡引入生物學研究作出了很大貢獻。2.施萊登教科書的整個結構基本上是新的。這本巨著從植物中物質元素的研究寫起,接著將很大篇幅用于植物細胞學,然后論述形態學和組織學。是植物學進展中的一個轉折點。施萊登施萊登為什么會出錯?原因是多方面的:施萊登選擇了植物種子的胚乳層作為基本實驗材料,而胚乳細胞的多核現象,使細胞的形成過程復雜化。造成施萊登在觀察時被假象所蒙騙。施萊登是一個半路改行的植物學家,生物學

10、基礎并不深厚,僅僅依據不準確的實驗觀察就企圖建立細胞生成的模型,失之于草率。“生命的自然發生說”在當時有較大的影響,施萊登可能是這種自然觀的一位信奉者。施萊登人物評價施萊登提出的細胞學說是開創性的,但它僅僅適用于植物界,有很大的局限性。施萊登早期的傳記作者之一L伊熱拉對其科學生涯有一簡潔的概括:“作為科普工作者,他是一位模范;作為科學家,他是一位先驅者。”施旺時間/階段事件1810生于德國的諾伊斯1834柏林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成為柏林解剖研究所著名生理學家繆勒的助手。1839從事動物和植物細胞的顯微鏡研究1838-1847列日任解剖學教授1882.11.1歿于科隆人物生平施旺和施萊登 19

11、34年成為當時著名生理學家繆勒(J. P.Muller)的助手,主要從事動物組織的顯微結構研究。施旺曾在蝌蚪脊索標本中觀察到過細胞核,但未給予重視。非常巧合的是,施萊登來到了繆勒的實驗室,在同施旺一起工作的時間里,兩人成為好友。有一次共進晚餐時,施萊登談起細胞核在植物細胞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使施旺“立刻回想起曾在脊索細胞中看見過同樣的器官,在這瞬間,施旺領悟到,如果能夠成功地證明脊索細胞中的細胞核起著在植物細胞的發生中它所起的相同作用,這個發現將是極其重要的。”于是施旺抓住這種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相似性,進行深人研究,形成了細胞理論的基礎。施旺繆勒已經明確提出了動物脊椎細胞和植物細胞在結構

12、上的相似性問題。于1839年,發表的名著有關動植物結構與生長一致性的顯微鏡研究中,提出一切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不論有機休的各主要部分有多大差異,它們都有普遍的發育原則,即共同的細胞形成方式。他認為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一切有機體的生命都從單個細胞開始,并隨著其它細胞的形成,而發育成長。施旺把這些基本論點歸結為細胞理論,從而說明了植物界與動物界的統一性.施旺第一部分:關于動物脊椎和軟骨細胞的顯微結構及其生長發育。發現最早出現的結構是核仁,緊接著出現細胞核并由此形成新細胞。施旺宣稱自己“已經推倒了分隔動植物界的巨大屏障,這便是結構的多樣性。第二部分:用細胞顯微結構圖片為支持提出“細胞是動物

13、體內所有組織的最基本單位。”第三部分:施旺總結了他的全部研究。提出了細胞學說的兩個主要觀點:第一個觀點是,“無論有機體的各基本部分怎樣不同,在它們的發生和發育上有一個普遍的原則,那便是形成細胞的原則”;第二個觀點是關于細胞的產生,“首先存在著無定形的物質(細胞形成質)。這種物質有時候完全是液體狀的,有時候則有點兒像凝膠狀。它本身具有一種促使細胞產生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大小視其化學性質及其活力大小而定。”細胞學說施萊登與施旺提出的細胞自由形成說是錯誤的。隨著顯微鏡的改進,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通過馮莫爾、馮耐格里、克里克爾等學者的觀察研究,發現新細胞是通過分裂形成的。首先是細胞核在母細胞內分裂,然后

14、母細胞分成兩個子細胞。1855年,德國病理學家微耳和又總結了細胞分裂的普遍性,提出“所有的細胞來自細胞”的名言,從而糾正了施萊登和施旺的錯誤,使細胞理論建立在更科學的基礎上。魯道夫魏爾肖 魯道夫魏爾肖 (Rudolf L.K. Virchow,1821-1902),德國病理學家、政治家和社會改革家。858年出版了重要著作細胞病理學,被譽為“病理學之父” 生于波美拉尼亞灣的希費本(即現在波蘭的斯維得溫)。1843年獲林大學醫學博士。1849年起他擔任維爾茨堡大學病理學教授,在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Schleiden)、動物學家施旺(Schwann)的細胞學說影響下,系統論述了細胞病理學理論,強調“

15、細胞皆源于細胞”,所有的疾病都是細胞的疾病,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體液病理學決裂,極大地推動了病理學的發展,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1858年,他的細胞病理學出版,成為醫學的經典。魯道夫魏爾肖自從細胞病理學說創建以來,人們得以在常規光學顯微鏡下,直接觀察疾病的組織病變,顯著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這一方法為世界各國所普遍采用,并為疾病的病理學診斷和病理學本身的發展,作出了舉世公認的劃時代的重大貢獻。細胞病理學成為現代醫學理解疾病病因、過程和結局的基礎,引起了醫學的生物學基礎的一次革命。魏爾肖在講演魯道夫魏爾肖著名論斷:1858年魯道夫魏爾肖提出“一切細胞來自細胞”的著名論斷,即認為個體的所

16、有細胞都是由原有細胞分裂產生的。后來,施萊登的朋友耐格里(k.Nageli)用顯微鏡觀察了多種植物分生區新細胞的形成,發現新細胞的產生原來是細胞分裂的結果。還有些學者觀察了動物受精卵的分裂。由此有了“所有的細胞都來源于先前所在的細胞”這個斷言,至今仍未被推翻。科學家時間貢獻不足維薩里、比夏1543年在器官、組織水平研究生命未深入到細胞水平虎克1665年利用顯微鏡發現并命名了細胞觀察到的是死細胞列文虎克17世紀用顯微鏡觀察到了活細胞未上升到理論水平施萊登19世紀首先提出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未與動物界聯系施旺19世紀施旺與施萊登共同提出細胞學說;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未搞清細胞來源的過程

17、耐格里19世紀觀察到了新細胞的產生是細胞分裂的結果未上升到理論水平魏爾肖1858年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1、科學發現是客觀的通過實驗來證明,是實證性的,是以實事為基礎的。2、一般有其他科學技術條件的支撐。3.每一項發明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前人的相關的理論支持,實踐的積累,才能有新的學說的建立。虎克細胞的發現。4.科學發現很多是通過團隊合作完成的,它是科學家們群體智慧的結晶。5、科學發現需要大膽的猜想,需要理論與實際的大膽結合。細胞學說問題一:細胞學說1,細胞學說的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使人們認識到各種生物之間存在共同的結構基礎;細胞學說的建立標志著生物學的研究進入細胞水平,極大地促進了生物學的研究進程。2.細胞學說指明了,細胞是除最低級的以外,各種生物共同的基本構成單位,細胞又是有機體發生和生命活動的物質結構基礎。細胞學說的適立意味著:“機體產生、成長和構造的秘密揭開了;從前不可理解的奇跡,現在已經表現為一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