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理學-課件_第1頁
-職業生理學-課件_第2頁
-職業生理學-課件_第3頁
-職業生理學-課件_第4頁
-職業生理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職業醫學與環境衛生學系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 概論 職業生理、職業心理與職業功效學 職業性有害因素與健康損害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與評價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預防與控制 主要行業的職業衛生問題理論部分職業生理學、職業心理學、職業功效學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勞動性質勞動強度勞動姿勢作息時間個體差異外 界 環境勞動過程為了促進健康、提高勞動效率形成了三門既獨立又有關聯的學科:職業生理學、職業心理學和人類功效學職業生理學是研究一定勞動條件下的機體器官和系統的功能性變化。勞動條件對勞動者的器官和系統產生一定的

2、作用,而這種作用反過來又影響人的操作,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是職業生理學研究和應用的核心問題。第一節 職業生理學(Occupational Physiology)主要內容體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勞動負荷的評價作業能力體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體力勞動時的能量代謝體力勞動時機體的調節與適應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作業時氧消耗的動態作業的能消耗量與勞動強度分級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排泄系統體溫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ATP-CP系列需氧系列乳酸系列2000KJ1000KJ基礎代謝、業余活動1000KJ勞動消耗體力勞動時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乳酸系列骨骼肌占體重的40%,能量消耗較

3、大呀!體力勞動時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ATP-CP系列特點:供能非常迅速 CP貯量很少 僅能供肌肉活動幾秒至1分鐘之用最先供給肌肉活動的能量需氧系列 維持肌肉繼續活動的能量主要來自于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它們不斷分解,通過氧化磷酸化過程提供能量,供給ATP的再合成,這一過程需要有氧氣供應。在開始階段利用糖類較多,但隨著活動時間的延長,利用脂肪的比例增大,脂肪即成為主要的能源長期及中等勞動特點: 需氧,速度較慢 生成的能量較多,不產生致疲勞性副產物 能量的產生幾乎不受限制 經濟、持久,適應長期及中等勞動 乳酸系列 在大強度肌肉活動時,需氧系列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形成ATP的速度不能滿足肌肉活動的需要。由

4、無氧糖酵解產生乳酸的方式供能。 短期重體力、極重體力勞動特點: 不需氧 能迅速提供較多的能量 大量消耗糖原,產生的乳酸有致疲勞性 產生ATP有限,不經濟、也不能持久 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ATP-CP系列乳酸系列需氧系列氧無氧無氧需氧速度非常迅速迅速較慢能源CP,貯量有限糖原,產生的乳酸有致疲勞作用糖原,脂肪及蛋白質,不產生致疲勞性副產物產生ATP很少有限幾乎不受限制勞動類型任何勞動,包括短暫的極重勞動短期重及很重的勞動長期輕及中等勞動在非常有利情況下,肌肉的作工率為30-35%,即ATP的化學能約1/3可轉變為機械做功,其余的作為熱而損失了。作業時氧消耗的動態氧需(oxygen demand)

5、勞動1分鐘所需要的氧量最大攝氧量(maximum oxygen uptake)-氧上限 血液在1分鐘內能供應的最大氧量 成年人不超過3L,鍛煉者4L氧債(oxygen debt) 氧需和實際供氧不足的量勞動時人體需要的氧量取決于勞動強度氧需能否得到滿足主要取決于循環系統的功能,其次是呼吸系統功能 氧債階段 在勞動開始2-3分鐘內,呼吸和循環系統的活動尚不能滿足氧需,肌肉是在氧供給不足的條件下工作的。此時就產生了氧債。作業時氧消耗動態 穩定狀態(steady state) 工作2-3分鐘后呼吸和循環系統的活動逐漸加強,氧的供應得到滿足,即進入穩定狀態下工作。這樣的工作一般能維持較長時間。 若勞動

6、強度過大,氧需超過氧上限,機體處于供氧不足的狀態下工作,肌肉活動所需能量靠糖酵解,這時會產生大量乳酸,作業就不能持久。 補償氧債階段: 工作停止后,在一段時間內,機體要消耗較安靜時更多的氧以償清氧債,這個時期即恢復期。根據氧債的大小,恢復期可達數分鐘至十余分鐘,甚至1小時。 氧債及其補償A:氧債 B:償還氧債輕體力勞動:很快進入穩定期,氧債也恒定非乳酸氧債ATPCP血紅蛋白肌紅蛋白A B較重體力勞動:氧債持續增加,作業不能持久非乳酸氧債乳酸氧債作業時氧消耗動態輕體力勞動重體力勞動作業的能量消耗量與勞動強度分級傳統的勞動強度分級用能消耗量或心率來劃分勞動強度,適用于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作業,分三級中

7、等強度作業大強度作業極大強度作業作業時的能量消耗量是全身各器官系統活動能消耗量的總和肌肉活動的能量消耗量可達基礎代謝的10-25倍最緊張的腦力勞動的能量消耗不會超過基礎代謝的10%中等強度作業作業時氧需不超過氧上限在穩定狀態下進行的作業大多數作業屬于此類大強度作業作業時氧需超過了氧上限在氧債大量蓄積的條件下進行的作業僅能持續進行數分鐘至十余分鐘極大強度作業作業時氧債幾乎等于氧需完全在無氧的條件下進行的作業持續時間很短(不超過2分鐘)前蘇聯國內煉鋼工人心率(武鋼,2002)體力勞動強度分級(GBZ2-2007) 勞動強度級別勞動強度指數(n)n1515n2020n2525 根據對262個工種工人

8、的勞動工時、能量代謝和疲勞感等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查分析后,提出按勞動強度指數來劃分體力勞動強度。勞動強度指數(I) 是區分體力勞動強度等級的指標。由各該工種的平均勞動時間率,乘以系數3,加平均能量代謝率乘以系數7求得。指數大反映勞動強度大,指數小反映勞動強度小。I=3T+7M平均勞動時間率(T) T=工作日內凈勞動時間(分)/工作總時間(分)平均能量代謝率(M) 一個工作日內各種活動與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分別乘以從事各類活動與休息的時間,再除以工作日總時間和體表面積。單位以千卡/分米2來表示。體力勞動強度分級計算 級體力勞動8小時工作日平均耗能值為850千卡人,勞動時間率為61%,即凈勞動時間

9、為293分鐘,相當于輕勞動。級體勞動8小時工作日平均耗能值為1328千卡人,勞動時間率為67%,即凈勞動時間為322分鐘,相當于中等強度勞動。級體勞動8小時工作日平均耗能值為1746千卡人,勞動時間率為73%,即凈勞動時間為350分鐘,相當于重強度勞動。級體勞動8小時工作日平均耗能值為2700千卡人,勞動時間率為77%,即凈勞動時間為370分鐘,相當于很重強度勞動。體力勞動強度分級(GBZ2-2007)與傳統分級 常見職業體力勞動強度分級表體力勞動強度分級 職業描述I(輕勞動)坐姿:手工作業或腿的輕度活動(正常情況下,如打字、縫紉、腳踏開關等);立姿:操作儀器,控制、查看設備,上臂用力為主的裝

10、配工作。II(中等勞動)手和臂持續動作(如鋸木頭等);臂和腿的工作(卡車、拖拉機或建筑設備等運輸操作);臂和軀干的工作(如鍛造、風動工具操作、粉刷、間斷搬運中等重物、除草、鋤苗、摘水果和蔬菜等)III(重勞動)臂和軀干負荷工作(如搬重物、鏟、鍛錘、鋸刨或鑿硬木、割草、挖掘等)IV(極重勞動)大強度的挖掘、搬運,快到極限節律的極強度活動體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體力勞動時的能量代謝體力勞動時機體的調節與適應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作業時氧消耗的動態作業的能消耗量與勞動強度分級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排泄系統體溫體力勞動時機體的調節與適應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排泄系統體溫 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

11、皮層的機能狀態,對作業時機體的調節和適應過程起著決定性作用;相反,體力勞動的性質和強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變大腦皮層的活動。神經系統有目的的動作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從內外感受器傳入的多種沖動在大腦皮層進行綜合分析調節各器官系統適應作業的需要機體與環境平衡當長期在同一勞動環境中從事某一作業活動時,通過復合條件反射逐漸形成該作業的動力定型。作業時各器官系統相互配合得更為協調,反應更為迅速,能消耗較少,作業更輕松。長期脫離,動力定型會消退導致反應遲鈍。動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 心率當心率未超過其安靜時的40次時,則能勝任該項工作。在作業開始前1分鐘常稍有增加,作業開始30-

12、40秒內迅速增加,經過4-6分鐘達到與勞動強度相適應的穩定水平作業停止后,心率可在幾秒至15秒后迅速減少,然后再緩慢恢復至原水平。心血管系統作業時心排出量增加無鍛煉的人主要靠增加心跳頻率有鍛煉的人主要靠增加每博輸出量動態作業收縮壓與舒展壓的變化 血壓作業開始時收縮壓上升,舒張壓輕作業時幾乎不變,重作業時上升。作業停止后血壓迅速下降,恢復期的長短要視勞動強度和環境條件而定,一般能在5分鐘內恢復正常。大強度作業后,收縮壓可降至低于作業前的水平,30-60分鐘后才恢復正常。血壓的恢復比心率快。12心血管系統 血液再分配 重體力勞動時,通過神經反射使內臟、皮膚等處的小動脈收縮,而代謝產物乳酸和二氧分碳

13、卻使供應肌肉的小動脈擴張,使流入肌肉的血液量增加,腦血流量維持不變或稍增多,而腎、皮膚、骨等都有所減少。心血管系統 器官安靜重體力勞動%L/min%L/min 內臟20-251.00-1.253-50.75-1.25 腎201.002-40.50-1.00 肌肉15-200.75-1.0080-8520.00-21.25 腦150.753-40.75-1.00 心肌4-50.20-0.254-51.00-1.25 皮膚50.250.5-10.125-0.25 骨3-50.15-0.250.5-10.125-0.25安靜及重體力勞動時的血液分配比較 血液成分中等勞動開始時,肝糖原尚未被充分動員出

14、來,血糖稍降低,隨即從肝臟中動員出較多的糖原,補償了肌肉活動所需后,還可使血糖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直至作業停止后一段時間。勞動強度較大或持續時間過長,或肝糖原貯備不足,可出現血糖降低。作業時,呼吸功能相應發后變動,每分鐘呼吸次數隨體力勞動強度而增加,重勞動可達30-40次/分,極大強度勞動時可達60次/分。通氣量可由安靜時的6-8L/min增至40-120L/min。經常鍛煉的人主要靠增加肺通氣量;缺乏鍛煉的人主要靠增加呼吸次數。呼吸系統心臟的最高輸出量為35L/min時,可供給組織4.2L氧空氣能給予血液的氧約為空氣的5-6%為了攝取4.2L氧,需有70-84L空氣通過肺組織經常鍛煉的人最大通

15、氣量120L/min決定氧上限的主要因素是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決定氧上限的主要因素是心血管系統的功能 體力勞動時,腹腔血管收縮、汗液分泌增加、血漿水分減少,尿量減少。腎臟 尿液成分的變動較大,重體力勞動時,一些未經完全氧化的代謝產物可隨尿液排出。汗腺 體力勞動時,汗中乳酸的含量較多。排泄系統體力勞動時及其后一段時間內體溫有所上升,以利于全身各器官系統活動的進行。正常的勞動體溫不應超過安靜時的1;超過這一限度,人體不能適應,勞動不能持久進行,若勉強進行還會導致不良后果。體 溫 主要內容體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勞動負荷的評價作業能力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一) 腦

16、力勞動內容與生理特點:腦力勞動(mental work):也稱為信息性勞動,特點是將感覺信息經大腦皮質加工處理、評價、編碼、存貯、檢索、復制和輸出。是一種智力活動。智力(intelligence):又稱智能或智慧,是人們進行認知活動所必須的心理條件的總和。一般智力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其中最基本的是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腦力勞動(信息性勞動)的特點1、腦的氧代謝高,為肌肉的15-20倍,能耗少,不超過基礎代謝的10%。2、葡萄糖是腦組織活動的最重要的能源(90%)。3、腦組織對缺氧、缺血很敏感。4、評價腦力勞動負荷強度的指標無特異性。通過多種形式轉化和輸出信息 經中樞神經系統

17、評價、編碼、存儲、檢索、處理、加工、復制通過感覺器官感受信息腦力勞動特點心理學家把人比做一個計算機類似的信息加工系統感知加工認知決策加工運動加工1、需氧量高:安靜時約為等量肌肉需氧量的10-20倍。占成年人體總耗氧量的10%。2、需血流量多:所需血流量達心輸出量的14-15%3、葡萄糖有氧氧化是腦細胞活動的最重要能源:平時90%的能量都靠糖原分解來提供。 4、腦組織對缺氧、缺血、低血糖、低血壓非常敏感。 腦代謝的特點成人腦重僅為體重的2%,但需氧量為總耗氧量的10-20%。 記憶(memory): 是把編碼加工后的信息進行儲存和提取的過程。即經驗在人腦中的保留和重現。 記憶過程及機制工作記憶

18、(working memory)是一種從不穩定形式初始和暫時貯存信息的記憶。經過某種渠道可以進入長期記憶。是在腦皮層和皮層與丘腦神經元之間的回路來回震蕩,延長了興奮作用的結果。長期記憶是有生化基礎的,有新的RNA、蛋白質或有關的活性肽產生長期記憶:也稱為第二級或第三級記憶,長期記憶儲存大量的知識,其內容是抹不掉的。內外刺激源眼耳神經末梢其他知覺加工視覺影像儲存聽覺影像儲存工作記憶長時間記憶記憶認知決策加工運動加工器反應反饋大腦信息加工系統模型腦力勞動的職業衛生要求工作場所保持安靜:45dB(A)光線明亮: 500Lx(一般情況) 1000Lx(精細工作)室內溫度:夏季 24-28;冬季 19-

19、22 墻壁的顏色:明亮柔和工作空間、桌椅符合工效學要求提供的信息應該明確,量要適中,信號的區分度要高應該注意改進記憶和思考的方式方法主要內容體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勞動負荷的評價作業能力 勞動可看作是人為了一定目的而從事的一切活動。 勞動(labor)勞動負荷的評價勞動為了一定目的而從事的一切活動。人勞動時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適度的勞動負荷是完成工作任務甚至是人體健康所必需的;勞動負荷評價的目的并不是消除負荷,而是把它維系在一個適宜的水平/可接受水平/負荷的安全限值。勞動和作業類型的劃分勞動類型 能量性勞動 要求生產力的活動信息性勞動 要求處理信息的活動勞動

20、腦力勞動(mental work)體力勞動(physical work)勞動類型能量性勞動(產生和付出體力)信息勞動(加工和生產信息)勞動形式肌力式勞動感覺運動式勞動反應式勞動綜合式勞動創造式勞動勞動任務的特點付出體力,常為機械作工意義上的勞動手和臂精確地活動,此時體力已不重要吸收和加工信息,有時做出反應吸收和加工信息,轉換為另種信息并交付出去產生信息并在一定時候交付出去勞動任務涉及的主要器官肌肌腱、骨骼、循環、呼吸肌肉、肌腱、感官感官(肌肉)感官、腦力腦力舉例搬運、鏟砂子流水線裝配、駕駛警衛、監控編程續、語言翻譯發明、解決問題 勞動類型信息性勞動(腦力勞動)能量性勞動(體力勞動)肌力式勞動

21、如搬運反應式勞動 如警衛、監控感覺運動式勞動 如裝配、駕駛創造式勞動 如發明綜合式勞動 如編程、語言翻譯作業類型靜力作業(static work)動力作業(dynamic work)混合性作業定義:依靠肌肉等長性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來維持體位,使軀體和四肢關節保持不動所進行的作業。 特點物理學:未做工由于持續收縮壓迫血管,肌肉供血不足作業的能量消耗水平不高,氧需不超過1L/min。但很容易疲勞作業不能持久,作業持續時間取決于肌肉收縮力占最大隨意收縮力的百分比容易引起肌肉關節的過度緊張和損傷工作效率低靜力作業(static work) 維持較長時間的靜態作業 肌肉張

22、力在最大隨意收縮的15-20%以下時,不管此時參與的肌肉有多少,只要收縮的張力是相對穩定的,這種靜力作業可維持較長時間。靜力作業(static work)維持較長時間的靜態作業靜力作業(static work) 致疲勞性等長收縮 當等長收縮的肌張力超過最大隨意收縮力的20%時,易產生疲勞,因此稱致疲勞性等長收縮。 當肌張力在最大隨意收縮力的50%時,作業能維持1分鐘,如果以最大肌張力收縮只能維持6秒。 靜力作業(static work)靜力作業(static work) 靜力作業時肌肉的張力往往超過最大隨意收縮的20%,造成局部缺氧、乳酸堆積而引起疼痛和疲勞,所以又稱為致疲勞性等長收縮。靜力作

23、業的特點1、能消耗水平不高:因為在靜態作業時并沒有做功。2、氧消耗水平較低:氧需通過常不超過1L/min。3、乳酸在局部堆積易引起疼痛和疲勞。4、作業停止后數分鐘內,氧消耗反而先升高后再逐漸下降到原水平。 原因: 1、靜力作業時,一定肌群持續收縮壓迫小血管,使血流發生障礙,肌肉在無氧條件下工作形成氧債,當停止作業后血流一旦暢通,立即開始補償氧債,故呈現出作業停止后,氧消耗反而增高的現象。 2、靜力作業時由于局部肌肉的持續收縮、不斷刺激大腦皮層而引起局限強烈興奮灶,使皮層和皮層下中樞的其他興奮灶受到抑制,例如能代謝的抑制;當作業停止后,即出現后繼性功能的加強,產生氧消耗反而升高的現象。動力作業(

24、dynamic work)重動力作業參與活動的是大肌群,能量消耗高。反復性作業-輕動態作業參與作業的是一組或多組小肌群,少于全身肌肉總量的1/7,肌肉收縮頻率高于15次/分定義:在保持肌肉張力不變的情況下,經肌肉交替收縮的舒張,運用關節活動來進行的作業。 肌肉等張性收縮(isotonic contraction) 物理學:做工的勞動 重動力作業 參與重動力作業的多是大肌群,因此能量消耗高是它的特點之一。 反復性作業(輕動態作業) 參與作業的是一組或多組小肌群,參與活動的肌肉量小于全身肌肉總量的1/7,肌肉收縮頻率高于15次/分鐘。 特點:能耗不高,但易疲勞或受損。操作鍵盤輸入漢字,手指擊鍵可高

25、達100次/分鐘以上, 特點從物理學觀點看,它是做功的勞動 肌肉交替的收縮和舒張血液灌流充分作業的能消耗水平高,不易疲勞做功效率高,較少引起肌肉關節的損傷動力作業(dynamic work)勞動姿勢(work posture)指勞動中身體個部位在空間的位置。姿勢負荷是肌肉骨骼疾患的主要病因。手舉過頭頂的作業(overhead work)靜力作業工作肌肉與心臟的垂直距離增加,心血管高度應激容易疲勞靜力、動力作業普遍存在于勞動中,但比例有差別。靜力作業Static work動力作業Dynamic work肌肉等長性收縮肌肉等張性收縮軀體和四肢關節不動關節活動能耗少能耗多易疲勞不易疲勞作業類型的劃分

26、 作業類型 勞動類型腦力勞動(信息性勞動)體力勞動(能量性)靜力作業(static work)動力作業(dynamic work)重動力作業輕動力作業(反復作業)肌肉等張性收縮肌肉等長性收縮(1) 勞動系統(work system):指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勞動環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整體。勞動負荷評價(assessment of work load)勞動系統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工具產品勞動環境(2) 負荷(緊張stress):指勞動系統對人總的需求和壓力,它強調外界的因素和情形,即外界對勞動者的壓力。(3) 應激(緊張反應strain):指負荷對勞動者的影響,即機體對負荷的反應。它強調在負荷作用下機

27、體內部的生物過程和反應。 應激高低取決于負荷和個體特征。勞動負荷評價(assessment of work load)(4) 個體特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是指勞動者的年齡、性別、能力、技巧、智力等因素。 個體特征和勞動負荷一起決定應激的高低。(5) 勞動負荷的適宜水平: 指適宜的負荷,是負荷的安全限值,表示在該負荷下能夠連續勞動8小時而不至于疲勞,即不損害健康的衛生限值。勞動負荷的適宜水平約為最大攝氧量的1/3(耗氧量:男 1.1L/min; 女 0.8L/min)。 勞動負荷的適宜水平: 勞動負荷的適宜水平可理解為在該負荷下能夠連續勞動8小時,不至于疲勞,

28、長期勞動時也不損害健康的衛生限值。 一般認為勞動負荷的適宜水平約為最大攝氧量的1/3。 最大攝氧量(未經鍛煉): 男子 女子 3.3L/min 2.3L/ mi 適宜負荷水平(耗氧量):1.1L/min 0.8L/min 以能量代謝計:17KJ/min 12KJ/min心率表示適宜水平: 不超過基礎心率+40次/min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勞動的內容和方式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了現代勞動(modern work )的說法。一般而言,體力勞動減少,而越來越常見的是腦力勞動或界于二者之間的所謂感覺運動式勞動、反應式勞動。例如:視屏顯示終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

29、 VDT)日益廣泛地應用于工農業、行政管理及第三產業。 在這種現代勞動的過程,笨重的體力勞動已經消失或為機械所取代,體力不再是主要問題,而是要求勞動者吸收和加工信息,精確地移動手臂、手指來完成某項操作。對腦力和視覺器官的要求、反復性操作、靜態作業、勞動姿勢和時間壓力(time pacing)等勞動負荷似乎更為突出。在發達國家非體力勞動占79%;體力勞動僅占21%勞動負荷評價方法與指標客觀方法主觀方法觀察方法 體力勞動: 勞動能量代謝率:適合于體力勞動動態作業; 心率:一項傳統指標; 肌電圖:可測得肌電電壓,稱為肌電活性,它與負荷存在一定關系,故用以評價靜動態作業負荷; 血乳酸、耐力、體溫等作為

30、評價指標。 腦力勞動: 研究不多。瞳孔測量術(瞳孔直徑增大反應負荷);心率變異性(負荷增加,心率變異性降低);腦誘發電位(負荷增加,反應幅度降低和潛伏期延長)等。 客觀方法 1、勞動能量代謝率 傳統的勞動負荷測定指標。測定方法有兩種,即直接測熱法和間接測熱法。 直接測熱法是在小室內將人體散發的熱收集起來加以測量,很少使用。一般采用間接測熱法,測定勞動者在一定時間的耗氧量,可計算其能量代謝。客觀方法 客觀方法 2、心率 (heart rate,HR) 勞動負荷逐漸增加,心率和耗氧量均隨之漸增,呈線性關系。但心率低于100次/min和高于175次/min時,則線性偏離。 適宜心率(靶心率)=(最高

31、心率-安靜心率)40%+安靜心率 最高心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最高心率=220-年齡 (歲)客觀方法 客觀方法 3、PWC170 (physical work capacity at a heart rate of 170) 是指當心率達170次/min時人的體力勞動能力。是一種己廣泛用于研究循環-呼吸系統生理負荷的運動試驗。 受試者在定量勞動負荷下,身體功能動員起來,處于穩定狀態下,心率為170次/min時所做的功,單位用W表示。 客觀方法 客觀方法 PWC170測定法: 1)先訓練受試者在自行車功率計 上踏車運動,熟練后靜息半小時以上; 2)正式踏車運動,負荷遞增至功率66.8-100.

32、2W時,盡力踏車3-4min,踏速應達每分60轉,此時的功率為N1,心率達110次/min左右; 3)休息5min,再踏車3-4min,這次功率N2為167-200.4W,心率達180次/min左右。兩次踏車末,均用心電描記器測算穩態心率。 客觀方法分別以f1、f2表示N1、N2時的穩態心率,代入下式: 170- f1PWC170(W)= N1+ ( N2 -N1) f2 - f1 我國健康男青年的PWC170“正常水平”為151.6419.20W 最大攝氧量 的計算公式: VO2max(L/min)=(13.1 PWC170+1070)/1000 客觀方法 4、手工搬運提舉限值 提舉和搬運重

33、物是常見的生產性活動,它是腰背痛的主要危險因素。手工搬運提舉限值,可用來預測搬舉重物勞動的負荷應該在何數值內,評價實測負荷是否安全,是否應采取改進措施。客觀方法 客觀方法 5、肌電活動 肌電活性與肌肉的力量或負荷存在一定比例關系,可用于靜態和動態作業的勞動負荷評價。肌電譜在肌肉疲勞時發生明顯的變化,振幅增大而頻率降低,因此可直接反應局部肌肉的疲勞。客觀方法 客觀方法 6、直腸溫度 中心體溫 (如直腸溫度)則反應機體自環境受熱和自身產熱的總和,而且它十分穩定。常用于高溫作業時機體的應激指標。 7、血乳酸、肌酸激酶、肌紅蛋白等指標用于評價機體應激程度。 客觀方法客觀方法 客觀方法 8、腦誘發電位

34、其幅度和潛伏期可用于反映腦力工作負荷,隨著負荷的增加其幅度降低,潛伏其延長。 9、瞳孔測量 通過測量瞳孔直徑反映執行任務時注意力的高低。工作負荷越大,瞳孔的直徑就越大。常用于評價腦力勞動負荷。客觀方法客觀方法 客觀方法 無論體力或腦力勞動負荷,主觀評價是需要的。因為有些感受是不能測定的,如滿意度、人際關系、心理難受、疼痛或緊張程度、情緒變化等,必須用自評量表方法。注意:在引進這些量表時,因為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民族特點等的差異,即使是一個穩定,有效的西方量表進行了準確無誤的翻譯,并不必然導致在中國也是穩定和有效的,所以迫切需要用嚴格的科學方法對量表進行評價和修訂。主觀方法 主觀方法:應用各種量

35、表 1、Borg量表 Borg量表根據功率車活動強度與心率關系的研究結果而制定,可用于實驗室體力活動時負荷的主觀評估。Borg量表還可用于疲勞、痛疼、精神緊張等的實驗室評價研究。 主觀方法主觀方法 Borg量表具體做法: 每項活動后,讓受試者就其感受到的負荷參照該量表做出評判,結果以分值表示。這些分值與當時活動的心率呈線性關系。 由于工人缺乏不同級別負荷的即時感受作為參照來比較評分,Borg量表用于勞動負荷的現場調查受到限制。主觀方法 2、Cooper-Harper量表 根據任務的難易及作業人員的應激狀況以及決策形式將腦力勞動負荷由低 (1)到高 (10)劃分為十個等級。主要評價腦力勞動工作負

36、荷。 主觀方法主觀方法 是調查者在現場跟班進行仔細觀察和詢問。此法既有定性也能定量分析,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動、靜態作業均可同時分析,是一個全面評價的方法,如AET、OWAS等。 觀察詢問方法 觀察方法: (observation method) 1、AFT工作分析法 :有216項觀察項目,內容涉及整個勞動系統的方方面面:體力勞動、腦力勞動、靜力作業、動力作業和勞動環境等。 2、OWAS(the Ovako work posture analyzing system):則專門用于觀察分析勞動姿勢負荷。觀察方法主要內容體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勞動負荷的評價作業能力作業能力 (work capacity) 勞動者在從事勞動過程中,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稱作業能力(Work Capacity)。更確切地講,作業能力是指在不降低作業質量指標的前提下,盡可能長時間內維持一定作業強度的能力。 作業能力(work capacity) 體力勞動作業能力的測定1、單位作業時間內產品的質和量來直接觀察。2、通過測定勞動者的某些生理指標的變動來衡量 (握力、耐力、心率、視運動反應時等) 。作業能力(Work Capacity)作業能力是動態的體力勞動入門期穩定期疲勞期終末激發期0 1 2 3 4 0 1 2 3 4 勞動生產率午 休1231234圖2-6 作業能力典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