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做觀察紀錄 (2)_第1頁
教師如何做觀察紀錄 (2)_第2頁
教師如何做觀察紀錄 (2)_第3頁
教師如何做觀察紀錄 (2)_第4頁
教師如何做觀察紀錄 (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教師如何做觀察紀錄為什么要做觀察?假如你騎車在路上忽然發現車子騎不動了,你會怎么辦?假如孩子們都在戶外游戲,你發現有一個孩子沒有加入到游戲當中去,你會怎么辦?觀察分析判斷決策蒙臺梭利認為:教師是兒童活動的觀察者和指導員。 幼兒教師應是一位觀察者,他必須以科學家的精神,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和研究兒童,揭示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秘 密。 薇薇安格斯佩利(Vivian Gussin Paiey)是英國一位非常機智、敏銳的兒童觀察者。他相信,識別兒童在興趣、學習需要、學習風格以及面對相同經歷時出現的反應上的差異,是教育兒童的最好途徑。觀察能幫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兒童的個體需要。基于觀察所獲得的信息

2、,我們就可以對兒童做出一個有理有據的判斷,并回答以下問題:他在干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滿足兒童的需要?一、觀察紀錄的一般要求:1、系統、有邏輯(背景、時間、順序、表格的運用等)2、詳細3、真實4、準確5、無偏見、力求客觀6、基本倫理要求:使用許可、保密、匿名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一個快樂的兒童在玩假裝游戲或想象游戲?一個危險的場景:這個兒童可能會摔下來跌倒,傷到自己,要小心看護兒童。一個要搞破壞的兒童。觀察記錄不要漏掉的基本信息:觀察的日期觀察者的姓名觀察對象的替代名字、年齡和性別觀察的起止時間觀察的目標背景或場景的簡單描述涉及到的成人和兒童數觀察的基本方法:目標兒童觀察時間取樣

3、事件取樣紀錄的基本方法:描述敘事(日記)表格或圖表觀察紀錄的輔助手段:照相機、攝像機、錄音筆等記錄 = 紀錄?觀察紀錄中需注意:有目的地觀察片斷式觀察與連續觀察現場記錄行為時:抓住時機,把握距離,記下背景及情境信息,不動聲色描述性語言的使用:動詞、副詞、形容詞及時整理“流水帳”紀錄文本的呈現(一)對觀察記錄中兒童的語言與行為的解讀案例一:菜死了二、觀察紀錄資料的運用菜死了黃島辦事處中心幼兒園菜死了觀察與記錄觀察與記錄 關于“菜死了”這一話題,是我帶孩子們去參觀蔬菜大棚而引起的。 孩子們一進入蔬菜大棚,就被里邊的各種各樣的蔬菜吸引了。他們興奮地說著各種蔬菜的名字,不時這里看看,那里摸摸,有時還湊

4、上前去用鼻子嗅嗅。觀察與記錄在另一邊,幾個孩子正在爭論番茄樹有多高。 “我想,我爸爸會有這么高。” “不會有這樣高的。” “我爸爸就有這么高!” “不可能!不相信叫你爸爸來比試一下。” 這時,一個孩子說,“快來,快來!死了,死了!”大家不知道什么死了,都好奇地圍了過去。 陳松杰發現了一株死了的西紅柿。 觀察與記錄 “你們看,這株西紅柿死了。” “不是死了,是蔫了。” “蔫了就是死了。” “這株西紅柿還沒有死。你看,這里還是活的。” “哪里還是活的?” “這里。我爸爸說,里邊干了才是死了。這里是濕的,就是沒有死。” “一定是死了,要不放到這里干什么?”“葉子黃了,它就死了嗎?” 觀察與記錄 “你

5、看,這里有一個掉到地上的西紅柿。我想它也死了。” “它還是活的。它里邊有水。” “它沒在樹上就是死了。” “是活的。爛了才是死了。” “這個西紅柿還可以吃的,沒有爛。” “如果你吃它,你就是在吃活的東西。” “掉到地上的西紅柿死了嗎?” 觀察與記錄 “我知道了。這一株西紅柿的葉子已經死了,因為它的葉子已經蔫了;但是它的莖還沒有死,因為這里邊還沒有干。” “這么說,它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它是有點死了。”觀察與記錄 孩子們對蔬菜是在什么時候死的問題很感興趣。有的說,蔫了就是死了;有的說,黃了就是死了;有的說,沒有在地里就是死了;有的說,干了才是死了;還有的說,腐爛了才是死了。他們去問管理蔬菜大

6、棚的老爺爺,老爺爺也被難倒了,他們又去問老師,老師說我們回去查查資料吧!解讀與分析解讀與分析 一株西紅柿是“死”還是“活”,即使讓一個學生物學專業的大學生回答,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讓人感到吃驚的是,孩子們居然能如此富有哲理地討論這個不容易解答的問題,讓成人常感到不可思議:蔫了就是死了、黃了就是死了、沒有在地里就是死了、干了就是死了、腐爛了就是死了、掉到地上就是死了、沒在樹上就是死了、爛了就是死了解讀與分析 兒童對事物的認識,常常依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當他們的思維沒有受到限制時,他們會創造自己的“理論”,例如:“是活的。爛了才是死了。”“這個西紅柿還可以吃的,沒有爛。”“如果你吃它,你就是在吃活

7、的東西。”兒童的“理論” 開初非常簡單,以后逐漸復雜。兒童的“理論”雖然不如科學理論那么精確和連貫,卻與科學理論有相似之處。兒童認知的發展就是一系列“樸素理論”的發展和形成的過程。解讀與分析 交流和討論對于兒童來說是十分有意義的。兒童在與他人的對話過程中不僅影響了他人,也受他人的影響:“這一株西紅柿的葉子已經死了,因為它的葉子已經蔫了;但是它的莖還沒有死,因為這里邊還沒有干。”“這么說,它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它是有點死了。”這一類的問題討論使兒童產生認知沖突,幫助他們重新思考甚至修正原先的“樸素理論”。反思與啟示 在合作學習中,交流和討論能使兒童產生認知沖突,有益于他們重新思考甚至修正原先的

8、“樸素理論”。 幼兒會依據已有的經驗創造自己的“樸素理論”,兒童認知的發展就是一系列“樸素理論”的發展和形成的過程。要懂得尊重幼兒創造的“樸素理論”。反思與啟示(二)從觀察紀錄中追尋教育的著力點如何理解教育的著力點?理解幼兒,引領發展教育的價值判斷與選擇教育時機的判斷與選擇回應的策略選擇案例一:紙箱游戲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劉晉紅觀察紀錄:孩子們對建構區的大紙箱,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孩子們進行自由的拼擺,有的扛著玩、有的推著玩,還有的擺出長長的火車。 有的搭出機器人、有的建高樓。大家各自忙著各自的工作。孩子們爭著往上壘,只聽嘩的一聲,還沒建好的高樓倒塌了。題外思考:紙箱摞高的教育價值點在哪里?

9、平衡紙箱的大小、高矮、長短、體積的感知合作與互助游戲快感如果您是在現場的教師,此時,您會怎么做?幫助他們?引導他們注意平衡?提示他們互助合作?什么也不做,靜觀? 孩子們并沒因此而感到沮喪,反而出奇地興奮,現場亂成一片。搭建物的倒塌,刺激了部分幼兒,他們甚至興奮地踩踢起紙箱來孩子們又忙于他們的重建工作,再倒再建,孩子們反復重復著他們的工作。題外思考:孩子為什么會興奮?如何理解孩子的“破壞性行為”?作為教師該如何接納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這么亂怎么辦?孩子倒了再建,再建再倒的行為,意義何在?小班幼兒建構游戲的發展水平: 摞高與鋪長小班幼兒喜歡重復小班幼兒易興奮、自制力較差王中宇小朋友在搭建過程中有意識

10、將紙箱盡量壘齊。 看到高樓快要倒塌,有的小朋友趕緊用手扶住,不敢松手。其他小朋友也趕緊過來幫忙。題外思考:沒有老師幫忙的時候,孩子的智慧也會生發出來。群體游戲的價值不僅僅是社會性發展,還包括解決問題的智慧的激發和能力提高。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孩子們又遇到了問題。竇宸宇夠不著高樓的頂部,壘不上去了,拿著紙箱圍著高樓轉。題外思考:高度比較與高低的相對性愿望實現與問題(有活動才會遇到問題,有問題才會有認知沖突,幼兒的發展就是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實現的) 孩子們趕緊搬來椅子,站在椅子上繼續壘。站到椅子上也夠不著,孩子們想到了求助老師 題外思考:游戲的主要價值:滿足需要,充實生活,促進發展教師的角色定位環境

11、的創設者、游戲的觀察者和引導者、游戲伙伴教師介入的策略垂直介入,平行介入,交叉介入案例二: 壞爸爸?好爸爸!壞爸爸?好爸爸!勝利油田純梁幼兒園吝立平中班:觀察背景 角色游戲開始了,娃娃家里傳來了吵鬧聲,原來是“女兒”和“爸爸”吵起來了。我走過去詢問到:“怎么了?發生什么事了?”“女兒”傷心地說:“爸爸又懶又兇,我不喜歡他。” 別的小朋友聽到了,也談論起來。 幼:“我爸爸可懶了,他自己的臭襪子讓我和媽媽洗。” 幼:“我爸爸有一個優點,就是每天回家都洗手,爸爸還會做玩具。” 幼:“我爸爸很懶,總愛睡覺。” 幼:“我爸爸要抽煙,我們就把他趕到陽臺上去。” 幼:“我爸爸愛看報紙,不干活。” 幼:“我爸

12、爸的脾氣可大了,爸爸和媽媽一吵架,爸爸就摔東西,誰勸也不行。” 解讀:娃娃家是中班幼兒喜歡的一個游戲,它是孩子已有生活經驗的再現,從孩子們的表現活動來看,兇“爸爸”、懶“爸爸”的現象比較普遍,也反映了個別家長在家庭中的生活和教育方式上存在的問題。 題外思考:娃娃家里的“爭吵”和孩子們的談論是否讓我們找到教育的著力點?教師需要學會傾聽 觀察記錄:爸爸媽媽吵架,我怎么辦? 說起自己的爸爸和媽媽吵架,許多孩子都圍了過來。 幼:“我爸爸還打我媽媽呢,我幫我媽媽打我爸爸。” 幼:“我爸爸還撕我的東西,上一次,爸爸一生氣,就把我的畫撕了。” 幼:“我爸爸媽媽也吵架,他們吵架的時候,我就拉開他們。” L著急

13、的說:“我爸爸媽媽可拉不開,爸爸生氣的時候,心里有個大火爐,怎么也平靜不下來,要是平靜下來就好了。” 幼:“用點水不就可以把火澆滅了嗎!”幼:“給他們端點水喝。”我走過去對著他和其他小朋友說:“對,這可能是個辦法!下一次爸爸媽媽再吵架,你給他們每個人端杯水喝”。 幼(一直面部嚴肅的沉思):“老師,我有個好辦法,他們吵架的時候,讓他們去干自己喜歡的事,他們不在一塊就不會吵架了。” 解讀: 我吃驚于孩子們的想法,作為成人是很難有這些想法的,我也感受到爸爸在孩子心目中是怎樣的形象和地位。在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中的家庭環境因素對幼兒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作為父親在孩子心目中應以什么樣的形象存在,對孩子有什

14、么潛移默化的作用,有些家長可能沒有認真考慮過,所以才產生以上孩子們的談話內容。 為了樹立父親在孩子們心目中的形象,對于以上問題有一個合理的回應,我對孩子們說:“每個人的爸爸都有工作,你們誰知道爸爸在工作單位都做些什么?都有些什么本領?”問到這個問題,班里沒有一個孩子能說明白爸爸怎樣工作的,于是我請每個幼兒都當了回“小小記者”,回家采訪爸爸媽媽。題外思考:前面的談論很多是關于爸爸的負面的東西,做小記者采訪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把爸爸媽媽有一個相對客觀和清晰的認識。教師擯棄說教,選擇活動和體驗。情感永遠是親子教育中最核心的內容。觀察記錄:關于爸爸的模樣和本領第二天早上,小朋友們都拿來了與家人

15、共同制作的“爸爸調查表”,有的上面還有爸爸的畫像或照片,他們互相傳閱,都非常自豪地講述自己爸爸的優點。幼:“我爸爸的臉很黑,眉毛很粗,頭發很短,爸爸喜歡穿黑衣服和黑褲子、黑鞋子,爸爸的本領很大,會武術。” 幼:“我爸爸長得胖胖的,很高,手很大,臉上的黑點是胡子,眼睛很大,嘴巴很大,頭發很黑。他可能干了,會修東西,會打籃球,還會做紅燒肉,我可喜歡吃了。” 幼:“我爸爸是個電工,單位里電壞了,都是爸爸修,我們家樓下的爺爺還讓我爸爸去修電視呢!他喜歡穿坎肩,他可厲害了,車子壞了,門壞了,水管壞了,都是爸爸修。” 幼:“我爸爸長著個大鼻子,都擋著爸爸的嘴了,我爸爸會看著折紙書折東西,還會講好聽的故事呢

16、!” 幼:“我爸爸頭發很長,他很愛勞動,會拖地,會用電腦、會開車、會洗衣服、做飯,還幫媽媽打掃衛生。 ” 解讀: 在以上活動中,幼兒對爸爸的了解變得具體而清晰,尤其是與家人共同制作“爸爸調查表”,為家庭成員之間、幼兒之間、師生之間、家長之間甚至班級之間創造了積極的互動空間。幼兒在一起談論表格上的內容,引發出許多出人意料的話題。如:在交流爸爸的本領時,有一張表格上卻畫著爸爸會拖地,于是,孩子們爭論起來,究竟怎樣的本領算大呢?經過討論,孩子們認識到,雖然每個爸爸都會拖地,可是愿意拖地、經常在家干家務的爸爸才了不起。孩子們在采訪時,發現了爸爸有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大本領”如獲珍寶,個個都夸自己的爸爸

17、聰明、能干,并深深地以自己的爸爸為豪。 反思: 瑞吉歐有句名言:“接過孩子拋來的球!”幼兒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我們更應關注偶發事件隱含的教育價值,關注兒童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疑惑、困難與問題,關注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發展歷程,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解讀孩子的所思所想所為,成為他們成長的有力支持者。 題外思考:關注家庭教育中父親“缺失現象” 呼吁:父親別走開家園合力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開家長會、家教講座、舉行家長開放日關注幼兒游戲中的交往行為案例三:車下取球記 東營市河口區實驗幼兒園 楊桂玲觀察記錄觀察記錄 今天戶外活動時,孩子們在練習拍球。我正在專心地給孩子們做著記錄,有幾個已經記錄

18、完的孩子開始玩起了踢球,不一會的功夫,在一輛黑色轎車旁邊圍了幾個孩子,我忙走過去,想看看發生了什么事情。原來是球跑到了車子下面,孩子們拿不出來了。孩子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我,我請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然后獨自在一旁靜靜地觀察著。 車下的皮球題外思考: “然后獨自在一旁靜靜地觀察著。” 我們有多少老師能忍住不教導、不建議、不幫助?“靜靜地觀察”對于很多老師不容易。“靜靜地觀察”就是給孩子探索和發展的機會和空間賈凡杰說:“我們可以伸進手去把球拿出來。”吳樹宗說:“把車挪走,球就可以出來了。”劉玉皓說:“可以找個棍子把它弄出來。”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就在大家討論的時候,賈凡杰已經趴在地下試圖把手伸

19、進去把球拿出來,可是最終還是失敗了。吳樹宗說:“我們一起把車子挪走吧。”蓋志浩緊接著說:“車這么重,我們可挪不動。”一時孩子們沉默了起來,這時蓋志浩又說:“我們挪不動車,可以找到車的主人,請他把車子開走,這樣球就出來了。”這個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瞅瞅,怎么辦?都來想辦法想辦法觀察記錄 于是,幾個孩子開始圍著院子找車的主人,過了一會,他們回來了,看到他們失落的樣子,不用說,肯定是沒找到了。劉玉皓說:“我們去找棍子把它弄出來吧!”“好!”于是大家分頭去找棍子,不一會兒,只見幾個孩子抬著一個木板來到了車旁。找主人去找棍子找到一塊木板木板來了用木板試試看我來試孩子們都在車旁趴了下來,正在幾個小朋

20、友把木板伸進去,想把球弄出來時,球卻突然飛快地滾了出來,這是怎么回事?大家一下都懵了,原來是張惠元在趴下看別人往外弄球的煞那間來了靈感,他把手中抱著的球,滾了進去,正好把車底下的球頂了出來,孩子們看到球出來,都高興地歡呼起來。球終于出來了解讀分析 這種事情在幼兒園里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經常發生的事情。當孩子們向我求救的時候,我并沒有立即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嘗試,事實證明孩子們積極的想了很多方法,通過他們的努力,最終球從車底下出來了,孩子們也在這個過程中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并且獲得了一定的經驗。 解讀分析 兒童的成長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能力不斷經

21、受挑戰,而且就在挑戰中不斷得到提高,他們雖然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但各方面的能力仍然不斷向前發展。孩子們注重的是過程,如果老師幫助他們把球弄出來,那么肯定不會有后面孩子們實驗后的失敗的失望和球出來時的驚喜,那么在兒童體驗的過程中必然少了很多精彩體驗。反 思 老師在支持孩子們自主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同時,需要很大的耐心去等待、觀察,也需要一定的智慧。老師要能做到“靜觀其變”,但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們一些建議,促使孩子們達成目的。關注孩子的尋常時刻,能讓我們加深對孩子的理解,真正的“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題外思考:在尋常時刻對孩子的關注讓孩子有機會遭遇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在“

22、有為”與“無為”時刻案例四: 怎么讓它站起來? 臨盤社區一幼 童萍怎么讓它站起來“解讀游戲 走進童心”觀察記錄觀察時間:2009年3月26日下午 3時30分至4時30分觀察地點:臨盤社區一幼小四班觀察教師:童萍觀察對象:胡榮博觀察背景簡介 我選擇的觀察區域是小四班的 “快樂寶貝生活坊“。它位于活動室外的一個走廊內,是一個半封閉式的、獨立的游戲角區。區內的玩具非常豐富,深受孩子們的歡迎。玩具既有幼兒園配備的,也有老師和家長們自發從家中帶來的。孩子們在角區中進行自主的意愿游戲,既提高了生活模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又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本次觀察事先并沒有明確的觀察對象和觀察目的,是一次隨機觀

23、察。觀察過程 到區角游戲活動的時間了,胡榮博像往常那樣徑直來到了“快樂寶貝生活坊”。這段時間,每到室內自由游戲時間,他總會到這兒來, “快樂寶貝生活坊”對他來說似乎充滿了“魔力”。 剛進入區角,他漫無目的地在角區內走來走去,看著身旁的小朋友游戲,一言不發。偶爾,也隨手拿起一兩樣“生活坊”內的玩具,在手里擺弄,一會兒就放下了。這樣的狀況持續了10多分鐘,終于,他的目標鎖定在了一個類似彈簧秤的小玩具上。題外思考:每次區角活動需要多長時間?小班幼兒的自由游戲的特點是什么?區角游戲材料的投放尤為重要 他拿起玩具準備找個地方坐下來,可惜,娃娃家內的小凳子上已經坐滿了小朋友。他一言不發地用身體去擠身邊的一個小朋友,小朋友不滿意地喊了兩聲:“我都沒地方了!我都沒地方了!” 這時,我輕輕提醒胡榮博:“榮博,要跟小朋友商量一下,問問他:可以讓我坐一會兒嗎?”榮博按照我說的做了,那個小朋友正玩在興頭上,沒有再計較,站在一旁,兩人也就相安無事地各自玩起來。題外思考:幼兒在區角活動中主要的人際沖突是什么?如何幫助幼兒處理?區角游戲規則是否應該包含這一點? 擺弄了一會兒手中的小“彈簧秤”,胡榮博站起身走到近旁的小桌子上,將小“彈簧秤”立在桌上的玩具鴨子身旁。立了幾次,總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