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總結匯報-梅龍大道三期工程匯報ppt課件_第1頁
工作總結匯報-梅龍大道三期工程匯報ppt課件_第2頁
工作總結匯報-梅龍大道三期工程匯報ppt課件_第3頁
工作總結匯報-梅龍大道三期工程匯報ppt課件_第4頁
工作總結匯報-梅龍大道三期工程匯報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梅龍大道(大和路外環(huán)路)三期工程方案設計匯報2007年11月中國華西工程設計建立本次匯報的主要內容一、工程概略二、沿線地形地貌、地質條件三、交通量預測五、工程設計六、工程造價七、問題與建議四、總體設計原那么一、工程概略 道路地理位置圖一號路桂平路梅龍大道大和路外環(huán)路三期工程位于龍華街道與觀讕街道交界處,大致呈南北走向,南起梅龍大道二期工程與大和路相交處,北至高爾夫大道,全長6.19公里,為城市交通性級主干道,設計時速為50km/h,雙向六車道,規(guī)劃紅線為50米。沿途與大和路、規(guī)劃一號路、觀天路、規(guī)劃二號路、人民路、中環(huán)路、平安路、富民路和觀瀾大道相交。二設計根據(jù)采用的主要規(guī)范如下: (CJJ3

2、790)(GB5022095)(CJJ4591)(GB500132006)(GB500142006)一、工程概略根據(jù)性資料、文件: 及專家 評審意見(2006年6月)三主要技術規(guī)范: 根據(jù)分析上層規(guī)劃、修正后工程建議書報告及專家評審意見,梅龍大道三期工程采用城市級主干道,道路紅線寬度50米,雙向6車道,兩側設置人行道。計算行車速度50Km/h,橋梁設計荷載采用城A級公路I級校核。一、工程概略 工程所在區(qū)域地形為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內的丘陵山區(qū),龍華、觀瀾、布吉坂雪崗被羊臺山、雞公山等山體包圍,中部為丘陵平原,總體地勢起伏較大,不利于城市建立。 工程沿線穿越城市建立區(qū)、丘陵、山地、高速公路等

3、不同地貌單元,沿線地形復雜,高差變化較大,高程控制性節(jié)點較多,地面標高在38.9到120.3之間。 二、沿線地形地貌、地質條件三、交通量預測特征年斷面頂峰小時交通量預測表 單位:pcu/h 路段名稱2009年2010年2020年2029年大和路觀天路1950223028963276觀天路人民路1855218329643185人民路中環(huán)路1946221530013207中環(huán)路觀瀾大道2055230631263389大和路(觀天路梅龍大道) 2658 299343134682觀天路(大和路梅龍大道) 2533267641524325按雙向6車道、設置中央分隔帶、機非分隔帶的斷面方式計算,遠期的交通

4、飽和度為0.850.9 。四、總體設計原那么 1. 盡量減少拆遷。2. 采取技術措施盡量減少工程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3. 滿足城市規(guī)劃的要求:遵照、的要求及其路網規(guī)劃。4. 在規(guī)劃一號路至人民路段,道道路位充分思索與梅觀高速公路現(xiàn)有及拓寬后的關系。5. 兼顧環(huán)境維護要求:盡量防止深填高挖,減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處置好本工程與自然水系、生態(tài)維護用地、農業(yè)用地的關系。6. 經濟合理原那么:合理選擇橋梁位置,盡量縮短橋長;盡量將道路布設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區(qū)域, 降低工程造價。7. 道路橫斷面滿足敷設各種市政管線的需求。 五、工程設計一道路平面設計1、本線位方案沿線的主要控制要素 本線位方案主要控制要素從

5、南到北依次為梅龍大道二期與大和路交叉處、清湖工業(yè)城廠房、清湖立交、沿線高壓鐵塔、梅觀高速、觀天路、人民路、沿線的工業(yè)廠房及民房、設計終點。 五、工程設計一道路平面設計、平面線位方案設計 根據(jù)本工程各個段落不同的特點,分三段進展論述,由于起點至觀天路段是本平面方案設計的重點和難點,放在最后論述。 五、工程設計引薦方案線位(部分) 1) 觀天路口至人民路段為了減少觀天路口西側K0+500K0+640處的砼廠房拆遷,線位以高速公路用地圖為界,盡量接近高速公路為原那么,優(yōu)化線形設計,到人民路之前根本都在規(guī)劃線位東側,在人民路路口處配置了250m的圓曲線,以改善線形。線位調整后比工程建議書的線位減少了8

6、020平方米的砼廠房與295平方米的磚廠房的拆遷。 五、工程設計工程建議書線位平面圖 五、工程設計一道路平面設計2) 人民路至終點根本上按規(guī)劃線位布置。此段拆遷量大建筑物87229.36m2需求較長的協(xié)調時間。 五、工程設計一道路平面設計3) 起點至觀天路口 此段主要是處理穿越清湖立交的線位方案問題,為此產生以下方案:方案一:即工程建議書的線位方案,采用高架橋上跨清湖立交。簡稱跨線橋方案。方案二:采用與大和路共線上跨清湖立交,與觀天路共線下穿梅觀高速公路。簡稱共線方案方案三:采用隧道方式下穿清湖立交。 簡稱隧道方案五、工程設計一道路平面設計各方案比選論述: 1. 方案一:實施難度很大,施工與運

7、營階段對清湖立交行車平安都有負面影響,運營階段對周圍建筑的噪音影響較大,造價較高;方案二:比較容易實施的方案,施工期間對周圍環(huán)境影響較小,只需求把此段大和路等級提高到干線性主干道,機動車道從雙向六車道拓寬到雙向八車道即可,造價最低,運營費用最低;方案三:實施難度較大,施工期間對清湖立交有一定的影響,造價高昂,需求的運營費用也高;2. 方案一線位長度介于方案二與方案三之間,線形條件最差,在跨線橋上有蛇型路段,方案二線位長度最長,線形條件普通;方案三線位長度最短,線形條件好;。3. 方案一:拆遷350線總站、134m2暫時建筑和兩座110KV高壓鐵塔。方案二:沒有拆遷。方案三:拆遷350線總站;下

8、穿清湖工業(yè)城段,廠房地基需求做特殊處置。 線位見以下圖: 五、工程設計引薦方案線位(部分)方案二方案一方案三五、工程設計方案設計比較表項目方案此段線位長(km)橋隧長(km)平縱線形評價實施難易度施工與運營階段對高速公路的影響施工與運營階段對周圍廠房的影響建筑拆遷量特殊地基處理情況此段工程總造價運營與養(yǎng)護費用方案一2.2081.17較差困難施工和運營階段都有影響運營階段噪音與美觀度等影響很大350線總站、134m臨建和2座高壓鐵塔無2.2億元中方案二2.6890.14(加寬橋)較差容易施工有影響無無無0.25億元低方案三2.138單洞:2.625優(yōu)較難施工有影響施工有影響350線總站隧道通過的

9、廠房地基需處理4.5億元高五、工程設計一道路平面設計 綜上所述,方案一比較容易實施,造價低,在梅龍大道近期交通量不大的情況下,是比較理想的方案,引薦作為近期實施方案。由于交通量預測有不確定性,隨著中部組團片區(qū)路網建成后,遠期,方案一假設能滿足交通量要求,方案一就繼續(xù)運用;假設交通量激增,不能滿足交通量的要求,就開辟專門的梅龍大道公用通道;由于方案三實施難度很大,線形條件差,建議實施方案二。五、工程設計二道路縱斷面設計原那么1滿足國家現(xiàn)行相關技術規(guī)范和規(guī)范的要求,沿線道路縱斷面設計按城市主干道的技術規(guī)范控制。2充分結合自然地形高程,減少填挖方量,減少對自然山體的破壞,節(jié)約工程投資。3道路標高滿足

10、沿線防洪的需求。4滿足道路兩側土地規(guī)劃控制高程的要求。5滿足各控制點標高和凈空的根本要求。6在城市建立區(qū)道路縱斷按城市豎向規(guī)劃要求進展設計,并滿足敷設地下市政管線的需求。7思索城市和自然景觀對道路豎向的要求。五、工程設計 沿線高程控制點表 樁號位置規(guī)劃高程設計高程備注K0+000比選方案二設計起點47.77547.775接梅龍二期K5+216.353K0+390上跨大和路無56.668滿足大和路凈空要求K1+350上跨清湖立交無64.514滿足清湖立交凈空要求K1+600與規(guī)劃一號路平交59.1559.225與規(guī)劃交點偏15.098K2+075與觀天路平交55.2554.688與規(guī)劃交點偏西3

11、2.226mK2+732.5與規(guī)劃二號路平交5150.945與規(guī)劃交點偏西9.401mK3+888與人民路平交60.360.255與規(guī)劃交點偏東20.798mK3+816.257與中環(huán)路平交4646.009同規(guī)劃平面坐標K4+364.082與平安路平交4950.138同規(guī)劃平面坐標K4+896.371與富民路平交4545.068同規(guī)劃平面坐標K5+532.6跨樟坑徑河無40.896按百年洪水標高控制(依據(jù)廣匯源設計公司的設計資料)K5+804.532與觀瀾大道平交3938.956與控制點平面偏移14.960m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綜合思索規(guī)劃、交通、道路等級、綠化、道路所在的周圍環(huán)境的特

12、點,特擬訂以下規(guī)范橫斷面方式分段做比較:1、方案二共線方案a.設計起點至觀天路段(K0+000K0+340):道路紅線為60m,機動車道設置雙向八車道,設置1.5m的中央分隔帶;機動車道兩側設置各7m的非機動車和行人混行道;兩道路外側設置5m的城市綠化帶。 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b. 觀天路下穿梅觀高速的通道斷面(K0+340K0+460):通道總寬度為45.5m,中間兩跨為雙向六車道和1.5m的中央分隔帶;現(xiàn)狀兩邊跨為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7m寬,現(xiàn)改為機動車道兩車道,兩側分車帶各1.5m;將現(xiàn)狀邊溝加蓋板,改為人行道,寬2m。 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c.觀天路至人民路段(K0+46

13、0K1+770): (a)引薦方案:道路紅線50m,機動車道設置雙向六車道,中間設置分隔護欄;道路左側設置3m的非機動車和行人混行道,右側設置7m非機動車和行人混行道。兩道路左右外側根據(jù)實踐情況分別設置06.50m的綠化帶和011.50m的城市綠化帶。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c.觀天路至人民路段(K0+460K1+770): (b)比選方案:道路紅線為50m,機動車道設置雙向六車道,設置3m的中央分隔帶,兩側設置各3m側分帶,兩非機動車道設置各4m寬,兩行人道設置各4.5m寬。詳細如圖15: 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d.人民路至終點段(K1+770-終點):(a)引薦方案:道路紅線除富

14、民路至終點段為40m外,其他都是50m,機動車道設置雙向六車道,中間設置0.5m的分隔護欄;道路左右側分別設置7m的非機動車和行人混行道;兩道路外側根據(jù)實踐情況分別設置06.50m城市綠化帶。 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d.人民路至終點段(K1+770-終點):(b)比選方案:道路紅線除富民路至終點段為40m外,其他都是50m,機動車道設置雙向六車道,設置3m的中央分隔帶,兩側設置各7m的非機動車和行人混行道。 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2、隧道方案a.隧道方案起點至大和路(BK0+000BK0+380)、規(guī)劃一號路至觀天路(BK1+550BK2+030):道路紅線為60m。設置兩層道路方

15、式,外側地面層為雙向四車道,內側地下層為雙向六車道,外側與內側道路之間設置必要的護欄和平安設備帶,兩車行道外側設置7m的非機動車和人行混行道。 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2、隧道方案b.大和路至規(guī)劃一號路(BK0+380BK1+550):只設置雙幅式雙向六個機動車道的隧道,隧道方式為分別式隧道。 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2、隧道方案c.觀天路至隧道方案終點(BK2+030BK2+168.966):同近期共線方案觀天路至人民路段的引薦方案。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3.跨線橋方案 a.跨線橋方案起點至大和路(CK0+000-CK0+360):(a)引薦方案:道路紅線寬度60m,高架橋為雙

16、幅式,設雙向六個機動車道,兩幅橋中間共同設置0.80m的防撞墻;輔道為雙向四車道,對向輔道中間設置28m綠化帶,兩輔道外側設置各7m的非機動車和行人混行道,道路兩外側設置01.5m城市綠化帶。 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3.跨線橋方案 a.跨線橋方案起點至大和路(CK0+000-CK0+360):(b)比選方案:道路紅線寬度60m,高架橋為雙幅式,設雙向六個機動車道,兩幅橋中間設置2.00m的間隔間隔;輔道為雙向四車道,對向輔道中間設置28m綠化帶,兩輔道外側設置各7m的非機動車和行人混行道。 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3.跨線橋方案 b.大和路至規(guī)劃一號路(CK0+360CK1+600)

17、: (a)引薦方案:只設置雙幅式雙向六個機動車道的高架橋,兩幅高架橋中間共同設置0.80m的防撞墻。 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3.跨線橋方案 b.大和路至規(guī)劃一號路(CK0+360CK1+600): (b)比選方案:只設置雙幅式雙向六個機動車道的高架橋,兩幅高架橋中間設置2.00m的間隔間隔。 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3.跨線橋方案 c.規(guī)劃一號路至跨線橋設計終點CK1+600CK2+208.288:同近期共線方案觀天路至人民路段的引薦方案。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3、方案比較論述 不同段落的橫斷面比選的不同之處除順應不同的構造設計要求外,其區(qū)別主要是在車道寬、路緣帶寬度、綠化帶、

18、非機動車道寬度和平安設備帶寬度等方面。a.車道寬:比選方案中的單個車道寬有3.75m和3.5m兩種;根據(jù)現(xiàn)有國內各大城市道路設計車道寬度運用情況以及國外城市道路車道寬設置情況,參考公路道路設計規(guī)范,設計時速為50km/h的車道寬用3.50m,曾經可以滿足車輛正常行駛要求;因此,在引薦方案中普通情況下路段中和交叉口都用3.5m。在部分路口受拆遷限制處,設置有3.25m、3.0m的寬度。b.路緣帶寬度:比選方案中路緣帶寬一概為0.5m。引薦方案中,在輔道上由于行車速度小于40km/h,因此,在引薦方案中輔道上路緣帶寬度為0.25m,主線上行車道路緣帶0.5m,部分受拆遷限制,路緣帶調整為0.25m

19、。五、工程設計三道路橫斷面設計3、方案比較論述 c.人行道:比選方案中沒有根據(jù)紅線寬度、人流量和沿線建筑物分布的不同,設置成不同的寬度,而是一概采用左右對稱布置人行道寬度。引薦方案中根據(jù)道路紅線寬度、人流量和沿線建筑物分布的不同,設置成不同的寬度。部分地方為了減少拆遷減少寬度。d.綠化帶:比選方案中:(a) 綠化帶分別設在中央分隔帶,側分帶和人行道內側,占有較寬的道路寬度,加寬了道路用地寬度,在一定程度上會添加拆遷量;(b)延伸了行人和非機動車輛過交叉口的時間,加重交叉口擁堵程度;因此,在引薦方案把一切的綠化帶都移到道路外側,這樣,可根據(jù)實踐情況設置綠化帶寬度,來順應地形、地物的要求,比如遇到

20、民宅可以不設或少設,減少拆遷;而且有利于綠化養(yǎng)護;能節(jié)省道路用地。五、工程設計四路面工程1、設計原那么 根據(jù)本工程沿線的自然條件和工程地質條件,參考深圳市工程實際閱歷,根據(jù)本工程交通量預測及構成,根據(jù)本工程交通特點及運用要求,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構造合理、技術可行、經濟、方便施工維涵養(yǎng)護的原那么對路面進展綜合設計。 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使路基具有足夠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路面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耐久性。2、設計方法 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按JTGD50-2006,以設計彎沉值為路面整體剛度設計目的,計算路面構造厚度,同時對瀝青混凝土面層和半剛性資料的基層、底基層進展層底拉應力驗算。 五、工程設計四

21、路面工程3、路面構造組合 在滿足交通量和其它運用要求的前提下,遵照因地制宜、合理選材、方便施工、利于養(yǎng)護、節(jié)約投資的原那么,進展路面設計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選擇技術先進、經濟合理、有利于大規(guī)模機械化施工的路面構造方案。 引薦方案瀝青砼路面構造如下: 上面層:4cm厚瀝青瑪蹄脂SMA-13 中面層:6cm厚中粒式瀝青砼AC20 下面層:8cm厚粗粒式瀝青砼AC25 基 層:30cm厚5%的水泥穩(wěn)定碎石 底基層:20cm厚4%的水泥穩(wěn)定碎石五、工程設計四路面工程3、路面構造組合 比較方案水泥砼路面構造如下: 25cm厚C35水泥砼面層 25cm厚5%的水泥穩(wěn)定碎石 20cm厚4%的水泥穩(wěn)定碎石4、

22、人行道鋪裝 采用彩色混凝土機制磚。自上而下為:彩色混凝土機制磚厚5cm,1:3水泥砂漿墊層厚2cm,4%水泥穩(wěn)定碎石厚15cm,總厚為22cm。 五、工程設計五路基工程1、設計原那么 路基設計是根據(jù)沿線自然條件、工程地質條件以及深圳施工特點等綜合思索,在滿足運用功能的前提下參照本地其他工程設計、施工的勝利閱歷,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那么,選擇合理的路基橫斷面構造方式及邊坡坡率,并偏重于生物工程防護,采取經濟有效的排水工程措施和病害防治措施,防止或減緩各種不利要素對路基呵斥的危害,確保路基具有整體強度和穩(wěn)定性以及路容美觀性,盡量減少工程實施對沿線環(huán)境及自然景觀呵斥的破壞。2、路基防護本工程邊坡

23、防護,主要采用生物工程防護,該方法施工方便、經濟,與周圍環(huán)境協(xié)調性好,有利于環(huán)境維護,防止水土流失。五、工程設計五路基工程2、路基防護 a. 填方路基邊坡防護:填方路基邊坡根本采用錨釘掛網噴混植草防護。當路基邊坡受地形、地物限制時,設置重力式或扶壁式擋土墻,以減少拆遷、占地和土石方工程量。 b. 挖方路基邊坡防護根據(jù)沿線不同路段、不同地層地質、不同巖性、不同邊坡高度等情況,挖方路基邊坡防護按以下原那么設計:(1). 土質邊坡:采用濕法噴播植草防護;對于營養(yǎng)較少的土壤、硬質土壤、植物立地條件差的高大陡坡面和受侵蝕顯著的坡面采用客土噴播植草防護; 人字形骨架護坡三維網護坡表示圖 (2). 巖質邊坡

24、: 全風化、強風化巖層,采用穩(wěn)定坡率時,掛環(huán)保型可降解三維網客土噴播植草防護;植生混合料厚度10厘米。對于強風化巖層采用較陡坡率時,采用錨桿砼框架梁防護,框架內采用客土噴播。中等風化弱風化基巖,采用錨桿掛鍍鋅機編網噴混植草進展防護。 對于多級邊坡平臺,采用M7.5漿砌片石加固。碎落臺上種草、種樹、種植灌木,以綠化美化路容,坡頂5m范圍內采用客土噴播。五、工程設計六交通工程交通工程的設計是本著以人為本,按照“保證平安、功能完善、美觀適用以及“經濟、結實、防盜的原那么,其內容、顏色、規(guī)格、材質等方面嚴厲按國家的相關規(guī)范和行業(yè)規(guī)范進展設計。設計的理念是要求功能完善,采用先進技術、要與深圳的旅游城市景

25、觀相協(xié)調,力求交通設備美觀大方。設計要符合開展的需求,要有超前認識,同時講究整體協(xié)調一致。交通工程的設計內容包括交通設備包含標志、標線、防護設備等和交通訊控設備。1交通標線 本工程交通標線主要包括車道分界限、邊緣線、導向箭頭、指示方向線、交通渠化標線等。交通標線的設置根據(jù)國標GB57681999為根據(jù),標線采用反光熱塑油漆。 2交通標志 交通設備設計目的是為了充分發(fā)揚引薦方案道路的功能,提供與之配套的完善的交通設備,誘導交通、規(guī)范行車、提高道路效力程度,實現(xiàn)交通平安、有序、高效行駛。設計如下: 五、工程設計六交通工程 1交通標志的設置根據(jù)國際GB57681999為根據(jù)。 2交通標志的設置,以保

26、證交通暢通和行駛平安為目的,結合道道路形、交通情況、沿線設置等情況,根據(jù)交通需求設置不同交通標志,以及時準確提供信息,使車輛能順利、快捷地抵達目的地,不發(fā)生錯向行駛。 3交通標志的設置應按警告、禁令、指示的順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進展陳列。 4各種交通標志的設置位置到所指示地點的間隔即視認間隔,應滿足規(guī)范要求。 5根據(jù)道路技術規(guī)范,按規(guī)范要求設車道分界限、車道邊緣線、島流線等各類標線。3誘導設備 為了使晚間車輛平安行駛,在路面上設計突起反光道路燈,兩側防護欄上設紅、黃反光誘導標。4交通平安設備 1中間分隔帶設單柱雙面波形護欄,兩側設路肩護欄,其方式為單柱單面波形護欄;城市段道路沿線及交叉口周圍

27、轉彎處設人行分隔欄。 2為使道路便于管理,沿線挖方段在坡頂設鐵絲網。 3城市段道路沿線及交叉口周圍轉彎處設人行分隔欄。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1、概述 方案一:在起點段線路與大和路及清湖立交相交處,分別設大和路跨線橋和清湖立交跨線橋。 引薦線位樟坑徑河相交處設1-25m樟坑徑河中橋。 引薦線位在樁號K3+745.6處設一座人行天橋。 1)設計根據(jù)(1 (2 本公司線路專業(yè)提供的平縱橫圖紙2、設計根據(jù)及規(guī)范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3采用或參考的設計技術規(guī)范JTG D60-2004JTJ 022-85JTG D62-2004JTJ 024-85JTJ004-89JTJ041-20002、設計根據(jù)及規(guī)

28、范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3采用或參考的設計技術規(guī)范JTJ025-86GJJ11-93JTJ77-982)設計規(guī)范 道路等級:城市交通性主干道,雙向六車道; 設計荷載:城-A級、驗算公路一I級; 地震荷載: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系數(shù)0.1g;2、設計根據(jù)及規(guī)范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2)設計規(guī)范 根本風壓:W0=0.90KN/m2; 設計平安等級:一級; 設計基準期:100年; 環(huán)境類別:類; 設計洪水頻率:橋梁為1100;涵洞為1/50;2、設計根據(jù)及規(guī)范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2)設計規(guī)范 橋梁橫斷面布置:主線為雙向六車道,主線橋梁均按左、右分幅設計,橋梁單幅寬度為13.4m。單幅橋幅布置為:1.5

29、m防撞護欄+平安道+0.5米防撞護欄+3x3.5米行車道+0.5路緣帶+0.4 (防撞護欄13.4米。 橋面橫坡: 雙向1.5%橫坡 構造混凝土耐久性:按級思索2、設計根據(jù)及規(guī)范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3、橋梁方案1跨線橋 方案設計 由于本工程道路較寬,雙向六車道,且橋梁大部分位于平曲上,故采用左右幅分修的現(xiàn)澆延續(xù)箱梁方案。 橋型布置 由于跨大和路和清湖立交,交通量大,為減少橋梁施工和營運期間對被交道路交通的影響,在被交道路中間不設橋墩,采用一跨跨過被交道路;其他路段,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盡量采用較為經濟的30m跨徑的箱梁橋。 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3、橋梁方案1跨線橋大和路道路橋橋型布置橋梁按左、右分

30、幅設計:左幅橋跨徑布置為430+(30+51+30)+2(430)米,共4聯(lián);右幅橋跨徑布置為330+(30+51+30)+3(330)米,共5聯(lián);橋面延續(xù), 橋梁寬213.4米,上部構造采用現(xiàn)澆預應力砼延續(xù)箱梁,下部構造采用花瓶墩,重力式橋臺、肋板式橋臺,鉆孔樁根底。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3、橋梁方案1跨線橋清湖立交跨線橋橋型布置 橋梁按左、右分幅設計:左幅橋跨徑布置為 (30+50+30)+(430)+(330)+(27+38+27)+(330)+(40+55+40)+(230)米,共7聯(lián);右幅橋跨徑布置為(30+50+30)+(430)+(330)+(27+38+27)+(330)+(3

31、0+48+27)+(330)米,共7聯(lián); 橋面延續(xù),橋梁寬213.4米,上部構造采用現(xiàn)澆預應力砼延續(xù)箱梁,下部構造采用花瓶墩,重力式橋臺、肋板式橋臺,鉆孔樁根底。 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3、橋梁方案1跨線橋清湖立交跨線橋橋型布置 橋梁按左、右行分幅設計:左幅橋跨徑布置為 (30+50+30)+(430)+(330)+(27+38+27)+(330)+(40+55+40)+(230)米,共7聯(lián);右幅橋跨徑布置為(30+50+30)+(430)+(330)+(27+38+27)+(330)+(30+48+27)+(330)米,共7聯(lián); 橋面延續(xù),橋梁寬213.4米,上部構造采用現(xiàn)澆預應力砼延續(xù)箱梁

32、,下部構造采用花瓶墩,重力式橋臺、肋板式橋臺,鉆孔樁根底。 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3、橋梁方案1跨線橋 橋梁橋梁斷面比較方案一:采用斜腹板箱形斷面并配以花瓶墩,此斷面相對規(guī)那么,外形較為常規(guī),施工放樣簡單。故作為引薦方案。 方案二:采用流線型箱形斷面并配以Y形墩,此斷面外形圓滑,外型美觀,但施工放樣較難。故作為比較方案。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方案一方案二五、工程設計七橋梁工程3、橋梁方案2樟坑徑河中橋 在線路與樟坑徑河相交處設1-25m樟坑徑河中橋。橋梁與河道斜交,斜交角度為50.90;橋梁寬37.5m,左右幅合修。下部構造采用樁柱式橋臺。五、工程設計八隧道工程1、概述 梅龍大道在起點段至觀天

33、路段,按照規(guī)劃線位需穿越清湖立交。為了對梅龍大道線路進展充分比選,故線路采用下穿清湖立交的隧道方案作為第三方案。 隧道起點位于BK0+325,依次下穿大和路、工業(yè)廠房區(qū)和清湖立交,終于三九制藥深圳消費基地附近。五、工程設計八隧道工程2、設計根據(jù)及規(guī)范1) 設計根據(jù)(1 (2 本公司道路專業(yè)提供的平縱橫圖紙(3采用或參考的設計技術規(guī)范 JTG D70-2004; GB50010-2002; TB10108-2002; GB 50108-2001; JTJ04294; 五、工程設計八隧道工程2、設計根據(jù)及規(guī)范 JTJ026.11999; JTJ00489; GB 50108-2001;2) 設計規(guī)

34、范 道路等級按交通部頒JTG B01-2003、JTG D70-2004,全線采用:雙向6車道,城市主干道規(guī)范,設計行車速度為50Km/h。五、工程設計八隧道工程2) 設計規(guī)范隧道建筑限界a路面寬度:0.5(左側向寬度)+3x3.5(行車道寬)+0.5(右側向寬度)=11.5m,單向3車道。b建筑限界:寬度=0.75(檢修道寬)11.5(路面寬)+0.75(檢修道寬)=13.0m,高度=5.0mc 行駛方向:上下行隧道分修,單向行駛。 荷載等級:城-A級2、設計根據(jù)及規(guī)范五、工程設計八隧道工程1) 平、縱面設計 在起終點段,受起終點標高和道路縱坡限制,隧道采用明挖連孔箱形隧道;中間段左右線隧道

35、均為分修的兩條單洞三車道隧道。 左洞隧道全長為1285m,其中明挖隧道長為335m,暗挖隧道長為950m;右洞隧道全長為1340m,其中明挖隧道長為560m,暗挖隧道長為780m。 為利于通風,隧道內采用0.32%(右幅)和0.30%左幅的單面坡。隧道內縱坡滿足3、隧道方案五、工程設計八隧道工程2) 隧道建筑限界及襯砌內凈空 隧道的建筑限界選定如下: 路面寬度:0.5左側向寬度+3x3.5行車道寬+0.5右側向寬度=11.5m,單向3車道。 暗挖建筑限界:寬度=1.01檢修道寬11.5路面寬+0.99檢修道寬=13.5m,高度=5.0m由于為長隧道,兩側均設置檢修道,寬度:1.01m和0.99

36、m,檢修道步梯高度:0.25m。 明挖建筑限界:寬度=0.75檢修道寬11.5路面寬+0.75檢修道寬=13.0m,高度=5.0m,檢修道步梯高度:0.25m。3、隧道方案五、工程設計八隧道工程2) 隧道建筑限界及襯砌內凈空 3、隧道方案五、工程設計八隧道工程3) 隧道襯砌構造 3、隧道方案隧道的建筑限界選定如下: 暗挖隧道按新奧法原理進展設計和施工,采用復合式襯砌構造,即以錨桿、鋼筋網、放射混凝土和鋼架為初期支護,以模筑鋼筋砼襯砌為二次襯砌組成。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拱墻間設防水隔離層。洞口地質條件差且淺埋地段按明挖法設計,采用現(xiàn)澆整體式襯砌及外貼式防水層防水。 隧道支護及襯砌參數(shù)根據(jù)和的有關原

37、那么,采用工程類比并輔以數(shù)值計算分析的方法確定。五、工程設計九給排水工程一、設計根據(jù)1)2)3)4)(2004)5)(GB50013-2006)6)(GB50014-2006) 7)(GB/T50289-1998)8) 其它相關規(guī)范與規(guī)范二、設計原那么1) 以上層次規(guī)劃為根據(jù),嚴密結合周邊區(qū)域開展現(xiàn)狀;2) 合理利用現(xiàn)狀管線,提高工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3) 設計規(guī)范及規(guī)模適度超前,滿足遠期經濟開展需求。五、工程設計三、給排水現(xiàn)狀 給水系統(tǒng) 與梅龍大道相交的觀光路、觀平路、中環(huán)路、觀天路有部分DN200DN600現(xiàn)狀給水管; 排水系統(tǒng) 現(xiàn)狀排水設備仍以合流制管渠、道路邊溝為主,周邊地塊雨污水排

38、至橫坑水系,最終排至觀瀾河。 四、現(xiàn)狀問題 給水系統(tǒng) 管網尚不完善,不能滿足區(qū)域供水需求; 排水系統(tǒng) 合流制為主,對觀瀾河污染嚴重,排水管網不完善。九給排水工程五、工程設計九給排水工程給水系統(tǒng)圖1、水源 主要由觀瀾茜坑水廠(現(xiàn)狀規(guī)模15萬m3/d,規(guī)劃45萬m3/d)供應。2、管線布置 引薦方案中,道路東南側沿線布置DN300600給水管,相交路口根據(jù)規(guī)劃布置DN3001500給水管;跨線橋方案中橋上不設給水管;隧道方案中,隧道內增設一趟DN200消防給水管。五、工程設計九給排水工程 根據(jù),本道路范圍內的污水進入觀瀾污水廠處置,道路沿線布置d400d600污水管,與梅龍大道相交的規(guī)劃二號路、人

39、民路、中環(huán)路、平安路、富民路以及觀瀾大道路口布置d400d500污水管。 另外,在跨線橋和隧道方案中,橋上和隧道內不設污水管。污水系統(tǒng)圖五、工程設計九給排水工程 根據(jù),道路沿線主要采用雙側布管。道路沿線布置d600d1650雨水管,在與梅龍大道相交的規(guī)劃二號路、人民路、中環(huán)路、平安路、富民路以及觀瀾大道路口布置d800d1500雨水管。 另外,在跨線橋和隧道方案中,根據(jù)橋面和隧道排水需求設置排水管。雨水系統(tǒng)圖五、工程設計十電力工程1、現(xiàn)狀闡明及處置 規(guī)劃二號路與人民路之間有3座110kV高壓鐵塔,樁號分別為K1+200、K1+450、K1+652。個別與現(xiàn)狀道路相交的路口存在現(xiàn)狀管線,部分路段

40、有10kV架空線。本次設計需求對110kV高壓鐵塔進展遷移;架空線改電纜段,入新建電纜溝內敷設。 2、設計根據(jù) 2007.7 GB50052-95 GB50054-95 GB50217-94 GB50289-98 五、工程設計十電力工程3、工程設計 根據(jù)專項規(guī)劃梅龍大道人民路以南設置1.0m*1.0m動力電纜溝,人民路以北設置1.2m*1.2m動力電纜溝 ,銜接1.2m*1.2m電纜溝采用電力排管3*8150。銜接1.0m*1.0m電纜溝采用電力排管2*8150。 大和路并線方案二:梅龍大道動力電纜溝與觀天路北側現(xiàn)狀動力電纜溝相接。 1.2m*1.2m1.2m*1.2m1.0m*1.0m設計起

41、點設計終點十一通訊工程1、現(xiàn)狀闡明及處置 此段為新建道路,除了個別與現(xiàn)狀道路相交的路口存在現(xiàn)狀管線外,其他均無現(xiàn)狀管線。為了更好的銜接,新的通訊排管經過通訊人孔井與各交叉路口現(xiàn)狀通訊排管相連。 2、設計根據(jù) 中間成果 GB50289-98 五、工程設計十一通訊工程3、工程設計 根據(jù)專項規(guī)劃根據(jù)梅龍大道人民路以南設置10114+860通訊排管,人民路以北設置16114+860通訊排管。每隔一通訊人孔井或150200m左右設一組PVC-1*6114通訊橫過管。 大和路并線方案二:梅龍大道通訊管道與觀天路南側現(xiàn)狀通訊管道相接。 設計終點設計起點16+816+810+810+8五、工程設計十二照明工程1、設計根據(jù) CJJ45-2006 GB50289-98 2、工程設計 設計規(guī)范:道路照明照度均勻度采用0.4Emin/Eav,平均亮度采用1.5Lav(cd/m2),照明平均照度為20LX。 燈具:光源采用高發(fā)光率的250W、100W高壓鈉燈。 照明方式:采用雙臂高低燈,雙排對稱設置于道路兩側人行道上。機動車道側,桿高12米,燈泡功率為250W,燈桿挑臂長2米;人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