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教學重點_第1頁
諫逐客書教學重點_第2頁
諫逐客書教學重點_第3頁
諫逐客書教學重點_第4頁
諫逐客書教學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諫逐客書教學重點這是諫逐客書教學重點,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諫逐客書教學重點第1篇第一課時一、 教學目標1、 認知目標: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時歷史,弄清楚贏政逐客的原由。2、 技能目標:學會運用開門見山的諫說方法。在議論文中掌握史實論證、類比認證、正反論證。3、 情感目標:學會順情入機,動言中務,入情入理地從事實來勸說某人。二、 教學重點1、 課文的結構:開宗明義史實論證類比論證正反論證歸納論證得出結論。 2、 課文的藝術特色:立場上,立論高遠,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實為據,利害對舉;策略上,修辭得當,逐層推進;文彩上:氣勢奔放,極富感染力。三、 教學難點

2、1、 認識和理解生僻字。2、 文言句、通假字、詞類活用的理解和使用。3、 理解課文所用的靚諫方式,了解李斯讓嬴政改變初衷所使用的“攻心術”。四、 教學環境、工具多媒體教室、PPT課件。五、 教材分析 1、 作者簡介李斯(?前208年)戰國時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少時與韓非俱從荀況學帝王之術,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統一后官至丞相,積極主張廢除諸侯,行郡縣。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趙高誣其謀反,被腰斬于咸陽,滅三族。秦代因其所歷時間很短,沒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卻有諫逐客書及泰山刻石文、瑯琊臺石刻傳世,所以以魯迅說“秦之文章,李斯一

3、人而已。”2、 寫作背景據史記記載,秦王逐客是導火線是“鄭國渠”事件。秦為統一中國,廣攬人才,韓國為削弱秦國勢力,趁秦國招攬人才之機,派水利專家鄭國入秦,企圖通過讓秦國修灌渠來耗費財力,從而削弱秦國的軍事實力。計謀敗露之后,秦國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紛紛要求驅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寫下了諫逐客書一文,指出驅逐客卿是錯誤的,勸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意見,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復了李斯的官職。3、 文章結構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個自然段落。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張是錯誤的,開宗明義,提出問題,統領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國歷

4、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實,從正面論證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他首先列舉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國強兵的事實,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結論,進而提出詰問:“客何負于秦哉?”以駁倒“吏議”。然后又從反面做出推論:假如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國就不會有現在這么強大,從而將逐客之錯誤巧妙隱含于評述用客之功中。第三部分:鋪述當今秦王重物輕人的實際,從反面論證逐客的錯誤性。他首先從正面議論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國之物,而用人則要排斥客國之人;最后論證秦王這樣重物輕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業的人所為。第四部分:闡述“王者不卻眾庶”的好處和今人逐客的荒唐,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論述逐客的極端錯誤。他首先

5、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闡述“王者不卻眾庶”的好處,又用類比方法反面闡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對比愈顯逐客錯誤的嚴重性。第五部分:強調逐客的嚴重后果,與篇首呼應。4、 學習內容評論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此(指諫逐客書)先秦古書也。中間兩三節,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轉換數個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無限曲折變態,誰謂文章之妙,不在虛字助辭乎。 語氣肆宕,采色爛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節。強弩穿甲,勁勢未已。(清吳楚材、吳調侯編古文觀止) (諫逐客書的作者)處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換不來同情可憐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懇求秦王不要驅逐自己,卻只字不提個人的去留

6、,通篇都是為秦國考慮,申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嚴密的論證,又有鋪陳排比,將委婉的措辭與犀利的詞鋒結合起來,有很強的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陳建森、陳一平編著中國古代散文選) 本文(指諫逐客書)反復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正面論述以強調納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論證,利害并舉,兩相對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論辯有力。 文章采用極力鋪陳的手法, 大量列舉事實作依據,產生了事實勝于雄辯、論據無可辯駁的說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聯翩,對偶句相間迭出,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徐中玉、錢谷融主編大學語文)六、 教學過程流程圖:導入 引入課文背景分析課文分層解析課文并向

7、學生提問每層的修辭總結主旨課后練習(一)導入1、 用三句話來導入課文。 這三句話分別為:“人之賢與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東門逐狡兔,豈可復得!” 2、 具體講解李斯早年為郡小吏,一次在側所中看見老鼠,非常瘦小骯臟,見有人來慌忙逃竄。又有一次,李斯在米倉中看見老鼠,長得肥大而干凈,見到有人來還鎮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發,說了這句話“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意思是說人能不能顯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樣,是所處的環境決定的。這就是李斯著名的倉鼠論,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老鼠哲學。李斯明白了這一點之后就開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搶奪戰。首先,李斯

8、辭去了小史官職,于旬子學帝王之術。當李斯學業有成,與荀子辭行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讓很多青年昂揚斗志的話,就是“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 。”呔褪搶釧溝奶幨烙念,甚至,坦明的說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但絕不因此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說秦王矣。他怎麼也沒想到,就是因為咝幨勒軐W,使他登上丞相之位。當然這是后話。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呂不韋的賞識,從此為呂不韋舍人。給我呂不韋的引見,加上李斯的帽死覲見,得到嬴政賞識。但誰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為了保存自己,李斯寫了千古第一奇文諫逐客書,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睞,從此青云直上。

9、最后做了秦國宰相。李斯終于從側鼠變成了倉鼠。然而,好景不長。嬴政在出游途中駕崩了,只留下了一紙召書。召書分明寫著讓扶書繼位,可是李斯聽從了趙高的讒言,篡改召書,最終召來腰斬于市的禍害。在送往刑場時,李斯對他的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東門逐狡兔,豈可復得!”就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將他對死的不甘和命運的不公表達得淋漓盡致。李斯的一生是從嘆鼠到嘆黃太犬的過程。(二)引入背景秦為統一中國,廣攬人才,韓國為削弱秦國勢力,趁秦國招攬人才之機,派水利專家鄭國入秦,企圖通過讓秦國修灌渠來耗費財力,從而削弱秦國的軍事實力。計謀敗露之后,秦國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紛紛要求驅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

10、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寫下了諫逐客書一文,指出驅逐客卿是錯誤的,勸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意見,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復了李斯的官職。(三)分析課文作者從秦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擺事實,講道理,反復闡述驅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勸說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辭懇切,理直氣壯,說服了秦王,也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議論文最好的開頭是開門見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確地提出了論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第一自然段),這是文章的第一個層次,是本議論文的緒論部分。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為第二個層次,從事實和理論兩個方面論證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論部分。擺事實、講道理,是

11、論證的最基本方法,因為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歷史和現時的事實,再用常理,來論證自己的論點,論證得確鑿可信,無可置疑。 這一層次從如下兩個方面論證。第一個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實為依據進行論證。第二段,從昔日先君之得著筆論證,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業的史實為依據,先分后總,論證任用客卿的重要意義。斬釘截鐵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筆鋒一轉,進入反面推論:無客卿會是“國無富利之實,秦無強大之名”,從而有力地證實了文章的中心論點:驅逐客卿是錯誤的。第三段,從今日陛下之失著筆論證。首先極力鋪陳秦王喜愛別國的珍寶、美色、音樂以滿足自

12、己欲望的事實,揭示了秦王喜愛和重視的是物,是為了“娛心意、說耳目者”,“快意當前”的自我滿足,是一種唯我所用的態度,接著筆鋒一轉,指出“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態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態度構成對比,緊隨其后是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重物輕人的態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馳的,是和秦王意在統一天下制服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馳的,因此,是錯誤的。第二個方面,文章的第四段,從理論上論證逐客的錯誤的,作者列舉地廣、國大、兵強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為譬,說明納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廣納人才無敵于天下的例子,說明王天下者應能容納萬民萬方,其后將以上兩個方面與

13、今日秦王“卻賓客”進行對比,說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從兩個方面,論證了逐客的錯誤實質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個層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結論部分。在本論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得出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的結論,結束全文。(四)概括主旨全文中心論點是: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勸諫秦王不要驅逐客卿,認為驅逐客卿是錯誤的。文中以前歷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業為據,說明客卿之功又舉了大量事實,說明英主不應重物輕人,繼而從理論上說明驅客與納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與開頭的中心論點呼應。(五)課后練習1、將課文翻譯。2、運用事實論證,類比論證和正反

14、論證,寫一篇議論文。諫逐客書 (第二學時教案)教學目的:1、學習本文開門見山立論,圍繞中心選材,突出表現觀點的方法。 2、學習本文運用鋪陳、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強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學內容:1、復習上一節課內容; 2、分析課文結構、論證方法;3、分析本文藝術特色及學生寫作借鑒要點。 教學重點:分析課文結構、論證方法及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方法和手段:講授法,采用課件教學。 教學過程:一、 復習上一節課內容: 1、作者介紹:(見投影) 2、寫作背景:(見投影) 3、古文用法:(見投影)二、 分析結構:本文是一篇奏議,屬議論文。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議論文,文章內容豐富,結構嚴謹,論證有力

15、,是我們學寫議論文的好教材。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論點、論據、論證)那么,請同學們找一找本文的論點是什么?(對,開篇第一句話: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我們說議論文最好的開頭是開門見山、開宗明義,秦王本就事務繁多,哪有閑工夫聽你“拐彎抹角慢慢道來”,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讓秦王一讀就明白了你的觀點,況且對于國家這一大政方針,你一個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對?這也吸引秦王繼續往下讀。這是文章的第一個層次,也是這篇議論文的緒論部分。當然,對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計,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對,所以干脆將過錯推給秦國的“吏”們,這也避免了將矛頭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作者提出了“逐客為過”的觀點,看來下面就應

16、該分析為什么逐客是錯的,錯在哪里?這時候,李斯卻蕩開一筆,不談逐客的錯誤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歷代先君對待客卿外來人才的態度的歷史事實。同學們來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幾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們對待客卿是什么樣的態度?(用客)分別取得了什么樣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強、功施到今、成帝業)這樣看來客卿對秦國曾做出過巨大貢獻,有利而無害,為什么要驅逐客卿呢?進而提出詰問:“客何負于秦哉?”以駁倒“吏議”。然后又從反面做出推論:假如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國就不會有現在這么強大,文章在反駁論敵時,不是從分析韓國派水工佯裝幫助秦修渠這一事例的真偽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確鑿事實駁斥對方

17、謬論,反面文章正面做,從而將逐客之錯誤巧妙隱含于評述用客之功中。這樣的寫作既通過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強了秦王內心對李斯的認同感,同時又避免了直接論述秦王逐客的過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講策略!說古論今,由遠及近,看來接著該分析當今秦王對待客卿的態度了,作者再次蕩開一筆,從君王對待外來物品的態度開始寫起。大家來看看,秦王對待對待外來物品的態度是怎樣的?(悅之)文章極力鋪陳秦王喜愛別國的珍寶、美色、音樂以滿足自己欲望的事實,揭示了秦王喜愛和重視的是物,是為了“娛心意、說耳目”,是“快意當前”的自我滿足,是一種唯我所用的態度。那么,秦王對待人才是否也是這樣的態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樣的態度?

18、(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態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態度構成對比,接著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重物輕人的態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馳的,是和秦王統一天下制服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馳的,這里顯然加重了批駁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當然,如果秦王的確沒有“跨海內制諸侯”的想法,李斯這個推論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但是,整個秦國朝廷都有著吞并六國統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這個結論不只秦王,而是整個秦國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與愿違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變得不言而喻了。這里的寫作看起來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業的角度上論證的,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如果說剛才所論及的都是擺事實的話,現

19、在李斯就要給秦王講道理了。文章從“泰山不讓、河海不擇”兩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中引導出“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統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來歸附的民眾,才能夠顯示他的德行。通過泰山、河海兩個比喻的陪襯,“王者不卻眾庶”的道理就樹立起來了,接著又以五帝三王所以無敵的楷模來反襯當今逐客之弊,推導出逐客的實質:逐客正是“資敵國”、“業諸侯”的事,它的本質無異于“藉寇兵而赍盜糧”,這就從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對比論證中,秦王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就已經十分清晰了。最后,作者對全文進行歸納、總結,一一照應。“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照應第三段中所述“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

20、產于秦,愿忠者眾”照應課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結尾最后一句話“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將危及國家,而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統一大業的命脈,因而極有說服力,同時也照應了文章開篇提出的中心論點“逐客為過”。結尾在對文章內容的巧妙照應中,既突出了中心論點,深化了主題,也使文章首尾相連、前后貫通、結構完整。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文章論證的層次: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 引論部分 第二、三、四段:進行分析論證。 本論部分 第二、三段:運用事例分析論證。 (擺事實) 第四段:運用理論分析論證。 (講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應全文。

21、結論部分從論證方法上來看,本文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大家可以先回憶一下,通常議論文寫作有哪些種類的論證方法?(引證法、例證法、類比法、喻證法、類比法、對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歸謬法)那么大家來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例證法、喻證法、對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舉先前四位君王對待客卿的態度及產生的功效的歷史事例,接著又列舉當今陛下對待各種外來之物的態度及對待外來人才的態度,將先君與當今對比,陛下對物與對人的不同態度相對比,五帝三王的做法與當今陛下做法相對比,陛下“跨海內制諸侯”的渴望與逐客將帶來的“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可怕后果相對比,逐客之過在這層層對比中就不言自明了。諫逐客書教學重點

22、第2篇【學習目標】1.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文言基礎知識。2.思維發展與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內容要點。3.審美鑒賞與創造:賞析本文的藝術特色。4.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本文開門見山立論, 運用鋪陳列舉事實說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重點難點】1.重點: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內容要點。2.難點:學習本文開門見山立論, 運用鋪陳列舉事實說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學習過程】一、自主學習(一)李斯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國上蔡(今屬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六國之后,李斯參與制定了秦

23、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結內官趙高篡改遺詔,迫令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陷害,被腰斬于市。李斯流傳于后世的散文有諫逐客書言趙高書獄中上書等。(二)歷史評價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秦王拜斯為客卿,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稱:“李斯

24、之止逐客,并順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宋代李涂在文章精義寫道:“中原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猶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復議論,深得作文之法。”林云銘古文新義:“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謂諸侯人來事秦者,皆為其主游間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書不便作諫止語故。利害鑿鑿可睹,不必請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諫止之諫止也。細玩行文,落筆時必有一段無因見逐不能自平之氣。故不禁其拉雜錯綜,忽而正說,忽而倒說,忽而復說,莫可端倪,如此所以為佳。”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論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三)歷史背景戰國末年,韓國怕秦國出兵來攻,派水工鄭國到秦國去,建議秦國在涇陽縣西

25、北開鑿渠道,引涇水東流入洛水,稱鄭國渠,想用它來阻礙秦國向韓國進軍。事情發覺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張,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寫了這封諫逐客書。秦王覽畢,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四)題解“諫”,舊時稱規勸君主或尊長,使其改正錯誤。這里的“書”不是書信,而是上書、奏章,為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逐條分析事理的一種公文文體,與“表”性質類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國做官的其他諸侯國的人。“諫逐客書”,即就逐客一事勸諫秦王而寫的奏章。(五)閱讀課文,完成以下學習任務。1、正字音繆( )公 蹇( )叔 殷( )盛 鄢( ) 郢( ) 成皋( ) 膏腴( ) 穰( )侯 太阿( ) 纖( )

26、離 9322;靈鼉( ) 9323;外廄( ) 9324;傅璣( ) 9325;珥( ) 9326;阿縞( ) 9327;搏髀( ) 9328;黔( )首2、初讀文本,劃分層次二、合作探究(一)通假字(1)而陛下說之:(2)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3)河海不擇細流:(4)藉寇兵而赍盜糧:(二)一詞多義(1)過竊以為過矣:雷霆乍驚,宮車過也: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聞大王有意督過之: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一日,大母過余:(2)乘乘纖離之馬: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自京師乘風雪: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鄂渚而反顧兮:(3)卻王者不卻眾庶: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何當共

27、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4)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家貧,無從致書以觀:聽婦前致詞:(三)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西并巴蜀,北收上郡:東據成皋之險:使之西面事秦:蠶食諸侯:(2)名詞作動詞卻賓客以業諸侯: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損民以益仇:(3)使動用法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遂散六國之從: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故能明其德:(四)文言句式(1)西取由余于戎:(2)東得百里奚于宛:三、交流展示(一)試分析諫逐客書一文的論證思路。(二)本文作為一篇典型的議論類文章,用到了哪些論證方法,結合課文分析。論證方法 論證分析(三)

28、結合文章內容,賞析本文的藝術特色。諫逐客書答案【學習過程】(五)閱讀課文,完成以下學習任務。1.正字音繆m公 蹇jin叔 殷yn盛 鄢yn 郢yng 成皋go膏腴y 穰rng侯 太阿 纖xin離 9322;靈鼉tu 9323;外廄ji 9324;傅璣j 9325;珥r 9326;阿縞go 9327;搏髀b 9328;黔qin首2.初讀文本,劃分層次明確: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驅逐客卿是錯誤的為緒論部分第二、三、四段:從事實和理論兩個方面論證逐客的利害關系為本論部分第五段:強調逐客的嚴重后果,首束全文與篇首呼應為結論部分二、合作探究(一)通假字(1)而陛下說之:“說”同“悅”,喜歡,高

29、興(2)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內”同“納”,接納(3)河海不擇細流:“擇”同“釋”,舍棄(4)藉寇兵而赍盜糧:“藉”同“借”(二)一詞多義(1)過竊以為過矣:( 名詞,過失,過錯)雷霆乍驚,宮車過也:(動詞,走過,經過)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動詞,勝過,超過)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動詞,責備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副詞,過分,過于 )一日,大母過余:( 動詞,拜訪,探望 )(2)乘乘纖離之馬:(動詞,駕,坐)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sh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自京師乘風雪:( 冒著)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3)卻王者不卻眾庶:(動詞,拒絕

30、)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去掉、消除)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4)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動詞,羅致)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名詞,情致)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動詞,到達)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動詞,得到)聽婦前致詞:(動詞,表達、表述)(三) 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向西,向北)東據成皋之險:(在東面)使之西面事秦:(向西)蠶食諸侯:(像蠶一樣)(2)名詞作動詞卻賓客以業諸侯:(成就)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作為寶物)損民以益仇:(仇恨)(3)使動用法向使四

31、君卻客而不內:(使退卻)遂散六國之從:(使離散)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使愉悅)故能明其德:(使賢明)(四)文言句式(1)西取由余于戎:(狀語后置句)(2)東得百里奚于宛:(狀語后置句)三、交流展示(一)試分析諫逐客書一文的論證思路。明確:第1段:正面論述歷史上客卿對秦國的貢獻,先縱情放開,鋪敘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實,用一連串排比句盡情鋪寫,給人以客卿之功績說不盡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結,一放一收,恰到好處。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間的尖銳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盡情鋪敘秦王喜愛異國的美色、音樂、珍寶,然后用“今取人則不然”一筆收攏,得出秦王重物輕人的結論。使文章既有強大的邏

32、輯力量,又有濃郁的感情色彩。從全文看:作者不糾結于“客”本身的紛爭,撇開個人的利益,從大處、遠處著眼,將秦國的安危、利害系于筆端,把對客卿的態度同秦國的利益緊緊連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業的心理,以鏗鏘的語言、無可辯駁的事實、無懈可擊的嚴密推理,層層剖析論證,得出“逐客為過”的觀點。(二)本文作為一篇典型的議論類文章,用到了哪些論證方法,結合課文分析。明確:(1)史實論證:列舉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國強兵的史實穆公求士廣納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變法治國民盛國強惠王用張儀四面擴張以橫破縱昭王得范雎打擊豪門強化集權(2)類比論證(3)道理論證(4)對比論證(5)比喻論證。(三)結合文章內容,賞析本文

33、的藝術特色。明確;(1)恰切的立足點和切入點這篇文章在論證秦國驅逐客卿的錯誤和危害時,沒有在逐客這個具體問題上就事論事,也沒有涉及自己個人的進退出處,而是站在“跨海內,制諸侯”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高度,來分析闡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統天下的雄心,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見識。(諫逐客書的作者)處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換不來同情可憐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懇求秦王不要驅逐自己,卻只字不提個人的去留,通篇都是為秦國考慮,申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嚴密的論證,又有鋪陳排比,將委婉的措辭與犀利的詞鋒結合起來,有很強的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陳建森、陳一平編著中國古代散文

34、選)(2)善用比喻,從而增強了議論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態度為喻,來說明秦王對取人應該抱的態度和不可取的態度。如文中寫道:“夫擊甕叩缶適觀而矣已。”這形象地說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應該棄退秦國那些平庸之輩,而取用異國的賢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就其深”為喻來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盜糧”為喻來說明逐客是“資敵國”、“益讎”的愚蠢行為,形象而具有說服力。(3)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推理嚴密,邏輯性強,論據充分有力。本文(指諫逐客書)反復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正面論述以強調納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論證,利害并

35、舉,兩相對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論辯有力。文章采用極力鋪陳的手法,大量列舉事實作依據,產生了事實勝于雄辯、論據無可辯駁的說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聯翩,對偶句相間迭出,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徐中玉、錢谷融主編大學語文)(4)文章氣勢奔放,文采斐然。這與作者多用鋪陳、夸飾手法和排比、對偶句子以及多選用華美辭藻有密切關系。如文中寫秦國歷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況,手法鋪張,多用排比,對偶句顯得文勢充暢,并有音節之美。其中寫惠王用張儀之計而在軍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撥、并、收、取、包、制、據、割、散、使、施”等動詞,可見辭藻的豐富。文中寫秦王為滿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僅

36、手法鋪張,句式多用排偶,文氣充暢,言調諧美,不乏色樂珠玉等方面的華美辭藻,極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駢體文鈔選錄此篇為“駢體初祖”,指出了本篇對后世駢文寫作的深遠影響。諫逐客書教學重點第3篇【授課年級】高一年級【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學情分析】1.知識層面:高一下學期的學生,在初中及高一上學期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如部分重點實虛詞的含義、句式、古今異義等。但由于學生對文體方面的知識涉及不多,學生對“書”這一文體的相關知識了解較淺,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后學習提示,聯系初中所學與朱元思書和課外引申的與妻書等,幫助學生理解不同類型“書”的特點。2.能力層面:高一下學期的學生,在文言學習

37、方面已有一定的經驗,能夠結合課下注釋較為熟練地疏通文意,但對文章觀點和結構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此外,由于高一的學生剛剛由初中升入高中,在議論文寫作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更重要的是引導,幫助學生分析本文的結構以及論證,從文中感受嚴密的推理、強大的邏輯以及辭采的華美,以實現從“教會學生知識”到“教會學生學習”的轉變。3.心理層面:高一學年的學生身心發展處于成熟階段,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會受到顧及面子、羞于表達等因素的影響,故而課堂上教師應當及時鼓勵,設計新穎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文言文教學的趣味性,提升課堂參與度,以實現從“教育者為中心”到“學習者為中心”的轉變。【教學內容分析】

38、1.課標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學習任務群6“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中要求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論說名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做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2.教科書版本及章節:諫逐客書選自部編版新教材高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11課。3.課文內容分析:本文文體為“書”,即“上書、奏章”,是一篇為隨事諫諍、議論政務的奏疏。在文中作者先談歷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為例,說明秦無客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強調重用客卿的重要性;然后以女樂珠玉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秦王

39、喜愛的舉例作比,闡釋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的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并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達到了預期目的,收到滿意的效果,使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推理嚴密,邏輯性強,論據充分有力;文章辭采華美,排比鋪張,頗有戰國策士的論辯之風。【教學目標】1.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能夠掌握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及其作用。2.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結構,理清邏輯嚴密的論證思路,提升辯證思維能力。3.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生能夠欣賞議論文寫作特色,學會運用多種

40、論證方法進行議論文寫作。4.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生能夠關注思辨性說理,學習古人勸諫藝術,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學重難點】1.重點:(1)通過自主打分、小組討論、教師評析、修改評分,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結構,理清文章邏輯嚴密的論證思路;(2)通過欣賞議論文寫作特色,學會運用多種論證方法并應用于議論文寫作。2.難點:(1)提升今后議論文寫作的深度,增強議論文寫作的邏輯性與嚴密性;(2)關注思辨性說理,學習古人勸諫藝術,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教學用具】幻燈片【教學活動】環節一:提供參考標準,學生自主評價教師活動1:作業回顧。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派水工鄭國游說秦

41、王嬴政,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這件事后來被發現,秦王嬴政就聽信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都想游間于秦,遂下令驅逐客卿。客卿李斯寫下了這篇諫逐客書,請同學們參考高考議論文的評分標準,每個人都做一回老師,分為4組給這篇文章打分。同學們,我們上節課布置了這項參考議論文評分標準為諫逐客書打分的任務,相信同學們體驗了一把當老師的感覺,現在請1、2、3、4每組選一位“教師代表”上黑板來評分。學生活動1:每組選一名學生提交分數,由教師標注在黑板上。【活動意圖說明】本文論證非常嚴密,對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很有啟發,請學生打分,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思考這篇文章的行文特點,同時能

42、夠幫助教師初步了解學生對于議論文及評分標準的了解程度。環節二:結合學生打分,具體分析文章教師活動2:各小組的分數已經寫在黑板上了,我發現各位“老師”的評分都很高,放在高考中這便是一篇高分作文。老師想問一下,大家打高分的依據是什么呢?學生活動2:回答自己認為諫逐客書寫得好的地方。教師活動3:(1)點評學生答案。(2)(補充文化常識)戰國末年,秦、楚等大國兼并戰爭十分激烈,各國斗爭的策略主要是“連橫”和“合縱”,請大家仔細觀察地圖,分析秦國的地理位置。學生活動3:仔細觀察地圖,同老師一起分析秦國的地理位置。教師活動4:(1)小結文化常識。(2)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味這篇“高分作文”的論證過程,看一下李斯是如何運用各國的關系進行說理的。按照議論文結構五步法(觀點句觀點解釋句例句例子解釋句觀點總結句),教師示范劃分文章第一段結構(觀點句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觀點總結句),講解第一段論證方法。(3)總結第一段。我們給這段“作文”打高分的依據是:開門見山:“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提出中心論點。舉例論證:引用秦國歷史上的歷代君王,證明客卿對于秦國發展的作用。例證貼近觀點:反面論證了四代秦君不“逐客”、重用客卿而使國富兵強的史實。得出結論:“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由到過渡自然。學生活動4:思考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