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文論脈絡整理_第1頁
我國古代文論脈絡整理_第2頁
我國古代文論脈絡整理_第3頁
我國古代文論脈絡整理_第4頁
我國古代文論脈絡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PAGE- 40 - / NUMPAGES40 中國古代文論脈絡整理先秦文論概述(1)文學尚未獨立。詩樂舞一體,文史哲不分。(2)文論亦未獨立。散見于經史子集,多著眼于文學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一)孔子及儒家文論1、“詩言志”中國文論“開山的綱領”“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堯典(1)“詩言志”揭示了詩歌表現思想情感的特點,是對詩歌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對中國文學重抒情、重表現的傳統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義。(2)“志”作為以理性為導向的情感心理

2、,在禮樂文化傳統中,長期以來被解釋成合乎禮教規X的思想,偏重于社會群體的理性規X?!霸娧灾尽睂蟠恼撝鱔以理節情,強調詩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響。(3)“詩言志”是對先秦歌詩觀念的高度概括?!霸娧灾尽笔俏覈妼W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國詩學的基本取向,蘊含著我國詩學的整體建構,是我國詩學“開山的綱領”。2、孔子(1)興觀群怨:論文學的社會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闭撜Z陽貨可以興指詩歌可以啟發人們對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興發感動生命,具有藝術感染功能??梢杂^指詩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會風俗習尚、考察社會政治得失的認識

3、作用??梢匀赫f明詩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體感情,起凝聚群體的作用。可以怨詩歌可以“怨刺上政”,對時事政治發表批評意見,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壓抑而生的種種怨憤不滿。事父、事君社會關懷,倫理教化。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生態關懷,知識價值。“興、觀、群、怨”說全面概括了文藝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認識作用、審美教育作用等,對后代文論有深遠影響。(2)文質彬彬:論文學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形式“情欲信,辭欲巧?!倍Y記;“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巧言佞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辭達而已矣?!闭撜Z衛靈公內容與形式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

4、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闭撜Z雍也 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卑速紵o邪:論文學批評的標準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與民同樂”的文藝思想“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樂也?!泵献恿夯萃酢耙砸饽嬷尽迸c“知人論世”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泵献尤f章“以意逆志”的批評方法,是指文學釋義時,不能因為文采修辭而妨害對辭句意義的理解,也不能因為辭句的表層意義而妨害對詩人創作意圖的理解,要通過揣摩整首詩的詩意,推求作者的寫作意圖,達成讀者心解與作者本意的會通,即“視界交融”。“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

5、世也。”孟子萬章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經歷、成長過程和審美趣味;論世,即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社會生活、歷史事件和寫作背景等。中國釋義學的開山綱領“以意逆志”從解文到觀辭更進到釋意,重在文本內部研究;“知人論世”從論世到知人再落實到釋意,重在文本的外部批評。(3)“知言養氣”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所謂養氣,指道德修養。孟子所養的“浩然之氣”是一種精神上的氣,是經過道德修養達到一種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現出來的由義與道凝聚而成的凜然正氣。氣與言的關系是身心修養與文學的關系。對“文氣”說有奠基作用。4、荀子(1)明道、征圣、宗經:儒家文論傳統的形成(2)“樂得其欲”與“

6、以道制欲”老莊及道家文論1、老子(1)尚質棄文,道法自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提出一系列X疇,如道、氣、象、有、無、虛、實、味、妙、虛靜、自然等,對中國文論形成自己的體系和特點,產生巨大的影響。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睉{借有限、超越有限而達到無限。藝術和美的最高境界通于道自然無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是一個有無相生、虛實相成的完美境界,有無窮妙趣,使人體會不盡,給人豐富的想象余地。這實際上就是藝術意境的特征。有無相生,致虛守靜“有無相生,難以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恒也?!薄爸绿摌O,守靜篤

7、”、“滌除玄鑒”“虛”,是指排除與至道無關的雜念與欲念;“靜”,是指心境的平和寧靜?!疤撿o”是主體排除主觀成見和偏見,超越身心欲求,寧靜專一的心理狀態。這是老子所啟示的創作心理規律,對后代文學理論產生很大的影響。(莊子“心齋”、“坐忘”;宗炳:“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X勰:“陶鈞文思,貴在虛靜”)莊子(1)“樸素為美”,“法天貴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順物自然”(應帝王)“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山木)、“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莊子把“自然”、“素樸”視為文藝創作客體所具備的最高審美風格,故崇尚“天籟”之美,要求文藝創作剔除人為的雕琢和華偽,恪守自然本性,達到“功

8、成之美,無一其跡”,出于人的自然流露而與客觀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學效果。漁父篇:“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真者,所以受之天也,自然不可奪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背缟凶匀?,反對人為;崇尚真誠,反對虛假矯情。“言不盡意”,“得意忘言”“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天道“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蓖馕飪群骸把浴辈荒鼙M“意”外之“道”,要

9、從言外、意致之外才能體悟“道”。因而,要真正理解文藝作品的意思,就不能拘泥于語言文字本身,而要充分發揮接受者的主觀能動性,調動生活體驗、知識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透過有限的語言文字去領悟無限的“言外之意”。“言不盡意”與“得意忘言”論述了道與語言的關系,涉及思維與語言的關系問題,指出了語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突破這種局限性的途徑,對中國文學理論和批評產生了深刻影響。易傳儒道兼綜的文論思想(1)象與意“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周易系辭上“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其利,鼓之舞之以盡其神?!毕缔o上立象可以盡意,通過具體的具有象征意義的

10、藝術形象可以讓人領悟或感受到無限深隱豐富的“意”。作為美學命題,對“意象”X疇的提出具有啟迪意義。(2)陽剛與陰柔“一陰一陽之謂道”系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易傳對文藝X疇的影響:美丑、虛實、真幻、動靜、情志、形神、文質、哀樂等對立X疇。對文學風格論的影響:曹丕:文氣“清濁”;陽剛雄渾、健勁、豪放、壯麗;陰柔淡遠、高遠、飄逸、溫柔。(3)通變入神“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系辭“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也。”說卦二、兩漢文論概述(1)文化脈絡:黃老之學經學讖緯神學(2)文論特點:圍繞詩與辭賦展開;基本特征

11、:依經立論(一)詩大序:儒家文論的總結1、情志說對詩歌本質的認識“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保?)提出情志統一的詩學觀,發展了“詩言志”,更準確全面的概括了詩歌的本質特征。(2)繼承樂記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觀念以解釋詩歌的本質和起源,顯示出“以聲為用的詩的傳統,比以義為用的詩的傳統古久得多?!保ㄖ熳郧逶娧灾颈妫?、發乎情,止乎禮義儒家詩學的思想規X“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弊冿L變雅為怨刺之詩,發乎人性人情,所以刺者,欲回歸于禮義之世。3、教化與諷諫

12、對詩歌政治功用的強調“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4、主文而譎諫對詩歌形式特點的要求主文:注重文采,講究形式;譎諫:“刺上”的方式應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爸魑亩H諫”符合人對批評的接受心理,易為統治者接受,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附:對“六義”的總結1、六詩和六義說周禮春官大師稱“六詩”:“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泵娦蚍Q“六義”:“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13、?!?、關于六詩的解釋孔穎達毛詩正義將“六詩”分成三體三用:“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逼渌毫娊泽w。3、關于風雅頌以政教美刺說詩。“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憋L,以某個人的事來表現其所屬國家的風尚;雅,講整個周王朝王政廢興,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頌,歌頌盛德而告之神明。4.關于賦比興(詩大序未作解釋)幾種有代表性的闡釋:風,言賢圣治道之遺化。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

14、喻勸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為后世法。頌之言誦也,容也,誦今之德,廣以美之。(X玄周禮注)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以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朱熹詩集傳卷一)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語)詩重比興感物興情;比興寄托;興寄、興象、興趣;詩可以興。清吳喬圍爐詩話:“比興是虛句、活句,賦是實句。有比興則實句變為活句,無比興則實句變成死句。”(二)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p>

15、1、理論內涵和意義“發憤著書”說揭示了“憤”是作家創作的心理動力、以“憤”為創作動力最能產生優秀的文藝作品這一創作的普遍現象和規律。2、理論背景魏風園有桃:“心之憂兮,我歌且謠。”、小雅四月: “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論語陽貨:詩“可以怨”、屈原惜誦:“發憤以抒情”3、“發憤著書”說的影響韓愈送孟東野序:“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睔W陽修梅圣俞詩集序:“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保ㄈh代的屈原論1、西漢X安、司馬遷肯定屈賦,崇尚屈原的人格美。某王X安作離騷傳“以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皦然泥而不滓。推此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

16、馬遷突出屈原“怨”的精神,全面揭示屈賦的藝術特點和價值。“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旨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史記屈原傳)2、東漢揚雄、班固提出了不同看法?!埃〒P雄)又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漢書揚雄傳)“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

17、容,沉江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政,經義所載。謂之兼詩風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然其文宏博麗雅,為辭賦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保ò喙屉x騷序)評價的矛盾:既同情屈原的遭遇,肯定屈賦的“宏博麗雅”;又從現實的、政治的、經典的要求出發,批評屈原的行事與屈賦的風格。在人生準則上,批評屈原露才揚己,競于群小,不能明哲保身。在文學內容上,反對通過作品“怨刺其上”。在文學形式上,認為屈賦的“虛無之語”“非法度之正”,不合儒家溫柔敦厚之旨。王逸對屈原的評論漢代第一個對楚辭進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也是秦漢以來楚辭研究的總結者,其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高

18、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今若屈原,膺忠貞之志,體清潔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屈原之詞,優游婉順,寧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攜其耳乎?而論者以為露才揚己、怨刺其上、強非其人,殆失厥中矣?!保ǔo章句敘)分析屈原創作動機以及作品功用“屈原履忠被譖,憂悲愁思,獨依詩人之義,而作離騷,上以諷諫,下以自慰?!薄吧弦灾S諫”繼承儒家詩學精神;“下以自慰”即詩人從自己作品中獲得精神安慰和滿足,是王逸對屈原創作提出的新見解。“自慰說”揭示了文學創作的一種普遍現象,開啟文學創作“自適”“自娛”的創作動力說和功用說。高度肯定屈原作品的藝術成就“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

19、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保x騷經序)楚辭章句的學術意義:王逸尊騷為經,認為離騷依經立義,完成了漢代楚辭學依經立義的思想系統,糅合楚騷美學與儒家思想,是漢代楚辭學的集大成。楚辭章句的社會意義:東某后期,外戚宦官亂政,“清流”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激揚士節,與戚宦周旋斗爭。王逸作楚辭章句,意在通過駁斥歷來對于屈原的消極批評,批判明哲保身和全身遠害觀念,X揚儒家積極入世的抗爭精神,砥礪士大夫忠正伏節,弘道濟世。楚辭章句是通經致用的經學觀念的產物,具有很強的現實功利性。4、王充的文論(論衡)論衡的思想

20、主旨:“真美”、“疾虛妄”、“務實誠”論衡對作篇:“是故論衡之作也,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文化文學背景:讖緯盛行、擬古文風(1)尚實:“務實誠”著文與衡文的原則王充弘揚文學的寫實精神,反對“言事增其實”、“辭出溢其真”的虛妄之美?!罢搫t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輒立證驗。”(對作)“增過其實,皆有事為”對藝術夸X也依事實之真的標準加以衡量?!把陨跄^圣人,經藝萬世不易,猶或出溢增過其實。增過其實,皆有事為,不妄亂誤,以少為多也。經藝之增與傳語異也?!保ㄋ囋觯霸觥笔菫榱耸故挛锏谋举|更加突出鮮明,而不是歪曲事實,不能“失其實”“離其本”。王充倡揚文學的情性精神,認為藝術創作貴在表

21、現情感與個性?!皩嵳\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超奇)王充提倡易曉與創新的文風,反對艱深華巧、擬古的文風?!胺蚬P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口論務解分而可聽,不務艱深而難睹?!保ㄗ约o)“飾貌者以強類者失形,調辭以務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類而生,不務相似;各以所稟,自為佳好。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聲,皆快于耳?!保ㄗ约o)(2)尚用:“為世用”文章的功用旨歸“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世用者,一章無補?!保ㄗ约o)“文豈徒調墨弄筆為美麗之觀哉?載人之行,傳人之名也。善人愿載,思勉為善;邪人惡載,力自禁裁。

22、然則文人之筆,勸善懲惡哉?!保ㄘ模?)尚文:“繁文之人,人之杰也”文質統一的文德思想“夫人有文,質乃成;德彌盛者文彌縟,德彌章者人彌明?!保〞猓肮誓苷f一經者為儒生,博通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故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愈通人,鴻儒超文人。繁文之人,人之杰也?!保ǔ妫┤?、魏晉南北朝文論概 述(1)文學的自覺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門類。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較細致的區分,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較明確的認識。文論由重視文學的社會功用轉向文學自身,對文學抒情特質、審美特性有了自覺追求。從品評才性到“論析文心”,文學批

23、評家與文學批評理論專著崛起。(2)玄學的影響才性、言意之辨,有無、形神之論,動靜、虛實之說,既是玄學清談的話題,又是文學理論的命題。(一)曹丕典論論文中國文論史上第一篇文學批評專論典論論文理論探討的焦點由先前文學與外部世界關系轉入文學活動內部關系如文體特征、作家創作才性、作品的鑒賞與批評等,高揚文學的文化價值和社會作用,成為魏晉時代文學自覺的標志。1、“審己以度人”的批評原則“貴遠賤近,向聲背實”的傾向;“文人相輕”“暗于自見”的錯誤態度。指出“文非一體,鮮能備善”,不能“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提倡“審己以度人”的批評原則。2、文“本同而末異”論文體“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

24、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眾體?!保?)“本”與“末”,分別就文學的本質特征和文體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討論文體與風格的關系,提出八體文章的四種風格類型,對文體論的發展具有奠基意義。(2)“詩賦欲麗”是對文學形式美的認識,表現了建安時期文學追求華美的風氣,擺脫了經學的束縛。(3)提出才性與文章體貌的關系“唯通才能備眾體”3、文以氣為主作家才性論(1)文氣說的淵源自然之氣、生命之氣、樂氣(2)“文氣”說的理論內涵文氣是作家的自然稟賦和氣質個性在文章中的表現,是一種表現出個性特征的文章氣勢和情韻,是反映到文章中的內在生命活力。與道德倫理內容的德性、品性無關。強調作家獨特個性對

25、作品風格的決定性意義。文氣主要表現為音節字句的聲調力量。曹丕將文氣分為清濁兩類,開以陽剛陰柔論文學風格的先河。文氣論偏重崇尚壯盛之氣,貶抑柔弱不振的文風,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曹丕第一次把“氣”引入文學評論中,提出了具有重大影響的“文以氣為主”的命題,標志著文學的個性風格論的形成,體現魏晉時代人的覺醒及文的自覺的時代精神。(3)文氣說的發展韓愈論“氣盛言宜”氣與文辭聲律的關系:“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粴庵c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贝鹄铖磿^氣盛,就是對于所要說明的道理充滿自信,情感強烈,有高屋建瓴之勢,又經過了深思熟慮,情思酣暢,沛然有余。具有此種精

26、神狀態,則遣詞造句時聲調之抑揚、句式之長短,便能自然合宜?!皻馐⒀砸恕苯沂玖俗髡呔駹顟B與文辭聲調高下、節奏之間的關系,對后代有深遠的影響。X大櫆論“音節”與“神氣”的關系“因聲求氣”4、文章的作用和意義“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1)文學的價值在于成就個體人格與生命的不朽,而不再單純是政治教化的工具。這就把文學從經學附庸中解放出來,提高了立言的地位。(2)曹丕所推崇的文章包括漢儒所輕視的詩賦,體現曹丕的文學價值觀擺脫了儒學思想的束縛,代表時代的新精神、新風貌。(二)陸機文賦(文論史上第一篇創作專論“精析文心”)1、寫作目的與論述核心“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因論作文利害之所由?!比?/p>

27、圍繞“物意文”的關系展開,按“發生構思表現”的順序論述創作過程。“文逮意”是文賦討論的重點。2、創作的發生陸機在文學理論上第一次把“物感”說心由物動表述為“瞻萬物而思紛”,把它看作創作構思開始的一部分。3、構思的過程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旁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撫四海于一瞬。構思初始的心理狀態:內視與神思的飛馳。“收視反聽,耽思旁訊;精鶩八極,心游萬仞”(2)構思過程的特征想象的超時空性,思維的跳躍性、自由性和廣闊性?!案√鞙Y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藝術思維活動伴隨著情感、形象和語言而產生?!靶徘槊仓徊?,故每變而在顏;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收百世

28、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膘`感問題“動靜”兼顧,“意辭”相連4、論文章體貌風格的多樣性“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而相質。誄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燁而譎誑。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1)列舉十類文體,一一概括其文體特征。(2)主X內容形式并重、“情”“理”協調?!耙嘟岸品拧?、“要辭達而理舉”、“理扶質以立干,文垂條而結繁”(3)“詩緣情而綺靡”的內涵和意義“緣情”,明確宣告詩歌出自人的情感體驗,開啟了中國古代文論“重情”的傳統。“緣情”與“言志”之別:“前者以

29、情為主,后者以理為主,前者重個人感受,后者重群體規X;前者推崇情之真,后者顯揚情之正;前者要動人情,后者要正人心”(陳伯海中國詩學之現代觀)“綺靡”:綺,文采;靡,聲音。指詩歌文辭精美動人的審美特征。概括反映了時代的審美要求?!熬壡椤笔窃姷膬荣|,“綺靡”是詩的外形,詩因情性的煥發而達成美好動人的文辭。(三)X勰文心雕龍“體大思精”、“籠罩群言”的文學理論著作1、釋名“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鄒奭之群言雕龍也?!?、文心雕龍的結構劃分文原論。文之樞紐。原道征圣宗經正緯辨騷。文體論。論文敘筆。論文:明詩到諧隱十篇。序筆:史傳到書記十篇。文術論。剖情析采。神思風骨情采隱秀

30、物色等二十篇。文評論。文學史論時序;作家論才略、程器;鑒賞論知音??傂?。長懷序志。介紹寫作動機、宗旨和全書結構。序志。3、文之樞紐“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序志)(1)文之原:文本乎道,是道之文。日月山川為道之文飾、外化。人與天地并生,為天地之心,人文是對天地之文仰觀俯察的結果,是道之文的體現。因此,文要自然,要講究文采聲律對偶。(2)文之正:征圣宗經人文是體現道的,圣人之文是闡明道的最集中典型的代表,五經又是圣人之文的經典,因而必須征圣、宗經,要以圣為法,使文章的內容歸于雅正。這體現了X勰雅正的文學觀。(3)文之變:正緯辨騷緯書雖內容荒誕,但“事豐奇偉,辭富膏腴”,文采和用

31、事有可取之處。楚騷合于經又異于經。其價值一方面在風情氣骨,一方面在驚采壯詞。X勰的文學基本思想是奇正結合,古今結合,其文學思想方法有“唯務折衷”的傾向。他在體制方面提倡宗經征圣,在文辭方面則崇尚新變。一方面受時代潮流的影響,一方面又試圖以提倡雅正精約的文風,企圖糾正當時文學浮詭不正的弊病,把文學思潮引向雅正。4、論文敘筆文體論各篇的基本內容及其組織結構:“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闭撌龈鞣N文體的源起和流變;解釋各種文體的命名來說明這種文體的性質;選出各種文體的代表作家作品來加以評定;提出各種文體的寫作要求和理論,構成系統。5、剖情析采創作論(1)神思論創作論的總綱。描述

32、神思的特點:超越時空,伴隨感情,不離語言和物象。“故寂然凝慮風云之色?!苯沂旧袼肌吧衽c物游”的基本思維特征:主體的精神活動與對象自由的交流交融而形成“意象”的過程。論“志氣”與辭令在“神與物游”中的作用?!吧窬有匾芏o令管其樞機”從心理和語言的雙重視角揭示“神與物游”“通塞”的原因,深刻揭示了神思的規律。把變幻空靈的神思現象作為可分解的過程進行論述:志氣神(文思)文意文辭。論述駕馭神思的基本條件“虛靜”的精神狀態?!疤这x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知識學問、經驗閱歷的積累。“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碧熨x的影響及解決的方法?!叭酥A才,遲速有分。”闡述錘煉修改

33、的必要與言意表達的局限(2)風骨風是作者思想、情感、氣質等表現在文章中的打動人的情感力量。骨指文章由事義充實、條理連貫、文辭精煉三者結合所形成的一種有力的氣勢和邏輯的力量。風骨是一種鮮明凝練雄健有力的藝術風格,它針對六朝浮艷文風的批判而提出,是對建安文學剛健有力、積極進取的壯美風格的理論概括和總結。(例:七哀詩王粲)6、批評觀 知音篇中,X勰提出一套完整系統的文學批評理論,是古代文學批評理論的總結。批評的正確態度:“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主觀片面的文學批評產生于:(1)崇古賤今;(2)崇己抑人;(3)信偽迷真。批評前的準備:“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匠,務先博觀”。掌握批評

34、原則:“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學欣賞是由辭到情、由藝術形象的感染到作家情志的體會的過程。欣賞批評角度和具體方法“六觀”:“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行,則優劣見矣?!薄拔惑w”指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確定文章的體制格局;“置辭”指文句辭藻的運用;“通變”指繼承和創新;“奇正”指文學的正統與新奇與否;“事義”指事例材料的運用是否充實恰當;“宮商”指音韻節奏的安排。(例:小石潭記)(四)鐘嶸詩品中國第一部論詩專著,“百代詩話之祖”文論雙璧:“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蓋文心籠罩群言,而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別也?!保ㄕ聦W

35、誠文史通義詩話)1、詩品的內容(1)溯流別論五言詩的發展,肯定其地位。明辨五言詩的流別把五言詩的發展歸于三個源頭:國風(溫柔敦厚而富于文采);小雅(具深沉憂患意識);楚辭(重個體遭遇和情感抒發)定品第對123位詩人論優劣,分三品,定高下。上品12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品評言簡意賅,極有見地,是罕見的精品。2、鐘嶸的文論思想(1)“吟詠情性”說詩歌本質論詩歌發生:氣物感事感。詩歌所吟詠的情,除了物色之情,還突出個體的“怨”情。這比陸機講“詩緣情”更具體深入,比“怨刺上政”的群體化情感更突顯詩人個體化的情感品質。(2)“直尋”說創作思維論“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直尋”直書所見,

36、以景寓情,自然的傳達出真情實感?!爸睂ぁ闭f繼承發揚了感興的傳統,對中國詩歌情景交融特色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鐘嶸論詩提倡“自然英旨”,即自然真美。故反對用事,主X直尋;反對聲病之說,主X自然聲律。(3)“滋味”說藝術審美論“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碧卣鳎骸爸甘略煨?,窮情寫物,最為詳切”形象地敘述事物,通過狀物抒發深刻的思想情感,越細致貼切就越有滋味。方法:“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盿.綜合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b.以明朗剛健的風格和質樸有力的語言為骨干,以華美的辭藻為潤色。審美效果:“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作為詩歌美感

37、的“滋味”,指詩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能夠引起讀者的感動、聯想和咀嚼回味的審美特征。這一純文學性質的詩歌鑒賞理論,對于后來唐代司空圖和宋代嚴羽的詩歌理論,有著直接的積極的影響。四、唐宋金元文論概 述(1)唐代:三教合一復變之道;(2)宋代:理學技進于道;(3)形成以“意境”為核心的詩論,以“載道”為核心的文論。(一)唐代文論唐人文論重在論詩,論詩大致分兩大流派:重風骨興寄和重興象神韻。前者屬于儒家思想,傳承風雅精神,強調詩歌的社會功能,由陳子昂、杜甫到元白、皮日休,是這一傾向的代表人物。后者緣于佛老哲學,提倡詩歌的藝術美,追求意境之空靈,從王昌齡、X禹錫、到皎然、司空圖是這一傾向的代表。1、儒

38、家詩文論(1)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風骨,指思想感情表現明朗,語言質樸有力,形成一種爽朗剛健的風格。興寄,托物起興,因物喻志的表現手法,強調真實深沉的感慨。核心思想:復古。推崇風雅與漢魏古詩,反對齊梁追求“采麗競繁”之弊,提倡“興寄”與“風骨”,揭開了唐詩革新的序幕。(2)杜甫戲為六絕句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論詩絕句,開以詩論詩的風氣。崇尚壯美詩風;提倡兼取眾長:轉益多師;別裁偽體。(3)白居易對詩歌藝術特征的認識“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保ㄅc元九書)強調詩歌的政教功能、批判功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39、”、“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與元九書)提倡為現實的藝術主X全面恢復“六義”傳統,發揮“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功能。有別于“溫柔敦厚”的詩教。對白居易諷喻詩論“重道輕文”的評價詩人既要有出世的情懷,更要有入世的擔當,不能退出價值判斷和道德抗議的領域。有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和荷擔人類痛苦的使命感,才能成就偉大的詩人。(例:杜陵叟)(4)韓愈文以明道、文道并重:韓愈自稱寫作文辭,是“思修其辭以明其道”(爭臣論)學習古文的途徑和方法a.“仁義之人,其言藹如”:要寫出好文章,必須先提高道德修養。以立行為本,立言為表?!皩⑻I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保ù鹄铖磿゜.深造自得,“唯

40、陳言之務去”。所謂去陳言,首先是摒除凡俗庸腐之論;此外在構思立意、表達方式,語匯運用等藝術表現方面,也須下苦功鉆研。c.氣盛言宜(P11)“氣,水也;言,浮物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不平則鳴”與“窮苦之言易好”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不平,指心有所動,不單指憂傷悲愁而言。2、意境論(1)意境的理論內涵與特征意境揭示的是抒情詩文的審美理想,是指客體之“境”與主體之“意”交融和合所產生的一種情景妙契、虛實相生、韻味不盡的藝術境界。意與境會意境的生成基礎(實質:審美主體與客體的交感融合)從景而言,自然景物融注進主體的生命體驗和情感,具有人的生命力和個性品格,因而

41、更為生動更具個性;從情而言,主觀情志對象化,情有了特定物象的具象體現,因而更為深切蘊藉,更具感染力。(例:柳枝詞X禹錫)情景交融的不同類型:景中情以景語為主,情寓景中(溫庭筠夢江南);情中景以情語為主,景寓情中(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境生象外意境的藝術本體司空圖與極浦書:“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譚哉?”第一個象是呈現于詩歌中的具體直觀的意象,第二個象即境,是由具體直觀的意象所引發的想象空間和情意空間,是超越性的象外世界。“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即所謂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而對

42、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從對于某個具體事物、場景的感受上升為對于整個人生的感受。這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蘊?!保ㄈ~朗說意境)意境產生于語言止步之處(例:行宮元?。┨搶嵪嗌饩车纳赏緩健翱毡倦y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保沃毓猱嬻埽├河曛悬S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2)意境說的理論淵源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立象盡意周易:“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

43、,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道家:道、氣、象老子:“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薄按笠粝B?,大象無形?!鼻f子:“得意忘言”、“象罔”。佛教思想的促進“境”是人的內心感受及意識的對象化呈現。萬法唯心,因心造境,“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境不自生,識變方起”(宗鏡錄卷四)文學源頭a.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詩經楚辭都以表現抒情言志為特征。b.文學理論的準備:比興手法、物感說、情志論、心物交感說、滋味說等。3、唐代的詩歌意境論(1)王昌齡的三境說三境詩境的三類型或三層次。物境:直寫景物,巧為形似自然景物的境界情境:抒寫胸臆,融物于情人生情感的境界意境:表現志意,理切意真內心意識的境界王昌齡

44、明確地使用“意境”這個概念,它與物境、情境相并列,與成熟的“意境”概念尚不能等同,但已觸及了意境的基本特征,是對詩歌意境論最早的明確的理論表述。(2)X禹錫的“境生象外”說董氏武陵集紀:“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工于詩者能之。詩者,其文章之蘊耶?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绷x得言喪、境生象外,豐富了意境說的理論內涵。(3)皎然詩式詩情緣境發詩境構成論皎然把情與境的因素有機統一起來,強調詩歌要通過創設物象境界來表達情感,境界應融注進主體情感,蘊含余味。取境詩境創造論a.強調取境與風格的關系b.詩人取境的眼光要高遠而不拘囿。c.取境要用思d.比興手法的運用文外之旨詩境

45、特征論a.“兩重意以上”b.虛實相生辨體詩境風格論開全面概括詩境風格的先河,論及主體人格、題材、語言對風格形成的作用。皎然對詩境理論的貢獻:皎然把有無境界作為評品詩歌的主要藝術標準,他主X“詩情緣境發”,提出了“意在言外”、“采奇于象外”、“假象見意”等著名命題,簡潔的闡述了意與象之間的關系,可謂是意境理論的重要奠基人。(4)司空圖韻味說與李生論詩書:“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與極浦書:“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譚哉?”“辨于味”,一是辨別詩的情趣韻味,二是辨別詩的味外之味。味作為詩美特征表現在

46、:a.“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給人想象空間詩的真諦正在于以有形致無形,實中見虛,從而創造出虛實相生、玲瓏剔透、意致深遠而又具有啟示性的境界。b.“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給人美感空間“韻味”產生于藝術表現的“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痹姼栊蜗篚r明可感而不浮泛,有深厚之含蘊;詩境深遠,詩意含蓄雋永,意味無窮。司空圖在前人基礎上提出“韻味說”,精細的區分和辨析了近與遠、實與虛、有形與無形、象與境之間的關系,抓住了詩歌藝術的重要藝術特征,對詩境理論的成熟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二十四詩品詩境風格論揭示風格的根源:生命本源真、道;體貌風格的特征:象喻傳神物、人。(二)宋代文論背景:理學流行。詩宗杜,文宗韓。

47、宋詩主理重法。詩學以某詩派為主流,以禪論詩,由法而悟。藝術上以俗為雅,以拙為巧。宋詩的審美理想:平淡1、蘇軾以水喻文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風格的自由變化神似說詩畫一律與傳神入化的詩境特征論2、某詩學北宋末,呂本中某詩社宗派圖始立“某詩派”之目,元初方回瀛奎律髓以杜甫為某詩派的“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1)某詩學的基本特征創作準則:“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保悗煹篮笊皆娫挘┲v“法”講“悟”,法度與自然成為某詩派最基本的矛盾。(2)黃庭堅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活學活用前人作品的方法“點鐵成金”:點化改造前人詩句,活用古人成語典故以追求字句的翻奇出新。“奪胎換骨”

48、:胎即詩意,骨即詩語,指吸取化用或翻用前人作品的意蘊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創作技法,強調模仿與借鑒,并在此基礎上追求創新,“領略古法生新奇”,切合文學創作沿革因創的藝術規律,具有廣泛的影響。恪守繩墨與不煩繩削句法奇拗生硬,以拙為巧。用拗體一為求新奇,一為求勁健。(3)呂本中:活法;參悟。(4)陸游與楊萬里:工夫在詩外技進于道3、嚴羽滄浪詩話滄浪詩話由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考證五部分組成,是宋詩話中最佳的詩論專著。理論特色:“以禪喻詩”;主旨:師法盛唐。(1)“以識為主”與“熟參”、“妙悟”。“以識為主”,“入門須正”,以漢魏晉、盛唐詩為正門,為“第一義”。要“熟參”歷

49、代詩作,從比較中辨別真是非,悟出“真識”。“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坝型笍刂颍械靡恢虢庵颉?。(2)“別材別趣”與“惟在興趣”“別材別趣”。材,材具;趣,藝術感興與趣味。強調詩歌藝術有其特殊規律,掉弄書袋、追求奧僻、逞馳博辯等作法不符詩藝的特征?!耙髟伹樾浴迸c“唯在興趣”。興指詩情的興發;趣,指詩歌的韻味。興趣指詩歌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無窮的詩美特質。它要求詩歌創作有感而發,興會神到,訴諸藝術直覺,不假名理思考;表現上則自然天成,不露人工痕跡。興趣的最高境界入神。嚴羽對詩學的貢獻嚴羽首次明確提出唐、宋詩的分界,并對唐宋詩的特征作出理論概括。他在鐘嶸詩品以來偏重審美因素的詩論的基

50、礎上,真正建立起一個以審美為中心的詩學理論體系。4、李清照的詞論宋代第一篇詞學論文,我國婦女文學批評的第一篇專文。核心觀點和理論綱領:詞“別是一家”。(1)詞必須合于音律:維護詞的藝術體性詞源于燕樂,起于樂工,講究音律。(2)詞應有自己的審美特點“別是一家”高雅柳永詞“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渾成結構完整自然,“破碎何足名家”;講究情致;典重,崇尚故實;要用鋪敘手法指慢詞而言。故不能以詩為詞、以文為詞、以才學為詞。(三)金元文論1、金元文論的主要特征(1)發揚傳統儒家文學精神;(2)強調對真情性的自由表現。2、元好問的詩論論詩三十首組詩比較系統地評議了漢魏以來一千多年間的重要詩人、詩作及詩歌流

51、派,以作家論為主,兼及詩歌藝術的創作原則。(1)提倡風雅精神和建安風骨;(2)主X自然清新,反對模擬和雕琢;(3)主X豪壯剛健,反對柔弱纖麗;(4)主X真誠、親到,反對偽飾。五、明清文論概 述文化背景:理學心學實學、樸學;文學理論:復古性靈回歸詩教古作為價值X疇本源、極則、典X;古作為價值X疇的本源元氣:太樸未散,興象渾淪;古的風格學內涵高雅、淳樸、簡淡、古??;古與自由對立與統一(一)明代1、復古擬古與反擬古是貫穿整個明代詩文理論的主線。以什么為模擬對象,怎樣去模擬,是模擬還是創新等,成為理論批評的中心。2、主情明詩宗唐。李贄和公安派三袁貴真尚情,倡“童心”,主“性靈”,肯定人的正當欲望,提高

52、小說戲曲等俗文學的地位。(二)清代1、以復古為尚,文學批評觀念上“返經歸本”。 2、提倡“實學”“樸學”,對古代文論的整理總結厚實古樸、博大精深。(一)小說理論李贄、葉晝、金圣嘆等評水滸傳,毛宗崗評三國演義,X道深(竹坡)評金瓶梅,脂硯齋評石頭記等,形成小說批評鼎盛時期,構成比較系統的小說理論。中國小說批評的獨特形式評點。體例:序、讀法(凡例)、總評、眉批、夾批、旁批、圈點等。1、李贄(1)肯定小說戲劇的地位價值(2)“水滸傳者,發憤之所作也?!苯永m“發憤著書”的傳統。(3)“全在同與不同處有辨”水滸傳刻畫同類人物不同個性特征的方法。李贄全面、系統地將評點方式用于長篇小說,對明清小說戲曲評點之

53、風影響極大。李贄通過評點小說,肯定小說功能和價值、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體現明中葉以后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義潮流。2、金圣嘆的水滸傳評點(金圣嘆中國小說美學的建立者)小說功能論“庶人之議”與“怨毒著書”。小說特征論“因文生事”與“以文運事”。揭示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的區別:“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滸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讀第五才子書法)因文生事,事服從于文,小說家根據藝術規律對事件進行藝術處理。一方面,可以進行虛構和創造(“生”);一方面,又必須服從人物和事件本身的發展規律(“筆

54、性”),對生活素材要進行必要的提煉、剪裁、夸X、想象、虛構等。小說藝術的真實性問題虛實、真幻小說藝術的真實性在于“合情合理”,“情理”是明清評價小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標準。人物塑造理論(1)提出“性格”X疇,突出人物性格的核心地位。(2)提出一套塑造人物的方法。如正反、順逆、動靜、隱顯等,寫出不同的人物個性。創作主體論“十年格物”與“因緣生法” “十年格物”:長期對生活的觀察、研究、思考。a.主體狀態:澄懷格物不帶主觀偏見觀察事物。b.掌握思維方法:因緣生法?!耙颉敝父鶕?,“緣”指條件,“法”指大千世界的各種現象。小說技巧論“文法”倒插法、夾敘法、草蛇灰線法、背面鋪粉法、弄引法、獺尾法、正犯法、

55、略犯法、橫云斷山法、鸞膠續弦法等。(二)戲曲理論1、明代戲曲批評的主要論題(1)名劇之爭西廂記、拜月亭記、琵琶記的優劣高下。(2)湯沈之爭湯:輕音律,重“意趣神色”;沈:崇音律,尚本色。(3)本色之爭戲曲的語言風格、體制風格、審美風格。2、湯顯祖的至情說(1)情是人的自然本性,情高于理。(2)情是文藝產生的根源,是文藝創作的內容,也是文藝價值和功能所在。創作者“為情作使”,藝術創作要傳寫真情,才能以情動人,成就“有情之天下”。(3)戲曲“以人情之大竇,為名教之至樂”,通過情感作用而實現其倫理價值和社會功用,從而在情的基礎上,達到情理的統一。湯顯祖的至情論,以情釋志,是文論史上尊情理論的高峰。3

56、、王驥德的曲律:情節結構觀念原則4、李漁的閑情偶寄閑情偶寄共六卷,有關戲曲的理論集中在詞曲、演習、聲容三個部分。比較全面論述了有關戲劇的文學劇本創作、演員的表演藝術、以及導演藝術等問題。詞曲部專講戲劇創作。包括結構第一、詞采第二、音律第三、賓白第四、科諢第五、格局第六,對戲曲創作從主題、題材、情節、結構、人物、語言,到科諢、音樂都做了論述,是我國戲劇理論總結性的著作李漁戲劇理論的特色:a.“填詞之設,專為登場”密切結合舞臺演出實踐論戲劇。突破了文人專求辭采、視戲劇為案頭把玩之“文”的觀念。b.“獨先結構”把劇本創作放在首位,強調戲劇表演的故事特征。突破傳統劇論“首重音律”、視戲劇為“樂”的觀念

57、。(1)論戲劇虛構揭示藝術構思中虛構和真實的關系,標志我國戲劇觀念的成熟。揭示虛構的作用,在于使人和事達到典型化。(2)論戲劇結構“立主腦”:確立主題和題材,突出主要戲劇沖突?!爸髂X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此一人一事即作傳奇之主腦也?!睖p頭緒:“一線到底”,避免次要事件喧賓奪主。密針線:情節安排合乎人情物理,細致周密。脫窠臼:求新求奇但應“戒荒唐”,應在人情物理、日常生活中追求戲劇情節的創新。(3)論戲曲語言貴顯淺:戲劇語言的通俗性、舞臺性特征。重機趣:戲劇語言的審美精神。戒浮泛:戲劇語言的個性化、情境化特征。忌填塞:戲劇語言不可“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見風姿,取現成以免思索。”(三)詩文理

58、論1、明代詩文理論(1)前后七子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和李攀龍、王世貞等后七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抨擊臺閣體,有積極意義。但強調在形式上摹擬古人,嚴守古法,造成不良影響。(2)唐宋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提倡學習唐宋八家散文,吸取神理,反對句擬字摹。唐順之倡本色論,強調用自然的語言直抒胸臆。對清代桐城派有直接的影響。(3)公安派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強調文學的時代性與個性,提倡“代有升降,法不相沿”,“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口號,主X獨創,反對虛偽矯飾。既批判擬古主義文學思潮,又沖擊正統文學觀,余波影響至五四運動。竟陵派鐘惺、譚元春繼承公安派理論,加以修正,

59、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以矯公安末流輕佻淺率之弊。選集詩歸代表其文學旨趣。2、清代的詩論(1)王夫之姜齋詩話“情景”論情景相生構成審美意象情景相互交融、有機統一,景是情的載體,情是景的靈魂,情景相生,主客交融,生成審美意象。意象構成的層次類型“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緒論)意象創造的藝術思維“現量”說現量,即感官直接應對外物的觸發,不加判斷、推理而成的真實圖像。與“即景會心”一樣,都是主客體自然契合的藝術思維。意象創造的藝術技巧“以意為主,勢次之,勢者,意中之神理也?!保ü旁娫u選卷四)勢,詩歌意象內在的自然而然的感情邏輯。取勢,則為靈感勃發、情不可已時所形成的意與象和意象之間的貫通。(2)葉燮原詩原詩內篇闡述基本理論,外篇作具體批評,是富有理論性和系統性的詩論著作。源流正變與沿革因創詩歌發展論“詩之為道,未有一日不相續相禪而或息也。但就一時而論,有盛必有衰;綜千古而論,則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復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崩怼⑹隆⑶榕c才、識、膽、力創作論a.藝術創作客體:理、事、情?!袄怼笔鞘挛锇l生的內在依據;“事”是事物存在的實際;“情”為事物發展中的情狀。藝術創作的最高法則,就是真實的反映客觀的理、事、情。b.藝術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