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專項模擬訓練_第1頁
上海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專項模擬訓練_第2頁
上海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專項模擬訓練_第3頁
上海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專項模擬訓練_第4頁
上海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專項模擬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詩歌閱讀一、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詠史詩(其二)東漢阮璃燕丹善勇士,荊軻為上賓。圖盡擢匕首,長驅西入秦。素車駕白馬,相送易水津。漸離擊筑歌,悲聲感路人。舉坐同咨嗟,嘆氣假設青云。詠史詩(其六)西晉左思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假設傍無人。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貴者雖自貴,視之假設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假設千鈞。【注】阮璃,東漢末年文學家,位列竹林七賢”,妙于音律。左思,西晉著名文學家, 當時的門閥制度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的不平現象。.出版社準備編輯一套古代文學作品選,可以同時收錄兩首作品的一項為哪一項()A.樂府詩選B.古

2、詩菁華C.律詩集粹D.詩余選集.以下關于兩首作品寫作特點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詠史與興懷結合B.寓情于場景之中C.沉郁而不失自然D.鋪陳和比喻兼用.兩首作品都吟詠荊軻刺秦的故事,但表達方式和用意有差異,請比較分析。參考答案:BD阮詩詠史,重在記敘易水送別的悲壯場面,描寫荊軻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贊嘆, 借此抒發對荊軻英雄之舉的緬懷;左詩詠史,雖然描寫了荊軻和高漸離酒酣高歌的片段,贊美荊軻的高傲氣概,但重在議論, 丈夫冷落,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大意是抬頭望著天空一輪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憐惜 我的憂愁,不忍變圓滿。詞中月亮蘊含著朱淑真空虛寂寞的情懷及自我撫慰。六、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

3、成下面小題。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假設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注】從開封通到揚州的運河。乘坐宮殿般大船南巡。如果周郎沒有東風之便。 二喬:指孫權夫人大喬和周瑜夫人小喬。.從內容和形式上看,甲乙兩首詩產生的時代是( )oA.秦漢B.三國C.魏晉D.唐.兩首詩共同的風格特點是( )oA.悲壯慷慨B.質樸自然C.清新活潑D.理趣深邃.有人認為這兩首詩都有推陳出新之處,你同意嗎?請簡析。參考答案:DD觀點推陳出新。傳統認識上,人們都是否認隋煬帝,認為開挖運河,勞民傷財,屢次南 巡,奢侈無度,終遭滅亡。而本詩那

4、么寫出開挖運河的交通價值,一個賴字說明河運功能的 巨大。作者甚至用大禹治水之功來類比。關于赤壁之戰,傳統觀點上,都充分肯定孫劉聯合的戰略,稱贊周瑜和孔明巧借東風的智慧 形象,而本詩那么反彈琵琶,指出如果周郎沒有這個天時之便,結果必然相反。用鎖二喬 來揭示其失敗的惡果。由此看來,兩首詩都能辯證地多角度地認識史實,善于在史實中挖掘新的思想意義來啟迪后 人,充分表達了詠史詩的思想價值和藝術特點。解析:.此題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依據汴河懷古中的波”和多所押的韻一致,以及赤壁中的朝和喬所押的韻一致,由 此可知,這兩首詩屬于絕句,是格律詩的一種,而格律詩是唐代以后才有的;另外,依據

5、汴河懷古中的“盡道隋亡可知,這首詩應在隋朝以后,依據赤壁中周郎二 喬等內容可知,這首詩應寫于三國以后。綜合以上分析,這兩首詩應產生于唐朝。應選Do.此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依據第一首詩的題目汴河懷古及詩歌內容可知,這首詩是一首詠史懷古詩,特別是后兩句 假設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其意思為如果不是修龍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煬帝 的功績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作者以詩文的形式有意重提這一教訓,意在提醒當時的統治 者,不要走隋朝滅亡的老路,用意深刻;赤壁這首詩,作者借對歷史遺跡及人物的思考,表達了自己期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和壯志難 酬的感慨,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特別是運用逆向思維大

6、膽地設想,提出了一個 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假假設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果會如何呢?詩人并未直言戰 爭的結局。這里作者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極富理趣,寓意深刻。綜上分析可知,這兩首詩共同的風格特點是理趣深邃。應選Do.此題考查考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首先,第一首汴河懷古:詩中的汴河指的是隋煬帝時,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名 為通濟渠的大運河。并且至今千里賴通波,到現在它還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暢通無 阻。作者在這里肯定了隋朝大運河的積極意義,認為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績相比的。但當 時詩歌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寫這個歷史題材的,因為隋煬帝開挖運河,勞民傷財;屢次南巡, 奢侈無

7、度,終遭滅亡,所以這些詩歌大都指稱隋亡于大運河,但作者在這里卻一反常態。由 此可見,作者在這首詩中的觀點還是比較新穎的,可謂,推陳出新。其次,第二首赤壁:對于赤壁之戰,人們一般都認為這場戰役是孫劉聯軍共敵曹魏,加上 周瑜和諸葛亮巧借東風,最后吳勝曹敗,但作者在這首詩中,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 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如果當時周郎沒有這個天時之便,結果必然相反, 并且以銅雀春深鎖二喬作結,把戰爭的結果說的極其含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觀點確 有推陳出新之處。綜上所述,這兩首詩都能夠辯證看待歷史事實,在歷史事實中提出富有新意的看法,給人以 深深的啟發,這也正是詠史詩的藝術特點和思想

8、價值所在。七、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小題。【甲】謝亭送別(唐)許渾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乙】巴陵夜別王八員外(唐)賈至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離恨空隨江水長。【注】勞歌:送別歌的代稱,源于晉書:新禮以為挽歌出漢武帝役人之勞歌,聲哀 切,遂以為送終之禮。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帶。.選出一項沒有出現在甲乙兩首詩中的藝術技巧()A.化用典故B.虛實相生C.借景抒情D.托物言志.對甲乙兩首詩分析不恰當的一項為哪一項()A.甲詩的第二句寫深秋霜林盡染,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襯別離之 悲。B.甲詩中的水急流雖

9、是寫景,但與詩中送別之情景密切相關,呼應了第一句的解行舟, 也開啟了下一句的人已遠。C.乙詩一二兩句既以柳絮“梅花說明時間的變換,又以洛陽三湘說明地點的轉移,渲 染了一種蒼涼的氣氛。D.乙詩用暮春時節的典型物候柳絮飛和梅花發來寫離情別恨,給人一種人生飄忽無 定、聚散難測的感覺。3.甲乙兩詩相比,有人覺得甲詩的尾句比乙詩的尾句更好,有人卻不這樣認為。請闡述你 的觀點。參考答案:DD例如一:甲詩的結尾更好。滿天風雨下西樓是景物描寫,是以景作結,比直抒胸臆(或 直接抒情)更顯得含蓄委婉,表達了詩人送別友人后再登樓目送友人遠去的不舍和牽掛之情。 例如二:乙詩的結尾更好。“離恨空隨江水長是直抒胸臆,新穎

10、別致,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 辭手法,將離恨比作浩浩蕩蕩的湘江水一樣綿長而久遠,比甲詩以景作結更富有感染力, 寫出了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時的無可奈何和痛苦難過。解析:1.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A.甲詩中勞歌源于晉書,化用典故。B.甲詩中紅葉青山水急流寫友人乘舟出發后所見江上景色,為虛寫;日落滿天風雨為 實寫。C.甲詩中紅葉青山水急流日落滿天風雨借景抒情;乙詩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后到 三湘”以物候的變化暗示時間的變換,借景抒情。應選Do.此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用暮春時節的典型物候,柳絮飛,和梅花發,錯誤,梅花發不屬于暮春時節的典型物候, 是隆冬時分的典型物候。應選D。.此

11、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這是探究鑒賞題,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答。可以從詩句的內容、情感、表達方式、表 現手法、結構技巧等方面進行鑒賞。甲詩第四句并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以景結情。但由于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 色彩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凄清情懷。這樣 借景寓情,以景結情,比起直抒別情來,不但更富含蘊,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尾別具一種 不言而神傷的情韻。乙詩結尾句運用比喻,把離恨比作“江水,形象生動,空隨二字似寫詩人的心隨行舟遠 去,也仿佛王八員外載滿船的離恨而去。一個空字,委婉地表達出一種無可奈何而又戀戀 不舍的深情。結尾句直接點出離恨,運

12、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表達出自己和友人 的離愁別緒。八、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水調歌頭(宋)葉夢得九月望日,與客飛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客較勝相先。將領岳德,弓強二石五斗,連 發三中的,觀者盡驚,因作此詞示坐客。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里, 一醉與君同。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平生豪氣安在?走馬為誰雄?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 雁落遙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Q注本詞大約作于紹興八年(1138),作者再次知建康府時期。當時,北方大片國土為金 兵所據,建康成為扼江守險,支援北伐軍需的重鎮。云中,指云中郡

13、,為漢代邊防重鎮, 李廣曾在此抗擊匈奴,建功立業。L小序中的望日指的是 o2.對詩歌煉字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 秋事促西風的促字運用比較手法,生動寫出了西風相催、寒冬將至的情景。B.中夜入梧桐的入字點出西風的勁疾,直入梧桐枝葉深處,勾起詩人的憂愁。C.起瞰高城回望的瞰字寫出詩人登上城樓遙望關河千里視野開闊豪情滿懷。D. 疊鼓鬧清曉的鬧字寫出場面的緊張熱烈,疊鼓聲起,詩人感情昂揚發奮。3.詞中畫線句手法巧妙并且意蘊豐富,請從這兩方面與辛棄疾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 飯否? 進行比較賞析。參考答案:.農歷每月十五日. C.例如:手法上,兩首詞都用了典故。但葉詞是正用,辛詞是反用。意蘊上,

14、二人都抒發了雖然年老但仍渴望為國效勞的情感。但辛詞側重在對主和派的憤懣, 葉詞側重在看到手下將領武藝非凡弓馬嫻熟而生出的豪情。解析:.此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望日,指月亮圓的那一天。通常指農歷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指九月十五日。.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字的能力。C.豪情滿懷錯誤。心事重重的詞人起身離座,登上城樓,向中原望去,卻見千里關河、 寂寥冷落。面對冷落的關河,山河破碎、國土淪亡之悲涌上心頭,沉痛難耐。應選Co.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運用廉頗的典故。是正用。年華老大真感慚愧,但身衰心未老, 回頭望,心在北方的云中。詞人雖因無力報國而慚

15、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情結 邊防,在垂暮之年,還以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為己任,表現了一個老年抗金志士的壯偉胸懷。 前面說而今你哪能比得酒筵上的武土,舉手拉弓,弦聲響處,便見有雙雁從遠空墮落。他還 在洞首望云中,側重抒發看到手下將領能力超俗而生出的豪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運用典故,是反用。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 的強烈愿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為奸人所害,落 得離鄉背井,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尢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 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側重表達對主和派的憤懣之情。九、閱讀下面的元

16、曲,完成下面小題。(黃鐘)人月圓湖上(元)張可久小樓還被青山礙,隔斷楚天遙。昨宵入夢,那人如玉,何處吹簫?門前朝暮,無情秋月, 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飛花心事,殘柳眉梢。.在校對元曲精選一書時,發現題目漏了兩個字,以下選項中最可能是所缺二字的一 項是()A.春日B.夏日C.秋日D.冬日.下面關于這首曲子的內容與手法分析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青山礙寫主人公在楚天的小樓遠眺,被青山阻隔,難以望見心上人。昨宵入夢為虛寫,想象那如玉的人兒會在洞簫聲中夢見主人公。C.嗨悴二字既扣飛花、殘柳的景致,也寫出主人公的愁苦面容。D. 心事與眉梢二字,表現主人公哀傷情緒,直抒胸臆,感情濃烈。3.唐代詩人李益江南曲寫

17、道: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宋代詩人石延年以“月如無恨月長圓對唐代詩人李賀的天假設有情天亦老。請結合此二那么材 料,賞析上面元曲中“明月與潮水這兩個意象的藝術效果。參考答案:AC例如:李益江南曲以潮水有信而愛人失期表達怪怨與思念,石延年以月有圓缺賦予 其愛恨之情。張可久這首曲子中的秋月春潮是主人公在愛人離去后每天早晚面對的景象, 孤獨寂寞;稱秋月無情,言時光流逝,春潮有信,反襯愛人回家無期;表達主人公內心 的思念和幽怨。解析:.此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詩歌內容的能力。依據無情秋月,有信春潮此句可知,春潮是主人公在愛人離去后每天早晚面對的景象, 由春潮推知,此時季節應為春

18、日。題目漏處應為春日。應選Ao.此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A.主人公在楚天的小樓遠眺說法錯誤,小樓還被青山礙,隔斷楚天遙這句意為小樓被門 前青山阻礙了去路,因為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看到遙遠的楚天,由此可知,主人公站的小 樓不在楚地,是遙望楚天;B.想象那,如玉,的人兒會在洞簫聲中夢見主人公說法錯誤,此句是作者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 夢到那如玉般的美人不知道在何處吹著簫,是主人公夢見了對方,而不是對方夢見了主人公;D.直抒胸臆說法錯誤,這兩句作者借飛花與殘柳,喻心緒的惆悵,形容的憔悴,飛花 無定著,像心境的搖曳不定,殘柳有虧缺,像雙眉的皺損敗殘,因此屬于間接抒情。應選C。.此題考查學生

19、鑒賞詩歌事物意象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所給材料中兩個意象在表情達意中的效果。李益江南曲中潮水這一意象解讀,結合詩句內容,夫婿無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 應當嫁給弄潮之人。“弄潮兒至少會隨著有信的潮水按時到來,不至于朝朝誤妾期,潮 水這一意象,是思婦在萬般無奈中生發出來的奇想,寫出了思婦怨悵與思念交織的心理狀 態;宋代詩人石延年詩句明月這一意象解讀,此句內容是說如果月亮沒有愛恨情仇,那么就可 以長久的圓滿,以月有圓缺賦予其愛恨之情;在本首元曲中,選用的明月與潮水也賦予了其如材料中的意象內涵,埋怨潮來有信, 人歸無期,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春潮有信,愛人回家無期,也同樣表達主人公 內心的

20、思念和幽怨;“秋月也是主人公在愛人離去后每天早晚面對的景象,稱秋月無情, 亦用材料之意,將月有圓缺這一事物賦予了其愛恨之情,使用了擬人修辭,委婉含蓄地表達 主人公的孤獨和內心的思念。針對西晉社會現實發出不平之鳴,對貴者藐視,對賤者禮贊,批評門閥世族對下層人才的戕 害。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別,阮籍在亂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壓抑社會中,禮贊低賤者,渴求 施展抱負。解析:.此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兩首作品均為古體詩。不符合ACD (詩余屬于詞)的體裁。應選Bo.此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兩首詩均使用了對偶和比喻,音韻和諧瑯瑯上口,生動形象,但無鋪陳(鋪開來寫,極盡渲

21、染之能事)修辭,只是用五言句式精煉簡潔質樸無華。應選Do.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藝術特色以及表達效果的能力。(1)前兩句“燕丹善勇士,荊軻為上賓”寫太子丹對待荊軻的態度是喜愛一一善,可見荊軻 性格是“驍勇善戰”一一勇,身份地位是尊重的一一上賓;三、四句圖盡擢匕首,長驅西入秦寫荊軻勇于擔當,去執行刺秦王的重任,制定了計策一一 圖里藏著匕首,不遠千里勇敢堅定義無反顧;五、六句素車駕白馬,相送易水津寫抱著必死之心意(視死如歸),表達于素車(兇、 喪事所用之車),交待了送行地點一一在易水岸邊。七、八句漸離擊筑歌,悲聲感路人,展示了送別場面,漸離擊筑荊軻悲歌,依依不舍的哭 聲感動了路人,可謂悲壯傷感。結尾兩句

22、舉坐同咨嗟,嘆氣假設青云寫送別之人知曉這一去兇多吉少,大家都禁不住淚落感 慨,為英雄志士這一去不復返而深深嘆惋哀傷,使用青云這一比喻,生動形象,贊揚了荊 軻高貴的人格魅力。可見阮詩詠史,重在記敘易水送別的悲壯場面,描寫荊軻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贊嘆, 借此抒發對荊軻英雄之舉的緬懷。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寫荊軻和高漸離臨別飲酒,并擊筑高歌,飲酒盡興自是助 長了不可遏制的英雄意氣。哀歌和漸離,謂假設傍無人,高漸離擊筑,荊軻以哀歌應和,情之所至無拘無束旁假設無人。 左詩詠史,雖然描寫了荊軻和高漸離酒酣高歌的片段,贊美荊軻的高傲氣概,但重在議論, 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寫自己雖然沒有荊軻那樣的壯士

23、氣節,但節操也是不同世俗的,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清高孤傲蔑視權貴,針對西晉社會現實發出不平之鳴,貴者 雖自貴,視之假設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假設千鈞,對貴者藐視,對賤者禮贊,批評門閥世 族對下層人才的戕害。可見兩首詩雖然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別,阮籍在亂世中追慕英雄,屬于就英雄之事贊英雄 之氣;左思在壓抑社會中,借助荊軻之人、之事、之節來禮贊低賤者,抒發自己渴求施展抱 負的情懷。二、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題。阮郎歸歐陽修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秋千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歸。沅郎歸趙彥端歲寒堂下兩株梅,商量先后開。春前日繞一千回,花來

24、春未來。冰可斷,玉堪裁,寒空無暖埃。為君翻動臘前酷,酒醒香滿懷。.出版社編歷代詞選,擬為這兩首詞依次添加題目,以下最合適的一項為哪一項()A.野望餞別 B.雙燕寒梅 C.青梅春酒 D.春思賞梅.以下關于這兩首詞賞析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花露重,草煙低描繪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冰可斷,玉堪裁寄托了詩人懷才不遇的人生情懷。C.雙燕歸反襯寂寞心境,香滿懷飽含欣喜之情。D.歐詞用語清麗,情思宛轉;趙詞不事雕琢,境界雄闊。.請賞析這兩首詞的畫線句在描寫上的不同。參考答案:DC兩首詞在運用的手法、景物的特點、蘊含的情感上都有所不同。歐詞以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動畫面。用豆和眉來形

25、容 梅和柳,觀賞精細,比喻貼切,頗具匠心;日長蝴蝶飛與前一句,動靜結合,看似尋常之 景,卻耐人尋味,和下片雙燕歸暗合,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內心深處的寂寞、思念之情,情 感蘊藉。趙詞以梅為意象,用擬人手法,寫堂前的兩株梅花商量著誰先開誰后開,富有靈氣的想象, 極具畫面感和生活情趣,表現了詞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詞的題目與內容有關,因此分析兩首詞的內容即可知最合適的題目。第一首描寫的是一位女 子于仲春時節踏青時的見聞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相思之情,因此以春思為題合適;第二首詞 圍繞梅花來寫,在寒冷的早春,兩株梅花先后開放,她們的花瓣簡直是用冰玉做成的, 描寫詩人在花

26、前飲酒賞花,因此以賞梅為題最合適。應選Bo.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暮春錯,由南園春半踏青時的春半可知是仲春;B.寄托了詩人懷才不遇的人生情懷過度解讀,此句是描寫白梅的花瓣如冰似玉,表達對梅 花的喜愛之情;D.境界雄闊錯,詩歌描寫堂下兩株白梅盛開,自己不顧寒冷溫酒賞梅,應是境界高雅。應選C。3.此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賞析能力。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梅子結于枝頭清晰可見,柳葉也已非陌頭柳色之鵝黃新 綠,而是已長如女子修修黛眉。以外物的變化,暗示時光的流逝,嘆怨遠人可憐春半不還 家。“日長正是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之意,無伴、失伴倍覺時光難熬。而蝶又雙飛, 追繞花叢之間,愈

27、發惹動相思之情。此句選取“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動畫面。修辭上,如豆如眉運用比喻手法,準確描寫了青梅的大小,柳葉的變化,觀賞精細,比 喻貼切,頗具匠心;青梅如豆柳如眉”是植物,是靜景;日長蝴蝶飛”是動物,是動景,這兩句動靜結合,從不 同角度刻畫春景,感受豐富;日長蝴蝶飛照應了末尾畫堂雙燕歸,蝴蝶逐花而飛,燕子雙雙歸巢,雙燕實喻夫婦和 諧相伴,那么此時少婦單獨一人,見雙燕,少婦只能痛斷肝腸。此句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內心 深處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蘊藉。歲寒堂下兩株梅,商量先后開,寫堂下兩株梅花商量好了,先后開放。此句以梅為意象, 借物抒懷。“商量運用擬人手法,賦予兩株梅花以人的情

28、感動作等,使得畫面極富生活情趣;商量先后開是詞人的想象,這想象富有靈氣,又包含著詩人的生活樂趣,表達了詞人對梅 花的喜愛之情。三、閱讀下面作品,完成各題。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宋)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 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 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注】本詞作于元豐三年,蘇軾貶居黃州。柔腸:柳枝細長柔軟,故以柔腸為喻。用唐白居易楊柳枝詩:人言柳葉似愁眉,.關于本詞,以下說法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從字

29、數上來看,此詞是一首中調。C.此詞筆致纏綿悠遠,屬于婉約詞。.對本詞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唐白居易楊柳枝詩:人言柳葉似愁眉,.關于本詞,以下說法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從字數上來看,此詞是一首中調。C.此詞筆致纏綿悠遠,屬于婉約詞。.對本詞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更有愁腸如柳枝。)B.從題材上來看,此詞是一首詠物詞。D.此詞以物為人,以人寫物,妙趣橫生。也無人惜從教墜句中,惜字運用反襯手法暗露作者縷縷憐惜楊花的情意。縈損三句,由楊花寫到柳樹,運用想象,描寫思婦困倦的嬌眼睜開又閉合。 C.下闋首句,作者由不恨到恨一欲進先退,由楊花到落紅,而后折回楊花。 D. 細看來三句,作者

30、以景結情,虛實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 3.請賞析下闋畫線句中數詞的妙用。參考答案:AD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夸張的手法。這里, 數字的妙用表現為遞減性,生動形象地傳達出作者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至此,楊花的最終 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高潮。解析:.此題考查學生了解文學常識把握寫作風格分析思想內容的能力。詞調體式規定是這樣的: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 長調。本詞超過126字,屬于長調。應選Ao.此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D.以景結情錯,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

31、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 紛紛楊花,應該是情景交融,卒章顯志。應選Do.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詞語妙處(煉字)的能力。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大意是說滿園春色分三成,兩成變塵土,一成隨流水。從柳絮的遺蹤蕩然無存生發,以簡潔洗練的句子寫出了春光易逝的傷感。雖然花落無情, 好景不長,然而春去有歸:一局部歸為塵土,一局部歸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無可奈 何花落去,柳絮不復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隨著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復返了。惜柳絮,進而惜 春光,詩人的情感袒露無遺。仔細玩味三個數詞三二一一推敲比較,卻不難看出,逐 層遞減中語意蘊藉、含蓄、巧妙,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作者愛春、惜春,面對凋零、墜落又無 奈

32、的情感。四、閱讀下面王維的詩歌和紅樓夢(節選),完成下面小題。胡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唐】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演。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注】接輿:春秋時楚國人,一位狂人、隱士;詩中是接輿比裴迪。紅樓夢(節選)黛玉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 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說著便把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了出來, 遞與香菱。香菱瞧了,點頭嘆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依依兩個字上化出來的。” 1.對輛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分析不恰當的一項為哪一項()A. 一二句寫景,有視覺形象有聽覺形象,動靜結合。B.三

33、四句寫人,用動作和神態描寫表現隱者的安閑。C.末句五柳寫景,兼用陶淵明自號,的典故。D.這首詩煉字煉句,表達含蓄委婉,境界曠遠壯闊。.你認為上和依依哪一個更好?寫出看法和理由。.此處紅樓夢的節選局部表現了黛玉的某形象特點,此形象特點在紅樓夢整本書 中是前后統一的,請結合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任一內容,對此加以分析。內容寫出概略即 可。參考答案:. D.答案例如一 依依好。依依與前一句遠人村呼應,寫出了遠處的炊煙隱約而輕柔的樣子,同時又移情于景,將我融于景物之中,傳形又傳神,表現了田園的寧靜安閑,表達了對田園的熱愛。上沒有依依更有情味和淡的境界。答案例如二上字好。上用白描手法,寫出炊煙緩慢升騰的樣子,

34、極具動態感、畫面感(立體感),使人如臨其境;雖沒有依依那樣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 無我之境,更顯淡泊,更讓人回味無窮。.答案例如一 林黛玉對陶淵明詩歌的喜愛,對田園詩淡的欣賞,表現了她不愿與世俗 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黛玉葬花,并在葬花詞中說“質本潔來還潔去,同樣表現出對純潔品 德的堅守。答案例如二香菱是薛蟠搶的小妾,薛寶釵不教她學詩而黛玉傾心傳授,既說明黛玉對命運悲苦的香菱的同情,也說明她本質上不顧及世俗人情和禮法。林黛玉與寶玉互贈情物情詩、 同看西廂記,都說明她更珍視現實人性而抵觸傳統禮法。答案例如三 黛玉教香菱學詩表現了黛玉的詩性、感性的形象特點,對詩的談論表現了黛玉充滿了

35、自然的靈性和秀逸天真的意態風神。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叫紫鵑搭下紗屜看 大燕子回來的對話,都說明黛玉形象中有詩的氣韻靈性。解析:.此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D.境界曠遠壯闊錯誤,應該是和諧幽靜,淡泊寧謐。應選Do.此題考查學生賞析煉字的能力。該題開放式作答,如認為上好,可分析墟里上孤煙,系從陶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 煙(歸園田居之一)點化而來。但陶句是擬人化的表現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縈繞、不忍離 去的情味,王句卻是用白描手法表現黃昏第一縷炊煙裊裊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 各有各的意境。這一聯是王維修辭的名句,歷來被人稱道。渡頭余落日,精確地剪取落日 行將與水面相切的一瞬間,富有包

36、孕地顯示了落日的動態和趨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為讀者 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煙,寫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僅寫出炊煙悠然上 升的動態,而且顯示已經升到相當的高度。如認為依依好,可分析,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既寫的是炊煙自遠處 村莊緩緩上升的景色,又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依依二字似有不舍離去之意,以擬人手 法,流露出詩人對于田園生活的依戀不舍之情,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顯得更有情味,而 滋味更淡真動人。.此題考查學生賞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從黛玉評詩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可見,她喜愛陶淵明的淡然純真情懷, 這反映出她性格上高潔,不遠沾染世俗的特點。黛玉葬花時,是不忍心

37、花落在地任人踐踏, 便單獨把它們掃入錦袋中,埋入泥土,反映了她的高潔。從黛玉對香菱學詩的態度可見,她并不因香菱身為薛蟠的小妾而瞧不起她,反而對香菱充滿 同情,富有耐心;薛寶釵同樣才華橫溢,卻不愿費心教她;而黛玉那么悉心傳授,可見她眼中 沒有世俗階級、禮法等級之分,只有性靈相投之感。在紅樓夢中,她與賈寶玉之間的感 情也是同樣出自真純內心,他們互贈情物情詩,同看西廂記,都懂得對方內心對于世俗 禮教的不屑而追求真誠的心意,說明她更珍視現實人性而抵觸傳統禮法。黛玉教香菱學詩也表達出黛玉在詩歌上的領悟能力、創作能力極強,她并非墨守成規之人, 而是更推崇淡然純真,越是淡而現成,越是有詩意,仿佛整個人都是由詩構成的一般,自 然而然地散發出天人合一的詩性。她對一切自然外物的感受,如葬花,對花兒無限同情與愛 憐之意;叫紫鵑搭下紗屜看大燕子回來,對燕子這種自然精靈充滿關愛與體貼;她的瀟湘館 幽靜深遠這些都表達黛玉形象中詩的氣韻靈性。五、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小題。詠月(清)曹雪芹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