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以土地資源為例)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_第1頁
第七章_(以土地資源為例)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_第2頁
第七章_(以土地資源為例)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_第3頁
第七章_(以土地資源為例)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_第4頁
第七章_(以土地資源為例)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七 章 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第一節 資源開發與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一、概念土地覆蓋:地球陸地表層和近地面層的自然狀態,是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土地利用:是指人類根據一定的目的和意圖,對土地自然屬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狀況。2、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的國內外研究進展7,11土地資源的概念:土地是人類居住、生活的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繁衍的主要物質基礎和基本資源。 土地是地表的一個區域,包括該區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穩定的或可預測的周期性屬性,包括大氣、土壤和下部地質、生物圈、植物界和動物界的屬性以及過去和現在的人類活動的結果。地球科學 土地是受控制的附著于地球表面的、自

2、然和人工資源的總和。經濟學 土地是實現勞動過程和任何生產的必要條件,起著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手段)的作用。政治經濟學7.12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土地資源具有一定的生產力 土地資源的性質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 土地資源面積有限性 土地資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土地資源的不可替代性與功能永續性 土地資源的承受性 土地資源的自然與社會經濟雙重性7.1.3土地資源在社會經濟 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 土地資源是人類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存的重要環境條件2) 土地資源是人類獲取主要生活資料和物質財富的源泉3) 土地資源是構成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的重要客體 土地分類的概念土地分類是指對土地單位的類型劃分。由于在一個區域

3、范圍內(如一個自然區或行政區)土地個體單位的數目很多,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逐個研究其個體特征,只按它們質的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概括,得到分類級別高低不同的各種土地分類單位,這是土地分類研究所采用的類型系統研究法。 土地的劃分與歸類土地劃分與歸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劃分是將不同的土地進行排序,尋找它們極端的或對立的特征,如在研究區范圍內海拔最高與最低,氣溫最冷與最熱,土壤最干與最濕,地下水埋藏最深與最淺等,然后排列它們的中間狀態,近中間狀態,根據土地的不同特征把土地劃分開來。劃分是分類的第一步。 歸類則是根據一定屬性,把具有相似性特征的事物歸納為一類。劃分土地地段是此而不是彼,是根據土地的不同特征

4、,甚至是對立特征;而土地歸類則是根據土地的相似特征,將它歸入某一類。可見,劃分與歸類是不同的。 但劃分與歸類又有密切聯系。對任何事物進行分類,首先要辨識,然后再歸類。沒有辨識,就無法歸類。然而,只有劃分而不進行歸類,則會因為事物的紛繁復雜而雜亂無章,不能形成科學的系統的認識。因此,對土地劃分與歸類是土地分類必不可少的兩個相關聯的步驟分級系統和分類系統:在土地分類中,還有分級系統與分類系統的區別。 在植物分類和動物分類中,沒有分級系統,只有分類系統,雖然也有高、低等級的區別,但那是分類上的等級,如界、門、綱、目、科、屬、種。 作為地域水平的自然地理學的分類單位,則有兩種系統,一種是分級系統,一種

5、是分類系統。分級系統和分類系統有原則的區別,二者不能混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兩者同樣重要,彼此不能互相代替。土地的分級系統反映的是具體地域的等級。分級系統的單位,至少有四個特點:1) 較高級單位是由不同等級的低級單位合并而成的2) 不同的低級單位必須在地域上相鄰才能進行合并3) 分級的等級越高,所包含的低級單位越多,內部結構越復雜;4) 土地分級系統從低級合并成較高等級的根據,是各單位間的區域聯系,主要是地球化學聯系和地球物理聯系。 土地分級系統與土地分類系統的區別土地分級系統從低級到高級是通過區域合并,土地分類系統從低級到高級是通過類型概括;土地分級系統合并的低級單位必須是相鄰的才能合并,而分

6、類系統的概括、歸納、抽象屬性則不要求相鄰;分級系統的等級越高越復雜,而分類系統的等級越高,對屬性的概括越簡略;分級系統的分級依據是區域聯系,而分類系統歸納的依據是特征的相似性分級系統與分類系統的聯系首先歸類必須從具體事物出發,對什么事物進行歸類,如對“相”進行歸類,對“限區”和對“地方”進行歸類等。這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否則分類就失去了意義。其次,分級系統的每一級,都必須按特征相似性將它們歸類,如“相種”、“相屬”、“相科”、“限區種”、“限區屬”、“限區科”、“地方種”、“地方屬”、“地方科”等。因而分類系統不是一個單列系統,而是有幾個分級單位就有幾列分類系統,而且是各自獨立的分類系統。中國的

7、土地分類體系1) 按土地的自然屬性作為主要標志劃分的土地類型2) 按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土地分類3) 按土地資源現狀進行分類 我國土地類型劃分依據的三條原則1)綜合性原則:土地分類取決于全部地域分異因素的綜合特征。2)主導因素原則:根據區域土地分異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的地域分異規律來進行土地類型的劃分3)生產性原則: 按不同的生產需要來確定相應的劃分指標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主要特點1)區分“類型”和“區域”,按照類型的唯一性進行劃分,不依“區域”確定“類型”;2)按照土地用途、經營特點、利用方式和覆蓋特征四個指標進行分類;3)體現城鄉一體化原則,按照統一的指標,城鄉土地同時劃分,實現了土地分類的“全覆

8、蓋”,且注重了與建設、農業等各部門使用的分類相銜接。 第二節 資源開發的環境影響一、世界土壤資源的現狀:1、低質量的土壤資源比例大,可耕地占陸地總面積的23%已耕地占陸地總面積的10.7% 2、類型繁多,利用差異大 3.3、耕地面積小,分布不均,開發有一定潛力 耕地面積1400萬Km2,占陸地總面積的10.7%已耕地面積占可耕地的42%,尚有1600萬Km2可耕地待開發 但開發難度大,難以利用 分布不平衡,與人口分布不相適應,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人口少,但可開發耕地多2、 我國土壤資源的特點:1、土壤資源豐富、類型多樣 按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土地總面積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居第三位。 據

9、統計,在我國土壤資源中,適于發展農業或農林結合的土壤約63.33萬Km2 ,占全國土壤資源總面積27.4%,適于發展林業和林農結合的土壤約243.33萬Km2 ,占總面積25.38%;適于發展牧業或牧農、牧林結合的土壤面積為234.47萬Km2 ,占總面積24.42%,僅部分適于林業或牧業的高山及亞高山土壤,面積為198.66萬Km2 ,占總面積20.7%;尚難開發利用的石質山地及其他土地,共約20.24萬Km2 ,占總面積2.1%。2 、山地面積多,平原面積少,地區差異大山地 33% 高原 26% 盆地 19% 平原 12% 丘陵 10%,90% 以上的耕地和陸地水域分布在東南部,50% 以

10、上的林地集中在東北和西南,80% 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山地丘陵及高山的土壤占全國總面積的65%,3.人均土地少,分布不均 總耕地面積為 1.23 億 hm2 ,人均不到 0.1hm2。4 、耕地質量總體較差,自持能力弱中低產田占 2/3 ,其中畝產低于 150kg/畝的低產田占 1/3. 低產田的種類有:缺水地、坡地、風沙地、鹽堿地、澇地、水浸地等。如南方低產紅壤的面積約為1200萬公頃 總而言之:國土面積大而耕地少,分布不均衡且優質土壤少,人均水平低且后備資源少,山地多平原少旱澇災害多。 三、土壤資源存在的問題l 1、耕地面積減少,人地矛盾突出l 2、土壤侵蝕嚴重,危害巨大l 3、土壤資源

11、退化,肥力下降l 4、土壤鹽堿化,沙化加劇l 5、土壤污染日益嚴重,農田生態環境惡化。四、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數量減少和質量降低。 數量減少可以表現為表土喪失,或整個土體的毀失,或土地被非農業占用。 質量降低表現在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學方面的質量下降。土地退化是指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開發利用而導致土地質量下降乃至荒蕪的過程。 其主要內容包括森林的破壞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資源惡化與土壤肥力下降等。土地退化與土壤退化在討論土地退化或土壤退化時,兩者常常混為一談,許多情形下,把土壤退化簡單地作為土地退化來討論,反之亦然。相生相克、物竟天擇、自然平衡土壤退化的分類:1971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

12、土壤退化一書。土壤退化包括類: 侵蝕、鹽堿、有機廢料、傳染性生物、工業無機廢料、農藥、放射性、重金屬、肥料和洗滌劑、旱澇障礙、養分虧缺、非農占用土壤退化主要表現1.土壤(地)沙化和沙漠化沙化:指土壤在風蝕作用下,表層土壤細顆粒減少而粗質砂粒增多的過程。沙漠化:是土壤在風蝕作用下,向沙漠生境演化的過程。沙漠是沙漠化的頂極狀態。我國土壤退化 據統計:因水土流失、鹽漬化、沼澤化、土壤肥力衰減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總面積約 4.6 億公頃,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40% ,是全球土壤退化總面積的 1/4。 我國從 1979 年到 1989 年 10 年間,草場退化每年約 130 萬公頃,人均草地

13、面積由 0.4 公頃下降到 0.36 公頃。干旱沙區:內蒙狼山寧夏賀蘭山甘肅烏鞘嶺以西半干旱沙區:內蒙中西部、河北北部、陜北及寧夏東南部。半濕潤沙區:東北地區。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百年的樹林死亡五、荒漠化1.定義:“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 2.荒漠化的發展現狀 我國荒漠化現狀 我國是荒漠化分布大國,現已發生荒漠化面積 262.2萬2,占該范圍面積的79.0% ,占國土總面積27.2%。其中風蝕荒漠化 1 60.7萬2 ,水蝕荒漠化 20.5萬2 ,冰融荒漠化 36.3萬2 ,土壤鹽漬化 23.3萬2

14、。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 ,涉及18個省(區、市)470個縣 (旗、市)。 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干旱、半干旱、亞濕潤干旱地區總面積的比例與全球及各大洲相比 ,不僅高于世界69.0 %的平均水平,而且高出各大洲的最高比例5個百分點,比最低的占地比例高出近50%。 土壤荒漠化的防治1 、營造防沙林帶 2 、實施生態工程 3 、建立生態復合經營模式 4 、合理開發水資源 5 、控制農墾土壤流失是土壤物質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運移走的侵蝕過程,也稱水土流失作用 主要類型有:流水侵蝕、重力侵蝕和凍融侵蝕 以流水侵蝕為例,分面蝕和溝蝕兩種主要方式。前者含濺蝕、片蝕和細溝侵蝕等不同發展階段;后者為

15、徑流集中為股流而對地面土壤的沖刷,表現為細溝、淺溝、切溝、沖溝和河溝等形式。 土壤流失(侵蝕)的因素1、植被破壞 光板地的侵蝕模數 26901 kg/hm2.a 桉林地 6210 kg/hm2.a 針闊混交林 31 kg/hm2.a 2、坡地耕作 土壤流失量與坡度呈指數關系3、季風氣候的影響4、地形地勢的影響對于現代土壤侵蝕來說,人為因素是主要影響因素。土壤流失的防治一、 要宣傳和樹立全民的“國土危機”意識二、 以防為主,標本兼治 嚴禁亂砍亂伐,加大植被保護的力度 盡快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嚴格限制利用強度; 按自然規律利用和開發土壤資源; 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 實施科學的耕作法,如土

16、壤保護耕作法。 加大水土保護的工程投入水利工程、生態工程、農田工程、生物工程等土壤流失對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的影響l 土壤鹽漬化與次生鹽漬化土壤鹽漬化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它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1、濱海濕潤半濕潤海水浸漬鹽漬區2、東北半濕潤半干旱草原草甸鹽漬區3、黃淮海半濕潤半干旱耕作草甸鹽漬區4、蒙古高原干旱半漠境草原鹽漬區5、黃河中上游半干旱半漠境鹽漬區6、甘、蒙、新干旱漠境鹽漬區7、青、新極端干旱漠境鹽漬區8、西藏高寒漠境鹽漬區l 土壤次生鹽漬化及其成因 土壤次生鹽漬化是土壤潛在鹽漬化的

17、表象化。幻燈片97次生鹽漬化的成因 由于發展引水自流灌溉,導致地下水位上升超過其臨界 深度,使地下水和土體中的鹽分隨土壤毛管水通過地 面 蒸發耗損而聚于表土。 利用地面或地下礦化水(尤其是礦化度大于 3g/L 時) 進行灌溉,而又不采取調節土壤水鹽運動的措施,導 致灌溉水中的鹽分積累于耕層中。 在開墾利用心底土積鹽層的土壤過程中,過量灌溉的下 滲水流溶解活化其中的鹽分,隨蒸發耗損聚于土壤表層。 50年代大搞平原水庫導致我國平原地區次生鹽堿化面積大增幻燈片98土壤鹽漬化的防治 土壤鹽漬化和次生鹽漬化的防治應重點圍繞“水”字做文章 1 、合理利用水資源 合理灌溉 掌握灌溉時機,排鹽而返鹽,提高產量

18、。 節水防鹽技術 如滴灌、滲灌等,防止大水漫灌。 減少輸水滲漏 井、灌、排相結合。2 、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態農業結構。水改旱,可有效防止次生鹽化; 3 、精耕細作。 多施有機肥,控制灌溉水質。幻燈片99曲 周 鹽 堿 土幻燈片100四、土壤潛育化與次生潛育化 土壤潛育化是土壤處于地下水和飽和,過飽和水長期浸潤狀態下,在 1m內的土體中某些層段Eh200mV,并出現因Fe,Mn 還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紋層,或腐泥層,或青泥層,或泥炭層的土壤形成過程常表現為 50cm土體內出現青泥層。土壤質量是根據土壤的主要功能來定義 三大功能:生產力 (生產功能) 環境質量(環境功能) 動物健康(健康功能) l (一)如何選擇土壤質量參數指標 1、代表性 2、靈敏性3、通用性 4、經濟性l (二)土壤質量的評價指標1、增加耕地面積我國是一個后備土地資源貧乏的國家,我國目前未開墾的荒地共有3300萬公頃,荒坡7100公頃,可利用的草原2億公頃,可利用的沿海灘涂1300萬公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