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學與結構鋼筋混凝土樓(屋)蓋ppt課件_第1頁
建筑力學與結構鋼筋混凝土樓(屋)蓋ppt課件_第2頁
建筑力學與結構鋼筋混凝土樓(屋)蓋ppt課件_第3頁
建筑力學與結構鋼筋混凝土樓(屋)蓋ppt課件_第4頁
建筑力學與結構鋼筋混凝土樓(屋)蓋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7 鋼筋混凝土樓屋蓋鋼筋混凝土樓屋蓋本章主要引見鋼筋混凝土樓屋蓋類型及本章主要引見鋼筋混凝土樓屋蓋類型及各自的受力特點和構造。要求掌握現澆整體式單各自的受力特點和構造。要求掌握現澆整體式單向板、雙向板肋形樓蓋的受力特點及構造要求;向板、雙向板肋形樓蓋的受力特點及構造要求;了解鋼筋混凝土現澆板式樓梯、現澆梁式樓梯的了解鋼筋混凝土現澆板式樓梯、現澆梁式樓梯的構造要求;了解裝配式樓蓋的構造布置、預制梁構造要求;了解裝配式樓蓋的構造布置、預制梁板的方式、銜接及構造要求。板的方式、銜接及構造要求。 本章提要本章提要樓屋蓋是建筑構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構造中,混凝土樓屋蓋的自重和造價均占有較大比例。 鋼

2、筋混凝土樓蓋按施工方法分類,可分為現澆式、裝配式和裝配整體式三種。現澆樓蓋剛度大,整體性好,抗震抗沖擊性能好,防水性好,對不規那么平面的順應性強;其缺陷是費工、費模板,施工工期長。 裝配式樓蓋施工進度快,節省模板,工業化程度高,但整體性較差,且易裂痕,主要用于多層房屋,如多層住宅。裝配整體式樓蓋兼有現澆式和裝配式的某些優缺陷,主要用于整體性要求較高的建筑。鋼筋混凝土樓蓋按構造方式可分為單向板肋形樓蓋、雙向板肋形樓蓋、井式樓蓋、密肋樓蓋和無梁樓蓋,如圖7.1所示。 圖7.1 樓蓋的構造方式 a單向板肋形樓蓋;b雙向板肋形樓蓋;c井式樓蓋;d密肋樓蓋;e無梁樓蓋本本 章章 內內 容容7.1 現澆肋

3、形樓蓋現澆肋形樓蓋 7.2 裝配式樓蓋裝配式樓蓋 7.3 鋼筋混凝土樓梯鋼筋混凝土樓梯 7.1 現澆肋形樓蓋現澆肋形樓蓋肋形樓蓋由板、次梁、主梁組成,三者整體相連,通常為多跨延續的超靜定構造。每一區格的板普通四邊均有支承,板上的荷載經過雙向受彎傳到四邊支承的構件上。但當區格板的長邊l1與短邊l2之比較大時,板上的荷載主要沿短邊方向傳送到支承構件上,而沿長邊方向傳送的荷載較小,可忽略不計。 7.1.1 受力特點受力特點 ?混凝土規范?規定,當l2/l12.0時應按單向板計算;當2.0l2/l13時,aln/3。其中ln為板的凈跨;q、g分別為板上均布活荷載和均布恒荷載。3板中構造鋼筋分布鋼筋在垂

4、直于受力鋼筋方向布置的分布鋼筋,放在受力筋的內側。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于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5,且每m寬度內不少于3根,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徑不宜小于6mm。與主梁垂直的附加負筋主梁梁肋附近的板面上,由于力總是按最短間隔 傳送,所以荷載大部分傳給主梁,因此存在一定負彎矩。為此在主梁上部的板面應配置附加短鋼筋,其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大于200mm,且單位長度內的總截面面積不宜小于板中單位寬度內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3,伸入板內的長度從梁邊算起每邊不宜小于板計算跨度l0的1/4,如圖7.5所示。與承重砌體墻垂直的附加負筋嵌固在承重砌體墻內的板,由于支座

5、處的嵌固作用將產生負彎矩。所以,沿承重砌體墻應配置不少于8200的附加負筋,伸出墻邊長度l0/7,如圖7.6所示。板角附加短鋼筋兩邊嵌入砌體墻內的板角部分,應在板面雙向配置不少于8200的附加短鋼筋,每一方向伸出墻邊長度l0/4,如圖7.6所示。圖7.4 延續單向板的配筋方式 a一端彎起式;b兩端彎起式;c分別式 圖7.4 延續單向板的配筋方式 a一端彎起式;b兩端彎起式;c分別式 圖7.5 與主梁垂直的附加負筋 圖7.6 墻邊和角部附加負筋次梁的截面高度普通為跨度的1/151/20,梁寬為梁高的1/31/2。縱向鋼筋的配筋率普通為0.61.5。次梁的普通構造要求與第3章受彎構件的配筋構造一樣

6、。次梁的配筋方式有彎起式和延續式。當次梁的跨度相等或相鄰跨跨度相差不超越20,且活荷載與恒荷載之比q/g3時,梁中縱向鋼筋沿梁長的彎起和截斷可參照圖7.7。7.1.2.3 次梁的構造次梁的構造 圖7.7 次梁的鋼筋布置 a有彎起鋼筋;b無彎起鋼筋 主梁的截面高度普通為跨度的1/81/12,梁寬為梁高的1/31/2。主梁的普通構造要求與次梁一樣。主梁支座截面的鋼筋位置如圖7.8所示。主梁內縱向鋼筋的彎起與截斷的位置,應按彎矩包絡圖確定。次梁與主梁相交處,次梁傳來的集中荷載有能夠在主梁上產生斜裂痕而引起部分破壞,所以,在主梁與次梁的交接處應設置附加橫向鋼筋。 7.1.2.4 主梁的構造主梁的構造

7、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圍內的集中荷載,應全部由附加橫向鋼筋箍筋、吊筋承當,附加橫向鋼筋宜優先采用箍筋。附加橫向鋼筋應布置在長度為s=2h1+3b的范圍內,如圖7.9所示。 圖7.8 主梁支座截面的鋼筋位置 圖7.9 附加橫向鋼筋布置 1雙向板沿兩個方向彎曲和傳送荷載,即兩個方向共同受力,所以兩個方向均需配置受力鋼筋2圖7.10為雙向板破壞時板底面及板頂面的裂痕分布圖,加載后在板底中部呈現第一批裂痕,隨荷載加大,裂痕逐漸沿45角向板的四角擴展,直至板底部鋼筋屈服而裂痕顯著增大。當板即將破壞時,板頂面四角產生環狀裂痕,這些裂痕的呈現促進了板底面裂痕的進一步擴展,最后板告破壞。7.1.3 雙向板肋

8、形樓蓋雙向板肋形樓蓋 7.1.3.1 雙向板的受力特點雙向板的受力特點 3雙向板在荷載作用下,四角有翹起的趨勢,所以板傳給四邊支座的壓力沿板長方向不是均勻的,中部大、兩端小,大致按正弦曲線分布。4細而密的配筋較粗而疏的配筋有利。 圖7.10 雙向板的裂痕分布 a正方形板板底裂痕;b矩形板板底裂痕;c矩形板板面裂痕 雙向板的板厚不宜小于80mm。為滿足板的剛度要求,簡支板板厚應l01/45,延續板應l01/50l01為短邊的計算跨度。雙向板的配筋方式有彎起式和分別式兩種。雙向板按跨中正彎矩求得的鋼筋數量為板的中央處的數量,接近板的兩邊,其彎矩減小,鋼筋數量也可逐漸減少。為方便施工,可將板在l01

9、和l02方向各劃分為兩個寬為l01/4l01為短跨的邊緣板帶和一個中間板帶,見圖7.11所示。 7.1.3.2 雙向板的構造雙向板的構造 雙向板中受力鋼筋的直徑、間距和彎起點、切斷點的位置,以及沿墻邊、墻角處的構造鋼筋要求,均與單向板的有關規定一樣。圖7.11 板帶的劃分雙向板沿兩個方向傳送給支承梁的荷載可采用近似方法確定,即從每一區格板的四角作45分角線,把整塊板分為四小塊,每塊面積上的荷載就近傳至其支承梁上,如圖7.12所示。沿短跨方向的支承梁接受板面傳來的三角形荷載,沿長跨方向的支承梁接受板面傳來的梯形荷載。 7.1.3.3 雙向板支承梁的受力特點雙向板支承梁的受力特點 圖7.12 雙向

10、板支承梁接受的荷載7.2 裝配式樓蓋裝配式樓蓋1橫墻承重住宅、宿舍等建筑因其開間不大,橫墻間距較小,可采用橫墻承重,將樓板直接擱置在橫墻上,如圖7.13所示。這類布置方案樓蓋橫向剛度較大。7.2.1 構造平面布置方案構造平面布置方案 2縱墻承重教學樓、辦公樓、食堂等建筑因內部空間要求較大,橫墻間距較大,普通可采用縱墻承重,將樓板直接擱置在縱向承重墻上或將樓板鋪設在梁上,如圖7.14所示。這類布置方案構造平面布置靈敏。3縱橫墻承重如圖7.15所示,樓板一部分擱置在橫墻上,一部分擱置在大梁上,而大梁那么擱置在縱墻上,這類布置方案稱為縱橫墻承重方案。4內框架承重如圖7.16所示,樓板沿縱向擱置在大梁

11、上,大梁一端擱置在縱墻上,另一端那么與柱整體相連,構成內框架。這類布置方案常用于倉庫、商店等要求有較開闊平面的建筑。 圖7.13 橫墻承重 圖7.14 縱墻承重圖7.15 縱橫墻承重 圖7.16 內框架承重 常用的預制板有實心板、空心板、槽形板、T形板、夾心板等,如圖7.17所示,普通均為本地域通用定型構件,由預制構件廠供應。實心板上下外表平整,制造簡單,適用于荷載及跨度較小的走廊板、樓梯平臺板、地溝蓋板等。空心板較實心板的自重輕,節省資料,且剛度大,隔音、隔熱效果亦好,但其板面不能恣意開洞。空心板的空洞可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等,如圖7.18所示。7.2.2 預制板的方式預制板的方式

12、 槽形板有肋向下的正槽形板和肋向上的倒槽形板,如圖7.19所示。正槽形板可以較好利用板面混凝土受壓,但不能提供平整的天棚,倒槽形板那么與之相反。槽形板的板面開洞較自在,在工業建筑中運用較廣,但其隔音、隔熱效果較差。夾心板通常做成自防水保溫屋面板,在兩層混凝土中間填充泡沫混凝土等保溫資料,將承重、保溫、防水三者結合在一同。圖7.17 常用的預制板類型圖7.18 空心板的類型圖7.19 槽形板的類型 普通混合構造房屋中的樓蓋梁往往是簡支梁或帶懸挑的簡支梁,也常采用延續梁。梁的截面方式見圖7.20。7.2.3 預制梁預制梁 圖7.20 梁的截面方式裝配式樓蓋的銜接包括板與板之間、板與墻梁之間以及梁與

13、墻之間的銜接。1板與板的銜接板與板的銜接,普通應采用不低于C15的細石混凝土或M15的水泥砂漿灌縫,見圖7.21a。當樓板有振動荷載或不允許開裂以及對樓蓋整體性要求較高時,可在板縫內加短鋼筋,見圖7.21b。7.2.4 裝配式樓蓋的銜接裝配式樓蓋的銜接 2板與墻或板與梁的銜接板與支承墻或支承梁的銜接可采用在支座上坐漿1020mm厚,且板在磚墻上的支承長度不應小于100mm,在混凝土梁上不應小于6080mm,如圖7.22所示。空心板兩端的孔洞運用混凝土塊或磚塊堵實,防止在灌縫或澆筑混凝土面層時漏漿。板與非支承墻的銜接普通采用細石混凝土灌縫,見圖7.23a。當板長5m時, 應配置錨拉筋,以加強其與

14、墻的銜接,見圖723b;假設橫墻上有圈梁,那么可將灌縫部分與圈梁連成整體,其整體性更好,見圖7.23c。 3梁與墻的銜接梁在磚墻上的支承長度,應滿足梁內受力縱筋在支座處的錨固要求及支承處砌體部分受壓承載力要求。預制梁的支承處應坐漿,必要時可在梁端設拉結鋼筋。4對于抗震設防區的多層砌體房屋,當圈梁設在板底時,預制板應相互拉結,并與梁、墻或圈梁拉結,參見圖7.24。圖7.21 預制板灌縫及面層 a預制板灌縫;b預制板面層圖7.22 板與支承墻梁的銜接 圖7.23 板與非支承墻的銜接 a板與非支承墻銜接;b板長5m配錨拉筋;c板長5m配圈梁 圖7.24 板底有圈梁時板端頭銜接 7.3 鋼筋混凝土樓梯

15、鋼筋混凝土樓梯鋼筋混凝土樓梯可分為現澆整體式和裝配式兩類。現澆整體式樓梯的構造設計較靈敏,整體性好;裝配式樓梯的制造工業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梯按其構造方式和受力特點可分為板式樓梯、梁式樓梯及一些特種樓梯,如螺旋板式樓梯和懸挑板式樓梯,如圖7.25所示。7.3.1 鋼筋混凝土樓梯的類型鋼筋混凝土樓梯的類型 板式樓梯由踏步板、平臺板和平臺梁組成,普通用于跨度在3m以內的小跨度樓梯較為經濟。板式樓梯的下外表平整,施工支模方便,外觀也較輕巧,但斜板較厚為樓段板程度長度的1/251/30,當跨度較大時,資料用量較多。梁式樓梯由在斜板兩側或中間設置的斜梁、踏步板、平臺板和平臺梁組成。用于

16、梯段較長時較為經濟,但梁式樓梯的支模及施工均較板式樓梯復雜,且外觀也顯得笨重。螺旋板式樓梯及懸挑板式樓梯,其外型美觀,建筑效果較好,常用于公共建筑中,但其受力較復雜、計算困難、資料用量大、造價高。裝配式樓梯由預制的踏步板、斜梁、平臺板和平臺梁組成。在普通民用建筑中,能起到加快施工進度和降低造價的作用。圖7.25 現澆樓梯方式 a板式樓梯;b梁式樓梯;c螺旋板式樓梯;d懸挑板式樓梯 1斜板板式樓梯斜板接受均布面荷載作用,兩端支承在平臺梁上;平臺板接受均布面荷載作用,兩端支承在平臺梁或墻上;平臺梁接受樓梯斜板和平臺板傳來的均布線荷載作用,并傳至墻體,由墻體再傳給建筑物的根底。斜板的厚度h1/251

17、/30l0,普通可取h100120mm。斜板內分布鋼筋應在受力鋼筋的內側,可采用6或8,并在每踏步下設置不少于1根,見圖7.26。7.3.2 現澆式樓梯的構造現澆式樓梯的構造 2平臺板與平臺梁平臺板普通為一塊單向板,見圖7.27。因板支座的轉動會遭到一定約束,所以普通將板下部鋼筋在支座附近彎起一半或在板面支座處另加短鋼筋,其伸出支承邊緣長度為ln/4,如圖7.28所示。平臺梁除接受平臺板傳來的荷載外,主要接受斜板傳來的均布荷載圖7.29,其構造同普通受彎構件。圖7.26 板式樓梯的配筋 圖7.27 平臺板的兩種支承方式 圖7.28 平臺板配筋圖7.29 板式樓梯平臺梁計算簡圖1踏步板梁式樓梯的

18、踏步板兩端支承在斜梁上,按兩端簡支的單向板計算。踏步板厚度普通不小于3040mm。踏步板每一踏步普通需配置不少于26的受力鋼筋,沿斜向應布置間距不大于300mm的6分布鋼筋。梁式樓梯的踏步板還應配置負彎矩鋼筋,即每兩根受力鋼筋中應有一根在伸入支座后,再彎向上部,見圖7.30。7.3.3 現澆梁式樓梯的構造現澆梁式樓梯的構造 2斜梁圖7.31為邊斜梁的配筋構造。3平臺板與平臺梁梁式樓梯平臺板的構造與板式樓梯一樣。梁式樓梯的平臺梁接受斜梁傳來的集中荷載和平臺板傳來的均布荷載及平臺梁自重。平臺梁普通按簡支梁計算,其計算簡圖如圖7.32。平臺梁的高度應能保證斜梁的主筋能放在平臺梁的主筋之上,即在平臺梁與斜梁的相交處,平臺梁的底面應低于斜梁的底面,或與斜梁底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