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中的黃芪》word版參考模板_第1頁
《中藥學中的黃芪》word版參考模板_第2頁
《中藥學中的黃芪》word版參考模板_第3頁
《中藥學中的黃芪》word版參考模板_第4頁
《中藥學中的黃芪》word版參考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藥學中的黃芪 【性味與歸經】:甘,溫。 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制黃芪益氣補中。 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與用量】 930g 。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證治驗方】 1、小便不通。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2、酒疸黃疾(醉后感寒,身上發赤、黑、黃斑)。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3、白濁。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每服一錢。4、

2、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先后伴隨)。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藥共研細。每服二錢,一天兩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5、老人便秘。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干,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病治驗方】(1)腦梗塞生黃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術各10克,生當歸、生丹參各20克,鉤藤 15克。隨證加減:陽閉者加安宮牛黃丸;陰閉者加蘇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膽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脫證者加人參、附子等;肝腎虧虛者加左歸丸。1日1劑,

3、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療63例,治愈(語言表達能力正常,四肢活動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總有效率 888。(2)腦動脈硬化癥 生黃芪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烏、麥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減:腎陽虛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腎陰虛者加女貞子、熟地、旱蓮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棗仁、夜交藤、生牡蠣等;痰濁者加膽南星、陳皮等。1日1劑,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療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無效1例。(3)急性腎小球腎炎 北芪 30克,沸水沖泡當茶飲,1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4)幽門螺旋桿菌陽

4、性胃潰瘍黃芪50克,沸水沖泡30分鐘當茶飲,1日l劑,30日為1個療程,治療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5)重癥肌無力黃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膠各10克,黨參30克,大棗20枚。加減:復視、眩暈、耳鳴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悶不適,呼吸困難加蘇梗、陳皮、法夏、瓜蔞等;頭痛、眼脹、舌質紫暗或瘀點加地龍、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牛膝等;腹脹、納差加雞內金、萊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劑,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6)心律失常黃芪50克,黨參、丹參各30克,麥冬、當歸、附子各10克,五味子、紅花、生姜各 5克,大棗2

5、0枚。加減:孕期早搏者加茶樹根、膽南星;胸悶甚者加甘松、瓜蔞皮;心悸明顯者加龍齒、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納呆便溏者加木香、蒼術、焦山楂等;肢腫脹者加大腹皮、萬年青根等。1日1劑,治療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 91。(7)銀屑病黃芪30克,當歸、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療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8936。 藥性論述1、黃芪性微溫,味甘,有補氣固表、止汗脫毒、生肌、利尿、退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

6、瘡。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但人參偏重于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于虛脫、休克等急癥,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于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黃芪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若與人參,黨參等補藥配伍則效果更好。黃芪可單味使用,也可與其它藥物配伍應用,與芍藥、甘草、桂枝、良姜、飴糖等藥配伍可以治療脾胃虛寒、慢性腸炎、胃炎、腹瀉等癥;與升麻、甘草、當歸、人參、柴胡等藥物配伍可治療內臟下垂、脫肛、子宮下垂等癥;與茯苓、菟絲子、白術、當歸等配伍是治療婦科良藥;與防風、麻黃根、浮小麥配伍是治療年老體弱者所患表虛感冒的良藥。由于黃芪而補氣利尿、消腫等功效,與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藥配伍時又是治療急慢性胃炎

7、的良藥。又因黃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療疔瘡及慢性闌尾炎等疾病時也常常選用黃芪治療。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內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能用于預防某些傳染病的發生。無論從中醫治療,還是現代醫學觀察,黃芪均是一味好藥。所以,民間自古就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2、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

8、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癥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學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中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藥,主藥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常性感冒的。關于玉屏風散:組成:防風(30克) 黃芪(60克,蜜炙) 白術(60克)簡介: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主治】表虛自汗。汗出惡風,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本方常用于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虛不固而外感風邪者,以及腎小球腎炎易于傷風感冒而誘致病情反復者。)【用法】上為末

9、,每服三錢(9克),用水一盞半,加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熱服。(現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棗煎湯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禁忌】若屬外感自汗或陰虛盜汗,則不宜使用。【方論】方中黃耆益氣固表止汗為君;白術補氣健脾為臣;佐以防風走表而散風邪,合黃耆、白術以益氣祛邪。且黃耆得防風,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風得黃耆,祛邪而不傷正,有補中寓疏,散中寓補之意。類別:補益類 出處:醫方類聚冬春交替,多發感染性疾病,有些體質虛弱的人,更免不了來幾場感冒發燒。中藥名方玉屏風散由我國元代醫家危亦林創制,是體質虛弱者預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不妨一試。“玉屏風散”是中醫預

10、防體虛感冒的專方,主要提升患者的“正氣”以抵御外邪,適合于健康人和亞健康人。此外,還能治療癥狀輕微的早期感冒,比如傷風后出現鼻塞、怕冷等癥狀。中醫方劑里有“玉屏組合少而精,芪術防風鼎足行”之說,意思就是玉屏風散藥味組成少而精,只有黃芪、防風、白術3味藥物。黃芪是健脾補氣藥的代表,于內,可大補脾肺之氣,于外,可固表止汗,特別適合于治療肌表衛氣不固導致的體虛盜汗,是方中的主打藥物;白術則能健脾益氣,幫助黃芪加強益氣固表的功能,為輔藥;防風異名叫“屏風”,可以解表祛風。可以說,前兩味藥,以扶正為主,而防風則以祛邪為主,本方劑正是“標本兼治”的巧妙結合。怎樣判斷自己是否屬于肌表衛氣不固呢?一般來說,有

11、如下情況者可“對號入座”:消瘦,容易感冒,畏風怕冷,稍微活動就出汗較多,或患有過敏性鼻炎(如遇冷風即噴嚏不斷)等。用藥心得玉屏風散在藥店內有成藥出售,可按說明書服用。不過,齊文生主任醫師說,在家也可自制散劑,非常方便。1、直接服用:黃芪、白術、防風的用藥比例為2:2:1,10克黃芪,10克白術,5克防風,3味藥物共碾為細末(藥店可以提供研磨服務)為1劑,混合均勻,早晚各1次,溫開水送服,1天服完。2、煎服:上述藥物放入藥罐,煎湯劑當茶飲,每日煎1劑,分23次服用。 現代發展除上述治療氣虛感冒之外,玉屏風散在臨床上還可以治療小兒體虛多汗、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口腔潰瘍、慢性蕁麻疹、美尼爾綜合征

12、、柯薩奇B病毒性心肌炎、慢性結腸炎、面神經麻痹、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皮膚瘙癢癥、習慣性便秘、原發性多汗癥等等。在玉屏風散的實驗研究中有許多新的成果。專家發現黃芪能使血液中白細胞顯著增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增強,從而使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增加。黃芪能促進抗體合成,對體液免疫有促進作用,還有誘生干擾素的作用。臨床藥理實驗結果表明,諸多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患惡性腫瘤、慢性肝炎、慢性支氣管炎等),服用黃芪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白術是培補脾胃之要藥,強身壯體之佳品,在清朝宮廷長壽方中,白術使用頻率達69%,占有重要位置。新近的研究指出,白術能夠提高細胞免疫功能,還能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故又能

13、增強體液免疫功能。此外,對于白細胞減少癥,白術還有升白作用。防風有祛風、鎮痛、發汗、解熱、抗菌之作用。以上三藥共用,產生協同作用使療效增強,且有病能治,無病能防,實為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中成藥玉屏風散有口服液、顆粒劑、袋泡茶、散劑等制劑,均屬甲類OTC藥物。怕麻煩的可以選用。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于“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 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后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愈合的膿腫化膿生肌。3、黃芪用于多汗而浮腫。金匱要略中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的黃芪量最大,用5兩,主治“身體腫,發熱汗

14、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風水,是全身性浮腫;汗出可沾衣,說明出汗的量比較多。金匱要略中配伍最簡單的黃芪方為防己黃芪湯,藥味共6味,主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外臺秘要則主治風水,“其人或頭汗出,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可見也有出汗與浮腫。簡單地說,黃芪主治汗出而腫。 所謂汗出,以自汗為多見,即在未服用發汗藥,也未劇烈運動,氣溫室溫均屬正常的情況下,出汗量較多,并可伴有氣短乏力、惡風、頭暈、容易感冒等癥狀,這個癥狀群,中醫概括為“氣虛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較嚴重,常常衣被盡濕,有的可以見到汗漬發黃,出汗以上半身為顯著。臨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為主訴,但通過問診,可以了解到患

15、者平時汗出比較多,稍有體力活動,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膚比較濕潤。 民間治療自汗,常用黃芪紅棗湯:黃芪1530g、紅棗15枚,煎湯,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藥黃芪口服液。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張錫純治療滄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脅滿悶,心悸,動則自汗,其家適有預購黃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產后多汗,有報道用黃芪30g、益母草30g,煎湯,日服2次。本人經驗,對于自汗而惡風者,可用桂枝湯加黃芪:黃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紅棗10粒,水煎服。 所謂腫,主要為全身性的浮腫,但以下肢為明顯。由于體位的變化,早晨面部有浮腫,而下午則下肢浮腫。有些人雖無明顯的浮腫,但肌肉松軟,體型

16、肥胖,猶如浮腫貌。由于浮腫,患者常常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關節重痛。清代陸定圃冷廬醫話中記載:王某患腫脹病,自頂至踵,大便常閉,氣喘聲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醫于海寧許珊林。許氏用生黃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頻頻送服。藥后喘平便通,繼而全身腫消而愈。近代名醫范文虎先生治療一例產后浮腫,腹大如鼓,后漸及全身,按之軟,皮膚不起亮光。病人氣喘脈軟,十分危急。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黃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腫即消。據傳說1920年冬,胡適患糖尿病、慢性腎炎合并心臟病,全身水腫,協和醫院不治,后請中醫陸仲安,以大劑量黃芪(10兩,相全于300g左右)配

17、黨參等而愈。這提示黃芪能退腫。4、用于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等配伍;用于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用于表虛不固的自汗。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術同用。 用于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如用于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于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用于水腫、腳氣、面目浮腫。配白術、茯苓等。5、(l)使用黃芪應當注意患者的體型:黃芪體質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浮腫貌,目無光彩。肌肉松軟,腹

18、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肚臍深陷。黃煌稱之為“黃芪腹”。平時易于出汗,畏風,遇風冷易于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 (2)中老年人應用黃芪的機會較多:缺乏運動,營養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導致肌肉松軟,腹部尤為明顯,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并可伴有水腫等。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因此黃芪應用于中老年較多。 (3)黃芪須多服久服方能見效:傷寒不用黃芪,金匱罕見四逆,可見黃芪是內傷雜病的用藥。岳美中先生經驗,“黃芪之于神經系統疾患之癱瘓麻木消削肌肉等確

19、有效,且大癥必須從數錢至數兩,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黃芪以1030g為常用范圍,大劑量可達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見家鄉皮膚科老中醫孫老先生黃芪用至500g。但用量過大可以導致胸悶腹脹,食欲減退,并可出現頭昏潮熱等。尤其是肌肉堅緊,大便秘結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發熱、咽喉紅痛者,不宜使用。 (4)張仲景用黃芪有一個劑量段:黃芪大量治療水氣、黃汗、浮腫(5兩),中量治療風痹、身體不仁(3兩),小量治療虛勞不足(1兩半)。現代應用可以根據張仲景的用藥經驗適當變化。如用于治療浮腫,量可達60100g,治療半身不遂,骨質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g。 (5)黃芪

20、證的脈象沒有特異性。防己黃芪湯用于脈浮,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則主治脈沉,所以,使用黃芪不論脈浮脈沉,關鍵是看體型和肌肉是否松軟。黃芪茶的品質鑒別黃芪適宜產區為內蒙古、甘肅、寧夏、山西、河北、甘肅、陜西,其中又以內蒙古武川黃芪的品質最好,多種有效成分指標均超過國家標準。黃芪性微溫,味甘,有補氣固表、止汗脫毒、生肌、利尿、退腫之功效。用于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的純天然品,產于我國華北諸省。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代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

21、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它來源於豆科植物黃芪或內蒙黃芪的乾燥根。清朝繡宮內稱其為“補氣諸藥之最”,民間也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煎湯或用黃芪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人參偏重于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于虛脫、休克等急癥,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于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中國的藥劑師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推斷并將黃芪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內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能用于預防某些傳染病的發生。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

22、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無論從中醫,還是現代醫學觀察,黃芪均是一味好藥。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黃芪的幾種服用方法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后代茶飲用,可反復沖泡。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當代臨床(l)慢性腎病 現代名醫岳美中先生,在冷廬醫話黃芪粥

23、治療浮腫經驗的啟發下,創制黃芪粥治療小兒慢性腎炎,收到良好效果。其處方為:生黃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雞內金末9g、金橘餅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鐘,撈去藥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鐘,再次入雞內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餅1枚。此方對慢性腎炎、腎孟腎炎殘余的浮腫,療效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實,單用黃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黃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黃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黃芪粥是中國傳統的藥粥,在宋代已經風行,蘇軾有詩“黃芪煮粥薦春盤”,可見蘇軾是食用過黃芪粥的。 民間還有用黃芪蒸鴨子

24、治療腎病的。做法是:活鴨1只(約1kg),黃芪60g,先將鴨子宰殺洗凈,放沸水中汆透撈出,肚中放入黃芪、生姜、蔥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星水和酒,用棉線縫好,裝盆內蒸2小時。去黃芪,吃肉喝湯。一只鴨可分3天吃。可作為慢性腎病的食療方(大眾醫學1999年第4期)。 臨床本人治療慢性腎病,常使用玉屏風散配合真武湯治療,堅持服用,有改善腎功能的效果。 (2)心腦血管疾病 高血壓病:本人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本人經驗用量為:黃芪30g、白術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紅棗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

25、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澤瀉20g,胸痛頭暈者,加川芎10g、丹參 12g。 缺血性心臟病:黃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并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不僅心絞痛等癥狀明顯緩解,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腦血管意外:近代寧波名醫范文虎擅長應用此方治療中風偏癱,黃芪常用60120g。他說:“中風一癥有屬火、屬風、屬痰諸說,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氣虛之極,脈絡瘀滯為多,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可信。黃芪可增至四兩,連服數十劑無妨”。補陽還五湯為清代名醫王清任的經驗方,其組成為:黃芪6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藥15g、桃

26、仁10g、紅花6g、地龍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現代用于治療腦梗塞、腦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較好療效。 (3)糖尿病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聶文濤: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對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者,本人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者,則用生黃芪60g,配合葛根30g,懷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參20g等。 (4)腫瘤化療放療以及手術后 患者出現貧血、浮腫,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應用黃芪的指征。臨床常用黃芪建中湯、十全大補湯等。本人曾治療1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癥狀為多汗、惡風,

27、發高熱,用黃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湯,服藥1周后,出汗惡風顯著減少,治療1年,病情穩定,幾乎未出現發熱。十全大補湯是常用的腫瘤后的體力增強劑,日本應用比較普遍。其組成為:黃芪15g、肉桂3g、人參5g、白術10g、茯苓12g、甘草3g、當歸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國傳統有丸劑和膏劑,日本有顆粒劑,主要是便于久服。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風散:黃芪15g、白術15g、防風10g。主治氣虛自汗,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花粉癥、哮喘、老人感冒等經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紅棗10粒。 (6)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可見關節疼痛、

28、麻木自汗等癥者,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黃芪30g、桂枝10g、白芍藥15g、生姜3片、紅棗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當年范文虎治療醫家沈某之媳病肢體酸麻,曾服桂枝湯加味治療未效,范氏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2劑即效。桂枝湯與黃芪桂枝五物湯僅甘草、黃芪之差異,一味藥的區別,效果竟然大不一樣(見魏長春臨證經驗集)。 (7)經久不愈的潰瘍 黃芪是傳統瘡藥,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適用于“久敗瘡”,即潰瘍久不愈合的化膿性感染。其表現為膿水清稀,創面平塌、全身狀況差。現代中醫外科名醫趙炳南先生有黃芪膏一方,用黃芪濃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勻后備用。 上消化道潰瘍,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可用黃芪建中湯。組成:

29、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紅棗12枚,麥芽糖適量沖服。多適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輕度貧血,自汗盜汗,喜歡吃甜食,舌質暗淡者。如體型消瘦者,黃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則會導致腹脹和食欲減退。 黃芪配伍禁忌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中藥學中的麥冬【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微寒。 歸心、肺、胃經。 【功能與主治】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用于肺燥干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白喉。 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用于肺胃陰虛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陰不足之心悸易驚及熱病后期熱傷津液等證。 配沙參、川貝可治肺

30、陰虛干咳。 【藥性說明】 本品甘寒清潤,善清心肺之熱而養陰除煩,兼可清潤胃腸而止渴潤燥。抗實驗性心律失常、增加冠脈流量 【功效】 1養陰清熱 治療陰虛內熱或熱病病傷津、心煩口渴。 2潤肺止咳 治療燥熱傷肺所致的咳嗽、痰稠、氣逆。 【用途】 1,清心除煩:適于內熱擾心之證。 a.溫病邪熱入營,身熱夜甚,煩躁不安。 b.熱傷氣陰,心煩口渴,汗出體倦者。 c.心陰不足,心煩不眠,舌紅少苔者。 2,養陰潤肺:主治陰虛肺燥,干咳、燥咳,勞熱咳血等證。 3,益胃生津:善治胃陰不足,舌干口渴,納呆不饑等證。此外,還可用治陰虛腸燥,大便秘結者。 【宜忌】脾胃虛寒泄瀉,胃有痰飲濕濁及暴感風寒咳嗽者均忌服。 【功

31、用】本品甘寒質潤,具陰柔之性,滋陰之功,善于清養肺胃之陰雨潤燥,又可清心經之熱而除煩,是一味滋清兼備的補益良藥。主治肺胃陰傷,咽干口燥,干咳少痰,或虛勞燥咳,咯吐鮮血,或口渴多飲,心煩失眠,腸燥便秘等癥。 【用量用法】常用 1015克。亦可人丸、散,或熬膏,或泡茶飲服。傳統認為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多用去心麥冬,清心除煩多用連心麥冬。 【現代研究】麥冬含多種甾體皂苷、谷甾醇、豆甾醇等。麥冬煎劑能顯著提高實驗動物耐缺氧能力,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心肌缺血有明顯保護作用,并能抗心律失常及改善心肌收縮力;還能協調胰島素功能,降低血糖,促使胰島細胞恢復正常。 對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傷寒桿菌有較強的抑制

32、作用。有一定的鎮靜作用。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進補應用】1.素體陰虛 麥冬(鮮品,去心)2500克,搗爛,煮熟,絞取汁,加人蜂蜜500克,放鍋內(不用鋁鍋、鐵鍋)以重湯煮,不斷攪拌,待液稠如飴,盛于瓷器中備用。每次用溫酒調服1匙,每日2次。長服有滋補強壯、延年益壽之功。 2.慢性萎縮性胃炎 麥冬、黨參、沙參、玉竹、天花粉各9克,烏梅、知母、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 3.慢性胃炎 麥冬9克,黃芪9克,黨參10克,王竹10克,黃精10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對胃陰不足者有良效。 4.糖尿病,口渴多飲 麥冬12克,生地12克,天花粉10克,知母12克,黃連5克。水煎服,每日1劑

33、。有緩解燥渴的作用。 5.腸燥便秘,大便于結 麥冬15克,生地15克,玄參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6.暑天汗多口渴,體倦乏力 麥冬10克,人參10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每日二劑。本法對汗出虛脫,心慌心悸,血壓過低之癥,用之也有良效。 7.急、慢性支氣管炎,表現為陰虛燥咳者 麥冬、天冬、知母、川貝母、百部各9克,沙參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8.冠心病心絞痛 麥冬45克,加水煎成3040毫升,分次服用,連服318個月。對緩解心絞痛、胸悶及改善心電圖均有一定作用。 9.慢性遷延性肝炎 黨參、白術各10克,當歸9克,白芍20克,五味子9克,枸杞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本

34、法除改善癥狀外,對改善肝功能亦有益處。 10.鼻出血,血色鮮紅 麥冬15克,生地15克。水煎服,每天1劑。 【注意事項】麥冬性寒,如因脾胃虛寒,而見有腹瀉便搪,舌苔白膩,消化不良者,均不宜應用。【中藥配伍】 1、配元參, 一清一滋,金水相生,養陰潤肺,生津止渴,用治小兒陰傷咳嗽,不食,苔花剝者有效。2、配半夏,止咳降逆,生津益胃之功悉具,宜于肺胃陰傷,氣火上炎,咳吐涎沫咽干而渴等癥。3、配五味子,酸甘化陰,守陰所以留陽,陽留汗自止。功能養陰斂汗,用治陰虛汗多,心悸,肺虛久咳,少痰或痰粘不爽等。4、配沙參,肺胃同治,具有清肺涼胃,養陰生津之良好效用,用于陰虛肺燥或熱傷肺陰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喉干燥

35、等癥。 5、配粳米,適用于熱病之后,或慢性病中出現的胃中氣陰兩傷證,具有較緩和的清補作用。 6、配烏梅,酸甘化陰,生津止渴效力顯著,外感所致的肺胃津傷渴甚或內傷而見的胃熱津傷消渴,均可選用。又烏梅能澀腸固脫而止利,合麥冬救陰以潤燥,對于久瀉久利,大腸津脫,虛火上炎之喜唾,喉干難忍,引飲無度者,尤為適合。 【臨床應用】 治療百日咳:麥冬、天冬各20g,鮮竹葉10g,百合15g。水煎服。(新編常用中草藥手冊第78頁)。 1陰虛燥咳、咯血等:麥冬、天冬、川貝各9g,沙參、生地各15g,水煎服。 2熱病心煩不安:麥冬、梔子、竹葉各9g,生地15g,蓮子心6g,水煎服。 3糖尿病:黨參、麥冬、知母各9g

36、,竹葉、天花粉各15g,生地12g,葛根,獲神各6g,五味子、甘草各3g,水煎服。 4萎縮性胃炎:黨參、麥冬、沙參、玉竹、天花粉各9g,烏梅、知母、甘草各6g,水煎服。 5陰虛內熱、津少口渴:麥冬、石斛各9g,玉竹、生地各12g,水煎服。 【注意事項】 凡脾胃虛寒泄瀉,胃有痰飲濕濁及暴感風寒咳嗽者均忌服。本草經集注:“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蘘。”藥性論:“惡苦YAO。畏木耳。”綱目:“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 1、麥冬臨床使用安全性好,動物亞急性毒性實驗證明該藥毒性很小。 2、有報道服用麥冬引起過敏表現為惡心、嘔吐、心慌、煩躁、全身紅斑、瘙癢。 3、麥冬性寒質潤,滋陰潤燥作用

37、較好,適用于有陰虛內熱、干咳津虧之象的病證,不宜用于脾虛運化失職引起的水濕、寒濕、痰濁及氣虛明顯的病證。臨床將麥冬當作補品補益虛損應注意辨證,用之不當會生濕生痰,出現痰多口淡、胃口欠佳等不良反應。 花茶中醫認為,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溫,最明顯的功效就是理氣解郁、活血散淤和調經止痛。此外,玫瑰花的藥性非常溫和,能夠溫養人的心肝血脈,舒發體內郁氣,起到鎮靜、安撫、抗抑郁的功效。女性在月經前或月經期間常會有些情緒上的煩躁,喝點玫瑰花可以起到調節作用。在工作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即使不是月經期,也可以多喝點玫瑰花,安撫、穩定情緒。 玫瑰花含豐富的維生素A、C、B、E、K,以及單寧酸,能改善內分泌失綢

38、,對消除疲勞和傷口瘀合也有幫助。調氣血,調理女性生理問題,促進血液循環,美容,調經,利尿,緩和腸胃神經,防皺紋,防凍傷,養顏美容。身體疲勞酸痛時,取些來按摩也相當合適。 玫瑰花蕾制成干花,每次用5至7朵,配上嫩尖的綠茶一小撮,加紅棗三顆(要去核),每日開水沖茶喝,可以去心火,保持精神充沛,增加你的活力,長期飲用,還能讓你容顏白里透紅,保持青春美麗 蘋果花 可用來補血或紓解神經痛,與玫瑰花搭配口感獨特。這個搭配的確值得推薦。 玫瑰花茶 性質溫和,降火氣,可調理血氣,促進血液循環,養顏美容。且有消除疲勞,愈合傷口,保護肝臟胃腸功能,長期飲用亦有助于促進新陳代謝。 祛痘: 冷香玫瑰+玫瑰茄+桃花=祛

39、斑除痘補水 桃花+檸檬片+百合花=除痘清火 祛斑: 紫羅蘭+薰衣草+西洋甘菊=滋潤皮膚除皺祛斑.對喉嚨,支氣管炎便密,消除口腔氣味. 玫瑰花茶+薄荷+西洋甘菊=美白,瘦身 薰衣草+檸檬片+玫瑰花茶+玉美人=減少皺紋祛斑, 牡丹花+纖巧紅梅+桃花+玫瑰王+米菊=排毒養顏,調節內分泌失調,治療便密. 迷迭香+玉美人+牡丹花+米菊=對雀斑有明顯消除功 減肥: 馬鞭草+檸檬草+迷迭香=瘦下半身,分解脂肪,利尿. 人參花+三七茶=清熱解毒,減肥漿壓 荷葉+減脂葉+甜菊葉 美胸: 迷迭香+粉紅玫瑰= 促進乳腺發育 便秘: 洋甘菊馬鞭草 =治療長期便秘、腸內凈化、大麥茶、越南苦瓜干 喉嚨痛: 玉蝴蝶+龍須草+金蓮花=咽喉炎,急慢性支氣管炎喉嚨發癢有痰等 肝胃: 薰衣草+紫羅蘭+臘梅花=清肝保胃 馬鞭草臘梅花勿忘我可治療肝胃氣痛 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