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目目 錄錄1 1、目的、目的 .1 12 2、編制依據、編制依據 .1 13 3、適用范圍、適用范圍 .1 14 4、儀器配備、儀器配備 .1 15 5、施工測量放樣作業步驟、施工測量放樣作業步驟 .1 16 6、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 .3 37 7、 放樣前準備放樣前準備 .3 38 8、施工測量放樣方法和要求、施工測量放樣方法和要求 .3 39 9、說明、說明 .1616 1施工測量放樣作業指導書施工測量放樣作業指導書1 1、目的、目的明確施工測量放樣的工作流程、放樣方法和精度要求,保證測量放樣數據符合要求,為施工提供準確的放樣數據和精確的定位。2 2、
2、編制依據、編制依據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工程測量暫行規定 (鐵建設2006189 號)客運專線鐵路無碴軌道鋪設條件評估技術指南 (鐵建設2006158 號)精密工程測量規范 (GB/T15314-94)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 (GB12897-2006)全球定位系統(GPS)鐵路測量規程 (TB10054-1997)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 (GB/T18314-2001)寧安公司管理制度匯編3 3、適用范圍、適用范圍適用于寧安鐵路客運專線 NASZ-3 施工測量放樣工作。4 4、儀器配備、儀器配備根據不同的施工階段對測量精度要求的不同人員儀器配備如下表 表 1施工階段測量儀器配備測量人
3、員配備備注地基基礎施工GPS測量工程師 1名測量工 1 名結構物施工2全站儀測量工程師 1名測量工 3 名 2線上軌道施工1全站儀測量工程師 1名測量工 3 名5 5、施工測量放樣作業步驟、施工測量放樣作業步驟5.1 施工測量放樣流程圖施工測量放樣工藝流程圖施工測量放樣工藝流程圖 圖 1放樣通知單放樣數據準備計算程序準備 測放建筑物輪廓點線交樣施工控制資料繪制交樣單檢核檢核檢核讀審設計圖紙和技術文件測站點測量檢校儀器有問題有問題有問題題材有問題 36 6、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6.1 測量放樣前,應從設計院、國家測繪局、寧安公司等合法取得施工區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
4、制成果資料。6.2 根據現場控制點標志是否穩定完好等情況,對已有的控制點資料進行分析,確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對控制點進行檢測。6.3 已有控制點不能滿足精度要求應重新布設控制,已有的控制點密度不能滿足放樣需要時應根據現有的控制點進行加密。6.4 必須按正式設計圖紙、文件、修改通知進行測量放樣,不得憑口頭通知和未經批準的圖紙放樣。6.5 根據規范規定和設計的精度要求并結合人員及儀器設備情況制定測量放樣方案。其內容應包括:控制點的檢測與加密、放樣依據、放樣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樣程序、人員及設備配置等。7 7、 放樣前準備放樣前準備7.1 閱讀設計圖紙,校算建筑物輪廓控制點數據和標注尺寸,記錄審圖結果。7
5、.2 選定測量放樣方法并計算放樣數據或編寫測量放樣計算程序、繪制放樣草圖并由第二者獨立校核。7.3 準備儀器和工具,使用的儀器必須在有效的檢定周期內。給儀器充電,檢查儀器常規設置:如單位、坐標方式、補償方式、棱鏡類型、棱鏡常數、溫度、氣壓等。7.4 使用有內存的全站儀時,可以提前將控制點(包括擬用的測站點、檢查點)和放樣點的坐標數據輸入儀器內存,并檢查。8 8、施工測量放樣方法和要求、施工測量放樣方法和要求 48.1 全站儀坐標法設站極坐標法放點8.1.1 在控制點上架設全站儀并對中整平,初始化后檢查儀器設置:氣溫、氣壓、棱鏡常數;輸入(調入)測站點的三維坐標,量取并輸入儀器高,輸入(調入)后
6、視點坐標,照準后視點進行后視。如果后視點上有棱鏡,輸入棱鏡高,可以馬上測量后視點的坐標和高程并與已知數據檢核。8.1.2 瞄準另一控制點,檢查方位角或坐標;在另一已知高程點上豎棱鏡或尺子檢查儀器的視線高。利用儀器自身計算功能進行計算時,記錄員也應進行相應的對算以檢核輸入數據的正確性。8.1.3 在各待定測站點上架設腳架和棱鏡,量取、記錄并輸入棱鏡高,測量、記錄待定點的坐標和高程。以上步驟為測站點的測量。8.1.4 在測站點上按步驟 1 安置全站儀,照準另一立鏡測站點檢查坐標和高程。8.1.5 記錄員根據測站點和擬放樣點坐標反算出測站點至放樣點的距離和方位角。8.1.6 觀測員轉動儀器至第一個放
7、樣點的方位角,指揮司鏡員移動棱鏡至儀器視線方向上 測量平距 D。 圖 28.1.7 計算實測距離 D 與放樣距離 D的差值:D=D-D,指揮司鏡員在視線上前進或后退 D。8.1.8 重復過程 7,直到 D 小于放樣限差。 (非堅硬地面此時可以打樁)8.1.9 檢查儀器的方位角值,棱鏡汽泡嚴格居中(必要時架設三腳架) ,再測量一次,若 D 小于限差要求,則可精確標定點位。 58.1.10 測量并記錄現場放樣點的坐標和高程,與理論坐標比較檢核。確認無誤后在標志旁加注記。8.1.11 重復 610 的過程,放樣出該測站上的所有待放樣點。8.1.12 如果一站不能放樣出所有待放樣點,可以在另一測站點上
8、設站繼續放樣,但開始放樣前還須檢測已放出的 23 個點位,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偏差。8.1.13 全部放樣點放樣完畢后,隨機抽檢規定數量的放樣點并記錄,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偏差值。8.1.14 作業結束后,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并簽字。8.1.15 測量放樣負責人逐一將標注數據與記錄結果比對,同時檢查點位間的幾何尺寸關系及與有關結構邊線的相對關系尺寸并記錄,以驗證標注數據和所放樣點位無誤。8.1.16 填寫測量放樣交樣單。8.2 全站儀邊角交會法設站極坐標法放樣8.2.1 在未知點 P 上架設全站儀,整平;在已知點 A 上安置棱鏡,量測棱鏡高;在已知點 B、C 上安置照準標志。8.
9、2.2 測量 PA 間平距 D、高差 DH 和 PA 至 PB、PC 方向間的水平角 ,。8.2.3 用 D、 及 A、B 點的坐標計算 P 點的一組坐標;用 D、 及 A、C 點的坐標計算 P 點的另一組坐標;兩組坐標的差值不超過規定限差,取中數即為 P 點的最后坐標。8.2.4 根據 A 點的高程 HA和高差 DH 計算儀器的視線高:H視=HA-DH。6.5.5 如果需要可以將 P 點坐標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標記。量取儀器高,求出地面 P 點的高程。 68.2.5 用極坐標法開始放樣,放樣過程相同。8.3 全站儀測角后方交會法極坐標法放樣8.3.1 在未知點上安置全站儀, (當已知點上不便
10、安置棱鏡)整平;在已知點A、B、C、D 上安置照準標志。8.3.2 以四點中較遠點 A 為零方向,用方向觀測法測量 A、B、C、D、A 方向值兩個測回;8.3.3 分兩組數據用后方交會程序分別計算測站點 P 的坐標;兩組坐標的差值不超過規定的限差,取中數作為 P 點最后坐標。8.3.4 如果測站周圍 200 米以內有兩個已知高程的平面控制點,且放樣點高程精度要求不高(大于5 厘米) ,可以觀測儀器到兩控制點的天頂距兩個測回,分別用三角高程反算測站儀器的兩個視線高(如果精度要求高或距離大于 200 米時,則要加入球氣差改正) 。如果差值不超過限差,可取中數作為儀器的視線高。8.3.5 如果需要,
11、可以將儀器中心點坐標或高程投影到地面上,作好標記。8.3.6 用極坐標法開始放樣,選擇一較遠的控制點作為后視方向配置度盤(配置成零方向或方位角方向) ,用另一控制點檢查后視方向,差值不能超過限差要求。如果放樣點的精度要求較高,且檢核方向相差超過 20時應對設置的方向進行改正。8.3.7 記錄員根據測站點和放樣點坐標反算出測站點至放樣點的距離和方位角(或相對于后視方向的角度) 。8.3.8 觀測員轉動全站儀至第一個放樣點的方向上,指揮司尺員用鋼尺從測站點沿放樣點的方向量取計算好的平距 D,并標定下來。8.3.9 如果無法直接量取平距,可以用鋼尺丈量從儀器中心至放樣點的斜距,并測記。天頂距(或立角
12、) ,計算平距 D,與理論平距 D比較:D=D-D,用鋼尺 7在全站儀視線方向上量取 D,標定放樣點。 (非基巖和砼地面此時可以打樁) 。8.3.10 重復上兩步驟,放樣出該測站的所有欲放樣點位。8.3.11 照準控制點,檢查后視方向。8.3.12 鋼尺丈量放樣點之間的間距,與理論值進行比較檢核,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誤差值。8.3.13 測量放樣負責人逐一將標注數據與記錄結果比對,同時檢查點位間的幾何尺寸關系及與有關結構邊線的相對關系尺寸并記錄,以驗證標注數據和所放樣點位無誤。 圖 38.3.14 如果一站不能放樣出所有欲放樣點,此時需在測站上利用極坐標法測設測站點,第二次設站,開始放樣前
13、還須檢測已放出的 23 個點位,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誤差;然后繼續放樣直至放樣出所有需要放樣的點位。 8.3.15 作業結束后,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并簽字。8.3.16 繪制測量放樣交樣單。8.4 方向交會法放樣 8.4.1 在兩個平面控制點 A、B 上各安置一臺全站儀,盤左后視其它控制點,并對度盤進行坐標方位角配置。8.4.2 計算 A、B 點至擬放樣點 P 的方位角、。 圖 4 8.4.3 旋轉全站儀 A 使方位角為 ,觀測員指揮畫點人員在兩視線交點附近 8畫點 P1P2。8.4.4 旋轉全站儀 B 使方位角為 ,觀測員指揮畫點人員在兩視線交點附近畫點 P3P4。 8.4.5 用拉
14、緊的細線 P1P2與 P3P4定出 交點 M 的位置。8.4.6 兩儀器盤右后視控制點并配置度盤,重復 35 步驟得到交點 N。 8.4.7 當 M、N 點間距離小于放樣點限差要求時,以 M、N 連線中點作為放樣點 P,并標定下來。 圖 58.4.8 重復上述過程放出其它放樣點,丈量放樣點之間的距離與計算值比較檢核。8.5 正倒鏡投點法單方向設站8.5.1 為了將儀器架設在已知點 A、B 間的直線上,用目估法將儀器大致架在A、B 直線上的 O1點,整平儀器;估計 OA 近似距離。8.5.2 正鏡瞄準遠端 A 點,縱轉望遠鏡看到近點 B 附近,估計十字絲中心點 B1與 B 點的距離 BB1;倒鏡
15、瞄準 A 點,縱轉望遠鏡,估計十字絲中心與 B 點距離 BB2;計算 BB1與 BB2的平均值為 BB中。8.5.3 計算 OO1=OABB中/AB 值,根據 B1偏離 B 方向,將儀器向 AB 線上移動OO18.5.4 整平儀器,重復 23 步驟,直到盤左、盤右的十字絲中心位置連線的中點 B中與 B 點重合為止。 98.5.5 正鏡、倒鏡瞄準 B 點,縱轉望遠鏡,左、右十字絲中心的平均位置應落在 A 點上,將此時儀器中心點位 O 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標記,則 O 點在 AB 直線上。8.5.6 后視 A 點便可放設單方向線了。還可在此基礎上用軸線交會法求出 O 點的縱向(橫向)樁號值,以便放
16、樣縱向(橫向)軸;8.6 軸線交會法設站+方向線法放線8.6.1 先用正倒鏡投點法(或方向線法)將儀器架設在已知點A、B 間的連線上一點 O1,整平儀器。 8.6.2 用方向觀測法測量 A、C、B、D 控制點的水平方向二個測回,計算出角度 ,;8.6.3 分別計算 O1 點的橫向(縱向)坐標:Y01=YC-(XC-XB)/TAN;Y01=YD-(XD-XB)/TAN。若 Y01與 Y01之差不超過限差,取中數作為 O1 點縱(橫)坐標,并與 O 點縱(橫)坐標比較,計算出差值 OO1。8.6.4 觀測員指揮作業員用鋼尺在 AB 軸線上從O1 點量取 OO1距離,定出 O 點位置 圖 68.6.
17、5 在 O 點架儀器,后視 A 點(或 B 點) ,檢查 B 點(或 A 點)后,旋轉 90,放出 O 點所在的縱(橫)軸線。8.7 方向線平移法放線為了放樣某方向線 PY,用自由設站法不可能直接將儀器架設在 P 點上,或者 P點上不便于直接架站,此時在盡可能接近 P 點的 P1 上架設儀器,用后方交會等自由 10設站法測量 P1 點的坐標(如果 P1 點坐標已知可省此步驟) ,然后用方向線平移法放樣 PY 方向線。 8.7.1 在 P點上安置儀器,后視控制點 A,用控制點 B 檢核方位角。 8.7.2 轉動儀器使視線與擬放軸線平行(方位角相同或相差 180) ,指揮作業員在地面標記出平行線上
18、的點 P1、P2、P3PN。8.7.3 分別從 P1、P2、P3PN上用小鋼尺向 PY 方向線一側垂直量取距離 dx,得到 P1、P2、P3PN,則 P1、P2、P3PN 即為 PY 方向線上的點。標注單方向點,并注記樁號。8.7.4 檢查后視方位角,量取所放方向線與建筑物已有的結構線間尺寸進行檢核。8.8 導線法(極坐標法)設站8.8.1 在控制點 A 上安置全站儀(測距儀) ,在控制點 B、C 上安置照準標志,在待定點 P 上安置腳架和棱鏡,量取儀器高、棱鏡高。8.8.2 選擇 B、C 中一點作為零方向,另一點作為檢查方向,用方向觀測法測量至 P 點水平角兩個測回。8.8.3 測量儀器至
19、P 點天頂距(垂直角)兩個測回。8.8.4 測量往測的斜距、平距、高差、溫度、氣壓。8.8.5 點和 P 點的腳架不動,交換儀器和棱鏡,測量 P 點儀器至 A 點天頂距(垂直角)兩個測回,測量返測的斜距、平距、高差、溫度、氣壓。8.8.6 利用斜距、天頂距、溫度、氣壓、儀器高、棱鏡高及儀器的加、乘常數計算平距、高差,用觀測平距和高差進行檢核。 118.8.7 用 A 點坐標和測量的方位角、平距中數、高差中數計算 P 點坐標和高程。8.8.8 如果要測設的待定點不止一個,則應將幾個點組成一條導線,進行往返觀測,經過平差計算得到各點坐標和高程。8.9 GPS 動態測量建測站點8.9.1 基準站設置
20、(1)將腳架架設到基準站測量點上(有標墩直接將儀器架設在標墩上) ,腳手架的頂部應在可視范圍內粗略水平。(2)將三角基座和 GPS 接收機系統聯結在一起,安放在腳架(或標墩)上, 并固定連接螺絲。(3) 將 GPS 接收機和供電系統聯接(如干電池、電瓶等) 。(4) 將 GPS 接收機和接收天線系統聯接(接收機內含天線系統的不需此步驟) 。(5) 對相位中心不在接收機中心的應將 GPS 接收機的指示標識指向磁北方向。(6) 連接電臺發射系統和 GPS 接收機,電臺主機和電臺天線,電臺主機和電臺后備電源。(7) 聯接接收機和記錄用測量手簿或便攜式電腦。(8) 將腳架精確整平和對中于基準點。(9)
21、 量取并記錄天線高度,記錄基站測量點的名稱、GPS 接收機編號、開始測量時間等資料。(10) 依次打開接收機主機、電臺、測量手簿或便攜式電腦。(11) 用測量手簿 12或便攜式電腦設置基準站。8.9.2 流動站設置(1) 在流動站上用腳架或對中桿架設接收機。(2) 聯接流動站主機和供電電源。(3) 聯接流動站主機和接受電臺,及接收電臺天線(含內電臺的可省去本步驟) 。(4) 聯接流動站主機和測量手簿或便攜式電腦。(5) 用手簿或便攜式電腦配置流動站。(6) 流動站的初始化。(7) 在已知點上架設流動站。(8) 整平對中接收機,量取天線高度。(9) 用手簿或便攜式電腦控制流動站做點位校正。(10
22、) 開始執行動態測量任務。8.10 金屬結構、機電設備安裝測量放樣金屬結構、機電設備安裝測量的測站點(包括后視點和檢查點)必須是專用的安裝控制網點、控制軸線點和高程基點。加密安裝控制網點、控制軸線點和高程基點,必須采用等級平面控制和等級水準測量方法進行。測站點或控制軸線應在整個安裝過程中保持不變。金屬結構、機電設備安裝測量放樣應選用滿足精度要求的經緯儀、水準儀、經過檢定的鋼尺、鋼帶尺及測針、精密水準尺等。軸線放樣時,最好將儀器架設在軸線一端 A 點上,瞄準軸線另一端 B 點,直接放樣 AB 軸線上的點。如果需要旋轉角度進行放線時,必須盤左、盤右兩次放點取平均位置定。 138.10.1 平面位置
23、極坐標法放樣:(1)觀測員在測量基準點上架設全站儀并對中整平。(2)儀器盤左照準一較遠的測量基準點,記錄員計算后視方位角報給觀測員,觀測員將儀器度盤讀數配至該后視方位角值,并向記錄員回報驗證所配度盤讀數無誤。(3)儀器依次照準另外 12 個相對較近的測量基準點,讀取方位角并報給記錄員,記錄員回報、記錄并與計算的方位角值比較,其差值應能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4)記錄員將待放樣點的方位角值報給觀測員,觀測員將儀器轉至待放樣點的方位角方向,并向記錄員回報以驗證無誤;(5)如果測站點和放樣點在同一平面上,記錄員報出測站點至待放樣點的距離(考慮了尺長和溫度改正后的距離) ,用鋼尺在方向線上水平量取該距
24、離,司尺員回報鋼尺讀數,記錄員計算鋼尺量取的距離是否正確。(6)盤右位置重復(2)(5)步驟,取平均方向位置。變動鋼尺一端讀數,重復量距一次進行檢核,確認無誤后將此點標定;(7)如果測站點和放樣點不在同一平面上,先估計儀器視線與放樣點所在平面間的高差,計算儀器至測點的近似斜距,從儀器中心標志沿放樣點方向量取斜距,確定測針起始位置 P1,測量 P1 點的天頂距(或垂直角) ,根據斜距、天頂距、溫度及尺長改正數計算出平距 D,與擬放樣平距 D比較,D= D- D(8)觀測員指揮在方向上前進或后退D,標定測針位置 P。分別從儀器的左、右標志量取儀器至 P 點的斜距;盤左、盤右確定水平方向;盤左、盤右
25、測量天頂距, 14再次計算平距。直到D 小于規定的限差為止。(9)依此類推,放樣出該測站的所有欲放樣點位。(10)用鋼尺量取同一平面上的放樣點的間距,加上溫度、尺長改正,與理論值對照進行內部檢核。(11)用鋼板尺或鋼尺量取放樣點與周圍已形成的金屬結構的點、線之間的距離進行外部檢核。8.10.2 高程放樣 (1)選擇滿足精度要求的水準儀和水準尺(或鋼板尺) 。(2)在適當位置安置水準儀,整平。 (3)水準儀分別照準二個以上已知高程基準點讀數并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并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4)記錄員計算儀器的視線高程;計算的視線高程之差應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測站儀器的視線高程。(
26、5)在需要的安裝部位測定并標注高程點(6)再次檢查基準點測量記錄計算數據及標注數據是否正確。8.11 開挖開口測量放樣8.11.1 準備(1)閱讀設計圖紙,校算開挖底口控制點數據及邊坡坡比和標注尺寸;記錄審圖結果并簽名。(2)編寫開挖開口測量放樣計算程序、繪制放樣草L原始地面線hALOA2A1 15圖并由第二者獨立校核驗證其正確性。8.11.2 實施放樣(1)利用周圍測量控制點測設測站點。 圖 7(2)觀測員在測站點上架設儀器并對中整平,量取儀器高度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并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 (3)儀器照準另一已知高程點讀數并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并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4)記錄員計算儀器的視線高程,計算的兩個視線高程之差應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測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常熟市重點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一診模擬數學試題含解析
- 忻州市保德縣2025屆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調研試題含解析
- 西安財經大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與中學語文(三)》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醫藥學院《檢測儀表與過程控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萬科物業保潔培訓計劃
- 湛江市高三測試題(一)文綜地理試卷
- 化學產品開發流程的8個關鍵步驟
- 化學實驗室原始記錄規范
- 2025版權轉讓協議合同范本
- 雙腎囊腫護理查房
- 醫院廉潔行醫廉政教育專題課件
- 醫務人員職業健康安全健康-課件
- 安全組織機構圖
- 舊石器時代考古-基礎知識課件
- 江蘇省建設工程現場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費計價管理辦法
- 病區藥品規范化管理與問題對策黃池桃
- 螺紋塞規操作規程
- 2023年北京天文館招聘筆試備考題庫及答案解析
- 應急救援隊伍單兵體能訓練項目要求
- 車輛辦理ETC委托書范文
- 成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2020年修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