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學資料_第1頁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學資料_第2頁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學資料_第3頁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學資料_第4頁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學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真誠為您提供優質參考資料,若有不當之處,請指正。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學資料單元目標知識與能力:本單元的四篇課文介紹了古今中外的建筑,包括碑、陵、宮、樓、園等多種樣式。學習本單元的課文,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文本的閱讀,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征,體會建筑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建筑是無聲的詩歌,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教學說明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認識生動說明的作用,分析說明的順序,掌握說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準確有序地說明事物的要求。重點難點知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引導學生從直觀感受入手,理解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體特征,(2)通過課文的閱讀,了解文

2、章的思路、文章說明的重點及浮雕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的意義,從而突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題,加深對課文要點的理解。 巍巍中山陵 (1)引導學生掌握課文要點時,加強誦讀的訓練,使學生在誦讀中體會生動形象的語言在說明文中的作用。(2)理解人物的的精神凡爾賽宮(1)凡爾賽宮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文章重點抓住藝術價值高這一特征來說明。(2)這篇設計以誦讀為手段,讓學生在誦讀中加深對這一特點的了解。短文兩篇 (1)這兩篇介紹古代建筑、園林的短文,初一學生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文中一些句子學生也較難理解。(2)這篇設計以扶讀為主,著重讓學生讀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字音字形:瞻()仰() 矗(ù)

3、立奠(à)基 砌(ì)墻偉績(ì) 鎦()金 上溯(ù) 五卅(à) t朽() 幅() 天塹(à) 鑲() 嵌(à) 發髻(ì) 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  二  詞語解釋:矗立:高大而筆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傳后世。朽,磨滅。指光輝的事業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慷慨激昂:充滿正氣,精神振奮,情緒激動、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豐功偉績:偉大的功績。豐,多、盛。 巡捕:舊時代帝國主義在租界中的警察。 遙遙相對:遙遙,形容距離遠。遠遠地相互對著。 風起云涌:涌,升

4、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斷出現,勢不可當。三文學常識:1作者簡介:周定舫,(1931- ),浙江定海人,1953年8月從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后,分配到新華社擔任記者。在漫長的記者生涯中,擔負過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紀念堂等重大報道任務。他在五十年代,曾連續報道了“毛澤東號”機車組、全國勞動模范李瑞環和張百發的先進事跡,激勵和鼓舞人們去為祖國的偉大事業而獻身。 他采寫的和與人和寫的建設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業的服務員們當你們熟睡的時候祖國的天常藍水常清等作品,分別被收入北京在前進人民的好總理等書中。2寫作背景:這座矗立于天安門廣場南端的紀念碑是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近百年來為我國的獨立、自

5、由、幸福而犧牲的人民英雄而興建的。這座雄偉的建筑于1952年8月動工,經過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紀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紀念碑,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報上,后收入散文、特寫集北京在前進一書。該文向全國人民及時介紹了這座表達億萬人民緬懷革命先烈之情的雄偉建筑。四課文內容分析:(一)題目解說:1文章的標題下面有個副題,副題起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標題表明了作者要歌頌的對象,副題標明文章要具體介紹的建筑物。通過對紀念碑的介紹說明,謳歌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前仆后繼的革命精神。 2“瞻仰”是什么意思?為什么

6、這兒必須用“瞻仰”?    分析:“瞻仰”意為恭敬地看,表示對革命先烈的萬分崇敬。 (二).結構分析:第一段(第1節):瞻仰紀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節):具體寫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雄姿并介紹十幅浮雕。 第三段(第 11節):瞻仰后的感受。 (三)整體感知:1重點段落分析:1、作者用哪幾個詞句來形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特征?你能舉例具體說明嗎?作者為什么要列數字、打比方呢? 分析:人民英雄紀念碑“巍峨”、“雄偉”、“莊嚴”,它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大的一座紀念碑,從地面到碑頂高達37.94米。紀念碑用17000塊堅硬的花崗石和潔白的漢白玉砌成,碑身四周圍繞

7、著雙層漢白玉欄桿。以上種種僅是稍加說明,已顯示出紀念碑的巍峨、雄偉、莊嚴。     作者打比方、列數字,使讀者對建筑物有了具體形象的認識,增強了實感。 2、說明的順序。     (1)從總體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把紀念碑一步步介紹到讀者面前的?閱讀25自然段,找出表明順序的關鍵詞語。歸納:按照作者的活動順序把紀念碑介紹到讀者面前。先“進入廣場”,再“越過廣場”,進而“踏著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著“踏上臺階”,而后“到了平臺”。活動順序清晰,由遠而近,把紀念碑的位置、興建經過以及整個形象介紹得明明白白。  

8、0;  (2)到了平臺仔細瞻仰,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有條不紊地說明紀念碑的結構、題詞、碑文和造型的?歸納:說明紀念碑的結構、題詞等是按照空間的)順序。由下而上:臺階平臺(雙層漢白玉欄桿)碑身碑身東西兩側上部碑頂由正面而背面:題詞碑文先四周后中間: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3)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間)順序,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說明呢?“大碑座”又為什么不緊接著“平臺”、“漢白玉欄桿”加以介紹呢?這樣是否顯得雜亂?歸納:說明紀念碑的結構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而上的順序,但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把碑身東西兩側上部的裝飾花紋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

9、紋集中起來寫,闡發花紋的象征意義,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寄寓對先烈的崇敬。碑座總是在碑身的下面,這是眾所周知的,不會引起誤解。大碑座四周的十塊大浮雕是本文說明的重點,作者另列開來進行說明,為的是突出中國革命經過的艱苦道路、先烈們的光輝業績和為了自由、解放,中國人民付出的巨大代價。    (4)十塊漢白玉大浮雕是按照什么順序說明的?歸納:十塊大浮雕按照方位的順序加以說明,從碑身的東面起,依次到南、西、北,這個順序正好與浮雕中反映的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吻合。    (5)剖析“五四愛國運動”浮雕的記述,了解愛國青年在革命中發揮的先鋒作用,理解背景和主體的記述和用

10、詞造句的恰當,如“慷慨激昂”、“憤激”、“怒形于色”這些形容詞表達了學生熱愛祖國,痛恨賣國賊的思想感情。根據上述要點閱讀介紹其他浮雕的段落。 3、本文是怎樣運用移步換形法進行說明的?     分析:按照觀察者位置移動的先后來記敘所觀察到的事物的寫作方法,稱為移步換形法,或步移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寫了作者的三次大的“步移”,以及與之相應的三次大的“換形”。第一次,“我”“未進入廣場”,從遠處描敘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和八個金色大字;第二次“我”“徐徐走到紀念碑臺階前”,從近處描述了紀念碑的高大、堅固和潔白;第三次“我”“到了第二層平臺”,描敘了大碑座上的十塊漢白玉大

11、浮雕。這第三次的大移步,又可以與四個小移步,即從“碑身東面”到“碑身的后面”,再到“碑身的西面”,最后到“碑身的正面”。作者依月光所及,順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先后描繪了這十塊大浮雕,從而細致生動地介紹了從鴉片戰爭到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這一歷史時期,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展現了人民英雄前仆后繼、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     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以下三個基本點:     (1)必須有“步移”,即必須寫出觀察者的位置的移動。本文是按作者瞻仰紀念的活動順序來寫的。     (2)必須使

12、“步”和“形”一致,即所寫的都是當時站在那個位置上所看到的。 (3)必須順述,即先看到的先寫,后看到的后寫,不能把先后順序顛倒了。2、理解難句含義 (1)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了。我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這座巍峨、雄偉、莊嚴的紀念碑。 第一句話告訴全國人民:人民英雄紀念碑已經建成了。“落成”一詞表明這一工程已勝利結束,內含莊重、慶賀之意。第二句點明了作者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總體印象和當時的心情:“巍峨、雄偉、莊嚴”,既體現了作者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總的印象,又概括了紀念碑的總體特征;“瞻仰紀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論述說明的主要內容,也與“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扣合,體現了全文感情的基調。 (2)畫面上成

13、千上萬的工人、學生、市民舉著“打倒帝國主義”的小旗,沖破英國巡捕的沙袋、鐵絲網英勇地前進;商店關門罷市,戴著禮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爭的行列;被打傷的工人,在戰友們攙扶下,繼續勇往直前。 在語言運用上,用數詞“成千上萬”,動詞“舉著”“沖破”“前進”“加入”“勇往直前”等表現了“五卅運動”聲勢之浩大,突出了上海人民同仇敵愾反對帝國主義的頑強斗爭精神。(舉一反三:在說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時,連用了一系列動詞,其作用是突出渡江戰役勢如破竹、一往無前的雄壯景象。)4寫作特點:(1)恰當地安排說明的順序。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動順序為主,以紀念碑的方位順序為輔兼顧其他順序來組織材料。 (2)抓住說明對

14、象的特征進行介紹。開篇用六個字概括了紀念碑的總體特征,然后圍繞這一總體特征,說明了有關局部的具體特征。 (3)準確而富于變化的說明語言。 5體驗拓展 本文作者在說明紀念碑時用了方位順序,假如你是一名導游,能不能請你來說明一個你的家鄉的建筑物,讓人看了順序井然。                           

15、60;                                                  &#

16、160;                                                 &#

17、160;         6課后練習答案:1。“三年以來”是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1946至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戰爭時期,而“三十年以來”是指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至1949年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整個歷史時期,而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這一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由此標志著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第一類,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二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三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的解放戰爭時期3、作者運用了列數字個做比較的說明方法,使人們對“4

18、.2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個具體的感覺。10層樓大家都是見到過的,天安門就在紀念碑的對面,大家都很熟悉,一比較就可以想見紀念碑確實很高,從而突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巍峨、雄偉”。二,請你聯系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一課,說說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為什么會入選;想一想,課文開頭為什么要詳細描繪中山陵的地理環境。明確: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一文報道了世界頂級建筑師、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的事跡。貝聿銘先生之所以成為世界杰出建筑師,就在于他的建筑設計能“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筑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就在于他設計的“建筑物能夠同周圍環境構成高度協調的景色”。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園方案,之所以能夠入選也在于此

19、。他較好地考慮了陵園與周圍環境、地形的結合,吸收了我國古代建筑中若干優秀的傳統經驗,采用了中軸對稱、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手法,基本上達到了表現陵園莊嚴氣氛和孫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實用上,也取得滿意的效果。課文開頭詳細描繪中山陵的地理環境,一是為了說明中山陵園為什么就建于此;二是為了說明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與鐘山環境、地形的協調一致;三是為了襯托孫中山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的天安門還高4.24米”。加上這兩句后,你的感覺有什么不同?明確:加上的這兩句運用了列數字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加上這兩句以后使人們對“37.9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個具體的感覺。10層

20、樓大家都見到過的。天安門就在紀念碑的對面,大家都熟悉,一比較就可以想見紀念碑有多高了。 巍巍中山陵一字音字形:(二)形近的字:嵯峨(cuó'é) 麓(lù) 巉巖(chán)靈柩(jiù)竣工(jùn) 龜趺(f) 陀(tuó) 深邃(suì)琉璃(liúlí) 門楣(méi)參錯(cn) 穹隆(qióng )纖細(xin) 牌坊(fng) 鐫刻(jun)栩栩如生(x) 斷垣頹壁(yuán) 叱咤風云(chìzhà)(一)字音:

21、二  詞語解釋:峻峭:形容山高而陡。 嵯峨:山勢高峻。 麓:山腳。 靈柩:死者已經入殮的棺材。 竣工:工程完成。 趺:碑下的石座。 深邃:深。邃,深遠。 津梁:渡口和橋梁。 參錯:參差交錯。 穹隆:指中間高起成拱形的模樣。 奉安:稱君父下葬,也稱神主牌位的遷置。 纖細:非常細小。 工筆: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工整,注重細部的描繪。 潑墨: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蘸墨汁大片地灑在紙上或絹上,畫出物體形象。 策:幫助,加強。 肅穆:嚴肅而恭敬。 牌坊:由兩根或多根并排的柱子支撐,上面有檐的一種建筑物,外形像牌樓。 鐫刻: 雕刻。 栩栩如生:看起來像真的一樣。栩栩,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 叱咤風

22、云:形容聲勢很大。叱咤,發怒吆喝。 斷垣頹壁:垣,墻;頹,斷。 三文學常識:1作者簡介:作者劉敘杰是我國著名建筑史學家、建筑教育教育家劉敦楨之子,南京師范大學大學附中49屆校友,東南大學大學教授,著名古建園林專家專家、建筑學家。2寫作背景:孫中山  (1866-1925)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廣東香山(中山)人,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的思想:民主博愛、天下為公孫中山的貢獻:領導中國革命四課文內容分析:(一)

23、題目解說:巍巍,高大的樣子。既指陵園建筑群體的規模氣勢,也指它在廣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這兩個字是這篇文章的文眼。(二).結構分析: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 2-4自然段),說明中山陵園的地理和人文環境、設計方案的擇優和興建簡況。第2自然段說明中山陵園地理、人文環境的特點。第3自然段點明了中山陵墓定址的內部原因。第4自然段說明中山陵園最佳設計方案的評選認定、特色,以及陵園的修建過程。 第二部分(第 5-11自然段),說明陵園建筑的總體布局和組成部分,依次介紹各部分的建筑特點,突出陵園的莊嚴肅穆和孫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第四部分(第 12自然段),說明建國

24、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對中山陵園十分關注,介紹了中山陵的景象。 文章按照空間順序,由外而內,由總體到局部,有條不紊地展開說明。先說明中山陵園的地理環境,后說到陵園的總體設計,再說到陵墓。在說明陵墓時,又按照“入口石階碑亭祭堂墓室”的順序,即由外而內的順序予以說明。這種空間順序很自然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邏輯順序,說得明白清楚,使讀者面前清晰地浮現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三)整體感知:1重點段落分析:(1)陵園的設計方案是怎樣入選的?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有哪些特點?( 聯系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一課)明確: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密封評議的方式”,避免了后門、人情等弊端,保證了設計方案的最優化。呂

25、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有如下特點:較好地考慮了陵園與周圍環境、地形的結合(注重和諧協調),參照了我國古代建筑中若干優秀的傳統經驗,采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手法(弘揚民族精神),達到了表現陵園莊嚴氣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備)。(2)中山陵的總體設計為什么是“值得稱道的”?陵園大道及其周圍栽種的樹木,與陵園莊嚴肅穆氣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確:(中山陵的設計將三區名勝聯為一體,擴大了東郊風景區的游覽范圍和內容,因而在總體設計上“值得稱道”。     &#

26、160; 陵園大道及周圍栽種的樹木濃翠蔽日,莽蒼深邃,象征了孫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懷和不朽業績,使人們在未達陵墓之前,就已逐步進入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3)寫中山陵的巍巍氣勢與寫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關系?營造中山陵肅穆的氛圍,寄托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鐘靈毓秀”、“人杰地靈”,中山陵的巍巍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說它是孫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營造中山陵肅穆的氛圍,寄托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無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孫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2重點語句點撥:“當陽光燦爛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

27、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仿佛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這一處描寫有何作用? 這一處寫大平臺上近觀遠眺,運用了比喻、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用文學語言生動描寫。在說明文中,運用文學語言生動描寫的范例不多見,但并不是說明文不能使用文學語言。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為說明事物的特征服務的,是為了使讀者“有所知”,而并不像文學作品那樣是為了使讀者“有所感”。 4寫作特點:(1)緊扣說明對象的特征選取材料,突出重點。 (2)以空間為序有條不紊地加以說明。 (3)語言準確、簡明,生動形象。 5體驗拓展五、假設你是一個導游,請你根據課文,寫一段文字簡要介紹一下中山陵,并說給別人聽聽,介紹時要盡量讓你的“游客”對中山陵

28、有個總體的了解(如位置、外形、設計者等)。(300字以內)_                                              

29、;                                                  

30、0;                                          6課后練習答案:     1、明確:“鐘靈俊秀”“人杰地靈”。

31、中山陵的巍巍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說它是孫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營造中山陵肅穆的氛圍,寄托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無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孫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2、本題旨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   1、石牌坊 2、墓道 3、小屋 4、陵門 5、石階 6、碑亭 7、石階 8、平臺   9、祭堂   10、墓室作者是按空間順序由外而內,由總體到局部地說明的。3、呂彥直的鐘形圖案被選中的原因:1、構思反映了設計著立意是深刻與精妙;2、考慮了陵園與周圍環境、地形的結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3、追求形神

32、兼備,很好的表現了陵園的莊嚴氣氛和孫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4、略凡爾賽宮一、字音字形:(一)字音   磅(páng)礴  精湛(zhàn) 綠茵(yn)  軼(yì)事 蔥(cng)籠  絡(luò)繹不絕 雄渾(hún)  靜謐(mì) 心曠神怡(yí)鑲(xing)嵌 恬(tián)靜 摒(bng)棄 揮灑淋漓(lín lí)  加冕(min)      參(cn)天 

33、;   粼(lín)粼(lín)(二)辨別字形馳(奔馳)    堪(難堪)   隅(負隅頑抗)    敞(寬敞)   怡(心曠神怡)弛(松弛)    湛(精湛)   偶(偶然)        敝(凋敝)   貽(貽笑大方)二、詞語釋義磅礴:氣勢盛大摒棄:舍棄雄渾:雄壯渾厚栩栩: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精湛:精深揮灑淋漓:形容

34、運筆自然酣暢靜謐:安靜別具匠心:另有一種巧妙的構思恬靜:安靜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粼粼:形容波光閃閃的樣子軼事:世人不大知道的事情異曲同工:不同的做法收到相同的效果加冕:君王即位時的儀式矚目:注目絡繹不絕:(人車馬等)前后相接,連續不斷三、文學常識(1)作者簡介吉祖英,當代作家,1978年10月13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本文。(2)探尋背景凡爾賽宮及庭院是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的主要住處,也是當時法國的政治中心。它的布局和建筑風格是歐洲17、18世紀許多皇家宮殿和園林的典范。氣勢磅礴的凡爾賽宮位于法國首都巴黎西南部18公里的凡爾賽鎮,是一座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古典主義皇家建筑群,是人類

35、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按法國人說法,沒有參觀過凡爾賽宮,就不算真正到過法國,可見凡爾賽宮在人們心中地位之高了。它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凡爾賽宮原是一個小小的村落。162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在這一帶的樹林中建造了一座狩獵莊。路易十三死后,他的兒子路易十四決定把它建成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從1661年動工,集中了當時最著名的設計家、園林建筑師,施工人員最多時達到30000人,直到1689年才完全竣工。經過兩百多年的擴展和重建,凡爾賽宮已成為一座宏偉富麗的宮殿,它占地111萬平方米,其中宮殿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園林面積100萬平方米。廣義的凡爾賽宮分為宮殿和園林兩部分,宮殿指主要建筑

36、凡爾賽宮,園林分為花園、小林園和大林園3部分。龐大恢宏的宮苑以東西為軸,南北對稱,中軸線兩則分布著大小建筑、樹林、草坪、花壇和雕塑。宮殿頂部摒棄了法國傳統的尖頂建筑風格而采用了平頂形式,顯得端莊而雄渾。中軸線上建有雕像、噴泉、草坪、花壇等。宮前廣場有兩個巨型噴水池,沿池佇立著100尊女神銅像。一條長1650米的運河引來塞納河水,600多個噴頭同時噴水,形成遮天蓋地的水霧,在陽光下展現出壯觀美麗的七色彩虹。四、課文內容分析(1)題目解說 到法國旅游的人。肯定不會錯過去參觀舉世聞名的凡爾賽宮,參觀此地的人數每年達200多萬。課文題目“凡爾賽宮”,表明了本文說明對象是世界馳名的法國王宮凡爾

37、賽宮。(2)結構分析凡爾賽宮的題目揭示了本文的說明對象。全文共7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說凡爾賽宮的方位和藝術價值。在結構上,這句話總領全文。 第二部分(第25段),具體說明凡爾賽宮的建筑時間、建筑特色和藝術價值。 第2段先交代了凡爾賽宮的建筑時間。接著用確鑿的數據說明其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園林面積。緊接著圍繞“宮殿建筑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的總體風貌說明其建筑特色。在介紹總體風貌時,說明順序是:宮殿形狀宮頂宮殿外壁。 第3段說明凡爾賽宮內部陳設和裝潢的藝術魅力。作者列舉了許多確鑿的數字重點介紹了鏡廊。 第4段介紹正宮前面的法蘭西式大花園。第1句總述,后三句按由遠而近的順

38、序分述,抓住其“風格獨特”的總特征。 第5段插敘一段凡爾賽宮修建的歷史軼事。介紹這段軼事,主要為了說明凡爾賽宮與富有蓋府第的建筑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可以增強說明文的趣味性,提高說明文的可讀性。這一段在結構上起著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67段),說明凡爾賽宮在昔日和今日的重要地位。 第6段說明其在歷史上是全世界矚目的政治中心。第7段說明其是舉世聞名的游覽勝地。 (3) 整體感知 1重點段落分析(1)作者從哪些方面說明凡爾賽宮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無論是對凡爾賽宮的建筑本身,還是對其內部陳設和裝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園,課文都能抓住藝術價值高這一特征進行

39、說明。與藝術價值無關的內容一律略去。這樣對凡爾賽宮的說明從總體突出了重點。從局部來說,也同樣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在介紹凡爾賽宮的內部陳設和裝潢藝術時,重點介紹了鏡廊,讓讀者以斑窺豹。因為它是“凡爾賽宮內的一大名勝”,兩位建造者赫赫有名,鏡廊本身的構成有特色,鏡廊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畫氣勢橫溢,富有藝術價值。這種“抓住特征,突出重點進行說明的方法”,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要學會使用。(2)課文第5段插入了凡爾賽宮修建的一段軼事,這段軼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這段軼事在文中有四個作用:為了說明凡爾賽宮建筑風格與富蓋府第的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突出其富麗堂皇的特征。揭露了當時統治者的奢侈腐敗及嫉妒心理。在結構上起

40、著過渡的作用,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3)作者在說明凡爾賽宮內部陳設和裝潢的藝術魅力時,為什么重點介紹廊境?其中列舉了大量的數據說明,有什么作用? 重點介紹廊境,是因為其出自名家之手,是凡爾賽宮內的一大名勝。列舉了許多確鑿的數字,說明其長、寬、高這些數字既使人感到真實可信,又可感受到凡爾賽宮氣勢宏大,極具藝術魅力。(4)閱讀文章,試從文中找出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說其作用是什么?打比方(它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說明凡爾賽宮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列數字(它全長72米,寬10米,高13米,聯結兩個大廳):說明了凡爾賽宮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作描寫(兩

41、側大樹參天,郁郁蔥蔥,綠陰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生動說明,增強文章的文學性。 2主題本文說明了凡爾賽宮的建筑特色、藝術風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勝地的地位,突出地表現了凡爾賽宮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3寫作特點(1) 抓住特征,突出重點進行說明。無論是對凡爾賽宮的建筑本身,還是其內部陳設和裝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園,課文都能抓住藝術價值高這一特征進行說明。與藝術價值無關的內容一律略去。這樣對凡爾賽宮的說明從總體上突出了重點。從局部來說,也同樣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在介紹內部陳設和裝潢時,重點介紹了鏡廊,因為它是凡爾賽宮內的一大名勝。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是分類別和列數字,同時運用了記敘

42、、描寫的方法。(2) 插入歷史軼事,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文章的第五段插入了凡爾賽宮修建的一段軼事。這段軼事在文中有四個作用:為了說明凡爾賽宮建筑風格與富蓋府第的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突出其富麗堂皇的特征。揭露了當時統治者的奢侈腐敗及嫉妒心理。在結構上起著過渡的作用,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3) 說明準確而富有文學性。說明鏡廊時列舉了許多確鑿的數字,說明凡爾賽宮在歷史上是政治中心時,又列舉了確鑿的事實,這樣使文章很有說服力。在說明凡爾賽宮的藝術價值時,作者選用了描述語言和比喻手法。4體驗拓展延伸請大家搜索一下自己喜歡的外國建筑的資料或圖片(如悉尼歌劇院

43、、美國自由女神像等),依此寫一篇一百字的說明文。(4)課后習題答案1 一是宮殿建筑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內部陳設和裝潢,富于藝術魅力,室內陳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藝術品。二是外圍環境優美,正宮前面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法蘭西式大花園。三是建筑歷史悠久,有著許多動人的歷史軼事。四是在歷史上它曾是法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舉世聞名的游覽勝地。2作者在重點介紹鏡廊時,列舉了許多確鑿的數字,說它“全長72米,寬10米,高13米”,長廊一面是“17扇”拱形窗,另一面是“17面鏡子”,這些鏡子由400多塊鏡片組成。這些數字會使人感到氣勢宏大,眼花繚亂。3很有必要。見“寫作特點2”。4略 

44、60;短文兩篇一、字音字形:西南隅(yú)   費祎(y)  巃嵸(lóng zng)   巍峨(wi  é)  返憩(qì)于此四闥(tà)   坐窺(ku)井邑(yì)   非顯者刺(cì)   門鑰(yào) 檻(jiàn)頹然碧窈(yo)  絕壑(hè)   深邃(suì)   螺螄(s) 

45、  啾唧(ji j) 二、詞語釋義隅角落登仙成仙憩休息名動詞,命名聳構矗立的樓宇,“聳構”與“高標”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偉的樣子巃蓯高聳的樣子河漢銀河翼古代建筑的飛檐闥門霞敞高敞井邑城鄉形勝山川勝跡最最好的事物所園所建筑的園林園動詞,建筑園子顯者指有名聲有地位的人款殷勤招待 絕壑陡峭的山溝蒙叢覆蓋,叢生 啾唧細小而碎雜的聲音顯顯揚,有名聲三、文學常識(1)作者簡介閻伯理,唐代人,生平不詳。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于仕宦家庭。明朝滅亡后,他隱居山中,在國破家亡之際,回首二十年前的繁華靡麗生活,寫成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書,抒發了他對故國鄉土的追戀之情。 (2)探尋背景歷史上人們將修建在

46、湖北武昌的黃鶴樓,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和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因有王勃的滕王閣序而聲名益顯,岳陽樓也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更為人所知。惟有黃鶴樓,它名揚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詩人崔顥的一首黃鶴樓詩和李白等詩人有關黃鶴樓的吟詠,并非因為一篇文章而名聞遐邇。有關黃鶴樓的文章,過去是不是沒有人寫過呢?事實并非如此,唐人閻伯理寫的這篇黃鶴樓記就是現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關于黃鶴樓的碑記。于園是江蘇揚州邗江瓜州鎮上的一所私家園林,園林景色與一般的自然山水不同,它們在較為有限的空間中,以人工創造出一個可居可游可賞的生活空間環境,其本身也就是一件體現古典人文理想的藝術小品。張岱的于園,意境悠遠

47、,給人以宛若置身山林之感。(3)特殊句式梳理遂以名樓。 “遂以(之)名樓”,省略句,省略了賓語。 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判斷句,“,也”是判斷的標志,這里還帶有陳述的語氣。 有黃鶴樓者。 “有者”, 固定句式,可譯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處所)” 四、課文內容分析1題目解說黃鶴樓節選自黃鶴樓記,節選部分不足100字,但把黃鶴樓的概況包攬無遺。全文緊緊圍繞其雄偉高大的外觀和建筑結構的特點,可分三層。于園也是一篇節選。2結構分析黃鶴樓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黃鶴樓的地理位置。 第二層(第38句),交代黃鶴樓命名的由來。 第三層(第917句),寫黃鶴樓的巍峨高大和登樓所見所感。 于園有兩

48、個自然段,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于園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了自己得以游園的緣由。 第二部分(第2段),寫游于園所見所感。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從“園中無他奇”至“以幽陰深邃奇”),寫于園奇在磊石。這一層采用了總分的寫法,園子的奇特之處在于“磊石”,而“磊石”之奇在于“實奇”、“空奇”、“幽陰深邃奇”。 第二層(從“再后一水閣”至“頹然碧窈”),寫水閣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第三層(從“瓜洲諸園亭”至篇末),說明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聞名的原因。 3課文翻譯及分析         

49、                       黃鶴樓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黃鶴樓。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隅:角落。 文章開頭兩句,就點出黃鶴樓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開始對黃鶴樓就有了明確的方位印象。 圖經云:“費諱登仙,嘗蘭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 圖經上說:“三國時代蜀漢大將費諱成了仙人,曾經

50、騎著黃鶴返回到這里休息,于是就用黃鶴命名這座樓。”有關這件事記載在神仙傳上,有關事跡還保存在述異志上。 圖經: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費諱三國蜀漢大將軍。登仙,成仙。駕:乘、騎。憩:休息。以名樓:用“黃鶴”命名這座樓。以,介詞,用,后面省略賓語“之”。之,指代黃鶴。名,動詞,命名。神仙之傳:即神仙傳,晉代葛洪著,廣采群籍,記載了當時所傳的神仙故事。述異之志:即述異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筆記、小說中志怪故事而成。 黃鶴樓始建成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記載:“吳黃武二年,(孫權)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最初修建是作為防守戍

51、邊的軍事了望樓:黃鶴樓雖然是座軍事哨所,名稱卻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會給它另外一些說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轉引圖經云:“費諱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交代了黃鶴樓取名的由來,接著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和梁任舫的述異志都記載了關于黃鶴的故事,證明事實不虛,以增強黃鶴樓命名由來的說服力。仙人跨鶴,本屬虛無,而作者卻以無作有。這樣就給這座樓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話傳說,是為了突出這座樓不同尋常之處,它曾是神仙到過的地方,這樣寫也是為本文主旨服務,為下文伏筆。    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蓯,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

52、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觀看這矗立著的樓宇,高高聳立,十分雄偉。它頂端靠著銀河,底部臨近大江:兩層屋檐,飛檐像鳥翼高翹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門高大寬敞,坐在樓上,可以遠眺城鄉景色,低下頭可以拍擊云氣和煙霧:這里也是楚地吳地山川勝跡中的最美的地方。 聳構:矗立的樓宇(指黃鶴樓),“聳構”與“高標”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偉的樣子。巃蓯:高聳的樣子。倚:靠著。河漢:銀河。重檐:兩層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飛檐。闥:門。霞敞:高敞。井邑:城鄉。荊吳:楚國和吳國,這里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形勝:山川勝跡。最:最好的事物。 前六句寫樓的外貌:“聳構巍峨,高標巃蓯”一組對偶,刻畫樓的整體形象。句中的

53、“聳”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疊使用,鋪陳樓的高大。“上倚河漢”寫樓的頂端,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其高:“下臨江流”寫樓的底部,進一步交代樓的地理位置,寫出樓在江邊,“重檐翼館,四闥霞敞”這一組對偶句是對樓的建筑結構的具體描寫。至此,作者對樓的外貌刻畫,氣勢雄偉,讀后令人胸襟為之一爽。“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一組對偶句寫登樓的感觸,正因為黃鶴樓高入云天,又臨大江,所以登樓可以遠眺周圍城市鄉村,彎下腰可以拍擊縈繞大樓的云氣和煙霧。一個“坐”字,說明無意觀景而周圍景物盡收眼底“俯拍”二字,構思別致,而“云煙”既能“俯拍”,其身在高處可知:這兩句雖未直言樓高,而一座直凌霄漢的高樓已歷歷

54、如繪,登黃鶴樓如臨仙境難怪作者發出“亦荊吳形勝之最也”的感嘆。“荊吳形勝之最”這一句,是對樓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于園于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于五所園也。 于園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鋪

55、,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園林。瓜州:鎮名。步:水邊停船之處。所園:所建筑的園林。園:動詞,建筑園子。 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這座園子門上的鑰匙是不會拿出來打開門鎖開門迎客的。 顯者:指有名聲有地位的人。刺:名帖。這里做動詞用,投名帖。鑰:鑰匙。 葆生叔同知瓜洲,攜余往,主人處處款之 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帶我前往于園,于園主人處處殷勤地招待我們。 款:殷勤招待。之:人稱代詞,我們。 這一段首先交代園子主人的身份為“富人”,這從側面告訴我們,建這座園子耗資巨大:“非顯者刺,門鑰不得出”一句告訴人們,只有那些有名聲、有地位的人才能進這座園子,一般人則不能。這也從側面

56、強調這座園子不同尋常,主人不肯輕意示人。給人一種“養在深閨人未識”之感。文中交代了“攜余往”的人的身份,這既照應了“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一句。又說明了這次游園機會的難得。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 這座園子里沒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塊堆砌的假山。 奇:特殊的,罕見的。磊石:用各種各樣的石塊堆砌成假山。 磊,壘,堆砌。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 堂屋前面有用石塊壘成的斜坡,斜坡高兩丈,上面栽種了幾棵果子松,沿坡栽種了牡丹、芍藥,人不能夠到上面去,這里因為沒有空隙滿滿當當而奇特。 植:栽種。緣:順著,沿著。以:因為。 后

57、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后面的廳堂臨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極陡峭的溝壑,直上直下,人們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頭仰望池塘中的蓮花反而好像在天上,這里因為空曠而奇特。 臨:臨近。絕壑:陡峭的山溝, 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 臥房的欄桿外面,有條山溝盤旋而下,好像螺螄回旋形貝殼,這里因為陰暗深遠而奇特。 這一層采用了總分的寫法,先總寫一筆,指出園子的奇特之處在于“磊石”,“磊石”奇在哪里呢?一是“實奇”,這里用石塊壘成兩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夠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瓏剔透,這里奇在“實”上。一是“空奇”,

58、這里的“奇峰絕壑”堆砌在后面廳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奇峰絕壑”四周。人走在池塘底部,抬頭仰望,一片空漾,水面的荷花如在空中,這種構思,別出心裁,假山四周是水,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襯托假山之空之奇。一是“幽陰深邃奇”,臥房欄桿外,有一盤旋而下的溝壑,形狀像螺螄回旋形貝殼,這里奇特在陰暗深遠。 再后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烏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 再向后,有一座水閣,長長的,形狀像小船。這座閣子橫跨在小河上,閣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蓋叢生,鳥兒在這里嘰嘰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坐在閣子里,這里的境界給人舒坦、碧綠、幽深之感。 閣:我國古代的一種建筑物,供

59、游息、遠眺、供佛或藏書之用。閣的平面呈方形、長方形或多邊形等,一般四周設隔扇。艇子:小船。蒙叢:覆蓋,叢生。啾唧:細小而碎雜的聲音:頹然:柔順的樣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綠幽遠。 這一層寫了狀如小船的水閣、小河、灌木叢、啼鳴的禽鳥等景物,動靜結合。這里空間有限,卻有著十分幽遠的意境,給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覺。 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至于園可無憾矣。 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都是憑借假山而有名聲。這樣的假山石安置園林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 諸:眾,各。俱:都。以:憑借。顯:顯揚,有名聲。憾:心感不滿。 這里由于園說到了瓜洲眾多的園林亭榭,這些園林亭榭跟于園一樣,憑借巧奪天工的假山而聞名的,而假山是依據自然之山石而創作的。它“胎于石”,有了自然之山石為藍圖還不行,還要“磊石者”一雙巧手才能使它成為現實。所以說“娠于磊石之手”。“磊石者”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