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1、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成份: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2、食物鏈的起點可將它分為:1、牧食食物鏈(植食食物鏈),2、碎屑食物鏈,3、寄生食物鏈3、物質在生態系統中庫與庫之間的流通速率稱為流通率,某物質的流通率與庫含量之比為周轉率,周轉率的倒數為周轉時間。周轉率越快周轉時間越短。周轉率=流通率/庫含量;4、反饋:當生態系統中其一成份發生變化的時候,它必然會引起其它成份發生一系列的相應變化,這些變化最終又反過來影響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份,這個過程叫作反饋。正反饋:系統中的部分輸出通過一定路線又變成輸入,起促進和加強的作用。負反饋: 輸出反過來起削弱和減低輸入的作用。第二章
2、1、 海洋具有三個環境梯度:緯度梯度、深度梯度、水平梯度。2、 遠洋沉積(深海沉積):紅黏土、鈣質軟泥、硅質軟泥。3、 洄游:產卵洄游:產卵季節前集群向產卵場的洄游。索餌洄游:為尋找或追逐食料的洄游。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動物的一種習性,通常是在晚秋和初冬水溫下降時集群游至適宜過冬的海區。4、 根據底棲生物與底質的關系,可以區分為底表、底內和游三種生活類型底表生活型:包括在各種底質上部營固著、附著和底表移動等生態類群;底內生活型:管棲動物、埋棲動物(底埋動物)、鉆蝕動物(鉆孔生物)底游生活型:甲殼動物和某些魚類。第三章1、 生態因子:生態學上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起直接
3、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稱為生態因子。非生物因子:(理化因子)光、溫度、鹽度、海流和各種溶解氣體。生物因子:生態因子的作用特征:(1)綜合作用、(2)非等價性、(3)階段性、(4)主導因子作用、(5)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6)不可替代和互補性。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長取決于處在最小量狀況的必需物質,也就是說,一種生物必須有不可缺少的物質供其生長和繁殖,這些基本的必需物質隨種類和不同情況而異,當環境中某物質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值時,該物質就對植物生長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為限制因子。3、 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
4、9;s law of Tolerance):生物的生存與繁殖需要依賴環境中的多種條件,而且生物有機體對環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個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過多,接近或超過了某種生物的耐受限制,該種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甚至死亡。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規定的環境中生存,這種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4、 透光層:(真光層):有足夠的光可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過植物的呼吸消耗。弱光層:在透光層下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量少于其呼吸消耗,但其有限的光線卻足夠動物對其產生反應。無光層:在弱光層下方直到大洋海底的水層,除生物發光外,沒有從上方透入的所有生物意義的光線。5、
5、 晝夜垂直移動現象的意義:(1) 逃避捕食者:浮游動物夜間到表層攝食浮游植物,可避開那些依靠視覺捕獲食物的捕食者(2) 能量代謝的好處:夜間在食物豐富的表層攝食后向下遷移到溫度較低的下層度過白天,可減少代謝消耗。食物營養可較多的用于生長與繁殖。(3) 有利于遺傳交換:由于表層和深層水運動速度和方向不同,進行垂直移動的個體間又有洄游速度和范圍差別,這可增加個體間遺傳物質交換和重新組合的機會。(4) 避開紫外線的傷害:6、 海洋生物的發光現象:自然界中很多生物能發光,人們把生物產生光的現象稱為生物發光。生物發光的生物學意義:(1)作為同種集群的識別信號(2)作為對捕獲物的一種引誘(3)作為一種照明
6、和對肉食性敵害的一種警告或利用光幕來掩護自己。7、 根據海洋生物對外界溫度的適應范圍分為廣溫性(沿岸海區)和狹溫(喜冷性:寒帶水域,喜熱性:熱帶水域)。8、 與溫度分布密切相關的另一個普遍現象是海洋生物分布的兩極性。就是說南北兩半球中高緯度的生物在系統分類上表現為密切的關系,有相應的科、屬、種存在,這些種類在熱帶海區消失。這種情況稱為兩極分布或兩極同源。熱帶沉降:某些廣鹽性和廣深性的冷水種,其分布可能從南北兩半球高緯度的表層通過赤道區的深水層而成為一個連續的分布。(赤道深水層水溫相當于高緯度表層水溫。)9、 溫度與生物代謝速率的關系可以用溫度系數Q10描述:Q10=T。C時的代謝速率/(T-1
7、0。C)時的代謝速率 >1 10、 有效積溫法則:生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從環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某一階段的發育,個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是一個常數。總熱量稱為熱常數,即所謂有效積溫法則K=N(T-C)。11、 鹽度:溶解于1KG海水中的無機鹽的總量。12、 海水組分恒定規律(Marcet原則):盡管大洋海水鹽度會因各海區蒸發和降水的不平衡而有差異,但其主要離子組分之間的含量比例卻幾乎是恒定的。第四章1、 自然種群基本特征(1)、空間分布特征;(2)數量特征;(3)遺傳特征2、 阿利氏規律:動物有一個最適宜的種群密度,種群過密或過疏都可能對其自身產生不利影響。3、 集群現象及其生物
8、學意義:自然種群在空間分布上往往形成或大或小的群,它是種群利用空間的一種形式。(如海洋魚類產卵、覓食、洄游等皆出現集群現象)意義:(1)如魚類的集群有利于個體的交配與繁殖;(2)集群對種群內各個體間起很大互助作用;(3)集群對索餌也具有一定的有利作用;(4)魚群在游動時可形成有利的動力學條件,減少阻力;(5)集群也可能改變環境的化學性質。(如魚群在集群條件下比營個體生活時對有毒物質的抵御能力更強。)4、 生命表:用來分析種群死亡過程的有用工具。動態生命表: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況(特定年齡生命表)。靜態生命表:一定時間,對種群作年齡分布的調查所編制(特定時間生命表)。存活曲線:以年齡為橫坐
9、標,存活的相對數為縱坐標構成的曲線。5、 種群的邏輯斯蒂增長(飽和增長)模型(S型曲線):當種群密度上升時,種群能實現的有效增長率逐漸降低。在種群密度與增長率之間,存在著負反饋機制,這是一種十分明顯的密度制約作用。:種群數量(N)越接近環境負荷量(K)時,(K-N)/K之值越小,增長速度下降。當N=K時,增長率即等于零,種群數量保持穩定。6、 R-對策者:種群密度、生境不穩定。出生率高,壽命短,個體小,缺乏保護后代的機制。子代死亡率高,具有較強的擴散能力,適應于多變的棲息生境。K-對策者:種群密度、生境比較穩定,出生率低,壽命長,個體大,具較完善的保護后代機制,子代死亡率低,擴散能力差,適應于
10、穩定的棲息生境。7、 種群調節:指種群變動過程中趨向恢復到其平均密度的機制,可分為密度制約和非密度制約。非密度制約:這類因素對種群的影響程度與種群本身的密度無關,其因素主要是一些非生物因素,如環境因素。密度制約這類因素的作用強度隨種群密度而變動,當種群達到一定大小時,某些與密度相關的因素就會發生作用,而且種群受到影響部分的比例也與種群大小有關,主要是指生物性因素,包括種內、種間競爭、捕食等。8、 滅絕漩渦:環境變化、統計變化和遺傳因子的共同效應使得由一個因素引起的種群數量下降反過來,又加劇其它因素的敏感性,產生漩渦效應,加速種群走向滅絕。影響因素:環境變化、災難事件、生境破壞、環境逆退、生境片
11、段化、過度捕撈、外來種的影響。9、 資源溢出:P86第五章1、 邊緣效應:交錯區可能具有較多的生物種類和種群密度,稱為邊緣效應。優勢種:是群落中數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個或幾個物種,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種類。關鍵種:對群落的組成結構和物種多樣性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物種,而這種作用相對于其豐富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2、 高斯假說:(競爭排斥原理)即親緣關系接近的,具有同樣習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種不可能長期在同一地區生活或完全的競爭者不能共存,因為它們的生態位沒有差別。3、 中間競爭模型:P94生態位:一種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和作用,物種的個體與環境之間特定關系的總和,它不僅說明生物居住的場所,而且也要
12、說明它吃什么,被什么所吃以及它們的活動時間,與其他生物的關系以及它們對群落發生的影響。基礎生態位:沒有競爭的條件下,某物種所棲息的理論最大空間。實際生態位:有競爭條件下,必定使該物種只能占據基礎生態位的一小部分。5、 梁概念:群落種類越多,群落越穩定。6、 生態演替:在一定區域內群落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由一種類型轉變為另一種類型的生態過程。過程:初期(先鋒期)中期(發展期)穩定(頂極群落)演替的基本過程:(1)生物入侵-定居和繁殖;(2)競爭波動狀穩定:生物群落演替過程中,由外部產生的較為劇烈的但又多少是有規律的物理擾動,可能使演替維持在發展序列中的某個中間時期,群落不產生大的變化。第六章1、
13、 初級生產力:光合作用中產生的有機碳總量。凈初級生產力:總初級生產力扣除生產者呼吸消耗后其余的產量。周轉率:在特定時間段內新增加的生物量與這段時間平均生物量的比率。2、 補償深度:在某一深度層植物24小時中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質全部為維持其生命代謝消耗所平衡,沒有凈生產量(P=R),此深度為補償深度。臨界深度:補償深度下方的某一深度,其上方直至海面整個水體的總光合作用產量與浮游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相等時,就將這個深度稱為臨界深度。3、 在真光層中再循環的N為再生N,主要是NH4-N,由真光層之外提供的N為新N。主要是NO3-N,由再生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級生產力稱為再生生產力。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
14、初級生產力稱為新生產力。新生產力和再生生產力之和就是總初級生產力。N來源:(新N)A、上升流或梯度擴散;B、陸源供應;C、大氣沉降或降水;D、N2固定。(再生N)真光層中生物的代謝產物。第七章1、 溶解有機物通過細菌2次生產后形成的異養細菌原生動物后生動物的攝食關系稱為微型生物食物環(微食物環)。2、 營養層次:簡化食物網是將營養地位相同的不同物種歸并在一起,稱之為營養層次。相當于食物鏈營養級的概念,營養層次以功能地位劃分,顯然不同于生物學分類上的物種,而是由營養級別上處于相同地位的一類物種所組成。3、 上行控制:較低營養層次的種類組成和生物量對較高營養層次的種類組成和生物量的控制作用,即所謂
15、資源控制。下行控制:較高營養層次的種類組成和生物量對較低營養層次的控制作用,即所謂捕食者控制。不管是上行還是下行控制,浮游動物都起著重要作用:(1)對初級生產力的控制;(2)對營養級間生態轉換效率的調控;(3)對高層捕食者的控制作用;(4)對水層-底棲耦合關系的控制作用。4、 粒徑譜:把粒度級按一定的對數級數排序,這種生物量在對數粒級上的分布叫作粒徑譜。5、生物量譜:P159第八章1、 有機物質的分解過程:(1)瀝濾階段(可溶性物質從碎屑中轉出來的一種形式);(2)分解階段(有機物的分解主要通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3)耐蝕階段(上一階段未分解的有機物必須經過更長時間的降解過程)2、 “海雪”
16、(有機碎屑和有機聚集體):黏性微細有機顆粒以及微細的類團通過隨機碰撞相互吸引在一起。形成外形如同雪花的絮狀物,稱為有機聚集體或海雪。3、 底棲-水層耦合:海洋生態系統通過能流和物流的傳遞而將水層系統和底層系統融為一體的各種相互作用的過程。P181(意義)4、 生物泵:由有機物生產、消費、傳遞、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構成碳從表層向深海底轉移就稱為生物泵。(也稱為CO2泵和軟組織泵)浮游植物有生命的顆粒有機碳大型動物各類消費者產生的類團、皮殼以及死亡之殘體等有機碎屑構成大量非生命顆粒有機碳并不斷分解與沉降。第九章1、 海岸帶:海洋與陸地交界的狹窄過渡帶。它包括潮上帶,潮間帶和潮下帶。我國劃分
17、:河口岸、淤泥質岸、基巖岸、紅樹林岸、沙碩頂岸、珊瑚礁岸。2、 生物帶狀分布:潮上帶(草本植物、少量濱螺)、高潮帶(多為耐干型,如濱螺)、中潮帶(生物多變)、低潮帶(種類多,如海綿、腔腸動物、多毛類、貝類)、潮下帶(海草、無脊椎動物)。3、 紅樹林沼澤紅樹林:為熱帶和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鹽生木本植物群落。適應機制:(1)根系:有表面根、支柱根或板狀根、膝狀根、氣生根,這些根系有助于植物的呼吸和抵抗風浪沖擊的固著作用;(2)胎生:授粉后胚胎繼續留在母株上發育,直至出芽成為幼苗后才離開;(3)旱生結構與抗鹽適應:a葉片的旱生結構(如表皮組織有厚膜而且角質化、厚革質)b葉片具高滲透壓c樹皮富含丹寧
18、,抗腐蝕性d抗鹽和泌鹽適應。第十章1、珊瑚礁:由生物作用產生的碳酸鈣沉積而成,有著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產力水平。珊瑚礁的生產力與能流特點:P2382、 上升流區:深層海水涌升到表層的過程,根據上升流在海洋中的分布可分為近岸上升流和大洋上升流。理化環境特征:(1)低溫(2)低溶氧(3)高營養鹽含量(4)鹽度和密度比周圍的表層水高。生態學特征:(1)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級生產力,單細胞浮游植物的粒徑相對較大;(2)浮游動物中冷水性種類和數量比例增加;(3)群落多樣性相對較低;(4)食物鏈環節較少;(5)游泳生物生命周期較短、偏向于R-選擇。第十一章1、 深海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機制:(1)對黑暗的適
19、應,通過發光器產生它們自己的光線;(2)對食物稀少的適應,動物常具有很大的口,尖銳的牙齒和可高度伸展的頜骨,能吞食很大獵物。(3)對種群稀少的適應,有些種類的雌性個體具有“補雄”能力,即雄性個體寄生在雌性個體上。(4)對高壓的適應,多數深海動物是柔軟的,缺少鈣質骨骼,多數深海魚類沒有鰾。2、 深海底的食物供應:(1)死亡動植物殘體下沉(2)糞粒和甲殼類的蛻皮(3)動物的垂直遷移導致有機質加快向下轉移。第十二章1、 持續產量:在生態環境基本穩定的條件下,每年從該種群資源中捕撈一定的數量而不影響資源量繼續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上,這種漁獲量就稱為持續產量或平衡漁獲量。最大持續產量:當通過科學的開發利
20、用措施而使得持續產量達到最大值時,即在不損害種群本身再生產能力的情況下,從種群資源中持續獲得的最大產量,就稱為最大持續產量。2、 捕撈力量(捕撈努力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時間內投入漁業的捕撈生產工具設備的數量和強度,而網目大小則與被捕撈種群的年齡有關。3、 過度捕撈:對資源種群的捕撈死亡率超過其自然生長率,從而降低種群生產最大持續產量長期能力的行為或現象。(1) 生長型過度捕撈:魚類尚未長到合理大小就被捕撈,從而限制了魚群產生單位補充最大產量的能力,最終產量下降。(2) 補充型過度捕撈:由于親體的捕撈壓力過大,導致資源種群的繁殖能力下降,從而造成補充量不足的現象。(3) 生態系統的過度捕撈:過度捕撈使生態系統的平衡被改變,大型捕食者的數量減少,小型餌料魚的數量增加,導致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向小型化發展,平均營養級降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例會管理制度
- 大氣匯報類型模板
- 學校膳食管理委員會議探討幼兒膳食營養管理飲食健康課件模板
-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B(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語言學導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溫州大學《首飾材料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省麗水市級名校2025年初三中考適應性測試(一)化學試題含解析
- 2025年江蘇省普通高中第一次聯考高三物理試題含解析
- 2025年安徽省蕪湖市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4月考英語試題理試題含解析
- 2025年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第二中學高三5月高三調研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
- 網格員矛盾糾紛培訓
- 2025年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學生專用
- 2024年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驗歷年參考題庫(頻考版)含答案解析
- 國家開放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形考任務1-4參考答案
- 2024年江蘇省腫瘤醫院高層次衛技人才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附帶答案
- 2024年護士資格證考試三基知識考試題庫及答案(共650題)
- 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養老照護組”賽項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SLAM介紹以及淺析》課件
- 藥物過量病人的護理
- 第十七屆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機器人系統集成應用技術樣題1學生賽
- 物理治療電療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