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緒論地貌學的英文geomorphology,起源于三個希臘文字:ge代表地球,morphe代表形態,Logos代表學科。因此,地貌學是關于地球表面形態的科學。陸殼地貌類型平原:地面起伏微弱的廣大平地,海拔0-600米高原:地面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的平原山地:四周被平地環繞的孤立高地,由山頂、山麓、山坡組成,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分為低山、中山、高山、極高山丘陵:相對高程100米以下或絕對高程500米以下的孤立高地。盆地:周圍是山地或高原,中間地形低平的地區,盆地與周圍山地高差大雨500米。臺地:具有坡度較陡的臺坡(一般大于10度)和坡度較緩的臺面(一般小于7度)的隆起地貌。山的形態
2、分類名稱 絕對高程(m)極高山5000高山3500-5000中山1000-3500低山500-1000幾個概念:1 構造運動tectonic movement: 在地球內部動力的作用下發生了地殼物質的運動,并產生了各種地質構造類型的地殼活動。2 內營力endogenic force:由地球內部能量(熱能、化學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轉能等)所引起的地質作用力,如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火山、地震等,都是內營力作用導致的。3 外營力exogenic force:地球表面以太陽輻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為能源、通過大氣、水、生物等所產生的作用力。外營力作用總趨勢是削平山嶺、填塞低地、夷平地表,使
3、地表元素發生遷移、分散或富集。地貌一直在不斷變化發展。地貌變化發展受構造運動、外營力作用和時間三個因素的影響。地貌學定義:地貌學是研究地表形態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內部結構和分布規律,并利用這些規律來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學第二章 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巖塊或土體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發生崩塌、滑動或蠕動形成的地貌,有時又叫重力地貌。坡地地貌的形成與發展可分成兩個階段:1 坡地物質風化和巖石破裂并具備大量松散物質;2 坡地上的不穩定塊體或風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發生遷移而形成各種坡地地貌。崩塌:斜坡上的巖屑或塊體,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動,稱為崩塌。根據坡地的物質組成分為:1 崩積物崩
4、塌 這類崩塌是山坡上已有的崩塌巖屑和砂土等物質,由于它們的質地很松散,當有雨水侵蝕或受地震震動時,可再一次形成崩塌2 表層風化物崩塌 這是在地下水沿風化層下部的基巖面流動時,引起風化層沿基巖面崩塌沉積物崩塌 有些由厚厚的冰積物、沖積物或火山碎屑物組成的陡坡,由于結構松散,形成崩塌3 基巖崩塌 在基巖山坡上,常沿節理面、地層面或斷層面等發生崩塌根據崩塌體的移動形式分為1 散落型崩塌 在節理或斷層發育的陡坡,或是軟硬巖層相間的陡坡,或是由松散沉積物組成的陡坡,常常形成散落型崩塌 2 滑動型崩塌 這類崩塌沿一滑動面發生,有時崩塌體保持了整體形態3 流動型崩塌 降雨時,斜坡上的松散巖屑、砂和粘土,受水
5、浸泡后產生流動崩塌。滑坡斜坡上的大塊巖(土)體,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稱為滑坡影響滑坡的因素1 地下水2 地表水3 斜坡巖石結構和巖性4 地震5 人為因素醉漢樹:滑坡體上的樹木,因滑坡體滑動而歪斜,這種歪斜的樹木稱為醉漢樹。馬刀樹:如果滑坡形成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歪斜的樹干又會慢慢長成彎曲形,叫做馬刀樹滑坡的發展階段1 蠕動變形階段: 斜坡上巖(土)體的平衡狀況受到破壞后,產生塑性變形,有些部位因滑坡阻力小于滑坡動力而產生微小滑動。隨著變形的發展,斜坡上開始出現拉張裂隙。裂隙形成后,地表水下滲加強,變形進一步發展,滑坡兩側相繼出現剪切裂隙,滑動面逐漸
6、形成2 滑動階段: 滑動面已形成,滑動體向下滑動,滑坡前緣形成滑坡鼓丘,一些滑坡裂隙也相繼出現,裂隙錯距不斷加大,在滑動面的下方出口處,常有渾濁的地下水流出3 停息階段:滑坡體滑動后,不斷受阻,能量消耗,滑坡體趨于穩定。滑坡停息以后,滑坡體在自重作用下,一些曾滑動的松散土石塊逐漸壓實,地表裂隙逐漸閉合,滑坡壁因崩塌而變緩,甚至生長植物。滑動時一些東倒西歪的樹木又恢復正常生長,形成許多彎曲的馬刀樹土屑蠕動: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顆粒在重力作用下緩慢向下坡運動,稱為土屑蠕動第三章 河流地貌河流:地表線形凹槽內天然流水的通稱。 凡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稱河流地貌河流作用是塑造地貌最普遍最活躍的外營力之一
7、。從整個流域看,上游河谷狹窄,多瀑布;中游河谷較寬,發育河漫灘和階地;下游河床坡度較小,河谷寬淺,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段形成三角洲和三角灣橫向環流(helical flow pattern):在彎曲河道中,從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從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構成一個連續的螺旋形向前移動的水流,稱橫向環流 漩渦流:當水流繞過障礙物,如沙波的脊部、河床基巖巖檻以及各種人工建筑物時,都會產生漩渦流。沙波sand wave:河流河床底部泥沙以集合體方式向下游移動的形式,也叫沙浪河流水流有破壞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質的作用。水流破壞地表有三種方式,統稱為河流的侵蝕作用:1沖蝕作用(cavi
8、tation, hydraulicking(水力沖蝕)2磨蝕作用(abrasion or corrasion)3溶蝕作用(corrosion)河流侵蝕按方向可分為下切侵蝕(vertical erosion)和側方侵蝕(lateral erosion)兩種。1下切侵蝕是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蝕,其效果是加深河床。下切侵蝕可以沿較長的河段同時進行,也可以從源頭開始,或從河口開始向上游侵蝕,或通過瀑布的后退來實現,又稱向源侵蝕(溯源侵蝕)。2側方侵蝕也稱旁蝕,是河流側向侵蝕的一種現象。這種侵蝕的結果是使河岸后退,溝谷展寬,或者形成曲流。河流水流在流動過程中攜帶大量泥沙和推動河底礫石移動的作用,叫河流搬
9、運作用。河流水流搬運的方式有三種:1推移:推移是流水使泥沙或礫石沿河床底面滾動或滑動,主要是泥沙或礫石受水流的迎面壓力作用所致。2躍移: 躍移是床底泥沙呈跳躍式向前搬運。3 懸移:懸移是較細小顆粒在流水中呈懸浮狀態搬運。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是同時進行、錯綜交織在一起的 ,但河流不同段落有差別,一般而言:上游以侵蝕作用為主,下游以堆積作用為主;曲流河段內則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床(bed) :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據的谷底部分。河流侵蝕基準面(erosion base level):河床縱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條河流下切侵蝕的最大深度并不是無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這
10、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蝕能力,不再向下侵蝕,這一基面稱為河流侵蝕基準面(erosion base level)地方侵蝕基準面(local base level):就各個河段而言,一些堅硬巖坎、湖泊洼地或支流匯入主流的匯口處等等,它們都起著控制上游河段下切的作用,可稱為地方侵蝕基準面(local base level);終極侵蝕基準面:控制一條河流下切最深的一點高度,稱為終極侵蝕基準面當侵蝕基準面下降時,在河流的下游發生侵蝕,然后逐漸向上游擴展,即向(溯)源侵蝕,河床縱向坡度變大;當侵蝕基準面上升時,水流搬運泥沙能力減弱,河流發生堆積,河床縱向坡度變小河床發展過程中,由于不同因素影響侵蝕和堆積作用,在
11、河床中形成各種地貌,如河床中的淺灘與深槽、沙波,山地基巖河床中的壺穴和巖檻等1淺灘是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規模的沖積物堆積體,有的分布在岸邊,稱邊灘;有的分布在河心,稱心灘。淺灘與淺灘之間較深的河段,稱深槽2壺穴(potholes)是基巖河床中被水流沖磨的深穴3巖檻:基巖河床中較堅硬巖石橫亙于河床底部河床平面形態有:1平直的(straight)2彎曲的(meandering) 彎曲的河床稱曲流(meaders)3分汊的(braided) 分汊的河床稱辮流(braided river河漫灘:河流洪水期淹沒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稱為河漫灘(floodplain)河漫灘的形成階段:1邊灘階段:粗粒沉積物一
12、部分在河床上堆積,另外在河流凸岸地段也因流速較緩而堆積,形成濱河床淺灘(邊灘):。2雛形河漫灘:隨著曲流的發展,淺灘不斷展寬加高,主要沉積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質沉積物,較細的懸移物質被帶到河流下游3雛形河漫灘:隨著河谷進一步展寬和河漫灘位置抬高,灘上水流流速變小,只有較細的懸移質能沉積在這里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區常見的一種突發性自然災害,由大量土、砂、石塊等固體物質(占1580)與水組成的一種特殊洪流泥石流常在暴雨或融雪時期突然暴發,運動速度很快(每秒數米),歷時短暫(數小時)在它的源頭常有滑坡或崩塌,下游出山口堆積成泥石流堆積扇泥石流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對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城市建設和人民生命
13、財產等帶來很大危害泥石流的形成條件1大量松散固體物質物質來源 2暴雨和洪水潤滑作用 3陡峻的溝谷使泥石流快速形成并迅猛下瀉洪積扇:山麓帶地形坡度急劇變緩,河流水流分散,流速減慢,山地河流帶來的大量礫石和泥沙在山麓帶發生堆積,形成一個平面呈扇形的堆積體,稱洪積扇河口區: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段,是河流和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區域河流階地:河流下切侵蝕,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高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階地第四章 巖溶地貌巖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的化學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現象和地貌現象巖溶地貌:原又稱喀斯特(Karst)地貌。喀斯特原是亞得里亞海北端東海岸石
14、灰巖高原的地名,那里發育著各種奇特的石灰巖地形。十九世紀末,南斯拉夫學者J司威治(Cvijic)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種石灰巖地形,并把這種地貌叫喀斯特。以后,喀斯特一詞便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專門術語。1966年在廣西桂林召開的全國喀斯特學術會議上,將喀斯特改為巖溶地表巖溶形態1 溶溝:地表水流沿石灰巖坡面流動,溶蝕和侵蝕出許多凹槽,稱為溶溝2石芽:溶溝之間的突出部分,稱為石芽。從山坡上部到下部,由全裸露石芽過渡為半裸露石芽,再到埋藏石芽。3 石林(stone forest; pinnacle karst):一種非常高大的石芽,它是在熱帶多雨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云南路南石林,高達2030m,密布如林
15、4 落水洞:巖溶區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對裂隙不斷進行溶蝕并伴隨塌陷而形成的5 漏斗:是巖溶化地面上的一種口大底小的圓錐形洼地,平面輪廓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數十米,深十幾至數十米。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果通道被粘土和碎石堵塞,則可積水成池6溶蝕洼地:四周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圍的封閉洼地。7巖溶盆地是指巖溶地區的一些寬廣平坦的盆地或谷地。8干谷(dry valleys):巖溶區的干涸河谷9盲谷(blind valleys) :在巖溶區,河谷上游的水流從某一陡壩下的泉眼涌出,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陡坎阻擋,陡坎下方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
16、下,這種上下游封閉的河谷,稱為盲谷10 伏流(underground stream):轉入地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11峰叢:由上部為聳立的錐形山峰和下部為相連的基座組成12 峰林:高聳林立的石灰巖山峰13 孤峰:巖溶區的孤立石灰巖山峰關于峰林地貌的發育,通常用地貌循環理論來解釋峰叢是巖溶發育初期由巖溶水的垂直滲入溶蝕擴大而成,所以峰叢洼地之間的相對高度較小,山峰下部有尚未溶蝕的基座相連當峰叢之間進一步溶蝕向深處發展,直到水平循環帶,這時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蝕作用加強,峰叢基座被切開,山峰相互分離,形成峰林地下巖溶形態1溶洞: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巖石的層面、節理或斷層進行溶蝕和侵蝕而成的地
17、下孔道2 石筍(stalagmites) :從洞頂滴落下來的水濺到洞底,水中的CaCO3逐漸沉積,形成形似竹筍的堆積形態,稱石筍。石筍是自下而上逐層增長,它的橫剖面為疊層狀3石柱(column):石鐘乳和石筍各自向相對方向伸展,最后連結起來,成為石柱4石幕(draperies; curtains and shawls):從洞壁沿裂隙滲出的水中的CaCO3呈片狀沉積,如同帷幕一樣展開,故稱為石幕5 泉華(tufa and travertine):是由泉水出露的CaCO3沉積物6巖溶泉,分為1)暫時性泉:這一類泉多分布在垂直循環帶或過渡帶,只在雨季或融雪季節,垂直循環帶充水以及洪水期受河水上漲影響
18、,地下水位上升成暫時泉2)周期性泉:這類泉多形成在過渡帶和水平循環帶之間,泉的涌量呈周期性變化,有時水量很大,有時水量很小,例如貴州省貓跳河紅板橋附近的周期泉,最大涌水量達22.588.5 L/s,最小流量才0.45 L/s,每一周期相隔3035 min3)涌泉:這類泉來自水平循環帶的深部或深部的層間含水層,流量大且較穩定第五章 冰川地貌冰川冰:在高山和高緯地區,氣候嚴寒,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常年積雪,當降雪的積累大于消融時,地表積雪逐年增厚,經一系列物理過程,積雪就逐漸變成微蘭色的透明的冰川冰。雪線(firnline, firnlimit, snow line):在氣候年變化不大的若干年內,
19、每年最熱月積雪區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這一高度的界線稱雪線冰川的類型1按冰川發育的氣候條件和冰川溫度狀況,冰川分為:海洋性冰川大陸性冰川2 按冰川的形態、規模和所處的地形條件,把冰川劃分為山岳冰川:發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和低緯度高山地區,分為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s)懸冰川(suspended glacial)山谷冰川(valley glacial)大陸冰川在兩極地區發育的冰川,面積廣,厚度大。包括以下類型:冰盾(ice domes)冰蓋(ice sheet)平頂冰川:發育在起伏和緩高地上的冰面平坦、形如薄餅的冰川。冰川的周圍伸出許多冰舌。如冰川規模很大,覆蓋
20、了整個山頂或山區大部分,又稱冰帽(ice caps)。山麓冰川:當山谷冰川從山地流出,在山麓帶擴展或匯合成一片廣闊的冰原(大面積冰雪原野),叫山麓冰川。冰川運動冰川一年通常只前進數十米至數百米。冰川的運動主要靠內部塑性變形和塊體滑動完成 。冰川運動速度大小,主要依靠以下因素:1冰川或冰面坡度:坡度越大越有利于冰川運動。2冰川厚度:冰川越厚,運動速度越大, 冰川體中部運動速度大于外側。3時間:冰川運動速度夏季大于冬季,白晝大于夜晚。冰川運動可分為:1冰川內部運動(internal deformation)2冰川底部滑動(basal sliding)。當冰川達到一定厚度時,能克服內摩擦而產生內部運
21、動,或克服冰川與谷底的滑動摩擦而產生底部滑動。一般來說:海洋性冰川既有內部運動,也有底部滑動;大陸性冰川僅為內部運動,少有底部滑動。冰川的侵蝕作用(Glacial erosion)冰川的侵蝕方式:拔蝕作用(plucking/quarrying): 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巖,沿節理反復凍融而松動,松動的巖塊再與冰川凍結在一起時,冰川向前運動就把巖塊拔起帶走。冰川拔蝕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巖塊。磨蝕作用(abration):冰川運動時,凍結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象銼刀一樣,不斷地對冰川底床進行削磨和刻蝕。冰川磨蝕作用可在基巖上形成帶有擦痕的磨光面。冰川的搬運作用冰川侵蝕產生的大量松散巖屑和由山坡上崩
22、落下來的碎屑,進入冰川體后,隨冰川運動向下游搬運。這些被搬運的巖屑叫冰磧物。根據冰磧物在冰川體內的不同位置,可分為不同的搬運類型:底磧Subglacial debris表磧Supraglacial debris內磧Englacial debris冰川搬運能力極強,它不僅能將冰磧物搬運到很遠的距離,而且還能將巨大的巖塊搬運到很高的部位。漂礫(erratic boulders):被冰川搬運到很遠或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磧礫石。冰川地貌分為1冰蝕地貌2冰磧地貌3冰水堆積地貌各種冰蝕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線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線以下形成冰川谷在冰川谷內或大陸冰川的底部發育羊背石冰磧地貌由冰川侵
23、蝕搬運的砂礫堆積形成的地貌,稱冰磧地貌。有以下幾種類型。1冰磧丘陵(基磧丘陵)(Ground moraines) : 冰川消融后,原來的表磧、內磧和中磧都沉落到冰川谷底,和底磧一起統稱基磧。這些冰磧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響或受冰面和冰內冰磧物分布的影響,堆積后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稱冰磧丘陵或基磧丘陵。2側磧堤(Lateral moraines): 側磧堤是由側磧和表磧在冰川退縮以后共同堆積而成。它在冰川谷的兩側堆積成堤狀,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終磧堤相連,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線附近。3 終磧堤(尾磧堤) (End moraines): 當冰川的補給和消融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時,冰川的末端較
24、長時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這時由冰川上游搬運來的物質,在冰川尾端堆積成弧形的堤,稱終磧堤(尾磧堤)4鼓丘(Drumlins): 鼓丘是由一個基巖核心和冰礫泥組成的一種小丘5鍋穴(Kettle holes):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種圓形洼地,深數米,直徑十余米至數十米,稱為鍋穴。鍋穴是埋在砂礫中的死冰塊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6蛇形丘(Eskers): 蛇形丘是一種狹長而曲折的壟崗地形,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稱蛇形丘。它的長度約數公里至數十公里,高1030m,有時可達7080m,底寬幾十米至幾百米,丘頂較狹窄,僅數米寬,頂部平緩,兩側坡度約1020。蛇形丘的延伸方向大致與冰川的流向一致。第六章 凍土地貌凍
25、土:極地、亞極地地區和中低緯的高山、高原地區,在較強的大陸性氣候條件下,氣溫極低,降水量很少,地表沒有積雪,地面裸露。在這樣的條件下,將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地表凍結土層,稱為凍土(frozen ground)。凍土種類:1季節凍土:如果冬季土層凍結,夏季全部融化,叫季節凍土。2多年凍土:如多年處于凍結狀態土層,僅在夏季凍土表層融化,下部仍處于凍結狀態,稱為多年凍土 (permafrost)。多年凍土分上下兩層:上層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凍結,叫活動層(active layer)下層常年處在凍結狀態,叫永凍層(permafrost)凍土厚度還與其他自然地理條件有關1氣候的影響:大陸性半干旱氣候較有利
26、于凍土的形成,而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不利于凍土的發育2巖性的影響:砂土導熱率較高,易透水,不利于凍土的形成;粘土導熱率較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凍土的形成;泥炭的導熱率最低,最有利于凍土的發育。在連續凍土帶,往往在潮濕粘土區的永凍層頂面埋深比砂礫石區的要淺,厚度比砂礫石區大。3坡向和坡度的影響:坡向和坡度直接影響地表接受太陽輻射的熱量。陽坡日照時間長,受熱多于陰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凍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溫狀況都不同,凍土的厚度也不同。坡向對凍土發育的影響還隨坡度減小而減弱4植被和雪蓋的影響冬季,植被和雪蓋阻礙土壤熱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蓋減少地面受熱。凍土的結構凍土上層是夏融冬凍或是晝夜
27、融凍的活動層,又叫交替層;下層是多年凍結不融的永凍層。活動層的厚度隨緯度和高度的增大而減小,它的凍融深度與每年冬夏季節的溫度有關。凍融擾動構造(冰卷泥)當活動層于每年秋末自地表向下凍結時,由于底部的永凍層起阻擋作用,結果使中間尚未凍結的融區(含水土層),在上下方凍結層的擠壓作用下,發生塑性變形,形成各種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彎曲結構,這種現象稱為凍融擾動構造,或稱冰卷泥。多年凍土中地下冰的形式1充填在土壤顆粒孔隙中的小冰針(needle ice)2填充在裂隙中的冰脈(vein ice)和冰楔(ice wedges)3泥炭核心的巨大冰透鏡體(lense ice)凍土的成因(origin of pe
28、rmafrost)1殘留凍土:現存的多年凍土絕大部分是第四紀冰期時的遺留物。2 新生凍土凍融作用:凍融作用是指凍土層中的水在氣溫周期性的正負變化影響下,不斷發生相變和遷移,使土層反復凍結融化,導致土體或巖體的破壞、擾動和移動。凍土地貌:由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貌稱為凍土地貌或冰緣地貌,包括,1石海(block fields):在寒凍風化作用下,巖石遭受崩解破壞,形成大片巨石角礫,就地堆積在平坦的地面上,形成石海。2 石河:在山坡上寒凍風化產生的大量碎屑滾落到溝谷里,堆積厚度逐漸加大,在重力作用下發生整體運動,形成石河。3 石冰川:當冰川退縮后,聚集在冰斗和冰川槽谷中的冰磧物,內部常夾有冰川冰, 順谷
29、地下移,形成石冰川。碎屑物具棱角,地貌呈巨型的葉狀或舌狀。4 多邊形構造土:在第四紀松散沉積物的平坦地面上,由于凍融和凍脹作用,地面形成多邊形裂隙,構成網狀,稱為多邊形構造土。5 石環(stone circles):石環是由較細粒土和碎石為中心,周圍由較大礫石為圓邊的一種環狀凍土地貌。石環是凍土中顆粒大小混雜的松散砂礫層,由于飽含水分,經頻繁的凍融交替,形成物質分異形成的。6冰核丘:凍土層中常夾有未凍結層,未凍結層中的水分在地下慢慢凝結成冰體,使地面膨脹隆起,形成冰核丘。7 熱喀斯特洼地:因溫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引起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各種洼地。這種塌陷過程類似喀斯特過程,而塌陷原因和溫度有關,故稱熱力喀斯特。第七章 荒漠地貌風蝕作用:地表物質在風力作用下脫離原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app測試服務合同樣本
- 修車最合同樣本
- 個人車轉讓合同范例
- 別墅提供服務合同范例
- 農村清理河道合同樣本
- 臨時施工路燈的安全管理措施
- 2025年學校食堂國際交流計劃
- 針對四年級的數學復習計劃與評估方式
- 2025年食品安全民生工程簡報范文
- 中小學教育創新與實踐心得體會
- 2025年山東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招聘20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空白)原件
- 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養老照護組”賽項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小學課本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劇本
- 《道德情操論》課件
- CRC如何做好受試者管理
- 第十七屆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機器人系統集成應用技術樣題1學生賽
- 物理治療電療法
- 大型活動期間的公路養護應急預案
- 防范遏制礦山領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硬措施解讀
- 社會認知理論發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