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生態學》答案_第1頁
李博《生態學》答案_第2頁
李博《生態學》答案_第3頁
李博《生態學》答案_第4頁
李博《生態學》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 如何理解生物與地球環境的協同進化?生物依賴于環境,只有適應了環境生物才能生存并進化;同時,環境又靠生物來維持與調控;生物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2 試述生態學的定義、研究對象與范圍。生態學的定義: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研究對象與范圍:從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態學研究的對象。3 現代生態學的民展趨勢及特點是什么?研究對象的層次性更加明顯,向宏觀與微觀兩極發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圍的擴展;國際性是其民展趨勢。4 簡述經典生態學的幾個學派及其特點法瑞學派:重視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種和區別種劃分群落的類型,建立了嚴密的植被等級分類系統。北歐學派:重視群落分析、森林群落與土壤pH值關

2、系。英美學派:重視群落的動態,從植物群落演替觀點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階段群落分類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頂極的概念。蘇聯學派:注重建群種與優勢種,建立了一個植被等級分類系統,并重視植被生態、植被地理與植被制圖工作。5 簡述生態因子的概念及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態因子: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綜合作用;直接和間接作用;主導因子作用(非等價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補償作用;階段性作用。6 關于生態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關鍵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長取

3、決于處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學者對此作了兩補充:這一定律只適用于穩定狀態;要考慮各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與繁殖要依賴于某種綜合環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項因子的量(或質)不足或過多,超出了某種生物的耐性限度,則使該物種不能生存,甚至滅絕。應作幾點補充:生物能夠對一個因子耐受范圍很廣,而對另一個因子耐受范圍很窄;對所有因子耐受范圍很寬的生物一般分布較廣;在一個因子處于不適狀態時,對另一個因子耐受性會受影響;生物不同生長階段對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實際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環境因子最適范圍內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7 生物內穩

4、態保持機制,有何生態意義?生物內穩態:生物控制體內環境使其保持相對穩定的機制。機制:恒溫動物通過體內產熱過程以調節體溫(生理過程);變溫動物靠減少散熱或利用環境熱源使身體增溫。生態意義:使生物對環境因子的耐受范圍擴大。8 貝格曼規律與阿倫規律。Bergman規律: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恒溫動物,其身體往往比生活在低緯度地區的同類個體大。因為個體大的動物,單體面積的散熱相對較少。Allen規律:恒溫動物身體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溫環境下有變小變短的趨勢。9 土壤的生態作用,三種耐堿植物類型各有哪些特征?生態作用:a是許多生物的棲息場所;b是生物進化的過渡環境;c是植物生長的基質和營養庫;d

5、是污染物轉化的重要場地。聚鹽性植物特征:這類植物能適應在強鹽漬化土壤生長,能從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鹽類,并把這些鹽類積聚在體內而不受傷害。該類植物原生質對鹽的抗性強,極高的滲透壓。泌鹽性植物特征:這類植物的根細胞對于鹽類的透過性與聚鹽性植物一樣是很大,但是他們吸進體內的鹽分不積累在體內,而是通過莖、葉外表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過多鹽分排出體外,這種作用稱為泌鹽作用。不透鹽性植物:這類植物的根細胞對鹽類的透過性非常小,所以他們雖然生長在鹽堿土上,但在一定鹽分濃度的土壤溶液中,幾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鹽類。11內稟增長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義。內稟增長率是指當環境不受限制時穩定年齡結構

6、的種群所能到達的最大增長率。計算公式rm=lnR/T控制人口途徑: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對夫婦的子女數;T值增大:推遲首次生殖時間或晚婚來到達。12 比較種群指數增長模型(Z)和邏輯斯諦增長模型(L)。A前者適用于資源無限的條件下,后者適用于資源有限的條件下。B種群指數增長模型是與密度無關的增長模型,邏輯斯諦增長模型是與密度有關的增長模型。CZ的增長曲線呈“J”型;L的增長曲線呈“S”型。13 .描述并分析Logistic模型,該模型有何重要的意義。描述與分析:呈“S”型。具體可分為5個時期:開始期,由于種群個體數很少,密度增長緩慢;加速期,隨個體數增加,密度增長逐漸加快;轉折期,

7、當個體數到達飽和密度一半(K/2)時密度增長最快;減速期,個體數超過K/2以后,密度增長逐漸變慢;飽和期,種群個體數到達K值而飽和。重要的意義:它是許多兩個相互作用種群增長模型的基礎;它是農、林、漁業等實踐領域中,確定最大持續產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r、K兩個參數已成為生物進化對策理論中的重要概念。14舉例說明生態入侵現象。由于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某種生物帶入適宜其棲息和繁衍的地區,種群不斷擴大,分布區逐步穩定地擴展,這種過程稱生態入侵ecologicalinvasion。紫莖澤蘭Eupatoriumadenophorum原產墨西哥,解放前由緬甸、越南進入我國云南,現已蔓延至25°3

8、3N地區,并向東擴展到廣西、貴州境內。它常連接成片,發展成單種優勢群落,侵入農田,危害牲畜,影響林木生長,成為當地“害草”。15什么是種群空間格局,主要有哪些類型?種群空間格局spatialpattern定義: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布局,稱為種群空間格局或內分布型internaldistributionpattern。三種類型均勻型uniform隨機型random成群型clumped16比較主要種群調節假說的優缺點。氣候學派,氣候學派多以昆蟲為研究對象,他們的觀點認為,種群參數受天氣條件強烈影響,他們強調種群數量的變動,否認穩定性;生物學派,生物學派主張捕食、寄生、競爭等生物

9、過程對種群調節的決定作用;食物因素;自動調節學說,包括行為調節、內分泌調節和遺傳調節。17簡述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態學意義。1包括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方式。2生態學意義:在現有環境壓力下的擴展性;對多變環境的適應;繁殖速度;繁殖潛力;在自然選擇條件下的進化速度。3比較而言,無性繁殖在現有環境擴展性、繁殖速度、繁殖潛力方面優于有性繁殖,但對多變環境的適應性卻較差。18簡述動植物擴散的生物學及生態學意義。答:擴散是指生物體或繁殖體從一個生境轉移到另一個生境的過程。動物擴散的生物學和生態學意義如下:可以使種群內和種群間的個體得以交換,防止長期近親繁殖而產生的不良后果;可以補充或維持在正常分布區以外的暫

10、時性分布區域的種群數量;擴大種群的頒布區。對于動物來說,擴散可能帶來遭到天敵侵襲、存活和繁殖成功率降低等諸多風險,但也可能降低暴露給捕食者了染上疾病的時機,增加遇到資源和配偶的時機。并由于雜種優勢而產生更多的合適后代的時機。19理解繁殖價值、親本投資、繁殖成本的含義。繁殖價值:是指在相同時間內特定年齡個體相對于新生個體的潛在繁殖奉獻。親本投資:有機體在生產子代以及撫育和管護時所消耗的能量、時間和資源量。繁殖成本:有機體在繁殖后代時對能量或資源的所有消費。20比較兩種繁殖策略r選擇和K選擇。rK選擇理論在生產實踐中具有什么指導意義?答:具體見下表:21種間關系有哪些基本類型?答:種間關系是指生活

11、在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物種之間的關系。種間關系有三大類,即有利、有害、無利無害,具體見下表:兩偏兩競,寄互捕中原22生物密度效應的基本規律有哪兩個?其主要特征是什么?答:生物密度效應:在一定時間內,當種群的個體數目增加時,出現的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主要兩個基本規律是指產量恒定法則和3/2法則。前者是指在一定范圍內,當條件相同時,不管一個種群的密度如何,最后的產量差不多總是一樣,即Y=W*d=Ki.后者則是指當種群密度提高時會出現“自疏現象”,即W=C*d-a,其中a為一個恒值3/2。23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義?他感作用:一種植物通過向體外分泌代謝過程中的化學物質,對其他植物產生

12、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研究意義:他感作用與歇地現象;他感作用與植物群落中的種類組成;他感作用與植物群落的演替。24什么是高斯假說與競爭排斥原理?高斯假說:當兩個物種對同一種資源和空間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態重疊越多,競爭就越激烈。競爭排斥原理:在一個穩定的環境內,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種,不能長期共存。25理解生態位、基礎生態位和實際生態位的含義。生態位:在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基礎生態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夠為某一物種所棲息的、理論上的最大空間。實際生態位:在生物群落中,一個種實際占有的實際生態空間。26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

13、有哪些?答: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間或特定環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種類組成及其與環境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結構,包括形態結構與營養結構,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體。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結構;形成群落環境;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影響;一定的動態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圍;群落的邊界特征。27群落種類組成及其研究意義。答:以發展比較成熟的植物群落為例,群落組成主要有:優勢種對群落的結構和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制作用的植物種和建群種優勢層的優勢種;亞優勢種個體數量和作用僅次于優勢種的物種;伴生種與優勢種相伴存,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見種或稀見種在群落中出現頻率很低

14、的種類。群落種類組成的研究意義:群落種類組成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鑒別不同群落類型的基本特征;群落學研究一般都從分析種類組成開始。28群落結構的時空格局及其生態意義。答:群落結構的時間格局:主要是指群落波動如群落季相變化和群落演替。群落結構的空間格局:包括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生態意義:對群落結構的時空格局的研究是研究群落性質與功能、群落變化或演替必不可少的內容之。29簡述群落交錯區的生態意義。答:群落交錯區是兩個或多個群落之間或生態地帶之間的過渡區域。群落交錯區是一個特殊的區域,具有相鄰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獨特的特征;群落交錯區種的數量及一些種的密度有增大的趨勢,也即邊緣效應。生態意義

15、:目前,人類活動正在大范圍地改變著自然環境,形成許多交錯帶,如城市的民展,工礦的建設,土地的開發等。這些新的交錯帶,可以控制不同系統之間能量、物質與信息的流通。對生態系統交錯區生物多樣性、能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態交錯區對全球氣候變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應及敏感性,也有助于對變化的環境中怎樣對生態交錯帶加以管理。30影響群落結構的因素有哪些?答:主要因素有:生物因素:競爭引起生態位的分化;捕食泛化捕食者的捕食強度與植物多樣性的關系是呈單峰曲線,具選擇性的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優勢種,則捕食可以提高多樣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競爭上占劣勢的種類,則捕食會降低多樣性。干擾:不同程度的干

16、擾,對群落的物種多樣性的影響是不同的;干擾對群落種不同層和不同層片的影響是不同的。空間異質性:空間異質性愈高,群落多樣性也愈高。島嶼:廣義上的島嶼是指一類群落被其它群落包圍而成。島嶼的面積大小、隔離程度均對島嶼生物多樣性有影響。31干擾理論與生態管理答:干擾理論:中等程度的干擾水平能維持高多樣性。生態管理:如要保護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就不要簡單地排除干擾。32島嶼生態與自然保護答:MacArthur的平衡說認為,島嶼上物種數目是遷入和消失之間動態平衡的結果。島嶼生態主要內容:島嶼上的物種數不隨時間而變化;.動態平衡,滅亡種不斷被遷入的種所代替;大島比小島能“供養”更多的種;隨島距大陸的距離由近

17、到遠,平衡點的種數逐漸降低。在自然保護中的應用:保護區地點的選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應首先考慮選擇具有最豐富物種的地方作為保護區,另外,特有種、受威脅種和瀕危物種也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保護區的面積。按平衡假說,保護區面積越大,對生物多樣性保育越有利。如果保護區被周圍相似的生態系統所包圍,其面積可小一些,反之,則適當增加保護區面積。保護區的形狀。保護區的最正確形狀是圓形,如果狹長形的保護區包含較復雜的生境和植被類型,狹長形保護區反而更好。一個大保護區還是幾個小保護區好?許多研究認為,一個大的保護區比幾個小保護區好。保護區之間的連接和廊道。一般認為,幾個保護區通過廊道連接起來,要比幾個相互隔

18、離的保護區好。景觀的保護。許多學者現在傾向對整個群落的保護,而景觀水平的探索和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33群落結構的平衡說與非平衡說答:平衡說: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種處于一種穩定狀態。非平衡說:組成群落的物種始終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穩定,存在只是群落的抵抗性和恢復性。三點不同:對干擾作用的強調不同;對時間和變異的注意不同;是封閉系統還是開放系統,認識不同。34簡述群落演替及其類型答:演替是一個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過程,是朝著一個方向連續的變化過程。演替有很多類型:根據演替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世紀演替、長期演替和快速演替;根據演替的基質可以分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根據

19、演替的起始條件可以分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根據控制演替的主導因素可以分為內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35闡述主要的演替頂極學說。答:單元頂極論:在一個氣候區內,群落會朝著與當地氣候條件保持協調和平衡的演替頂極演替,即氣候頂極。除氣候頂極外,還有亞頂極、偏途頂極、前頂極、超頂極。多元頂極學說:在一個氣候區內,群落演替的最終結果不一定都聚集于一個共同的氣候頂極終點,只要群落在某種生境中基本穩定,能自行繁殖并結束它的演替過程,就可以看作頂極群落。頂極-格局學說:在任何一個區域內,環境因子都是連續不斷地變化的,隨著環境梯度的變化,各種類型的頂極群落不是截然呈離散狀態,而是連續變化的格局,構成一個頂極群落連

20、續變化的格局。36你認為毀林過程中會出現哪些生態問題?答:蒸騰作用的消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變化;土壤侵蝕性增加。37 .控制演替的幾種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散布和動物的活動性。這主要發生在植物的定居過程,因此,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是群落演替的先決條件;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環境的改變不利原有部分生物的生存,同時對另一些生物創造了有利條件,因而促進了演替;種內和種間關系的改變。當密度增加時,不但種群內部的關系緊張化了,而且競爭能力強的種群得以充分發展,競爭能力弱的則逐漸縮小地盤,群落發生了演替;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但凡與群落發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因子者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人類的活

21、動。人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生態關系起著促進、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38 .在群落演替研究過程中,出現哪兩種演替觀?答:經典的演替觀:有兩個基本點:每一演替階段的群落明顯不同于下一階段的群落;前一階段群落中物種的活動促進了下一階段物種的建立。個體論演替觀:當代的演替觀強調個體生活史特征、物種對策以及各種干擾對演替的作用。主要有三種模型:促進模型。相當于經典演替觀;抑制模型。先來物種抑制后來的物種,使后來者難以入侵和繁榮;忍耐模型。認為物種的替代決定于物種的競爭能力。39 簡述我國的植物群落分類答:我國的植物群落以“群落生態”為原則,采用3級主要分類單位植被型、群系、群叢,每一

22、等紡之上和之下又各設一個輔助單位和補充單位。其系統如下:植被型組,植被型,植被亞型;群系組,群系,亞群系;群叢組,群叢,亞群叢。根據該分類系統,我國植被分為11個植被型組、29個植被型、550多個群系,至少幾千個群叢。40試述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特征。答: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空間中共同棲居著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由于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流動過程而形成的統一整體。一般特征:是生態學的一個主要單位和結構,屬于生態學研究的商層次;內部具有自我調節功能;能流、物流及信息流是其三大功能;生態系統營養級的數目取決于生產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能量在流動過程中的損失,一般營養級的數目不超過5-6級

23、;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41.你認為目前關于生態學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哪些?答:主要有: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利用:各種各樣的自然生態系統有和諧、高效和健康的共同特點,許多野外研究說明,自然生態系統中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穩定性。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比一個退化的更有價值,它具有較高的生產力,能滿足人類物質的需求,還給人類提供生存的優良環境。因此,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合理性機制、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對于有效利用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均有較大的意義。生態系統調控機制的研究:生態系統是一個自我調控Self-regulation的系統,這方面的研究包括: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等不同類型

24、生態系統自我調控的閾值;自然和人類活動引起局部和全球環境變化帶來的一系列生態效應;生物多樣性、群落和生態系統與外部限制因素間的作用效應及其機制。生態系統退化機理、恢復及其修復的研究:在人為干擾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有大量的生態系統處于不良狀態,承載著超負荷的人口和環境負擔、水資源枯竭、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在加重等,脆弱、低效和衰退已成為這一類生態系統的明顯特征。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由于人類活動而造成逆向演替或對生態系統結構、重要生物資源退化機理及其恢復途徑;防止人類與環境關系的失調;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處理。全球生態問題的研究:近幾十年來,許多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

25、靠全球人類共同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如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全球變化等。這方面的研究重點在:全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反應;敏感地帶和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氣候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模擬;建立全球全球變化的生態系統發展模型;提出全球變化中應采取的對策和措施等。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過去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道路使人類社會走進了死胡同,人類要擺脫這種困境,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一致,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研究的重點是:生態系統資源的分類、配置、替代及其自我維持模型;發展生態工程和高新技術的農業工廠化;探索自然資源的利用途徑,不斷增加

26、全球物質的現存量;研究生態系統科學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把生態設計和生態規劃結合起來;加強生態系統管理ecosystemmanagement、保持生態系統健康ecosystemhealth和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ecosystemservice。42什么是食物鏈、食物網和營養級?生態金字塔是如何形成的?答:食物鏈:生產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質,通過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各種生物按其食物關系排列的鏈狀順序。食物網:食物鏈彼此交錯連結,形成一個網狀結構,這就是食物網。營養級:處于食物鏈某一環節上的所有生物種的總和。由于生態系統中能流是單向的,通過各個營養級的能量是逐級減少的,如果把各個營養

27、級的能量由低到高劃分圖,就成為一個金字塔形,即生態金字塔。43什么是負反饋調節?它對維護生態平衡有什么指導意義?答:負反饋調節:使生態系統到達或保持平衡或穩態,結果是抑制和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的變化。它對維護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對已退化的生態系統,經人為修復使其負反饋系統恢復正常,生態系統就能得到修復。在生態系統的利用中,不能超過其生態閾值,否則負反饋作用下降,生態系統將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愈高,結構愈復雜,負反饋功能就愈強,生態平衡就愈穩定。因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維護生態平衡方面很重要。44 .試述全球初級生產量概況及分布特點。答:陸地初級生產量比水域高。陸地生態系統約占地球外

28、表1/3,而初級生產量約占全球的2/3;陸地生態系統初級生產量隨緯度的增加而降低。由熱帶雨林、亞熱帶闊葉林、溫帶針葉林依次降低;海洋中初級生產量由河口灣向大陸架和大洋區逐漸降低。水體和陸地生態系統垂直變化,如如森林不同層次生產量的排序為:喬木層灌木層草被層。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量隨群落的演替而變化。早期植物生物量很低,初級生產量不高;隨演替進行,生物量逐漸增加,生產量也提高;森林一般在葉面積指數為4時,凈初級生產量最高;系統到達頂極時,生物量接近最大,但凈生產量反而降低;全球初級生產量分為三個等級:生產量極低的區域。生產量1000大卡/m2.yr或者更少。大部分海洋和荒漠屬于這類區域。遼闊的海洋

29、缺少營養物質,荒漠主要是缺水。中等生產量區域。生產量為1000-10000大卡/m2.yr。許多草地、沿海區域、深湖和一些農田屬于這類區域。這些地區的生產量居于中等水平。高生產量的區域。生產量大約為10000-20000大卡/m2.yr或者更多。大部分濕地生態系統、河口灣、泉水、珊瑚礁、熱帶雨林和精耕細作的農田、沖積平原上的植物群落等屬于這類區域。45 .目前測定初級生產量的方法有哪些?答:收獲量測定法;氧氣測定法;CO2測定法;放射性標記測定法;葉綠素測定法。46 .分解過程和特點和速率決定于哪些因素?答:分解者的種類和數量;資源質量:單糖分解快,一年失重99%半纖維纖維素木質素;理化環境:

30、溫度高、濕度大的地帶,有機質分解速率高,低溫干燥地帶,分解速率低。分解速度隨緯度增高而降低熱帶雨林溫帶森林寒冷的凍原。47 .簡述影響物質循環速度的因素。答:循環元素的性質。元素化學特性和被生物有機體利用的方式不同所決定的。如CO2周轉時間為1年左右,而大氣圈中氮周轉時間為100萬年。生物的生長速率。它決定生物對該物質吸收的速率以及該物質在食物網中運動的速度。有機物分解的速率。適宜的環境有利于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機體很快分解,供生物重新利用。人類的影響。如開墾農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礦物質的流失,從而影響物質循環60你認為垂直地帶性和水平地帶性有何異同?的速率。另,化石燃燒把硫和二氧化硫釋放大氣

31、中。答:同:兩者的植被分布順序相似;垂直帶與水平帶上相應的植被類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異:緯度帶的寬度較垂直帶的寬度大的多。緯度帶的相對連續性,垂直帶的相對間斷性。緯度帶、垂直帶植被類型分布順序的相似性,指群落的優勢生活型和外貌,植物種類成分和群落生態結構有很大差異。61 濕地的定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點?答:濕地系指不管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钖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濕地在空間上分布在陸地和水域交接的相對穩定的過渡區和生態交錯區;在時間上呈現周期性干濕交替的動態變化;在生態上表現為水、陸環境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

32、響、相互滲透,是兼有水陸特征的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以及信息傳遞將陸地生態系統與水生生態系統聯系起來。濕地的陸生環境和水生環境的雙重特性使其具有單純陸地類型和單純水域類型所不具有的復雜性質。特殊的界面系統濕地是水、陸兩種界面交互延伸的一定區域,是水域和陸地過渡形態的自然體。濕地處于大氣系統、陸地系統與水體系統的界面交合處,存在聯結各界面的水體-陸地-植被-大氣界面系統,區別于一般陸地生態系統只具有陸地-植被-大氣界面系統和一般水域生態系統只具有的水體-植被-大氣界面系統。特殊的景觀特征濕地生態系統處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區域,濕地區域的多種表現形式,表達為

33、濕地景觀的特殊性。濕地的景觀也具有周期性變化的特征。濕地具有明顯的植被、土壤、水位和鹽度的梯度變化、斑塊變化、時間變化的特征。特殊的生物類群濕地生態系統所處的獨特的水文、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所形成的獨特的生態環境為豐富多彩動植物群落提供了復雜而完備的特殊生境。由于濕地物種種類異常豐富,又有非常高的生物生產力,所以濕地生物之間形成了復雜食物鏈、食物網。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濕地土壤不同于一般的陸地土壤,它是在水分過飽和的厭氧環境條件下形成的,這種環境條件使得濕地有其獨特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濕地土壤在淹水時形成強復原區,但在水體-土壤界面上常有氧化薄層,這不僅影響著碳、氫(水)、氧、氮、磷和硫以及

34、各種生命必需元素在濕地生態系統內部的土壤和植物之間進行的各種遷移轉化和能量交換過程,也影響著濕地與毗鄰生態系統之間進行的化學物質交換過程。62 .紅樹林生態系統有哪些特點?答:生境特征地質地貌:分布于隱蔽海岸,風小浪小,水體運動慢而多淤泥沉積。花崗巖或玄武巖的風化產物。底質:細質的沖積土,含大量的有機質,含鹽量022.5%,pH48。溫度:海水溫度2427度,氣溫2030度。海水和潮汐:必不可少。紅樹林的組成:7個主要群系,即木欖群系、秋茄群系、紅樹群系、桐花群系、海桑群系、白骨壤群系和水椰群系。對海灘濕地的適應性:根系形成各種適應的根系外表根、氣生根、呼吸根、支柱根等;胎生;旱生結構與抗鹽適

35、應:葉片出現旱生結構,具有高滲透壓,樹皮富含丹寧,也現拒鹽或泌鹽適應。紅樹林植物群落分布和演替特點低潮泥灘帶:是紅樹林先鋒植物種類生長的地帶。中潮帶:是紅樹林植物生長的繁盛地帶。高潮帶:是紅樹林帶與陸岸過渡的地帶。紅樹林區的底棲動物紅樹林中占優勢的海洋動物是軟體動物,還有多毛類、甲殼類及一些特殊魚類等。63什么是綴塊廊道基底模式?如何區分這三類景觀結構單元?答:景觀生態學家認為,景觀由三種結構單元組成,即綴塊、廊道、基底,并由此發展出一系列的理論和方法,這種觀點被稱之為綴塊廊道基底模式。綴塊泛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部分。廊道是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

36、性或帶狀結構。基底是指景觀中分布最廣、連結性也最大的背景結構。必須指出的是,綴塊、廊道、基底的區分往往是相對的。64什么是景觀的結構、功能和動態?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答:景觀的結構、功能和動態是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景觀結構是指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型,多樣性及其空間關系;景觀功能是指景觀結構與生態迷過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觀結構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景觀動態是指景觀結構和景觀功能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結構一定程度上決定功能,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又受到功能的影響,結構與功能是動態發展的基礎。65什么是景觀連接度?它對景觀功能的重要意義是什么?答:是指景觀空間結構單元相互之間連續性的量度,它包括結構連接度和功能連接度。景觀功能是通過景觀結構之間的相互聯系得以表達,而景觀連接度是反映景觀結構聯系的指標,因此,景觀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