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康復治療技術操作規范2012年版_第1頁
常用康復治療技術操作規范2012年版_第2頁
常用康復治療技術操作規范2012年版_第3頁
常用康復治療技術操作規范2012年版_第4頁
常用康復治療技術操作規范2012年版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7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篇物理治療第一章功能評定第一節身體形態評定一、姿勢1、定義觀察或測量受檢者在靜止或運動中身體所處空間位置的過程。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影響正常姿勢的疾患,包括先天性異常(如先天性魏關節脫位、先天性肢體殘缺或發育不全等)和后天性異常(如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壓縮性骨折后等)。(2)禁忌證:意識障礙,不能獨立坐或站。3、設備與用具目測法無需設備或可以使用攝像機;脊柱測量使用鉛垂線;放射學評定需要X線檢查設備。4、操作方法與步驟(1)目測法:左、右側面觀察有無足弓消失,膝關節屈曲攣縮或過伸,魏關節屈曲攣縮,胸腰椎局部后凸(圓背或駝背),前、后面觀察有無脊柱側屈,雙肩是否對稱

2、。1)軀干:觀察頭部是否前傾、旋轉或側屈,胸廓呼吸是否對稱,一側胸鎖關節或肩鎖關節是否高于另一側,胸部有無陷凹、隆凸或桶狀胸,有無塌肩凸愕(一側肩關節低于對側,對側貌關節向外側凸出),脊椎的側凸和旋轉,兩側肩胛骨與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狀肩胛,軀干肌萎縮等。2)上肢:觀察兩上肢體位是否一樣;一側上肢是否遠離軀干或過度內、外旋;兩側上肢是否等長;有無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縮等。3)下肢:觀察有無扁平足,馬蹄足,足內、外翻,膝關節內、外翻,魏過度內、外旋,下肢肌肉萎縮等。(2)鉛垂線測量法:目測法發現姿勢異常后可以采取鉛垂線測量。受檢者站立位,鉛垂線從枕骨隆突的中點下垂,如果鉛垂線不經過愕中溝表示有脊柱

3、側凸,姿勢異常但鉛垂線經過愕中溝,則表示脊柱側凸的代償完全。(3)放射學評定:對疑有脊柱側凸的受檢者(孕婦除外)可以進行放射學檢查。拍攝直立位第1胸椎到第1舐椎的正、側位片,在X光片上測量脊柱側凸的角度,具體測量方法見放射影像學專著。5、注意事項(1)熟悉人體脊柱和肢體的標準姿勢。(2)評定時在征得受檢者同意后,盡量裸露身體、脫去鞋襪、采取自然姿態或動作。(3)評定女性受檢者時須有女醫護人員在場或家屬陪同。二、身高與體重1、定義利用客觀的測量器具評定身高和體重的方法。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所有受檢者。(2)禁忌證:不能站立者(如意識障礙、脊柱或下肢骨折),不配合者(如有認知障礙)。3

4、、設備與用具皮尺、測高儀、測重儀。4、操作方法與步驟(1)身高:受檢者不穿鞋站立,用皮尺或身高測量儀測量頭頂到足跟的垂直距離,以厘米(cm)表示。(2)體重:受檢者不穿鞋,盡量去除大部分衣物,站立在體重秤上,讀出體重數,以公斤(kg)表示。成年人與兒童的標準體重計算公式如下:1)成年男女:按照WHO推薦的計算方法,男性:身高(cm)-80X70%;女性:身高(cm)-70X60%;標準體重正負10%為正常;正負10%-20%為體重過重或過輕;正負20%以上為肥胖或體重不足,其中21%-30%為輕度肥胖,31%-50%為中度肥胖,50%以上為重度肥胖。2)兒童:可參考以下公式推斷,如果超過標準體

5、重20%為肥胖。7歲12歲:標準體重(kg)=年齡X2+8;13歲16歲: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X0.9。3)體質指數(BMI):通過公式計算,體質指數=體重(kg)/身高(m)2。WHO推薦的BMI準為:BMI18.5為體重過輕;18.5BMI25為正常;25WBMI30為輕度肥胖;30WBMI35為重度肥胖。5、注意事項測量身高和體重時不宜穿鞋,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三、肢體長度和圍度1、定義利用客觀的測量器具評定肢體長度和圍度的方法。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所有受檢者。(2)禁忌證:肢體骨折未固定者不宜進行長度測量,肢體的開放性損傷局部不宜進行圍度測量。3、設備

6、與用具皮尺。4、操作方法與步驟(1)肢體長度:1)上肢長度:受檢者坐位或站立位,上肢自然垂于身體一側。上肢相對長度為第7頸椎至中指尖的距離,絕對長度為肩峰至中指尖的距離;上臂相對長度為肩峰到尺骨鷹嘴的距離,絕對長度為肩峰到肱骨外上牌的距離;前臂相對長度為肱骨內上牌到尺骨莖突的距離,絕對長度為尺骨鷹嘴到尺骨莖突或模骨小頭到模骨莖突的距離。2)下肢長度:受檢者仰臥位,骨盆擺正。下肢相對長度為臍至內踝尖的距離,絕對長度為骼前上棘到內踝尖的距離;大腿相對長度為骼前上棘到股骨外側牌的距離,絕對長度為股骨大轉子頂點到膝關節外側平面的距離;小腿絕對長度為脛骨平臺內側上緣到內踝尖的距離,或腓骨小頭到外踝下緣的

7、距離。(2)肢體圍度(周徑):1)上肢圍度:受檢者坐位或站立位,上肢自然垂于體側。上臂圍度測量部位在肱二頭肌肌腹或上臂最隆起處,一般在用力屈肘和上肢下垂放松時各測量1次。前臂圍度測量部位在前臂最粗處。2)下肢圍度:受檢者仰臥位,放松肌肉,分別測量大腿圍度和小腿圍度。大腿圍度測量部位是從骸骨上緣向大腿中段量一距離(一般取骸骨上極向上10cm),然后測量其周徑。小腿圍度測量部位在小腿最粗處。(3)軀體圍度:1)胸圍:通過乳頭上方和肩胛骨下角下方繞胸部一周,分別在平靜呼氣末和吸氣末測量。2)腹圍:通過臍部繞腹部一周。3)愕圍:通過大轉子和骼前上棘連線中間愕部最粗處5、注意事項(1)熟悉體表標志,找準

8、測量參照點。(2)評定時在征得受檢者同意后,盡量裸露檢查局部。(3)評定女性受檢者軀體圍度時須有女醫護人員在場或家屬陪同第二節關節活動范圍測量關節活動范圍(rangeofmotion,ROM)測量是測定某一關節活動的范圍,即遠端骨所移動的度數,不是關節兩骨之間所構成的夾角。一、四肢關節1、定義利用量角器等測量工具測量肢體關節活動范圍。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四肢骨關節或肌肉傷病及手術后患者,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關節活動的患者,其它原因導致關節活動障礙的患者。(2)禁忌證:關節內骨折未作處理者或關節骨傷固定期間。3、設備與用具通用量角器、電子量角器、指關節測量器。4、操作方法與步驟(1)通用

9、量角器:將量角器的軸心與關節的運動軸心對齊,固定臂與關節近端骨長軸平行,移動臂與關節遠端骨長軸平行并隨之移動,移動臂所移動的弧度即為該關節的活動范圍。(2)電子量角器:測量時將固定臂和移動臂的電子壓力傳感器與肢體的長軸重疊,用固定帶固定在肢體表面,活動關節,顯示器所顯示的數字即為該關節的活動范圍。(3)指關節量角器:測量掌指關節時,將量角器的固定臂放在掌骨遠端,移動臂放在近端指骨上,并隨之移動;測量指間關節時,量角器的兩端分別放在指骨關節的近端和遠端,移動臂隨遠端骨移動,所移動的弧度即為該關節的活動范圍。5、注意事項(1)熟悉關節的解剖位、中立位和關節的運動方向。(2)熟練掌握各關節測量時軸心

10、、固定臂、移動臂的具體規定。(3)測量時充分暴露被測量關節,先確定骨性標志,再放置量角器。(4)同一對象應由專人測量,每次測量應取相同位置,用同一種量角器,便于比較。(5)如關節活動受限,先測量關節主動活動,后測量被動活動,分別記錄二、脊柱關節1、定義利用量角器等測量工具測定脊柱關節活動范圍。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脊柱關節或肌肉傷病及手術后患者,神經系統疾病影響脊柱關節活動的患者,其它原因導致關節活動障礙的患者。(2)禁忌證:脊柱骨折未做處理,不能站立,意識障礙不配合檢查者。3、設備與用具脊柱活動測量器。4、操作方法與步驟(1)將脊柱測量器放在擬測活動范圍的脊柱節段棘突上,隨著背部向

11、前屈曲,測量器上顯示的度數即為該節段的屈曲活動范圍。(2)測量指尖與地面距離:受檢者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軀干分別前屈(向前彎腰)、后伸(向后伸腰)以及向兩側屈曲。測量中指指尖與地面的距離來評定脊柱的整體活動范圍,以厘米表示。5、注意事項(1)熟悉關節的解剖位、中立位和關節的運動方向。(2)測量時充分暴露被測量關節,先確定骨性標志,再放置量角器。(3)同一對象應由專人測量,每次測量應取相同位置,用同一種量角器,便于比較。(4)如關節活動受限,先測量關節主動活動,后測量被動活動,分別記錄各關節活動范圍測量方法見附錄一一附表1-2-1至1-2-3。第三節肌力評定一、徒手肌力評定1、定義受檢者按照檢查者

12、的指令在特定的體位下完成標準動作,檢查者通過觸摸肌腹、觀察受檢者完成動作以及肌肉對抗肢體自身重力和由檢查者施加阻力的能力,評定所測肌肉或肌群最大自主收縮能力的方法。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健康人群及各種原因引起的肌力減弱,包括廢用性、肌源性、神經源性和關節源性等。(2)禁忌證:骨折未愈合、關節脫位、關節不穩、急性滲出性滑膜炎、嚴重疼痛、急性扭傷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骨關節破壞等。3、設備與用具不需要設備。4、操作方法與步驟(1)檢查前準備:1)向受檢者說明徒手肌力評定的意義及步驟,取得受檢者配合;2)充分暴露被檢查部位,比較兩側肌肉形態的對稱性,必要時測量兩側肢體的圍度;3)確定與被檢查部位

13、相關的關節被動活動度,以該范圍作為全關節活動范圍,用于衡量肌力大小;4)正確選擇并擺放受檢者體位,將被檢查肢體擺放于抗重力位,有效固定身體近端。(2)檢查時:1)向受檢者解釋并示范檢查動作,可通過被動活動引導受檢者完成一次檢查動作;2)發出口令囑受檢者收縮肌肉并完成全關節范圍活動,觀察受檢者的動作,必要時觸診被檢查肌肉;3)如果受檢者能夠完成抗重力位全關節范圍活動,可進一步進行抗阻運動,將阻力施加于肢體遠端,囑受檢者用最大力量抗阻完成動作;4)如果受檢者無法完成抗重力位活動,則須將被檢查部位擺放于非抗重力位,并用滑板、滑石粉等方法減少接觸面摩擦,囑受檢者用最大力量收縮肌肉并完成全關節范圍活動。

14、(3)檢查后:記錄徒手肌力等級、檢查日期,并評估受檢者表現。5、評定標準(1)徒手肌力檢查所用評定標準見表1-3-4。表1-3-4徒手肌力檢查法評定標準級別英文縮寫評定標準5N(正常)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關節全范圍內活動5-N-(正常-)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關節50100%全范圍內活動4+G+(好+)能抗重力及接近最大阻力完成關節全范圍內活動4G(好)能抗重力及中等阻力完成關節全范圍內活動4-G-(好-)能抗重力及中等阻力完成關節50100%全范圍內活動3+F+(可+)能抗重力及最小阻力完成關節全范圍內活動3F(可)能抗重力完成關節全范圍內活動3-F-(可-)能抗重力完成關節50100%全

15、范圍內活動2+P+(差+)能抗重力完成關節小于50%全范圍內活動,非抗重力可完成關節全范圍活動2P(差)非抗重力可完成關節全范圍內活動2-P-(差-)非抗重力可完成關節50100%全范圍內活動1T(輕微)可捫及肌肉收縮,但不能引起任何關節活動00(零)無任何肌肉收縮(2)部分胸腰椎肌群徒手肌力檢查時需要應用專用評定標準,見表1-3-5表1-3-5部分軀干肌群徒手肌力檢查評定標準動作肌肉名稱評定標準仰臥位,上半身在矢狀面上屈曲上腹直肌0級:不能觸及任何肌肉收縮;1級:肌肉有微弱收縮,胸廓無下壓;2-級:肌肉能收縮,且胸廓有些微下壓;2級:肌肉能收縮,胸廓完全下壓;2+級:雙上肢放在身體兩側,軀干

16、可抗地心引力做出動作;3-級:雙上肢放在身體兩側,肩胛岡能離開床卸;3級:雙上肢放在身體兩側,肩胛骨下角能離開床面;3+級:雙上肢在身體前上方伸直,肩胛骨下角能離開床面;4級:雙手環抱于胸前,肩胛骨下角能離開床面;4+級:雙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月寸關節朝前,肩胛骨下角能離開床卸;5級:雙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雙肘平放于床面,肩胛骨下角能離開床卸。骨盆后傾至舐骨離開床面下腹直肌0級:不能觸及任何肌肉收縮;1級:肌肉有些微收縮,但沒有任何動作產生;2-級:骨盆有些微后傾;2級:骨盆完全后傾;2+級:舐骨開始抬離床面;3-級:舐骨抬離床面至約一半距離;3級:舐骨完全抬離床面;3+級:舐骨能連續元全抬離

17、床卸2到3次;4級:舐骨能連續完全抬離床面6次;4+級:舐骨能連續完全抬離床面9次;5級:舐骨能連續完成抬離床面10次。軀干屈曲加旋轉腹內/外斜肌0級:不能觸及任何肌肉收縮;1級:肌肉有些微收縮,但沒有任何動作產生;2-級:軀干有些微旋轉;2級:軀干可完成全范圍旋轉;2+級:在上肢放松的狀態卜,對側肩胛骨能稍微離開床卸;3-級:在上肢放松的狀態卜,對側肩胛骨能離開床卸半距離;3級:在上肢放松的狀落下,對側肩胛骨下角能完成離開床面;3+級:雙上肢伸直并舉在身體前方,對側肩胛骨完全離開床卸,同側肩胛骨口部分離開床卸;4級:雙手環抱于胸前,對側肩胛骨能完全離開床面,同側肩胛骨口部分離開床卸;4+級:

18、雙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肘關節朝向前,雙側肩胛骨可完全離開床卸;5級:雙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肘關節平放于床面,雙側肩胛骨可完全離開床面。6、注意事項(1)檢查前:說明檢查目的、步驟、方法和感受,消除受檢者緊張情緒;正確選擇檢查體位及肢體擺放位置。避免在運動后、疲勞時及飽餐后進行檢查。(2)檢查中:左右側對比,健患側對比,且最好先檢查健側以確定施加阻力的大小;2級肌力檢查時盡量減少肢體與支撐面之間的摩擦;檢查中應給予適當鼓勵性指令,以便提高受檢者主觀能動性,獲得最大肌力。(3)檢查后:如檢查中有疼痛、腫脹或痙攣情況,應在結果記錄中注明。各部位徒手肌力檢查方法詳見附錄一一附表1-3-1至1-3-3。

19、二、等速肌力評定1、定義使用等速肌力測定儀,在預定角速度下,測定特定部位肌群相關參數的肌力評定方法。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健康人群及各種原因引起的肌力減弱,包括廢用性、肌源性、神經源性和關節源性等。(2)禁忌證:骨折未愈合、關節脫位、關節不穩、急性滲出性滑膜炎、嚴重疼痛、急性扭傷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骨關節破壞等。3、設備與用具等速肌力測定儀。4、操作方法與步驟(1)檢查前準備:1)開機,校準儀器,根據檢查要求擺放受檢者體位,對受檢者進行良好固定;2)根據不同測試肌群調節儀器的動力頭位置,使關節活動軸心與動力頭的軸心一致。調節動力臂的長度,設定關節解剖0位和關節活動范圍,必要時進行肢體稱重

20、;3)正式檢查前先讓受檢者進行34次預測試,以使受檢者熟悉檢查方法和要領;4)慢速測試時,測試次數為46次;快速測試時,測試次數為2030次。(2)檢查方式:分為等速向心和等速離心測試,臨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縮方式進行檢查。測試速度W60/s為慢速測試,主要測定肌肉力量;測試速度Al800/s為快速測試,主要測定肌肉耐力。每種測試速度之間通常間歇1分鐘,以使肌肉有短暫休息,耐力測試后需要間歇1.5分鐘以上,兩側肢體的測試應間歇35分鐘。(3)評定指標:多采用峰力矩,峰力矩體重比,力矩角度,總做功,平均功率,力矩加速能,耐力比,主動肌與拮抗肌峰力矩比等。5、注意事項(1)檢查前:說明檢查目的、步驟、

21、方法和感受,消除受檢者緊張情緒。正確選擇檢查體位及肢體擺放位置。(2)檢查中:先檢查健側,抗阻方向與肌肉牽伸方向相反,抗阻點設在被測肢體的遠端。如有疼痛、腫脹或痙攣情況,應在結果記錄中注明。(3)測試儀器在檢查前需要先行校正,以保證檢查結果的可靠;檢查中應給予適當鼓勵性指令,以便提高受檢者主觀能動性,獲得最大肌力。(4)避免在運動后、疲勞時及飽餐后進行肌力測試。三、其他器械肌力評定1、定義某些部位的肌力可用專用器械評定,以獲得精確的定量數據。包括握力測定,捏力測定及背部拉力測定。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健康人群及各種原因引起的肌力減弱,包括廢用性、肌源性、神經源性、關節源性等。(2)禁

22、忌證:測定部位骨折未愈合、關節脫位、關節不穩、嚴重疼痛、急性扭傷及各組原因引起的骨關節破壞等。3、設備與用具分別選用握力測定儀,捏力測定儀及背部拉力測定儀。4、操作方法與步驟(1)握力: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握力計表面向外,將把手調節至適當寬度,測量23次,取最大值。握力指數=握力(kg)/體重(kg)x100%。正常握力指數n50%。(2)捏力:用拇指與其他手指相對捏壓捏力計,反映拇對掌肌及屈曲肌的肌力,正常值約為握力的30%。(3)背肌力:兩膝伸直,將拉力器把手調節到膝關節以上高度,然后做腰背伸展動作,用力向上拉把手。背肌力可用拉力指數評定,拉力指數=拉力(kg)/體重(kg)X100%。拉

23、力指數正常值:男性150%200%,女性100%150%。此檢查方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癥狀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5、注意事項參考等速肌力評定。四、肌肉耐力評定1、定義肌肉耐力是骨骼肌重復或持續收縮的能力。臨床常用肌力所能維持的時間來評定肌肉耐力。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健康人群及各種原因引起的肌肉耐力減弱。(2)禁忌證:測定部位骨折未愈合、關節脫位、關節不穩、嚴重疼痛、急性扭傷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骨關節破壞等。3、設備與用具等速肌力測定儀或徒手檢查。4、操作方法與步驟(1)等長肌肉耐力:在等速測試儀上設定運動速度為0/s,測定肌群以最大等長收縮起始至收縮力衰減50%的維持時間。(2)

24、等速肌肉耐力:在等速測試儀上以1800/s的運動速度連續做最大收縮2025次,計末5次(或10次)與首5次(或10次)的做功量之比,即可測定肌肉耐力比,作為判斷肌肉耐力的指標。(3)背肌耐力:俯臥位,兩手抱頭,臍部以上的軀干部分懸于床外,固定雙下肢,伸展腰背部,使上部軀干凌空超過水平位,直至背肌無力致上部軀干低于水平位時終止。記錄受檢者維持此姿勢的最長時間,一般以1分鐘為正常。(4)腹肌耐力:仰臥位,兩下肢伸直并攏,抬高45,記錄其能維持的最長時間,也以1分鐘為正常值。5、注意事項參考等速肌力評定。第四節肌張力評定一、手法評定1、定義檢查者被動活動受檢者肢體所感受到的肌張力變化過程。2、適應證

25、與禁忌證(1)適應證:神經病變(如上運動神經元或下運動神經元損傷或疾患)所導致的肌張力異常(如增高、降低或波動);肌肉病變引起的肌肉萎縮或肌力減弱;制動、運動減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變所導致的肌張力改變。(2)禁忌證:四肢骨折未作內固定,關節的急性炎癥,四肢肌肉急性扭傷等。3、設備與用具不需要設備。4、操作方法與步驟(1)肌張力分級:根據被動活動關節所感受到的阻力,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表1-4-1)。表1-4-1肌張力分級等級肌張力標準0軟癱被動活動肢體無反應1低張力被動活動肢體反應減弱2正常被動活動肢體反應正常3輕、中度增高被動活動肢體有阻力反應4重度增局被動活動肢體有持續性阻力反應(

26、2)Ashworth痙攣量表或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若受檢查者出現肌張力增高,為了評定肌張力增高的程度,多采用Ashworth痙攣量表或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二者的區別在于: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在等級1與2之間增加了1+等級,其他完全相同(表1-4-2)表1-4-2Ashworth痙攣量表或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等級標準結果0被動活動肢體在整個范圍內均無阻力肌張力不增加1+被動活動肢體到終末端時有輕微的阻力肌張力稍增加1被動活動肢體在前1/2ROM中有輕微的“卡住”感覺,后1/2ROM中啟輕微的阻力肌張力稍增加2被動活動肢體在大部分ROM內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動肌

27、張力輕度增加3被動活動肢體在整個ROM內均有阻力,活動比較困難肌張力中度增加4肢體僵硬,阻力很大,被動活動十分困難肌張力高度增加注:沒有1+級即是Ashworth痙攣量表(3)疑內收肌群肌張力分級:魏關節外展時所感受到的阻力,是魏內收肌群肌張力的特異性量表(表1-4-3)表1-4-3魏內收肌群肌張力分級等級標準0肌張力不增加1肌張力增加,魏關節在一個人的幫助下很容易外展到452魏關節在一個人的幫助下稍許用力可以外展到453魏關節在一個人的幫助下中度用力可以外展到454需要2個人才能將魏關節外展到45(4)Penn痙攣頻率量表:評定脊髓損傷患者每小時雙下肢痙攣出現的頻率(表1-4-4)表1-4-

28、4Penn痙攣頻率量表等級標準0分無怪學1分輕度定攣,可由刺激引起2分每小時屋攣出現1次3分每小時屋攣出現1次4分每小時屋攣出現10次(5)痙攣頻率量表:受檢查者每天發生痙攣的頻率(表1-4-5)表1-4-5痙攣頻率量表等級標準0無怪學1每天有1次星學2每天有2-5次痙攣3每天有6-9次定攣4每天有10次以上星攣(6)踝關節痙攣:跖屈肌群痙攣者可采用綜合痙攣量表,包括跟腱反射、肌張力及踝陣攣,總分7分或以下無痙攣,7-9分(不含7分)輕度痙攣;10-12分中度痙攣;13-16分重度痙攣(表1-4-6)。跟腱反射:仰臥位,魏外展,膝屈曲。檢查者使踝關節稍背伸,保持脛后肌群一定的張力,用叩診錘叩擊

29、跟腱。0分:無反射;1分:反射減弱;2分:反射正常;3分:反射活躍;4分:反射亢進。肌張力:仰臥位,下肢伸直,放松。檢查者被動全范圍背伸踝關節,感覺所受到的阻力。0分:無阻力(軟癱);2分:阻力降低(低張力);4分:正常阻力;6分:阻力輕到中度增加,尚可完成踝關節全范圍的被動活動;8分:阻力重度(明顯)增加,不能或很難完成踝關節全范圍的被動活動。踝陣攣:仰臥位,下肢放松,膝關節稍屈曲。檢查者手托足底快速被動背伸踝關節,觀察踝關節有無節律性的屈伸動作。1分:無陣攣;2分:陣攣1-2次;3分:陣攣2次以上;4分:陣攣持續,超過30秒表1-4-6綜合痙攣量表表1-4-6綜合痙攣量表評定項目得分跟腱反

30、射01234踝趾屈肌群02468踝陣攣1234(7)腦癱嬰兒的痙攣評定:可通過抱持、觸診、姿勢觀察和被動運動評定5、注意事項(1)對清醒受檢者,評定前說明檢查目的、步驟、方法和感受,消除緊張。(2)評定時擺放好受檢者體位,充分暴露被評定肢體。(3)先檢查健側同名肌,再檢查患側,兩側比較。(4)應避免在運動后、疲勞及情緒激動時進行檢查。二、儀器評定1、定義利用儀器如電生理測試儀、等速測力儀及肌電圖等來檢查肌張力的方法。2、適應證與禁忌證同肌張力手法評定。3、設備與用具電生理測試儀、等速測力儀等。4、操作方法與步驟儀器測試肌張力的方法比較復雜,通常由專門操作此類設備的專業人員按照設備的具體使用方法

31、操作。5、注意事項(1)嚴格按照相關設備的操作流程。(2)操作時注意檢查室內的操作環境盡可能一致,以減少外界的干擾。(3)結果的判斷需要結合臨床做出合理的解釋。第五節感覺評定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個別屬性有大小、形狀、顏色、堅實度、濕度、味道、氣味、聲音等。感覺功能評定分淺感覺檢查、深感覺檢查和復合感覺檢查。一、淺感覺1、定義對皮膚和粘膜觸覺、痛覺和溫覺的檢查方法稱淺感覺檢查。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如腦血管病變、脊髓損傷或病變等);周圍神經病損(如臂叢神經麻痹、坐骨神經損害等);外傷(如切割傷、撕裂傷、燒傷等);缺血或營養代謝障礙(如

32、糖尿病、雷諾病、多發性神經炎等)。(2)禁忌證:意識喪失或精神不能控制者。3、設備與用具大頭釘若干個(一端尖、一端鈍),兩支測試管及試管架,棉簽、紙巾或軟刷。4、操作方法與步驟(1)觸覺:令受檢者閉目,檢查者用棉簽或軟毛筆輕觸其皮膚。動作要輕,刺激不應過頻。詢問受檢者有無輕癢的感覺。(2)痛覺:令受檢者閉目,分別用大頭針的尖端和鈍端以同等的力量隨機輕刺受檢者的皮膚。要求受檢者立即說出具體的感受(疼痛、疼痛減退/消失、感覺過敏)及部位。(3)溫度覺:用盛有熱水(40c45C)及冷水(5c10C)的試管,在受檢者閉目的情況下冷熱交替接觸其皮膚,讓受檢者回答“冷”或“熱”。選用的試管直徑要小,管底面

33、積與皮膚接觸面不要過大,接觸時間以23秒為宜。檢查時應注意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5、注意事項(1)向受檢者介紹檢查目的和方法,以取得其充分合作。(2)檢查時受檢者一般閉目,以避免主觀或暗示作用;防止受檢者過度疲勞,以免其感覺域增高。(3)采取左右、近遠端對比的原則,從感覺缺失部位向正常部位逐步移行檢查;對痛覺過敏的受檢者要從正常部位向障礙部位逐漸移行;必要時可多次重復檢查。(4)有感覺障礙時需要記錄障礙的類型、部位和范圍。二、深感覺1、定義對受檢者肌肉及關節位置覺、運動覺、震動覺進行檢查的方法稱深感覺檢查。2、適應證與禁忌證同淺感覺檢查。3、設備與用具音叉(256Hz)。4、操作方法與步驟(1)

34、位置覺:令受檢者閉目,檢查者移動其肢體并停止在某個位置。讓受檢者說出肢體所處的位置,或另一側肢體模仿出相同的位置。(2)運動覺:令受檢者閉目,檢查者在較小范圍里被動活動其肢體,讓受檢者說出肢體運動的方向。如檢查者用示指或拇指輕持受檢者的手指或足趾兩側做輕微的被動伸或屈的動作(約5左右),其回答肢體活動的方向(“向上”或“向下”),或用對側肢體進行模仿。(3)震動覺:用每秒震動128256次(Hz)的音叉柄端置于受檢者的骨隆起處。檢查時常選擇的骨隆起部位有:胸骨、鎖骨、肩峰、鷹嘴、尺模骨莖突、腕關節、棘突、骼前上崎、股骨粗隆、腓骨小頭及內、外踝等。詢問受檢者有無震動感,并注意震動感持續的時間,兩

35、側對比。5、注意事項同淺感覺檢查方法。三、復合感覺1、定義對受檢者皮膚兩點辨別、圖形及實體覺等檢查的方法稱為復合感覺檢查。2、適應證與禁忌證同淺感覺檢查方法。3、設備與用具大頭針、圓規、棉棒,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具如橡皮、手表、筷子、勺子等,不同重量的物品數件,幾塊不同質地的布,心電圖測徑器或觸覺測量器。4、操作方法及步驟(1)皮膚定位覺:令受檢者閉目,用手輕觸其皮膚,讓其用手指出被觸及的部位,正常誤差手部3.5mm,軀干1cm。(2)兩點辨別覺:令受檢者閉目,采用心電圖測徑器或觸覺測量器沿所檢查區域長軸刺激兩點皮膚,兩點的壓力要一致,受檢者回答感覺到“一點”或“兩點”。若受檢者有兩點感覺,再縮

36、小兩點的距離,直到受檢者感覺為一點時停止,測出此時兩點間的距離(3)圖形覺:令受檢者閉目,用鉛筆或火柴棒在其皮膚上寫數字或畫圖形(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讓其說出所畫內容。(4)實體覺:實體覺檢查是檢查手對實物的大小、形狀、性質的識別能力檢查時令受檢者閉目,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放置于其手中(如火柴盒、小刀、鉛筆、橡皮、手表等),讓受檢者撫摩后說出該物的名稱、大小及形狀等。檢查時應先測患側。(5)重量覺:檢查分辨重量的能力。將形狀、大小相同,但重量逐漸增加的物品逐一放在受檢者手上,或雙手同時分別放置不同重量的上述檢查物品。要求受檢者將手中重量與前一重量比較或雙手進行比較后說出誰輕或誰重。(6

37、)材質識辨覺:檢查區別不同材質的能力。將棉花、羊毛、絲綢等逐一放在受檢者手中,讓其觸摸,回答材料的名稱(如羊毛)或質地(粗糙、光滑)5、注意事項在深、淺感覺均正常時,方可進行復合覺檢查;余注意事項同淺感覺檢查方法。第六節平衡評定平衡是指人體在不同環境和情況下維持身體穩定的能力,是完成各項日常生活活動的基本保證。評定人體維持身體穩定性的過程稱平衡評定,包括靜態評定和動態評定。一、臨床觀察1、定義觀察受檢者在休息狀態下的靜態平衡功能和活動狀態下的動態平衡功能。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凡是不能維持身體穩定性的疾患都需要進行平衡評定。(2)禁忌證:沒有絕對禁忌證。不能負重站立者(如下肢骨折未愈

38、合):不適宜評定站立位平衡;不能主動合作者不適宜評定動態平衡。3、設備與用具不需要設備。4、操作方法與步驟(1)跪位平衡反應:受檢者跪位,檢查者將受檢者上肢向一側牽拉,使之傾斜。1)陽性反應:頭部和軀干上部出現向中線的調整,被牽拉一側出現保護性反應,對側上、下肢伸展并外展;2)陰性反應:頭部和軀干上部未出現向中線的調整,被牽拉一側和另一側上、下肢未出現上述反應或僅身體的某一部分出現陽性反應。(2)坐位平衡反應:受檢者坐在椅子上,檢查者將受檢者上肢向一側牽拉。1)陽性反應:頭部和軀干上部出現向中線的調整,被牽拉一側出現保護性反應,另一側上、下肢伸展并外展;2)陰性反應:頭部和軀干上部未出現向中線

39、的調整,被牽拉一側和另一側上、下肢未出現上述反應或僅身體的某一部分出現陽性反應。(3)站立位平衡反應:1)Romberg征:雙足并攏直立,觀察在睜、閉眼時身體搖擺的情況,又稱為“閉目直立檢查法”;2)單腿直立檢查法:受檢者單腿直立,觀察其睜、閉眼情況下維持平衡的時間長短,最長維持時間為30秒;3)強化Romberg檢查法:受檢者兩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觀察其睜、閉眼時身體的搖擺,最長維持時間為60秒。(4)跨步反應:受檢者站立位,檢查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動受檢者身體。1)陽性反應:腳快速向側方、前方、后方跨出一步,頭部和軀干出現調整;2)陰性反應:不能為維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頭部和

40、軀干不出現調整。(5)活動:評定在活動狀態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站立時移動身體;在不同條件下行走,包括腳跟碰腳趾,足跟行走,足尖行走,走直線,側方走,倒退走,走圓圈,繞過障礙物行走等等。5、注意事項檢查過程中應確保受檢者的安全。二、量表評定1、定義利用量表評定受檢者的靜態和動態平衡。2、適應證與禁忌證同平衡臨床觀察評定。3、設備與用具評定平衡功能的量表、秒表、小凳子、椅子、皮尺。4、操作方法與步驟(1)Berg平衡量表:既可以評定受檢者在靜態和動態下的平衡功能,也可以用來預測正常情況下摔倒的可能性。有14個項目,需要20分鐘完成,滿分56分,低于40分表明有摔倒的危險。具體評定內容和標準如

41、下(表1-6-1)。表1-6-1Berg平衡量表記錄表姓名:性別:年齡:檢查者:診斷:項目年月曰年月曰年月曰1.由坐到站4/3/2/1/04/3/2/1/04/3/2/1/02.獨立站立4/3/2/1/04/3/2/1/04/3/2/1/03.獨立坐4/3/2/1/04/3/2/1/04/3/2/1/04.由站到坐4/3/2/1/04/3/2/1/04/3/2/1/05.床-椅移動4/3/2/1/04/3/2/1/04/3/2/1/06.閉眼站立4/3/2/1/04/3/2/1/04/3/2/1/07.雙足并攏站立4/3/2/1/04/3/2/1/04/3/2/1/08.站立位上肢前伸4/3/

42、2/1/04/3/2/1/04/3/2/1/09.站立位從地上拾物4/3/2/1/04/3/2/1/04/3/2/1/010.轉身向后看4/3/2/1/04/3/2/1/04/3/2/1/011.轉身一周4/3/2/1/04/3/2/1/04/3/2/1/012.雙足交替踏臺階4/3/2/1/04/3/2/1/04/3/2/1/013.雙足前后站立4/3/2/1/04/3/2/1/04/3/2/1/014.單腿站立4/3/2/1/04/3/2/1/04/3/2/1/0總分/56/56/56(2) “站起-走”計時測試:測試受檢者從座椅站起,向前走3米,折返回來的時間并觀察患者在行走中的動態平衡

43、。評分標準:1分為正常;2分:非常輕微異常;3分:輕度異常;4分:中度異常;5分:重度異常。如果患者得分3分或以上,則表示有跌倒的危險。除了記錄所用的時間外,對檢查過程中的步態及可能會摔倒的危險性按以下標準打分,具體評定內容和標準如下(表1-6-2)。表1-6-2站起-走計時測試記錄表次數完成時間(秒)評分助行具備注1無/單腿杖/多腿杖/助行架2無/單腿杖/多腿杖/助行架3無/單腿杖/多腿杖/助行架注:使用助行具的評分標準:未使用,1分;單腿杖,2分;多腿杖,3分;助行架,4分。(3) Brunel平衡量表:包括坐位平衡、站立平衡和行走功能12個項目,根據受檢者的完成情況計分,每通過1個項目記

44、1分,不通過記0分,滿分12分。具體評定內容和標準如下(表1-6-3)。表1-6-3Brunel平衡量表項目動作要領評估標準1坐位計時坐位,無他人幫助,無后背支持,上肢可扶支撐臺維持平衡時間n30s2獨坐舉臂坐位,無他人幫助,無后背支持,健臂全范圍上舉、放下15s內完成次數A3次3獨坐取物坐位,無后背支持,平舉健臂,伸手向前取物取物距離n7cm4站立計時站立位,無他人幫助,上肢可扶支撐臺維持平衡時間n30s5站立舉臂站立位,無上肢或他人幫助,健臂全范圍上舉、放下15s內完成次數A3次6站立取物站立位,無上肢或他人幫助,平舉健臂,伸手向前取物取物距離n5cm7跨步站立站立位,無上肢或他人幫助,健

45、足前跨,使健足足跟超過患足足尖水平維持平衡時間n30s8輔助步行無他人幫助,僅在助行器輔助下步行5m完成時間w1min9跨步重心轉移站立位,無上肢或他人幫助,患足前跨,使其足跟位于健足足尖前,重心在患腿和健腿間充分轉移15s內完成次數A3次10無輔助步行無助行器或他人輔助,獨立行走5m完成時間w1min11輕踏臺階站立位,無上肢或他人幫助,患腿負重,健足踏上、踏下10cm臺階15s內完成次數A2次12上下臺階站立位,無上肢或他人幫助,健足踏上10cm臺階,患足跟上,然后健足踏下臺階,患足收回15s內完成次數n1次注:1)項目由易到難遞進,從受檢者能力可達到的某項目開始評估,當其不能通過某項目時

46、,評估結束;2)每項目可以評估3次,1次通過得1分,3次均不通過得0分,總分12分。5、注意事項熟悉所使用的量表和評分標準,嚴格按照標準評定。評定時注意受檢者的安全,避免發生意外。三、儀器評定1、定義采用平衡測量儀評定受檢者的靜態和動態平衡功能。2、適應證與禁忌證同平衡臨床觀察評定。3、設備與用具各類平衡測試儀。4、操作方法與步驟(1)按照平衡測試儀的具體測試要求站在測試板上;(2)測試睜眼狀態下的身體穩定性;(3)測試閉眼狀態下的身體穩定性;(4)測試當屏幕光標移動或測試板移動時身體的穩定性(動態平衡)。5、注意事項熟悉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評定中注意受檢者的安全,避免發生意外。第七

47、節協調評定評定受檢者協調地運用多組肌群共同參與并相互配合、準確完成運動的過一、上肢1、定義評定手部完成指定動作的準確性和協調能力。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1)腦與脊髓疾患:小腦或前庭疾患、帕金森氏病、老年動脈硬化、腦癱、腦基底節變性(腦炎或中毒)、脊髓疾病等;2)其它疾患引起的協調障礙:酒精中毒、巴比妥中毒、慢性肝病、甲狀腺功能亢進、低鈣血癥、堿中毒和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等。(2)禁忌證:意識障礙、認知障礙或不能主動合作者。3、設備與用具不需要設備。4、操作方法與步驟(1)輪替試驗:受檢者雙手張開,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轉動;也可以一側手在對側手背上交替轉動。(2)指鼻試驗:受檢者用自

48、己的食指,先接觸自己的鼻尖,再去接觸檢查者的食指。檢查者通過改變自己食指的位置,來評定受檢者在不同平面內完成該試驗的能力。(3)指-指試驗:檢查者與受檢者相對而坐,將食指放在受檢者面前,讓其用食指去接觸檢查者的食指。檢查者通過改變食指的位置,來評定受檢者對方向、距離改變的應變能力。(4)拇指對指試驗:受檢者拇指依次與其它四指相對,速度可以由慢漸快。(5)食指對指試驗:受檢者雙肩外展90,伸肘,再向中線運動,雙手食指相對(6)握拳試驗:受檢者雙手握拳、伸開。可以同時進行或交替進行(一手握拳,一手伸開),速度可以逐漸增加。(7)拍膝試驗:受檢者一側用手掌,對側握拳拍膝;或一側手掌在同側膝蓋上作前后

49、移動,對側握拳在膝蓋上作上下運動。(8)旋轉試驗:受檢者雙側上肢屈肘90,前臂同時或交替旋前、旋后5、注意事項(1)檢查前向受檢者詳細說明檢查目的和方法,取得其合作。(2)檢查時注意觀察受檢者在完成指定動作中是否直接、精確,時間是否正常;在動作完成過程中有無辨距不良、震顫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閉眼時有無異常。(3)注意雙側對比。二、下肢1、定義評定下肢完成指定動作的準確性和協調能力。2、適應證與禁忌證參見上肢協調評定。3、設備與用具不需要設備。4、操作方法與步驟(1)跟-膝-脛試驗:受檢者仰臥,抬起一側下肢,先將足跟放在對側下肢的膝蓋上,再沿著脛骨前緣向下推移。(2)拍地試驗:受檢者足跟觸地,腳尖

50、抬起做拍地動作,可以雙腳同時或分別做。5、注意事項參見上肢協調評定第八節步行評定一、步行能力1、定義針對受檢者步行能力和狀態以及對步行能力進行宏觀分級,了解受檢者能否在不同環境下步行的評定方式。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神經系統和骨骼運動系統的病變或損傷影響行走功能者,如腦外傷或腦卒中引起的偏癱、帕金森病、小腦疾患、腦癱、截肢后安裝假肢、魏關節置換術后等。(2)禁忌證:站立平衡功能障礙者,下肢骨折未愈合者,各種原因所致的關節不穩,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3、設備與用具評定量表,見步行能力分級量表(表1-8-1)。表1-8-1步行能力分級量表分級分級標準1 不能步行非功能性步行(治療性步行其訓

51、練時用膝-踝-足矯形器或拐等輔助具能在治療室2 內行走.耗能大、速度慢、距離短,無功能性價值,也有預防壓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骨質疏松等治療意乂口3 家庭性步行;用踝-足矯形器、手杖等可在家行走,但不能在看外長時間行走.社區性步行:用或不用踝-足矯形器、手杖可在室外和所在社區內行走,并進行散步以及去公園、診所、購物等活動.但時間不長,如超出社區范圍仍需乘坐輪椅。4、操作方法與步驟采用步行能力分級量表對受檢者進行相應的評估。5、評定標準參考步行能力分級量表分級標準。6、注意事項(1)囑受檢者盡量放松,以平時正常步行的感覺完成評定。(2)目測觀察時,不僅要觀察患側下肢,亦要觀察對側下肢,以便比較。

52、(3)行走時受檢者衣著盡量少,充分暴露下肢,以便準確觀察步態特征。(4)注意疼痛對步態的影響。(5)目測觀察屬定性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必要時進一步采用定量分析。二、步態分析1、定義通過運動學和生物力學的手段,針對人體步態的特征,判斷異常原因、程度及影響因素的一種方法,為制訂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提供依據。2、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神經系統和骨骼運動系統的病變或損傷影響行走功能者,如腦外傷或腦卒中引起的偏癱、帕金森病、小腦疾患、腦癱、截肢后安裝假肢、魏關節置換術后等。(2)禁忌證:站立平衡功能障礙者,下肢骨折未愈合者,各種原因所致的關節不穩,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3、設備與用具行走通道、秒表

53、、皮尺、滑石粉或墨汁等。4、操作方法與步驟(1)目測分析:1) 了解病史:包括既往的損傷、疾病以及手術史,對于判斷步態有重要參考價值;2)體檢:包括肌力、肌張力、關節活動范圍等,有助于分析步態障礙的原因;3)觀察:包括受檢者的站立姿勢、步態的總體狀況、識別步行周期的時相與分期及其特點、觀察魏關節運動、骨盆運動及身體重心;4)判定步行周期中支撐相與擺動相的特征,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及下肢各關節運動時的角度變化參見表1-8-2;-8-2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關行的角度變化關節運動角度步行周期骨盆藪關節膝關節跳美節苜次著地5口旋前30屈曲00承幣:反應早加前3伊屈曲屈曲0*15。跖屈支撐中期中立位

54、30屜曲0。15。5。屈曲15。跖屈10。背網足跟離地5口旋后過伸展5。屈曲1。背屈0口足趾離地5旋.后10,過伸展005。一35屈曲0。20。跖屈推動初期5。-后0。20屈曲35P60。屈曲擺動中期中立位屈曲60。30口屈曲10口跖屈。口擺動末期早旋前3伊屈曲30c屈曲。力0(2)定量分析(足印法):1)在受檢者足底涂上滑石粉或墨汁;2)受檢者在行走若干步后,從一側足跟著地時開始計時,走完全程后于同一側足跟著地時停止計時,記錄及計算平均步行周期時間;3)測量行走距離,測量左右步長;4)測量步寬,計算步頻、步行速度;5)結果判定。5、評定標準參照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關節的角度變化參考值及實際測量參數。6、注意事項(1)囑受檢者盡量放松,以平時正常步行的感覺完成評定。(2)目測觀察時,不僅要觀察患側下肢,亦要觀察對側下肢,以便比較。(3)行走時受檢者衣著盡量少,充分暴露下肢,以便準確觀察步態特征。(4)正式檢查前,讓受檢者試行至自然行走方式再檢查。(5)受檢者每一次行走至少要包含6個步行周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